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团辅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2 13:00:59

大学生团辅总结

大学生团辅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065-03

一、前言

1.手机成瘾。手机成瘾源于成瘾和行为成瘾的概念。所谓成瘾,是指个体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某种药物,虽然这样做会给自己或已经给自己带来各种不利后果,但仍然无法控制[1]。而当下的研究者对于手机成瘾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所以不同学者对其做出了不同的定义。韩登亮等人将手机成瘾定义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2]。屠斌斌等提出手机成瘾的概念,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3]。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0.89%的大学生在参加活动或上课时使用过手机,有46.58%的大学生在参加活动或上课时很难集中注意力,经常不由自主地使用手机[4]。可见,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且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时间。

2.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以团体情境为平台给学生提供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心理帮助的一种形式,学生在团体人际相互作用下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接纳、发展自我,并学习新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从而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发展良好的人际适应,最终达到更完善的发展与成长。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专门开发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程。

3.研究目的。通过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于手机成瘾倾向较为严重的大学生进行干预,从审视自我到自信心、人际交往训练,再到职业规划,以及后期追踪调查,对实施干预的大学生情况进行总结反馈,得出干预效果,并根据干预效果总结出对大学生手机成瘾者的原因探究和团体辅导干预的手段,希望通过干预,能对手机成瘾者有一定的帮助,希望他们认识到手机的正确使用方法,从而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下大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及生活,也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与交流,从而保证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社交活动正常。与此同时,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利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筛选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30名。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团体心理辅导。

3.研究工具。(1)《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该量表具有16到测试题目,共分戒断症状(包含题目4、6、1、10、8、12)、突显行为(包含题目15、13、5、9)、社交抚慰(包含题目16、2、7)、心境改变(包含题目14、3、11)四个维度。《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各因素之间以及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分别是0.24~0.61、0.55~0.89,而P值均小于0.01,且具有内部一致性。(2)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共进行六期团体心理辅导,分别为:①初次相识;②人生规划;③时间管理;④我与手机;⑤自我管理;⑥临别留念。

4.研究过程。①筛选被试:在某高校,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发放测试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共300份,根据量表测试得分情况进行初选。对初选者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细节进行说明,得到最终被试30名。②团体辅导的实施:依据团辅方案的主题和内容,安排每次的团辅时间。领导者与成员签订团体契约,认识彼此后逐步建立团辅关系,保证成员能够完成团辅任务。每次团辅在围绕团辅方案主题和内容进行的同时,也随时依据成员反应变化做细微调整。领导者带领团辅成员进行团辅时,观察员在旁协助领导者观察记录成员的状态变化,包括表情、语调语气和肢体语言等。每次团辅结束后,领导者与观察员交流分析团辅内容与成员表现,对当次团辅进行总结汇报。结合成员手机成瘾倾向的心理机制与在团辅中的实际表现,对下次团辅内容做出调整,并找出团辅中存在的不足,向指导老师请教意见,及时做出调整。③对被试的后测:团体心理辅导全部结束过一个星期后,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被试进行后测。

三、结果与分析

1.数据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30名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被试在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四个维度上的前后测结果差异显著,并且总体上的前后测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数据结果表明,被试在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之后,手机成瘾倾向有所改善,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干预是有效的。

2.分析。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的生活是悠闲的,因为并没有之前学生时代那样的紧张节奏,每周没有那么多的课程,可以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自由选择;但同样的,大学的人际关系也不想之前学生生涯的那样联系紧密,没有固定的班级教室,没有固定的时间安排,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同学们之间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而此时的手机则变为了一种替代品,一种人际关系缺失的补偿,手机的加入使得自己更加懒于加强自己的人际交往。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手机成瘾的倾向。通过“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团体干预”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手机成瘾倾向者进行干预,正是从其审视自我到自信心、人际交往训练,再到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帮助,经过六期的团体干预,使其在以上方面有所改善,近而降低其成瘾倾向。另外,参与本实验的所有乐山师范学院的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均为本人自愿,从心理上对自己提供了动力支持,增强了其想要改变的决心。戒断症状是指被试在没有使用手机情况下的一些负面情绪体验,包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当中,成员之间彼此进行自己“成瘾症状”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了成员之间的了解,促成了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建立。在没有手机在身边的情况下,要求成员认真仔细地体会自己的情绪情感的反应和变化,使其能够正确地面对和适应这样的变化。突显行为是指被试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在其思维以及行为当中所占据的比重。就突显行为的各因素来看,手机成瘾倾向的学生会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手机状态,当手机出现变化的时候,就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去完成当下正在进行的事情。更有甚者会出现手机在震动的幻觉,让身边的同学朋友都会认为其太过依赖手机。通过对自己短期的阶段目标以及长远人生目标的探索,让手机成瘾倾向的同学重新找到自己的动力所在,并且能够学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以减少手机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将关注的重心慢慢转移到自己设定的目标上来,有效地对抗手机对自己的干扰程度。社交抚慰是指手机在被试的人际交往当中所发挥的作用。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会觉得用手机与人交流可使自己更加自信、更加舒适,近而宁愿选择手机聊天而不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所有的成员都要遵守团体的规范,将自己的手机调成静音状态,并交到特定的位置由工作人员统一进行管理。这迫使团体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来完成团体任务。成员之间多种角度、多种方式的沟通,及时有效的反馈能够很大程度上地改善手机成瘾倾向的同学对于人际关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学习到一些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技巧,让他们会愿意在团体活动之外的生活中去尝试和运用,近而增加自己现实的人际交往,不再像之前一样依赖于虚拟的手机聊天。心境改变是指被试因为对手机的使用而造成的情绪上的变化。团体活动的优势在于给成员提供了一个现实的环境,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可以得到及时的现实检验。当成员因为使用手机遇到功能受阻的情况时,会在其他成员那里发现问题的普遍性,在心理上减轻其因此而产生的负面的情绪反应。成员之间对问题解决办法的沟通和交流,同样可以缓解类似的负面的情绪体验,同时加强了对于人际交往技巧的练习。

四、讨论

根据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作为网络成瘾干预的方法之一,团体咨询十分有效。从以往的干预研究的对象来看,无论是招募还是第三方推荐,皆为个体自愿,因而具有较高的内在改变动机和主动性,大大地增加了干预的成功率。本研究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被试进行测试,可以清楚看到被试在戒断症状(包含题目4、6、1、10、8、12)、突显行为(包含题目15、13、5、9)、社交抚慰(包含题目16、2、7)、心境改变(包含题目14、3、11)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则是根据以上四个方面进行制定。有人认为,成瘾障碍的本质为个体的动机问题,而改变的动机则是个体能否成功改变的关键因素。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多是在时间管理、人际关系以及消极情绪体验方面存在些许问题,所以第一至第四期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主要围绕这三个主题进行,对被试在这几方面的能力与技巧进行训练。第五期、第六期的团体辅导方案则是以被试与手机使用之间的关系为主题,针对被试对手机的使用情况进行干预。在建立团体初期,团体成员之间较为陌生,又因为成员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在进行团体的时间安排上比较难以协调,但好在后面已经解决。所以,团体初期进行的并不十分顺利。团体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使用强制性的干预手段,在团体心理辅导规则允许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上接受成员自己的意愿,避免了成员脱落的现象的发生。由于成员想要改变手机成瘾倾向的动机比较强烈,积极配合团体领导者的引导,所以团体参与度很高。从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对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的干预效果显著,但由于对被试结束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后测在期末考试结束后一周进行,不可计算或排除被试为期末复习考试而减少手机使用时间而产生干扰的因素。另外,本研究中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虽然由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仍旧没有十分完善,而领导者为大三心理学专业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并不十分熟练,同样为研究带来了一定的误差。团体中的成员均表示曾经尝试过改变自己的手机成瘾倾向,但是缺少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所以很难对改变的行为进行坚持,最后因达不到目标而放弃改变。因此,本研究将自我管理以及改变方法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重心。通过对改变目标的确定、制定改变计划、自我行为监控、其他行为的替代以及应对态度改变的训练来帮助成员正确地面对自己的现实情况,并且能够做到积极的自我管理。苏文亮等人曾针对网络成瘾提出观点,即当网络成瘾者从前意向期向行动期发展时,应更多采用行为策略,此观点同样可以适用于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当成员在团体之中习得方法之后,要求彼此之间进行监督,大大提高了监控的强度以及客观性,同时使得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仅利于团体的进行,更是增加了对成员的社会支持,降低了对孤独感的情绪体验。在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干预研究中,团体心理辅导相对于其他干预方式的优势在于,团体成员可以在团体内部进行自我暴露,将自己关于使用手机与现实生活中体验的区别分享给其他的团体成员,并且能够把在团体内习得的方法和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不仅如此,团体心理辅导为成员提供了人际交往之间的环境与刺激,拓宽了成员的社会交往程度,同时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促进了成员的成长。同样的,在实施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为了整合所有团体成员的时间安排,将进行团体的时间由最初的一星期一次改为四天一次,为最后的测试结果带来一定的误差;其次,尽管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但团体方案的制定仍不十分契合主题,影响整体的干预效果;最后,由于团体领导者的实践技能不熟练,对团体方案的贯彻并不十分完整,同样为测试结果带来误差。本研究并没有对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并且由于研究的样本数量有限,所以对于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干预情况的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探索。在未来的研究中,除要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以及样本数量上进行改进外,还可在其他成瘾倾向的研究中对大学生实施不同性质的干预研究。

五、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对具有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的干预在效果显著,也就是说,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在一定水平上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进行干预,从而达到降低其成瘾性倾向。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在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四个维度上的干预均效果显著,即可以采用①初次相识;②人生规划;③时间管理;④我与手机;⑤自我管理;⑥临别留念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Burger,J. M.人格心理学[M].陈会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7

[3]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校报.汉文综合版,2010,(4),48-50.

大学生团辅总结范文第2篇

一、感恩团辅的简介

感恩是一种积极品质、能力,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它体现为人的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意欲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感激的情感以及行为。

“积极心品质,感恩能力提升”(以下简称感恩团辅)是我国著名心理辅导与治疗专家樊富珉教授所设计开发的,曾多次在国际性心理学会议中开设过学习工作坊,活动目的是引发成员感恩的情怀,提升自己与他人的感恩能力,与他人更和谐地相处。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阐述感恩的理念和结构,并采用小团体的形式体验提升感恩能力的具体操作方法,使感恩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积极人生的快乐种子、人生幸福的有效促进剂。

在2011年5月苏州大学第六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中,作为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一名咨询师为多个院系带来了感恩团辅。活动过程主要包括:①热身与破冰;②团体形成-建立信任;③团体训练-感恩主题绘画、“我想对你说”“人生金三角”;④结束-《感恩的心》手语歌曲合唱。其中,第三部分活动又各分为自我内省探究和团体成员探讨的两个环节。

二、感恩团辅的积极作用

感恩团辅对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的大学生自杀、自残行为的出现正是由于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加重所引起的,同时,也说明了当代的大学生缺乏生命教育。研究表明,忽视感恩或者不会感恩往往会被看成是一种心理病症的表现,个体常常体验不到积极情绪。

(一)有利于提升主观幸福感

通过活动,参与者认识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重要,面对挫折困难时也应该心怀感恩、坦然面对,从而形成良好积极的生活心态。一次感恩行动能大幅提升快乐、减少抑郁症状长达一个月。

(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中得到激励、自信和归属感。但现实中的“理想我”必定会受挫, 当“现实我”无法满足自身需要, 便产生失望、羞愧和痛苦的消极体验。感恩团辅中运用内省的方式,帮助参与者深刻认识到真实的自我,帮助解决“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感恩团辅可以帮助改善人际交往的羞怯、交流恐惧、社交回避等现象。活动中通过“生日线”方式分组为参与者们增加了相互认识的机会;小组成员之间分享自己的感恩故事,加深了相互的了解;参与者通过活动领悟心怀感恩式的生活,不仅会使自己体验快乐,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积极的感受。

(四)有利于增强团体的凝聚力

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决定了团体的凝聚力,一个高凝聚力团体内的成员比低凝聚力团体的成员将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保护团体成员免受压力事件影响的有益人际交往。在感恩团辅中,小组成员在组内进行了生活经历的自我表露,有些信息甚至牵涉隐私,成员间的自我表露能够促进相互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有利于促进成员形成亲密关系,增强了团体的凝聚力。

三、感恩团辅中的问题和反思

在此次“感恩”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些问题,各个参与的班集体所取得的活动效果各不相同。对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出了以下几点限制活动效果的因素:

(一)被动性参与影响活动效果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导致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存在认知盲区,对心理辅导活动存在着抵触情绪。多数大学生参与团辅的目的都是迫于完成学校任务。团体辅导的参与者在活动中所投入的精力和感情与收获是成正比的,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不配合指令,这不仅导致参与者自己的收获大打折扣,也影响了小组其他成员,影响着整个活动的总体效果。

(二)盲目性参与影响活动效果

在参与活动前对活动目标不了解,只是盲目机械地参与,使得团体辅导效果打折。很多大学生在前来参加活动时根本不知道是来进行什么活动,更不用说是了解活动实质;其次,学生们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学习,对于体验式学习感到无所适从,使得活动效果打折。

(三)集体氛围影响活动效果

良好的团体氛围是班级团体辅导产生作用的关键。在一个充满温馨、信任、真诚的团体气氛中,参与者将会产生浓厚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辅导过程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相反,如果团体内部离心离德、歪风盛行,人际互动中充满了嘲讽、奚落、冷言冷语,参与者在其中觉得自己无能、自卑、不被信任或不被理解,整个辅导过程就会显得阻力重重甚至混乱不堪。

(四)团队成员同质性影响活动效果

大学生的阅历有限,团队成员生活经历的相似性使得活动效果受限。感恩辅导中要求每位小组成员介绍感恩经历,目的是使参与者从他人经历上习得经验。大学生们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对生活的真谛感悟还不深刻,社会阅历较少,经历过风浪曲折的学生也只占少数。若在活动中存在着年龄较长、生活经历丰富者,那么大学生们便可以习得更多的人生经验,从而更好的把握前进方向、树立未来目标。

四、结语

大学生团辅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学习困难生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215-02

一、相关概念及团辅对象

团体心理辅导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

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也称成长性心理团体:注重成员的身心发展,协助成员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进而自我接纳、自我肯定;注重成员生活知识和能力的充实以及正向行为的建立。它区别于“治疗性”的心理团体。因此,采取的是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简称“团辅”)。

团辅对象:主要由学习困难生组成(学习困难生以学院发文的累计不及格学分在14-28的学生为主,及个别主诉学习困惑或学习困难生),以及由团辅老师安排的特殊学生(该学生在团辅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活跃气氛、带头行动作用)。本次团辅共有学生35人,分成两组,每次团辅人数为15-18人,对每次参加过团辅的学生进行登记。

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主要策略

(一)团体心理辅导中

1.注重团辅方案的设计与适时调整。团辅方案设计落脚点,一是以实现学习困难生自我成长为目的,充分利用发展性团辅的优势,积极探索学习困难生的管理与引导的思路和方法。二是要密切注意观察团体成员的各种变化,及时调整辅导策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验团辅带来的效果。

2.注重学员安排。按照事前安排,尽量集中学生,使得所有学生在所有团辅活动中的参与次数能尽量一致。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尽量少面对陌生的面孔;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并巩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注重情感体验。在团辅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不能为了开展活动而形式化。一是尊重每位学生,不能因为学生的不及格、学分差异而区别对待;二是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内心感受;三是注意倾听,要适时用简单语词或点头等肢体语言进行鼓励。学习困难生往往情感体验较少,或较为隐蔽,通过回忆体验或公开表述,促成较好的情感体验,既有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情感,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4.注重交流、分享。一是要规定分享主题,如自身兴趣、最成功的事、高中生活、学习成绩差原因等;二是规定时间,团辅里每个人机会均等,不能减少时间,同时也不能超时(这有利于自控力的训练);三是学生之间要彼此尊重,指导老师对干扰声音要及时制止。分享有助于增进相互的认同感与信任感,化解学生的陌生感、无助感和焦虑感,有些分享能与其他学生产生共鸣,有助于建立社群感和安全感。

5.注重观察与把握学生心态变化。指导老师要态度中立,尊重每个学生,认真倾听讲述,仔细观察和把握学生心理变化,如对团辅的接受度、反感度,对自我分享的紧张感,对其他同学的排斥性,等等。同时,指导老师要在团辅结束之后及时记录情况。

6.注重循序渐进。学习困难生团辅的开展要比一般团辅困难,指导老师要做充分准备,团辅内容、结构、功能的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团体成员的心态也有一个适应、转变、调整过程。如果指导老师对各类活动的应用范围和功能了解不足,或者对学生的情感把握失误,会设计或安排不适当的活动,往往会阻碍了团辅的发展。

(二)团体心理辅导外

1.注重个体沟通。一方面,对在团辅中表现出有逆反心理的、有不配合行为的学生要及时进行约谈。例如,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可以适当进行批评教育,可以布置特定的“家庭作业”。另一方面,与在团辅中表现胆小的,及不及格学分较多的学生进行约谈。例如,对胆小的、不善言语的学生进行鼓励;对不及格学分严重的学生进行学业督促与跟进。因为学习困难生团辅算是特殊群体团辅,而且指导老师又是他们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因此,在团辅之外,可以适当进行心理辅导“越界”行为与措施。

2.注重收集相关信息。在每次团辅结束之后,指导老师除了记下必要信息外,要及时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一个头脑回顾,加深印象。另外,要注意收集其他外来信息,如教师评价、班长反馈,特别是来自室友的评价。指导老师可以对需特别关注学生安排一名室友“信息员”,指导老师要经常与“信息员”进行沟通,了解和掌握学习困难生的近况以及他们的思想动态等信息。这样,指导老师对团辅中的每个学生能建立一种相对完整的信息体系。

三、存在困难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困难

1.团辅对象的不可选择性。本次团辅的对象是进入学院规定的不及格学分警示警告的学生,以及个别临近警示警告的、指导老师认为有必要参加团辅的学生,没有随机性,具有不可选择性。

2.参与积极性低。学习困难生在学习成绩上表现较差,这些学生处于班级的边缘,往往有厌学情绪,经常逃课,与班级同学交往较少;或者网络成瘾,大部分时间花在寝室或网吧上网、游戏;或者人际关系很紧张,情绪脆弱,经不起挫折。他们对参加团学组织、班级活动、评选奖学金等提不起兴趣,慢慢他们成为没有上进心的学生。学习困难生主观意识上的“积极性低下”对团辅的开展带来极大不利,这需要指导老师坚定信心。虽然学习困难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都是经过高考筛选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数知情意系统是完整的,他们知道并清楚自己存在的“不足”,也希望能够完善自己。

3.配合主动性差。学习困难生不仅参与积极性低下,而且在团辅活动中缺少配合主动性。当指导老师告诉他们这个团体的性质和目标时,个别表现出“不屑”或“反感”,个别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选择沉默。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学生,对方是老师,自己学习成绩差没办法,学生还是要听老师的,老师让我来我就来”,至于活动中的配合与反应就只能属于“应付型”,缺少情感投入。

(二)原因分析

1.个性。学习困难生存在积极性低和配合主动性差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个性。个性指一个人在思想、性格、意志、情感、态度等在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上的表现。小部分学生表现出个性“张扬”,他们对团辅表现出明显不满,甚至在言语或行动上表现出抗拒。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个性“沉默”,他们习惯低下头,做一个“乖”学生,仿佛在认真听讲,但让他们行动起来的时候,他们的节奏马上表现出慢一拍。

2.观念。观念是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人们会根据自身形成的观念进行活动。学习困难生的观念表现有: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如新款游戏、网络朋友等,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而对于别人“给”他的事物,如参加四六级考试、团辅等,表现出较强的消极性。他们并不是没有积极性,而是他们的观念左右了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利用观念系统对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进行计划、实践等活动,但并没有表现出一个大学生应有的理性:努力学好专业技能、人际沟通、组织协调等本领,为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3.男女生比例。学习困难生团辅开展困难还有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所在专业学生以工科为主,不及格学分多的基本是男生。对于个别女生,出于综合考虑并没有让她加入团辅,男女比例基本失调。一群男生聚在一起做团辅,谈如何交朋友、打开心扉、分析成绩差原因等,是相当有难度的。

四、取得效果及建议

(一)取得效果

1.学习成绩有所改善。通过两个学期各两次的团辅活动和近80人次的个体谈话,35名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改善。最直观的就是同上一年级同一时期的不及格警示警告人数进行比较,有了较明显下降。通过开展团辅,这些学生提高了对待学习的警惕性,更加清楚意识到学习提高和毕业拿证的重要性,团辅促进他们在上课中或课余时间里能多一份关注学习的情感。另外,学习成绩的改善也得益于这些学生是指导老师(思政辅导员)的直接管辖学生,指导老师对这些不及格学分学生已经比较熟悉。

2.人际交往水平有所提高。通过团辅,学习困难生拓展了交往途径,认识一些专业外同学。通过分享兴趣,有共同爱好的同学取得了联系,周末可能会一起出去活动,如钓鱼;或者,他们虽然没有加强联系,但他知道另外一个同学虽然成绩不好,但是跟自己有一个共同爱好,如喜欢日文。通过分享理想,他们知道自己并不“孤单”,还有其他人有同样的梦想。学习困难生在思想上找到一定的共鸣,这促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增强了尝试性和主动性。

3.个性趋向外向、开朗,情感表现较之前丰富。通过信息员“情报”,这些学习困难生在人际交往和待人处事上有一定的改善。例如,在寝室进行卫生大扫除的时候,他们会主动把自己的“领域”清扫一下,或者参与进来;他们参加寝室聚餐或班级聚餐的次数也在增多(信息员也发挥着“鼓动”作用);他们碰见指导老师会比之前热情不少。

(二)特别建议

1.团辅和个辅相结合。针对学习困难生,指导老师要坚持团辅和个辅相结合。主要原因有:(1)在团辅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问题,有些无法在现场解决,有些也不能在现场处理。所以,一定要坚持在团辅之后,及时采用个辅,解决、处理、协商团辅过程中的问题。(2)团辅是一种群体模式,一方面,分享交流的内容比较大众化,比如谈人际交往、应对压力等普遍话题;另一方面,群体模式下的分享,学生容易把自己隐藏起来,并没有吐露真情。因此,团辅后适时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感受。(3)要提高学生的成绩,离不开个辅。就针对学习不理想而言,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一样,原因也不一样,个辅比团辅更有针对性,效果更为明显。另外,指导老师甚至可以“越界”到业务辅导员,指导、督促、帮助学生完成如何重修、如何报名等事务性事项。

2.善于总结。第一,要善于对团辅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在开展辅导时,要注意观察团体成员的变化,如有需要,及时调整辅导策略。第二,要善于对后期回访进行总结。追踪调查可以知道团体效能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实际迁移能力。同时,可以帮助指导老师不断完善团辅计划及团体历程。对参加过团辅的成员进行回访记录,主要任务是评估、总结团体成员的成效,整理成员资料并存档,对成员进行观察、访谈、记录。

3.辅以积极心理学理念。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指导老师要有积极心理学的这种开放精神,接受每一个学习困难生,遇到困难也不能急躁,要有自己的节奏,不能被学生的情绪所左右。指导老师要有积极心理学的欣赏心态,相信每一个学习困难生都是可以取得不错成绩的,要鼓励他们挖掘自身潜能,做一名积极向上的大学生。

学习困难生对于学院的学风建设、班级的班风形成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如果能通过团辅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把他们从班级的边缘拉回到班级中间,拉回到学习轨道上,这样既帮助他们改善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有助于他们较好地完成学业,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2]刘玎,卢宁.团体辅导对网络成瘾大学生网络使用及学习管理的改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07):496-501.

大学生团辅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生 入学教育 心理团体辅导课程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4.087

Exploration on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Group Counseling Course for Freshmen

LUO Yan, YANG Huiqi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Centr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0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perience and potential breakthroughs in the practice of group counseling in our school, with a view to further consolidating the experience and seeking new breakthroughs for reference and better serve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freshman; entrance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group counseling courses

近年来大学生故意伤害事件频发,使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问题。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采取学科式教学,实践体验式教学存在很大空缺。针对正常人群的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早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其实践模式被社会各个领域所认同,其后在法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团体心理辅导以其对教育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贡献而受到了政府和学校的重视,国内的相关研究也从未停息,但是将心理团辅课融入新生入学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

1 开设新生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必要性

传统的新生教育主要是利用入学指南等书面宣传材料,通过开学典礼、组织参观、军训等集体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专业素养教育等讲座形式开展,一般在开学半个月内完成,且多限于个人对学校基本情况的了解,越来越不能满足新时代需求,已有部分高校尝试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团体心理辅А4送猓跨入大学校门对绝大多数新生而言意味着人生中第一次长时间远离父母或亲人,在异乡开始独立生活,他们在心理和思想上都处在一个极具冲击变化的阶段,对新生活的不适应,对未来的迷茫,使他们迫切地想要找到归属感、明确自我定位、寻求自我价值,心理团辅课正是投其所需。

1.1 新生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优势

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开设心理团辅课,覆盖全体新生,系统化教学管理,效率高。针对新生群体特质精心设计课程活动和分享重点,运用拓展训练、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团体辅导技术,新颖有趣,引人注意,实用性强。[1]使学生在入学时就知晓学校有专门的心理服务机构,并随着对课程的深入了解、深刻体验,无形中消除新生对心理咨询的偏见,有利于后续心理工作的推进,可持续性强。授课教师能够在课程活动中客观地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借此第一时间发现学生个体的优势和潜在问题。课程中将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呈现出来,使他们对这类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合理归因,避免内心冲突,预防心理危机。

1.2 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团体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力量,它使个体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紧密相连,使得团体对其成员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团体动力学不仅为团体辅导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团体辅导过程中团体气氛的营造、领导者的作用和要求等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见。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揭示出在满足了生存与安全需求后,人类会产生归属与爱的需求。因此,当个人成为团体的一员时自然而然地希望自己能在团队中找到归属感,与团队中其他成员有人际互动,贡献个人才智,得到他人的尊重认可,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他人习得。心理团辅课正是在帮助新生创造一个观察的环境,让新生在彼此的观察学习中获得成长。

1.3 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实证效果

以我校(西南科技大学)自2011年开设试点班、13年正式面向全校开设新生心理团体辅导课程为例,通过不断实践打磨,现已形成新生入学教育中独具特色、影响力十足的固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011年王斌[2]研究发现,心理团辅课使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支持及支持利用度显著提高。2012年杨惠琴、[3]罗万勋[4]分别对我校心理团辅课进行的反馈调查显示90%的学生“希望课程延续下去”,84.5%的学生认为教学形式“非常好”,62.3%的学生认为课程对自己心理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帮助”。2013年赵文[5]等研究指出心理团辅课能使新生时间管理状况明显改善,能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发展性问题。2014年我校通过高校教学生态监测云平台和i西科APP对4470名新生进行的大学适应性调查报告(内部资料)显示:入学教育环节中,对学生影响最深的是心理团辅课(50.36%),其次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13.18%),可见心理团辅课的影响率明显高于其他。

2 新生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实施要点

2.1 课程主题的选定

整个课程设置由五次课与一次讲座组成,每次90分钟,主题选定结合新生适应需求与成长发展顺序的逻辑关系,量身定制,经过不断调整与筛选,目前保留五个主题,依次为团体建立、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生命课题、目标规划。

2.2 课程内容设计

每次课由热身活动、主题活动、结束活动三大环节构成,各环节逻辑连贯、由动到静、由趣味性到认知性,避免过于活跃或严肃。课前分别组织各学院课程小组集体备课,发挥头脑风暴,创新活动设计。同时随着课程的推进,要充分考虑学生从陌生到熟悉、从个人到团队,从紧张到松散的发展历程,使整个课程从表象到情感再到理性,层层深入。这其中需强调:不能只看形式(运用了团体的方式),而不看实质(是否运用团辅的理念与注重F体成员的互动)。

2.3 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新生心理团辅课在短时间内具有工作量大,强度大的特点,但不能因工作量而影响工作质量,为保证心理团辅课成为新生教育中的“必修课”、“精品课”,授课教师由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心理辅导员及符合条件的辅导员(要求必须接受过心理团体辅导课程培训,对团体辅导理论有充分的理解,掌握团辅技术要领和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担任。

2.4 硬件场地配备

团体辅导场地不足或缺失对课程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这是课程顺利实施的一大挑战,总结有两点经验:一是寻找半封闭式、相对僻静的户外场地作前2次课教学地,安排多媒体齐备、有可活动桌椅的教室作后3次课场地;二是以班级为单位团体辅导人数较多,尤其户外上课时,需配备便携音箱、无线话筒、“小蜜蜂”等。

2.5 课程效果评估

课程从学生实际出发,课程评价理应回归学生,由学生对课程总体质量及细节建议进行全面评价,一方面在全校范围内随机抽取5~8个班级通过课程前、后新生适应性的比较评估课程效果,另一方面由各学院心理辅导员对本学院新生进行系统抽样选取被试参与课程反馈调查,收集课程设置、主题选取、内容设计、获益情况等信息作为来年课程调整的参照。

3 心理团体辅导课程创新发展的突破点

3.1 扩大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影响力

团体辅导对于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自由、安全的氛围,真诚互助的模式,不但能够对每一位参与者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能够经由他们感染到身边的人。[6]这不仅是一种心理健康理念上的深层次改变,也可以作为现代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协调生活冲突的方法推广开来。心理团体辅导课程本质上适用于大学生人群,并且易于广泛应用和长期推广,因此,除了在入学教育中开展新生心理团体辅导课程外,争取结合各年级特点,面向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开设团体心理辅导选修课程,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开发的路径。

3.2 探索心理团体辅导课程设计的切合性

课程实践的最终受益者是大学新生,课程设计应以新生的实际需要为主,课程活动选取首先考虑时代性、对象特殊性这两个关键点,重点落脚于学生的充分参与及分享、获得。[7]其次,活动力求新颖切题、不落俗套,各课程组不断从派出培训、引进培训以及日常学习中攫取,并在课程组中通过切身体验,群策群力攻克不足,优化活动设置,呈现更切合学生需求的设计。

2012年,课程组自编课程书目《成长的天空》,包括8个章节,经历3年的课程实践、效果反馈及访谈调查,通过反复的修订、删减和调整,修订版课程书目正在2015级新生中试用,其创新实践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3.3 提高心理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面向全校新生开展心理团体辅导课程,首先需要一支庞大的授课队伍;其次,授课教师的人格特质、领导技术、专业能力、带领团体的经验等都会直接影响课程的效果。[8]按照每个班级40人左右计算,以我校近几年新生人数平均为7700人为例,需开设175个班,每个教师承担2个班的课程,需近90位授课教师。我校现有持证上岗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共27人,2015年已选拔36名辅导员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但离实际需求仍有很大差距,仍须加大力度不断稳固、壮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适时聘请专家学者到校为辅导员开展各类心理培训并选拔部分教师派出培训,同时注重在大二、大三学生中培养心理委员作为协同领导者,协助授课教师开展团辅活动。

3.4 争取加大硬件基础设施的保障

目前,我校仅有一个能容纳30人左右的团体辅导室和一个容纳50人左右的专用场地,完全无法满足开设全校课程的场地需求,这是课程顺利实施的一大挑战,一是组织者要多方协调利用现有条件积极搭建课程场地;二是争取建立足够的课程专用教室或场地,并符合标准团体辅导场地要求:环境舒适,避免成员分心,让成员有安全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有必要的团辅设备。申请建立8-12个团辅专用教室及容纳300人以上的心理行为训练中心是我们近期努力的目标,这必将为建设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身难忘的心理团体辅导课程开创新平台。

课题项目:2014年西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新生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实践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4sxb221)

参考文献

[1] 朱芮.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思考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5.4:143-145.

[2] 王斌.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影响因素解析――以四川某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为例[J].健康教育,2011.9:264.

[3] 杨惠琴,李菊芬.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团体辅导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2.4:130.

[4] 罗万勋.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索[J].高教研究,2012.4:17-20.

[5] 赵文,杨惠琴.新生心理适应课程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6:25-27.

[6] 芦朝霞,李海星,侯彩霞,任华良.班级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78-80.

大学生团辅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生教育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班级建设

一、研究背景

入学伊始,大学新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入学适应不良。而班集体作为新生首先接触和了解的群体环境。对其个体心理发展势必会产生重大影响。融洽和谐的班集体将会减少大学新生对学校生活产生的不安症状。缩短其适应学校生活的时间。不仅如此,友爱团结的班集体还可以为其四年大学生活乃至终生提供发展环境,形成人脉支持系统。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有别于传统个体咨询,它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团体活动。运用心理学的辅导测量和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交流,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适应能力,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本研究针对新生适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辅导方案。运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创设良好心理氛围,以期发挥新生主体性,优化班级人际关系,提高新生适应能力,增强班级合作意识和班级凝聚力。

二、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广东某学院2016级5个自然班、共288名大学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272份,问卷有效率为94.44%,其中男生70人,占总人数的25.7%,女生202人,占总人数的74.3%。

三、研究工具

1.团体成员主观评估量表

由樊富珉教授编制。作为前后测工具,对团体辅导效果进行主观评估。用来了解成员参加团体辅导前后各种心理能力的自我评估状况。共20题,均为客观题,采用5点计分法,1代表“我绝不是这样”,5代表“我总是这样”,总分越高,在团体中的自我评价越好。

2.团体活动反馈表,团体组员关系评价表

团体辅导结束后,着重了解成员参加团体辅导前后自我改变的主观感受,包含39个客观题,1个主观题。前者包含23项客观题。4个维度。涉及成员对参与团辅的动机、过程、气氛、内容的感受,采用7点计分法,总分越高,表示对团辅的反馈越好。后者包含16项客观题,涉及成员对团体辅导组员关系的感受。采用5点计分法。部分题型逆向计分,满分80分,总分越高,对组员评价越好,成员关系越融洽:1道主观题,补充反映成员对本次团辅的感受和建议。本量表参考徐西森编制的《团体氛围自评量表》并进行适当修改。

四、实施过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先对朋辈辅导员进行为期半天的理论培训和实践体验。再由朋辈辅导员担任领导者和主持人,以班级为单位实施团体辅导,整个过程持续一节课,共2学时,包括1个热身活动、2个主题游戏以及1个总结分享。首先在团辅前让同学们扫描问卷二维码,进行前测。然后进行正式团辅。热身活动主要是让新生们尽快相互熟悉,活跃气氛,消除紧张。主题游戏包括:①人椅,进一步活跃小组气氛,培养同学们之间的团体合作能力;②同心协力,增强团体成员的归属感,了解团体协作的重要性。每个游戏活动后由学生进行感悟分享。最后由领导者作总结和彼此寄语,并让同学们扫描问卷二维码完成后测,对团体辅导效果进行评估。

五、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22.0和EXCEL2007进行统计分析。

六、研究结果:

1.大学新生班级心理辅导前后自我评估结果分析

表1可见。大学新生在参加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后得分普遍提高,前后得分相差悬殊。(p

同时,很多大学新生在谈及对于本次团辅的主观感受时写道:“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很开心!”“对于这次班级心理辅导,我收获很多,增强了和同学们之间的友谊。”“我感受到了团结。还有就是团队里的每个人都会关心彼此,都会试着去了解彼此,我觉得在这个团体时常感到快乐。”“我很喜欢这种活动。希望以后可以时常参加。”可见。新生们普遍认为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团体活动中。愿意坦诚表露自己的想法。增进彼此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对自我的认识,提高了班级凝聚力。

2.大学新生对本次班级心理辅导的综合反馈

表2可见。该样本的团辅反馈总平均分为48.72。最低分-42,最高分69,标准差为21.316。可见,大学新生对本次团体辅导活动的综合反馈良好。

3.大学新生对本次团体辅导内组员关系的评价

表3可见。大学新生在组员关系上的评价总均分为61.31,最低分35,最高分80,俗疾钗8.695。因此,大学新生对本次团体辅导内组员关系的评价良好。

七、讨论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由于具备易组织性、易操作性以及辅导效果的持久性、稳定性和广泛性等显著优势,在高校中日益成为常见的辅助教育形式,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改善学生情感体验、预防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等方面效果显著。本次辅导亦充分证明了这点,新生入学后存在的心理问题具有相似性和普遍性,其存在和持续时间因新生心理素质好坏而各有长短。实际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必然的,是每个大学生在进校之初都会经历的一种心理不适应状态。是完全可以通过团体辅导得到启发,逐渐克服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以朋辈辅导员为主导,以班级学生为主体。以趣味性和启发式活动为载体,激发团体动力,符合95后学生群体爱模仿、从众性强、易受团体成员影响的特点,使学生体验互助互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一种信任、关心、接纳的团体氛围,为大学新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不仅如此,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还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班级建设。对整个班级起到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教育引导作用。

八、结语

大学生团辅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大学生 恋爱心理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大学生的恋爱现象越发普遍化、低龄化。大学生因恋爱问题导致心理问题、发生情杀或自杀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给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学校教育及管理带来严重危害。因此,怎样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两性情感,怎样助其调适恋爱过程中产生的自卑、虚荣、嫉妒、自私等不良心理,怎样引导其克服恋爱挫折归因不当、自我评价不当、爱情理想化等问题,均有着可行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依据恋爱关系有关理论、团体辅导设计原则及团体发展规律,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特点,设计出大学生恋爱心理团体辅导方案,以期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恋爱观及爱的责任,助其塑立恋爱信心和健康的恋爱心理,提高其与异往、处理恋爱问题,以及承受恋爱挫折的能力。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的筛选

通过在学校食堂、宿舍楼张贴海报的方式,从大学生中选取自愿报名者,经由领导人面试(领导人说明团体目的、征询学生参加动机后决定),筛选出团体成员12人。其中,男生4人,女生8人;5人有过恋爱经历,7人尚未恋爱;大一4人,大二6人,大三2人。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本研究包括以下工具:

(1)团体辅导全过程中使用的物质材料,包括彩笔、A4白纸、报纸卷等。

(2)羞怯量表,用来用来评定社会交往焦虑和评价行为抑制,共13 道题,按5 级评分。量表总分越高,说明人际交往越焦虑,交往行为抑制倾向越严重。

(3)团体成员自我评估表,用以评估成员参与团体的状况。

(4)观察员评估表。

1.2.2 干预方案

在干预之前对成员施测羞怯量表,然后对12名团体成员进行共计6次的团体辅导。每周一次,每次时间为90――120分钟。

每次团体辅导均按照“热身――活动――分享――总结”的程序进行,具体的方案如表1所示。

活动结束后,再次运用羞怯量表进行施测。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干预前后的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并回收团体成员自我评估表和观察员评估表,结合随机个案访谈以评估干预效果。

2研究结果

2.1羞怯量表的前后测比较

根据表2,团体辅导后,羞怯量表的得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恋爱团体辅导大学生羞怯量表前后测比较(n=12)

2.2个案访谈

团体辅导结束后半个月,研究者随机抽取了几名被试进行了简单的访谈,具体情况如下。

个案一情况:詹某,女,大二学生,暗恋同校学长1年,为是否应该向其表白而苦恼。

领导人:现在还在纠结于是否应该表白吗?

詹某:其实早在第三次团辅刚结束的时候我就抑制不住自己选择向学长表白了。之前我太过担心会被拒绝,认为女生主动会被拒绝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会被周围的同学耻笑,所以一直憋在心里。参加完第三次团辅后,我认识到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哪怕失败,不仅不是一件丢脸的事,反而是一件值得敬佩的事,不断逃避才是胆小鬼。不过,我想我太过冲动了,可能吓到学长了,他一时之间还没有接受我,早知道应该向团辅里大家建议的那样,有所计划,一步一步来…虽然还是会有一些遗憾,但我还会为此努力的,学到了那么多的“妙招”,我要慢慢试用。哪怕到最后也没有成功,我也不会后悔,其实表白完后我就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至少他知道了我的心意,这样我就不会后悔,而且我相信这对于我来说就是很重要很宝贵的一次经历。

个案二情况:唐某,男,大一学生,和女友相恋4年,近期争执不断,约会常常不欢而散,为此深感郁闷。

领导人:现在你和女友的关系是否有所缓和?

唐某:参加团体辅导后,我学习到和恋人以一种更加弹性的方式相处。之前很长一段的相处中,我们总是不断争吵,一度伤害了我们的感情,几近分手。当时我很害怕,其实我很怕失去她,毕竟这么多年感情。团辅中我了解到两个人在一起应该敞开心扉,就找她谈了一次,以一种真诚、不偏激的态度。才得知原来她也有同样的感觉,借着这次机会,我向她道歉,承认之前自己太自私,不够信任她没有给她足够空间,她也说自己太任性很少顾及我的想法。那次谈话之后,我们关系缓和了很多,我还把在团辅中学习到的秘笈应用到和她的关系中,和她一起协商、建立了我们之间的“约法三章”,而且相互承诺一定会遵守。最近20天的时间里,我们争吵的次数明显越来越少,有时候刚要开战的时候,我一句“存档”,两个人就相视一笑,好像找回了一些刚开始谈恋爱的感觉。我们的关系会好起来的!

个案三情况:邓某,女,大三学生,单身,为周围众多好友都已成双成对自己却形单影只而难过。

领导者:现在心情好一些了吗?

邓某:好多了!在团辅中认识到那么多的朋友,给了我很多鼓励。之前在团辅里学到扩大交友圈的方法,本来是抱着找男友的心态去实施的。我参与了一些活动,比如上周末我去兼职电脑促销。虽然还是没有找到对象,但是我觉得自己心态变了,可能是去做这些事就让我的生活充实了很多,认识了更多新朋友,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以前大概就是太闲了才总是想要一个男友,现在我觉得生活挺有意义的。男朋友嘛,缘分到了自然就会有了,而且我现在也可以更大胆的跟异流了,这点让我很自信,当然我也会多参加一些活动,可能会让缘分来得早一些!

3讨论

3.1团体辅导的有效性

从表2中可见,羞怯量表的后测显著低于前测,说明参与团体辅导后,成员的人际交往焦虑更低,交往行为抑制倾向更弱。通过个案访谈,可以了解到对团体成员来说,由恋爱问题产生的困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这说明恋爱心理团体辅导达到了其目的: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恋爱观及爱的责任,助其塑立恋爱信心和健康的恋爱心理,提高其与异往、处理恋爱问题,以及承受恋爱挫折的能力。

3.2研究不足与展望

首先,研究工具不足,不能全面说明研究的有效性,可以尝试自编恋爱态度量表施测或者加入其它相关量表。其次,研究所采用的被试的数目比较小, 并没有设立对照组, 还有待在更大范围的样本中进一步完善研究。再次,缺乏追踪研究,不能确定是否对被试的人格产生了长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 张晓玲,李佳.大学生性与恋爱心理困扰团体辅导方法与效果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3] 张莹,林丽,李灵.团体辅导对女大学生恋爱心理危机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9).

[4] 李欣珍.大学生两往成长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0).

[5] 张翠红,谢正,等.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辅导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4).

[6] 钟向阳.大学生恋爱关系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与效果研究[J].青年探索,2010(4).

[7] Lee,J.A..A topology of styles of loving[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lin,1977(3).

[8] 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9] [美]莎伦・布雷姆,罗兰・米勒等.爱情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261-271.

[10] 徐西森.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192- 205.

[11] 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12] 陈晶,王海萍.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恋爱观教育效果的实证研究[J].教育导刊,2006(2).

大学生团辅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孤独感;应对能力;团体辅导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重要时期,由于复杂的内外因素,大学生群体经常感受到孤独。关注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探寻提升大学生孤独感应对能力的团体辅导措施,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在通过问卷测量筛选出24名状态孤独感受较强且自己无法应对的学生中随机抽取12名被试为实验组,另12名学生为对照组。

(二)方法

1.评估工具。(1)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用于区分感情孤独和社会孤独。情感孤独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社会孤独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2)UCLA孤独量表。评价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3)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用来区分境遇性孤独和特质性孤独。(4)团体满意度评定量表。用于了解实验组成员对团体辅导的看法和感受。

2.实验方案。根据相关文献设计“你从未被冷落,你我并不孤独”团体辅导计划。连续6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每次辅导活动都在接纳、支持的团体气氛中进行,利用游戏、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完成6个单元内容:①“我们在一起”(构建和谐团体氛围,建立团体规范);②“这就是我”(了解人际关系中的“我”,调整社交期望水平);③“做情绪的主人”(宣泄独处时的焦虑,正视孤独体验);④“由陌生到亲密”(学习人际交往技能,改变现实人际关系);⑤“朋友一生一起走”(引导成员划分自己的人际圈层次,增强人际信任感);⑥“孤独来了我不怕”(总结团辅过程,强化应对孤独的信心)。

二、结果

(一)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UCLA量表总分得分比较

表一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UCLA量

表总分得分比较(M±SD)

组别 实验

前后 情感和社交孤独量表

情感孤独总分 情感和社交孤独量表

社会孤独总分 UCLA量表总分

实验组 实验前 15.75±3.467 13.50±2.393 51.67±4.459

实验后 12.42±1.832 11.67±1.435 47.67±2.674

对照组 实验前 14.42±3.825 12.33±1.435 48.42±3.554

实验后 15.15±3.211 13.15±1.864 50.31±3.276

t1 0.895 1.448 1.965

t2 2.944** 2.276* 2.665*

t3 -0.523 -1.225 -1.385

t4 -2.587* -2.221* -2.197*

注:t1值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比较,t2值为实验组实验前、后比较,t3为对照组实验前后比较,t4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比较;* p<0.05;** p<0.01。

对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情感与社会孤独量表两个维度得分、UCLA量表总分进行比较,见表一。

由表一可知,在情感和社交孤独量表及UCLA量表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得分无显著差异。实验组在团体辅导活动前、后情感和社交孤独量表的情感孤独分量表中差异较为显著(t=2.944,p<0.01),在社会孤独分量表和UCLA量表总分上,得分差异显著。对照组的前、后测量表分数无显著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在情感和社会孤独量表的两个维度和UCLA量表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团体成员满意度调查

对成员团体满意度进行调查,所有团辅成员在不同程度上认为自己能在团体中敞开心扉,真诚的分享自己的苦恼;意识到理解、包容朋友的重要性;学会怎么与自己的孤独情绪相处,改变了某些以前对孤独事件的看法,学到了一些交往技巧,觉得这次团体经验很有意义。其中88.9%的成员认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

三、结语

(一)运用团体辅导提升大学生孤独感应对能力是可行的

团体辅导效果评估及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团体辅导提升大学生孤独感应对能力是可行的。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带领者引导成员通过体验、分享等方式,调整成员对社会交往期望的定位,引导成员去信任他人,探索自己的人际财富。纠正成员的不合理信念,改变对引发自己孤独感事件的认知。通过布置家庭作业,鼓励成员把活动中获得的策略和感悟运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对状态孤独的对照组成员处理要谨慎

孤独是主观体验,但当处在不和谐或挫折的客观状态时,易诱发人的孤独感。对照组成员得知没成为团辅成员后,体验到被拒绝的挫折感,加深了他们的孤独体验,从量表前、后测得分的反应倾向中,可以察觉到对照组成员出现的情绪波动。因此,在完成实验组的团体辅导活动后,应当对对照组的成员也进行团体或个体的辅导。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社,1999.

[2]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 答会明.李利琴.李晓红.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1).

大学生团辅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283-02

马克思曾经说过,未来的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以人为本的思想也贯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过程中。就当前高校而言,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类型不断增加。如何继承和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每一位高校教育者面前的时代课题。

一、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含义及类型

关于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含义,在学术界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给出不同的解释,但大同小异。基本上是基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影响的角度,对学生在学习、心理、家庭、生理和生活等方面有别于普通学生的学生群体的统称。根据其特征,可以分为经济困难型、学习困难型、就业困难型、网络成瘾型、恋爱受挫型、违规违纪型、心理异常型和生理缺陷型。

笔者在做306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统计。

从统计可以看出,大学生特殊群体所占比例已经大于普通学生比例(备注:部分学生同时属于多种类型)。其中经济困难型、学习困难型和就业困难型是当前主要的三大类型。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创新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培养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共同的目标。为了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需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

(一)以人为本理念下深入开展“谈心”工程

教育者与大学生特殊群体谈心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育者主要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在谈心时一般要选择较安静的环境进行,让学生尽情倾诉内心的想法和困惑;第二阶段,教育者在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后,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这一阶段是谈心工程的重点,尽量做到因材施教;第三阶段,教育者根据谈心的次数和内容,总结谈心方法和效果,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多样性,决定了谈心内容的差异性。

综上所述,谈心工程是一项值得长期推崇的教育方法。教育者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创新自己的工作思路与方法,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促进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深入开展“五个一”工程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于2013年6月18日启动,高校是该的主要阵地之一。根据活动的相关要求,笔者所在高校制定了《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根据《方案》的具体要求深入开展“五个一”工程,即:第一,主动联系帮扶困难学生,充分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状况,每周至少帮助一名学生解决一次以上实际问题;第二,每周至少去自己所带的每个班级听课一次,深入了解学生课堂情况,加强与任课老师的沟通与交流;第三,每周至少去学生宿舍一次,深入了解学生宿舍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四,每周至少去学生食堂就餐一次,深入了解学生就餐情况,便于与后勤管理处和膳食委员会反映情况和沟通;第五,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特殊类型学生座谈会,汇总学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及时跟进解决。

俗话说“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在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工作做到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常规化。

(三)以人为本理念下深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程

以人为本理念下运用网络这一现代载体作为管理手段,不仅可以丰富教育者的工作方法,更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为了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开展教育活动:第一,建立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电子档案;第二,通过QQ、飞信、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深入了解并及时追踪学生各方面情况;第三,通过匿名网络调查问卷,使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第四,坚持各部门合作,各二级学院统筹规划、集思广益、共同推进。

总之,以人为本理念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程,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四)以人为本理念下深入开展“团体辅导”工程

团体辅导简称团辅,是对列宁灌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团辅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教育具有以下效果:第一,通过活动中互相交流和学习,他们可以重新认识和思考自我,并最终实现自我教育;第二,通过团辅的轻松环境,使他们有勇气面对现实和困难,最终解决问题;第三,端正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增强信心,树立目标,促进团体成员的健康发展;第四,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交流,使他们有了前车之鉴,日后一旦遇到类似问题会主动寻求帮助,防患于未然。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根据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类型,积极开展团辅工程,确保每一位特殊学生在经历坎坷之后,实现自我“救赎”,顺利完成学业,做到教育与受教育的统一。

(五)以人为本理念下深入开展“导师制”工程

长期以来,导师制主要集中在研究生领域,在本科生领域较少施行,部分实施导师制的学校也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指导。就大学生特殊群体而言,导师制的实施有以下积极作用:第一,在规范的导师制下,使他们更加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师生间的全面、深入交流;第二,可以有效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困惑、心理上的障碍、学习上的迷茫、生活上的困难、思想上的偏见和心理上的阴影;第三,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专业化、全员化。

在以人为本理念下,深入开展导师制工程需要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抓住机遇,不断完善,努力开创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三、以人为本理念下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

同志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当前,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应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上下功夫,达到提高人的目标。

(一)尊重大学生特殊群体

尊重是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不管这些特殊群体在学习、经济、生理、生活等方面有任何困难,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实现与他们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他们的隐私、过去以及个体的差异,做到不嫌弃、不抛弃和不放弃。

(二)理解大学生特殊群体

理解是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俗话说“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只有全面理解每一位特殊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发掘他们的潜能。

(三)关心大学生特殊群体

关心是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口。关心大学生特殊群体,就是心里装着他们,眼睛盯着他们,做到事无巨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在新的形势下,需要牢固树立“任何学生的利益无小事”的责任感,办实事,办好事,从大局出发,解决特殊学生的特殊问题,将关心落实到实处。

(四)帮助大学生特殊群体

帮助是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帮助大学生特殊群体,就是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将以人为本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不断了解他们的各种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提高大学生特殊群体

提高是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高大学生特殊群体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克服各种困难,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以人为本理念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针对大学生特殊群体,需要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找回自信、摆脱困境,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个人的成长成才,为和谐校园的建设以及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黄文静.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桂林:广西大学,2008.

[5]王一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6]吴文兵.论新形势下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07(4):52-53.

大学生团辅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决定能力;团体心理辅导

随着1998年高校扩招政策的推广与实施,进入大学读书深造,不再只属于部分人的专利,而越来越多的成为了人们一种理所当然的选择。然而值得思索的是,这一举措似乎并没有使个体能力因学历的提升而“水涨船高”。相反,种种情况表明:进入高校后学生要求转专业和工作后跳槽的人数逐年剧增。这不仅给学校、用人单位,更给自己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分析其根源,有人认为应归咎于教育体制的弊端,然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学生这种决策的易变性与其决策前缺乏思考和准备,决策后不知如何处理有关。故此,对大学生自我决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对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全体学生以海报形式公开招募,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按以下标准选取被试:(1)自愿参加且愿望强烈;(2)存在自我决定方面的问题;(3)能遵守相关规则,且全程参与;(4)无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等症状,愿意在团体中分享。最终确定24名被试(男生8人,女生12人)。

(二)工具。(1)自我决定能力调查问卷(SDS):冯婷修订的自我决定能力调查问卷。该量表采用Liker5点积分,从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记分1-5,得分越高则自我决定能力水平越好。(2)团体满意度自我评估问卷:根据研究的需要自编团体自我满意度问卷,共12道题。采用1-4的连续评定法,1非常不同意,4非常同意。

(三)实验设计。本研究把同质的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人;对实验组进行为期6次,每次2.5h的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则处于常态不进行任何干预。

(四)团体辅导方案。方案的设计主要围绕SDS理论,集中于自我意识与自主选择两个方面,将团体辅导分为三个阶段共六个单元。开始阶段(Unit1)阐明小组目标,使其相互认识,建立团体规范;实施阶段(Unit2-5)引导成员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认识自我;针对昔日举起不定和朝令夕改的状况进行探讨,培养其独立自主抉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束阶段(Unit6)总结小组所得,鼓励其应用于实践,处理离别情绪。

二、结果与分析

(一)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比较。在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SDS各维度及总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属于同质性被试。经过干预后,实验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实验组前测(P<0.05),实验组后测得分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后测(P<0.05)(表1)。

(二)干预组对团体辅导的评价。自编“团体满意度自我评估问卷”的结果显示,成员对问卷项目的评价大都超过3分,说明团体成员对团辅内容和效果评价较积极,认为团辅能改善其自我决定能力。总人数的66.7%表明团体辅导中团体氛围较好,愿意积极的融入活动之中。23.3%的成员表示团体活动中学习的有关改善自我决定能力的策略具体运用还不熟练。

三、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经过6次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组自我决定能力得以显著提高,学生做决定难,做决定后反复再三以及对决定不能很好执行的现象得以缓解。综上,团体心理辅导对其学生自我决定能力的干预是有效的。

干预取得较好成效的原因如下:一.活动设计有针对性。通过Unit1的Trouble maker活动了解小组成员在自我决定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据此,设计“20个我”、“VIT”和“你的角落”让小组成员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审视,进而对自我有更清晰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目标,合理规划人生;“选择的奥秘”和“和生活的哲学”环节,引导成员在做选择时权衡轻重,通过对自己和现实的认识,正确做判断。二.遵循团辅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本干预注重互动性和实践性,辅导形式不仅仅局限于单一地教授学生一些理论知识,而且根据在做决定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总结,学习独立且合理地做决策,为自己的决策负责及如何履行其决策。

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仅仅历时6周,干预时间较短且干预群体的样本量较小,其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冯丽婷.大学生自我决定能力,情绪调节和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 Deci E.LRya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J].An Psychology,2000(5).

大学生团辅总结范文第10篇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特殊环境对教育现状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险要

正如李白《蜀道难》中所描绘的蜀中山川之“奇、艰、险”。凉山地区属横断山脉西南部分支,山川交横、交通闭塞、村落散居。虽然全州大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一村一校”,但部分偏远地区住在山上的彝族同胞,到村小上学就得花上一两个小时。他们没有校车,更没有营养午餐,学校的教育设施也是极其简单,没有互联网、没有多媒体,一块简易木板,一间空旷的屋子就成了一方教育天地。学生和老师在这样艰苦的教学条件下学习和生活非常困难,遇到下雨、滑坡、泥石流等突况必然影响孩子的学习进度。以至于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安全却又没有经济能力让孩子上条件好的学校,干脆就让孩子辍学。而从教的很多老师迫于教学条件的艰苦往往干不了几年就离开了。据统计,州内彝族聚居区小学生年流失率平均达到25%,初中达11%(数据由州教委提供)。且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彝族和其他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相比6岁及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各项指标均列倒数第二,[2]截止2004年,全州有小学在校生505691人,少数民族在校小学生有252396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22915人,少数民族在校初中生有31591人。教师队伍中有3225名代课教师,70%以上是小学文化水平,另一些老师则是由民办教师转正,文化水平较低,加之工资待遇低,工作不稳定,很难保证其教学质量。[3]

(二)贫富不均,受教不公平

“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羊为御寒,养鸡为换盐巴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广大的彝族农村地区还是较为常见。没有固定的收入,生活仍然停留在温饱上。而一部分人通过外出务工或自主创业,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思想也在大城市中受到熏陶,变得开化,明白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孩子的受教育问题,将孩子送到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学习。而家庭贫困的孩子却只能依托当地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贫富反差折射在教育上,呈现出教育不均衡特点,教学设施完备、师资力量较好的学校聚集在各县城镇;偏远地区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仍有欠缺。

(三)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少有的从奴隶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民族地区之一。历史这双大手像拖拽婴儿般将凉山从奴隶制的淤泥中拖拽出来,还来不及将其净浴就让她穿上社会主义的大衣,难免留下某些传统观念的污迹。

1百无一用是书生―――教育观念的偏失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让人们不再担心温饱而安于平淡的生活。教育是一种潜在的长期投资,需要经历时间尺度去考量它的成效。同乡孩子中途辍学或者是结业却失业等现象影响着彝族地区家长的教育观念,即使将资金投入农业生产、生意经营也不愿投入教育。彝族从远古教育到近代的家支教育过程中虽然没有产生正规的学校和学制,但他们并没有停止对知识的学习,他们通过年长者、有学问、有智慧的长者或毕摩学习经验。彝族信仰宗教,毕摩在彝族宗教活动中享有崇高身份和地位,并能够以此为一种职业养家糊口,所以相比送孩子上学而言,家长更愿意让孩子从事毕摩的工作。

2“重男轻女”―――受教者性别失衡

“重男轻女”一直是中国农村传统观念中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父系氏族”是彝族历史发展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以父权为中心的父权社会,男人成为家庭的主宰。女性受到各方面的压制,地位低下、卑微,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在教育方面,女性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人们认为女性最终是要嫁人的,嫁出去的女人泼出去的水,便没有受教育的必要,不愿在女性身上投入教育资本。以致受教育者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6岁及6岁以上未上学人口女性占到了66.17%,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中女性占了2/3的比例。出现男多女少,“和尚班”现象。[4]

3“多子多福”―――教育经济压力大

彝族向来有“多子多福”的观念,加之出于对少数民族的照顾,相关政策规定:“少数民族村民,允许一对夫妻有计划地生育两个孩子;居住在边远、高寒地区,确有实际困难的,可以照顾生育第三个孩子”过去许多农村地区人们将贫困归功于劳动力不足,于是不断生孩子,而孩子要成为劳动力需要一段成长时期,他们又不断创造劳动力,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人们更加贫困,没有额外的经济来源可供孩子上学。[5]

(四)家教鱼龙混杂,商业化大于教育性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凉山地区各类家教机构也随之兴起,不可否认经教育部门批准成立的正规家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与此同时,一些商业化家教也开始滋生起来,他们抓住家长急功急利想要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心理,大肆宣传和鼓吹其教学成效。不仅违背教学规律,而且加重孩子的学习任务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家长们存在盲目从教观念,认为别家孩子都上补习班、请家教,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也要照做。家长的初衷原本是好的,在择教方面由于家教众多,收费各异,便不知如何取舍,稍有不慎就落入商业化家教之手,于孩子于家庭来说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凉山教育现状令人堪忧,要实现教育的进步和发展,首先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指导,促进凉山地区经济发展,其次加大教育投资和社会关注力度;最后,狠抓凉山彝族地区落后的教育观念,引导其教育观步入正轨。对于身处凉山的大学生而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家乡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一支大学生辅学家教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辅学支教团队在优化整合凉山彝族地区学生课余资源中的作用

(一)大学生辅学支教团队简介

凉山地区大学生辅学支教团队立足凉山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响应“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号召,鼓舞大学生创业精神。团队以西昌学院学生为中心,联系当地各中小学、及有辅学要求的家庭,帮助学校解决学生各学年知识的查缺补漏工作,以及学生厌学、逆反等心理辅导;协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以当地实际的教学条件为基础,培训在校大学生的教学技能、探索贫困地区教育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优化凉山贫困地区学生课外教学资源。

(二)成员组成特殊,有支教优势

1专业的师范技能

团队成员均由西昌学院学生组成,成绩优异且大部分为师范生,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均从事过相关教育实践活动。在支教地区有限的教学资源下,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和系统化教学的师范生更能灵活利用有限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西昌学院重视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自2012年以来连续两年在院内举办说课、三笔字、经典朗诵、即兴演讲等竞赛项目,全面提升师范生技能。并对院内学生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业培训,利于师范生在支教过程中对有厌学、逆反心理学生的辅导和疏通。相关的家教实践为团队成员积累了教学经验,在支教过程中可以通过家访、拜访学校老师、与学生谈心等方式加强与家长、学校老师、学生的有效沟通,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针对每一个特殊学生个体进行分析,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进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学习能力。

2“双语教学”

双语教育是一种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育系统。[6]在凉山彝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类模式:是对边远山区彝族聚居的地方,多数不懂汉语的彝族小学生实行以彝文语文为主要语文教学,另再单独开设一门汉语语文课;第二类模式:是对平坝和城镇多数不懂彝语的彝族小学生实行以汉语文为主的语文教学,另开设一门彝语文课。辅学支教团队主要致力于第二种教学模式,团队一部分彝族成员自小接受过“双语教学”能够从事彝族地区基本的双语教学辅导工作。凉山彝族地区基于其特殊地缘条件,许多中小学生一开始入学根本不会汉语,很难接受国家统一的汉语教材,特别是在汉语拼音及汉语字形结构方面的学习略显吃力。纯汉语教学较为抽象,不利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实行双语教学,采用适合彝族孩子不同学年段的彝文教材,避免出现因为跟不上学习而产生辍学现象。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彝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而且双语教学在推进“两基”攻坚计划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方面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三)“三位一体”,互帮互助

辅学支教团队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家长、当地实际的教学条件为基础;以优化凉山各贫困县区教育资源为己任的“三位一体”支教理念。辅助家长管理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加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校做好学生各学年知识的查缺补漏工作。团队支教对象主要为凉山彝族自治州11个部级贫困县(布拖、美姑、木里、昭觉等)的学生。“有教无类”让教育变得平等化,使贫困地区的学生不会因为没有钱上补习班而输在起跑线上。凉山地区大部分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教育过多强调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视孩子的德育发展,教育方法上多采用强令、斥责或是过度宠溺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支教团队不仅可以辅导孩子的文化知识,而且可以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对家长盲目从教观念进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抵制纯粹商业化家教的滋长。

(四)流动教学,满足受教者需求

凉山地区造成失学率高、辍学率高的原因除了经济贫困之外主要就是受教学生大部分居住在山区离学校远,交通不便,学生安全无保障。针对此情况支教团队具有较强的流动性,首先支教团队成员由大学生组成,喜欢挑战自我,有一颗年轻的心和强健的体魄能够适应流动性教学。支教团队队员可根据需要前往各个村落支教,这一举措可大大缩短学生上学时间,增加入学率;弥补彝族地区师资力量的不足;同时还可以给山区人民带去新一代大学生的新思想新理念,拓宽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国家对支教大学生的采取大力扶持和相关优惠政策也为大学生流动支教提供了保证和实施的可能性。

(五)支教团队支教过程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技能素养,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疏导能力,满足受教者的需求。掌握影响受教者学习的各种因素(家庭、心理、生理、社会),注重心理疏通和辅导,从根源上解除其困扰。与当地教育资源接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家长、学校和支教团队为基点的和谐有序、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及突发事件的处理办法和措施。

(六)项目实施方案

1前期准备

调查评估,了解凉山各县区具体的教育现状,对各县学生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制定可行性计划和方案。确定支教团队名称、服务宗旨及相关的管理条例。确定支教团队的组织机构、成员的明确分工。通过学校电视台、校园网络等进行宣传,招募志愿支教人员。明确近期和长期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计划。

2实施过程

邀请资深教授对支教团队成员进行系统培训(包括教学技能、心理辅导、教姿教态、着装仪表及课堂教学中的应急处理)确定支教县区,教学科目,根据实际选调最优者赴当地支教,并适时反馈支教信息。优选一批支教成员(5~8人)为支教市场调研监督管理,负责支教地的开拓和发掘及支教者的监管,便于将支教人员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对受教者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和辅导,为后期支教工作提供经验。选取(2~3)人专门负责支教者反馈的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对支教团队在创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适时给出解决方案。组织支教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知识技能培训和赛课竞赛活动等。最后对优秀的支教者给予表彰,支教工作完毕召开总结大会。

3综合评估

结合凉山彝族地区实际的教育现状和教育资源,大学生辅学支教一定程度上减轻凉山地区受教育压力,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能力。让受教学生和支教队员在互助互利中升华自我,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凉山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成就[EB/OL].凉山州政府门户网站http:///zwgk/zwdt/szdt/200811/ t20081118_439059.shtml),2008/11/18.

[2]马英林,罗凉昭.凉山彝区教育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3]凉山州州委州政府.凉山州“十一五”教育发展目标及对策研究[EB/OL].凉山州人民政府门户网(www.lsz. ),2006/12/06.

[4]潘正云,马林英.凉山彝族女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策略[J].贵州民族研究,2000(4).

[5]《凉山彝族自治州计划生育办法》的补充规定,第四条第三四小条.2003,6

上一篇:大学生素拓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见习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