电气自动化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49:54

电气自动化结业论文

电气自动化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培训基地;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48-03

学院依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批复的《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建设期内实行分级管理、统一协调,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始终坚持校企融合、专家伴随,构建体系、规模培养的建设原则。重在培训体系的构建,采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推行的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构建了一套培训课程体系,实施了一套培训评价方案,整体提升了培训能力,高质量完成了培训任务。

一、“工学一体、学做合一”构建培训体系

培训体系的构建,通过调研明确培训人员的具体职业或岗位需求,确定培训的总体目标。学院各专业组织召开了多场次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对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机械设备维修和食品加工与检验三个重点建设专业对应的各类职业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各职业的代表性工作任务,归纳出各自的工作领域,然后将代表性工作任务总结归纳出典型性工作任务,再转化为教学任务,设计完成培训课程体系,编写课程标准。培训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两层分解、梯次转化的特点。

1.课程开发,企业参与。为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吸纳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课程开发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方共建”的原则,由学院各专业的带头人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企业技术人员了解行业一线工作特点,专业带头人明确课程开发的原则和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双方合作编制课程标准、编写培训教材、设计学习工作页、完成教学任务。

2.课标编写,两层分解。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先要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确定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中所应涵盖的代表性工作任务有哪些。再将代表性工作任务分解为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确定每一个工作环节的对象、要求、所需工具、工作组织方式等方面,然后为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目标等提供依据从而编写课标。

3.学习内容,工学一体。“工学一体”就是在教学过程分析和职业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开发课程。课程开发不能按照传统的开发流程由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的思维水平来安排。而是要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先进行职业工作分析,对代表性工作任务进行总结归类,再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再进行教学过程的分析与加工,从而设计学习内容。

4.学习过程,梯次转化。梯次转化就是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分析处理,将之转化为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校企双方根据培养目标、师资状况、企业需求、设备条件等因素共同协商,选择合适的学习性工作任务,进行转化。学习性工作任务就是为了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而将职业工作中的真实任务――代表性工作任务转化成用于教学的学习性工作任务,由浅入深地将职业工作中的代表性工作任务依次转化为学习性任务后,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活动并组织教学过程的实施。所以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要符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规律,让学员在完成若干个完整的情境中反复训练、熟悉不同的工作过程、积累初步的工作经验。

二、“点、线、面结合,德、能、研并举”开发培训课程

在项目建设期间,学院先后与北京玻璃集团、北京元六鸿远电子有限公司、北京北方车辆有限公司、北京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北京星海钢琴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北京市一轻研究院、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义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通过“教师进企业、员工入学校”的形式,举办各类培训班,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创新了一套“点、线、面结合”,“德、能、研并举”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训体系。实现了加强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的培训目标。

1.“点、线、面”结合的培训体系。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训的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以岗位需求的知识点、技能点为突破口,以生产过程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来构建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培训能力。

2.“德、能、研”并举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确定依据企业实际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于中级工和高级工的培训,主要侧重于职业道德素养和基本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对于技师及高级技师则采取技师研修的形式,除了进行职业道德素养和基本技能提升外重在创新研究能力的培训。

3.企业员工进学校的培训途径。培训采取企业员工进学校,企业提出培训需求,双方共同制订培训方案,确定培训课程,再由企业提供真实的工作项目和任务,在此基础上,按照工作流程,再根据培训人员的数量、知识层次等因素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培训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引领、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和仿真模拟操作主要由学校专职教师担任,技能提升主要由企业兼职人员担任,双方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都将职业道德素养和创新研究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4.学院教师下企业的培训形式。学院根据企业需求,在参加培训人数较多、时间不好协调的情况下通常由专职教师去企业完成培训任务。这种培训一方面是根据企业要求对参训人员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方面通过培训进行提升。另一方面是培养员工善于总结工作经验,提升理论水平和修养。鼓励技术技能人才学会总结提炼具有创新性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加工方法、操作技巧等工作成果,形成对其他企业员工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经验性论文。激励员工参与成果研发和论文撰写的积极性,增强技术研发的能力。

三、评价“多元、多样、多级”,保证培训质量

培训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培训教师培训能力的提升和高技能人才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满意度,保证培训质量,形成了《高技能人才培训评价体系》。学院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用人标准,建立了“多元、多样、多级”的评价标准。遵循“以评促建,重在建设;以评促改,改利于评;以评促管,优化管理”的指导思想,采取诊断性、过程性与终结性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和教师评价、学员评价、企业评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评价过程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认定,立足于对高技能人才培训行为产生很好的规范、导向与激励作用,从而促进高技能人才在职业道德、业务水平、自身素质等多方面的提高,促使校企双方深入分析、认真反思和改进以往的评价模式,保证培训质量的提升。

1.评价形式多元化。以食品检验专业为例:培训学员的课程分别采取诊断性考核、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盲样考核四合一方式。诊断性考核是对学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摸底诊断,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以便使教学有的放矢,成绩不计入结业成绩的总分。过程性考核占课程结业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占课程结业成绩的40%,盲样考核占课程培训结业成绩的20%。单门课程合格者发给课程培训结业证书,全部课程综合成绩合格者发给专业培训结业证书。培训课程修完合格后,可参加相应部门组织的职业鉴定和综合评审,取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2.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和具体指标,由培训学员、培训教师、企业共同参与培训过程的综合评价。通过评价,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评价效果。

学校每期培训后均向学员发放培训反馈表,及时征求培训意见,了解培训效果。学员的反应层评价为平均93%,企业满意度评价为100%。

3.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内容涉及培训学员出勤情况、培训课堂学员参与的积极性、检验学员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及培训能力提升等多重指标,根据评价主体不同,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和具体操作标准,引导学员技术技能的全面提高。

4.四级评估效果显著。以提高培训效果为目标,建立四级培训评估制度。第一是反映层评估,是指培训结束后向每位培训学员统一发放各专业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设计的目的是调查培训内容的设置是否合理,此外还包括对培训教师的评价;第二是学习层评估,是指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检查学员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第三是行为层评估,是指培训结束后在1~3个月之内,对学员进行跟踪,进行追踪性评估,目的是检查参加培训学员是否在工作中有行为的改变或者是否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过程中,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第四是结果层评估,是指通过培训后对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的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培训是否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这种基于校企合作的四级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提高培训的质量,同时,通过这种“多元、多样、多级”的评价方式,有效提高了受训人员的培训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保证了高技能人才基地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四、校企“共建、共享、共赢”,培训能力提升

为确保培训质量让企业和学员满意,学校大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打造国内领先的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目标,坚持“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以基地的共同管理和资源的共享为基础,多方联合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扩建实训场地,改善实训装备条件,优化整合实训资源,增加实训工位,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完善实验室功能,建成兼教学、培训、鉴定和科研需要为一体的现代化一流的多功能综合实训中心,目前通过项目建设,重点建设专业的实训工位明显增加,同时可以承担从中级工到技师不同级别和机械维修、食品检验、电气自动化等不同专业的职业资格的培训及鉴定工作,培训能力明显提升,达到和完成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标准和任务。

1.培训体系构建,促进队伍成长。高素质的师资培训队伍是提升培训能力的关键,是促进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在培训体系构建过程中,重点建设专业形成了以本专业带头人、校级名师、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专业工作小组,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参与指导下,校企双方分工协作,勇于创新,在教学能力、技能水平、项目管理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形成了专任教师为主体,企业专家、能工巧匠为补充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2.专业能力提升,服务社会需求。服务社会需求和产业需求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培训基地的三个重点专业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紧缺型、实用型技能人才。特别是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选准在首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为社会、企业提供多形式、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培训服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拓宽了专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3.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共享共赢。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学院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构建培训体系,各专业分别成立了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协商培训计划,评估培训质量,反馈培训信息。充分发挥了企业在人才需求、培养目标、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培训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建立起了工学结合、校企互动、多方参与,实现了校企共享共赢的运行机制。

4.开展模式创新,提高培训质量。近年来,学校以“立足轻都市工业,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为宗旨,立足专业发展,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为目标,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创新培训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及时进行培训分析,改进培训方法,使学员满意度达98%以上。

学校通过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在培训体系的构建上遵循职业规律做到了“工学一体、学做合一”、“点、线、面”结合,“德、能、研”并举;采用多元培训评价体系,评估制度有效,培训能力明显提升,为首都高技能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美荣.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研究[C].中国职协2015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下册),2015,(12).

[2]张美荣.探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有效培训模式[C].中国职协2014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2014,(12).

[3]张美荣.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有效培训模式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4,(10).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路建彩,褚建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2009,(2).

[6]白慧霞.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探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

[7]楼一峰.高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定位及管理体制与机制[J].职教通讯,2007,(3).

电气自动化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 影响因素 对策

一、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为使得分析结果更具针对性,本文以X省为例,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结业问题进行研究。

X省高职院校这几年发展迅速,2012年全省已有67所,高职招生数、在校生数分别占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在校生数的55.8%和49.1%,成为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成为X省高等教育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1. X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从调查看,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四年高职学生一次就业率逐年呈下

降趋势。而从已就业并办理报到的百分率看,也是呈每年下降趋势。毕业生就业形势很不乐观。

2.高职毕业生就业地域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省城及周边地区普遍就业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其中西部地区的就业率最低。很明显处于省城地方的学校就业率要比省城以外的城市就业情况要好,而处于经济比较落后的西部城市的学生就业率要低。

3.不同专业就业率的情况分析

对X省调查表明,就业率超过90%、统计人数在300人以上的专业总计为15个,依次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护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通信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酒店管理、物业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软件技术、市场营销。

调查结果显示,技术类普遍抢手,文科类竞争激烈。数控技术应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软件技术、护理等四大类紧缺人才就业率都非常高,其中涉及制造类的专业最受市场欢迎。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1.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就业中还是处于劣势,毕业后进入民企和私企的比较多,这些单位在人才的管理上存在许多人为的障碍,不管是在经济收入上还是在人才流动上,这些学生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更谈不上持续发展。

2. 高职学院教育方面旳因素

(1)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是一种以技术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不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没有真正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与结构,这样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没有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总是处于弱势。

(2)专业设置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的需求不能合理的对接上,一些高职院校一味的贪大求全,在专业设置上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只把高职专业办成了本科的“压缩饼干”,另外学生所学的知识更新不及时,各院校都差不多,没有紧跟市场需求,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用武之地。

3.学生个人方面的因素

近两年,由于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不太乐观,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基本都能摆正心态,寻找自己合适的工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就业观念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态的影响还是存在的,很多的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过高的期待,想呆在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或是坐坐办公室,更乐于向往经济效益好的行业。

三、 高职院校加强就业指导的对策

1.国内示范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先进经验

某些国内示范高职院校,如: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它们的就业指导的共同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高校发展;搭建多样化的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有效途径。这些国内示范高职院校逐步建立在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

2.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职院校要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同时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应有意识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3.转变用人理念,营造良好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氛围

虽然高职院校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由于社会、用人单位和家庭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盲目的追求高学历,导致高职学生在就业竞争中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导向,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地位,正确认识高职学生的价值,逐步转变社会、用人单位和家庭对高职教育的偏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肖建中著.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5.

[2]王明伦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6.

电气自动化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造职教航母;建万人学校;申办三亚技师学院;成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35-02

在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下,我校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少有的办学设备一流、综合实力强的高级技工学校。目前已被确认为国家重点示范学校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并已具备了申报设置海南省三亚技师学院的条件。

一、我校目前发展状况

2005年,我校经海南省政府批准整合三亚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将海南三亚技工学校和海南省海洋学校、三亚市职业中专学校合并,组建成一所隶属于省人社厅,并同三亚市政府共管的新型综合性职业技术学校。新校整合成立以后,仅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从在校生不足500人发展到近万人的规模;建筑面积从不到3000平方米到17万平方米;占地从不足20亩到418亩;固定资产从不到700万到7个亿;三亚市标志性建筑――市体育中心(包括1.6万人座位的运动场、3000人座位的体育馆和标准八道游泳馆)也在学校内建设,由学校管理,对公众开放;创造了“三亚速度”,成为了三亚最亮丽的教育“名片”。目前学校已被确定为高级技工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及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校配备了近7000万元先进的教学设备和齐全的生活设施,为学生提供一流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学校结合市场需求,开设了电工电子、汽车机械、酒店管理、电脑财会、体育美容、涉农等六大类42个专业。学校在校生7843人,在校班级106个,含顶岗实习班级共有158个。现全校教职工426人,专任教师309人,其中,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部级骨干教师10人,教授2人,高级讲师46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6人等。学校开办至今,学生取得市级以上奖项313个,尤其是在全国技能大赛上获得2金12银16铜的可喜成绩;教师取得市级以上奖项117个,由部级优秀出版社出版了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化教材及职业院校精品课程配套教材八部、教学实习指导书及校本教材共50本之多。学校与省内外67家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和26家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每年向社会输送2000多名中、高级技能人才,毕业生深受市场欢迎,就业率每年都达到95%以上。除此之外,学校作为海南省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点、海南省扶贫办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海南省第三十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三亚市妇女培训中心、和南方电网入网证第十三个培训点,每年培训鉴定考核近6000余人。学校与德国、北京、广东等地共10多家职业学校及学院联合办学,校际合作,优势互补,拓展办学模式。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广播电视大学把我校作为二级学院,开展“立交桥”项目,解决优秀生源提升技能的通道,培养高素质、国际化的技能人才。学校建设是我省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备受国内的高度关注。学校的建成也已经成为我省最大的民心工程和亮点项目,也将成为我省职业教育的品牌。学校建设期间,先后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等国家及省市领导到学校调研,各路媒体对学校的成就进行了报道,此报道被转载350多次,大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及肯定。

二、申办三亚技师学院的意义

技师学院是在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在高技能人才日趋短缺的情况下举办的,是在国家真正意识到技能人才不足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下的产物,目前我国缺少真正能从事实践动手、具有高技能水平的一线操作人员。劳动保障部门在全国启动并实施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我校作为专门培养技师的院校应运而生。技师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培养技师学院是以培养技师、高级技工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同时,承担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师资培训和进修任务。“知识改变命运,技能立足社会”、“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打造高级蓝领,实现职业人生”,申办技师学院对推进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以及提升学校发展平台;积极实施“科教兴琼”、“人才强省”战略,满足三亚乃至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申办三亚技师学院的可行性

我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海南省及三亚市经济发展需要,已拥有强大的办学规模,充足的实习实训场地,一流的教学设施;学校具有坚强团结的领导集体,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我校申报设置海南省三亚技师学院符合国家、地方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与具体要求,是贯彻党中央关于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是全面落实《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琼发〔2003〕13号)的重大举措;学校的各项办学条件已达到技师学院设置标准。在我校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申报设置海南省三亚技师学院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此举必将更有力推动我校的高速迅猛发展,从而对琼南地区乃至全省职业教育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学校今后的改革建设和创新发展规化目标

1.学校发展总目标。学校立足海南面向全国,打造琼南地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基地,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管理科学、知名度更高的集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服务、技能竞赛为一体的一流的技工院校,成为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力争在今年前后将学校升格申办成功并建成花园式技师学院。

2.发展规模目标。建设一支团结求实、开拓进取、勤政廉洁,具有很强亲和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领导班子,做到加强学习、提高思想、明确任务、与时俱进。造就一支业务素质好、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学投入,积极参与科研,明确、合理分工教学任务。加大学科(专业)带头人和管理骨干的培养力度,建立并完善学校学科(专业)带头人的聘用及使用制度,努力培养一批在国内、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名师”。树立良好的教育风气:教师具有爱生、敬业、严谨、创新精神;学生具有尊师、勤奋、求实、会做人做事的品质;师生间相互关爱、相互学习、相互进步,融洽和谐。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力争将学校建成全国整体水平一流,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的开放型、综合型的职业院校。

3.具体发展规模目标:在今年前后晋升为技师学院;预备技师、高级工的比例逐年增长,达到70%;年培训、鉴定规模达到3000以上人次;师资队伍按照技师学院的标准设置,2015年教职工总数达到600人,不足部分通过外聘解决(外聘教师控制在教师总数30%),保证师生比1:18以内,实现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优质高效;强化实习、实验场地建设,更新专业教学设备,使学校实习、实验设备价值总额达10000万元以上。集众智造职教航母,投巨资建万人学校,到2015年实现万人技师学院的目标。

五、我愿为申办三亚技师学院竭尽全力多做贡献

本人原系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丰县人,1970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自控系工企自动化专业;曾在黑龙江省西林钢铁公司工作了9年,从现场电气安装、维修、调试到设计,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1979年3月又考入哈尔滨电工学院电气技术回读班进修,1980年8月结业留校充实高校师资队伍;多年来一直在从事机电一体化新专业的教学研究和科研开发工作,主持与参与完成科研课题40多项,获奖多项;主编出版专著和高校教材20多部;在国内外发表教学与科研论文130多篇,译文6篇;业绩已入中外多部人才辞典。特别是2006年2月受聘于江苏省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六年间,大胆引进国外高科技,凸显办学和创示范的高水平;创建了江苏省首批优秀教学团队(全省45个);荣获江苏省首批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一等奖(全省12项)等多项奖项;完成科研课题8项,出版著作8部,9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多篇,EI收录3篇);培养了大批中高级人才和工程硕士,彻底改变了该院历史遗留下来的“中年教师教授少,青年教师读学位的多”以及科研相对落后的状态;积极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把学院改革建设和创新发展的新成果推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极大地提高了该院及教学团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2年2月又被我校这片美丽而宏伟的校园所吸引和石磊校长的人格魅力所感召来到该校,因为这里有更适宜我发挥余热、施展才能、潜心做学问的空间和平台。近两年来,我扎根学校,勇于担当,不讲假话,不折腾,争分夺秒,埋头苦干,已编著出版专著、教材、自学手册8部;申报成功并正在完成教学科研课题2项;举办专题讲座2场;指导青年教师报考研究生等。

心中有梦想,人生有方向。特聘教授的责任就是燃烧自已、照亮别人,甘当铺路石子。我已是接近七十的古稀老人了,我深知我的有生时间已不是太多了,我心中的梦想就是抓紧在有生之年里,能为这个世界和子孙后代多留下点记忆和怀念,也可以说这是我的“中国梦”吧!伴随着全国职业教育规模的迅猛扩大,教师总量不足和执教水平不高的矛盾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大发展的瓶颈之一。作为三亚高级技工学校的一员,我既为她改革建设和创新发展的成就而欢呼,更愿为她升格申办技师学院竭尽全力,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冬平,李备.教研相长?摇敢为天下先――记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安邦教授及其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J].中国科技成果,2012,(1):78-79.

[2]高安邦.我为琼南大地腾空而起的一颗职教明珠而高歌[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193-194.

[3]高安邦.发挥特聘教授“传帮带”作用,倾力打造琼南地区职教航母[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126-127.

电气自动化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系统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实践基地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44-02

1 前言

中高职衔接是一种中高职院联合举办中高职同类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上进行紧密衔接的教育模式。初中毕业生经过中考进入中职学校接受三年的中等职业教育,由两所院校共同进行毕业性质的考试或结业性质的考查,成绩合格者中职学校颁发中职毕业证书,学生不用参加高考,直接进入教育机构指定认可的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修完专业规定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获得指定高职院校的毕业文凭。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同属职业教育,但在学历层次上有差别,在其对接时应坚持系统性原则、协调原则、共享原则,即两所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改革与设置要一体化,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培养目标要有层次、衔接和递进关系,做好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是协调的核心工作;两所院校要整合、优化各自专业教育资源,共同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和发展。

2 操作要点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是根据产业行业的需求,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的要求,按照企业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研究技能型人才由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构建两所院校体育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区分中、高职培养技能人才的目标差异。培养目标衔接是前提,专业建设衔接是基础,课程体系衔接是核心。在操作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由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企业行业专家和职教专家共同分析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按照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按照职业等级分类要求,形成不同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操作中,首先找出两者共性的内容抽取出来,然后按照中、高级工的岗位标准形成中高职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着职业性、技术性和技能性的一致,但又有着层次的差别。在培养目标的制定时应强调中高职教育的递进性和衔接性以及专业内涵的扩展性和提升性,使中高职教育在各方面有效衔接,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职业教育体系。

根据标准中对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不同要求制定不同的中高职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分别实现各自的培养目标。

2)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讲解必须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结合,依据企业的职业活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难易要求设置课程和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整体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培养高技能人才。

首先,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根据对于职业标准的不同,教学内容模块进行细化分解。中高职学校将不同职业群共性的知识、技术和职业道德按照中、高级工的不同标准形成同一个教学内容模块。其次将教学模块的内容进行拆解,形成符合中、高级工标准的课程教学体系,最终根据学科的关联性构建成中高职的课程教学体系。注意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上应综合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 岗位) 群的特点,实现分级教学衔接的目的,有效克服教学内容安排上的随意性和无目的性,避免中高职学习内容衔接程度不够和重复学习现象的出现,同时充分满足学生未来就业与自身发展的需求。

3)在教学方法中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是基地建设。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大量的实践性教学都是在实习实训基地完成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教室里是教不出来的,必须在实践基地里练出来;要有整体配套性,体现一个完整的生产、服务过程所必需的各个环节;还要有生产服务现场的真实性,形成一种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氛围。第二,在实施产教结合方法基础上,应不失时机地提升至产学研结合的层次上。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方法从产教结合上升为产、学、研结合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研究探讨开发教学方法衔接落到实处。第三,产教结合还需要体制创新。要加强对学校之间、校企之间联姻的管理体制的建设,真正促进经济、科技、教育结成战略同盟。

4)要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目标,为学生升入更高层次教育奠定基础。如果不具备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那么也就不具备升入上一级学校的条件。同时,对职业资格证书应该采取大类管理,防止学生在升学时出现专业面过于狭窄而造成发展后劲不足的情况出现。中职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中等职业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高等职业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取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在实践技能训练方面,高职教育应按高层次技能性人才规格要求设定培训内容,以中职教育技能要求为基础,扩展提高。中职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以单项专业实践训练为主,高职教育阶段除了单项专业实践训练外,重视综合运用能力的实训,主要表现为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训练。

5)中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性、有效性的必要体现。中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关键在于学分制的贯彻执行。采用学分制通道,沟通中职与高职教育。中职和高职教育之间应建立学分互认制度,学生在中职教育阶段所取得的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在高职教育阶段应得到认可,并折算成有效学分,相应课程可以免修,这样中职生源的学生就可以有选择性的针对自己的薄弱课程加强学习,均衡提高各科的知识水平。实现学分、课程互认,对学分进行有效折算,能更好地避免中职与高职教育在衔接过程中出现课程内容重复学习现象。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专业课程包括技能训练项目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而文化课程的学分比重应该小于中职生源。

3 衔接意义

实行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能使职业技能学习与训练的周期延长,有利于形成高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进一步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2]匡英.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杨雪梅.构建内江、资阳、自贡地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集团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0).

上一篇:电气自动化工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气自动化学科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