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园林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03:46:13

大学园林毕业论文

大学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 专业学位 培养机制

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1]专业学位与相应的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又与一般意义上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学术学位不同,专业学位培养对象的职业指向性更加明确,更加强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是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国务院学位办为充分发挥风景园林事业在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而设置的专业学位类型,是与风景园林事业相关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主要是为风景园林相关行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2]。

1.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改革总体思路

1.1国家总体办学指导思想

《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统筹规划,优化结构,健全机制,创新模式,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努力开创专业学位教育蓬勃发展的新书面,积极促进研究生教育更好地为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做出贡献。[3]

1.2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办学思想

结合国家总体办学指导思想,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思想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结合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特点与人才需求特征,调整风景园林研究生教育格局,深化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风景园林人才,服务于现代社会的风景园林行业。

1.3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办学目标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本着“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培养质量”的方针,力求综合改革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社会风景园林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主体,依托园林规划、设计、施工企业和风景园林行业组织,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增强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提升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2.优化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2.1梳理风景园林专业学位课程模块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现行培养方案依据《风景园林硕士指导性培养方案》,将课程区分为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两部分,考虑生源学科专业背景,通过整合师资力量,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建立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思政模块、外语模块、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模块、实习教学模块和综合训练模块,实施模块课程教学。

2.2深化风景园林专业学位课程大纲

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标要求研究生培养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风景园林事业相关行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此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依托模块课程体系,对现行学位课程教学大纲运行情况进行专家研讨,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对教学大纲进行梳理,新的大纲要求学位课程及其他主干课程教学内容中案例分析、实践比重要达到百分之五十,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自发思维的引导与鼓励。课程大纲深化旨在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中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专业学位教育目标的对接,以便更好适应专业学位教育特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的应用型与实践技能。

2.3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实习体系

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是世界三大园林流派之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全球风景园林呈现复杂多变的类型,而作为潜在风景园林师的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具备宽阔视野,因此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在培养方案优化中构建专业学位教育实习模块,实现理论教学模块与实习教学模块的互动。

2.4搭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实践平台

以加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技能为目的,在优化培养方案中构建综合训练模块,通过加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Studio教学、毕业设计展览、风景园林设计竞赛、园林沙龙、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平台,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加强业务交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3.创新培养方式

3.1发挥实践基地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

风景园林专业学位要求研究生学习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一年的专业实习实践活动。为了实现此目标,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发挥校友资源,竭力整合风景园林行业高水平生产单位,通过签订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基地协议的方式,确定一批具有较高风景园林行业水准的生产单位成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实现培养单位主导与社会用人单位主导的有机结合,培养单位与实践基地通过开展实际项目合作完成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

3.2丰富专业实践方式

考虑风景园林行业与职业特点,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在坚持风景园林专业学位不少于一年实习实践的前提下,调动指导教师、校友资源和社会用人单位多方力量,创新专业实践方式,确保专业实践时间不缩水。

4.优化师资结构

4.1优化师资结构,转变师资观念

组织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专题研讨与报告会,重点解决师资在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考核途径等方面存在的同质化问题,从思想意识层面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

优化师资学缘结构,重点在师资学科背景领域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课程师资引进,重点在生态学背景、资源管理与保护背景方面引入1-2名年轻师资,弥补目前学院师资在上述两个领域的短板。

规范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兼职教师,提高兼职教师在理论模块的参与性;进一步优化兼职教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中的职能与作用。

4.2加强师资培养,实现“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

设立风景园林硕士专业教师培养基金,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授课教师和校内导师)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施工企业参加实践,提高其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

加大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国际交流,积极开展与美国、英国等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高水平国家的院校加强专业学位教育交流与探讨,探索适合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新方法。

通过上述项目实施,旨在将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师资打造成兼具教师与风景园林师双重身份的角色。

4.3导师遴选评价与激励机制改革

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出台《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结合专业学位教育规律,首先在全体研究生导师中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选拔,重点选拔符合“双师型”导师要求的研究生导师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在此基础上,增加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或交叉学科研究背景的博士后出站来校任教人员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

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适时引入淘汰机制。出台《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在导师遴选后对导师进行系统化培训,并提出导师淘汰机制,对于指导一届学生中职责履行不到位或者有重大教学事故者可取消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资格。

优化专业学位师资激励机制。对于积极投身风景园林实践教学与研究的青年教师,学校将制定相关政策给予部分工作量补贴,并在年度考核工作中计入教学单元(或科研单位);推行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和授课教师评选活动等。

5.构建考核评价与激励体系

5.1学位论文考核与评定体系建立

根据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特点,改变传统以毕业论文答辩为主的学位认定方法,推行以毕业设计代替毕业论文,以毕业设计展览代替毕业论文送审的毕业环节考核与评定办法。

毕业设计须与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具体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施工项目结合,并力求项目的完整性,重点突显学生在整个项目中的角色与作用。

5.2综合考评与激励体系建立

参照科学型研究生综合考评体系,执行学年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考评系统,对其一学年中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科研业务等进行综合量化,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纳入到整体的研究生评优体系,通过评选学年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称号、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干部称号等给予表彰。

建立完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激励机制,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MLA专项奖励基金,用于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励、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设计奖励、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计奖励等,特别是对于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设计给予重大奖励,以激励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加大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2005.3

大学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农科类本科;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农科类成人教育是一种学历教育[1],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和迅猛发展的农业经济导致实践教学体系的很多内容都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创新性农科类成人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为了提高全日制农科本科成教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开展了多种实践教学活动,探索了一条农科成教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创建了一套新的农科实践教学体系。基于前期的改革经验,在此试对农科类本科成人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谈一些看法。

一、实践教学对农科类成人本科教育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充分反映教学水平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志。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等都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农科类本科专业大多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和季节性强的特点,这就决定实践教学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须手段, 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培养过程,同时也是培养综合性农科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各异,在教学过程中活跃气氛,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 是影响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 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 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是针对成人的特点,职业性及生产性是首要培养目标,应用性、技能型是具体表现,学生具有特定职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也具有职业应变和转换知识的能力[2],这些能力必须是通过实践教学过程来获得和提高。

实践教学是农科学生增长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手段。通过专业劳动、实验课教学、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熟练的专业技能,是培养面向“三农”人才极为重要的环节。

二、农科类成人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

我国的农业成人高等教育多是由农业高等院校各专业从属的单位承担, 虽然有部分学校在管理上是独立的, 但就其管理队伍而言, 基本上是沿用现有资源、管理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主要目的只是解决成人学生的学历问题和理论问题。

不少这类学生甚至部分老师, 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他们认为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把实践教学放在次要位置,普遍有着只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在教学中出现“注入式”或“包办式”[3],个别学校甚至将成人教育办成了压缩式的普通高等教育[4]。

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成人教育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5],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实践内容、方式和手段上都从属于理论教学,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不高,对实践教学的热情也不高。

(二)经费紧张,实习基地不足

近年来,招生不断扩大,导致以往的一些实习基地被用来扩建为教室、球场、操场及宿舍等场所,加之环境改造,草坪绿化面积增加,校园内的空间有限,致使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越来越少。学校的教学设施及实践教学基地常常是全日制学生教学优先使用,成人教育只能见缝插针。

农业生产与经济效益紧密相连,绝大多数的私营企业和科研院所不愿意接收可能会影响其生产效益的实践教学活动,尤其对成教学生更难接受,导致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较为困难,他们的实习无法真正地投入到科研生产第一线,许多实验和实习都无法正常进行,实践教学在成人教育的计划中是相当薄弱的环节。

实践教学基地缺少,使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完成受到阻碍。不少学校因找不到实习场所,只好采取“放羊”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找实习单位[6]。且农科类学生在校外实习费用开支相对较大,为节约经费开支,个别学校及专业尽量减少成人教育学生校外实习的时间, 或基本不外出实习。

对于成教学生来说校内校外实习均不能完全保证,有的干脆改为观看录像,学生根本得不到动手的机会,实践经验得不到很好的积累,教学质量和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农科类学生的实多有很强的季节性,由于经费及场地的不足,一旦错过了生产季节,相关的实践教学无法在当年完成。尤其是成人教育中非脱产学生,只能利用业余学习,这种学习形式导致教学组织比较难,实践教学的组织就更难。

由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考试机制,实践教学往往用笔试代替,难以真正落实,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不到保证。

(三)实践教学的管理考核制度不完善

个别地方对成人本科学生教学的管理比全日制本科管理要松散,对教风、学风没有要求,对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秩序的稳定以及教学保障情况、课堂教学质量均不作重点检查,甚至对实践教学是不闻不问。

成人教学的实践教学投入较少,很多情况下只是种形式,考核就是任课教师根据印象打个分数就完成,经常是“放羊”的形式,成绩的给定更是毫无依据。由于经费紧张和实践教学基地不足,绝大部分的农科类成人教育的学生的学位论文没有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来数据撰写,大数是问卷调查类或综述类文章,很多是从网上下载几篇参考文献重新组合,或是完全拷贝,导致论文质量相当差。指导教师及管理部门对毕业论文的把关上也是采取宽容态度, 不按高标准、严要求来评审。

三、农科类成人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一)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要教育学生学农、爱农、为农服务的意识,这对学生具备献身农业的创业、敬业精神、发挥学习自主性、体现“以农为本”的精神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教育必须考虑社会、市场需求,培养符合农科实际并具备农科特点的人才。课堂教学重点与层次要突出,知识结构要合理,对相关课程要进行“综合化”。

实践教学是培养面向“三农”人才极重要的环节,在教学计划中,提高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在实施过程中要予以保证。不能因为是成人教育学生而减少实践教育环节的学时,或设有计划学时却只是观看录相而已。

农科成人本科教育教学应与科研、生产、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把科研引入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毕业论文选题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在职攻读的学生可以结合学生本人的科研。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教师的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及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将专业课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或参与社会其他相关工作,把实践教学拓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不仅设置社会调查、专业劳动、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形式,而且内容涉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各方面。实践教学要落实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上,要根据成人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及特点,制定出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技能的操作规范,使其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考核学生的依据,以便降低和杜绝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任意性”,确保实践教学不走过场。

成人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还要开设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科研密切相关、具综合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而不全是验证性的实验,以增进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服务“三农”。

(三)加强成教师资队伍建设

任课教师要进入生产第一线进行锻炼,熟悉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个个是专家,不能只懂理论,每位教师要适应满足实践活动需要,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的成人教育均是派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成人教育本科班的实践教学任务,实践教学队伍是由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与学者、实验技术能手和实验管理人员组成的团队,因此,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培养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相对均较强,工作上很快能上手,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四)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硬件保证,加强实验室和校外多个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实践教学基地配置,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充分体现其先进性及实效性。结合学校的迎评促建,报批有3个省部共建专业实验室,校内供本科实践教学用实验室面积4,200平方米,实验设备资金有1,164万元,另外还有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柑橘改良中心长沙分中心、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天然产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中心未包括其中,这些中心设备先进、齐全,均对各类师生进行科研和实践教学开放。各实验室均按功能分块,学院统一管理。

校外建立了4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聘请校外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各专业各层次的学生的实习场所均能得到充分保障,为了提升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成人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全日制本科学生同等对待,考核标准一致。

(五)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基本依据,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计划、实施以及效果等有关情况进行判断,从而不断促使课程的各项活动与课程目标相吻合[7]。

农科类专业的生产均有季节性,实践教育必须按时按质保量完成,建立农科类成人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

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每个成教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考评、反馈,从而实现成人教育本科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实践能力的综合提高。

同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强化实践教学达到全日制培养的规范化建设,对各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用制度来保证成人教育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具体实施。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必须使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更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要做到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有机地相结合。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农业大学是培养农科人才的重要摇篮,有责任和义务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加强农科类本科成人教育实践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达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进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显著成效。只有下真功夫,花大气力去抓好实践教学环节,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一大批适用型人才,完成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李明善.论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4).

[2]安翔,崔安平,惠西荣.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悉[J].继续教育研究,2008,(2).

[3]桂萍,剡根强,刘怀锋.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农科类实践教学改革尝试[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4]姜海花.我国成人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

[5]代显华,李忠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2009,(1).

[6]康涛,彭泉开,孙荣玲.农科实践教学现状及其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大学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基本情况姓 名:谭XXXXX 性 别:男民 族:汉 族 籍 贯:江西萍乡出生年月:1980年9月 政治面貌:团 员健康状况:良 好 婚姻状况:未 婚 专 业:蔬菜学 学 历:硕 士 手 机:1587426816X E-mail :教育及工作经历2000.9~2004.7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2004.9~2006.7 浙江大学园艺系2006.7~至今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外语水平 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具备一定的园艺学(主要是蔬菜学)英文专业文献阅读和翻译能力。初步科研经历 本科期间的毕业论文是跟随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的肖金香教授从事《盆栽烤烟不同药剂对降低烟碱含量的试验研究》;通过这一阶段初步的科研试验熏陶,对田间试验统计与数据分析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初步掌握了部分生理生化方面的物质含量的测定与分析方法。 研究生期间主要从事不同肥料及其不同含量处理对萝卜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农艺性状及生理生化方面的试验研究;另外协助导师及同学分别从事过番茄、茭白和莲藕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虽然在浙江大学读研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但我觉得这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获益匪浅的一段宝贵时光;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和科研经历,初步掌握和积累了一些有关中外文文献检索、试验设计与论文撰写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毕业后即来到现在的单位湖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工作。工作期间,刚开始是协助红菜薹育种专家吴朝林老师从事十字花科蔬菜红菜薹育种方面的工作,通过了若干个红菜苔品种的现场评议,作为参加人之一的科研成果荣获湖南省农科院科技进步奖。后来由于工作需要被派往外地从事了一年的长沙市科技特派员工作,主要是指导我省著名的蔬菜生产基地长沙县黄兴镇光达村的蔬菜种植户进行的无公害蔬菜规范化栽培技术方面的工作;在此期间,通过多种渠道为当地及我院(所)争取了总计达9万元的项目经费,作为科研项目《无公害大棚蔬菜农残控制技术研究》的申报书撰写和项目主持人,分别获得了长沙市科技局和湖南省科技厅的资助。后由于之前的红菜薹育种主持人吴朝林老师因病不幸逝世,加上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我只得重新选定一个老师继续从事蔬菜科研育种工作。目前主要跟随冬瓜育种专家周火强老师从事冬瓜育种方面的工作,今年也审定了三个冬瓜新品种,另外也已开始番茄育种方面的工作。发表文章 《萝卜肉质根形成与膨大的生理研究》(《北方园艺》2006年第1期,第一作者); 《土壤水分含量与施氮量对辣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辣椒杂志》2007年第1期,第三作者); 《芥菜分类生物学研究进展》(《宁波农业科技》2007年第3期,第六作者); 《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蔬菜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长江蔬菜》2007年第10期,第一作者); 《冬瓜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三作者); 《辣椒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利用研究进展》(《辣椒杂志》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 《萝卜施用“浩博”牌生物活性有机肥效果的试验研究》(《宁波蔬菜》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 《辣椒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萌发特性的研究》(《辣椒杂志》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已录用); 《光达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北方园艺》2009年第1期,第一作者,已录用)

大学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1“.2”是指“点”与“面”相结合的实现模式。“点”上实习主要包括工程训练、设施技能操作训练Ⅰ、设施操作技能训练Ⅱ、生物学实习、植物保护实习、测量实习、设施环境工程实习、设施栽培实习、温室综合管理实习、温室结构与构造课程设计、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建筑电气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休闲农业建筑课程设计、休闲农业艺术与设计课程设计等15项内容,重点提高学生的单项技能。“面”上实习包括社会实践、暑期综合教学实习Ⅰ、暑期综合教学实习Ⅱ、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创新项目等内容,是课程实践的深化和强化的综合性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设计温室时,学生不仅简单地从温室工程建造角度设计,而且从植物需要、环境特点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设计,从而实现了工程和农科有机结合,优化了温室结构。另外,在设施农业产业中,不仅考虑种植植物种类、栽培管理技术要求,而且考虑产品市场销售。在实习安排中,我们重点加强面上的实习,保障其时间和实习效果,实习贯穿大学四年,计划内综合实习时间达21周,实习内容紧密结合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一线科研、生产和管理等,并在学校导师和基地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对单项点的实习则针对性强,要求精益求精,短时间内突破单项技能的瓶颈,为综合性实习奠定基础。“点”与“面”的合理安排和组合,以理论教学为线,融会贯通,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复合能力。

2“.3”是指与校企、校研、校社三联合的实训基地。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发展迅速、遍及全国,涌现出大批设施农业企业、科研单位和农村合作社,建立了大量的设施农业基地,为实践教学拓展空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利于我们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校内建立了设施农业环境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园艺植物与设施生理生态实验室、温室工程实验室、陕西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践教学基地。校外与20家著名的温室公司、景观规划设计公司和设施农业园区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实现了校企、校研、校社联合培养模式。学校、企业、研究所和农村合作社可为学生提供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实践平台,既满足了学生的实践实习场地需求,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也为企业等用人单位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发展活力。扩大空间,汇聚研企社资源,建立多层面实践教学基地。2008—2011年连续3年,先后选派了346名设施专业本科生分别到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都市温室有限公司、北京京鹏温室有限公司、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榕绿宝石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宁夏中卫市新阳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宁夏丰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陕北安塞生态示范园区、榆林市农业科技示范中心、阎良天成园、西安尊地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杨凌新天地示范园区、杨凌现代化创新园等公司进行综合实践。校企、校研、校社联合的方式,既为学生实习增加了实践基地,又让企业、科研单位和合作社与学校合作,促进了他们的发展。我校与宁夏丰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宁陕科技合作项目协议书,与宁夏中卫市新阳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担了国家支撑项目。

二、实践效果分析

1.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通过改革,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改革了陈旧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升了实践教学队伍素质,完善了实践教学制度;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对在生产实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设计方案、动手实施等一系列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再认识,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设施科学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深刻认识学科在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前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养成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良好个性品质。同时,也是对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次心理调整。如通过“专业劳动课”教学实践,学生自主选择实践对象和实习实践环节,自由安排实践时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精神。在新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下,从一开始就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自2008—2010年本科生公开达24人次。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25.88%以上。

2.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创造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申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92%,2008年增加到了20.37%,参与学生的人数比例增加。每届毕业生中有20%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专业学生的质量,学生对口就业比例提高,2010级毕业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人达85%之多。

3.更好地解决工科知识与农学知识的衔接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加强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了解,缓解供求不对应的问题,满足社会对设施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过去围绕课程进行单项技能培养,工科内容和农学内容不易很好衔接,学生综合能力很难有质的提高。通过多次综合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工科和农科两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教师虽本身研究方向是侧重某一方面,但由于常年从事设施农业方面工作,而且大多从事社会服务,工农两方面知识结合较好,在教学中也能兼顾两方面知识,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关键所在。实践教学新体系建设后,我们跟许多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保证企业能有一定数量的实习生,以给学生提供了除正常实习时间以外随时实践的环境条件。寒暑假给学生长时间实习提供了条件,我们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单位实习,保证了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满足了企业需要相对稳定的、长时间的实习生要求,也为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需求奠定了基础,很好地解决了就业时供求难以对应的问题。

4.实践教学的社会反响好,报考率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自2003年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2个班52人来,至2007年招生已达4个班,招生规模扩大了1倍。生源地涵盖全国各地,第一志愿报考率逐年增高,由2007年的33%提高到2009年的54%。从学生不了解该专业到目前招生规模的不断壮大,说明了该专业自2003年创立以来,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5.实践教学改革了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作为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首创者,本团队对该新型专业的创建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经验被全国20余家高校借鉴,尤其是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体系一直被其他高校引为模版。2007年,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等全国30多所院校、科研单位参加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设施专业的完善与发展”为主题的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研讨会。我们在会议上重点介绍了我校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举措,受到同行的一致赞誉。2009年举办了全国设施专业师资培训班,为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17所高校的教师进行了设施工程方面课程的培训,受到了同行的好评。2010年完成了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学规范,供全国高校借鉴。

6.与研企社合作,节约实习经费,保证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经过我们八年的努力,我们筛选了一批有经济实力、热情为实践教学服务的研究单位、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社作为我们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校外基地不仅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场所,而且承担了实习学生的吃住行费用,一些单位还给学生劳动补助,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学校的实习经费,保障了我们高质量的实践教学。而且校外基地指导老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我们实习效果的有力保障。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教改项目“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探索”资助。作者简介:李建明(1966-),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设施农业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设施园艺学;胡晓辉(1976-),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设施农业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设施园艺学;邹志荣(1956-),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设施园艺学。

大学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一)我国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随着园林行业社会竞争力的加大和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提升,近十多年来许多高校相继开设园林专业、建立硕士点。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76所高校(其中包括理工类、农林类、综合类院校)设立了园林本科专业,135所院校及科研院所设立了园林及相关的硕士点,18所高校具有相关的博士点。国内现存的30余所农业院校,几乎全部设置了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园林行业急需的高级人才。由于园林专业本身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包含了生命科学、心理学、生态学、园艺学、地理学、建筑学和艺术等,需要多领域知识的融合与创新,又需要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国外成熟的培养体系相比,各院校对于园林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仍处于不断探索、改进阶段。目前国内院校已在积极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方法与经验,针对园林专业本身的特点,调整现阶段教学中不合理的部分,力争在短时期内突破传统模式,在探索中不断改革、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二)现阶段我国园林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部分院校园林专业起步较晚,办学历程短,专业成立的初期基本培养模式大多以北京林业大学教学体制为蓝本,但办学、师资力量薄弱,不同类别院校教学体制有所偏重,课程设置鱼龙混杂:农林类院校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偏向植物造景、环境绿化、生态修复等方面;理工及综合类院校的园林相关专业大多受到城市规划学和建筑学的影响,教学重点和课程设置多以空间规划、园林建筑设计为主;艺术类院校的教学体制方面则偏向环境美化与景观设计。各院校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更是沿袭旧的模式,以至于学生专业口径过窄,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毕业学生优势不明显,综合实践能力也比较差,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弱。

(三)国内外实践基地培养模式的探索

研究生基地培养模式,在国内外的许多高校园林专业中已经开展并有所成效。一些发达国家在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践,如美国、英国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美国还将硕士研究生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评价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标志,通过严格筛选,毕业淘汰率高达50%,而日本、德国则更注重课程教学目的及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英国、美国、德国、日本、荷兰等国家,具有园林专业硕士点的学校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积极与艺术博物馆、展览馆、植物园、园林植物研究中心、种质资源研究所、生物分子技术试验站等这些学校所匮乏的综合性学习实践场所合作,为学生提供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教育。这种合作式拓展式教育路线现已经非常完善,既强调职业教育,也很注重基础研究以及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国外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是国内园林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能够走可续发展路线的方向与目标。据调查,在国内已设有园林专业硕士点的百所高校中,有十多所高校如北京林业大学、中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均与科研院所或园林相关企业建立了长久性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基地合作模式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拥有更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的能力,更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经过培养的这类研究生人才在知识储备与行动能力都处于优势状态,因此获得了社会较高的认可。

二、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一)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目标

研究生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专业性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而作为园林高层次人才主体的硕士研究生应当具有更加广扩的知识、更加全面的能力,应当了解我国及国际园林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思想与发展动态,掌握园林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综合运用国内外先进文化和艺术原理、设计理论和植物材料进行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能力,熟悉园林工程的技术、管理、监理等,植物与设计两大方面内容必须整合为一个整体融会贯通,培养过程应多元化,具有开放性。实践基地合作模式下,研究生人才培养要从以往单一的知识创新,扩展到技术创新、开发应用、知识转化等领域,针对企业实际、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

(二)校内基础建设的改进

1.调整课程结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大多院校对于园林专业的硕士生培养为“1+2”的模式,研一期间学量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程,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根据教学计划适当缩短理论课课时,将其压缩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同时增加与理论课配套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实验实习场所在一定的组织下供学生开放使用。授课方式也要灵活多变,组织培养、植物造景等课程要走出课堂,让学生多在实验、实习、实训场地亲自动手实践,要利用好学校现有的资源,如东北农业大学拥有的向阳乡实验实习基地,让实践技能教育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同时可以鼓励学生成立科研小组,合作完成部分科研项目或参与到专业课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试行“双导师”制度双导师制度指由本校导师和来自园林生产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作为合作导师共同组成的导师组负责制,同时为了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学校可制定校内外导师定期交流的机制,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研究生学习、科研和论文进展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其优点是能够弥补单一导师所带来的知识结构欠缺,与企业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们提前参与企业的研发与实践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这一制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业,很好的落实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教育培养方针。学校也在这些项目中,提高了学术水平,促进了学科建设。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以其广泛的知识面,活跃的思维,丰富的实践经验受到了高校、研究所和企事业单位的青睐。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强与国内外同行院校、科研单位的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3.加大各院校各学科之间的学习交流当今各院校间教学的独立,资源和教学成果垄断,但是也会造成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掌握旁系学科相关信息而产生设计单一化的情况。要根据时展和社会需求及时加大学科间、院校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利用各科交叉资源促进和加强在校生的教育和培养,可将同校不同学院师生或者其它学校师生组织起来合作比赛,既可以是本专业师生合作,也可以是其它专业师生交叉混合合作,做到知识互补,亲自动手合作,充分利用现有教学优势培养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加强各院校、各专业的竞争力,推动各院校、各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三、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

(一)校企合作定向培养

院校可以与一些达到资质要求的园林相关企业,如苗木公司、园林公司、科研院所,试行“1+2”的园林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即与企业签订协议(任务书、合同书、委托书),研究生在第一年的基础课程修完并合格后,按照成绩择优选拔,在接下来的两年当中科研与实践均在企业内进行,科研内容可在签订协议前拟定,可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调整,毕业论文环节可在企业和学校的双重指导下完成,学生采取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企业按月给学生发少量补贴或设立专项奖学金以兹鼓励。优秀学生毕业后可遵循双向选择方式到企业工作。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与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园林设计院、天津方正园林建设监理中心、广东棕榈景观规划设计院、深圳北林苑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等34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校外实习和就业实践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实习实践、理论联系实践、提前了解行业现状的重要平台。从园林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看,只有提供功能全、数量足的实践教学基地,才能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校校合作、校研合作

学院与其他已设立园林专业硕士点高校、研究所进行合作教学,充分利用每一所科研机构、学校的资源条件与师资优势。定期进行实践教学和学术研究交流,互派学生进行学习。从而达到知识贯通,技术交叉后产生相乘的倍性效果。学校可以与其他科研机构和院校联合申请课题,分层次有序的不断深入研究,进行多学科、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的综合性的理论及应用研究,为研究生的科研活动提供辅助支持,科研院所良好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最大限度的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更多的物质帮助与资源,而所合作的院校、科研院所也能加快研究进展,加快成果的获益速度,从合作中受益。

(三)与学校其他学院合作

研究生是导师的科研助手,导师对科研的方向有前瞻性、引导性和决策权,研究生则肩负着实践辅助的任务。园林专业作为省级重点专业,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园林专业的研究生除了需要储备本专业的知识外,还需要了解生命学院的生物技术、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景观生态学、农学院的作物栽培、病理,艺术学院的景观规划、空间布局等知识层面,因此,各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以各学院为单位,进行院院联合培养,这不仅可以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也是对大学整体科研进展的一个更大的促进,为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研究生的培养与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与合作机会。

(四)校内承包制和股份制的建立

院校不仅可以和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究、生产,也可在校内与师生建立合作机制。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承包制或股份制的形式为老师、学生个人或小组提供一定面积的温室大棚、苗圃、林场等校内实践场所,组织师生亲自动手生产、培育,为学生提供扦插、组培、鲜切花盆景选育、树苗生产、诱变新品种等多种可供应市场需求的实践机会,在生产过程中配以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管理,最后利用固定的合作渠道将产品应用于市场的销售与收益。在项目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吸引多方投资,各层共同参与,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让学校、师生有所收益,学校的收益同时又可用于实践基地的建设,可谓“双赢”。

四、实施效果

1.东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已与黑龙江省科学院大庆分院、吉林省农科院、哈尔滨市农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输送了大批优秀研究生人才进行培训、实践,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部分学生研究生期间已能独立完成复杂科研项目,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显著提高,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2.通过基地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对“双导师”制度的试行,完善了课程体系,学生科研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又更好的了解了行业的最新技术和研究进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能力,毕业生获得了企业较高的认可度。

3.高校科学研究在具有较大的前瞻性、探索性的同时由于在产业链中并不直接与消费端对接,科研的成果距离市场需求也有一定的距离,而科研基地的参与,充分利用了其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脉搏,针对于市场要求有一套完整的产品工艺程序,能够较完整的使科研成果形成经济效益等有利因素,与科研基地或企业联合对研究生培养,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学生和教师同时进步,与之合作的科研院所也收获了优秀人才。

五、结语

实践证明,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实践基地合作培养模式为基础,以市场开发为动力,创建研究生基地合作培养模式是增强园林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是学院发展趋势和新课题。基地要与行业内企业及其它相关行业企业组成合作伙伴,共享设备、设施、人才等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将企业作为实践基地的延伸,不断吸收企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合作开发新技术和产品,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教学质量。

大学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分析作假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设计选题,加强过程管理,真实性承诺与审查,设计进程图的答辩展示等针对性管理对策。

关键词: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

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性。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毕业设计作假行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主要表现是通过扫描、拍摄、拷贝、网上下载、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窃取他人的设计成果。毕业设计作假行为会引发一系列危害,如破坏学术诚信,破坏师生关系,损害学位制度,损害教风学风,导致人才培育质量和就业率下降等[1]。不可否认,弄虚作假行为是工科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每个专业会有自身的专业特点,作假行为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会有较多意向图,而建筑学专业则基本没有,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尚有较多手绘效果图,而机械设计专业已基本淘汰手绘效果图。基于此,本文探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并提出针对性管理对策。

1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1.1作假行为的主要原因

1.1.1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学生自身的原因包括:①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②专业基本功不扎实;③手绘制图和电脑机辅助设计制图能力不足;④沉湎于网络游戏或等恶习;⑤毕业前恋爱投入时间和精力过多;⑥在毕业设计之前已经找到与园林行业无关的工作,或对毕业后从事园林方面的工作根本没有兴趣,因而对毕业设计采取敷衍态度。

1.1.2环境影响方面的原因。

①虚假宣传、作弊、欺诈、以次充好、冒名顶替等社会上各种不诚信现象的影响;②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③抄袭雷同已成为园林设计行业的普遍现象;④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容易,成本低,而找到确凿证据并进行查处则很难;⑤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进行,与找工作、毕业实习、考研复试、公务员考试、毕业清考等存在客观上的时间冲突[2]。

1.1.3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①重视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结果,即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图件和文本,轻视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存在监控漏洞,对毕业设计过程放任自流;②选题环节的制度性漏洞,如设计题型不丰富,与上届相同的题目多,居住区景观绿化设计占比偏高等;③针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欠缺,没有制度约束,仅靠自律意识,影响指导教师的工作成效;④毕业设计的答辩通过率太高,一般全班仅有1~2个人不能通过,争议答辩又沦为走过场;⑤缺乏园林专业设计图件和文本的规范化细则;⑥对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小,缺乏举报及奖惩制度。

1.2作假行为的主要表现

1.2.1请他人代做。

请他人代做毕业设计是设计类专业普遍存在的一个老问题,园林专业也不例外。现在校园常见一些小广告宣传毕业论文、代做毕业设计是值得警惕和打击的。

1.2.2扫描或拍摄。

很多书刊杂志上有园林设计图,以往还要依靠扫描仪、数码相机,现在的智能手机就能办到。有些园林专业的学生也做与室内设计有关的毕业设计,在一本室内设计杂志上就能拍摄到全套设计图。

1.2.3拷盘或下载。

在高校里,学生可能直接把上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拷盘,稍加改动即剽窃成功。也有学生会到网上去下载园林设计图,目前有筑龙网、园林人资料、天工网、百度图库、建库网、土木工程网等很多网站都提供园林设计方面的电子图件下载服务,有些是收费的,有些是免费的。

1.2.4滥用设计意向图。

以一个雕塑为例,如果用一张相似雕塑的照片来表达设计构思,即是设计意向图。互联网的存在,使得设计意向图正在被泛化和滥用,花架、廊、游船码头、门房、喷泉、茶室等很多本来可以亲自设计构思项目,都被用设计意向图来表示,因为网上随便就可以搜索下载到一大堆。意向图的滥用和泛化,使毕业设计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1.2.5偷换设计场地。

例如在选题环节,学生的选题为A居住小区环境设计,指导老师也提供了现状地图,但是教研室可能并未对现状地图存档保存。到了毕业设计制图时,该学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未进行设计,而是到网上下载一套居住小区景观绿化设计图,指导教师也可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其参加答辩,并顺利通过。

1.2.6抄袭设计文本。

园林设计文本的作假主要是拷盘、抄袭。不可否认,很多场地的园林设计原理和方法是相通的,但即便如此,设计文本也应该由本人亲自完成,而不是拷贝。甚至有的指导教师直接把上届学生的设计文本拷贝给自己指导的学生。

2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管理对策

2.1优化设计选题

应鼓励毕业设计题型多样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作假行为。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工厂绿化设计、校园景观绿化设计、风景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休闲农业园规划、湿地公园设计、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公共建筑绿地设计、道路绿地设计、滨水景观带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室内设计、庭园设计等都可以,如果没有具体的设计场地,虚拟的设计场地也是可以接受的。在选题环节,一定要将指导教师提供的设计场地具体化,并提供地形图建档保存,在答辩时进行对照,以免学生偷换设计场地,在网上下载全套园林设计图蒙混过关。

2.2加强过程管理

目前,很多高校的毕业设计选题在大四第一学期9月初即完成,接下来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11月左右进行开题答辩,到下学期6月中旬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跨度长达6个多月,而这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找工作,参加招聘会,考研及复试,考公务员等。学生在大四第二学期前两个月根本不在学校,大部分学生真正开展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是在返回学校后的5月份。因此,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重点在毕业设计答辩前的一个多月时间。要防止学生的作假行为,应要求学生在手绘设计室和电脑辅助设计室开展毕业设计,并安排督导教师和指导教师巡查,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并形成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学生的到位情况及异常原因,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进度,对毕业设计质量、进度不符合要求的学生提出整改意见;布置下一阶段毕业设计工作并进行辅导。要求学生在记录册上签字,以便检查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出勤情况。而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在寝室用电脑开展毕业设计,也无人监管。另有一些学生借口返校前已完成毕业设计,根本无法对其监管,而实际上他的设计作品可能是网上下载的[3]。

2.3真实性承诺与审查

真实性承诺,即要求学生签署毕业设计成果真实性承诺声明,指导教师和辅导教师也要签名,以防止有些指导教师或辅导教师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作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还要求1/4左右的同班同学提供真实性证明签名。真实性承诺能够在心理层面、道德层面、信用层面对毕业设计的作假行为产生震慑作用。资格审查的重点是指导教师相互交流评审,对于评审结果不合格者或存在弄虚作假者取消答辩资格,必须进行修改或重新做。不过,很多学校未实行盲审,评阅教师即使发现有弄虚作假者也可能碍于情面放水。要查证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真实性,较好的办法是成立真实性审查小组,除园林专业教师外,最好有学生参加。审查内容包括是否变更设计题型,是否变更设计场地,是否由本人亲自完成,是否完成真实性承诺手续,毕业设计工作手册是否记录完整,文本是否存在抄袭行为等。在真实性审查阶段,可接受毕业设计作假行为举报,被举报者一经核实即取消答辩资格。

2.4设计进程图的答辩展示

目前,大多数高校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答辩都存在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弊端,学生凭借手绘图或电脑辅助设计图及文本即可参加答辩,至于其毕业设计成果是否由学生亲自完成,则无人考究。要改革这一弊端,可以引入设计进程图,所谓设计进程图,即学生在电脑辅助设计完成到50%~75%时,将其利用autoCAD、photoshop、3Dmax、sketchup等辅助设计软件绘制的图件保存为JPG格式文件,在毕业设计答辩时作为设计图件真实性的证明在ppt文档中展示。参加答辩的图件是一套完整的最终设计图,可通过扫描、拷盘或网上下载等途径获取,可以随时打印。而设计进程图是未完成的设计图,根本无法通过拷盘或网上下载等途径获取。对于手绘图件,因不便于制作设计进程图,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采用手绘图件答辩的学生集中到设计室绘图,由管理人员对其设计进程进行记录,防止雇请他人手绘设计图件的事情发生。

3结语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毕业设计作假行为提供了极大地方便,园林专业作为边缘学科,更容易受到冲击。要想遏制各种类型的作假行为,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从各方面促使指导教师和学生加大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精力投入,而不是幻想通过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只有在严格、公正、公开的规章制度监督下,学生毕业设计中的作假行为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不断提高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相军,张卫东,何卫忠.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

2苏艳红.本科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5(9)

3张锋,易丹丽.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实践与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6)

大学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园艺;专业意识;现状;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39-02

园艺专业是由原花卉、果树、蔬菜专业整合后形成的宽口径专业[1]。这个专业与城市美化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越大。本专业毕业生能在农业、商贸、园林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然而园艺专业学生不看好本专业已经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毕业生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数不多,两年后仍留在本行业工作的更少。为此,我们应该思考在园艺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加强专业意识培养,让学生能在学习、研究和工作中对本学科领域所涉及的内容表现出特殊敏感、自觉意识以及独到的认识和思维。

一、园艺专业各年级学生专业意识现状调查

1.大一学生盲目选择专业。自愿报考园艺专业的学生很少,园艺专业大多数学生是调剂录取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选择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学生在入校前对所学专业并没有太大兴趣,无从谈及专业意识的初步养成[2]。当然也有部分是自愿报考本专业的学生,但他们对本专业的最初认识停留在可以种花种草,陶冶情操的基础之上,认为学习本专业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对学习本专业未来的前景存在误解,并没有考虑到未来要以什么身份进入该行业,因此自愿报考园艺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十分肤浅。

2.大二学生被动学习专业基础课。大二阶段学习的课程较多,内容较宽、较深,课程内容理论性很强而经验性、实践性较弱。学生学习处于疲惫状态,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大多数是被动地参与课程学习。此外,由于大学的考试制度执行不严格,部分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非常不端正,基础课的实验也流于形式,实验结果达不到预期效果,期末时为应付考试而学习,没有学习自主性,考后即忘,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整体呈现出对本专业的认识仍旧比较模糊的现状。

3.大三学生专业课学习不扎实。此阶段课程充分体现园艺专业是实践性强的专业,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实验和实习部分,学生们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重要,动手实践起来又感觉都是一些粗活,是农民们做的事情,不能端正态度,缺乏吃苦精神。同时课程实习时间较短,而且大多以参观为主,没有给学生提供动手机会,很难学到过硬的本领,更谈不上对园艺专业知识进行融汇贯通。

4.大四学生仓促完成任务。进入大学四年级,学生大都忙于完成毕业论文和找工作。毕业论文是在校期间园艺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一部分学生通常是将参与老师的一些课题改成毕业论文,还有一部分学生临时选定毕业课题,在大四用不到2个月的时间匆忙赶出论文,论文完成质量自然大打折扣。就业是大四学生特别关注的问题,园艺专业的同学对就业很迷茫。一方面,大家不明确自己可以去什么样的单位,做什么样的工作,缺乏就业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如园艺公司招聘的园艺专业学生都是从基层做起,由于工作很累,公司认为女生吃不了苦,不愿意接受女生;又由于刚开始的工作对技术要求不高,工资福利待遇比较低,大多数男生不太愿意从事。喜爱园艺的女生选择这一专业却不被行业接受,男生又不愿意从事本专业领域的基层工作,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从事本行业工作的专业人才很少,进而严重影响到高校园艺专业的招生。

由此可见,园艺专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同不够,未养成专业意识,难以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不愿选择到公司或农村去就业,与基层工作岗位渴求专业人才的现状形成突出矛盾。专业意识不强既不利于园艺专业学生个人发展,也不利于行业发展。专业意识的培养势必将成为园艺专业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二、园艺专业学生专业意识培养的方法

1.抓好大一入学教育。园艺专业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在专业意识比较淡薄甚至缺失的情况下,通过加强新生的专业入学教育,可以让学生系统了解自已的专业到底学什么、发展方向是什么、就业方向有哪些等问题;并解读当前国家的“三农”政策,让他们关心、关注农村、农民和农业中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农村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专业入学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基础课理论结合实际。大学二年级在大学四年中非常关键,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从非专业向专业水平过渡的阶段,也是专业意识培养的黄金时间。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强化专业意识,授课时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本内容多举一些实际例子进行讲解,注重培养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他们将不同于普通农民。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专业训练平台。理论知识在实验中得到验证,学生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

3.专业课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首先,教师也要强化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不能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上课,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和实习。不论哪个环节流于形式,都必将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其次,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授课本知识,还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条件的可以经常到现场边看边讲解,也可以在课上辅以适当的教具,多讲一些实际当中的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那样收效会比在课堂上枯燥的讲解好。

4.校企联合培养。完全依靠课堂传授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可以同时开办第二课堂,举办一些知识覆盖面广或就某一方面知识做深入讨论的专业知识讲座,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与本专业相关的情况和知识。特别是针对本专业领域新的成果、新的理论,以及课本上没有涉及的相关内容,可以邀请一些专家、教授不定期地给学生讲课。同时也可以请一些在生产第一线的本专业的优秀技术人员来校做报告,介绍本专业的具体工作内容,让学生体会一下本专业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样学生既不会对本专业谈虎色变,又不会盲目自大,能够现实地面对毕业以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学校应积极开展和企业的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和实训平台,向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经费扶持,让他们快速地形成专业意识,进入专业角色,成长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结论

加强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学校可以从开展新生入学专业思想教育、课堂授课理论结合实际、实践教学加大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力度和校企联合培养四个方面加强园艺专业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只有学生的专业意识早日形成并有效增强,园艺专业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吸收和储备本专业的各种知识,增强实际动手能力,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奠定坚实基础;学校也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园艺专业毕业生,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庆榆,张远兵,杨维来,等.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6(4):66-68.

[2]康晓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意识培养探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35(3):150-152.

基金项目:湖北民族学院林学园艺学院2013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LXYY1304)。

大学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思路;建设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00-02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总体发展思路是以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平台建设为依托,以师资培养为重点,控制规模,优化结构,调整目标,创新模式,提升规格,带动设施农业学科全面发展,提高园艺学科科学研究及应用技术水平,增强培养高层次设施农业专门人才的能力,具体建议如下。

一、更新培养目标,实现设施农业一、二、三产的综合能力培养

在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日新月异的21世纪,传统的设施农业专业培养目标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步伐的加进,尤其是都市农业的日渐发展、成熟和普及,对设施农业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设施农业专业培养目标还需注入新的内涵。都市农业是集生产经营、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于一体。因此,我们设施农业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设施农业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能从事设施农业科学相关的生产经营、销售管理、推广开发、教学科研等工作外,还需掌握信息科技、管理科学、规划设计等知识,熟悉产品包装加工等知识,具有新时代的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

实践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要实施宽口径培养,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加强专业实践和专业设计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导向。创新实验给予学生学分,其学分可由“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和“实践学分”三部分构成。部分高校,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学科科研条件未能同步发展,加之部分研究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研究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难以达到高标准要求,必须加以改进。

三、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构建设施农业学科梯队

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骨干为重点,加强学科交叉,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竞聘教学、科研带头人岗位。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鼓励与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各校设施农业学科教师交流等。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治学严谨、忠于设施农业学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具有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前提。在实施师资队伍梯队建设方面抓好三个梯次:第一,继续发挥好老一辈学科带头人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第二,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放在关键的岗位上,大胆使用,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第三,继续选拔、培养一批后备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对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可选派继续深造。鼓励和资助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此外,还可在农科院、农业局聘请具有丰富科研和生产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士作为长期的外聘教师。

四、夯实教学科研基础条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进一步调整和合理设置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多方筹措经费,添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形成良好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和工作环境。重视本科实践基地建设,成立专业实验中心,按一定比例配备实验教辅人员,实现资源与仪器设备的优化与合理配置,完善本科教学实验中心的运行管理机制。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之成为设施先进的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重视并加强学科图书资料的网络资源建设,提高服务层次与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凝炼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积极申报、承担国家、省部重大科研项目,以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为动力推进学科建设,力争取得一批高水平、经济或社会效益显著的科研成果,形成各自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积极申报、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五、立足传统设施农业,拓展现代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学的教育和办学应该立足传统设施农业,拓展现代设施农业。以社会对设施农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办学规模,在现有的设施农业及相关专业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增设新的设施农业专业研究方向,寻求学科增长点。

六、产学研合紧密结合,加大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师生中广泛开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教育,把高等学校建成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的精神家园;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不断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积极探索国内外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为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需要拓展国内外农业教育资源,引进或利用国内外师资和相关软件,以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来提升设施农业专业,在学科建设上顺应现代农业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趋势,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并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为农服务的学科新特点。加强设施农业专业与农业产业、行业企业、地区的联合培养或合作培养。加强与农业厅、农科院、各地、市、县农业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网。必要时聘请上述这些单位一些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工作,听听他们对设施农业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校内外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提高设施农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七、创新培养层次,提升培养规格

在全日制设施农业专业高等教育之外,应当保持和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独立学院、现代远程教育等。坚持以多种形式发展设施农业学科高等教育,走多样化发展之路,这既是实现设施农业学科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现代设施农业高等教育体系的需要。设施农业专业人才层次主要有:高职(专科)、本科(学士)和研究生(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其合理结构应该呈金字塔形。设施农业高职(专科)主要培养掌握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设施农业专门人才。设施农业本科(学士)培养具备生物学和设施农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商贸、园林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设施农业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设施农业研究生(硕士、博士)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设施农业学科不同方向(设施农业工程、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和设施作物生理生态)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设施农业学科各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动态,能独立从事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教学、管理或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八、优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管理

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或面向21世纪教材,改革传统的板书和挂图的教学手段,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专业课程比例达到100%,使教学生动、直观,改善并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专业实践教学逐渐形成“实验、实践―课内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生产实习―技能测试”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教学实习分为校内实验基地栽培和管理、实验室分析研究、校外基地实习等方向。推行“毕业论文―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教师科研项目”捆绑的实践教学模式。生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在与校外签订的“校外产学结合协议”单位和企业中完成。强化教学质量监督制度。一是打造教学团队。初步建立了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制度,教学团队至少由一名具有正高职称或副高职称的教师负责,同时至少配备1-2名副高职称以及中级职称人员。二是坚持高级职称教师(特别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三是加强停调课监管力度,制定详细的调停课制度和审批程序。四是坚持严格的领导听课和信息反馈制度,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五是实施网上学生评教制度,督促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九、推行本科教学学分制,实施“2+1”学期制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实施学分制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多规格、个性化创新人才的制度保证。学分的最小计量单位可以设定为0.5。所有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在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相应学分。其中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可以设定为每16个学时计为1个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可设定为每周计为1个学分。根据学生所修学分,实行弹性学制。普通本科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缩短或延长在校学习时间,在校学习时间为3~6年。实施“2+1”学期制可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2+1”学期制将一个学年可分为各为18周的秋季与春季两个传统学期和一个6周的选择性夏季学期。选择性的夏季学期可主要安排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辅修(双学位)专业课程、实验课程、教师教育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重修课程、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短期培训、学生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

十、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教学与研究任务的关系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教学与科学研究是所有大学需要完成的相互依存的两大任务。只有正确理解各自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地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才能保证不会厚此薄彼,正确处理两者的协调发展。这些措施中最重要的应该包括资源分配与评价机制。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资源的合理分配将教学、教材等专业建设成果与科研项目评奖同样看待,特别是要建立以成本核算,投入与产出效益评价为基础的高校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

十一、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设施专业发展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在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起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互派短期留学生。积极承办和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邀请专家讲学。积极承办和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组织选派学科中青年骨干参加相关领域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不定期邀请本学科或相关的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专家交流讲学。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解决茶产业中急需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转化科技成果,提高我国设施农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十二、出台高校设施农业专业招生优惠政策,试行设施农业人才“免学费”教育制度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从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而设施农业因其产品为人们一日三餐所需而成为“三农”问题中的重要元素,备受人们关注。设施农业既是一门涉农的艰苦行业,又是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特殊行业。需要广大热血青年积极投身其中,并为之默默奉献。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世俗偏见的影响,许多单子家庭的父母不愿意孩子从事这门特殊而又艰苦的行业。因此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包括设施农业专业在内的涉农专业一度出现“门前冷落鞍马稀,招收不满需调配”的局面。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有必要效仿我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出台“高校设施农业人才免费教育政策”,并适当降低高考录取线,鼓励和吸引学生将智慧和才华奉献于设施农业行业。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JY1102018)。

作者简介:李建明(1966-),男,陕西洛川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设施农业。

大学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柔性;导师制;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71-02

作为地方民族院校最早设置的专业之一,我校林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园林绿化、种苗、花卉等公司,也有部分就职于省内县(市)林业局下属林站或者基层科研机构(如地、市(县)林科所),其就业去向基本是比较明确的。我国的本科教育一直以来十分强调本科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基础知识多而不牢,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为此,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使用了“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学科大类(平台)进行通识培养,后两年按学科专业方向(模块)进行专业培养,这种培养模式针对综合院校就业取向不明确的学生是合理的,对学生就业选择是有利的,但是对就业取向比较明确的地方民族院校林学专业采取“平台+模块”,其通常做法是大量削减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学时数,减少实习、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其结果是削弱了专业基础教育和实践技能培养,对以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民族院校来说,解决厚基础与重应用、宽方向与强创新的矛盾,培养具有良好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应对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和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重要举措。既往林学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①受制于课时不足,许多课程的实验、实习流于形式;②受实习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大学生难以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③校外实习基地容纳能力有限、实习内容单一。借鉴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在本科教学改革中引入导师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已被我国一些高校实践证明,对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谓“导师制”就是给本科生配备导师,由导师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知识和能力培养方案并督促学生有效实施,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师生互动交流、指导学生拓展素质、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等。导师制作为一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模式,可以促进本科生创新思维的拓展和实践技能的增长,通过因材施教提高了本科生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对于他们进一步深造或者进入社会顺利开展工作大有裨益。但该模式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困难,表现在本科生导师制被赋予太多内涵,学生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从而挫伤了师生积极性。为进一步提高导师制的有效性、探索实施的可操作性,我们在林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引进和实施了柔性导师制这一新理念:强调本科生培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导师制调动和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主要做法如下。

新生结束军训转入专业学习前,通过入学专业教育课程对本科新生进行专业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所学专业及学科发展现状;此后组织本专业所有老师在第一学期开展一次以本学科发展前沿介绍,或者老师自身科研项目及成果展示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专业及学科发展现状、加深对本专业老师研究领域和方向的了解。从第二学期开始至大学毕业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结合教学授课进一步介绍专业发展前沿及自己的科研选题,为学生选择导师提供更多信息。一旦确定导师,则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一直贯穿到学生毕业。由于柔性导师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要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综合考虑出发,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同时,导师也要做到对每个指导的学生有较深入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因材施教得到良好落实。通过一年大学生活,大学带给学生的新鲜感逐渐褪去,而对于自己发展方向的选择:是工作还是考研则是此阶段学生心中的主要纠结。此时的学生非常渴望能得到导师的及时点拨,而导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特点的了解和对专业和社会需求的把握,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发展规划,在专业发展方向选择上摒弃盲目从众心理。导师通过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考研及就业准备情况进行不定期了解,进一步帮助学生分析把脉,不断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在现行课程体系的学习中,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通过吸收学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部分研究环节或者指导学生开展自选课题研究,可以在不增加课内学时情况下提高大学生参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时间,通过参与科研实践,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这些实践技能熟练运用到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实施中,可以确保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工作。恩施州素有“鄂西林海”的美誉,湖北民族学院林学专业担负着为本地区培养林业管理和科研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使命,而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基层林业工作的艰巨性,对于将来从事这一职业的林学专业学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根据笔者在基层林业系统的大量调查走访,用人单位普遍认为,专业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及实际工作经验是林学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实践动手及创新能力、良好的适应社会能力、解决基层问题能力则是基层对林学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能力的基本要求。为此,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立足鄂西南、面向基层、面向林区,服务武陵山区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能在林业、农业、城乡建设等行业从事经济林栽培、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种质选育与遗传改良、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森林生态建设等方面工作,具有实践创新意识、精神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柔性导师制的核心是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良性机制,改变了以往人才培养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的模式,这种转变使得建立以培养学生林业科学研究能力、林业科学研究精神和林业科学研究意识为目标的渗透本科全过程的实践环节成为可能。所谓“全程实践”模式是指将实践创新技能培养贯穿于大学全过程中:一年级带学生深入林场开展实践调查,了解民族地区林业现状,让学生初步形成对林学专业的感知;二年级安排学生到林业站进行参观、考察并和基层工作人员开展座谈等;三年级学生义务参与林站、林业科研单位的生产、科研活动,让学生获得初步基层工作体验;四年级安排学生到不同条件的林业相关岗位顶岗服务,及时接受社会实践知识,为独立承担工作奠定基础。这一模式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林业实践中,循序渐进地适应从“学生”到“工作人员”这一社会角色的转变,使之成为具备林学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现代林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实践者。

在林学专业推行柔性导师制四年以来,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理论知识掌握牢固,实践动手能力强,具备了一定科研和实践创新素质,为他们毕业后深造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专业所有学生都参与了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还有部分学生参与了省级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参与各级各类项目达到十五项,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林学专业毕业生连续三年取得了学位授予率100%,就业率100%佳绩,培养的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实践证明,在师资相对缺乏的实际情况下,这种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的柔性本科生导师制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能够发挥更大作用,能够较好满足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月秀.林学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2):17-19.

[2]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4-77.

[3]郭欣欣.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7.

[4]胡守华.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5]施拥军,黄坚钦,汤孟平.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8,(9):60-6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60057);湖北民族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2JY015);湖北民族学院林学园艺学院教学研究项目(LXJY1302)

大学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 开放性 实验教学

植物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植物栽培技术、遗传育种技术、植物保护技术等课程的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植物生理学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植物生命活动普遍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学会对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特定的生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具体来说,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旨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创造能力和对植物生命现象做出敏锐判断的能力。然而,目前植物生理学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同时由于实验学时、实验材料、仪器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往往缺乏动手和动脑能力的培养。开放性实验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一、传统实验教学的特点

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强实验环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验证性实验教学,所开设的实验项目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教学就是在实验课中要抽出部分学时作为理论讲授,讲授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等,这种教学方法只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按部就班就可以完成实验,较为简单,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加深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掌握和巩固基础知识,另外也有利于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的训练。但是,在这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师是主体,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有些实验甚至由于课堂实验学时的限制,实验教师在上课之前就需要提前配好实验试剂、清洗好实验用品,学生只需要在实验时把一种试剂加入另一种试剂中进行实验即可,缺少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准备,对实验的感受不深,对仪器设备的运行原理、运行情况了解不足,实验数据较为单一等,以至于有些学生到了毕业论文阶段竟然连试管都洗不干净,更别说是实验方案设计和多因素的实验结果分析了,所以这种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开放性实验的特点

开放性实验是实验教师给出实验题目或者学生自选题目,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选作实验,查阅相关资料,制定实验方案,然后根据实验方案独立操作,完成实验内容并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写出实验报告或者研究论文。例如教师给出实验题目“逆境条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要求学生选定某种逆境条件,对实验材料进行处理,测定相关的生理指标,达到理解植物抗逆生理机理的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每组自己选定逆境条件,要求学生先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自己选定的逆境条件的相关图书、期刊论文等资料,然后根据资料,设定实验方案,经过指导教师的指导,修改和完善方案。确定实验方案后由学生自行准备实验,包括配试剂、准备实验用品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实验仪器的使用,进行实验材料处理,独立完成实验,在此过程中每组的同学要相互配合,协作完成。

开放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由“能做”到“会做”,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化被动为主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亲自选定实验课题、使用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试剂和实验用具、处理分析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在实验方案的确定、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中问题的解答等方面,实验指导教师对学生提供指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方式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技能的培养。开放性与验证性不同,其结果是未知的,学生必须要自己动手做实验,甚至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并制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才能得到结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独立科研能力的提升和锻炼,为将来独立完成毕业论好准备。

三、植物生理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

(一)基本科研技能的训练

由于植物生理学课一般都是针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开设的,这个年级的学生才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程,还没有学习过科技写作课,所以同学们大都还不会查阅资料、制定方案以及写科技论文。在进行开放实验之前,教师应该先教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制定实验方案、如何进行数据处理、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后该如何写科技论文,同时提出开放性实验的总体要求。

(二)实验分组

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研究型开放性实验由于实验项目比较多,一人很难完成,所以根据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关系进行自由组合,可以4~5人一组,成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实验,锻炼了学生的科研协作能力。较为简单的开放性实验则一人一组。

(三)实验选题

根据植物生理学实验的要求,实验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实验内容,比如缺素症对植物幼苗的影响、低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缺素症实验采用不同植物种子作为材料,观察各种元素缺乏症的症状及出现的部位,加深学生对各种元素生理功能的理解。另外,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内容,学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植物生理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实验题目进行查阅资料,以往学生都是通过百度或者google进行搜索,没有查阅过期刊数据库或者是书籍数据库,实验教师在上课时要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资源,进入学校提供的期刊数据库检索查阅自己需要的资料。

(五)确定实验方案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时间安排、材料处理等内容。设计好实验方案后,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其一,教师结合实验室的具体条件对每组的实验方案与同学进行讨论、审核、修改,并指出实验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其二,可以要求各组进行开题汇报使同学们进行方案交流,这样可以使同学们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六)完成实验

每个课题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配置实验试剂、准备实验仪器、处理实验材料、测定生理指标、进行数据分析讨论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应分工协作,实验教师随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在实验时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为了检查学生的实验效果,实验教师还要组织各组同学进行交流,使教师能够掌握各组的实验进度、存在的问题,并对已做的实验进行分析讨论,同时也使学生养成定期检查实验效果的科研习惯。

(七)撰写研究论文

实验结束时,每组学生根据所做的实验结果共同撰写完成一篇规范的实验研究论文,由指导老师进行评定。要求按照正式发表的论文格式撰写。

四、植物生理学开放性实验的内容

实验内容的设计是综合开放性实验的关键。实验内容要难度适中,可操作性强。不同章节有很多内容都可以进行实验,这就需要实验教师提前进行预备实验,探索哪些实验项目较为合适,结合实验室的现有设备条件,开设若干个综合开放性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或者设计跨章节的综合性实验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所设计的实验可以在一个大题目下,分若干个小题目,学生以组为单位,先讨论确定实验课题方向,然后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最后确定实验项目立题和设计。当实验的学生较多时,可以避免出现题目重复现象,确保实验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实验难度和可操作性控制。实验内容的开放研究就是要针对不同的章节研究适合学生开放实验的项目。

(一)水分代谢

所开设的验证性实验主要有三个:植物组织含水量的测定、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通过实验了解植物水分存在状况,以及原生质的状态。设计的开放性实验为不同盐胁迫下植物水势的测定,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不同时间不同浓度NaCl下植物水势的变化,了解植物细胞失水的过程,加深对逆境条件下植物细胞的变化的了解。

(二)矿质营养

所开设的验证性实验主要有植物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根系活力的测定,可开设的开放性实验为植物的元素缺乏症。采用不同植物种子作为材料,观察不同元素缺乏症的症状及出现的部位,加深学生对各种元素生理功能的理解。

(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所开设的验证性实验主要有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的鉴定实验以及叶绿体色素的定量测定实验,呼吸作用所开设的验证性实验主要有植物呼吸强度的测定、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植物生命活动的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两部分可以通过开设开放性比较实验来加深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理解。

(四)物质代谢

本章所开设的验证性实验主要有蛋白质的提取、蛋白质的测定、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测定。可以结合前面课程所学的内容开设果实贮藏保鲜开放性实验,测定果实在贮藏过程中组织水势的变化、呼吸强度、各种酶(如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以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如可溶性糖、淀粉)。根据实验时间的不同可以采用海南当地的时令水果,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所要测定的酶的活性

(五)植物激素

本章所开设的验证性实验为萝卜子叶法测定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开设的开放性实验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插条不定根发生的影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生长调节剂对黄瓜性别表达的作用、生长调节剂对果实发育的影响。

(六)生长发育

本章节所开设的验证性实验主要有种子活力的快速测定、花粉活力的测定,所开设的开放性实验为种子萌发时几种酶活性、脂肪酸及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七)植物与环境

本章节所开设的验证性实验主要有植物组织逆境伤害程度的测定、植物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丙二醛含量的测定,所开设的开放性实验为逆境对植物的影响,学生可以分组自主选择逆境条件,测定生理指标,选择不同的逆境条件如高温、低温、高盐浓度等,测定随时间变化丙二醛、电导率、脯氨酸、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的变化,加强对逆境条件对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的理解。

五、植物生理学开放性实验的教学效果

通过多年的开放性实验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开放性实验教学效果反馈很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实验设计以及实验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考虑种种问题,教师起到指导的作用,指导学生该通过何种手段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大学四年级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反馈意见也表明,开放性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动手能力。

海南大学教学研究课题项目(hdjy0812)、海南大学“植物学课程群”部级教学团队资助

[参考文献]

[1]李黛,徐晓舒.《植物生理学实验》课中学生实验设计教学方法的再探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5(4):58-59.

[2]林伟.在植物生理学实验中增设探究性内容加强学生能力培养[J].琼州学院学报,2008,15(2):65-66.

[3]王军奴,张达,苍晶.植物生理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69-71.

[4]余沛涛.加强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中学生设计性实验指导的一些体会[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4,40(5):602-603.

[5]吴文荣,牛瑞明,张吉民. 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1):75-77.

[6]李慧.高校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研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5):172-174.

[7]孙文平,柴英,綦霞.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5):75-76.

[8]周玲艳,秦华明,梁红.开放性实验教学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4):225-227.

上一篇:风景园林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园林工程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