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贷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7:44:41

大学生网络贷款论文

大学生网络贷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创业;问题;对策研究

一、绪论

互联网自主创业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方面成为一种重要的平台和渠道,但是虽然大学生网上创业的人群众多,由于没有创业过程中的专业指导,大部分网上创业仍旧处于第一阶段,仅仅经营一段时间后,就由于竞争压力、技术支持、资金来源、经营管理等各种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而被迫停止经营,因此很多初期创业时候的激情和梦想也随之破灭,这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也造成很大的影响。互联网为今天的社会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马云、张朝阳、陈欧等网络创业者在相当短的时间里收获了难以想象的成就,聚集了大量的个人财富。随着全球互联网创业热潮席卷而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开始利用网络创业,从事电子商务方面的工作,在那些虚拟的交易平台上创造利润。目前,由于近几年就业压力日渐增大,大学生网上创业更是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为国家经济发展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的问题并进行探讨和研究,提出完善的解决方案,对提高其创业水平和创新能力都有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互联网创业问题的思考

(一)大学生网络创业风险意识差、素质薄弱

大学生在进行网络创业初期,对于所选定的网络创业项目缺乏严谨的可行性分析,项目产品面临的市场潜力有多大,目前所面对的竞争对手状况如何,自身在市场竞争方面具有哪些优势,是否能够突破技术上的难题,是否能够获得稳定的货源,没有清晰的认识,导致在创业初期就已经夭折在摇篮之中。在思想素质上,大学生普遍责任意识和自制力较差,做事不够果敢坚毅,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意识较弱,“填鸭式”的教育更使得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缺乏理性思考,急于求成,好高骛远,对自己网络创业项目缺乏全面的分析和合理长远规划,一旦在网络创业中失败,就会失去原有的创业热情;在知识技能方面,当前大多数大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网上创业能力的要求不对称,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网络创业困难重重。

(二)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资源不足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显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尤其在师资问题上的短缺,已经是高校开创创业教育课程的重大瓶颈。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的老师是由辅导员或者是其他专业相关的授课老师来兼任的,既没有丰富的创业理论知识,也没有一定的创业经验,这就导致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与理论严重脱节,使得学生的创业能力得不到提高。在教育资源方面,首先,高校内部用于创业教育的经费不足,缺乏先进的创业教育设备,以及创业基地建设的不够完善,从而导致高校内部欠缺创业氛围浓厚的大学生创业园区、科技园或创业实践基地,无法供给网络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去进行操作。此外当前高校对校园内和校外学生创业项目和活动的支持力度还很欠缺,这样不仅会使高校内部无法形成良好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更会打击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兴趣和信心。

(三)网络创业融资渠道狭窄

网络创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近乎免费的平台,但是经营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为后盾,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再好的网络创业计划都会成空。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创业的融资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银行贷款,二是找风司,三是向亲朋好友筹资,可是这三条路并不好走。对于银行来说,大学生网络创业贷款相比其他金融投入风险大利润小,其还款能力缺乏保障,大学生网络创业也没有正规的抵押资产和完善的信誉体系,大学生往往贷不到款项。如今愿意为大学生网络创业者提供创业贷款的银行并不多,而且推出的融资产品更是具有贷款率高、还款期限短的特点,所以这在大学生网络创业中间并不受喜欢。向亲朋好友筹集资金方面,就对于普通家庭的而言,孩子完成学业已经在家庭中花费很大了,再为子女筹集创业资金更是难上加难。刚从学校里走出来的大学生缺乏人际关系,周围的朋友大多都是面对相同的窘境,对于网络创业者来说不大可能筹集到资金。因此,对于大学生网络创业者来说,资金无疑是最大难题,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创业将会寸步难行。

三、提升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可行对策

(一)提高网络创业风险意识、创业素质

大学生网络创业应该树立资金风险意识,强化资金管理,严格控制运营成本,避免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做好货源市场的调查和研究,准备好第二供货渠道,一旦出现了货源的问题,可以及时的采取另外的方式进行解决,以保证正常运营活动的开展;同时做好创业资金运营管理方案。最后,大学生网络创业要培养其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对网络创业风险的认识,团队成员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构筑互动沟通的运作机制,形成一种拼搏向上的团队作风,促进网络成功。网络环境的虚拟性、网络创业的特殊性要求网络创业者必须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在网络创业过程中,大学生需要特别注意自己网络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并快速建立与客户之间的信任感,开展精确的网络营销方案,提高网络创业的成功率。

(二)加强和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和丰富教育资源

教师队伍是创业教育的关键,教师的学识、经历和经验是教师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同时也决定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最终影响到教学效果。对于创业教育师资的人选,最好选择有创业和企业任职经验的教师,但是对于当前的情况是有企业经验者的大部分都不在具体的教学岗位上,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又往往缺乏企业实战经历。为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各高校应该建设一支专门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有针对性的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基础知识的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另一方面也要聘请一些具有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管理者、技术专家等到学校做创业教育的兼职讲师、教授,使其学校拥有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实战经验。高校内部应加大用于创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完善创业教育的硬件设备,加大对创业基地建设的投入,如建立创业氛围浓厚的大学生创业园区、创业科技园和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实践平台和资源。此外高校也应加大对学生创业项目和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完善和健全高校内部学生创业活动体系,从而为高校内部开展多元化和实践性强的创业项目及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拓宽大学生网络创业融资渠道

为解决大学生网络创业过程中“缺资金”、“融资难”的问题,应当有针对性的建立多种渠道创业资金支持体系。建立大学生网络创业企业贷款担保体系,鼓励银行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等支持大学生网络创业者融资。并建立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和失信惩处机制,保证大学生能够及时还款。一方面,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大学生网络创业者提供低息或者无息贷款,并开设融资审批绿色通道。另一方面,也要着力动员社会资本与民间资金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的投资积极性,不断拓宽大学生网络创业融资渠道,并建立合理的资金风险和转移机制。此外,高校本身也应当并结合自身情况,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设立学生网络创业项目基金,有针对性的挖掘和扶持有前景的网络创业项目。对于盈利模式新颖、发展空间大的项目,也可以由学校牵头,与校外风险投资机构接触,争取获得社会风险投资者的认可和支持,并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科学规划和合理使用资金,从而促使创业项目的良性发展。

四、研究结论

大学生网络贷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161 ― 02

“互联网+”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也是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实际生活中,“互联网+”在金融与商贸领域对大学生的影响极为深刻,尤其是P2P网络信贷、互联网银行以及零售、电子商务等方面。“互联网+”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求职带来便捷的同时,一些法律层面出现的纠纷也随之而来。当大学生面对法律纠纷的时候,很多同学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更少有同学知道如何预防法律纠纷。法治的理念和法治的精神相对缺乏。

什么是法治?英国思想家洛克说:个人可以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禁止;政府不能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许可。法治,是给公民以最充分的自由,是给政府以尽可能小的权力。法治社会的真谛在于:公民的权利必须保护,政府的权力必须限制,与此背离的就不是法治社会。十后,国家将“法治”写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提升全体国民的法治意识和观念。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因此,大学生们急需提升个人的法治精神,用法治的思维来解决“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一些新问题。

一、重视与加强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这句话表明,国家层面上法律法规的制定固然重要,但衡量一个社会法治化进程的重要标志确是普通百姓的尊法、守法、用法。大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也需不断培养个人的法治精神。法治精神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权力、权利的确认、界定和保障,对权力、权利的规范、约束,对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与制约。

近些年,“复旦投毒案”、“北大才子弑母案”、“川师大男生砍杀室友”等校园暴力恶性伤害事件频频发生,这些案件的发生也反映了当今中国部分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薄弱和健全人格的缺失,学习成绩与法治精神完全不对等。大学生们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当前依法治国的社会背景下,这一群体法治精神的高低折射着整体国民法治素养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法治化建设的进程。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无论从个体自身还是社会文明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数大学生只是掌握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却忽视了对自身法治精神的培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只有法律知识而忽视法治精神的培养是远远达不到法治社会的需求的。法治精神需要法律知识的保障,也需要法律教育的支持,但是法律教育不同于法治精神的孕育,也无法替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中,亟需改变传统法律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加强大学生的法治精神的孕育,全面提高大学生个人的法治素养。

二、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1.网络诈骗日益严重。大学生都热衷于在网络电商平台上购物,既便宜又方便、快捷,有些大学生的吃、穿、用几乎都是网购,有些不法电商,给大学生发送钓鱼链接,大学生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把链接点开后,银行卡里的钱就被人盗刷了。还有些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找兼职,尚未弄清具体工作是什么,就被对方以各种理由,骗去了高额的保证金。等大学生醒悟过来时,为时已晚,网络诈骗能够破获并追回钱款的,微乎其微。

2.高科技犯罪现象有所上升。网络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与各行各业紧密联系在一起,部分高智商的大学生,在巨额利益的诱惑和驱使下,会利用网络和系统漏洞,充当黑客,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大学生深陷网络贷款带来的纠纷事件日益增长。大学生涉世未深,不少小额贷款网络平台纷纷打起了他们的主意。不需任何抵押,“人”说服被骗学生只需提供身份证或者学生证即可获得数千甚至数万元的贷款。网络贷款公司放出贷款的利息接近高利贷,一旦不能及时还本付息,将会背上不良信用记录,甚至会面临法律诉讼。贷款资格审查近乎为无,“人”许诺给大学生一些好处费,同时不用他们负担日后的还款。尝到甜头的大学生们为了蝇头小利,还鼓动身边的多名同学办理此类贷款。刚开始, “人”还能如期还款,没过多久“人”露出了狐狸尾巴,卷多名被骗学生套贷出的巨款跑路。这么一来,还款的任务只能落在这些还在求学的学生头上,小额贷款公司岂能善罢甘休,运用各种手段催促学生还款。家境好一点的学生在无奈之下求助父母,较为妥善的解决了此事;家庭条件差一点的学生无力还款,只能求助警方。2016年3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小郑更是用生命给大学生网络贷款敲响了警钟。

4.大学生众筹引发的纠纷越来越多。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号召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尝试创业。在创业初期,因筹集启动资金遇到了瓶颈,很多大学生就通过网络做起了众筹。众筹,是利用团购加预购的形式,发起人和支持者通过共同创建一个平台募集项目资金。众筹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了融资方式,门槛低、成本低,涉及到多个投资领域,是近年来普通民众热衷的重要融资途径。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对有关法律知识的缺乏,有可能越轨触犯法律,众筹可能会触及刑法,最终导致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甚至更严重的集资诈骗罪,近些年人尽皆知的吴英案,就是集资诈骗罪的典型案例。除刑事犯罪风险外,众筹还可能触及刑事与民事法律而犯罪,同时众筹项目本身的法律问题以及知识产权等问题都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5.随意转发、网络骂战情况严重。“互联网+”的到来,颠覆了传统的交流模式,大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有时因为出语不慎引发网络骂战。经常在面对网络谣言时,尚未搞清事实真相,就盲目转发。2014年全国两会上,最高法和最高检明确诽谤信息被转发达500次可判刑,点击超5千次按情节严重论处,网络辱骂属寻衅滋事等。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同学并不知情。

6.随意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等学术不端现象严重。现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传统的阅读方式变成了“碎片化”阅读,传统的写作方式变成了“无纸化”写作,所有的知识获取、成果转化都是依托网络进行的。大学生在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特别是撰写毕业论文时,不是尝试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别人的研究方法,进而拓宽自己的研究思路。而是到网络上搜索,复制、粘贴他人现成的作品,大段大段的抄袭别人的文章,或者是东拼西凑,直接共享多人的研究成果,剽窃行为特别严重。

6.网络交友不慎,被骗现象严重。新式的社交软件提供了宽广的交友平台,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友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互联网下的沟通方式呈现多元化,QQ视频互动、微博日志撰写、微信语音交流、朋友圈分享等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情感的互融互通,跨越了时空、地域带来的不便。但是网络平台上无任何的辨别方法和鉴别途径,所谓的“朋友”,其真实性值得商榷,有的是借助网络平台骗钱骗色,有的是传销代销,甚至有的是强烈的暴力倾向。许多大学生经验不足,理智大于理性,过分相信“朋友”的身份,轻者上当受骗,重者性命不保。

三、“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精神

1.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和平台,强化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在课堂教学之外,高校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可以邀请法律界的权威人士来校开展第二课堂的教育;可以带领大学生到看守所和监狱,与失足青年面对面的交流,听听他们的忏悔声;可以追踪社会热点案件并就此展开讨论,等等。通过课堂内外多方面、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精神。

2.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管力度,形成知法守法的社会风气。“互联网+”的快速兴起,已经成为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全新经济形态。经济形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监管体系却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资源已达到了全面共享,信息交换趋于互动性、时域性,超越了时空,颠覆了传统,这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网络平台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法律滞后性。一是与互联网相关的许多领域尚未形成明确的法律监管体系;二是我国的立法程序比较繁复,不能适应“互联网+”发展的需要。法律规章制定和完善的速度要跟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否则就会让人有可乘之机。如果全社会都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来做,尤其是在校园内能够按照依法治校的要求处理日常事务,大学生的法治精神自然会逐步提高。

3.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十将“依法治国”战略提到新高度,高校更要积极响应国家意志,通过依法治校,不断提升治理校园的能力。高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把法治文化建设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把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高校要积极推动法治文化的宣传,优化和创新传统的宣传形式和内容,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微邦等关注度高的新媒体,选择社会聚焦度高、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的事件,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向学生传播法律知识、传递法治观念,使学生受到新时代法治文化的熏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人争做知法守法、爱法护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接班人。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既要做好法律知识层面的普及又要做到法治精神层面的提升。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法治建设,不断拓宽大学生参与法律实践的途径,加深他们对法治精神的领悟,提高处理法律事务的能力,让他们从知法、懂法的工具性层面向学法、用法、守法的公民意识价值取向层面转变。顺势前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参 考 文 献〕

〔1〕陈慧.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价值与路径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149-152.

〔2〕吴志攀.“互联网+”的兴起与法律的滞后性〔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3),39-43.

〔3〕文丰安.当前大学生网络犯罪现象之理性审视〔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225-227.

大学生网络贷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当代大学生能否保质保量的就业,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和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级单位接受毕业生的力度较前几年有明显的下降,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的毕业生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压力。2008 年以来我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从而使得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经营困难、难以继续维持的局面,这样的经济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就业单位问题

就业空间正在逐年缩小,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显得尤为激烈。因此,这就给用人单位肆意的以一些硬件条件不合为由拒绝招聘提供了借口。他们不从实际出发,提出例如只招收“985”“211”毕业生,或者只招收男生这样的不合理的用人要求,盲目的提高了人才的标准,形成了用人市场的人才高消费局面。这种盲目的人才高消费,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同时也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很大压力。一些人才单位没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错误的认为把时间用在培训应届毕业生上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三)高校问题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高校培养人才最终是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这就要求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要适应社会市场的不断变化。一方面,有些专业人才过剩,这样,就给这个专业造成了很多的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缺乏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导致没有相适应人才去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之间的矛盾,无形中为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此外,高校就业指导滞后。部分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只开设在一个学期内,这很难满足学生就业心态多变、社会就业形势多变的需要。就业指导没有贯穿于整个大学的教学当中,导致大学生认识不到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到大四的时候再进行就业指导为时已晚。

(四)大学生本身的问题

有一部分大学生及其家长,仍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就业和择业观念上,把毕业看得过重,不能正确地对自己定位,错误性地提高个人就业期望值,不利于毕业生就业。

毕业生就业能力有限,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不足,学业不精,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实际操作能力差;同时社交能力欠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对客观环境的认识有限,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新型模式

(一)“360°无死角”培养就业能力新模式

所谓“360°无死角”,是包括个人、高校、就业单位和政府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一新型的培养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既要独立存在,充分发挥其功能,又必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这一目标而努力。

1.毕业生――培养就业能力的核心。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是培养就业能力的核心。首先,毕业生的个人性格、个人兴趣、个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就业岗位或就业去向。大一到大三期间,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有选择性的针对自己的目标,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参加一些比如就创业园,就业沙龙这样的实践活动,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当中应当克服不正当的求职心理,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职业的性质、特点、要求和就业可能性,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要有择业自主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盲目求高薪,而是应该本着积累经验的目标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2.高校――培养就业能力的关键。高等学校是培养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摇篮,高校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因此,高校应该严把“质量关”,为培育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能力竭尽全力。就业能力也被称为可雇用性,就是关于获得工作和可以被雇佣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可以得到初次就业、维持就业以及获得新的就业的能力。国外一些大学已将其作为大学毕业生能否合格毕业的一个重要且关键的指标。第一,高校要对毕业生进行恰当的就业思想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减轻就业心理负担;第二;针对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的学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第三,通过讲座形式进行创业理念,创业过程的教育;通过组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践性训练,激发他们的创业思想,提升他们的创业素质。

3.就业单位――培养就业能力的支撑。有就业单位的支撑,才能有毕业生施展的平台。当下,就业单位应适当改变用人原则,消除学历观念,更看重能力,给毕业生锻炼自己的机会。此外,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招聘,构建用人单位选用大学生的新理念,新机制。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对毕业生进行培训;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

4.政府――培养就业能力的保障。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就业率稳定上升的保障。政府可以直接创造就业岗位,新增一些职业,为失业者提供临时的就业机会;同时,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减免措施,鼓励企业雇佣失业青年,为那些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提供经济补助;加大对高校的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及环境,配备优秀的师资队伍,推进高校各项改革;鼓励大学生去落后或特定的地区,派遣选调生,缓解就业压力,可以减免学生的贷款,鼓励他们到基层,到农村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他们的创业提供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

(二)“特殊化”培养就业能力新模式

所谓“特殊化”是指针对特殊类别的学校,特殊毕业生所采取的特殊手段。

1.针对农业类院校毕业生的“特殊化”。农业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不是很高,这与他们的院校类别,专业性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农业院校,其专业相对”冷门”,社会需求不明显,或工作环境较差,学生不愿去,使得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是雪上加霜。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快农村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建设,积极拓宽人才市场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市场规范化运作,为人才流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农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发展创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出力献策。对于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更应该发挥农业类的专业优势,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就业观点。

2.针对特殊毕业生群体的“特殊化”。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这些特殊的群体在毕业生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对于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更应该逐步加大。首先,对于他们自身来说,应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多与老师沟通探讨,深入学习,扎实研究,提升自我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设立专项经费和帮扶项目,建立特困生信息库,对特困生重点关注,全程跟踪。通过分类指导、技能培训、心理咨询、安排校内就业岗位补贴等方式开展就业帮扶工作,认定“双困”毕业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计划,并在各类就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给予优先推荐。

3.特殊时代下的“特殊化”。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对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高校的创业文化有利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发掘。因此,提倡大学生网络创业多元化,将极大的带动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创业。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的价值。要加强沟通和宣传,提高学生家长对创业的认可度。鼓励大学生网络自主创业,支持毕业生学以致用。其次,加大支持力度。应该对于大学生网络创业给予相应的税收、融资帮助,更重要的是开展创业培训与创业指导,降低失败率,让大学生网络创业少走弯路。最后,加大诚信教育,增加大学生的法制观念,防止毕业生网络创业受骗。

参考文献

[1] 王维,曹英楠.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0).

[2] 刘宏鑫,易小祺.“十二五”规划方针指导下大学生就业对策浅析[C].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沈阳: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2011.

[3] 陈康敏,彭小孟.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10).

[4] 文少保.基于人才强国战略的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策略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6(1).

[5] 赵明.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

[6] 齐柳.新时期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研究[G].中国电力教育,2012(4).

[7] 施险峰.探析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为[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8] 吴启运,张红.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大学生网络贷款论文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e new media, such as Internet, SMS, blog, mobile newspaper, microblogging, WeChat and micro-film, which are based on the network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e lack of integr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integr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aces many challenges. To overcome the dilemma of integrity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urgent need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carries 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integrity problem, establishes integrity education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o innovate the integrity education, which has a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P键词: 高职大学生;新媒体;诚信教育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new media;integrit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233-03

0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的互联网、短信、博客、手机报、微博、微信、 微拍等新媒体应运而生。校园是新媒体交流应用最广泛的地方,不仅给大学生诚信教育带来了机遇,提供了双向互动的平台,而且带来了挑战,带来了双面影响,带来了现代性危机。鉴于此,大学生诚信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无疑具备着较为深刻的客观意义。

1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呈现新特点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创新,新媒体的发展给现代的学生带来了便利和资源,但由于新媒体进入门槛低且操作简单,导致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性日益严重。据调查,近85%以上的高职大学生,业余生活在QQ 聊天、网络游戏、淘宝购物中度过,互联网的虚拟性和直观感,受到高校大学生的青睐,他们改变了以往接受信息的传统习惯。

2 新媒体对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5年6月22日至30日,由课题组和学院团委、学生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活动。调查活动对象为全日制在校高职专科300名学生,各系按人数比例抽取学生参与调查。其中男生235名,女生65名。本次调查问卷主要是针对三个方面,一是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大学生对诚信问题的基本看法,二是大学生在学业、生活、社会方面的诚信现状,三是家庭、学校、社会和新媒体对高职大学生诚信的影响,共68个指标;收回有效问卷283份,有效率为94.33%。新媒体的发展,给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

2.1 新媒体对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正面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同学们普遍能够认识到,诚信是当代高职大学生重要的品质之一,在各方面都非常重要。有72.43%的同学认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诚信,一向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做到诚信;有79.86 %的同学认为诚信品德对个人素质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62.19%的同学把诚信视为人的最重要品质。从调查的数据分析,在新媒体时代,高职大学生在学业、生活、网络等方面关于诚信认识的主流是好的,可以说充满着相当的正能量。一方面,新媒体拓展了诚信教育的视野。新媒体及时、快速提供丰富信息知识的特性,给大学生了解国内外诚信教育的动态及发展趋势提供了便利,为大学生创造了交流思想、答疑解惑、疏通心理的场所,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把大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中解放出来,强化了诚信教育的效果。二方面,新媒体丰富了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网络社会”,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增加了新内容;三方面,新媒体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改变了大学生“师道尊严”的传统思维模式,消除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障碍,改变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平等关系,拓宽了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渠道。

2.2 新媒体对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负面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新媒体技术给高职大学生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在网络诚信、经济诚信、学业诚信、交往诚信及现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诚信缺失状况,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网络上一些反动、非法、色情、暴力、有害、虚假的信息,在不断侵蚀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干扰高职大学生正确诚信观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职大学生诚信判断与选择能力,使个别高职大学生意志沉沦,迷失自我,出现了网络诚信问题;二方面,网络多元文化也对高职大学生的诚信观的形成产生了错误的引导,导致高职大学生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冷漠,诚信认识偏离正确的轨道,违背诚信准则和诚信规范,出现了经济诚信问题;三方面,新媒体背景独特、鲜明的时代特征,催生了大学生个性的张扬,巩固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主体地位的确立,影响大学生对传统诚信观的选择和判断,缺乏诚信认知、诚信判断和诚信选择能力,导致学业诚信问题;四方面,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虚拟性、隐匿性,让高职大学生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间不同的身份互换,弱化了诚信教育对高职大学生的规范约束功能,导致了交往诚信问题。

3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的危害性

高职大学生由于经验不足,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导致自身诚信出现问题。这些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不仅体现在个人素质上,也影响到整个未来企业、行业、产业的发展。由于大学生诚信缺失,给大学生诚信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1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危机 在新媒体背景下,受社会化过程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受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方面失信因素的影响,导致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出现了危机。一是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不良影响。新媒体背景下,西方社会意识、资产阶级思想、敌对势力等无孔不入的渗透入大学生的思维和理念,高职大学生较弱的判断、鉴别能力,容易导致高职大学生诚信判断标准失衡,诚信行为失范;二是高职院校诚信教育缺乏针对性、现实性。传统的诚信教育目标过于理论化、笼统化,目标指向性不强,方法较为单一,内容偏于理论,缺少实践性,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重技能轻人文,导致高职大学生诚信认知和诚信行为的错位;三是“学而优则仕”的不良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是每一位学生学前教育的启蒙者、引导者和示范者。家庭诚信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着每一位学生,有些家庭只重视知识和能力教育,忽视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忽视了家庭情感教育的作用,导致子女长大后出现了有才无德的诚信危机。

3.2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认知危机 高职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如何,是高校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也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标准。高职大学生连起码的诚信品质都不具备,谈何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新媒体在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新的内容、新的发展环境和更为广阔的教育平台的同时,新媒体多元文化的传播及不同的道德观念的汇集交织,对大学生的诚信认知产生了影响。

3.3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危机 高职院校的宗旨是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未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将分布在企业的各个角落,成为企业的专业骨干和一线技术人员,其诚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个产业诚信建设的发展,甚至严重影响中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涉及因素众多,高职大学生作为其发展主体,在日常交往中已经潜移默化的接触到了各种市场经济的标准,逐渐的将自己行事的目标变为了利益,这无疑滋长了部分人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的心理。此时若大学生无法坚守其心,其诚信信念受到破坏,势必会影响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和发展。

4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创新探索

4.1 加强网络社会治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 在新媒体时代,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建立完善的网络诚信教育体系。一是高职院校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加强能力培训,建立一支适应新形势的教育队伍;二是以优秀辅导员、诚信典型学生、优秀大学生为代表,树立各类诚信典型,建立诚信教育的网络舆论场,在潜移默化中开展诚信教育。同时,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建立师生网络互动平台,营造良好的网络诚信教育环境。

4.2 完善网络诚信建设机制,增强大学生对诚信教育的社会适应力 网络诚信问题不仅存在于大学生中,更是一个社会普遍现象,急需一套完整的、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给人们划定一个法律界限,做到有法可依。通过建立网络诚信机制,引导当代大学生提高法律意识,依据网络法律和道德意识的规范,行走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做到有法必依。现在的问题是,制定网络法规的依据是什么,具体的法律条文应该涉及到什么程度,什么样的网络行为是处于道德和法律边境上的,把握好这个“度”,是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促进大学生网络诚信的重中之重。

4.3 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 按不同的诚信内容和条例,高校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诚信准则,出台一套诚信评价制度。首先,对学生的考试诚信、助学贷款诚信、平时为人处世的诚信等系列诚信行为,进行量化,形成规范的指标,建立奖惩分明的实施制度,更加标准化地评判大学生的行为。其次,通过校园网络、电台、橱窗等媒介进行诚信氛围的营造,大力宣扬诚信案例,开展各类诚信主题活动,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再次,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跟随一生,将个人诚信纳人到大学生档案袋中,成为给用人单位衡量毕业生素质的一份重要依据。

4.4 积极拓展“互联网+大学生诚信教育”空间 新媒体时代为诚信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一是在这个新媒体横行的时代,许多高校都投资建设了校园网,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诚信教育提供了更新的方法;二是在互联网技术日趋盛行的时代下,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为高校诚信教育工作提供了多样化的技术;三是微博、微信等新平台的普及,为高校诚信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

新媒体时代积极推动了诚信教育工作的创新。一是通过开设通识课程,让学生在学自己喜欢的课程的同时,自然接受新媒体的正确认知,及时纠正他们不诚信的思想偏轨;二是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社团活动等传播交流的平台,倡导积极向上的诚信正能量;三是学校和家庭保持一个良好的沟通和联系,学校和家庭进行双向管理,成为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第一主阵地。

5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创新保障措施

通过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表现形式的阐述,可看到新媒体背景下的诚信教育,为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因此,需要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创新做好措施和保障。

5.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诚信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基本层面提出了当下中国主导价值的原则和方向,有利于帮助大学生重新认识和评判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一方面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出发,加大网络传播阵地建设,侧重政策宣传,打造显性平台;通过非专题性网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生活,加强舆论导向,打造隐性平台;另一方面主流媒体与网站实行良性互动,成为引导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采用引导与融合相统一的方式,循循善诱,疏导结合,有效地引领社会思潮。积极利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材和课堂,进头脑入行为。

5.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 强调“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中,一是在高职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为大学生提供丰富选择,成为提升人文素质的一个载体;二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学科专业和研究平台建设,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传播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三是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系中,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实需要结合起来,鼓励师生积极创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积极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

5.3 改进与创新大学生日常行为引导教育 教育的根本在树人,在于唤醒大学生的诚信。首先利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学会辨别是非与善恶,在交流与沟通中,加强对新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引导教育。青年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只有不断推进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培养网络诚信行为,形成道德“自律”,才能最终提高大学生网络诚信的意识,养成网络诚信行为。

参考文献:

[1]汪兴堂,陆秀英.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诚信缺失现状调查与分析[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5-12.

[2]何伟,左辉,朱必法.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诚信道德问题及对策[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6(3).

[3]黄继雄.论加强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2009-06-20.

[4]赵勇,刘建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及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8-15.

大学生网络贷款论文范文第5篇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明确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这是全面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在谈到“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中明确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wenku.baidu.com/view/b6cfebec4afe04a1b071de86.html 2010.11]①。这就为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开拓了新路径。从根本上来说,网络时代下的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功能,进而探讨网络时代下该项工作的措施、途径,对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功能

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除了具有现实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功能(即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和开发功能)外,还具有其特殊功能。

第一,沟通互动功能

网络与其他传统媒体一样,具有互动沟通功能。网络媒体的互动沟通功能不仅表现为提供技术性的工具,还能指引上网大学生加入互动的讨论,与教师、社会工作者彼此交换意见。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通过网络进行的社会互动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广义上的信息传递和通信过程。它同样是一种特殊的远程信息传播或通信。即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信息,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观念和技能等信息从远程传送给教育对象,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还能实时地进行双向互动交流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还是情感传播的过程,可以说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网络文化传播,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人的语言和情感的集政治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网络双向互动行为。因此,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社会互动的沟通和交往的重要意义。

第二、咨询选择功能

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咨询选择功能是指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学生网民对网络上的信息特别是对网上思想政治信息的选择提供选择、引导、劝告、建议和解疑等服务,当然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为学生网民解决心理问题提供咨询服务。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网络意识形态宣传活动,意识形态宣传活动具有导向和说服功能。这种导向和说服为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咨询选择功能奠定了基础。

第三、覆盖渗透功能

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渗透功能是指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因为作为思想观念传播载体的网络覆盖无限空间而使四面八方的大学生网民能访问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使之受到影响和感化。网络具有超越时空和开放性的特点,网络的发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增强其影响力。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常是通过促膝谈心,“一对一”的形式开展。但这种交谈的内容却无法广为传播,对其他有相同问题和疑惑的学生无法产生帮助与影响。有时为了扩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工作者采用报告会、印材料等形式,但这些手段一方面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因为要受制于场地和时间因素,其覆盖面也是有限的。但网络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同时又增加了“广泛”的特点。这样,正面的声音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等限制,便捷、迅速而广泛地传播。

第四、营造虚拟环境功能

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虚拟环境功能是指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营造人文氛围的虚拟环境的功能。网络本身是一个虚拟环境,一方面可以像现实生活那样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又不像现实生活那样束缚人于现实环境之中。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营造具有人文氛围的虚拟环境。在这个相对宽容的环境下,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可以轻易卸下自己的心理负担,畅所欲言。

同时,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营造创新氛围,网络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也是一种创新的文化。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网络文化为背景和载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培养大学生网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可以把握大学生网民需求,激发其内在动力。

第五、预防功能

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预防功能是指对将来可能发生的思想问题或意外事件进行预防,把教育、疏导工作做在前面,提高社会效果,减少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心理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增强其身心免疫力,预防多种身心疾病的发生。

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可以帮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工作者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和视野,有助于迅速、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增进相互沟通,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而且富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活动。当有学生在网上提出过激的行为要求时,只要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工作者密切注意网络,这些表现都可以成为及时有效的信号,提醒网络工作者注意问题的出现与事态的发展。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中发表言论和抒感更无障碍,现实中的一切矛盾和内心深处的一切欲念都可以在网络中无所顾及的表达,这既是一种意见表达,也是一种情绪宣泄,对此,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工作者要充分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引导,使问题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正因为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预警装置。因此,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预防功能。[②韦吉锋、韦继光等:《浅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91-94页]②

二、网络时代下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

针对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发挥的新功能,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开拓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径。

第一,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

一方面,提高大学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众所周知,网络时代是信息更新速度极快的。为了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需要经常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比如计算机操作技巧。同时,管理处室也应经常组织相关工作人员上网查阅国家及地方的政策和规定,提高管理队伍对贫困生工作的认识,进而为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可以请相关的专家开展在线讲座、视频会议的方式传授相关的经验。另外,由于目前高校工作者对网络接触的较多,可以建立相关工作者的虚拟群组(如QQ群、Blog、微博等),及时加强工作人员互相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经验的分享和问题的及时解决,从而促进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第二,建立贫困大学生电子档案

一方面,入学前通过网络查阅新生基本信息,初步掌握贫困生的基本情况形成电子档案并向贫困生介绍具体的经济资助措施,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学生入学后的表现(如是否申请助学贷款、每月基本消费水平、勤工助学等)情况也被动态地记录到电子档案中,有助于对贫困生个体情况的掌握,可以对贫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另一方面,要建立贫困生诚信档案,将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诚信、就业诚信、还贷诚信等记录在案,作为思想教育及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鼓励大学生自觉提高个人思想素质,做优秀的大学生。

第三,加强与贫困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应合理有效的使用社会性软件对贫困生进行人文关怀及思想政治教育。据CNNIC调查显示,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8.8%,其中18~24岁的网民中年轻人最多,在校大学生是一支强大的网民队伍。[③殷晓宇.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与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6

*作者简介:张华(1974.9―),男,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0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立项项目“加强高职学院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研究”(10C42)

]③由于,高校贫困生大多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以及自我封闭的个性,不愿意主动和老师交流。采用网络的形式与贫困大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存在着明显的优势。贫困生可以放下思想负担,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等)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及时对贫困生进行教育,解决其思想及生活上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关注贫困生的QQ空间、微博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实时动态与心理状态。学生还可以使用E-mail等将自己的最近的思想情况汇报给老师,进行互动和交流,这样既可以保护贫困生的隐私,也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第四,建立贫困生虚拟社区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贫困生都对自己的“贫困”身份进行掩饰,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实际生活状况。贫困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在贫困生虚拟社区(如BBS等)里,学生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虚拟身份,这样他们就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共享勤工助学的信息、交流勤工助学的经验,并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贫困生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共同进步和提高。此外,一定要注意虚拟社区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贫困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助于引导贫困生正确的思想倾向。通过虚拟社区,可以使贫困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更加方便,贫困生接受教育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第五,注重培养贫困大学生自我提高的意识

调查显示,部分贫困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资助,却很少采取行动进行积极的“自救”。这就违背了国家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的意义。对贫困生的资助,是要其暂时放下经济上的压力,将重心转移到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上来,通过大学的学习,能够最终摆脱贫困。所以,在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大学生自我提高意识的教育。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Blog、微博,多发表一些励志的文章,通过留言等方式与贫困生进行探讨和学习。还可以利用网络书签等将有关学习的网站收藏并分享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自我提高的意识。

大学生网络贷款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调查

受复杂的社会环境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身上一些论文和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贷款不还、肆意拖欠学费、求职简历注水和随意撕毁合同等诚信缺失的现象愈加频繁。研究高校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为高校的诚信教育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和对策,对丰富当前我国高校诚信教育的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解决当前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应对之策。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2011年3月——5月笔者对云南A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调查了15个学院,33个本科专业的本科生,覆盖了包括了2008—2011级四个年级9个学科的学生。其中回收问卷472份,回收率为94.4%,其中有效问卷有460份。调查对象中有汉族学生240人,少数民族学生220人,少数民族学生占47.83%。城镇生源学生96人,农村生源学生364人,农村学生占79.13%。非贫困生190人,建档贫困生有270人,贫困生比例占58.70%;调查对象中有36.52%的人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本次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分布图表(见图表一)。

除发放问卷以外,笔者还采取访谈的形式访问了A学院分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领导、教师、辅导员及部分学生等,收集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二、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

(一)学生诚信道德的积极表现

1. 学习上恪守诚信,刻苦努力

在学习方面,A学院的学生刻苦努力。学校良好的校园环境和不断完善的教学设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清晨总能在校园里听到朗朗的书声,有很多学生都在早读。每晚七点至十点是学校的自习的时间,教室里有很多学生在上自习。学校在图书馆和教学楼专门建立了几个专供学生学习的自习室,自习室占座情况突出,说明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强。同时,A学院的学生积极的参加学校各种学术活动,申报各类科研课题,学术的氛围浓厚。参加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获得各种职业资格考试证书。正是由于学习上的刻苦努力,A学院的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考取研究生的人数逐年上升,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的人数也是不断增加,取得部级执业证书的学生也大比例增加。

2. 生活上诚实勤恳,艰苦朴素

A学院的学生云南省籍学生占74.9%,贫困学生比例较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每个月的平均生活费只是在500—800元之间。为了能够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大部分学生在校外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工作,比如说做家教、做促销员、做服务员等。或者在校内从事勤工助学,例如担任图书馆管理员、办公室助理等,A学院目前已经有900多个专门为贫困学生设立的勤工助学岗位。

3. 工作中遵守承诺,吃苦耐劳

除正常的学习之外,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和社会工作中都能表现出吃苦耐劳的精神。成立各种科技小组,成员都遵守在科研小组成立时的诺言,获得多项科技比赛奖励。学生在社会调查、“三下乡”社会实践、教学实习等工作中都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断地克服困难,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A学院“三下乡”的每支队伍在出征前都要做庄严的宣誓,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每一位成员都按照规定,按时优质的完成任务。

4. 人际交往中热情诚恳

“热情好客、性格豪爽、以礼待人”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特点。A学院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他们身上都带有少数民族地区热情好客的特点。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大家能互相帮助,特别当部分同学在经济、学习、生活上碰到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会不求回报的伸出援助之手。

(二)学生诚信道德表现的消极方面

1. 在学业方面

在学业方面,设计了以下问卷进行了调查:

问卷一:您有过考试作弊或者抄作业、抄论文的想法或者经历吗?

图表二

在对A学院460名学生调查中,笔者发现有5.56%的学生选择“经常有考试作弊,抄袭论文作业”的情况;有56.09%的学生承认“偶尔有”在学业上不诚信的现象;在调查对象中选择没有考试作弊经历的只有40%。

有学者对武汉的部分高校(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随机调查发现:近三成学生有过作弊行为,其中经常作弊的占1.9%,偶尔作弊的占29. 9%,从未作弊的67.5%,这说明武汉部分高校有将近七成的学生能够做到不作弊。另一位学者王文峰2006年11月中旬对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畜牧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郑州电力学院(民办高职)等六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进行了专题的问卷调查,在调查的1000多名学生中有84.89%的人选择“考试从不作弊”,“有过考试作弊”占9.48%,“经常考试作弊”的占调查人数的5.61%。

通过上述数据直观的比较,A学院诚信考试的学生比例明显要低于这两个地区,也就是从反面突出A学院学生有过作弊行为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要高,这说明A学院学生在学业方面的诚信形势比较严峻。

对于这一问题,《A学院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及其他方式作弊,行为严重和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即使这样,每一年还是有一些学生因为作弊被学校处分,甚至被开除学籍。

图表三

上面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2010年期间由于在各种考试中因为作弊而被处于处分的有:记过的有37人,留校察看的有17人,严重警告的有24人,受处分的共78人。当然不包括一些“落网之鱼”。学校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来惩罚作弊的同学,一些情节严重的学生还甚至由于受到处分而没有拿到学位证,他们的前途、命运都是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 在人际交往方面

在对A学院学生进行的人际交往诚信状况的调查中,笔者认为大多数学生都很重视在人际交往中的诚信,把诚信作为相互交往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都能遵守人际交往诚信道德,做到相互信任、诚信交往。笔者专门设计了下面问题进行了调查:

问卷二:和别人交往时,您是否看重对方的诚信?

图表四

但是在真实的交往过程中,情况稍微有些不一样:

问卷三:在与同学交往中,你能否做到?

图表五

图表五的情况显示:有36.82%的学生选择“偶尔会说谎”,40.2% 的人选择“看情况而定”,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诚信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但是在真正的交往中能做到百分百诚信交往的并不多。比如说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明明是无故旷课,却编造种种理由请事假、病假;代替别人签到,就更为普遍了;恋爱动机不纯,对感情不负责任等等。这些情况说明,学生对诚信的“知行”不统一,自我诚信规范意识淡薄,造成现在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逐渐冷漠,交往信任度下降。

3. 在生源地助学贷款方面

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解决贫困学生的求学压力而专门开设的“绿色通道”,它是一种无担保、无抵押的信用贷款。由于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这就使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必须建立在学生诚信道德的基础上。A学院贫困生的比较高,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数量大,就2009—2010学年来说全校一共有3846名学生获得贷款,共计1922.17万元。

生源地助学贷款主要涉及两个问题:第一,在获得贷款的方式上:由于A学院是一所云南地方高校,其中云南生源的学生达60%左右,全校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占到42.66%,这个数字在国内高校中算是比较高的。由于贫困面大,所以在申请助学贷款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一定的竞争,一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助学贷款就谎报家庭经济情况、夸大家庭困难程度来获得贷款。

在获得助学贷款这个问题上:

问卷四:如果您要申请助学贷款,您会对您的家境情况:

图表六

从图表六中可以看出,有接28.26%的学生表示,他们在申请助学贷款时没有实事求是的反映自己的家庭情况,他们会采用稍微改变或者夸大的方式,通过不诚信方式来获得助学贷款。

第二,在还款问题上(如图表七),设计问卷如下:

问卷五:如果您申请了国家助学货款,您将:

图表七

如图所示,有1.30%的学生表示他们获得助学贷款之后,对于偿还贷款持“能拖就拖” 的态度,还有6.96%的学生选择“到时候再看”,这也说明在获得贷款的学生之中,还有少部分的人会违反助学贷款的协议,不会按时的还款。

目前A学院学生助学贷款的违约率在13%左右,已经要到达警戒线15%(根据人民银行规定,若借款人违约比例达15%则暂停国家助学贷款计划),其中一部分学生是恶意违约,毕业之后就与贷款银行失去了联系。这表明在国家助学贷款方面对学生进行的诚信道德教育还需要有进一步加强。

在拖欠学费问题上,据A学院计财处统计,据A学院计财处统计,近年来,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每一年都有学生故意拖欠学费、住宿费,学生欠费金额有不断增加,直接影响到A学院正常经费的划拨,所以迫使学校经常采取各种方式催缴学费。

4. 就业方面

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涉及到的诚信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能不能如实填写自己的求职简历,二是能不能遵守就业合同。

在调查中,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

问卷六: 假如您是毕业生,您如何填写自己的求职简历?

图表八

从上图表的数据可以直观的看出,在A学院的调查对象中除了有51.15%的人能如实的填写自己的简历之外,将近50%的学生在自己的求职简历中会有作假的行为,不少学生私自修改学习成绩、增加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伪造荣誉证书等,把自己的在校情况描绘的很出色,但是对自己不足的方面只字不提,作假的学生中都是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找工作很重要,慢慢的放松了对自己诚信方面的要求。

问卷七:在您已经和一个单位签约后,有一个更优越的单位要跟你签工作合同,这时您怎么办?

图表九

问卷七调查显示,当问到:假如您已经和一个单位签约后,有一个更优越的单位要跟你签工作合同,这时您怎么办? 30.45%选择“撕毁合同”,这也反映出学生在择业时总是从自己的个人利益为出发点,没有考虑到这种行为对自己、对单位、学校造成的不良影响。缺乏契约观念,没有树立正确的合同观念,没有把自己的求职与个人诚信道德紧密的结合起来。

5. 网络诚信方面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大学生成为了运用网络的主要群体。目前A学院的校园网已经在全校开通,有电脑的同学越来越多。调查中发现有99.8%的学生有QQ或者电子邮箱,上网成了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由于网络缺乏必要的监管,学生对网络诚信的态度也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说,在对学生进行网络诚信调查中发现:

问卷八:您认为在网上聊天最应具备哪些基本道德品质?

图表十

从上图表的数据中可以看出,A学院有52.69%的学生认为只要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可以欺骗对方,有20.00%的人认为网络上欺骗很正常。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对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的调查显示:有10%的学生认为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很正常;有48%的学生认为欺骗对方是为了保护个人隐私。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A学院在一定程度上要高于这两个数据,这也反映出在网络化不断推进的情况下,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网络缺乏有效监管,使得A学院的学生在网络方面的诚信问题也逐渐的出现,并且不断泛化,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文锋.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和谐校园构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2] 各项数据来自A学院学生处管理科于2010年12月的给予学生处分的统计[Z].

[3] 黄继雄.当论加强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J].教师,2009.

大学生网络贷款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B2C模式 网络小额信贷 运作机制 消费金融

近几年,国内外出现了大量的网上信用借贷平台,帮助借贷双方实现借贷行为。这种网络借贷模式主要有P2P模式和B2C模式等,P2P模式主要适用于个人对个人,借方和贷方均是零星散户;而B2C模式主要适用于机构对个人,借方是个体,贷方是机构。国内外B2C模式的网络贷款较少。目前市场上针对大学生设计的网络小额贷款产品几乎没有。本文主要研究以大学生作为目标群的B2C模式的网络小额贷款公司运作机制,分析运作原理(即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网络贷款公司与大学生、高校、银行、相关商业机构及电信机构等有机联系起来,并且相互之间形成稳定的利益链条),从而说明大学生消费金融产品在运作上的可行性,并且为网络信贷的模式提供更好的借鉴。

一、国内外网络小额贷款发展现状

随着网络信贷的不断发展与成熟,B2C网络小额贷款模式诞生了。标志性事件是2007年10月Wonga公司在英国伦敦的成立。这种新模式的出现对网络小额信贷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它是原有P2P模式的一种突破与创新。该模式也得到了众多风险投资机构的认可,至今已经获得了来自Greylock Partners,AccelPartners和DawnCapital等共计503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目前Wonga公司已成为国外B2C模式最杰出的代表。

在网络小额贷款风靡欧美国家的同时,国内不少人也嗅到了网络贷款所潜藏的巨大商机。目前国内也有不少机构在借鉴并引入欧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着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国内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已呈现出一定的规模。

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类似于Wonga的B2C模式的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出现,但是已有相关金融机构开始涉足B2C模式的网络小额信贷业务。

二、针对大学生信贷的B2C网络小额贷款公司运行机制

1.大学生市场潜力大

金融市场上针对大学生的信贷产品屈指可数,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是无收入群体。但从长远来看,该群体潜力很大,一是因为大学生是未来的社会精英,对新信息的接受能力最快最强,更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示范和引领作用。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达到639.5万人和51.1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大学生达2285.2万人。在校大学生正成为金融市场主要潜力军;二是从大学生群体的现实购买力来看,我国大学生每学期的平均收入为5919元,来源主要是家庭支持,其次为兼职收入。从支出上看,大学生每学期人均消费支出高达5819元(含学杂费在内);三是因为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其信用度高,对于金融机构来讲,信用风险小。因此,针对大学生开展消费金融产品非常有必要。

2.以大学生网贷为例,研究网络信贷相关各方运行关系(见图1)

图1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各合作方运作

(1)网络小额贷款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关系。①网络小额贷款公司与商业银行通过建立网络渠道实现客户信用信息共享;②商业银行向网络小额贷款提供基础(实现借贷双方或各利益者之间资金的转移等)。

(2)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大学生及合作商业机构的关系。①大学生具有某种消费需求(教育培训、旅游、电子产品购买等)及网络贷款需求,网络贷款公司放贷,同时大学生获得某种消费需求;②网络小额贷款公司与能满足大学生消费需求的商业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旅游社、电子产品卖场等)达成相关合作协议,网络贷款公司可以在其网站一些商业机构信息,获得广告费用。

(3)网络贷款公司、电信运营商、大学生的关系。①网络贷款公司可以从电信运营商获得大学生的电信资费情况以作为学生信用信息的一项来源;②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和电信运营商达成项目合作,推出一款新的电信手机信息业务。该业务需要大学生在办理贷款业务时申请开通。电信运营商会在规定的时间里,定期向手机用户发送即时贷款信息(比如在每月还款期限前一周发送贷款偿还信息包括需要偿还的额度、贷款到期时间等;在还款期限前一天再次发送短信提醒用户,以保证其按时还款。此项服务为收费低廉的有偿服务,网络贷款公司也可从中受益)。

(4)网络贷款公司、高校、大学生的关系。①网络贷款公司可以从高校获得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信息,主要包括:学习成绩、奖学金获得情况、担任学生干部情况、所获荣誉情况、费用交纳情况、图书卡的超期使用情况及是否违规违纪等(如果高校建立了学生信用档案); ②大学生申请贷款时需要上传一些证明材料,这些材料需要学校相关老师签字盖章以示证明。

三、结论及建议

大学生是高素质的群体,在其中间开展网络信贷风险较小,收益虽然现期较少,但当大学生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后,仍然坚守对该银行的忠实度,对银行来说无疑是一个信用好且高收入的客户群体。所以,银行可以在大学时代就培养感情,占据更大市场;而B2C网络信贷模式又给该产品提供了很好的运作机制。

参考文献

[1]董瑞丽.网络信贷-银行小企业业务发展新平台[J].浙江金融,2010.4.

[2]陈翔.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商业模式研究.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3]黄俊杰.国内C2C盈利模式的竞争力模型――淘宝网和eBay易趣竞争力策略分析,2008,3.

[4]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调查数据

[5]《大学生个人综合消费金融产品需求研究》,海航.慈航研究生奖学金课题研究阶段一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从丽娜(1984-),女,汉族,山东莘县人,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09级金融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

大学生网络贷款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扶贫;社会企业创新;运营模式;社会创新

作为社会领域创造性变革的社会创新在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创造社会价值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社会企业是社会创新最主要的推动力量。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于政府和企业的公民社会部门,社会企业的兴起本身即可视为一种创新。在实践中,不同领域的社会企业又有着不同的创新经验与做法,这些创新经验与做法在单个社会企业身上常表现为其运营模式的创新。而社会企业创新经验与做法作为模式推广往往能够带来更大范围的社会创新。

扶贫领域有不少世界知名的社会企业,格莱珉银行便是其中之一。由格莱珉银行推动的小额信贷模式是对传统扶贫的创新。在格莱珉银行的大力支持下,由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等多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的北京友成普融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友成普融”)在国内首创的小额信贷支持平台又是对中国小额信贷模式的二次创新。本文以格莱珉银行、友成普融这两家社会企业为案例,分析二者作为社会企业的运营模式创新,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在扶贫领域社会企业是如何通过其运营模式的创新来推动社会创新的。

一、扶贫领域社会企业案例概述

1、格莱珉银行简介[1]

20世纪70年代,・尤努斯(Muhammad Yunus)为帮助穷人通过个体创业脱离贫困而创立了一家发行微型贷款的机构,主要专注于向最贫困的穷人提供无抵押的小额信贷业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尤努斯的创举获得了成功,其创设的机构作为银行于1983年被政府承认,此即后来声名大噪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格莱珉银行从起初27美元微不足道的贷款艰难起步,发展成了现在拥有837万借贷者、年均贷款额高达50多亿美元、还款率高达89%的规模庞大的乡村银行。截止2011年6月,格莱珉银行在孟加拉81379个村镇中拥有2565个分支机构和144,139个服务中心,拥有近3万名员工,累计贷款高达1088.604亿美元、累计还款966.66亿美元,为837万借贷者提供存贷款服务,其中97%是原先赤贫的妇女,所有贷款均来自于贷款者与非贷款者的储蓄。格莱珉模式颠覆了几百年银行业的法典:借贷给无抵押担保的穷人,建立了一个基于互信、责任、参与和创造力的银行系统,把最穷苦的人作为借贷的对象,而不用他们提供任何的担保。同时,格莱珉银行能够赢利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格莱珉银行的成功模式已经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得到复制和推广,数百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它的创始人・尤努斯作为一名务实的社会企业家,因为率先开创了小额贷款以及格来珉银行而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

2、友成普融简介[2]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尝试引入小额信贷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并逐步推广。在国内进行公益性小额信贷试点主要是采用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GB模式),这些小额信贷机构经过十年的发展,辉煌时期达到300多家,但随后开始逐步走向凋落,现今存活的可能不足100家。小额信贷机构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困境。为了给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困境寻找出路,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北京友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吉立富投资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复星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友成普融公司,“友成”二字缘起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普融”即为“普惠金融”之意。

在友成普融的官方网站上,其对自身的描述是:“友成普融是为协助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小额信贷机构加强能力建设,解决资金来源不足等问题,以实现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设立的一家社会企业,旨在通过提供一整套立体的、全方位的、普惠金融的、小额信贷行业的综合解决方案,实现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最终目标。”

友成普融的服务包括四个方面:信息化服务、培训服务、金融服务、基金管理服务。具体而言,友成普融提供的信息化服务包括为小额信贷机构提供免费的管理软件与社会绩效评估工具,建立中国小额信贷门户网站;其培训服务主要针对小额信贷机构进行信息化系统培训、信贷业务培训与风险管理培训;其金融服务包括委托贷款、信贷资产转让和财产权信托;其基金管理服务为建立专项小额信贷投资基金,进行基金管理。友成普融通过信息化服务打造中国小额信贷行业的网络平台,通过培训服务提高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能力,通过金融服务与基金管理服务帮助解决小额信贷机构因为身份问题而长期存在的融资瓶颈。

二、扶贫领域社会企业运营模式创新分析

1、格莱珉银行运营模式创新分析

格莱珉银行是使命中心型[3]社会企业,其运营模式中的公益过程与商业过程结合得十分紧密。格莱珉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为小额贷款、住房贷款、灵活贷款、养老金储蓄等金融服务,其提供服务获取利润的流程与普通商业银行相比并无多大区别,但由于其目标市场是传统商务银行不愿理睬的无法提供担保或抵押的穷人,因而格莱珉银行的商业过程本身除了能够追求经济目的之外,也有实现穷人金融服务需求、帮助穷人摆脱贫困的社会目的的可能。但是,要平衡社会目的与经济目的,并能使商业过程持续发展,格莱珉银行必须有一整套周密的制度设计来提供保障。因此,我们可以将格莱珉银行运营模式的创新概括为两个方面:

(1)商业过程(公益过程)的创新。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由于目标市场是无法提供担保或抵押的穷人,格莱珉银行可能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无抵押贷款带来的风险。为了规避无抵押贷款风险,保证贷出资金的回收率,格莱珉银行设计了很多创新措施,主要内容如下:

(3)偏执。有些人由于工作、生活、家庭不如意,便在网上发牢骚,乱发脾气,毫无根据地抱怨、批评,发表一些极端的言路,说一些偏激的话。这些社会负面情绪会对大学生的性格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特别是长期接触又比较关注这些信息的大学生,会在网络的影响力形成偏执性格或者偏执情绪。还会把偏执从网上带到现实中,对身边的人和事过分挑剔,对别人总是不满意,总觉得身边的事情不符合自己的意愿。过于固执,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偏执对大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具有较为严重的影响,会给大学生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障碍,严重的偏执者甚至会有暴力倾向或者暴力行为。

(4)淫逸。网络上各种各样的色情信息以多种形式出现,上网时总是无意间就接触到了这些不良信息,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好奇年龄阶段,少数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抵制不住诱惑,浏览色情网页、色情信息、。这些色情信息会给大学生带来性冲动,过多的性关注,影响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

(5)虚空。网络是精彩的,很多大学生在网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找到自己的乐园,并在其中建立圈子,获得成就感。但网络也是虚拟的,网络上的成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这是虚拟和现实的差别。少数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中遇到了问题,在现实中遇到了挫折,便在网络上寻求满足感,无节制地在网络上花费时间,企图通过网络摆脱学习生活的重负,减轻精神的压力。由于长时间上网,严重影响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在现实中找不到归宿感,产生无聊的虚空心理。

3、对大学生自我身心健康的危害

(1)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具有很强的诱惑性,特别是网络色情、网络诈骗等,对于懵懂的大学生极具杀伤力。一旦深陷其中,便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成长,少数大学生受网络色情的影响,加上青春期的萌动,在校外同居的现象屡屡发生,大学校园周围的小旅馆周末往往非常火爆,大学生堕胎的事例经常出现,并且有蔓延趋势。

(2)少数网络成瘾的大学生整天沉溺于网络,导致体能下降、生物钟紊乱、注意力不集中、目光无神、人际交流障碍、情绪低落、思维模糊、进取心下降、缺乏斗志等不良生理和心理反应。笔者曾接触过严重的网络成瘾者,自己带着大量的方便面和水,能在网吧上网时间连续超过48小时,饮食休息完全没有规律,视力下降,消化不良,体力透支,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

(3)网上聊天、网上交友、在网络游戏里对抗冲杀、在自己感兴趣的论坛上高谈阔论,少数大学生在网络上形成了自己的圈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在网络上缓解压力,排解不良情绪,发泄不满,平衡心理。但过多的网上情感交流让大学生在现实中深埋情感,不愿向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倾诉心理感受。一些大学生在网上的时候,可以眉飞色舞、谈笑风生。生活中却少言寡语、不善言辞,网络成了他们与现实世界隔离的一道墙,成了他们对现实感情世界的心灵之锁,容易使人产生自闭心理。

4、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的危害

网络不良行为是一种消极的人生理念和错误的价值追求,会使大学生趋向低级趣味,变得世俗、媚俗、庸俗,会使他们失去崇高的人生追求,而趋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变得不愿付出、不愿吃苦,贪图享受,只想成功。具有网络不良行为的大学生,往往对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伴生出的各类社会问题缺乏较强的分辨力和判断力,极易受负面情绪的影响,对社会产生一些不好的认识,不良的情绪,错误的判断。网络上的一夜成名、一脱成名、快速致富等不良信息会给大学生的人生价值体系带来一定的冲击。

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各类活动受到校纪校规的约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而网络上的活动是隐匿的,社会规范对网络行为的要求和约束比现实小得多,使少数大学生在网络上的道德感弱化,他们在网上玩世不恭,制造恶作剧,扮演多种角色,逐渐产生了不健康心理,扭曲了人格,迷失了自我,对一些事情的基本认知模糊,甚至会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构成了欺诈、偷窃等网上犯罪,严重影响着他们对人生目标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杜维彦.网络文化与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分析及对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6.171-172.

[2] 陶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研究.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3] 展玮.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现状与对策研究.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4] 黄昕,贺才琼论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及其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06-108.

①还款机制创新。在格莱珉银行刚创立时,当时的商业银行一般采取一次性偿清贷款的方式,容易出现贷款者还款困难的问题。而格莱珉银行则设计了整借零还,按周还贷的还款机制,即把还款机制设计成贷款期一年、每周一次的分期还款方式,使穷人有能力偿还贷款。后来进一步把贷款期限调整为三个月至三年不等,贷款人可按日、周、月等方式分期还款。这样减轻了贷款者的压力,保证了格莱珉银行的高还贷率。

②五人互助小组。格莱珉银行要求每个贷款者加入一个具有相同经济背景、相似目的但彼此无紧密关系的人所组成的小组,每五人组成一个小组,只要有成员不按时或不偿还贷款,整个小组的信贷额度就会降低,甚至取消贷款权,这就促使小组成员相互监督与相互帮助。小组成员的身份不仅建立起相互的支持和保护,还舒缓了单个成员不稳定的行为方式,使每一个贷款人在这一过程中更为可靠。

③贷款者持股。格莱珉银行要求每个贷款者均需购买1股银行股份,目前贷款者拥有银行94%的股权,另外6%为政府所拥有,格莱珉银行由此成为一家穷人所有的银行。这就使贷款者对格莱珉银行产生很强的归属感,有效确保贷款者利益与银行利益的高度一致性。

除此之外,格莱珉银行还在营销策略、员工激励机制方面有一些创新的做法。种种因素共同支撑了格莱珉银行的成功。

(2)过程衔接中的创新:社会目的与经济目的平衡。尽管有着帮助穷人摆脱贫困的社会目的,但格莱珉银行却坚持商业化利息的收取原则。格莱珉银行并不想靠施舍帮助穷人,因此除了提供给乞丐零利率的特殊贷款之外,格莱珉银行其他贷款都按一定利率收取利息,并且经过计算,为确保银行能获得盈利发展空间,格莱珉银行的利率要略高于传统商业银行。合理的利率确定,有助于格莱珉银行在社会目的与经济目的之间保持平衡。

2、友成普融运营模式的创新

友成普融同样也是使命中心型社会企业,但却并不是典型的嵌入型社会企业。友成普融通过建设小额信贷支持平台、帮助小额信贷机构来实现其“藉由小额信贷机构为中国超过1000万的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帮助农民走出贫困”的使命,其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比格莱珉银行只提供金融服务的情形要复杂。友成普融提供的服务是针对目前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困境设计的。[4]在友成普融所提供的服务中,信息化服务与培训服务可以归为一类,旨在对小额信贷机构加强能力建设,改变小额信贷机构能力不足的状况,同时对小额信贷机构进行适当的评估与监督。金融服务与基金管理服务可归为一类,旨在帮助小额信贷机构进行融资,解决其资金来源问题。因此,友成普融提供的服务实际上包含两套流程:

(1)流程一,能力建设流程。这一流程又可分为两个环节,分别是友成普融对小额信贷机构提供管理软件与培训的环节和小额信贷机构向友成普融寻求认证、接受监督的过程。提供培训服务并进行资格认证。在这一流程中,友成普融为小额信贷机构提供管理软件与培训,整个过程都是免费的。因此这一流程只有助于友成普融实现其社会目的,与其经济目的的追求无关。这一流程是纯粹的公益过程,具体环节如图1所示。

(2)流程二,融资与资金支持流程。这一流程又可细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友成普融进行融资对小额信贷机构进行资金支持的环节、小额信贷机构向借贷农民发放贷款的环节、借贷农民返还贷款并支付利息的环节。在环节1当中,友成普融提供的服务只是起到一个融资平台的作用,实际资金并不经由友成普融的账户。在环节3当中,由借贷农民还款时需要按略高于商业银行的利率返还利息,因此这一流程不仅能够实现友成普融的社会目的,而且还会产生利润,既是公益过程,也是商业过程。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友成普融运营模式的创新同样概括为两个方面,分别为:

(1)商业过程的创新。友成普融对小额信贷机构的帮助并不仅仅是通过慈善、扶贫的方式去运作,而是用一种商业化的方式运行。友成普融结合单一或多家小额信贷机构的多个特定条件的信贷合约,形成信用债权合约资产包,该资产包通过定价转让给信托公司的方式引入新的资金注入,循环放贷。友成普融帮助信托公司遴选合乎要求的、愿意将信贷合约资本化或组建财产权信托的小额信贷机构,促成信贷机构和信托公司的资产交易。信托公司购买这些信贷资产,并制定相应的信托计划,出售给潜在的投资者。最终债权清偿将通过银行直接返回给信托计划的投资者,投资者获得最终的小额信贷收益。对于一些信誉良好的小额信贷机构,也可在担保公司的担保下,信托公司先将投资款项发放给小额信贷机构,小额信贷机构进而借出去形成信贷资产再转让给信托计划的方式进行。

(2)过程衔接中的创新:公益过程与商业过程的衔接。友成普融的公益过程在前述流程一与流程二中均有体现,而商业过程仅在流程二中有体现。在友成普融的运营模式中,公益过程与商业过程的衔接是其创新之处。为了控制风险,友成普融仅对通过培训、认证的小额信贷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并且,资金额度按照小额信贷机构根据借贷农民情况贷款需求调查所了解到的需求情况按需分配,要求贷款需求落实到每一个借贷农民。换言之,先在友成普融接受能力培训服务并通过认证是小额信贷机构进一步获得资金支持服务的前提条件。这样,友成普融通过这种设计将公益过程与商业过程很好地做了衔接。

三、扶贫领域的社会创新

1、小额信贷模式带来扶贫领域的创新

大学生网络贷款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典型特征

一、问卷调查方式与数据统计说明

诚信是人类社会生活秩序的基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社会由野蛮蒙昧发展到当代文明的每个阶段都印证着诚信前进的脚步。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曾指出,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1]。党的十报告进一步明确:“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这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社会诚信的重视以及诚信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如何干预大学生诚信危机,提升大学生的诚信水平,推进高校诚信教育工作上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自广东省教育厅2013年10月30日《关于开展全省高校大学生诚信状况专项调查活动的通知》后,广东共有84所高校参与到本次调查的实施阶段。本次调查工作历时一年,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大学生诚信信仰、大学生在经济、学业、就业、生活、网络诚信方面的表现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自2013年1月调研开始至2014年1月10日止,调查共印制发放了19000份现场问卷,回收17657份,除去无效问卷,共有16485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3.4%。通过对大数据样本的分析,我们对广东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基本现状

(一)诚信信仰

信仰是人们对人生及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存在、性质、意义、归宿等的认定和确信,并以此形成最高价值理想和终极目标,是统摄指导其他一切意识形式乃至社会心理的最高意识形式。不论是作为一种观念意识、道德规范,还是作为一种法律制度,诚实信用要现实地发挥作用就必须得到社会成员的充分尊崇,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其信仰化。课题组在本次调查问卷针对诚信信仰方面主要设计了四个问题,分别为“大学生群体的诚信意识评价”、“个人对诚信品质的坚持”、“诚信品质的影响范围”和“诚信观念形成原因”。

调查数据显示,有6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一般,也有3成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群体拥有较强的诚信意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诚信是做人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基本上都能做到诚信,并坚持这一优秀品质(如图1-1)。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对诚信行为持观望态度,有同学表示,不属于自己的利益自己不会去获取,不会为了贪小便宜而去欺骗、偷窃。但当个人的利益和对诚信的坚守发生矛盾时,却往往容易挣扎在诚信与利益的边缘,例如撰写求职简历、申请助学金、奖学金时,可能就会讲究一下技巧,突出重点,适当地夸大情况。

大部分学生认为,诚信品质影响着我们生活、学习,对于个人的素质发展,朋友间的交往,以后的生活、择业都有很大影响。

从调查数据上分析(如图1-2),诚信观念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多面化的,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家庭成员,学校教育,朋友,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都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观念。

(二)经济诚信

从个体角度出发,经济行为是指人在资源配置之间进行决策和选择,以达到满意利用的决策行为与选择行为。传统经济学将在经济活动中的每一个体设定为绝对理性人,即每一个体所作出的经济行为的决策都最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由于大学生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比较突出,课题组针对大学生经济诚信方面主要从学费缴纳及时度、拖欠学费原因、对家庭情况的真实性描述、困难生高消费现象、助学贷款偿还情况等方面设计了五个问题。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按时缴纳学费,他们表示,缴纳学费是责任也是义务(如图2-1)。

经调查,如图2-2所示,家庭经济贫困、物价上涨大于普通家庭收入的增长是学生拖欠学费的客观原因。而从主观上看,也有部分学生不够重视,缴费意识不够。如有些学生就将学费挪为他用,追求高消费和高享受,甚至将学费、生活费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另外,政府和学校政策不到位,服务不周,是大学生欠费的环境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在申请助学金的同学中,有7成以上的学生会如实汇报家庭情况,也有一部分学生会稍微改动自己的家庭情况,争取能申请到助学金(如图2-3)。

当然,有不少学生反映,在自己身边,存在贫困生利用这笔来之不易的钱“慷慨”用于非学习类消费(如图2-4所示)。

对于这种现象,同学们认为,不能让助学金失去它应发挥的作用,学校应该制定一系列助学金的评定机制、发放制度、核查制度、后期跟踪制度,以确保助学金的作用落到实处。在广东高校中,有7成的学生表示,助学贷款是学校和国家的帮助,应该按时还款,但也存在一部分违约还贷现象(如图2-5)。

大学生拖欠助学贷款的原因多方多面。一方面是被迫违约,虽然多数大学生具备诚信品质和贷款的基本知识,但由于还款期限短,毕业之后就业形势严峻,在毕业即失业的情况下,大学生根本不具备还贷的能力,即使找到工作,也面临工资水平较低的困境,按期还贷仍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是恶意欠款,由于学生自身诚信意识不高和违约惩处措施不得力,少数学生认为反正已经毕业了,交不交都没关系,因此,他们故意变换地址和通讯工具,意在使银行考虑催款成本而却步。

(三)学业诚信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业耗费的时间占整个大学时间的绝大部分,所以学业是大学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学业诚信是大学生诚信品质的重中之重。课题组在学业诚信上设计了八个问题,分别是“对考试作弊的态度”、“考试作弊动因”、“是否有考试作弊历史”、“论文撰写方法”、“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引用”、“对学校规定的理解”以及两个案例题,分别调查大学生对校园内“”及“无人监考”的态度。

对于考试作弊的态度,如图3-1所示,只有接近4成学生持正确态度,一经发现有作弊现象,会坚决制止。

学生考试作弊动因多种多样,侥幸心理、厌学心理、应付心理的滋生,是学生考试作弊的动因,大部分学生认为,考试作弊能帮助自己通过考试,取得高分(如图3-2)。

在调查中发现(如图3-3),有接近3成的学生有作弊历史,这个调查结果进一步反映了如何净化校园诚信环境,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是每个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学术论文是自己学习成果的展现,对于论文撰写的方法,如图3-4所示。超8成以上的学生表示,自己是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独立撰写完成的,也有小部分学生马虎应付,通过拼凑抄袭,甚至直接从网上下载,来完成论文写作。

对于在论文写作中,能清楚了解如何正确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同学还不到一半。不少同学表示,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是严重的失信行为,但由于不太了解如何正确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有时难免会犯错误(见图3-5)。

国家教育部官方网站正式公布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规定从处理决定之日起至少3年内,学位授予单位不得再接受论文作假者学位申请。有近5成的学生认为,理应这样做,对于败坏学术环境、弄虚作假的行为应该进行严打;也有不少学生认为,这样的处罚过于严厉,说服教育就行了。对于校园“”现象,近7成同学认为这已经涉及到道德问题,应大力禁止,也有不少同学虽持无所谓态度,但都表示不会去请“”。

(四)就业诚信

大学生就业活动是指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理想,寻求工作岗位和用人单位的过程,主要包括制作简历、面试、签订劳动合约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在求职目的、求职地点、求职标准等方面的选择行为是在已经形成的就业观的指导下进行的。针对就业诚信,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三个问题,分别是“如何看待履历造假现象”,“自己是否会对履历造假”以及“如何看待就业违约行为”。

对于履历造假现象,如图4-1所示,86%的学生认为,这是很不应当的,是不诚信的行为;也有15%左右的学生认为,学历是为了找工作需要,适当地美化没关系,只要能就业就行了,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调查数据显示(如图4-2),有近八成的学生表示不会对简历进行造假,其他同学则认为,这要视情况而定,如果有必要,会适当地伪装。

学生的就业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有39%的学生认为,学生就业违约,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对个人、对学校的整体印象,是对学校、单位不负责,应该信守承诺,留在原单位;也有44%的学生认为,每个人遇到情况不同,应该视情况而定,寻找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先就业后择业”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的就业观,由于就业难,很多大学生考研,考公务员,不断面试,不求一步到位,宁愿“骑驴找马”。正是这种求职心态,才让大学生频繁跳槽成为职场常态。

(五)交友诚信

中小学时期,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每天基本上都是从家门到校门,人际交往范围也多限于学校和家庭成员之间。进入大学后,学生除了学习知识外还有大量的时间参加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在参与这些活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生活,开发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课题组针对本次调查主要设计了四个问题,分别是“哪类人群的可信度最高”、“如何对待交友过程中的承诺”、“如何对待自己承诺的事”以及“诚信品质对校园人际关系的影响度 ”。

在调查中发现(如图5-1),大部分学生心中,可信度最高的人群是家人,其次是朋友、老师、恋人。学生们认为,家人永远是最值得信赖的人,而为人正直、诚实善良的人,才会和他们成为朋友。

对于在和朋友交往中,给予朋友的承诺(如图5-2),有近7成的学生认为,做人应该言而有信,在给对方承诺之前要考虑周全;也有超3成的学生认为,都是朋友,不用太在意承诺,视承诺的事情轻重而定就好。

对于自己作出的承诺,如图5-3所示。77%左右的学生认为言必行,行必果,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23%左右的学生认为,还是要视情况而定,看其中的利害关系决定是否有必要践行承诺。

(六)网络诚信

当代大学生活中,那种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方式已不复存在,除了借助传统的教学和图书馆进行学习外,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都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生活,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化生活方式已在大学生群体中悄然形成。课题组就网络诚信重点设计了七个问题,分别针对“网络诚信的含义”、“网络工具的可信度”、“如何看待网络信息”、“转发网络信息的心理动因”、“如何看待网络交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调研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意识。

调查中发现(如图6-1),大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诚信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32%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上应该尊重他人,不扰乱网络秩序;有26%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上要以不伤害、不影响他人为前提进行活动。

调研数据显示(如图6-2),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信任度并不高。有35.12%的学生认为即时通讯工具的可信度偏高,其次是一些有影响力的门户网站。95%左右的学生认为当今的网络环境太复杂,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为了利益,不惜刻意炒作、夸大新闻报道甚至制造虚假新闻,严重降低了网络信息的可信度。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介相比,传播速度和互动性大大增强,网民评论、转发网络信息,是积极参与社会的表现。在调查中(如图6-3),大部分学生对网络信息态度冷静,54%的学生一般不会转发网络信息;42%的学生会通过思考,判断真实性后再转发。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广泛联系的可能性,网络为现代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交友选择,如图6-4。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社会上关于网络交友的骗局层出不穷,网络交友时应该谨慎,不能轻易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有21%左右的学生认为网络上的一切都是虚拟的,不真实。

个人信息的泄露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影响,如图6-5所示。65%左右的学生表示,因为送货需要,自己会在网上购物中如实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37%左右的学生表示,个人博客是自己的另一空间,也会涉及个人信息。

三、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特征分析

(一)大学生诚信信仰

首先,大学生群体诚信意识较高。通过调查发现,有91%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今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在一般以上,仅有2%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今大学生诚信意识不强,这表明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其次,大学生对于诚信信仰是有所选择性的坚持,具有趋利性。在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的学生会根据所面临的情境再去决定自己是否坚持诚信,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信任度的降低造成的,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学生面临的现实需要,比如不诚信可给其带来物资上、心理上的满足感。

再次,大学生对于诚信信仰认识的单一性。大学生对于与其自身密切相关的领域,如有利于个人素质的发展方面,其一般会坚持其诚信信仰;但在与外界发生利益交换时,其诚信品质呈迅速下降的趋势,如择业、朋友间的交往等方面,大学生群体认为诚信对其的影响力不大。

最后,大学生诚信信仰树立的综合性。大学生普遍认为家庭、学校、传统文化、朋友等对自身诚信意识的确立同等重要。这表明当代诚信教育不能厚此薄彼,既要实现家校联动,又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努力营造诚信向善的社会氛围。

(二)大学生经济诚信

通过对大学生关于欠费问题的性质判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经济诚信的认知判断是正确的,他们中的大部分在经济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是诚信的。但亦有部分大学生对于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失信行为存在认知模糊的问题。特别是少数大学生认为失信行为是情有可原的,认为利用国家政策上的一些漏洞来达到逃避偿还贷款的行为是个人智慧的体现。此外,大学生骗贷、骗助的行为也具有从个别向少数蔓延的趋势了,这值得社会予以高度重视。

(三)大学生学业诚信

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学习方面失信的行为认知是正确的,但是当遇到具体情况时大学生可能又会从实际利益出发出现不同程度的失信行为。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者对于其他同学的在学习方面的失信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包容和理解。在对考试作弊行为进行性质判断时,只有不到40%的被调查者认为考试作弊非常可耻,一经发现应该坚决制止。在作弊问题上,大学生作弊的动机出现新趋势,考试作弊的动机不再仅仅局限在不挂科、顺利拿到毕业证这样简单的目的上,更多的作弊者将它视为取得奖学金和其他各种相关利益的途径和渠道。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是否选择实施不诚信的行为会去参考周围的同学,带有一定的从众心理。

(四)大学生就业诚信

在以上三个方面的比较中,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诚信表现不尽人意,可以从他们对于求职中不诚信行为的认知和态度上得知,具体体现在对于不诚信行为的较高比例的理解和包容。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找到一份好工作是首要任务,而简历注水、随意毁约等不诚信的行为不是他们首要考虑的范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进行诚信和利益相权衡时,如果利益与诚信相违背,较多大学生仍然会选择利益而放弃诚信原则。

(五)大学生交友诚信

基于调研数据,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与父母的相处中能够坚持诚实和真诚。但在与陌生人交往中,尤其是在网络交友过程中,隐瞒自己真实情况的倾向增加,责任感和道德感相对薄弱。大学生总是希望别人能够对自己诚信,对他人的诚信行为表现赞许的态度,对不诚信的行为会表现出批评、厌恶的态度。由于自律能力不强,加之容易受到社会的负面影响,往往会成为不诚信的“俘虏”。普遍而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人际关系冷漠和缺乏责任感的情况。

(六)大学生网络诚信

首先,大学生存在网络道德认知紊乱。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各游戏厂商对手机游戏的大力推广,现在大学生玩游戏的场所从寝室、网吧扩展到任何可能的场所,时间也从下课后延展到包含上课时间的任何时间,时间与空间的便利性使部分同学沉迷于飚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中,这使他们的道德认知发生紊乱,经常模糊了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合法的。

其次,大学生普遍存在网络诚信意识淡薄现象。如在网络交友恋爱的过程中,仅有不到14%的大学生愿意提供个人真实信息,在对待自己损坏了网购物品的处理方式上,有高达56%的学生会尝试与卖家沟通,要求卖家换货,争取将损失转嫁到卖家身上,可见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愿意在网络上时时事事都做到诚实守信,还是有所保留。

再次,存在网络诚信失范行为。由于网络社会具有匿名性和虚拟性,大学生受到现实社会中身份和传统道德的限制较少,所以他们很容易将心灵深处不道德的东西释放出来,不负责任地抒发内心的压抑和不满,因此,一些有违诚信的行为渐渐显现出来,且愈演愈烈。这主要表现在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犯、对他人隐私的侵犯(如喜好“人肉搜索”),以及虚假消息等行为中。

最后,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日益增多。当前大学生接触互联网较多,但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他们往往容易受利益的驱使,利用互联网牟取非法利益。当一些网络失信行为侵犯到他人物质财产或精神时,就演变为网络犯罪行为。如有的大学生借助网络技术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破坏他人电脑系统的资源和重要信息;有的大学生在网上散布谣言或对他人进行网络辱骂和恶意诽谤,严重侵犯他人合法利益;有的利用侵入手段在网上恶意诈骗他人钱财;有的黑客侵入计算机牟取暴利等。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

大学生网络贷款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媒体 诚信教育 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70-01

诚信是对每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条件。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任,他们的诚信问题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因此,大学生需要接受诚信教育,大学生诚信教育需要学生、学校的共同参与。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诚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教育环境。研究新媒体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不仅是为了完善高校的诚信教育理论体系,也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诚实守信的高质量人才。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

大学生诚信教育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大学生在学校中的学风教育,大学生网络规范和网络责任教育,大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和国家法律的教育,大学生在就业中的诚信(教育,学生在校期间申请贷款、助学金等的诚信)。具体来说,就是大学生要遵守学校的校规和纪律,自觉抵制一些作弊现象,论文写作上要拒绝抄袭,文明上网,不随意上传文件,在就业时据实填写个人信息,不弄虚作假,遵守与用人单位的契约,实事求是的根据自己家庭经济情况申请国家、学校的各种资助,毕业后根据贷款合同按时还款等,学校要从实践的角度完善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建立大学生的诚信思维。

大学生诚信教育十分必要,首先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为了让大学生更好的履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必备素质,是为了大学生将来成为合格的公民。其次大学生诚信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学生是未来市场经济的支柱,关系到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诚信的支持,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为了大学生进入社会后更好的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最后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全球化的要求,现在全球各国的联系密不可分,国际之间对诚信的要求相当严格,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为了和国际接轨,诚信是必备的素质。

二、新媒体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构建的策略

1.意识上重视新媒体

新媒体的出现要求大学的诚信教育理念进行相应的变化,更适应新媒体环境,利用新媒体进行诚信教育。环境对诚信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环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好的环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高校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充分认识网络的强大功能,占领新媒体这个诚信教育的有利阵地。为了更好的利用新媒体环境,学校应该加大对新媒体的研究力度,充分掌握新媒体的动态,学习新媒体的技术技能,便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学校为了更好的构建诚信教育环境,还要研究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和对网络的信息需求情况。利用强大的网络组建诚信教育的新阵地。还要看到新媒体的两面性,对新媒体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必要时可以和网络的开发商合作,打击消极甚至反动的信息,防止网络诚信问题的出现,营造积极的诚信教育环境。

2.在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上树立和新媒体一致的理念

新媒体的最大特征就是可以双方交互,构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就要考虑到这点,明确新媒体和诚信教育的紧密联系。高校要树立网络交互和绿色协同理念,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要认识到新媒体的交互性,不仅要采取措施防止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及时和学生联系,通过新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积极的信息,了解大学生关于诚信问题的需求,把新媒体作为学校和大学生沟通的有利工具。高校要有绿色协同理念,针对当下新媒体的一些负面影响,建立绿色协同诚信教育传导机制,可以构建多方的沟通平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构建需要结合社会各界的力量,高校可以构建多方的沟通平台,便于沟通。在新生入学时,高校可以在此组织老师和家长交流会,建立老师和家长的交流平台,及时通过学生关于诚信的问题,还可以与通讯公司合作,通过手机平台加强多方的沟通,通过飞信或短信一些关于诚信的信息。还要和银行等信用机构合作,录入大学生的诚信评价,便于查询,可以对大学生产生震慑和监督的作用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建设协调的诚信教育综合机制。

3.利用新媒体的监督作用

首先可以构建校园诚信环境体系。目前,高校校内诚信的最大问题就是考试作弊,而且考试作弊现象很普遍。新媒体下,为了解决考试作弊的诚信问题,可以运用新媒体设置标准化考场,对学生的考试进行全方位的检测,从根本上打消学生作弊的思想,使学生慢慢养成诚信的习惯。其次,可以依托学校的优秀学生干部,以此为桥梁,在学生中树立典型,占领青年文化传播阵地,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校园内的诚信教育机制体系。

总之,新媒体下,高校的诚信教育要改变一些理念和实践,与时俱进,调整教育措施,意识上重视新媒体,在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上树立和新媒体一致的理念,利用新媒体的监督作用,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构建。

参考文献:

[1]文久富.论大学生诚信问题及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2]仇鸣.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3.

[3]章小亮,李世宏.“人本”视野中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3,(45).

[4]马军党,张秀玲.试论高等学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创新[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02).

[5]殷成志.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9).

上一篇:网贷论文范文 下一篇:投资与理财毕业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