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10 13:36:41

大学生心理教育

大学生心理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 措施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冲突的不断加深,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普遍重视,中央已经陆续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为高校心理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是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一线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生活环境的改变

大学新生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大学时代开始了寝室生活,同学之间的距离近了,各种隐私也暴露无余。同学之间的矛盾也自然而起。很多新生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环境,不免在心里造成失落与孤独感。笔者曾经有位学生,饭卡坏了自己不会补办,且不敢和老师沟通,让父母在千里之外的江苏打电话给辅导员老师。可见很多学生出生在温室的环境中,到异地求学还不能完全独立。

还有,有的同学天生身体有残疾,可能从小就会有些自卑感,到了大学,父母不在身边,孤独加上自卑感,会使得他心理承受更大的压力。这种因为环境改变所产生的压力与失落,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久而久之,必然会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不好的影响。

(二)大学生恋爱

大学生已进入成年阶段,父母多不在身边,渴望与异性恋爱。但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多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懂得包容、忍让。且多数同学尚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往往是出于寂寞,好奇,随大流而去谈恋爱,这样的初衷往往会导致恋爱的不如意或是失败,最终导致心理压抑苦闷,甚至出现轻生、心理变态导致性取向出现问题等。

(三)学习考试等自身原因

大学的课程,老师讲课的速度很快,篇幅较长。很多同学开始并不适应,不会合理安排时间,致使心理上产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怀疑,所以很多新生刚到大学有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落后了,堕落了,没有以前努力或是即使努力也很难有好的成绩等等。破罐子破摔,逃课睡觉,迷恋网络游戏聊天等,深陷虚拟的环境中不能自拔,产生恶性循环。

二、 大学生心理应对措施

(一)大学生入学后存在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问题

辅导员可通过开班会和个别谈话辅导等形式,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我国中学阶段性教育的不到位,不少大学生在两性关系上存在不少困扰。辅导员可通过讲座、演讲和讨论等形式,及时澄清同学们对两性关系的困扰。大学生由于某种挫折,无法解脱的时候,会自卑,甚至有可能通过自杀等过激行为来消极面对问题,辅导员可以通过正面鼓励,引导班级同学对其关心,帮助其注意力转移等方法对其进行辅导。这种辅导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能够具备新需要的知识和技巧,掌握全面的信息,理清事情的原委。

(二) 辅导员参与学校心理咨询和问题学生的心理治疗工作

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工作.进行早期发现与预防。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是开展一切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辅导员要对每一位新生通过填写“心理健康问卷”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从中筛选出有问题,有症状的同学进行备案。与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取得联系,可约请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到心理咨询中心,做到提前预防,防患于未然。在必要情况下,辅导员手中的学生心理调查资料,也可以成为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咨询时的补充材料。因为,辅导员与学生长期生活在一起,可以通过直接或者班级干部、寝室同学等间接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因此,辅导员可以为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提供更多鲜活的一手材料,协助其做好咨询工作。

(三)注意关注特殊大学生

特殊大学生包括学习成绩不好临近毕业可能不能获得毕业证、学位证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遭受突发性重大变故、身体有慢性疾病或重大病史、遭遇重大感情危机且情绪反应较激烈、情绪极端不稳定有严重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症的大学生等。他们是大学生中不可忽视的群体。这些大学生身心不够健全,极易出现问题,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对此类大学生的管理已经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对重点大学生进行重点关注不代表只做这一部分人的工作,还要加强日常调研,全面把握大学生信息。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漫长和艰巨的过程,任重而道远,辅导员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各项措施和方法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这项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吴洋,孟小茜.浅议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心理教育[J].知识经济, 2011(19).

[2]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 [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大学生心理教育范文第2篇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可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外因上来看,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虽然近年来不断倡导素质教育,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对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适应新的环境。一些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就会因环境适应问题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不少学生在中学非常优秀,但进入大学后,由于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成绩并不理想,会因此产生自卑心理,使心理承受较大的压力。另外,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比较严重,由于生活水平与城市学生有差距,心理上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与同学的相处中容易产生矛盾,有的甚至上升到对他人的怨恨和对人生无意义的失望。此外,现在很多大学中从事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的老师又少之又少,即使开了一些心理学、心理卫生与健康教育之类的课程,一般也仅限于理论层面,很少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心理咨询、心理调适,根本没有深入到大学生的心里中去,这就无法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当他们遇到问题而无法自我调适时,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据北京16所高校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在本科生中因心理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因心理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均占首位。

2、社会环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强烈、更复杂。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促使大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焦虑感。此外,近年来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的学生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3、家庭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式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个性萌芽期大多是在家庭中渡过的,因而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发育影响很大。事实证明,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在学校中很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并且能和身边的每一个人相处的非常愉快;相反,在一个充满矛盾斗争中的家庭成长的大学生很容易自我封闭,性格孤僻,心理异常。然而,在我国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家长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多采用简单、粗暴的应试教育的方法,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在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下,极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等不健康的品质。同时,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关注不够,与子女的沟通、交流欠缺,形成比较明显的“代沟”。

从内因上来看,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年龄结构来看,大学生一般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的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独立性和依赖型的矛盾,大学生由于受到家长和老师长期管束,他们强烈渴望获得自由,但是他们无法完全摆脱对家庭的依赖,特别是经济上;二是闭锁性与强烈的交往欲望的矛盾,青年期的大学生自尊心强、思想感情丰富,但他们又不愿意随便向他人吐露,造成心理上的闭锁性,也使他们和家长、老师、同学产生了距离,陷入“孤独”,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又渴望拥有朋友,这构成了矛盾。

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我们提出如下几种解决方法:

1、设置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已经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是还不能适应目前心理教育深入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应机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诊断与咨询。学校要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心理咨询意味着存在心理疾病的不正确认识,创造条件为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提供个别咨询服务,通过设置心理信箱、开设心理热线电话,利用校园网络咨询等多渠道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让大学生了解本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了解造成心理障碍的成因,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学习调适心理状态达到心理平衡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2、加强心理教育师资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要充分发挥教师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导作用,就必须建立一支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使大学生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同时学校应创造条件加强心理教师的培养工作,有目的、有计划的对他们进行长短期培训,提高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技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第一战线”的作用。

3、普及心理学知识。普及心理学知识是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高校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普及心理学知识:一是开设心理学课程,鼓励学生选修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学习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的知识,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心理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懂得人际交往的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二是举办各种讲座。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内容的讲座,如对毕业生举办“择业前的心理准备”等讲座;三是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宣传心理知识。传播媒介在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些媒介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互联网,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应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用健康有益的内容来引导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咨询是增进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咨询包括发展咨询、适应咨询、障碍咨询,它所涉及的领域几乎包括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实践证明,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教育有效的途径。

5、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阅历浅、社会经验少、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他们对社会既向往又担忧,而社会实践对锻炼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保持身心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学校可通过组织假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系列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提高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实践证明,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才能真正的培养出自主、自强的创新精神,才能真正锻炼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心理分析;教育

1网络对高校学生主要心理影响

1.1网络对高校学生具体的心理变化产生的积极影响

(1)网络让学生个体持续的得到完善,发展变为内涵丰富的个体,网络有着特别宽阔的空间和海量的各种资源,网络对于广大的高校学生来说是打开了他们内心的新的世界。网络是没有国界的,网络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表现自己的广阔舞台。网络有着很多的特点,比如它的内容异常的丰富,具有海量的信息,它的影响受众范围也很大,在信息的传递方面也是及时快速的,这些特点都是满足高校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学生去网络这个广阔的世界里面去学习更多的知识的愿望。现代网络文化对于高校学生进行多元文化知识的发展与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网络有着匿名性的特征,所以广大的网民在进行网上冲浪的时候不会考虑一些自己、他人社会地位和等等这些社会因素,因为所有人在一个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中,每个人全是平等的地位,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发言权。网络上面的交往为高校学生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学生可以进一步的理解角色一些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真切的体验扮演角色的情感,明白自己在社会里各种扮演角色的行为是怎样的,这样可以提升自身在社会中的交往力,推动自己的社会化速度。(2)网络特殊的开放性促进了高校学生在个性方面的进步,网络对于高校学生社会交往的方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扩充了他们交往的范围,让高校学生的社会交往变得越来越广泛。但是通常的以往交往的方式,高校学生人际交往范围通常都是非常的窄小的,不过网络却和传统的方式方法不同,它充分的消除了个体间进行交往的障碍。网络创造的新型氛围,对于广大高校学生对未来进行思维的方式有着深刻的改变。网络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知识从生产到传播,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只有创新才可以带来知识持续的更新,网络让人们一定要根据未来进行参照形成有创造性的思维和思考方式。网络还促进高校学生取得信息的思维也出现改变。(3)网络具有平等性,对学生表达自我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网络特点里面最大的一点就是信息的互联互通,它不受时空的制约。这些利于高校学生了解世界,逐渐的发展成具有全球化的思维。所以,网络背景下的学生比以往传统的学生在眼界上要开阔的多。受到网络影响的当代高校学生目前思考的不单单是自己国家的事情,还有世界其他国家的事情。现在的具有全球化思维不是少数精英的选择,普通的学生也可以进行参与。

1.2网络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挑战

(1)网络和现实世界有巨大的反差。现在的高校学生是自信的一代,可是他们一定要付出比父母还要多的努力,这样他们就要和他们的父母传统的观点进行抗衡,他们可能会很苦恼。要是没有进行及时的帮助,高校学生就会寻求网络的虚拟世界带来一些快乐来逃避。因为网络把全球每个地方全部连接起来了,形成了丰富的虚拟空间。所以世界其实是有两种的存在:一个就是现实的社会,另外一个就是虚拟的网络社会,可是这两个存在的形式在反差上很大,这就致使了一些学生逃避现实,不想回到现实世界里。(2)高新技术和传统的教育模式交锋,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基本都是单向传播,广大的受众都是在被动接受,所以政府是很容易把控信息传播的。但是网络传播和传统的信息传播是不一样的,它把这样的单向传播转变成双向的传播,广大受众主体地位进一步的得到了加强,所以他们非常的容易接触一些不良的信息资源。广大的网民中,高校的学生占得比例是最大的,所以网络里面的很多不良信息就会入侵学生身体和心理。网络信息处理的系统将人进行选择做出了简化,这会让高校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和语言创新能力有所退化了。

2中国高校学生的互联网心理障碍

2.1高校学生的网络心理障碍概述

网络心理障碍最近的几年时间里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它指的是用户没有正当的理由,却在无节制用大量时间精力,在网上进行很长时间的浏览,影响了现实的生活,损害了自身的身体健康这样的情况。而上网的主体人群就是大学生,上网的高校学生在心理上偏离了社会的规范,常常的表现在行为出现反常和无序。在社会的价值观上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相悖,同时在适应力上也变得低下。

2.2高校学生克服网络心理障碍方法

对有网络心理障碍的高校学生应该做好正确的调适,帮他们脱离这样的处境。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疏导一定要讲究正确的技巧。方法是由扩大学生的交流空间,注意进行理性的教育。同时做好控辅的结合,提升高校学生自我的控制能力。

3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的常规工作中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以往没有经历过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既单纯也简单的多,但是当代的大学生深深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如果高校还是按照以往的教育方式是不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的,也是由于网络的出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抓住了这个机遇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的保证。

3.1加强网络心理教育研究

网络背景下社会的发展和转型进入了重要阶段,相应的政府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的重视。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是迎接发展挑战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所应运而生。尤其是在网络背景下的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有更大的实践价值。学生的网络心理教育每个工作的顺利施行,都是不能脱离内容系统的组建的。网络的心理教育相关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网络心理教育主要的内容,不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符合教育对象的需要,它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主要保证。高校学生网络心理教育主要有:网络的认知教育,网络的情感教育,网络的意志教育,网络的人际交往教育。

3.2网络为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机遇

网络是现在认识世界的新方法和手段,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进程这个角度看,网络对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有很积极的意义,使大学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很好的机遇。网络是信息传播空间。网络的海量信息,传播范围广这些特点,为大家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创造了巨大的便利条件。网络的发展带动了信息的高速公路建设,它改变了通常状态下的时空观,让距离缩小了很多,效率也提高了很多。网络的很多信息内容有政治、经济等很多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丰富了大学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视野。

3.3使用正确的技术方式,提前进行预防工作

当今社会的网络发展势头非常的强劲,网络现在已经变成了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实施的前沿阵地。据相关统计数据资料显示,世界网上信息有九成都是英文资源,而中文的资源不到4%,信息的资源非常的不平等,这样的情况也影响了网络带来西方意识的形态和价值观,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会受到冲击,特别是对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带来负面严重影响。政府需要把中国自身的优秀文化放在网上,吸引高校学生进行点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李铭辉.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与心理教育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2):86-88.

[2]童星.网络与社会交往[M].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

[3]李荫榕,张亮.社会信息化对人的主体性影响的二重效应[M].盐城师范学院出版社,2015.

[4]查尔斯•普拉特,著,郭立峰,译.混乱的联线—因特网上的冲突与秩序[M].河北大学出版社,2016.

[5]乐国林.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对策[M].当代社会出版社,2016.

[6]崔景贵.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网民的心理健康[M].河北大学出版社,2015.

[7]曾英,周旭能.互联网与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及其对策[J].成都师专学报,2002(3):88-91.

大学生心理教育范文第4篇

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全校范围内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高职高专的学生的心理发育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该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发展特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提高个人修养。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是课堂教学,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每一个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去,保证每一个专业都有一定的课时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课堂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重教育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高职高专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标准、情感调节策略、人际交往常识、自我意识、优良意志品质等内容。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和了解,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出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学会正确的心理调解法,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在双休日设立心理教育讲坛,介绍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性质、工作原则,还可以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专题,让学生积极应对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树立起自信,进而正确评价自己,合理进行人生定位。其次,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借助节日或者时机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例如,在考试前期,学校可以组织考试心理讲座;在毕业生就业前期,学校可以组织就业心理专题讲座;在三八妇女节时期,学校可以开展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等。再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的时候,要注重内容的针对性,针对在健康调查中发现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学生咨询较多的问题进行讲解,以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针对的不足。

三、实施团体辅导与个人辅导相结合的方式

学校应该建立心理辅导模式,切实地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否则一切的理论教育和专题教育仅仅是纸上谈兵,很难发挥作用。从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来看,应该充分结合团体辅导和个人辅导的模式,促进心理辅导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都得到健康发展。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校团体心理辅导,在辅导心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都允许的情况下,并征求学生的同意之后,对于存在同一类型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集体辅导,不仅节约了学生和教师的时间,还提高了辅导效果。一般来说,学校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可以让10个人左右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开展生动活泼的团体心理活动,使得一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在其中得到宣泄,进而相互了解、关心,增强自信,增加勇气,提高心理素质。其次,针对一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学校应该采取个别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及时走出心理困境,树立健康完整的人格。而这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主要是由心理健康普查出来的,通过对这部分学生建立心理健康问题档案,定期让学生参与个别咨询和辅导,全面跟踪和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变化和状况,对于心理严重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心理知识掌握程度、能力高低、价值观念等都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粗暴,甚至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不断增加。因此,对高职高专大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让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质量不断提高。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对教师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各学科教学积极地结合起来,全面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次,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通过对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专业成绩和技能提高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总之,在当前的经济信息社会环境下,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一些特殊性。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积极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而对症下药,通过加强对心理健康课程、讲座、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建设等策略,促进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实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大学生心理教育范文第5篇

①文献资料法:查阅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书籍,浏览中国知网上关于大学生心理教育现状研究的论文,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②专家访谈法:走访长春市高校的教育专家,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发展问题及发展策略进行讨论。③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长春工程学院、长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三所高校在校学生各100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98份,有效率99.3%。④数理统计法: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本文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教育重要性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对大学生进行了关于心理教育重要性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从表1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知较高,其中有45%的学生认为心理教育非常重要,有37.9%的学生认为重要,有7.7%的学生认为不重要,有9.4%学生认为非常不重要。《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随着高校加强了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大学生对心理教育还是比较认可的,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

(二)大学生对高校心理教育满意度调查分析

从表2大学生对高校心理教育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对高校心理教育的满意度不高,其中有19.5%的大学生对心理教育非常满意,有21.8%的大学生对心理教育满意,有34.6%的大学生对心理教育不满意,有24.1%的学生非常不满意。虽然全国高校一直在提倡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是这一工作在全国高校开展的情况并不均衡,一些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没能将这一工作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来开展,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内容、规律、重要性缺少研究,大学生心理教育开展的并不顺利,学生对高校心理教育的满意程度较低。

(三)大学生心理教育开展的影响

因素调查分析对学生进行了心理教育开展影响因素的调查,从表3的调查结果来看,影响因素还是比较多的。其中有25.8%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心理教育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有21.8%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完整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有24.5%的学生认为师资力量差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有22.8%的学生认为心理教育方式落后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对心理教育的认知度较高,能够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对当前高校的心理教育开展情况并不满意,认为当前的心理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影响大学生心理教育开展的因素主要有学校不重视、课程设置不完整、师资力量差、心理教育方式落后等。学校要提高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的将心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来开展,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方式,设置必修课、选项课教学,举行讲座与研讨会,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将心理教育落实到大学教育中去。加强心理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选拔培养专业的心理教师为学生进行授课,为学生的心理教育提供科学的辅导方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保障。

大学生心理教育范文第6篇

1. 大学生心理教育与疏导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由此带来的心理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思维活跃,易冲动急躁,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所引发的社会事件呈上升趋势,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了难以估计的损失和难以抚平的创伤。

目前社会面临经济转型、体制转轨、市场竞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等等,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人际交往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化。据调查显示[1,6],大学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正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针对心理教育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也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同样也面临一些问题。目前,对于心理教育的理解、界定存在着种种误区。那么,何谓“心理教育”?目前国内学术界并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定义,但概括起来都从功能、要素、状态、过程、结果等不同侧面给出了定义[1,5,6],英国学者尼尔森(R.Nelson)认为,心理教育不是“一元现象”,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由此可见,心理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程。正基于此,如何开展心理教育研究,如何找到一个心理教育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已成为心理学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为背景,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心理教育研究的状态和趋势,分析了目前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心理教育可计算化方向,概括了基于社会计算方法的心理教育研究思路,以期探索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措施,为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可依赖的量化参考和依据。

2. 心理教育研究现状

2.1 定性研究

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定性研究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和实施措施与方法上。起步较早的是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分别在心理教育思想、心理教育方向、心理教育目标以及心理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前瞻性的研究[1,2,4,5,6],如崔景贵提出的心理教育面临的“四化六少”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苏华从预防性、发展性、治疗性的角度概括了心理教育的目标层次;程才根等从智力、情绪、意志、行为、反应、人际关系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在心理教育的实施措施与方法上,国内外学者大多着眼于心理教育实践和心理健康状况两个方向。郑雪等针对心理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心理教育课程的设置、方法与设计等问题;林昭雄提出了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开展的若干途径;还有学者提出了具体的心理教育方法,如合理情绪疗法、角色扮演技术等。而在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方面,相关机构和学者不约而同地采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如河南医科大学对1286名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3],结果显示约四分之一的被调查对象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抑郁、焦虑、偏执和神经性症状,而且不同性别的新生心理问题存在差异。

上述研究系统阐释了心理教育的原理和作用,为心理教育的开展打下一定程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尤其是通过社会调查的方法获得了心理教育的一些数据,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然而,这些研究的关注点各不相同,既有从宏观角度研究心理教育,也有从微观角度关注心理教育的技术方法和细节,难以形成系统性、多层次的心理教育体系和规范,这也促使相关学者关注心理教育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

2.2 心理范式研究

心理教育范式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其用结构化、标准化的方式为心理教育提供理论支撑[7]。上世纪60年代,美国 库恩系统提出了范式理论,他认为某种科学理论之所以成为范式没事因为它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或承认。库恩的范式理论可从两个层次进行理解:从心理层面,范式是指从事某一学科的研究群体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上的共有认知,这也是开展学科研究的基础;从理论方法上,范式是指特定时期内从事某学科所构建的理论模型或研究框架。库恩范式理论认为,以“反思、批判、吸收和建构”为主线,运用“现象学追问”和“解释学逻辑”,解读心理教育范式的内涵与外延,探寻心理教育范式的认知方式,反思心理教育范式的发展之路,提出构建心理教育范式的理论与实践策略。

针对心理教育范式问题,我国学者也进行了广泛思考,如沈贵鹏提出了心理教育的五种模式[4],还有学者相继提出了七种模式及其整合模式。浙江大学[7]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心理教育范式的概念、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实现框架和途径等,从根本上阐述了心理教育范式对于心理教育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前景,为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这些研究仍旧停留在定性层次上,大多根据研究者的主观感受、认识或实践对心理教育问题进行分析,缺乏强有力的实证数据和量化指标来加以论证,这也是心理学者一直困惑的问题。

2.3 定量研究的可行性和优势

有学者认为,心理教育是一个关注心灵世界的复杂系统。实际上,心理教育领域属于社会学范畴,可以说心理教育是一种社会复杂系统。长期以来,社会学家一直在发出这样的疑问:社会能计算吗?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兰德公司提出了人工社会(Artificial Society)的概念[8],其核心是基于Agent的建模方法,其认为社会是由大量个体构成的复杂系统,可以在计算机中建立每个个体的模型,让这些个体遵循一定的规则相互作用,最后通过观察这些个体的行为来涌现社会现象。毫无疑问,人工社会方法的提出为社会系统的计算问题找到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2004年,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飞跃[9]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人工社会(Artificial Society)—计算实验(Social Computing)—平行执行(Parallel Execution)”的ACP社会计算方法,阐述了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原则方法、应用方向与解决方案,以解决社会系统中不可准确预测、难以拆分还原、无法重复实验等复杂性问题。基于以上方法,从构建人的心理行为模型出发,社会计算方法与技术能够为定量研究心理教育问题提供一定的支撑。

3. 面向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社会计算思路

社会计算是一门现代计算技术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基于社会科学知识、理论方法,借助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力量来帮助人们认知、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计算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要建立一个与实际系统相对应的虚拟人工系统,人工系统与实际系统平行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动态地从实际系统接收数据并作出相应,虚拟系统和实际系统之间构成一个相互协作共生的系统[10]。可以看出,社会计算方法首要的就是要对人的心理行为进行建模,这涉及到心理学、行为学方面的知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心理教育计算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结合、多领域协同攻关的科学问题。因此,面向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社会计算问题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研究:

(1)大学生心理行为的抽样调查数据获取

大学生心理行为调查是构建心理行为模型的依据和基础。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水平,量化大学生心理行为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人生目标、就业压力等要素的关系,明确学生人口学特征与心理行为状态之间的关系,这些统计性的数据分析能够为构建大学生心理行为模型提供依据。

(2)大学生心理行为模型的构建

基于大学生心理行为的抽样调查数据和统计结果,可以构建大学生心理行为模型。模型的构建可根据数据的结构、稀疏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当数据为结构化的数据时,可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建模;当数据较多且结构性不强时,统计模型是比较有效的选择,统计模型首先假设心理行为变量服从一定的概率分布,根据样本数据计算统计量并估计模型参数值,从数据中得到模型;当数据稀疏时,通常采用知识推理的方法,其是基于领域专家知识构建模型,根据输入信息推理可能心理行为,常用方法包括逻辑推理、规划识别和专家系统等。

(3)针对校园的人工社会计算实验和演化

在构建大学生心理行为模型的基础上,可以在计算机上构建针对某一校园(或班级)的虚拟人工社会,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课题目标,设定多样化的实验脚本,观察人工社会系统的运行演化,并实时记录人工社会运行数据。最后,研究者可以从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变化趋势,以检验心理教育的某种手段、方法对于大学生心理行为具有何种影响、产生何种效果,进而量化评估心理教育问题。

4. 展望

大学生心理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心理教育具有服务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的两种职能,是心心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试图用一种量化的角度去研究心理教育问题,分析了目前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心理教育可计算化方向,以期探索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措施,进而为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可依赖的量化参考和依据。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势必引起广大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注,而对其开展量化研究存在许多值得探讨、值得思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崔景贵. 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瞻.[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5):56-60

[2] 李莉. 大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的阻抗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0

[3] 李幼辉. 大学新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J].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8,(4):26-29

[4] 沈贵鹏. 五种心理教育模式探析[J]. 教育科学研究,2004,5:43-46

[5] 佟月华. 创建中国学校心理教育体系的设想[J]. 济南大学学报,2001,2:45-49

[6] 严由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

[7] 崔景贵. 心理教育范式论纲[D]. 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浙江大学,2005

[8] Epstein J., Axtell R. Growing Artificial Societies: Social Socience from the Bottom up[M]. Cambridge, USA: MIT Press,1996

[9] 王飞跃. 人工社会、计算实验、平行系统—关于复杂社会经济系统计算研究的讨论[J].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1(4):25-32

[10] 邱小刚,樊宗臣,陈彬,曹志冬,王飞跃.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仿真的需求与挑战[J]. 系统仿真技术,2007,3(7):169-176

大学生心理教育范文第7篇

1、自我认知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前提条件

自我认知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前提条件,也是大学生必需的心理硬件。但往往多数学生不能做到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赏识。在心理问题的自我认知过程中,应该让患者做到以下几点:

1.1客观认识自我。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就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查中重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敢于尝试,勇于验证,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1.2正确对待自我。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到自身的优点,忽视或故意掩藏自身的缺点,当然也要敢于肯定自己,这样才不至于“自以为是”或“自暴自弃”。

1.3有效管理自我。我们要对自己进行检查、督促。做到自知,自尊,自爱,自勉,自警。在可自控的范围内管理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认知,自己的价值取向。并能够运用健康、合理的实践方法来改善自己的心理环境,能在顺境中做到不懈怠,以进取作为向前动力,在逆境中不气馁,把失败作为进步的阶梯。有效的管理自身的心智与情感,有的放矢的调节心理环境。

2、心理辅导也需要有实践的融入

在对一位高校的心理辅导室老师进行采访时,老师提到,我们现在的心理教育大多还是停留在理论教育的平面上,我们同学需要的是实践性心理教育,如今的教育往往是不够的。我们也因此第一次萌生了实践教育这个想法。当被问及如今的心理教育还存在着什么样的缺陷时,老师向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学生自己主动来心理辅导室的频率很小;大学生心理辅导不深入人心,缺乏实践;学校心理辅导室形同虚设也屡见不鲜;呼吁心理辅导与实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在实际中背道而驰等高校及社会现存问题都亟待解决。其实,经过我们的分析这样的情况还大有存在,所以让学生参与进来,亲身实践,就是心理教育的重中之重。部分高校通过开展各种心理活动来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大学生的压力重组,例如:编排心理情景剧,但这往往对于心理教育的效果不那么明显。就拿心理情景剧大赛来说,多数人看重的是其比赛结果或是情景剧的趣味性,心理教育却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贯彻人心。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理论明显与实践有脱节的现象,因此在实际开展活动别需要理论的支持和指导。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面临多方面的困境。在理论性研究方面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等实际现象,在学术上,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和共识的理论体系。在实践性研究方面表现为: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研究结果不具公正性,分析不具准确性,研究变量失控性,数据统计随意性等。除此之外,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相脱节,最终必然导致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有效指导,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因脱离实际而毫无价值,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因缺乏科学指导而盲目运转。实践是我们应对问题的唯一答案。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我们积极倡导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真理。如今,实践也广泛应用与教学当中。经过我们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实践教学在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鉴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隐蔽性强,不但不易被外界发现而得到合理正确的解决途径,而且容易让大学生自己也深陷其中,觉得自己没有问题。我们提倡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推广实践教育,发动学生,从根源上缓解如今严峻的大学生心理形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应贯彻于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与健康辅导教育方面中。

3、结论

3.1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应该通过发现后觉隐患来寻找因社会、学校和人际关系所引发的大学生心理落差所造成的心理障碍和自卑心理,用先知杜绝后觉隐患造成的负面影响。

3.2积极培养和组建“学生心理咨询团队”,同龄人的积极心理辅导和实践情景教育是改善大学生心理认知和心理测评的最有效手段。

3.3在高校布设心理咨询点的同时,尽量培养和选拔大学生来作为“心理调剂师”,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从而在萌芽阶段杜绝负面的心理落差造成的不良后果,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大问题缩小化,让心理辅导融入生活实践、学习实践、思维实践当中,让实践在心理教育的路上普及化。

大学生心理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媒体;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策略

随着新媒体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新一代军校大学生作为新媒体运用中最积极活跃的军事群体,其固有的生活方式、学习习惯和交往模式正在被悄然改变,新媒体俨然已成为军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新媒体也正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迅捷的传播方式,强烈地影响着军队院校心理教育模式。积极关注新媒体的影响,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不断丰富心理教育手段,开拓心理育人新空间,是增强新媒体时代军校心理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一、新媒体的概念

关于新媒体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所谓新媒体(New Media)是指依托数字通信技术和网络2.0技术等新技术,以计算机媒体和手机媒体等为代表,向大众提供信息传播,资源共享的新型媒介。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讯无屏障”。相对于报刊、书信、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广泛的参与性和强大的互动功能。新媒体新颖独特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和舆论的掌控;迅捷隐蔽的传播渠道使信息传播环境变得更加迅捷和复杂;平等自由的传播理念消解了传统媒体之间、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信息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使社会大众享有最充分的话语权,他们不再仅仅充当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者,美国《连线》杂志称其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二、新媒体对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强、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个性化突出、交互性好等特点。新媒体的这些特点既为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了更宽广的途径,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新媒体为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了更宽广的途径,有助于增强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效性

一是新媒体资讯传播的“无屏障”增强了心理教育的信息量、时效性和辐射力,拓展了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新空间;二是新媒体构筑的虚拟环境和虚拟角色,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交往的心理距离,消除了人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有助于开辟师生交流新渠道,实现真实心态的交流;三是新媒体打破了信息量与时空的限制,使得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增强,构筑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平台;四是新媒体环境中的平等交流,有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增强了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新媒体的开放性、自由性和虚拟性冲击着军校大学生的心理,对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首先,新媒体信息的丰富性与流速的逐渐加快,已经超出了大学生个人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面对海量的信息,许多人来不及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也无从选择,从而导致心理焦虑和精神疲惫。其次,新媒体的虚拟性和自由性与现实世界存在极大的反差,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理想、不如意在新媒体世界可以迅速得以掩盖,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与梦想也能在此得以实现,这使得不少大学生沉醉其中,难以清醒面对现实的人生。再次,新媒体的高度自由与隐蔽性使受众摆脱了传统社会的管理和控制,部分大学生忘掉自己了的军人角色和社会地位,个人主义倾向被强化,社会责任感即随之淡化。

三、新媒体时代加强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对策

新媒体已经慢慢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军校大学生获得知识、交流信息和休闲娱乐的主要媒介。军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在现代军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军校心理教育的多方面影响,研究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将数字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到日常的心理教育工作中,转变教育观念,丰富心理教育手段,开拓心理育人新空间,增强新媒体时代军校心理教育的实效性。

1、树立“尊重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媒体时代,信息渗透的开放性、平等性和自治性颠覆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他们既可以自主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心理教育资源,也可以自由地选择最合适的学习形式:或是通过网络课堂在线上课,或是通过聊天室、留言板等与教员、同学们交流探讨。学生还一改被教育者的单一身份,在借助新媒体的教学活动中担任着参与者和建构者。为此,心理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树立“尊重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新型动态学习共同体,突破时空的限制,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和分享,共同完成教育任务,实现心理教育目标。首先,要变“教育者”为“学习者”,抓紧学习和了解新媒体知识,掌握新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具备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开展工作的能力;其次,要树立平等、民主的心理教育理念,借手机短信、QQ群、E-mail等交流方式,积极与学生开展真诚对话,营造心理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再次,要开展“一对一”的教育模式,主动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提升心理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最后,要有意识地在学生中培养新媒体“心理骨干”,发挥他们在学生团队中的影响力,真正化被动为主动。

2、探索心理教育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

大学生心理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心理教育

进入大学的大学生在经过好奇感、新鲜感后,逐渐发现大学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美好,依然有很多的学习压力、精神压力、就业压力。这些压力如果不能得倒及时的疏通和解决就会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因此,对与刚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本文作者就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且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1.1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从目前大学生的年龄结构来看,大部分年龄在十七八岁,处于青年发展初期,存在心理不成熟、心灵脆弱、承受能力弱、情绪不稳定等特点,因此,他们在面临一些生理、心理、情感、社会问题以及交际等方面的矛盾时,心理冲突和矛盾时有发生,这些矛盾和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疏导和解决,就会引发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就产生心理障碍。

1.2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矛盾。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家长和老师的管制,迫切的需要独立自主,因此,内心强烈的想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进入大学独立生活无疑是大学生们向往的理想生活。然而,大学生虽然有独立生活的强烈愿望,但是他们却又过多地依赖父母,特别是经济和独立生活方面,由于长期在父母细心照顾下,他们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因此经济上较难独立,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性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因素。

1.3交际矛盾心理。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感情丰富,迫切需要得倒他人关注,有强烈的交际欲望,但同时,大学生自尊心强,好面子,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往,害怕被别人拒绝,自己有困难也羞于向他人吐露,害怕遭到别人的嘲笑。

1.4社会环境。大学生面临的诸如考研、就业、经济、学业、人际关系、情感压力等诸多压力,全都离不开社会环境这一环节,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强烈、更复杂。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促使大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压力,面对未来不断增加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都产生了焦虑、自卑感,久而久之就有许多心理问题随之产生。

1.5家庭矛盾。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与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观念密切相关。家庭的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影响很大。研究表明,家庭和谐美满造就的子女性格都很温顺,适应力强,外向,社交能力强,抗挫折能力强;而出生在充满矛盾、斗争的家庭的孩子,往往性格内向、孤僻、冷漠、自尊心强、好胜心强,抗打击能力弱,冲动,心理异常。父母的教育观念也尤为重要,对于那些对子女教育采用简单处理、棍棒政策的父母,他们的子女往往性格孤僻、冷漠、有暴力倾向,自卑、敏感、多疑。而那些对子女教育方面重视,善于与子女沟通,人性化管理的父母,他们的子女则有这健康的心理,遇事冷静,善于思考,性格平和,善于与人沟通,社会适应能力较强。

1.6情感纠纷。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子女们都过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自我意识性强,很少注重他人的感受,因此在感情中难免受到挫折;此外大学生都处于青春期,思想很单纯,不理性,对于情感都过于要求完美,考虑问题比较简单,容易冲动,在如何处理恋爱纠纷的问题上常常感到困惑,在没有正确的引导下,容易犯下错误;另外,在性心理方面上许多大学生对性知识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出现性认识偏差,以至于产生诸如单恋、性早熟等一系列问题。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2.1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这一教育作为重点来抓,充分发挥教师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导作用,培养一批热爱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定期进行长短期培训,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认识。

2.2普及心理学知识、设置心理咨询室。一方面,学校要设立大学生心理选修课,鼓励学生选修心理学教育课程,同时也要大力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多通过书籍、广告、宣传画、板报等方式普及心理学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同时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疾病,疏导他们面临的诸多困难,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期,正确对待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3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阅历浅、社会经验少、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学校应该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去看看,学校可通过组织假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系列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提高大学生抗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实践证明,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才能真正地培养出自主、自强和创新精神,才能真正锻炼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沛雄.大学生心理与训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大学生心理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全面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更是深化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高校培养出合格、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因此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因此重视和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深入了解和思考这项工作目前的现状及工作机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各高校近些年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目前来看这项工作发展不平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规模和力度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二是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对象、特点和规律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还不够。由于缺乏统一规定和明确要求,加上有的学校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制度不健全,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数量偏少,水平参差不齐,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大大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较普遍地存在机构不健全、编制不落实、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虽然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但隶属关系不够明确,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不足。

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机制

(一)加强教育教学,发挥主渠道作用

为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大力开展普及型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各种宣传教育活动使教育落到实处。

1.重视第一课堂建设,通过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高校履行教育职能的基本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与课堂教学的设置密切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有良好的目标,要促进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更好地学习和关心人,提高他们自我调适的能力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可以通过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让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课程教育的目标。另外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存在的不同问题,课程的设置还需要有所侧重,要针对本年级存在的较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相应的教育。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课程设置应以指导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为主;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在人际交往、恋爱求职等较敏感且重要的问题上给予指导,使他们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2.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的文化艺术生活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创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的深化、个性的充分发展、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的提升。

(二)重视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发挥主阵地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校心理咨询为主阵地。学校心理咨询是防止心理疾病、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为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学校的管理者要加大投入,为咨询工作提供必要的人、财、物、工作场所等方面的保障。配备必要的办公仪器和设备,为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提供物质保障;确保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经费主要用于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正常运转,以及专家咨询、心理健康普查、设备添置、组织辅导讲座、师资培训等项目。其中要特别重视咨询人员专业的培养,加强咨询队伍的建设工作。

(三)加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训,建设合格的师资队伍

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是关键。高校要努力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既要保证足够的数量,又要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学校要把对心理健康咨询教师的培训工作列入师资培训计划,增强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要重视对学生工作干部,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使他们在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严格全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四)加强预防干预机制

高校要积极建立五大预防和干预系统。一是发现系统。每年对大一新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对有心理疾病倾向的学生建立相关档案,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面谈。二是监控系统。以各班辅导员为主力,密切关注学生特别是入学时被排查出的有心理疾病倾向学生的日常心理波动,发现情况及时上报;三是干预系统。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要切实做好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工作,努力降低心理疾病、心理事故发生率;四是转介系统。高校要加强与校外心理疾病治疗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对需治疗的学生及时送诊;五是善后系统。危机过后,教育工作人员认真总结和处理后危机时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并进行跟踪调查,尽量减少危机的后续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9

[2]高洪涛,季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和机制的探索.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7.7

作者简介:

上一篇:生命教育范文 下一篇:教育叙事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