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03:10:51

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

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癌症晚期;心路历程;生命史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癌症晚期病人的数量逐年递增,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50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我国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达270万例,癌症已经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死亡的第一杀手。\+①晚期癌症晚期病人生存质量较差。目前,对于晚期癌症晚期病人生存质量的研究多针对住院治疗的患者在药物治疗、诊疗手段、护理干预等方面。癌症带给一个家庭的伤痛和经济压力是巨大的,癌症晚期病人会出现抑郁、焦虑、孤独恐惧等不良情绪,患者或家属或难以接受现实,或内心充满紧张,不同的个体应对疾病方式不同,当被诊断为癌症时,患者是如何面对与调适,过程中的感受如何?如何让自己勇敢面对生命中的种种挫折与挑战?同时本研究也试图让研究对象,经由回顾心路历程,获得自我疗伤,重新肯定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研究方法

生命史是一种生命的书写,主要以访谈或对话取得资料以建构生命,可以关心生命的全部或只关注生命的某一部分,将生命故事置于历史脉络之中,目的是要说明人的生命经验内容与意义\+②。通过已有的研究发现,针对癌症晚期病人的研究集中用定量分析上,且学者多关注于护理层面、患者家属的照顾层面、机构照料层面,关注于患者个人的生命历程的研究文献较少,笔者期待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生命史研究,描述和分析癌症晚期病人抗争病魔的历程,以期引起社会对癌症晚期病人更多的关注,让他们获得爱、尊严、力量和信心。

三、理论支持

根据Kübler-Ross的死亡/悲痛阶段理论\+③,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一般会经历五个阶段:否认:即不承认即将到来的死亡,用各种借口和方式来逃避将死的事实。愤怒:愤怒作为对死亡的第一情绪反应爆发,不公平感、被遗弃感、报复心理等占主导地位,当事人还会把这种愤怒投射、发泄到他周围的人事物上。谈判:当事人已经开始接受自己会死的事实了,但还希望通过放弃一些重要的东西来换取存活,他的谈判对象可以是医生、亲友,也可能是上天(病人已经不行,但患者家属提出“不论花多少钱,倾家荡产一定要给救活”经常是这一阶段的体现。)抑郁:当事人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完全沉浸在悲痛和绝望之中,他/她可能对周遭一切都失去兴趣,情绪崩溃,什么劝说也听不进去,只是一味悲伤。(这个过程中,当事人也可能会逐渐发现自己生命中珍贵的东西,并重新发现爱。)接受:当事人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对人生种种逐渐看淡看破,并为自己的一生在心中划上句点。这也是最平静与安详的时期,死亡的庄严与净化会在这时候显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正在经历死亡过程的当事人,取决于死亡到来的迟缓,这个流程也会自动加快或减慢。

四、癌症晚期病人的心路历程

本文的主人翁李友(化名)是青岛某大学的一名在读研究生,老家是安徽阜阳,今年24岁。李友家境不算富裕,爸妈是农民,但一家日子过得很是和乐。在家,李友是家族的长孙,也是爸妈的好帮手,平时还喜欢喝点小酒。出了家门,他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在工科学校上学,没谈过恋爱,没有玩过游戏,社团活动也没怎么参加,简简单单地就读完了四年。”本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应该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准备顺利毕业后好好找一份工作,回报社会和家庭。却在2015年1月喧嚣喜庆的年关中发现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原发性肝癌晚期,并且已经双肺转移。对于肝癌患者李友来说,更痛苦的是一次次奔走于各大医院挂号处、诊疗间、手术台时遇到的各种的“难”。从去2015年1月到10月的10个月里,李友跑遍了南京、上海、北京的几十家医院。在这个波折的过程中他的心路历程也在经历巨大的转变。

癌症晚期的患者身体上常受到疼痛的折磨,在接触中也看到很多患者坚强地在与病魔做着斗争,笔者将此“过程”概括为癌症晚期病人的心路历程,具体分为否认事实期、接受现状期、积极应对期和展望未来期。笔者将各阶段的整体特征、特殊表现作分析,着重描述各阶段的关系,转化条件等相关因素。如下图所示:

1. 否认事实期

癌症病人在被确诊罹病之后o第一时间是不断反问s“我到底做错了什么t为什么是我t”一旦发现癌症晚期之后,有些患者会认为自己活不了多久了,患者思想上会受到各更大的打击,恐惧、气愤、绝望等情绪接踵而生。会不断去不同的医院确诊病情,这种否认病情的做法为患者提供了一剂缓冲剂,避免患者受到突如而来的打击。

病魔的第一次“招手”,恰好是在世间沉浸在或喜或悲的新旧年交替之际。在2015年新年到来的倒数声依然在回响时,李友突然感觉肝在抽筋似的不舒服,“一天也就一两下,而且不是每天都有,所以当时也就没放在心上。”他说。

2014~2015年的寒假,在的李友像往常一样回到阜阳家里。腊月二十八,身体感觉有异样的李友来到南京附近的一家县城医院检查,次日,他被告知出现了肝脏占位。“我当时就蒙了,腊月二十九晚上,在车站给导师打电话,导师也很惊讶。”他说。李友随即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感觉都快崩溃了,怎么就得了这样的病呢?”。然后每天晚上睡不着觉,绝望和恐惧弥漫了整个家庭,这个年也不可能像往年一样开心地过了。很快,李友就开始了辗转各大医院的日子,跑遍了北京、上海、南京的几十家医院,原因是“心里不甘,不敢相信,或者说不愿意承认,所以在不断地确认,不断地找不同的医院和专家确认。”

2. 接受现状期

从“恐惧”的阴影走出来后,患者在面对癌症时会面临两重选择,是消极面对,整天唉声叹气,等待死亡?还是勇敢面对,积极治疗,争取活的希望?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有效的抗癌药物,也让更多癌症晚期病人看到了抗癌的新希望。患者会逐渐接受现实,从否认癌症到承认病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一次次相同的答案,李友终于不再纠结确诊这件事,而是接受了自己得肝癌知道的事实,怀着期望,勇敢面对病魔,开始了治疗。上海的一家医院给他做了介入,但介入力度不够。“另外一家医院解释了可选择的方式后,给我开出了多吉美+介入的治疗方案,认为这是最好的办法”。“2万5一盒的药,我要吃好多盒,到了四月,癌细胞好像被抑制住了。但在5月,又复发了,我的心情特别糟。”讲到这里,他难免有点神伤,在稍微停顿了一下后,丝毫没有掩饰自己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我奋斗那么多年,出来到外面太不容易了,现在研二,毕业论文都写完三分之二了,眼看要步入社会……论文我是不准备写了,写了有什么用呢?反正我已经有了本科文凭。”这种颇有“认命”式的伤感,其实来自于一次次的失望。“在6月的时候,又吃了两盒多吉美后,我感觉像是抓到了希望,刚开始效果还不错。”

最后,李友渐渐看开,“我现在无所谓了,不管结果是什么样的。”在讲到快一小时的时候李友说。

3. 积极应对期

癌症晚期病人经过了否认事实、接受现状时期之后,能够正确认识癌症的发生与治疗,癌症病人及家属也已做好长期抗癌的准备,家属与患者一起,共同培养乐观、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必胜的信念,为患者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生活环境,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

李友熟知自身病情,6月,病情又开始恶化,化疗效果不明显,但是他在家人的鼓励下,也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力,依然在不断地接受治疗。9月,李友遇到了一位他认为懂他的医生,他感叹说这位医生能够真正站在患者的角度为患者考虑。他接受了这位医生让他做“姑息治疗”的建议。与其他治疗手段相比,姑息治疗更重视人性的抚慰。除了继续建议李友服用靶向药物,帮李友镇痛、保肝等关怀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提升他生命的意义、改善他的心境。李友说他“找到了真正了解他的团队”。李友遇到这样的医疗团队是幸运的,他的生活状态与他自己调整的心态有关,与他的家庭对他的全力支持有关,他说“父母都是农民,都要出去打工,我以前没有这么长时间与家人待在一起的机会,我很感激他们对我的不放弃,也很感激医护人员对我的关怀,我现在有很多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电影,还有我生病之后开始信基督教,因为我妈妈是基督教徒,我看圣经,我觉得圣经里很多东西是有大智慧的。生病,好像给了我另一种生活方式。”

4. 展望未来期

癌症晚期病人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通过自己的努力,依赖亲人的支持,延长了自己的生存期。很多癌症并非不治之症。经过积极治疗,有的病人可能一辈子都与肿瘤共同生活,也可相安无事,只要按时复查,坚持治疗,还是可以如健康人一样享受生命。

李友在北京接受了姑息治疗,他对此也有自己的理解:“当抗肿瘤治疗可能不再获益时,这个阶段以姑息治疗为主,主要对象为无法根治的中晚期患者,让他们在舒适的状态下,带瘤生存,让患者学会将肿瘤视为一种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进而延长生存。”这需要内科、疼痛、康复、心理干预、中医、护理,营养等多种手段的结合。所以,姑息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在肿瘤中晚期与瘤和平共处。

经过多日的姑息治疗,李友的心态很平稳,李友的妈妈说:“没来之前,天天咳嗽,胃口不好。现在不咳嗽了,还能吃饭。”李友甚至打趣说:“由于在医院的压力小于学校,体重都上去了,而在心态上,也逐渐看开,这里的医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也不再那么患得患失了。”截止到11月12日,李友已经在北京的这家医院住了50天了,他没事也会去其他病房与病友聊天,安安静静地过自己的日子。他心里很清楚,也许他的病不会很快好起来,又或者,会变得更糟糕,但是他不再患得患失,不再惶惶不可终日,而是和所有人一样,热爱着这个世界,热爱着他的生活。

没有人愿意经受磨难和痛苦,病魔往往常常不期而至。但癌症并没想象中可怕,患者对待生命的态度应该是受到尊重的,帮助他们正视死亡,活出生命的质量,只要努力,什么奇迹都有可能发生。

[注释]

①数据来源:新华网.

②吴世友 城市二代移民人群分类模型初探――基于8个北京二代移民的生命史研究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0.

③(美)罗斯 著,邱谨 译 论死亡和濒临死亡[M]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5.

[参考文献]

[1]吴世友 城市二代移民人群分类模型初探――基于8个北京二代移民的生命史研究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0.

[2](美)罗斯 著,邱谨 译 论死亡和濒临死亡[M]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5.

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05-02

信仰,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信仰作为人类精神世界一种执着不渝的追求,一直是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信仰稳定性和慰藉性使得其具有十分强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对于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建军教授在《马克思主义信仰论》一文中提到过:"信仰是人们对其认定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著不渝的追求"。[1]从中不难看出,信仰作为一种精神世界的崇高追求,它的变化和发展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深入研究作为祖国未来的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对进一步加强和确立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也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所以,针对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国内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成果丰硕。经查阅知网资料,关于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的文章就有上百篇,他们研究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大学生信仰确立的途径的研究

信仰的形成和确立是一个跨越人生不同阶段的长期过程。整个人生可以看作是四个阶段或时期,分别是:确立信仰的基础时期、确立信仰的关键时期、进一步确立信仰并走向成熟的时期以及更加自觉并充满智慧的时期。根据这些分析,赵志勇在《浅析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一文中认为:关于信仰确立的途径,恩格斯的提法是最科学的。他在文中引用了恩格斯的观点,也就是人们确立信仰有三种基本的途径,分别是实践的途径、政治的途径和哲学的途径[2]。除了信仰形成的途径,关于信仰形成过程的论述也较多。宋兴川等人就针对大学生精神信仰的形成过程,在《大学生精神信仰形成的心路历程——对大学生家族崇拜形成的质性研究》一文中得出了较为通俗易懂的结论:在大学生精神信仰的产生变化中,年龄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同时,重大的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形成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精神信仰的建立过程与人生根本价值准则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对应性,而神圣感的产生标志大学生精神信仰的成熟和完全形成。[3]

2.关于大学生信仰现状及其成因的研究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现状及其原因的分析上。根据既有资料可知,当代大学生信仰的总体状况是好的,其主流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大部分学生都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但也不乏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严重的信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信仰多元化"。东北师范大学马晓燕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大众的信仰选择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信仰,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信仰选择的过程中,既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选择,也有对非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选择,其中既包含科学的信仰,又包含非科学的信仰,既有理性的信仰,也有非理性的信仰等等。[4]

2.2一部分学生思想复杂且具有功利性。这在陈斌《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缺失原因分析》一文中有所提及。其中谈到的现象是:"一部分大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把收入和地位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而忽视政治信仰上的追求。"[5]

2.3部分大学生在世俗信仰中找不到方向。所谓世俗信仰,指的是对个人主义、科技力量、金钱权利以及封建迷信等的信仰。东北师范大学的马光焱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提到:"实用功利的信仰会使部分大学生的活动与社会的整体发展逐渐脱节,笃信现代科技的信仰使部分大学生忽视信仰并无意追求信仰,虚幻迷信的信仰使部分大学生与科学和理性之间形成了鸿沟"。[6]这充分说明了世俗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十分不利的。

关于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学者们也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陈燕锋在文章《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中认为致使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出现问题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腐败现象、市场经济下的价值取向、泛政治化以及教育教条化等五个方面[7]。另外,葛晓莉也在《关于当前信仰缺失的原因探析》一文中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剖析了当代人信仰缺失的原因:首先是政治文化形成必须经历的时间不足;其次是当代中国信仰体系充分地社会化不够;最后就是培植新的核心价值体系专门政治机构及其角色表率作用不力。[8]

3.关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的研究

关于信仰教育的内容,许多学者也做出了很多论述。

3.1谢成宇在文章《新时期的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中就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基础内容作了详细论述。其基本要求首先是要做好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重点是要夯实大学生的法纪信仰和道德信仰,关键是要在大学生中弘扬主导信仰,根本是要着眼最高信仰教育。

3.2吴继军在《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三个维度》一文中首先提到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说明了为了顺利开展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可以从心理、政治、道德三个维度入手,这其中包含的是信仰教育的基点支撑、政治方向、道德关怀等三个层面,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使大学生信仰教育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10

纵观我国关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研究,无一例外的都对信仰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西方国家的青年群体中对人权、自由,民主和真理的追求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也对我国大学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和改变。因此,尽管我国不同的学者对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已经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但大多数的研究还缺乏对现实的指导意义,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新形势、新情况,加之在目前掌握的资料中,提出的关于应对大学生信仰缺失现象的对策并不多,基本都是加强信仰教育的对策,为此,针对新的时代条件下大学生群体中所出现的信仰问题,特别是在信仰缺失现状的原因分析上应该做出更深刻的剖析,力求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索出新的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应对之策,从而更好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9.

[2]赵志勇.浅析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J].现代教育科学.2008,(1)66-67.

[3]宋兴川,金盛华.大学生精神信仰形成的心路历程——对大学生家族崇拜形成的质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29.

[4]马晓燕.当代中国人信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8.

[5]陈斌.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缺失原因分析[J].理论界.2007,(12)183-184.

[6]马光焱.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6.

[7]陈燕锋.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5)105-106.

[8]葛晓莉.关于当前信仰缺失的原因探析[J].学理论.2010,(12)8-9.

[9]谢成宇.新时期的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J].咸宁学院学报.2006.26(2)27-29.

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科协-英特尔求知计划教师征文活动”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主办,活动于2007年5月1日启动,2007年7月结束,历时两个月。

本次征文活动面向2003~2006年参加英特尔求知计划培训的教师,征集与教学有关的文章,从教师工作、学习等角度反映英特尔・求知计划(Intel・Learn)为这些教师带来的教学观念上的转变;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悟来激发社会共同探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

在本次征文活动中,将就如何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极大地发挥社会力量,促使广大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集中广大教师的意见,借助幕后真实感人的故事,反映这个公益项目对全社会的深刻意义。

学易网推出高考辅导系列课程

随着2007年高考的临近,学易网(www.省略)推出名师经典辅导系列,由名校特级教师讲解,针对考生的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进行辅导。提供独特且有针对性的高考内容,学易网的网络课程无疑给备考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和帮助。

目前,学易网高考频道的内容,包括了大量的备考提示――如倒计时和各地3~6月份的具体事务,推荐的高考课程,热点新闻和参考资料,报考指南、政策动态等栏目。让高考生利用网上资源了解更多的高考信息。而像试题集锦、心路历程、名人访谈和经验交流等内容,为考生备考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资源需求。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会议征文活动启动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将于2007年7月26日至28日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本届学术年会将以“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以特邀报告、、信息技术教师专场、研究生专场、协作组工作进展专场等为主要形式开展。其主要内容为:以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游戏、机器人教育、高等院校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理论、课程实施、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等的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国际比较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等。为保证会议学术质量,现面向全国征集相关内容的论文,并计划正式出版论文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进展(2007)》(不收取任何费用)。

附:会议及征文活动相关事宜请与第三届学术年会秘书处或专委会秘书处联系,或浏览会议网站:210.31.182.165/NBArticle/。

汤姆逊的播放解决方案助SFR进军固网市场

2007年5月9日,汤姆逊宣布,法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SFR选择汤姆逊为其提供一个全面的宽带解决方案,来促进其以家庭移动用户为中心的策略实施。这个项目更进一步强化了汤姆逊在迅速发展的VoIP、IPTV和宽频互动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市场的领导地位。这些解决方案能使运营商拥有全球性的IMS框架体系。

发烧级多任务处理平台:华硕L1N64-SLI WS

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范文第4篇

胆小的孩子终于走进了校园

关于学生时代的第一个记忆片断是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也不知出于从何而来的莫名恐惧,儿时的我始终不肯去上幼儿园,于是画面中就出现了这样的镜头:在幼儿园门口,一个矮矮胖胖的小男孩,一边出于恐惧而哭泣,一边拖着腿极不情愿地迈着步子,妈妈则拿着一根竹条跟在身后。这段记忆里只有这样的镜头,妈妈当时的表情,我已全无印象。那时是1985年,三十年过去了,每每脑海里浮现起这个画面,我依然想不明白当时对校园的恐惧到底从何而来。多年后我读到卡夫卡的《地洞》时,脑海里竟又不自觉地浮现起那一情形――一个不到五岁的小男孩,躲在学校大门背后,恐惧地听着门外进进出出的学生嬉笑怒骂声。那时我突然意识到,当一大群陌生的面孔向他扑面而去时,那种恐惧地逃避仿佛就是一种本能。

最终让我愿意安心上学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当时学前班(在我们那里,上一年级之前会分别有一年幼儿园和学前班)有一位胡老师很会讲故事,而我一听到她的故事就被彻底吸引了。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画面――每当胡老师讲故事的时候,在学前班教室的最前排,总会有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坐在自己抱来的小板凳上认真地旁听。在从小学到高中的好些年里,我都能完整地重复那个叫作《木偶奇遇记》的故事。我最喜欢的一段,是皮诺曹和木匠父亲在鲸鱼肚里再次相遇的情景。也是在那个时候,我从皮诺曹的故事里,开始知道撒谎会长长鼻子,知道男孩子要勇敢,也知道父母为了孩子能够不顾一切甚至付出生命。现在想想,大概是因为童话故事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世界,进而消除对未知的恐惧,所以,那个对校园充满恐惧的小男孩才会愿意一直沉浸在童话的世界里吧。

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是怎样炼成的

也就是因为胆小,所以上完幼儿园和学前班,我已经成长为老师眼中的“乖学生”“好学生”。那时的“乖”和“好”,就是不调皮捣蛋,就是认真记住老师讲过的每句话,严格按老师的要求做每件事,就是每次考试能拿高分,总之,几乎就是完全的唯“老师”是从。有人领路固然是好事,可是一直习惯于依赖别人领路,也就很容易失去自己的独立思考。而这个道理,我是在进入高中以后才渐渐明白的。

从1954年开始评选“三好学生”时起,“三好”中的“品德好”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作为一个听老师话的乖学生,我可以准确无误地背诵和默写出《小学生守则》,我主动愿意留到最晚来打扫教室卫生,我还能做到很多那些偷懒和调皮的孩子总也做不到的事情。当然,我也能每天第一个到教室学习,第一个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第一个被老师选派去参加各类竞赛,记忆中我几乎年年都是“三好”。1989年5月,、国家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国少先队员向赖宁学习,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当时我所在的武汉市武昌县流芳镇中心小学四年级(1)班,也无比光荣地被评选为县里的“赖宁中队”,全班同学有机会代表学校前往县里接受表彰。那个画面至今还时常浮现在我眼前:来自全县各乡镇的十几个赖宁中队,统一身着白衬衫、蓝裤子,脚穿白球鞋,系着鲜艳的红领巾,排成长长的列队,一边高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社会主义好”“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一边步伐整齐地穿过县城。嘹亮的歌声从一个列队荡漾到另一个列队,烈日骄阳下,我们卖力地唱着,走着,每个人都把这当作是在老师和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绝好机会,那种因为光荣和自豪的兴奋感,仿佛完全是发自肺腑的。现在回想起来,那情境还让人有些眩晕,今天的我也已很难理解当时自己的那种狂热。但不管怎样,古人讲“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修身始终是摆在首位的,而这,应该也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把品德摆在第一位的重要原因吧。

初中生的“集体无意识”

初中的记忆其实很模糊。当时的想法和举动现在回想起来也时常觉得不可理解。有一个场景一直停留在脑海里:每到课间时,大家就会跑到教学楼东面可以晒到太阳的一小块空地上,谈天说地,嬉戏玩闹。当大学里读到马原的《虚构》时,看到麻风病村里一群妇女晒太阳的情节,脑海里莫名地就想起初中时代――大家排成一排,后背紧贴着墙面,对着太阳发呆的情形。那贴墙站立仰望天空的举动,仿佛成为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大家的眼神里,有青春的懵懂和憧憬,有年少的轻狂和幻想,还有从众的盲目和无知。

由于空地紧邻着我班教室,每到临考前,班主任总会把班级的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分批叫到墙边集体站着,然后一个接一个,或鼓励,或批评,或劝导。这场景格外的有趣,因为贴墙的位置地势比空地要略高,所以这一排学生其实是居高临下地面对着老师。当学生自我感觉颇好的时候,老师却俨然如同台下的导演,三两句话,就能抓住我们这些“小演员”的要害。我还清楚地记得,就是在靠东南的墙角边,班主任唐青枝老师问起我有一次作文写不出急得直哭是怎么回事,我当时羞愧得真是恨不得从墙的这一头穿到那一头去。那回的作文题是“有志者事竟成”,我原本想着请父亲指点一下怎么写,所以一开始也没急于自己动脑筋。可那次偏偏赶上父亲加班,等到晚上九点半他还没有回来,而我却依旧一个字也写不出,满脑子想的都是等父亲回来教。只有三年级文化水平的母亲看我如此焦急,却也是爱莫能助。等到十点钟父亲回来听母亲说起我急得哭起来的情形,乐得哈哈大笑。后来,父亲也只不过跟我讲了几句,但我却一下子如有神助,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作文。也是从那时,我开始意识到凡事不能过分依赖他人,也感受到缺乏自信对于做好一件事情是一种多么大的牵绊。初中的三年,我们一直没有换过教室,也没有换过班主任,而我的记忆,也定格在了教学楼东面的那块空地上。

不服输的高中生

考高中的时候,尽管我发挥不错,但离县重点高中的分数线还是差了两分。当时,我有三种选择,一是花几千块钱赞助费上重点,二是上免费的县师范中专,三是留在镇里上普通的高中。关于人生的选择,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要适合自己,二是不论作何选择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当三年后我以全校文科最高分的成绩从普通高中考入重点大学时,很多从前的老师和同学都很惊叹。虽然重点学校无疑有其优势,但我并不认为普通学校就一定没有希望;更何况,那时单纯的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愿背上“赞助生”名号的。至于县师范,我也说不清为什么当时不愿去上,也许,仅仅只是因为自己没有考上重点高中而想争一口气吧。很多时候,这种发自内心的不服输的韧劲儿,才会成为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所以,适当的挫折和失败,也未必不是好事。

儿时的胆怯,小学时的没主见,初中时的不自信,到了高中,全部被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所湮没。高一还没有文理分科,但难度逐渐加大的物理化学逐渐成为我的拦路虎。虽然凭借语数外的优势我还可以保持在班级前十,但这一年的学习明显感觉异常吃力。高二文理分科时,父亲虽然非常希望我能选择理科,但还是尊重并支持了我读文科的决定。在人生的路口,家长会比我们看得更远,但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和适合的路。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成长的过程也是认识自我的过程,学会扬长避短可以让自己走得更远。

在普通高中,时间往往比重点高中抓得更紧。我所读的高中,每月有一天半的休息,每天早上六点半到校早读,晚上九点半以后晚自修结束,所上课程基本都是主科,除去中饭和晚饭时间,每天将近十二个小时都在学习,这还不算九点半回家后自己复习的时间。看起来每天忙碌得无暇休息,但其实非常充实,而且心无旁骛,高度专注,大量的自修时间,更是能练就人制订计划、管理时间、资料整理、学习反思等多方面的良好习惯。虽然我现在也会批评和指责题海战术,指责补课,指责应试教育,但我不得不承认,在这样的训练中,虽然我失去了一些宝贵的东西,但同样也获得了一些可贵的东西。我想,这世间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如果我们不能改变现状,就应该努力去适应现状,并且让不同的现状把自己磨砺得更加坚韧。

“知耻而后勇”的保送生

怀揣着自信和憧憬进入大学校园,我以为我终于证明了自己。我的大学日记本第一页写着这样一段话:“走进华中师范大学的大门,就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让人既新鲜又好奇,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十几年的梦想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变成现实,担忧的是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否在这精英荟萃的学堂里开创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开学第一天的这种担忧并非没有理由。在短暂的兴奋过后,那种因为高考成功而建立起的自信,很快就因为身边同学中卧虎藏龙而消失殆尽。所谓“强中自有强中手”,这是我进入大学后所学到的第一课――永远不要满足于自己获得的那点成绩,你的世界,也许只有井口那么大。

大学的第一年,我是在满满的挫败感中度过的。有一次,我在图书馆里的书店看到一本作家出版社的《苏菲的世界》,正准备买时,一个同系的女生非常骄傲地对我说:“那本书我已经看过了,感觉写得太浅显。”我一抬头,只见她手里抱着厚厚的一摞刚买的书,我一看,是钱钟书的《管锥编》。也许,她并不是要在我面前炫耀,但我知道她毕业于市里的某个重点高中,在那一刻,我一下子感觉到不同环境成长下的孩子在阅读视野和眼界上的一种差距。而这种刺激,也成了我抓紧恶补的强大动力。所以,有时候面对他人的批评或嘲讽,或是旁人的炫耀或表现,我们也不必太过自卑,不妨把所有来自外界的刺激,转化为内在的一种前进动力。所谓“知耻而后勇”,也是这个道理。

最强烈的挫败感来自于第一学期现代汉语课的挂科。这次挫败不仅出乎意料,更让人无法接受――我不仅从未缺课,每次都认真记笔记,连考前复习也是格外的认真。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莫名其妙地挂了科,我记得那个学期全系有接近半数的同学在这一科遭遇“滑铁卢”(系里也因为这一情况而重新组织了一次补试)。难以理解的是,一个平时经常缺课,考前也只是借别人的笔记略微看看的同学,居然拿到了90分的高分。这次经历是我整个学生生涯中,唯一的一次挂科经历。我甚至因此决定退出能自由挥洒青春、很有锻炼意义的学生会。一个曾经也在学生会工作过的大四学姐为了开导我,与我长谈了一个多小时,让我接下来的大学生活才算是真正进入了正轨。摆不正心态,就无法直面前方未知的道路;过于纠结一时的成败得失,就无法在前进的道路上走远;方法不得当,再好的学习态度也换不来优异的成绩。学姐的那次鼓励,让我逐渐走出了失败和自卑的阴影,也让我意识到了大学学习和高中的巨大差异。此后,我开始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专业学习中,不仅广泛阅读各类书籍,还积极参加本班外国文学兴趣小组学术研讨,并在部级核心期刊发表了论文,作为学生会学习部长出色地组织开展了许多别开生面的活动,作为中文系基地班的班长,最终也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资格。我记得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把“知耻而后勇”这句话贴在自己宿舍的床头。时至今日,每当遭受挫折或失败,我依然会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能够碰到几个良师益友,那就是莫大的幸运。我至今还记得,基地班班主任陈建宪老师在开学第一次见面时就让我们读《野草》,写读后感。当时只是应付交差,也没有多想这份作业意义何在。直到后来现代文学课上读懂了鲁迅先生彷徨、思索和坚韧战斗的心路历程,才逐渐体会到班主任的良苦用心。等再后来读到先生所言“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孩子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才开始理解,对于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我们而言,读懂鲁迅先生的另一层重要意义。

“静水流深”的弟子

研究生阶段,我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查阅各种文献资料,撰写各种读书报告,准备各类课程主讲,完成各类学科论文,剩下的一点点时间就是奔走在家教、助教和兼职的谋生路上。

我一面通过阅读充实自己,通过科研实践历练自己,一面则通过教授各种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实践着师范生所掌握的各种教学技能。从桂子山到丽娃河,一样是师大,却有着不一样的美丽风光。在这个喧闹的繁华都市寻得了一片寂静的栖息地,年轻躁动的心也渐渐沉淀下来。

在那几年所完成的诸多论文中,我印象最深的其实不是最终得“优”的硕士毕业论文,尽管那篇文章得到了导师组很高的评价,但那份论文的完成其实并无太多波折。让我最难忘的是在研究生一年级学习古希腊文学时完成的一篇课程论文。为了准备好自己的课程主讲,我泡了一个月的图书馆,把周作人和罗念生等人翻译的不同版本的古希腊戏剧翻了个遍,把图书馆所有关于古希腊文学史的资料也查了个遍,课程主讲结束后,结合导师和同学们所给的建议,我顺利完成了一篇研究古希腊戏剧的论文。这是我研究生阶段的第一篇论文,导师也非常欣赏,还把此文推荐给了某核心期刊。就在我信心满满地等待时,导师却告知我因为篇幅的关系,该期刊选择了导师同时推荐的另一篇较为短小的文章。负气之下,我直接把论文贴到了自己的网络博客上,而这,也导致了一年后该文被某学者整体抄袭发表。现在回想起来,专注于学术研究,的确可以让人浮躁的心绪变得沉静。在那之后,我又发表了两篇论文,而对于别人的抄袭,最终我选择了一笑了之。因为我渐渐意识到,论文的撰写重在资料的查阅和思考发现的过程,科研活动莫不如此,而发表,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的点缀和与人分享的一种乐趣。最重要的,是要能自己认同自己。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让我学会了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更让我悟得了不浮躁、坚持自我、淡定看待成败得失、专注自身修为的人生真义。所谓“静水流深”,我的导师王圣思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她也是这么教我的。而这些,也是那几年我最大的收获。

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范文第5篇

一、厘清几个概念

1.博文不是论文

个别辅导员将自己撰写的论文直接发表在博客上,理论性强,可读性差,有的文章从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到分析,篇幅冗长,考验着读者的耐心。为此,辅导员要明确博文不是论文。论文是在一定的理论知识指导下,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的过程,论文是描述学术成果的文章,往往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但辅导员思政博文应该是在明确交流对象,交流主题的基础上,用学生最喜欢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学生亲切平等的交流,文字追求可读性、贴近性,好似两个朋友在轻松的环境下讨论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进一步给予积极、恰当的引导。

2.博文不是公文

一些辅导员的博客已经成为各种消息的工具。其博文要么是会议通知,要么是活动方案。为此,只有少数学生干部关注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会议或活动才浏览辅导员的博客。其实这样已经失去了博客创建的初衷,存在的意义,更是对网络资源的浪费。更可怕的是学生见不到辅导员的原创文章,见不到辅导员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的形象可能会打折扣,会影响教育效果。

3.博文不都是转载

一些辅导员在自己的博客中转载一些娱乐性强的文章,上传一些漫画或照片,为了博得学生一笑,抑或是转载一些励志的文章、人物传记等,以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如果转载的文章特别经典,对学生有教育意义,这也未尝不可。但不能都是转载的,或者绝大部分是转载的,辅导员原创博文,是有感而发,真情流露。可以是自己的心路历程,可以是人生感悟,也可是对热点问题的分析,可以寓教于乐,但育是目标。

二、博文写作时经常出现的问题

1.博文不符合辅导员的身份

辅导员不同于一般的博主,博文自然也有特殊的要求。辅导员在写作过程中要避免偏激、消极,对学生有负面影响的言辞。有的辅导员由于工作和生活上的现实压力,对掌握新技术很排斥,把开设博客和博文写作当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总是抱怨不知道写什么或者怎么写,因此博客成为他情绪的宣泄站。这样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2.辅导员博文的基调是灌输式,说教式

受传统思想教育模式的影响,辅导员说服教育的能力逐渐增强,随着工作阅历的增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和习惯表达。体现在辅导员博文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表述“你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首先你要理解他人,换位思考……”对学生的说服教育从现实中搬到了网络,别谈接纳,甚至引发学生的反感。

3.辅导员博文的内容多为调研报告

辅导员在没有弄清博文的教育功能时往往错误地认知:博文要有理有据,越长越好。基于此,每篇博文都花费很大心血,从原因分析到对策研究,从理论探索到应用实践,每一篇都是一个调研报告,失去了博文的可读性和教育功能。

三、博文写作的几点技巧

1.明确你的读者

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写文章之前我们一定要问问自己文章的读者是谁。一般来说,辅导员博客的读者是学生和同行。如果是学生,学生在现阶段可能遇到的困惑是什么,或者我在学生身上发现的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怎样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给学生正面的引导,如果是写给同行的,那我的工作方法或体验会不会引起共鸣,是否能促进共同进步和提升,这是写作的前提。

2.标题要靓起来

标题如同文章的眼睛,辅导员通过博客开展教育,首先是文章要吸引学生的眼球。好的标题总是能够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使人“心动情思一瞥间”。比如马小荣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博文的题目是“青春的天平是倾向于学习还是享受”,李玉香老师在引导贫困生自强自立的博文题目是:“你是贫困生,但你不会贫困一生。”

3.素材要活起来

博文的读者大多数是学生,为此我们的素材应来源于身边,来源于实际。这样的博文读起来的感觉很亲近,学生们就愿意读,就能达到育人目的。在写作过程中,最好我们先引入学生中存在的现象,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辅导员在写作时一定要先站在理解学生的立场,打开他的心扉他才能听你讲。

4.情感要真起来

思想教育最好的效果是我们要走进学生的心理,“以情感人”能够搭建辅导员与学生心灵的立交桥。辅导员在博文中要学会一定程度的开放,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比如辅导员可以对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学生厌学而愤怒的表现在博文中表达歉意,说明这样的愤怒都是源于恐惧和担心,担心学生未来不能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是因为爱学生,真情实感会换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5.借用名人说话

名人名言会给自己的文章增色,而且又富有哲理,寓意深远。比如辅导员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博文写作中,就可以引用雨果的话:“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名人名言或诗词歌赋的妙用,显露作者的不凡文采,会让自己的文章熠熠生辉。

6.结尾要升华主题

在文章结尾,要突出中心,升华主题,奏响全文最强音,画龙点睛,给文章增添一抹亮色。或者我们可以引发质疑,引发读者思考,扩展文章主题,令人回味无穷。比如,有一篇辅导员的博文是:生活,总有太多选择,结尾是:生活是有太多选择,但真诚是唯一的。

参考文献:

[1]孙厚纯.高校辅导员博客建设及功效研究[J].江苏高教,?2011-01(5):112-113

[2]温多红,潘华泉.高校辅导员博客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6):44-46

[3]谢继华,木帕里色.高校辅导员博客建设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2):110-112

[4]薛徽,房志明,郑中兴.高校辅导员博客建设途径探索刍议[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71-73

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德育论文;德育教育;实践;探索

德育论文是毕业生对自己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在政治、道德、法纪、心理素质、做人处事品质等方面表现的全面回顾和总结,也是学生四年成长中的心路历程、实践感想、成功的喜悦及面对失败与挫折的反思。德育答辩是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最后一个阶段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和评价形式,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形式。此项工作不但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目的与背景

完成专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专业学习必需完成的学业任务,而德育答辩是对学生品德行为和做人处事能力的综合考量,是一名合格大学生毕业前必须交出的一份答卷。大学是走上社会的最后一站,通过德育答辩让最后一站成为学生品德修养的加油站。

1、基于对学生的认知

由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缺失,特别是中学教育长期以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升学率成为最重要的指标,加上学生是非辨别力差以及家庭教育的失败,致使有些学生学业成绩优秀,但思想素质、品德行为却不及格;不少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只强调自身价值的实现,较少顾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愿承担自己应尽而且能够尽到的经济责任,以种种借口拖欠学费;也有不少学生在重大政治事件和大是大非面前不能辨别真伪,甚至被愚昧迷信的东西所迷惑、侵蚀、毒害。

2、基于对学校定位的思考

西安文理学院是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陕西高校林立,既有老大学,又有民办高校,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在夹缝中求生存。我们的学生凭什么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和录用,获得同样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呢?靠的就是我们“志存高远、刻苦求知、踏实做事、认真做人”的品质。

3、基于2007年与华商报共同举办“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总结的经验

2007年,与华商报策划在全省高校毕业生中率先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曾被《中国青年报》、《华商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华商报》在头版头条以1/2版面进行报道,在学生、家长、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此活动开展后,学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活动内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德育答辩的做法与效果

1、大学四年形成完整的德育工作体系

我们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的思想教育中,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分阶段、分年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年级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新生进校初期,院上就积极组织开展优良院风展示、学习经验交流、诚信道德教育等系列活动,并通过环境卫生、接人待物等各方面的细致要求使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逐步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二年级,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训练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专业能力,发掘综合才干,认识自身差距,从而不断进步。三年级,在提升技能、鼓励其参加高规格专业竞赛的同时,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考研辅导、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为日后考研、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四年级要求学生在做好专业论文的同时,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总结,撰写《德育论文》,随后进行德育答辩。从学生的德育论文中既反映出学校教育的得与失,也反映出学生的需求,为我们探索新的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

首先,召开全体毕业生大会,进行德育论文工作的部署和动员,要求学生自立题目,把四年来自己认为最成功、最有意义或自己的失败和遗憾以及成败得失的原因、教训记录下来。在学生自己总结的基础上,再由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体会给学生一个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理清思想,正确地评价自己,明确今后的奋斗方向。其次,在各班进行毕业德育答辩,选择部分学生参加全院的德育论文答辩工作。第三,选择优秀论文作者为全院低年级学生作报告。会后组织讨论,用学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学生,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教育效果明显。2008年至今坚持每年编辑《优秀德育论文集》,作为院内的德育教育读物,为解决低年级学生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3、将德育答辩工作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完成德育答辩,学院将学生的日常活动、管理纳入到德育答辩工作的统一思想教育体系之中,使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不断成长;也使学生在撰写德育论文时有内容、有血肉。我们的具体做法有:(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生行为;(2)在养成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3)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4)重视加强学工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5)创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活动。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给全体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自己、认识自己的舞台,使学生的大学生活过得充实,更为自己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几年来,学院学生在校、院举办的各项活动中表现积极,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多次在校内外各项活动中获奖,学生工作综合评价连年位于全校前列。

三、德育答辩的经验与启示

1、主要经验

一是检验了德育教育的效果,掌握了学生成长轨迹,为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第一手材料和依据,增强工作的实效性;二是可以强化大学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醒和行为的自律;三是增强了对毕业生思想教育的主动性,密切了师生和同学关系,疏道了毕业生离校前的不良情绪,使学生在总结自身成功得失的基础上,看到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走上社会少走弯路;四是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为在校生提供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引导他们更好的成长成才。

2、工作启示

一是德育答辩是进一步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对学生思想、品德、心理、行为、素质以及民族团结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核,利用这个平台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压力和痛苦的思考与抉择,展示自己的走向成熟的每一点收获。二是德育答辩工作对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变,顺利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科学的自我认知开创新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三是以学生德育论文中反映出的成败得失和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学生德育工作重心和工作内容,设计活动载体,使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展示自己,提升自己。

四、德育答辩未来工作构想

在今后工作中,学院还将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不断完善:第一,建立长效的德育教育、品质塑造奖励、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德育论文及答辩工作的制度要求,使此项工作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第二,在工作中不断搜集、整理,建立一个可行的学生品德评价考核体系,让学生以评价体系为范,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饶亚林.德育答辩――创新大学生德育评价的新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14.16.

[2] 王汉林.关于在本科毕业生中开展德育答辩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01.

[3] 韩保清.完善大学生“德育答辩”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Z2.

【作者简介】

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范文第7篇

1研究背景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影响深远的语言教学模式。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教师围绕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多种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完成语言学习任务,最终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而学习者在解决语言任务时经历了思维、组织、合作、沟通、学习和账务等环节。这些环节的完成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者自主性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理念。Holec(1981)认为自主性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开展学习活动。我国学者也对自主学习进行了大量研究,有人指出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学习。 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仅在西方对语言教学领域的探索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更引起了国内英语教学界的思考与讨论。这也是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之一。“英美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2]因此,加强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是迫在眉睫。 2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任务型教学中,学习被视为信息加工、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学是激发利用学习者早已具有的能力,使其掌握有助于完成目前学习任务及将来更多学习任务的能力。教师则起着中介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动地通过其他认知技能控制其认知过程,选择相关信息并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对它进行解释。因此,评价学习的效果要看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加工水平是否得到完善和提高。[3] 2.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传统的课堂模式以教师介绍作家和作品的社会意义为主,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所谓的经典解释。但这些经典解释会受到当时社会背景和主流意识的深刻影响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因此,掌握作家和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解读方法比记住这些经典解释要有用的多。教师应同学生一起理解、分析、欣赏作品。任务型教学模式下,教师应激励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使学习者将学习视为主动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发现过程,从而使学习者发现自身的学习潜力,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自信、成功和快乐,逐步成为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 笔者以艾丽斯•沃克的《紫颜色》为例来探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紫颜色》描述了一位黑人妇女西丽亚在童年时期所遭受的心理劫难使她的人格和内心世界受到扭曲。作者向读者展示了西丽亚如何通过个人努力和客观外在的帮助摆脱生活的不幸,复归真实自我的心路历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艺术的层面对此进行解读,旨在让学生深刻了解美国黑人历史,使学生思考自己已形成的人生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心理成长问题,讨论如何使学生们更加健康成长。尽管当今的大学生生活阅历浅,但他们渴望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性可以弥补大学生思想上的不成熟性。因此,通过讨论西丽亚的个人遭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代大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人生的不幸与困难,以及社会的种种不完美。可见,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文学语言的魅力,不仅培养了英美文学欣赏能力,而且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 2.2以细读为基础的阅读模式 在英美文学课上,学生在思想上有足够的空间将自己所阅读的文本与其他文本相联系,探索其作品中各成分的来源及作者编撰的目的。比如,在细读《傲慢与偏见》时,教师可从喜剧美学的高度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中的自相矛盾的特点。小说中伊丽莎白要到内瑟菲尔德看望生病的姐姐简,她的妹妹玛丽劝她说:“我敬佩你的仁厚举动,但是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感情应该受到理智的约束。依我看,做事总得有个分寸。”[5]可见,玛丽生搬硬套地引用一些理性主义思想家的只言片语,其目的只想显示她的学问。她所讲的内容与其愚蠢行为形成强烈的反差。玛丽是个典型的丑而自以为美的喜剧人物。她不放过任何一个炫耀自己学问的机会,对别人不屑一顾,一直认为自己最有学问。学生阅读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便可以领悟到简•奥斯丁通过各人物之间的对话表现上述这些自相矛盾和不协调的状况。因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跳出具体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哲理。因此,学生会有意识地结合已积累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从更深更广的视角去挖掘其作品的隐含意义,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愉悦中不知不觉领会人生的意义。 2.3以创新为标准的评价模式 为了鼓励学生对作品细读并且充当课堂上的主角,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平时课堂中讲授、讨论、答疑解惑的过程表现来考核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是否提高;通过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对作品赏析的形式考查学生课程论文的质量。因此,平时学生课堂表现、课程论文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形式可以被运用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中。这样,学生基于细读文学作品提出的新颖观点、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质与思辨能力都可呈现于这样的评价模式中。 3结论 学习自主性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也要求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善。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置的学习任务和相关的材料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语言熏陶和语言运用的机会,显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得以提高,同时学生学会了如何发现和鉴别事实真相,如何对事物进行严谨的分析并能够理性、历史地认识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 #p#分页标题#e#

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科研实践;成长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99-02

上海交通大学创新性实验计划是在“本科生研究计划(PRP)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科研实践模式,深化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实施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它遵循的原则是:“鼓励创新、培养能力、循序渐进、注重实效”。该研究计划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学校希望通过这样的项目支持让学生逐步适应撇开导师这条拐杖自己去走自己感兴趣的路。本科阶段的大部分实验研究长期以来都还保留着“师教生从”的状态,或多或少会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导致拿着漂亮实验报告或论文的人实际上并不清楚、或并不深入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或做了些什么。2010~2011年间,我们参与了学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通过由学生自主提出项目,执行和管理项目的具体实践,从中体会到了与平时参与科研项目形式似乎一样而感受与收获却存在不同的体验。过程中收获到的远比大家曾期待的要多。

作为理工类专业的学生,与实验打交道几乎是每个同学都要遇到的事情。这次我们申请到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有机氯农药含量变化指示的上海淀山湖污染物时间标尺研究”,这是研究组第一次由学生自己主持的一份科研工作。大家激动、兴奋,同时也有几分忐忑。项目会是乏味的重复,还是发现与挑战,是追求完美的曲线,还是享受“坎坷”的过程,都需要去实践和品味。在整个研究中,从最初研究思路的形成,一直到项目结束,小组成员一起面对了很多“珍贵”的困难。这里面有的是研究计划以外的情况,有的则可能是一些人为的失误,亦有成员间意见相左时的坚持或妥协、结果不理想时的分析与补救等。如果未曾亲身经历,也许只会用时间与成果作为标准,对工作进行评价、考量。其实,过程中的思考、操作以及付出时的艰辛和收获时的喜悦,对在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才是这一路走来最珍贵的部分,相信它会被每位同学一生珍惜与怀念。因为,通过它大家“承担”了许多,也学到了许多。山高水长、景美花香,一个人只有走过了才知道。整个研究小组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收获的实际上比数据和结果更多。有人说,“有时候,选择比努力重要”。然而,真正成功的工作并不见得只是完美的曲线,对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中收获的所有点点滴滴。有人开玩笑说“爱迪生之所以能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继续努力是因为他不用写实验报告”,这虽然只是一句调侃,却也不无道理。对学生而言,本来实验追求的并不只是那些付诸笔端或字面的结果。通过不断尝试去完善、体会的过程与经历一样是重要的结论。因为只要曾经在正确的方向上付出过,它有一天定会化作成果体现出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项目的执行者,更是研究工作的统筹者。比如,前期的计划、准备,一些材料的购入,学生与老师间、与学校主管部门间的沟通等,一些似乎是琐事的内容更是从各个方面锻炼了学生。从不时出现的“压力”与挑战中,参加者懂得了机会与责任的一些内涵。工作中,激励学生不畏这些琐事的是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潜在的责任感。过程中,不停地跑老师办公室、实验室、物资处、教务处等工作环节,变换着角色与不同部门打交道,这样那样的不顺心,让原本就很紧张的大三学生生活更增加了压力。有的同学甚至怀疑自己当初参与实验的决定是否正确,因为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不是必需要完成的。是不是不应该找那些额外的负担,或者说是不是简单的满足于程序式的实验工作本身更好?然而,我们研究工作的整个过程却真实的让大家在承受了很多后得到了书本、课堂上得不到的许多东西,从中也真实地感觉到科研工作原来真得是很有滋味、乐趣无穷,因为整个过程都伴随着不断思考、努力和这些之后出现的我们想要的结果!由学生自己策划完成项目确实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和体会研究工作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与意义。使学生体验了面对和解决困难的思考与心态、取得成果时的喜悦与来自团队的力量,这对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及处事能力是绝好的实战练兵。通过这一年的工作时间,同学们设身处地地学习和体会到了面对问题时要学会心平气和地去沟通、去思考、去解决,而不是自怨自艾。这次研究实践使大家真实地认识到努力坚持自己的选择并迎接和应对过程中的每一个挑战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一项创新研究,无非是最初一个特殊角度的简单想法,然后深入了解本领域的工作,这个过程中又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合理的坚持,不合理的则舍弃……这样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反复地思考甚至猜想,会让自己的认识较理性和较完备以至产生飞跃。对于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即使是对那些错误的想法曾进行过的错误的判断也能使你收获很多。所谓科研创新就是创新想法的科学实践,而创新的动力就是那些对不确定结果强烈期待的冲动。那么它的结果好与差是你在完成前不能完全预见的,这便是与一些成熟的跟踪工作的区别所在。未知的结果,对科学研究者是残酷的,或许它考验的正是你的思考与理解,也包括面对成功或失败这两种截然不同结局的心态。我们的创新实验项目研究经历是一次对我们能力与素质检验、训练、培养和提高的非常有价值的科学研究实践,它将会是我们长期思恋的一次学习、工作经历!

概括这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执行中作为参与者心路历程的感受,其能给我们启示的应包括:(1)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新生事物,由于其从形式与内容上对学生都有科学研究中突出体现其主体地位的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应对和解决问题技能的培养、训练与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2)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需要每一个教师以及教学管理层从新的高度给予重视。

基金项目:本文所述研究工作受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IPP1092)资助

通讯作者地址:张辉

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女性传播 女大学生 就业价值观 大众传媒 高校

女性传播指以女性为内容、由女性来从事、为女性而进行的传播。女大学生作为年轻女性中的高素质群体,是女性传播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受众。在全媒体时代,女性传播,尤其是关于职业女性的媒介呈现,已成为女大学生感知和了解职场的主要途径。女性传播对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

2012年是90后大学生的就业元年。女大学生在就业歧视、婚育问题的双重困扰下,就业价值观极易产生偏差。调查显示有三成多女大学生产生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错误思想[1],甚至出现毕业急嫁闪婚族,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而这与女性传播的内容和影响不无关系,尤其是拜金主义的过度传播和剩女现象的过度渲染,形成媒介恐慌,造成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扭曲。

对此,大众传媒必须反思。而高校则要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媒介资源,给女大学生理性的引导与教育。

一、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呈现的特点和问题

本研究将就业价值观分解为三个维度:职业认知、择业标准(包括理想职业、理想就业地、薪酬、就业途径等)和就业信心,并发现当前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呈现的特点和问题:

首先,对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的情感依赖性很强。具体体现在:第一,职业认知。女大学生认为职业在现代女性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但基于中国传统思想,女生普遍希望事业和家庭二者兼顾。更有甚者,热衷考研是希望以高学历掌握社会身份迁移的主动权,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兼顾事业、家庭[2]。第二,择业标准,尤其是理想职业和理想就业地这两个指标。女大学生追求较高的职业安全感,渴望稳定体面的职业,而对艰苦、充满挑战的工作环境比较害怕和排斥。女大学生把“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和“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作为首选的占45.9%[3]。南京农业大学的调查显示,女生赞成“先就业后择业”的占9.4%,选择“自主创业”的占29.3%,分别低于男生11.1、21.4个百分点。此外,86.7%的女生选择东部沿海大城市就业,2.2%的女生选择东部沿海县及以下城镇和中西部县及以下城镇就业,而男生的比例为82.2%和2.8%[4]。第三,就业方式选择上的依赖性。研究显示,女大学生选择通过“学校推荐”(21.4%)和“父母或亲友介绍”(20.7%)实现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男大学生(分别为16.2%和12.4%),而通过“人才交流会”(28.7%)和“直接到用人单位自荐”(45.6%)的比例低于男大学生(分别为30.4%和50.8%)[5]。

其次,盲从、易受影响。举例说明:第一,在就业信心方面,由于就业歧视和机会不均等,在择业过程中有18%的女生有过心情烦躁,20%的女生表示不知所措[6]。此外,媒体对富二代、官二代的过度关注,使得部分女生夸大家庭背景和机遇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第二,在职业认知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的传播与炒作,加剧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错误职业认知和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我们看到,临近毕业女大学生中出现“急婚闪嫁族”、“自愿失业族”、“蹭校考公考研族”等极端群体,这些都将造成教育资源的过度消费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女性传播对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和传播范式

近年来,职业女性形象和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容充斥着大众传媒。其中,以下三种传播范式颇受女大学生欢迎。

(一).职场竞技真人秀的呈现与经验分享

2011年我国电视职场节目迎来第二次高潮,各台都纷纷开办职场竞技真人秀节目。其中江苏卫视和中国教育频道联合打造的《职来职往》被2011年大学生电视节评为“最受大学生瞩目的电视栏目”。女大学生们不仅渴望通过节目找到心仪的工作,也注意从节目中学习求职面试的经验。

近几年专门针对女性的职场节目和媒介活动也纷纷出现。最有影响力的应属“天女计划”。这是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大规模、全方位、跨媒体的女性主题活动——由杨澜女士于2007年倡议发起,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宣传部、阳光文化、湖南卫视、新浪网强强联手,系统和持续关注中国职业女性,包括职场女性生存状态调查、中国职场女性榜样评选等大型活动。

(二)职业场景的立体呈现与生涯发展的经验范本

《杜拉拉升职记》被誉为职场宝典。“杜拉拉”热强化了女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信心,即“没有背景,靠个人奋斗也能获取成功”。

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全集总共发行500余万册,并出现多种形式的衍生产品:200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名广播剧、2009年姚晨版话剧、2010年徐静蕾版电影和王珞丹版连续剧。此外,“杜拉拉”品牌也成为白领女性和女大学生追逐的潮流。

从图书出版到影视、话剧、服装等领域的版权授权经营,“杜拉拉”成长为萌生于虚无创意之上的真实品牌,业余作家李可则成为中国的“J.K.罗琳”,而女大学生的梦想也与“杜拉拉”品牌的文化产业价值链同时延伸着。

(三)女性职业形象建构的媒介文本

《瑞丽伊人风尚》专注于女性职业形象建构——期刊内容的70%为美丽指南,集中展示当季各种职业、生活场所中的服饰妆容提案;30%为生活方式,涉及健康、心理、情感、事业等方面。目标读者为25—35岁的都市白领女性。

近年来随着其影响力的扩大,该刊日益成为女大学生积累职场感性认知、学习树立职业形象的优质平台。

由此可见,当前女性传播的特点与传播趋势:整合资源,全媒体联动协同传播;媒介产品形式多样,衍生产品众多,传播生命周期长,产业链延伸。

三、女性传播视野下的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

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将左右其人生重大选择,甚至影响其他青年的价值观和社会风气[7]。

赢得青年,赢得未来。大众传媒和高校作为全媒体时代女性传播的两大重阵,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文化自觉,做好女性传播视野下的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

(一)大众传媒的正能量传播

正能量是指那些给人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从“正能量”一词在网络的风靡,不难发现当今社会人们对正能量的渴求,而正能量的传播正是大众传媒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在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塑造与引导方面,大众传媒应传播积极的就业信息,增强就业信心;报道富有时代特征的职业女性故事,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策划媒介公益活动,扩宽女大学生的职业视野和就业渠道。

1.传播积极的就业信息,增强就业信心。2012年《中国青年报》3月12日报道,清华大学2011届毕业生中有近80%赴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工作;赴北京以外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达到46.8%,创近年来的新高;463名毕业生前往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占就业毕业生总人数的16.1%。该数据大大颠覆了“北大清华等名校学生热衷于出国”的刻板印象[8]。相信,清华大学的就业趋势将引领其他高校女生就业价值观与职业选择。

2.报道富有时代特征的职业女性故事,传递正确的价值观。2012年7月4日,《京华时报》第一时间独家采访刚被任命《新周刊》副主编的清华大学2012届毕业生、少女作家蒋方舟。蒋回顾最初不愿就业到上任副主编的心路历程,谈及《新周刊》多年来的栽培、母校老师的理解支持、大学生活的反思、未来的创作计划,真实动人。虽为个案,却折射出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对女大学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策划媒介公益活动,扩宽女大学生的职业视野和就业渠道。从2007年开始,杨澜和阳光媒体集团一直关注职场女性生存状态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2010年推出国内首个针对大学女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大赛——职场新女性挑战行动。目前,阳光媒体集团已形成天女品牌系列,包括:关爱职场女性生存的大型活动“天女计划”和职场女性影响力社区“天女网”等。天女品牌以其积极、温暖、美好的传播方式,倡导积极的职业发展方式,增强女大学生对职场的理性认知,帮助女大学生在事业和家庭找到最佳平衡。

(二)高校教育的全媒体视野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8]。高校教育中的女性传播旨在增强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完善就业价值观,适应全媒体时代女性职业发展的要求。

1.探索基于性别特征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女性受身心特征、社会角色等因素制约,就业准备和职业生涯发展不同于男性。高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确立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建议高校借鉴国外潮课经验,将“杜拉拉升职记”等内容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以女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就业价值观教育和就业指导。

2.就业指导教师提升媒介素养。在全媒体时代,教师育人过程中要会用、乐用、善用媒介。在就业价值观构建方面,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形式:帮助女大学生寻找目前适合女性从事的行业与职业、分析女性职业发展的规律、分享成功职业女性的经验,并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简言之,帮助女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并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参与社会发展。复旦大学包涵老师四年周记汇编——《包涵心语》记录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和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其中有大量篇幅涉及保研、考研、出国及外企工作等复旦学生关注的学业、职业规划的信息分享和经验总结,亲切真实,充分体现了互动性和贴近性。

参考文献:

[1]陈燕红.从急嫁族看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J],2011(1):109-112.

[2]李艳.当前女大学生考研现象的社会学探讨[D].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2006.

[3]张姝,陈彤.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4]林颂华,吴景媛,孙婷.女大学生就业难新探——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J].宁波党校学报,2007(6):82-86.

[5]郑洁.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意识的调查和研究——以重庆市高校的女大学生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MPA学位论文,2004.

[6]石艳.当代农业院校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J].高等农业教育,2003(12):89-92.

[7]尹妍妍.高校女性学课程对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D].重庆: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8.

[8]李斌.数据显示:清华毕业生主要留在了国内[N].中国青年报,2012-3-17.

[9]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0.

大学生心路历程论文范文第10篇

2.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陈绪龙

3.新时期我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分析刘露

4.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闫艳

5.浅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改刘越平

6.论我国公民监督权的完善——辽宁庄河事件引发的思考周艳

7.建构时期勿为解构之事——论辩诉交易的慎行赵长江

8.论我国刑事简易程序中被告人诉权保护的立法完善朱锦平

9.关于"第三方调查"出现的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周毅,何志华

10.论刑事诉讼程序价值的冲突与平衡王伟

11.教师惩戒权在我国立法中的实然走向易招娣,章静,李艳艳

12."过劳死"的法律性质的探析汪飞

13.浅析我国民法时效制度之缺陷及完善阮传宝,杨善勇

14.关于家庭冷暴力若干问题的探讨董平,周瑞壬,黄辉

15.国有企业委托问题的新思考阿依古丽·阿布都热西提

16.关于我国一人公司制度及其法律规制的探讨李晓曦

17.我国娱乐动物保护的法律思考程琰,赵英杰

18.从巴林银行的倒闭看中国股指期货的风险防控刘虎,杜晓明

19.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能源合作的脆弱性——从2010干旱时期谈起杨世新,江灏锋

20.论企业资金成本的控制——从资金融资方式比较的维度彭浩

21.当前纳税服务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黄洁

22.国家政策对独立审计的影响任敬,王文强

23.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探究李彦惠

24.农村社会工作中社区评估方法比较与反思田丽丽

25.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及抵押问题的思考汤艳玲

26.提升红色旅游品位振兴百色旅游经济廖小棉

27.基于顾客体验的营销策略探析——以罗布林卡主题公园为例孙海荣,马丽

28.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探析邓逢根

29.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高丽

30.加强报刊发行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王欢

31.论学校文化管理中人的主体性重建王慧

32.论自强不息精神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作用董译升

33.浅析新时期高校人事部门的用人原则潘虹

34.论女大学生体育人口比例较低的原因及对策——以华侨大学为例田建春

35.黑龙江省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对策孙长明

36.体育院校足球专项学生运动损伤调查与分析曾播思

37.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与研究赵炳南

38.基于VisualBasic技术实现学生信息查询魏建斌

39.大学生性健康相关状况调查分析童伟,王孝锋

40.大学生就业心理网络调查分析丁其科

41.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分析张艳

42.大学英语学习资源建设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孙瑞霞,马卫红

43.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叶林,阮启刚

44.基于元认知策略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柯细香

45.论公立学校的营业权吴立军

46.福州市会展服务业发展探析闫玄

47."标会"合法化的研究林淑军,金佩佩,蒋卫丽

48.河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探析徐珍珍

49.关于我国动物园动物福利问题的研究赵英杰,解培岩

50.论高校学科设置多元化模式下学报的特色构建魏强

51.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赵钦

52.基于Internet的高校师生沟通的途径与方法邓瑾,王广平

53.歧义容忍度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朱静,张秀清

54.专业歧义容忍度与英语水平相关性的研究刘洋

55.论提升英语学习态度的路径选择吴平

56.项目教学法在《C++程序设计》课程中实践与探索杨菊英

57.认知视角下汉英空间时间隐喻的对比任凤梅

58.构建真实性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评价体系李娜

59.论人全面发展与网络公民社会的构建李侠

60.影响大学"阳光体育运动"课外活动开展的原因唐克己

61.谎言识别技术的历史发展王新猛,薛宏伟

62.实验水墨画教学方法的思考屈一锋

63.商业建筑防火及安全疏散技术探讨杨前伦

64.高校食品专业毕业实习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苏华英

65.南外高中生升学意愿的现状及其分析李玮

66.十年来国内谭恩美研究的综述庄杏湖

67.浅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朱娅娜

68.从三篇辞赋中浅析陶渊明的心路历程吴家杨

69.论艾米莉·迪金森I'mnobody,whoareyou的文体风格魏然

70.一幅白绿褐黑的生命画卷——解读莱辛的《到十九号房间》覃正荣

71.论冲突是艺术魅力之源——读《白蛇传》有感裴雪莱

72.宋人"清明"词对杜牧《清明》诗的审美内蕴李淑岩

73.《爱,是不能忘记的》和《上海宝贝》人性变迁的探析李党旗

74.《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的剖析侯珊红

75.分析水天同和王佐良对OfGreatPlace的翻译邵燕

76.普遍语法理论及其对二语习得的启示徐佳丽

77.论学习外语焦虑影响的原因及对策何心勇

78.论英语环境作为当代社会必需的"软设施"江宝庭

79.论大同方言代词的象似性罗文娟

80.东盟自贸区背景下广西高校英语口译人才培养付全红

81.中国社会主义伦理思想的历史嬗变与研究涂桂华

82.浅析洛克知识论中不可知论的因素唐金梅

83.布迪厄理论在社会人类学领域的应用刘璞

84.论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刘丽

85.华人移民流动性与新加坡华人基督教张钟鑫

86.论文化交融时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创新李沛

87.文化认知在品牌翻译中的作用高星

88.论隐喻理解中的文化制约张廷

89.关于认知图式与文化负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词之英译周爱琴

90.论元认知策略的培养与自主学习王丽君

91.巴蜀方志植物名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分析鲜晓丽

92.从符号互动看微博意义的建构田飞,王海龙

93.论健身舞蹈在新疆的传播李素军

94.论舞蹈啦啦操在我国高校的推广张小龙,王静

95.论独立学院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梁军

96.高职高专人文素质教育的探析梁刚,刘帅

97.利用隐性教育资源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叶韵,杨洋

98.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与思考刘胜

99.安全教育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李勇刚

100.论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刘进,赵耀

101.《商贸法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对策黄昱

102.如何做好一名高校数学老师张纯,周群艳,王霞,毛磊

103.论素质教育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曲涛

104.英语翻译教学提升对策的实证分析束永睿

105.诊断式教学和人本教学在法学中的运用姜敏

上一篇: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