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短期实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09:56:37

大学生短期实习论文

大学生短期实习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必要性;构建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行业,在人才需求上尤其注重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生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提高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高校的培养目标方能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吻合。

1.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1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应用性人才培养是很多实践性强的专业的办学目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注重,无论是本科办学层次还是专科办学层次。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应考虑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特点,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比例。然而受制于办学资金的限制,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么就没有实践教学环节,要么以校内实践教学为主。基于此,旅游管理专业应积极构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1.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外延式扩张的模式,许多高校为满足地方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纷纷新设旅游管理专业或在相关专业的基础上设立旅游管理专业。这种迅速扩张的模式一方面满足了旅游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填补了人才需求的大缺口;另一方面盲目极速扩张造成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雷同性强,特色不明显,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速度和方向。据统计,我国大多数旅游高等教学沿用的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是满足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1.3大学生就业保障的需要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是很多高校很多专业面临的首要问题。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人才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也愈来愈难。大学生就业难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缺乏工作经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忽视实践教学,造成大学生旅游专业知识相对较强,但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要保证充分就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要立足市场,按照市场需求设置课程内容,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让学生能够走出校外,在企业中边实践边学习,提高实操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就业做充分而有效的准备。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大学生就业保障的需要。

1.4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校功能的主要体现。旅游管理高等教学特别是地方性高校一定要突出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功能。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拟定上,课程设置模块除了要考虑到地方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还要在实践教学中加强与地方的互动合作。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和培育上应优先考虑地方旅游企业,可以考虑与地方旅游业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如此,不但可以节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的费用,也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功能,还能够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有地方适应性。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是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模式

2.1实践形式

实践教学是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职业应用能力并形成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应按照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教学规律,形成包括企业参观、课程实训、社会实践、专业见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课内外专业活动等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方式上,采用集中和分散、定期和不定期,校企联合合作等多种形式实施。

2.1.1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实践形式

通过校内教师或邀请校外企业管理人员授课、座谈等方式,塑造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初步建立良好的仪态仪表、社交礼仪,掌握沟通技巧,培养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1.2以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为载体的实践形式

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业竞赛活动,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培养自身创业素质,强化创新创业理念。

2.1.3专业实验与社会实践调查相结合的实践形式

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室和实训室等设施,加大学生的实验和实训活动。同时,利用学期寒暑假进行旅游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到企业走访,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

2.1.4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见习和课程实训的实践形式

高年级时,学生应集中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见习和课程实训。通过学习,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学习企业中管理及技术人员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了解本专业的用人情况及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感受社会竞争的压力,激发自己加强必备技能与能力的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2.1.5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实践形式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两个教学环节合并为一个阶段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或研究内容来源于实习单位。学生紧密结合实习单位生产或管理上的问题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完成的毕业论文可供实习单位采用或参考。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学生和企业之间增进了了解,单位找招聘时可优先考虑这些学生。

2.2实践内容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可实行“三结合、四层次、六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并据此确立相应的实践内容。“三结合”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采取日常实验与集中实习相结合,课内实习与课外实习相结合,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四层次”包括认知性实践、验证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和科研性实践四个层次;“六模块“将实践教学分为社会实践、课程实验、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科研实践等六个教学模块,他们相互补充、相互配套、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2.2.1认知实践

认知实践的目的是能够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建立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实习过程。认知实习不仅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还可以促使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对今后的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调整作用。认知实践可以采用参观、现场教学、观看录像、见习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考察本地旅游线路的组合及参观旅游六大要素所涉及到的旅行社、景区、旅游饭店、旅游交通、餐饮和旅游商店等,使学生全面了解旅游行业构成要素,对旅游活动相关企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2.2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可有案例讨论和实验室实验两部分构成,既有技术性较强的的管理实践,又有探索性的案例分析和综合课程设计。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可以分别设置饭店管理实验室、导游模拟实验室、旅游规划与开发实验室和旅游企业管理实验室。饭店管理实验室实验项目包括客房销售、前厅接待、餐饮服务,逐步掌握饭店前厅、客房及餐饮部门的操作技能;导游模拟实验室可进行导游模拟技能训练,进行导游影像资料的观摩学生,逐步提高导游技巧;旅游规划与开发实验室借助ArcGIS、Mapinfo、AutoCAD等软件,培养学生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景观视觉造型艺术、景观设计工程制图等技能;旅游企业管理实验室借助饭店、旅行社、景区管理等专业软件,要求学生掌握旅游企业业务流程和专业管理软件的操作。

2.2.3专业素质拓展实践

依据旅游管理专业素质所需,主要通过岗前素质培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商务礼仪、营销技巧等实践课程和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能力。可借助旅游歌曲大赛、舞蹈大赛、旅游礼仪展示与竞赛、旅游知识竞赛、普通话培训、导游大赛等形式开展。

2.2.4专业实训

在校内相关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结束后,通过到实习基地企业的实际相应岗位上实习专业实训,进一步提升和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学生选择的相应职业的岗位差异而分别设置,实训时间一般半年以上,太短不利于学生实操能力的提升。

2.2.5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实践

毕业实习主要依据学生的就业去向和职业规划合理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企业相应的岗位进行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在专业实训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实操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应在实习期间结合自己在企业的实习完成相应的毕业论文。

2.3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

2.3.1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

实践基地分为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主要是指满足学生校内实践的实验室和实训室;校外实践基地是学校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实习场所。目前,受资金和办学规模的限制,多说高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实训室设施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难易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校外实践基地种类单一,多是酒店,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2.3.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许多旅游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师毕业后即从事教学工作,缺乏旅游行业工作经验,短期内难易承受实践教学环节的工作。因此,学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多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是“请进来”:邀请旅游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二是“走出去”: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旅游企业或行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

2.3.3完善实践教学管理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组建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小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文件,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督,适时实践教学工作动态,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实操能力,逐步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构建[J].科技向导,2013(5).

[2]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2(10).

[3]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以钦州学院为例[J].文学界,2010(8).

[4]族学院教务处.湖北民族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M].2013:284-299.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才培养为目标”(2011314)。

作者简介:

冯小霞(1982-),女,湖北随州人,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管理。

大学生短期实习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实习保障机制;物业管理

引言

注重技能培养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而技能培养的环境及条件在校期间不可能完全具备,由此在校大学生校外实习是十分必要的。在此期间,如何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以确保实习能够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技能培养效果,一直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结合浙江省的地域特点,在校大学生的家境一般来说不差,在实习中自身岗位定位较高,要让他们接受与保洁、保安同工同酬颇有难度。结合物业管理的行业特点,要妥善处理与业主、租户的各种纠纷,协调收费难、停车难等考验颇大。

更现实的,要在实习中考虑食宿、交通等具体问题。所以就高职高专物业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来说,对于实习存在畏难情绪。根据调研由于现在人力成本提高,前几年的不计酬实来鲜有见到。因次,高职高专物业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实习的物质条件有所改善,

一、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实习现状分析

基于以上关于学校、学生、企业三方面的背景分析,结合作者近五年来从事物业管理专业实习指导的工作实际,对高职高专物业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的实习现状分析如下:

1频繁换岗及专业流失严重以作者近五年来指导物业管理专业实习的实际情况分析,能够在为期半年的毕业实习环节,坚守最初的本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的,学生数量的比例逐渐下降。反思实习过程,多数同学感觉在实习开始时没有明确自己适合做什么能胜任什么,对实习比较迷茫;也有较多同学感觉实习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与专业的相关性并不是最重要的;有较少同学认为应该在校期间加强专业实习学习并增强技能;同时也有。

2尴尬的双重身份实习生是一类特殊的人群,在工作单位主管领导或者同事更愿意把他们视为大学生,这体现在他们对于核心重要的工作没有参与的机会,同时所享受的薪资也和正式员工有较大差别。对于实习指导老师,更倾向于把他们看做学生,对他们事事不放心,与他们的沟通谈话并没有把他们当做是即将成熟的“社会人”。在这样的双重身份下,他们既要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又要完成毕业实习环节学校布置的各种任务。比如说按照学校规定要定期回校,针对毕业论文写作与老师进行沟通,但是却要付出被实习单位扣工资的代价。

3监管有效性亟待加强学校对于实习生的监督和管理多采用网络、电话及走访的形式。考虑学生实习遍布杭州市、浙江省甚至省外,实地走访调查经费不足、人手不够,与学生的联系多采用网络和电话形式。但是联系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比例较大,对学生实习工作及生活情况指导的比例较少。另外联系以教师直接和学生联系为主,实习单位人事部门或主管领导参与较少,这样不能更加客观的监管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虽然在实习过程中有《学生在岗实践评价表》作为评价结果,但是评价的真实有效性值得怀疑。

4学生个人成长性差毕业实习是为学生走出学校走上正式工作岗位打基础做铺垫,毕业实习的效果对于学生后期的个人成长意义重大。虽有部分同学短期内晋升较快,但是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如此,而是相当一部分同学由于抱怨于眼前的工作强度和环境、薪酬待遇甚至食宿条件等,或辞职或转行。但是投入其他行业之后,通常成长的空间更加受到限制。

这当然并非都是学生方面的原因,也有一些企业自身的原因。企业指派给实习生的工作内容单调、看不到晋升希望,即使学生好学肯干也没有成长空间,限制了学生的长期职业发展。

二、 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实习保障机制的建立

在高职高专在校生实习环节,虽有学生、企业的积极参与,但是学校更加应该充当一个协调、引领的角色,利用各种资源,完善相应制度,协调各方关系,切实为实习建立保障机制。

1增加职场角色认同感通过开展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介绍、座谈会让学生在心目中树立学习的榜样。牵头、组织学生报考行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和比赛,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和信心。在学校负责联系学生实习单位时,甄别学生实习企业和岗位性质,注意把关实习期间企业的规范管理及后期的成长空间。在实习期间,结合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鼓励和沟通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客服困难。

2加强实习监管有效性实习监管一直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一环。对此有人提出设立网上沟通平台、增加实地查看实习生次数,甚至增加量化考核文件等办法,但是这些办法都多流于形式,其有效性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都会打折扣。实习相对于日常的课堂教学,具有时空增大,参与人员增多等特点,不可能透过一些表格、电话调查甚至实地调查就可以掌控整个实习全过程。囿于此,实习监管应该更加注重鼓励为主,为实习监管创造一个师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环境。比如在科研、教改课题立项、教师学生经历工作、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给予适当政策性支持。

3实习评价与奖学金、荣誉关联根据实际情况致使部分学生觉得,大三实习的结果评判没有标准或标准仅是毕业论文成绩,出现了对于实习懈怠、无所谓的现象。为此可以在加强对实习单位了解的基础上,以实习生主管领导的评判和工作业绩作为主要标准,将实习评价与奖学金、荣誉关联,这样可以使学生实习的动力增强。甚至可以按照以下比例,大一认知实习的成绩占10%,大二专业实习的成绩占30%,大三毕业实习的成绩占60%,设立物业管理专业实习专项奖学金。

4挖掘校内实习岗位由于物业管理行业的实际特点,结合目前学校建设规模逐渐加大的现状,一般有条件提供一些校内实习岗位,而且这些岗位的质量并不比企业提供的差,并且更便于管理。比如后勤处可提供设备维修岗、保洁岗、电工岗,基建处可提供前期物业管理员岗,保卫处可提供秩序维护员岗,停车场提供车辆引导员岗,学生宿舍可提供管家岗等。这些岗位并不需要学校投入人力和财力,可操作性强。

三、 结论

实习是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只有在把握实习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建立实习保障机制,才能使实习安全有序、健康有效的进行。建立实习保障机制,应该发挥学校的引领作用,协调学生、企业、学校三方主体,为职业技能培养创造条件。物业管理专业是现代服务业的典型代表之一,探讨如何建立实习保障机制具有普遍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冰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频繁流动的原因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8:169.

[2]唐继红.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作者简介:

大学生短期实习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验;实习;毕业设计;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3-0119-03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高效、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对训练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顺利步入工作岗位和社会大舞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学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媒体技术与艺术系作为我校在国内较早从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机构,在长期的实践教学环节上,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实验、实习、毕业设计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融技术与艺术思维,文理交叉,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工程技术和艺术人才。

二、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高校中,创新性实践教育的诸要素――学科、指导教师、研究条件、学术氛围等都集中反映在学科建设工作中,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建设,难以持续地规模化培养创新人才。经过十年的学科建设和本科教学探索与实践,特别是几次教学计划的重大调整和2006年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促进作用,我系已摸索出了一套在理工科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媒体技术与艺术专业人才的成功经验。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上,以培养懂艺术的数字媒体技术工程师和从事数字媒体技术的艺术人才为本科教学目标,始终贯彻“以技求艺”的人才培养理念,全局考虑和设计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三个环节的实践教学计划,结合哈工大的理工科背景,参照麻省理工学院等相关学科的成功办学经验,培养能够以科学思维和技术方法发现自然界中物质和生命运动的原理,挖掘数学模型,通过数字技术将其转化为计算机图形和声音程序语言,经由艺术想象和创造,广告创意和策划,制作并开发具备审美愉悦功能的数字媒体产品和互动媒体广告产品的技术人才。

在“以技求艺”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将实验、实习、毕业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整体,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分板块、分层次合理安排实践教学。三大板块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层次之间层层递进、逐级提高,相互联系,形成了目前稳定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见图1)。

(1)实验教学按照专业理论课程基础、技术、方向三种类型分层次进行。

(2)实习教学按照高校传统的三大实习进行,基于艺术学学科的特点,将理工科院校的生产实习调整为创意实习。

(3)在毕业设计环节,兼顾理论检验和实践考核的重要性,把毕业论文和设计作品放在同等地位,严格要求学生。毕业论文检验学生本科阶段的知识掌握、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设计作品考核学生的创意思维、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1.实践教学流程清晰

实践教学流程上,该模式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在完成大一、二年级专业基础课,主要是实践性极强的美术和音乐课的学习后,通过大三第一学期初的认识实习,培养专业兴趣,激发求知欲,进入专业技术课的学习,经过专业技术实践课的训练,顺利进入大三第二学期末的创意实习,将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的实践技能结合起来,按照实习单位的要求,创作作品。大四第一学期对专业方向课的集中学习和相应实验环节的训练,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确保在学期末一个月的毕业实习中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综合发挥。最后一学期,在三年半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训练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

2.层层递进、逐级提高的实践教学方式

实验作为和理论课配套的实践环节,随理论课的不断深入和专业课的开课层层递进。从“二维”实验教学体系(见图2)可以看出,实践性很强的美术、音乐类课程结束之前,即顺次进入了影视制作类和计算机类课程的专业技术实验环节,到大四第一学期全面进入针对广播电视编导和广告学两个专业不同培养方向的设计类课程的专业方向实验环节,这个环节也是实践能力拔高和突飞猛进的阶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独立创新和设计数字艺术作品,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实习对于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认识实习、创意实习和毕业实习是按照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实践能力的不同层次安排的,表1是我系近两年的实习情况表。认识实习是高校本科生在完成基础课和部分专业技术基础课的学习后所进行的一次实践教学活动,以参观和听讲座为主,主要目的是扩大知识视野,培养专业兴趣。考虑到电影技术和艺术在整个学科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近两年安排学生在黑龙江科技馆实习,通过亲身感受高科技IMAx和4D电影的视听效果,并聆听专家对技术原理的讲座讲解,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强烈兴趣;创意实习的目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创意策划能力。具体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实习单位的项目创意策划和制作,在实习结束时,学生要分组完成电视频道包装、三维角色设计、网站设计或广告设计四个方向至少一个项目的方案创意并实施制作;毕业实习主要以检验三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训练实践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特长,联系适合自己的毕业实习单位,全方位熟悉实习单位业务,参与或独立承担项目策划和创作,近年来在中央电视台、百度、新浪、水晶石等知名单位和企业实习人数逐年增加。

毕业设计是学生本科教学阶段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对理工科大学来说,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基于理工科背景和媒体技术与艺术学科的特点,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除完成一篇两万字左右的毕业论文外,还要独立创意并完成一部二维、三维动画、片头包装、网页设计、电子游戏或虚拟现实作品。毕业论文在选题上尽量源于工程实践、科研项目、媒介发展等实际领域,紧跟当代社会新媒体技术与艺术发展的步伐。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学科研究方向向新媒体技术与艺术的侧重,毕业论文选题中,网络、电子游戏、虚拟现实、数字仿真方向的论文数正逐年增加。毕业设计多来源于实验项目的拓展、课程设计的延伸和具体的科研项目等,力求创新性、应用性,达到一定的技术含量和艺术表现力,其中部分学生的设计作品及相关技术已经应用到省博物馆、游戏开发、虚拟现实产品设计等领域。

3.实验、实习、毕业设计三大板块相互交叉融合

三个环节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交叉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实验和实习环节不但在实践教学流程上相互交叉,更体现在实践内容上的交叉。毕业设计作品环节在选题上的来源有: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深化,实习单位的工程项目,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毕业论文对设计作品进行理论指导,设计作品对毕业论文起到技术支撑作用,毕业设计选题来源于工程实践和科研项目的比例大大提高。另外,实验研究、问卷调查法等实证研究方法不断融入文科毕业设计的研究中,大大提高了毕业设计的科学性和实证性。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目前还没有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

我系本科专业特点决定了实习单位以电视台、网络公司、广告公司等为宜,但有些实习单位由于涉及单位机密,干扰正常的工作秩序等原因而不愿接收大量学生短期实习,使学生的视野不能足够开阔,有些情况下实习工作形式化,走过场。一方面学校和系两级部门可以多方联系,本着学校和实习单位双赢的态度开辟稳定、高效的实习基地:另一方面院系可以在校内开辟实习基地或将本单位实验室作为实习基地。实习教学要尽量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认识实习以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培养专业兴趣为目标,必须“走出去”;创意实习可以事先和实习单位确定实习内容和项目需求,在实验室完成实习任务,可以“走出去”:毕业实习以锻炼自己的上岗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所以必须“走出去”。

2.实习考核和评价方法尚待改进

多年以来,实习成绩的考核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分制,随着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践考核以百分制的方式进行评价,更加大了成绩客观性的难度。要客观、公正地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必须提出一套科学的,符合教育规律和本专业特点的量化评价指标,从实习教育、实习过程、单位反馈、项目完成、实习结果等多方面细化指标,这正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3.应进一步加大以项目带动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

研究型学习,是面向问题的学习,不是为掌握知识而学习。实践证明,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促进实践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学校每年定期开展的部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工作,为以项目带动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另外,我系还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方便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2009年,3个项目入选部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2个项目入选校级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2010年有7个项目入选校级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

五、结束语

大学生短期实习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顶岗实习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基础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输送合格的师资,注入新鲜血液、传送先进教育理念、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学生顶岗实习工程是近几年大学教师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顶岗实习,高校可了解到基础教育的现状,并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师范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可行陛

(一)顶岗实习与短期实习的差异

学生“顶岗实习”具体来说是指专科生经过二年及本科生经过三年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后,专科生第三学期,本科生第五学期在专业教师和实习学校导师的指导下,以教师的身份,在实习学校定岗工作。在实习期间学生的日常工作程序、岗位要求、管理制度与该学校教师完全等同,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短期实习多集中在城镇地区,最多两个月,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工作岗位,来不及角色转换,还未广泛地了解到自己的学生,就如“走马观花”一样,实习期限就到了。这样,实习单位也感觉到这短暂的实习扰乱了他们的整个教学计划,对实习生的教学效果存在顾虑。既然学生是完成实习任务,实习单位也就应付了事。有的学校甚至只允许实习生上一两次课,其余时间实习生就只能限于听课,帮导师改作业,辅导学生,根本得不到实际的教学锻炼,更谈不上有所收获了。甚至有些分散实习的学生根本没有参加实习,只是找个学校在实习鉴定表上盖个章就完事了。而顶岗实习的时间最少是一学期甚至更长,这样学生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能在长期的实习工作中更好地总结教育教学规律,更深入地了解所实习班级学生的个体情况,更持久地向导师和其它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学习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能让实习单位从心里上乐意接受实习生,放心地将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工作交与他们,并给与热心地指导。顶岗实习多是在农村地区,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了其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品质,而且还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

(二)顶岗实习是深化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师范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教学实习是师范院校大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过去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办学模式的束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出现了社会需要大量人才而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矛盾,通过顶岗实习,高校可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到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并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调整专业,修改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育资源,突出专业特色。

(三)顶岗实习是支援基础教育、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的需要

贫困地区学校师资严重短缺,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学历偏低:教师的主要来源是以前的中等师范生和高中毕业的代课教师,合格的大专生很少。由于农村地区]资金短缺,教学设备较差,许多教师不懂现代教育技术。不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还是老一套的“灌输式”教学法。这些都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顶岗实习生给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输人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农村中学教师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力地支援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另外,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虽然能够适应基础教育的要求,但缺乏教学经验,不了解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对农村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另一方面害怕吃苦受累,宁愿在城里失业,也不愿意到条件差一点的地方任教,认为到了那些偏僻贫困地区就是没有前途。错误的就业观念使得社会就业压力问题长期难以得到解决。

二、顶岗实习过程的操作与管理

(一)充分做好顶岗实习的准备工作

1.高度重视,加大投入,齐抓共管

实习工作是大学教师教育中最关键的一环,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加大国家对顶岗实习生优惠政策的宣传,在实习经费上加大投入。多开设不同专业的选修课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院系领导和广大教师高度重视,设置专职教师及专门的管理小组负责实习工作,深入细致地开展顶岗实习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让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注重安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实习员工,为此,必须接受实习单位与学校的双重管理,并要求学生学习相关单位的管理制度,对实习单位和自己的工作岗位有较清醒的认识,缩短不适应期;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教学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创业、创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注重将高校日常德育工作延续到实习期间,将实习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根据实习活动实习生是教师身份的特点,坚持以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健康心理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坚持把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加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服务学生、奉献社会”的思想教育,加强职业指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实际能力;自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动适应工作岗位对高素质人才的实际需求。

3.实行“双导师制”,严格把关学生的试讲工作

所谓双导师制是指学生在实习前接受学校指定专业教师的指导,实习期间则由专业导师和实习单位导师共同负责该生实习工作的指导。为了切实提高顶岗实习的效果,可将学生分成五至八人一个小组,每组由系上选拔一名教学经验丰富,专业基础雄厚的教师担任导师。首先,导师要给学生讲解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让学生了解教学中一些灵活的技巧。分析中学新教材,研究学科教学论。讲解教师的着装要求,规范教态。指导学生设计规范的教案、板书,组织教学活动,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等。其次,导师上示范课并根据教学效果剖析自己设计教学过程的理由,引导学生分析本堂课的优缺点,让学生从示范课中真正学到一些知识。然后,组织学生的试讲工作。对待试讲,导师一定要认真负责,严格把关。对待学生讲课中出现的问题要耐心地给予解决的方法,批评学生要恰如其分,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最后,学校导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单位见习一周。同一堂课,不同教师的教法是各有千秋,所以专业导师和实习导师要交流教学经验及实习生的个体情况,和学生一起深入到实习导师的课堂,学习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回校后再让学生研究自己的试讲教案,对试讲过程重新分析乃至于设计。利用微格教学技能录制优秀生的试讲过程并在校园教学网上,供学生相互借鉴学习。

(二)严格实习过程的管理

1.高校要完善实习管理机制,加强各环节的动态管理学校要设立由教务处牵头,系领导主要负责,专业教师和带队教师具体实施工作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充实专兼职教师,为实习提供组织保证。制定和完善实习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完善的实习信息交流系统。选派思想素质好、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实习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深人到实习单位具体管理和指导学生进行岗

位实习,加强对实习期间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实习领导小组要定期到实习单位巡回检查实习工作,了解学生的实习效果,并与实习学校定期召开实习交流会,给学生创造一个温暖宽松的实习环境。带队教师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关心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组织学生写好实习日志、心得,鼓励学生以实习为主题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专业导师要深入学生课堂,关注学生的课堂效益,不断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专业导师与实习单位导师及学生要多交流,共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及时解决,以确保实习质量。这样也有利于导师们在今后教学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2.要突出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管理

高校在实习阶段要让实习单位充分拥有对学生的管理权,力戒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在双重管理中发生指令上的冲突,给学生造成专业学习与教学实践两方面无所适从的局面。因此,培养单位要将主要的管理权放给用人单位,自己只扮演“配角”。用人单位像对待自己的员工一样,给予相关的福利待遇,严格按照本校的规章制度将实习效果切实纳入学校的成绩考核,自行处理发现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带队教师,两者互相协调,共同完善实习考核评价机制,主要由实习单位完成对实习成绩的评定。两者一起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这样,学生才能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加单位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三)做好学生回校后的实结交流工作

经过半年的顶岗实习,学生们带回了他们在实习期间所写的实习日记,许多同学还带回了学生们赠送的照片、物等,带回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学生们将实习中的心得体会、发现的新问题、解决的方案、还存在的顾虑和疑难等都认真地记录了下来。以实习点为小组,实习带队教师与专业导师指导学生相互探讨,总结教学实习经验,交流班级管理方法,再由小组长总结成实习报告,在实结大会上汇报本小组的实习所得。这样把这些现象和问题带到理论学习的领域来讨论,激发了他们崇尚科学、探索创新的精神。也有利于学校深入了解在实习计划、实习操作管理、课堂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作相应的调整。

三、顶岗实习工作的实践效果

(一)顶岗实习提高了实习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实习生将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习教学与班级管理实践中,在此过程中,从多角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师范生围绕顶岗实习的各项任务,在长达一个学期的顶岗实践中,有的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组织了一些大型的文艺汇演、演讲比赛、创办了校报。在实践中发掘自己各方面的潜能,为将来自主创业积累了必要的资本。有利于培养其职业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参与人才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顶岗实践中担任实习班主任,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能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想出有效的管理方法,提升了实习生的教育能力。通过实习,学生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再到学生的角色转换,经历了知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对教师职业,理论学习、自我认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在组织教学、知识运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明显提高。通过艰苦锻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我国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进一步思考自我奋斗目标与国家发展的内在关系,彻底重塑了学生以前的价值观体系。

(二)顶岗实习有利于师范院校教师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

当前,用人单位尤其是各基层中学,特别重视师范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因此,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的实践环节,已成为摆在各师范院校面前的共同课题。但是,因高校连年扩招等客观原因,实践教学部分的比重被弱化,其内在价值和现实意义并没有得到许多师范院校的重视,甚至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造成实践教学的现状与社会要求相距甚远,学生在顶岗实践过程中,了解基础教育,了解教师岗位,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顶岗实习恰恰在实践层面为学校提供了对师范生进行实践培养的有效模式。实习生和实习单位的信息反馈是我们检查专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好参照。

(三)转变了大学生就业观念,拓展了就业渠道

通过顶岗基层实践锻炼,大学生们亲身感受到农村条件的艰苦和基础教育的落后,增进了大学生对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感情,培养了他们的奉献精神。另外,通过顶岗实践,帮助实习生更好地给自己定位,加强心理培训,调整自己“眼高手低”的普遍现象。许多同学认识到,毕业后到农村工作未尝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在那里更能体现大学生的价值和作用。有的学生下定决心要服务于基础教育,要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部分学生实习返校就带回了就业合同,所以顶岗实习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进一步深化顶岗实习的思考

从多年顶岗实习反馈的信息中发现,顶岗实习过程中也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学生而言:部分实习单位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之处,生活条件较艰苦,就有学生出现了畏难情绪;有的单位管理较严格,并且只是象征性地支付了一点报酬,出现了学生闹情绪的现象;就校方而言:由于专职教师较少,实习点分布面较广,管理难度较大。就实习单位而言:部分实习单位错误地将实习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使用;对指导教师没有进行严格的选拔,导致了导师参与指导工作不够,缺乏热心和责任感,把学生的顶岗实习当作自己休假的好时机。高师院校的办学体系和培养模式的缺失,还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有些教材内容陈旧老化,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还需要强化以下环节:

(一)深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

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可以分阶段进行师范技能培训,如:一年级要加强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的训练。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由技能教研室牵头,定期举行系级板书竞赛活动,让学生的中英文板书流畅、美观;二年级要钻研教法,分析中学新教材,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动向,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日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利用互联网上提供的教育资源,能使用多媒体及微格教学。三年级时,专科生顶岗实习,加强对本科生的师德教育,利用网络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师范技能,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试讲,到中小学见习,吸取其他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大学生除了应该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毕业论文设计及答辩,是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是大学生毕业前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要指导毕业生将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密切结合,将亲身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实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常言道:“治贫先治愚”,当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的帮扶、经费上的投入是先决条件。一年一度的顶岗实习毕竟只能在短期不连续地给农村基础教育提供帮助,师范院校要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支援基础教育。可选派曾有基础教育经历且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轮流到农村中小学上示范课,宣讲新课标,搞师德讲座,交流教学经验,传授教学技能。还可以让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派送教师到高校接受现代教学方法与理念的免费培训。鼓励优秀学生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就业,如此长期实践,教学资源就达到了较合理的分配,师范院校对自己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智力上提供了帮助,间接地加强了实习基地的建设。

大学生短期实习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生产实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34-03

一、改革背景

机械工程类专业的生产实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程实践环节,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从基础学习向专业学习过渡,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实践环节。生产实习与其他实践环节显著不同的是,学校内一般无法提供相应的实习环境和条件,学生必须走出校门,进入企业,结合企业实际生产过程进行实习[1,2]。

我国高校机械类专业传统的实习模式是,由学校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到与专业对口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生产现场去看、听、问、学,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报告。这种实习模式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社会已经逐步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特别在江浙地区私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传统的生产实习模式很难继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国内许多高校机械类专业传统的实习情况已经表明,该实习模式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因此已经不再继续受到大多数企业的欢迎,致使生产实习过程流于形式,实习效果很不理想。另外从实习的时间跨度来看,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都反映目前的三周实习时间不够,除去企业安全教育和学生适应实习岗位的时间,学生真正用在实习上的时间其实不多,导致学生在实习期间不能很好地深入了解生产现场的专业知识[3]。

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将实习和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留给较完善的企业工程师培训体系来完成。这种模式在本科阶段忽略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目前美国许多著名大学都面临着上世纪40年代以后最大和最深刻的调整,逐步使工程教育从科学向工程回归[4]。

在上述背景下,宁波大学机械工程系近年来在机械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课程方面开展了分散型生产实习模式的改革工作,把班级分散为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这些学生分别分派到宁波周边机械行业的中小企业,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进行实习。并且,把生产实习学分与毕业实习打通使用,突破性地把实学分改革为8学分,这在机械类本科专业很少见到。并且把八周的实习时间设置在第七学期,可以与暑假打通使用,这样实习的时间跨度可以长达四个月。

二、宁波市实习环境条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经济体制改革也比较彻底。目前在宁波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中,个私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共占宁波经济总量的80%以上,为宁波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5]。

然而,这些企业中的大部分属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品开发能力不强,技术力量比较薄弱,有些企业甚至连具有本科学历的工程师都没有。这些企业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来充实工程师队伍。然而,由于这些企业目前还处于艰苦创业阶段,许多应届毕业生或具有一些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并未将这些企业放在视野之内,因此这些企业纷纷找到宁波大学,希望动员毕业生到他们企业去工作,或者安排学生到他们企业去实习,以便向学生提供了解企业,培育感情的机会。

对于一些实力比较雄厚、已经进入辉煌发展阶段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台资企业,面对新的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也不得不未雨绸缪,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储备。这类企业对教育历来非常关心,对工科专业大学生的生产实习也非常理解和支持,并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看作是企业的义务,因此也希望通过生产实习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吸引优秀潜在的未来雇员。

在宁波大市范围内,这样的企业有成千上万家,仅在宁波大学附近的庄市镇、五里牌开发区和甬江镇等就有上百家,这是宁波大学机械类专业实习模式改革与创新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三、跨暑期工作型生产实习模式的实施方案

鉴于生产实习对机械类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性,结合宁波市工业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学院组织教师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跨暑期工作型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并分别得到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立项支持和宁波大学的重点立项支持。

跨暑期工作型生产实习模式的核心是校企合作,针对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安排学生在暑假期间进入合作企业,顶班顶岗,边工作边实习,在实际生产环境下真刀真枪地实习。其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项。

1.生产实体方案。在暑假期间,将学生分成多个实习小组,分散到学校周边且与学校合作关系密切的中小企业,在实际生产环境中顶班顶岗地进行生产实习,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毕业设计和未来就业做好准备。

2.实习准备与安排。实习准备与安排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首先由学校与足够数量且专业比较对口的企业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在每年5~6月份由这些合作企业提出短期工作岗位数量、性质、要求等计划,并对企业的性质、业务及发展前景等情况加以概略的描述。学校将企业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情况向学生公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提出应聘申请。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应聘情况进行初步匹配,并在每年的6~7月份安排企业对学生进行面试,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学生的实习企业。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联系的方式确定实习企业,但须经学院指导教师审查与批准。

3.实习动员与实习教育。实习动员与实习教育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在派遣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前,首先在校内集中进行实习动员和实习教育,向学生宣讲生产实习的目的、意义、要求、组织纪律以及人身安全等注意事项。在学生进入企业之后,由企业相关负责人向学生进行企业的详细介绍,并再一次进行动员和教育。

4.实习时间。在每年的7月上中旬(即暑假开始后),已经找到合适的短期工作岗位并与企业签订了生产实习协议的学生根据约定的时间陆续进入企业开始实习。实习时间规定不少于8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企业的需要适当延长实习时间。

5.实习对象。实习对象以刚结束大学三年级学习、即将开始大学四年级学习的大学生为主体,其他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参加实习。

6.实习指导。实习指导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学校安排数量足够、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的实习指导教师,定期与企业和学生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实习进展情况,并对学生进行巡回指导。企业安排经验丰富工程技术人员或高级技术工人对学生进行日常工作安排与实习指导。

7.实习内容。实习内容不局限于传统观念上的专业技术,学生的实习工作岗位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应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须的,如计算机辅助产品或零部件设计,产品质量检查与控制,生产工艺或工装设计,企业市场调研,企业质量体系论证,产品加工或装配,机床操作加工,等等。这些工作所涉及到的专业技术和非专业技术知识都是作为一名现代工程师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学生应该通过实习而获得的。

8.实习考核。实习考核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企业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对学生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工作表现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与鉴定,并填写考核表。学校根据企业对学生的考核与鉴定以及学生所递交的专业实习报告和实习过程总结报告,决定学生的生产实习成绩以及是否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

四、实施效果与优越性

本实习模式在宁波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进行了全面实施,开创了校企双赢的局面,受到学生和企业的普遍欢迎。经过调查,参加这种全新模式生产实习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充分显示了其就业竞争能力,就业率接近100%,每年都有10%左右的毕业生中直接应聘到所实习的企业就业;71%的学生认为通过这种实习后,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劲头更足;多名学生通过实习写出了具有一定水平和较大参考价值的论文,其中有三篇获得了宁波大学大学生科研论文奖;21%的学生得到了企业所支付的工作实习报酬,解决了部分经济问题;带动了认识实习、毕业设计、工程训练等实践环节的协调发展,正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分析和实施效果表明,以就业为导向的跨暑期短期工作实践型实习模式与传统的实习模式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的优越性。

1.学生方面。该模式有利于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把学到的书本理论在生产实际中进行验证。同时经过实践,他们会在最后一年的在校学习期间针对实习时遇上的问题开展有目的的学习。另外通过实习,他们可以得到企业发放的临时工资,更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一次寻找就业单位的机会。他们可以在实习过程中了解社会,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包括企业的技术现状,产品现状,管理现状,对人才、技术和产品的需求,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未来发展前景和趋势,等等)。同时在工程实践中学习,向企业家学习,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向工人师傅学习,学习各种在课堂上和书本中学不到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及现代工程所包含的非专业技术性知识(如政治、经济、环境、法律、美学、人际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际工作重新认识和评价自我,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分析和发掘自己的职业兴趣,培育团队协作精神,这样在毕业时就会具备较强的就业初期竞争力。

2.实习企业方面。该实习模式为企业提供与高级人力资源密切接触的机会,企业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和魅力以吸引优秀潜在的未来雇员,同时考察和评估潜在的未来雇员,最终使企业优先从具有短期专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中招募最满意的人才。该模式还可以为企业提供短期、廉价、高素质劳动力,解决企业对技术力量或劳动力的临时需求问题,帮助企业进行一些专门项目的研究或解决一些专门问题,为企业创造一定的价值。另外,我们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时要在企业管理、技术开发等方面给实习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这对企业的发展也是有益的。

3.学校方面。通过该实习模式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由于学生和实习企业都互相熟悉,到实习企业就业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的就业初期跳槽现象。另外通过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更加密切,这为建立校企合作组织、强化学校的服务地方职能也带来很多方便。

五、结语

本文以“创新之根在实践”为理论基础[6],以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目标,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为约束条件,从理论上对生产实习的重要性、生产实习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和跨暑期工作型生产实习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系统研究实施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机械类专业大学生跨暑期工作实践型生产实习模式,并对该模式的优越性及其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在生产实习模式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试点研究和全面实施,形成了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实习方案和实施方法,开发了便于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与信息交流的实习信息服务网站。实践表明,所形成的实习方案和实施方法具有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并在实习安排、实习内容、实习考核和校企合作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本文所述的生产实习模式改革可在机械类专业内上下延伸,推广应用到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也可与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工程训练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可在相关工科专业内推广实施,有效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就业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增强和创新素质提高等长远问题,同时还可帮助企业解决短期高素质劳动力短缺及专业技术人才招聘等问题,为加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致谢:本论文得到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通识教育背景下‘单件小批’专业素质个性化培养模式探索”(jg2013048);宁波大学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宁波大学―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宁波大学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多学分大跨度集散型机械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改革与实践”(JYXMxzd201309)资助。

参考文献:

[1]姚嘉凌,闵永军.高校生产实习模式改革的思考和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7,(3):81-82.

[2]丁淑辉,钟佩思,王海霞.机械专业生产实习新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7):37-38.

[3]刘新,孙晶,张宏,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生产实习模式解析[J].实验室科学,2015,(5):184-186.

[4]钟秉林.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5-8.

[5]俞立平,张雨,屠光启.加快转型升级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研究──以宁波为例[J].经济界,2014,(3):41-52.

大学生短期实习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学生顶岗实习是大学教师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转变了学生的就业观念;而且大力支援了农村基础教育,促进了高校实践教育的改革,其意义重大。

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基础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输送合格的师资,注入新鲜血液、传送先进教育理念、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学生顶岗实习工程是近几年大学教师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顶岗实习,高校可了解到基础教育的现状,并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师范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可行陛

(一)顶岗实习与短期实习的差异

学生“顶岗实习”具体来说是指专科生经过二年及本科生经过三年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后,专科生第三学期,本科生第五学期在专业教师和实习学校导师的指导下,以教师的身份,在实习学校定岗工作。在实习期间学生的日常工作程序、岗位要求、管理制度与该学校教师完全等同,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短期实习多集中在城镇地区,最多两个月,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工作岗位,来不及角色转换,还未广泛地了解到自己的学生,就如“走马观花”一样,实习期限就到了。这样,实习单位也感觉到这短暂的实习扰乱了他们的整个教学计划,对实习生的教学效果存在顾虑。既然学生是完成实习任务,实习单位也就应付了事。有的学校甚至只允许实习生上一两次课,其余时间实习生就只能限于听课,帮导师改作业,辅导学生,根本得不到实际的教学锻炼,更谈不上有所收获了。甚至有些分散实习的学生根本没有参加实习,只是找个学校在实习鉴定表上盖个章就完事了。而顶岗实习的时间最少是一学期甚至更长,这样学生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能在长期的实习工作中更好地总结教育教学规律,更深入地了解所实习班级学生的个体情况,更持久地向导师和其它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学习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能让实习单位从心里上乐意接受实习生,放心地将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工作交与他们,并给与热心地指导。顶岗实习多是在农村地区,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了其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品质,而且还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

(二)顶岗实习是深化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师范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教学实习是师范院校大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过去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办学模式的束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出现了社会需要大量人才而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矛盾,通过顶岗实习,高校可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到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并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调整专业,修改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育资源,突出专业特色。

(三)顶岗实习是支援基础教育、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的需要

贫困地区学校师资严重短缺,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学历偏低:教师的主要来源是以前的中等师范生和高中毕业的代课教师,合格的大专生很少。由于农村地区]资金短缺,教学设备较差,许多教师不懂现代教育技术。不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还是老一套的“灌输式”教学法。这些都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顶岗实习生给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输人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农村中学教师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力地支援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另外,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虽然能够适应基础教育的要求,但缺乏教学经验,不了解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对农村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另一方面害怕吃苦受累,宁愿在城里失业,也不愿意到条件差一点的地方任教,认为到了那些偏僻贫困地区就是没有前途。错误的就业观念使得社会就业压力问题长期难以得到解决。

二、顶岗实习过程的操作与管理

(一)充分做好顶岗实习的准备工作

1.高度重视,加大投入,齐抓共管

实习工作是大学教师教育中最关键的一环,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加大国家对顶岗实习生优惠政策的宣传,在实习经费上加大投入。多开设不同专业的选修课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院系领导和广大教师高度重视,设置专职教师及专门的管理小组负责实习工作,深入细致地开展顶岗实习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让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注重安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实习员工,为此,必须接受实习单位与学校的双重管理,并要求学生学习相关单位的管理制度,对实习单位和自己的工作岗位有较清醒的认识,缩短不适应期;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教学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创业、创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注重将高校日常德育工作延续到实习期间,将实习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根据实习活动实习生是教师身份的特点,坚持以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健康心理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坚持把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加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服务学生、奉献社会”的思想教育,加强职业指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实际能力;自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动适应工作岗位对高素质人才的实际需求。

3.实行“双导师制”,严格把关学生的试讲工作

所谓双导师制是指学生在实习前接受学校指定专业教师的指导,实习期间则由专业导师和实习单位导师共同负责该生实习工作的指导。为了切实提高顶岗实习的效果,可将学生分成五至八人一个小组,每组由系上选拔一名教学经验丰富,专业基础雄厚的教师担任导师。首先,导师要给学生讲解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让学生了解教学中一些灵活的技巧。分析中学新教材,研究学科教学论。讲解教师的着装要求,规范教态。指导学生设计规范的教案、板书,组织教学活动,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等。其次,导师上示范课并根据教学效果剖析自己设计教学过程的理由,引导学生分析本堂课的优缺点,让学生从示范课中真正学到一些知识。然后,组织学生的试讲工作。对待试讲,导师一定要认真负责,严格把关。对待学生讲课中出现的问题要耐心地给予解决的方法,批评学生要恰如其分,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最后,学校导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单位见习一周。同一堂课,不同教师的教法是各有千秋,所以专业导师和实习导师要交流教学经验及实习生的个体情况,和学生一起深入到实习导师的课堂,学习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回校后再让学生研究自己的试讲教案,对试讲过程重新分析乃至于设计。利用微格教学技能录制优秀生的试讲过程并在校园教学网上,供学生相互借鉴学习。

(二)严格实习过程的管理

1.高校要完善实习管理机制,加强各环节的动态管理学校要设立由教务处牵头,系领导主要负责,专业教师和带队教师具体实施工作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充实专兼职教师,为实习提供组织保证。制定和完善实习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完善的实习信息交流系统。选派思想素质好、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实习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深人到实习单位具体管理和指导学生进行岗

位实习,加强对实习期间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实习领导小组要定期到实习单位巡回检查实习工作,了解学生的实习效果,并与实习学校定期召开实习交流会,给学生创造一个温暖宽松的实习环境。带队教师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关心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组织学生写好实习日志、心得,鼓励学生以实习为主题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专业导师要深入学生课堂,关注学生的课堂效益,不断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专业导师与实习单位导师及学生要多交流,共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及时解决,以确保实习质量。这样也有利于导师们在今后教学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2.要突出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管理

高校在实习阶段要让实习单位充分拥有对学生的管理权,力戒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在双重管理中发生指令上的冲突,给学生造成专业学习与教学实践两方面无所适从的局面。因此,培养单位要将主要的管理权放给用人单位,自己只扮演“配角”。用人单位像对待自己的员工一样,给予相关的福利待遇,严格按照本校的规章制度将实习效果切实纳入学校的成绩考核,自行处理发现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带队教师,两者互相协调,共同完善实习考核评价机制,主要由实习单位完成对实习成绩的评定。两者一起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这样,学生才能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加单位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三)做好学生回校后的实结交流工作

经过半年的顶岗实习,学生们带回了他们在实习期间所写的实习日记,许多同学还带回了学生们赠送的照片、物等,带回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学生们将实习中的心得体会、发现的新问题、解决的方案、还存在的顾虑和疑难等都认真地记录了下来。以实习点为小组,实习带队教师与专业导师指导学生相互探讨,总结教学实习经验,交流班级管理方法,再由小组长总结成实习报告,在实结大会上汇报本小组的实习所得。这样把这些现象和问题带到理论学习的领域来讨论,激发了他们崇尚科学、探索创新的精神。也有利于学校深入了解在实习计划、实习操作管理、课堂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作相应的调整。

三、顶岗实习工作的实践效果

(一)顶岗实习提高了实习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实习生将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习教学与班级管理实践中,在此过程中,从多角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师范生围绕顶岗实习的各项任务,在长达一个学期的顶岗实践中,有的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组织了一些大型的文艺汇演、演讲比赛、创办了校报。在实践中发掘自己各方面的潜能,为将来自主创业积累了必要的资本。有利于培养其职业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参与人才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顶岗实践中担任实习班主任,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能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想出有效的管理方法,提升了实习生的教育能力。通过实习,学生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再到学生的角色转换,经历了知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对教师职业,理论学习、自我认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在组织教学、知识运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明显提高。通过艰苦锻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我国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进一步思考自我奋斗目标与国家发展的内在关系,彻底重塑了学生以前的价值观体系。

(二)顶岗实习有利于师范院校教师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

当前,用人单位尤其是各基层中学,特别重视师范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因此,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的实践环节,已成为摆在各师范院校面前的共同课题。但是,因高校连年扩招等客观原因,实践教学部分的比重被弱化,其内在价值和现实意义并没有得到许多师范院校的重视,甚至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造成实践教学的现状与社会要求相距甚远,学生在顶岗实践过程中,了解基础教育,了解教师岗位,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顶岗实习恰恰在实践层面为学校提供了对师范生进行实践培养的有效模式。实习生和实习单位的信息反馈是我们检查专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好参照。

(三)转变了大学生就业观念,拓展了就业渠道

通过顶岗基层实践锻炼,大学生们亲身感受到农村条件的艰苦和基础教育的落后,增进了大学生对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感情,培养了他们的奉献精神。另外,通过顶岗实践,帮助实习生更好地给自己定位,加强心理培训,调整自己“眼高手低”的普遍现象。许多同学认识到,毕业后到农村工作未尝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在那里更能体现大学生的价值和作用。有的学生下定决心要服务于基础教育,要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部分学生实习返校就带回了就业合同,所以顶岗实习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进一步深化顶岗实习的思考

从多年顶岗实习反馈的信息中发现,顶岗实习过程中也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学生而言:部分实习单位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之处,生活条件较艰苦,就有学生出现了畏难情绪;有的单位管理较严格,并且只是象征性地支付了一点报酬,出现了学生闹情绪的现象;就校方而言:由于专职教师较少,实习点分布面较广,管理难度较大。就实习单位而言:部分实习单位错误地将实习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使用;对指导教师没有进行严格的选拔,导致了导师参与指导工作不够,缺乏热心和责任感,把学生的顶岗实习当作自己休假的好时机。高师院校的办学体系和培养模式的缺失,还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有些教材内容陈旧老化,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还需要强化以下环节:

(一)深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

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可以分阶段进行师范技能培训,如:一年级要加强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的训练。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由技能教研室牵头,定期举行系级板书竞赛活动,让学生的中英文板书流畅、美观;二年级要钻研教法,分析中学新教材,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动向,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日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利用互联网上提供的教育资源,能使用多媒体及微格教学。三年级时,专科生顶岗实习,加强对本科生的师德教育,利用网络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师范技能,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试讲,到中小学见习,吸取其他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大学生除了应该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毕业论文设计及答辩,是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是大学生毕业前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要指导毕业生将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密切结合,将亲身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实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常言道:“治贫先治愚”,当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的帮扶、经费上的投入是先决条件。一年一度的顶岗实习毕竟只能在短期不连续地给农村基础教育提供帮助,师范院校要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支援基础教育。可选派曾有基础教育经历且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轮流到农村中小学上示范课,宣讲新课标,搞师德讲座,交流教学经验,传授教学技能。还可以让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派送教师到高校接受现代教学方法与理念的免费培训。鼓励优秀学生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就业,如此长期实践,教学资源就达到了较合理的分配,师范院校对自己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智力上提供了帮助,间接地加强了实习基地的建设。

大学生短期实习论文范文第7篇

专业实习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虽然教育部规定实习环节必须以相应的学分计入大学生的在校成绩,而且大多数高校也都安排了相应的实习教学,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实习教学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麦可思公司2009年的调查报告显示,有20%以上的各类型院校的2008届毕业生没有接受任何实习。[3]根据对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的分析,笔者认为影响目前高校实习教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1实习工作中传统做法的惯性

“对于学校来说,我们更多接触的是用人单位直接来招聘学生,实习这一块更多的是坐在家门口,单位有实习需求的时候我们会用网站把信息公布出去,但学校并不掌握全校学生的实习数据,目前实习这块学校还是处于一种非主动的状态。”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的看法代表了目前高校在学生实习方面的通行做法。[4]普通高校负责实习的教师普遍认为,由于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不同,普通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侧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而职业技术学院侧重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只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才有必要由学校进行统一的实习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而普通高校除了医学、师范等特殊的专业,其他文科类的专业实习不应该也没必要由学校统一安排。而且由于文科类的专业实习单位的人员需求普遍较少,造成学生实习的教学点较为分散,导致实习教学的安排与管理异常繁琐,工作的责任非常重大,成效在短期内又难以显现,工作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所以普通高校尤其是文科类专业对于实习教学的安排一直较为被动。

1.2对实习资源的调研不够,实习管理措施不当

首先是对实习单位的调研不够,普遍认为由于资源有限,所以许多高校“只能提供部分毕业生实习的机会,为了拿到学分顺利毕业,其他学生只得自寻出路”,这种僧多粥少的情况“直接造成了拿实习换学分的现象。”[5]流于“走形式”的实习方式,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锻炼,从而影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几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尽管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无论是政府部门、企业还是事业单位等,对大学生实习的重视程度和接纳程度都在逐渐提升,只要工作到位,每年都能保证为学生提供足够数量的实习单位;对于自寻出路的那部分学生,只要学校的管理措施得当,也能够保证学生能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实习,而不会出现“拿实习换学分”的情况。

1.3未能将实习教学纳入到正常的教学体系中

对于实习教学,很多文献将其与大学生就业放在了一起,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更为关键的是,它是学校日常教学的一部分。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必须“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实习、实践教学基地”。[6]许多学校虽然也会要求学生进行实习,但往往是对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等方面作硬性规定,形式的成分比较大,不太关心实习的真正内容。实习是高校日常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环,不是对教学工作的可有可无的工作补充,不应该被孤立出来。我们的实践表明,只要将实习当作教学环节,就能够保证其顺利实施。面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挑战,固守传统的做法,不深入调研,则难以保证教学质量。高校必须认清形势,发现问题,全面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7]

2实习教学的设计与管理

实习教学作为日常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对实习时间、实习单位、过程及内容等进行具体规划,从学校、用人单位、家庭、大学生自身等四个方面加以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实习教学的顺利进行,又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不会受到侵害。实习教学体系的设计必须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把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连接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

2.1实习时间的安排

2009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54.2%的人认为实习至少要3个月才能真正学到东西。[8]如果实习时间太短,学生刚刚度过磨合期实习就结束,用人单位不愿意接纳这种短期的实习生。我们在综合考虑了单位接收、学生考研、毕业论文工作等情况的前提下,经过几年的摸索,将管理类学生的实习时间安排在7月初到10月底,共4个月。这样做,一是有效地解决了考研、考公务员、英语等级考试等与实习时间上的矛盾。因为考研能缓解就业压力,所以许多学校对学生的实习没有严格管理,导致部分学生经常违反实习单位的工作纪律,给实习单位留下了不好的影响。10月底结束,既能够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又能够保证研究生、公务员等考试需要的时间。二是许多学生通过实习,认识到了以前理论学习中存在的欠缺,在学校选课、课程听讲与理解方面有了新的理解,学习的觉悟有相当的提高。三是与毕业论文工作的衔接更加有效。对于大学生来说,理论学习——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恰好是“理论——实践——理论”的完整过程。我们突破传统,把实习教学与毕业选题工作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在实习中遇到的工作重点等作为毕业选题,把实习与毕业论文的工作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2实习单位的确定

2007年中国教育报的一则报道称“一方面是企业需要有实践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大学生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却得不到企业单位的支持”。[9]我们这几年的实践经验是,许多单位的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越来越多的单位愿意接纳学生,现在联系和确定实习单位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采取学院安排和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实习单位;以生源地和成绩作为学生选择实习单位的标准。根据生源地和成绩来安排学生的实习,一是出于从学生毕业后回生源地就业的考虑,二是节约了学生实习期间的费用和日常开支,三是保证了在基地实习的那部分学生的专业素养,这种安排方式对用人单位和实习生都有益处。目前实习市场供大于求,而且实习单位出于对学生背景的不了解,一般不愿意接纳单独联系的学生。由学校出面联系实习单位,保证了可信度,而且因为学校亦拥有一定的资源,能够与某些单位建立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所以确定实习单位并不十分困难。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讲,首选的实习地点当然是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但这些部门容纳能力有限,往往只需要五名以下的实习生,如果都是由学院来安排,显然是不现实的做法,因此在学院安排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

2.3实习教学的过程管理

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行为举止都代表了学校和专业的形象,表现得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得不好就会对学校和专业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实习教学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管理。一是下点前的培训。由于大学生普遍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因此在走上实习岗位前,对他们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培训,让他们了解诸如职业人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显得尤为重要”。[10]根据管理类学生实习的特点,我们在学生下点前主要是进行公文写作、办公软件应用、职场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因为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文化,学生在实习前应该对该单位有大致的了解,所以我们要求所有学生在下点前上交一份实习单位简介。二是实习教学大纲的制定与管理。实习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通过实习单位这一学习平台,接触社会现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绝大多数实习单位的人数少,无法集中开课,所以在实际运行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应对不同实习单位的实际。为此,我们不断完善实习教学计划,力求使实纲既能体现专业方向的特点,又与能力培养的目标相适应;一方面按照实习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实习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和检查,另一方面在实习的具体环节则委托实习单位安排,保证了实习单位的权威和正常的工作秩序。三是请假和汇报制度。在以往的实习过程中,有不少实习单位反映学生实习存在着诸如态度不端正、不遵守单位的工作纪律、工作不主动、遇事不沟通、随意变更实习单位等问题。这些事情的发生使得相关实习单位非常反感,也给我们后续的实习安排设置了重大障碍。因此在随后的实习中,我们实行了严格的请假和汇报制度。日常工作时间必须遵守实习单位的制度,请假三天以上须报经学院批准。每个月必须向实习单位负责人书面汇报情况,经负责人签字后于实习结束时带回学校存档;汇报的电子版必须在每个月底发至学院主管教师邮箱。四是立体化、层级化的管理方式。学生的实习,学校只是将实践教学的任务委托给具体的实习单位,而他的思想动态、人身安全、权益保障等问题,依然由学校负责,这也是许多高校不愿意集中安排实习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学校、实习单位和家庭之间良好的合作,是实习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为了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采取了“一三三”的管理方式:“一”就是一名老师主管,避免了多头管理的弊病;“三”是指学校、实习单位和家长三方分别负责整体管理、具体教学和生活安排;“三”还指在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三方分别负责教学管理、思想动态和专业指导,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合作的管理新格局。在学生自我管理方面,每个地区设立大组长,负责本地区学生和老师的联络;超过三人实习的单位设立小组长,负责及时反馈本组的实习动态。并且还建立了实习QQ群,加上电话、邮件等联系手段,保证了沟通渠道的畅通。五是实习鉴定和教学检查。实习鉴定直接决定学生的成绩,不仅是牵涉到学生在校评定奖学金的事宜,现在许多实习单位要求学生在应聘时提交《实习手册》,所以学生无不希望获得一个评价高的实习鉴定。但仅由实习单位出具鉴定,容易出现作假的情况。我们的实习鉴定采取带教老师和实习主管老师分别评分的方式,带教老师负责评定实习期间的业务成绩,实习主管老师负责考勤分的评定,尽量保证实习鉴定的真实性。实习教学检查有拜访实习单位、联络感情、看望学生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重含义。检查的方式分为实地检查和电话检查检查两种,对于实习基地和有希望发展为基地的实习单位,我们每年均进行教学检查。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和能力测试等检查方式,将教学检查和考核结合起来,便于全面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

3实习教学管理的成效

3.1扩大实习就业基地的范围

实习基地与实习单位不同,每年均能够容纳一定实习规模的学生参加实习,是长期的带有合作性质的实习单位,双方在人才培养和信息交流等方面互助互惠。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与普通的实习单位实习区别很大,通过在实习基地的实习,那些表现优秀的实习生将进入实习单位人才储备库,在人才招聘中获得优先录用的机会。实习基地对于用人单位的好处是,一方面减少了招聘时的盲目性,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学校这个平台,不仅可以聘请高校教师为其员工进行理论培训,还可以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力。

3.2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实习阶段的历练,体验了从学生到员工再到学生的角色转换,经历了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循环,意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差异,也让他们更加感到了熟悉社会和理论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规范、有序的实习教学,学生广泛地接触了工作实际,获得了有关职业活动的亲身经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基础。实习生返校后,在学习上能够针对自己的弱点及时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和理论积累,增强了日后工作的“后劲”。

3.3学院的教学工作形成了良性循环

大学生短期实习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实习评价模型

一、建构大学生实习评价模型的必要性和思路

大学生实习是指大学生为某一组织提供劳动,获得专业或非专业领域实务经验的过程。典型的实习有四个特点:有指定的实习时间;获取报酬不是实习的根本目的;授予学分;监督工作由大学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联合完成。高校将实习视为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以前实习被看作是联结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桥梁,使大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的知识;现在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剧,实习更多地被视为大学通往职场的桥梁,能够促进大学生从学生角色向从业人员角色的转换,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资本。按照高校的设想,实习期间大学生应同时接受学校和实习单位的教育和管理。但是,伴随着我国市场导向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大学生实习供给模式发生了变化,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根据课程设置统一安排实习演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学生以及企业间的多样化选择模式,导致学生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组织进行实习。高校实习指导教师不可能深入到每个实习单位直接观察和指导大学生实习,只能借助通信工具进行间接的指导,同时实习单位易将大学实习生视为短期雇工而疏于指导,使得身处陌生而复杂的职场当中的大学实习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外部指导而易陷入迷茫,难以通过实习获得进步。因此,做好大学生实习评价工作非常必要和重要。理想的大学生实习评价办法不但能客观、准确和全面地评价大学生的实习效果,而且能够对实习当中的大学生切实起到指导作用。本研究通过对首都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工商大学的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实习评价主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习单位,他们依据学生的实习表现给出文字评定和分数;另一类是大学实习指导教师,他们主要依据学生的实习论文,同时参考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给出文字评定和分数。实习单位作为评价主体时,一般采用文字评定法,着重评价学生的实习表现,如是否遵守工作规范、工作态度是否积极、是否掌握了基本工作技能等。文字评定法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难以对学生进行客观比较。大学实习指导教师作为实习评价主体时,主要关注学生通过实习获得的自我发展。但是,大学实习指导教师受条件限制,一般不能亲临工作现场,对学生的实习评价主要依据其实习论文,而学校对学生撰写实习论文没有严格的规定,学生一般会在实习论文中描述实习的经过、收获和体会等,结构和内容比较松散、随意,导致实习指导教师很难依据实习论文对学生的实习得出客观、准确的评价结果。鉴于目前大学生实习评价存在的以上问题,本研究试图建构更为完善的大学生实习评价模型,系统探讨大学生实习评价模型的构成、模型建构的理论基础、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流程,以期达到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并增强对大学生实习的指导功效的目的。实习单位和实习指导教师对大学生实习的评价各有侧重,实习单位关注大学实习生的工作表现,而实习指导教师关注大学生通过实习获得的自身发展,他们分别从雇主和学生的需求出发去评价大学生的实习。事实上,大学生的实习应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相应的实习评价也应包含这两个方面。为了对大学生的实习进行全面的评价,大学生实习评价模型将分为两部分——以实习单位为评价主体的部分和以实习指导教师为评价主体的部分,学生的最终实习成绩由两部分成绩依权重组合而成。实习单位评价部分的内容是大学实习生的实习表现。为使评价更客观,将用工作绩效的点评估法取代以往使用的文字评定法。在确定评估点时,可参考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德、勤、绩、能,将评估点定为大学生实习时的工作态度、工作投入、工作绩效和工作能力,评价时可采用Likert五级评定法。以下将重点讨论实习指导教师评价部分的模型建构。

二、大学生实习评价模型中指导教师评价部分的建构理论基础与评价方法

(一)建构的理论基础——目标管理理论

前文通过分析,认为实习指导教师依据大学生的实习论文对其实习进行评价无法做到客观、准确和全面。本研究为提升评价质量,将目标管理理论作为建构大学生实习评价模型中指导教师评价部分的理论基础。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提出目标管理理论。目标管理是为了使管理能够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并实现企业目标而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采用的以自我控制为主导思想、以结果为导向的过程激励管理方法。德鲁克认为,管理的真正含义在于设定目标,企业目标是企业最根本的策略。企业目标既是一种借以实现企业使命的投入,也是一种用以衡量工作绩效的标准。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工作。目标管理模式的优点首先是使组织的运作有了明确的目标,使每个员工都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其次是结合了人性管理的思想,主张权力下放,强调员工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充分激发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是为业绩的检查反馈和效果评价提供了更为客观的基础。大学生实习时接受的现场指导较少,经常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没有方向。将目标管理模式引入大学生实习当中,首先能使大学生有明确的实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在实习过程中可充分发挥主动性、2016年3月上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自我管理和寻求指导来实现目标;其次可将实习目标转化为实习效果评价指标,使实习效果评价更明确和客观。

(二)评价方法——关键事件法

关键事件法由弗拉赖根(Flanagan)和贝勒斯(Baras)于1954年提出,用于工作分析和绩效考核。具体做法是管理人员或岗位人员将该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加以详细记录;收集大量信息后,对岗位的特征和要求进行分析研究或者对员工绩效进行考核。关键事件是指平时工作中做的特别好的或者做的不好的事件。对关键事件的描述内容,一是目标,即事件当中调查对象的行动目标是什么;二是情境,即导致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三是行动,即调查对象当时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四是结果,即行动的后果是什么;五是控制程度,即调查对象对结果的控制程度是怎样的。本研究将关键事件法作为大学生实习评价模型中指导教师评价部分的评价方法。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详细描述自己在实现每一实习目标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数件非常成功和失败的关键事件,然后实习指导教师依据学生所描述的关键事件对其实习效果进行评价。采用关键事件法的原因,一是其要求描述和评价的是学生为实现实习目标所采取的行动以及行动结果接近实习目标的程度,能很好地落实目标管理理念;二是其要求描述的是具体的实习行为及结果,为实习评价提供了客观的依据,能有效减少实习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三是学生收到评价反馈后,可以知道哪些行为需要改进,以更好地实现目标。

三、大学生实习评价模型中指导教师评价部分评价指标的理论依据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空前巨大的形势下,黄河提出实习对自我的促进效果具体可分为促进工作适应、促进职业发展和促进就业。本研究将这三个实习对自我的促进效果作为大学生的实习目标,同时也作为所建构模型中指导教师评价部分的评价指标。黄河依据组织社会化理论解释大学生实习能够促进工作适应。按照组织社会化理论,新员工进入组织后有一个社会化过程,即员工从组织外部人员转变为具有参与性的内部人员的过程。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员工个人以前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受到冲击与影响,他们需要不断地调整自我,内化组织和团队的期望与行为规范,掌握工作技能,最终才能成为组织的一员。大学生实习时会发现工作和职场的诸多方面与自己的预期不符,遭遇由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而带来的心理冲击,这迫使他们对工作建立客观、现实的认识,调整对工作的期望,为他们今后正式参加工作后的组织社会化奠定基础。黄河用组织社会化理论对大学生实习能够促进工作适应这一观点进行解释是充分的,但他依旧用此理论分析和解释大学生实习能够促进就业以及促进职业发展却不够透彻和到位。本研究尝试用弱连接理论和职业人格理论分别解释促进就业和促进职业发展这两个大学生实习目标和实习评价指标。

(一)促进就业的理论依据——弱连接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Granovet⁃ter)于1974年提出弱连接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与一些亲人、同学和朋友等形成强连接的社会关系。相对于强连接,人们还有着更广泛而肤浅的弱连接社会关系。强关系维系着群体或组织内部的关系,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弱关系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纽带联系,它比强关系更能跨越社会界限去获取信息和其他资源。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常常并不是强连接,而是弱连接。根据弱连接理论,弱关系是帮助个体获取就业信息和工作机会的非常重要的来源。对于大学生而言,实习之前与家长、部分教师和同学等形成了强连接社会关系,而很少有机会与社会上的人接触并建立对寻找工作有帮助的弱连接社会关系。实习作为大学生步入职场的第一步,帮助大学生建立了与同事、上级和客户等之间的弱连接社会关系。这种弱连接社会关系信息扩散成本低、传播效率高,成为大学生与外界交流、获取职场信息的桥梁以及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信息的资源,从而促进了他们的就业。

(二)促进职业发展的理论依据——职业人格理论

约翰•霍兰德(JohnHolland)1959年提出的职业人格理论认为职业和人格都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当一个人属于具有某种能力倾向的人格类型时,往往会对同一类型的职业感兴趣,同时也适宜从事这类职业。好的工作就是自己能胜任且感兴趣的工作,职业选择的过程就是选择与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相匹配的职业的过程。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大学生不仅对工作缺乏认识,而且对自身的个性、能力和兴趣等也没有清晰的认识,这会导致他们在职业选择上产生偏差。大学生通过实习,一方面能增强对职场和工作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对自我的认识,不仅能确认自己的职业兴趣,而且可以检验自己的工作能力,从而对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有更准确的认识。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生的实习是重要的职业探索活动,为之后的职业选择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职业发展。

四、大学生实习评价流程设计和实习评价模型的统合

(一)大学生实习评价流程设计

大学生实习评价流程可分为实习前、实习和实习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一般又可分为几步。

1.实习前阶段。

第一,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有关实习的培训。实习前由实习指导教师向学生讲解实习目标、实习评价主体、实习评价指标和实习评价方法,并向学生讲明他们在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第二,学生制订实习行动计划。培训之后,要求学生制订实现实习目标的行动计划。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写明为实现实习目标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能力、计划采取哪些行动。

2.实习阶段。

在实习当中,如果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或问题时,要求他们向实习指导教师或实习单位求教。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应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指明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或加强,并提供改进或加强的建议。

3.实习后阶段。

(1)实习单位对大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评价。实习单位对大学生的实习表现可从工作态度、工作努力程度、工作结果和工作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可采用Likert五级评定法,五级分别为很强、比较强、一般、比较弱和很弱,并分别赋以5分、4分、3分、2分和1分,评价被评学生与一般大学实习生相比在这四个方面的强弱程度。(2)学生进行关键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分别描述在实现促进工作适应、促进就业和促进职业发展三个实习目标的过程中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和做得失败的一件事。描述这些关键事件时,要求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本人所采取的行动、事件的结果以及自己对结果的控制程度四个方面,描述必须做到真实、详细。另外,要求学生分析和评价自己在这些关键事件中的优势与不足。(3)学生制订行动改进计划。要求学生在实习后分析和评价自己在实习前制订的行动计划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并制订行动改进计划,以提高工作水平和促进自我发展。(4)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有关关键事件的描述和分析以及学生的实习行动和行动改进计划进行评价。实习指导教师围绕促进工作适应、促进就业和促进职业发展三个实习评价指标对大学生有关关键事件的描述和分析以及学生的行动与行动改进计划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成功和失败的关键事件的描述是否真实、详细,学生分析事件成败的原因是否全面和准确,学生对实习行动计划的分析和评价是否合理、到位,其行动改进计划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挑战性。(5)实习指导教师综合自己和实习单位的评价给出最终评价。实习指导教师将自己给出的评价成绩和实习单位给出的评价成绩分别赋予合理的权重,然后合并得出学生最终的实习成绩。

(二)大学生实习评价模型的统合

综合以上论述,本研究所建构的大学生实习评价模型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以实习单位为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为实习表现,评价指标为工作态度、工作努力程度、工作结果和工作能力,评价方法为Lik⁃ert五级评定法。另一部分以实习指导教师为评价主体,以目标管理理论为建构模型的理论基础,评价内容为实习对自我的促进,并依据组织社会化理论、弱连接理论和职业人格理论分别确定促进工作适应、促进就业和促进职业发展三个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为关键事件法。最后实习指导教师按合理的权重比例合并两部分的评价成绩,给出最终的实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勇,范冠华.找回从学校到工作的“中间地带”——大学本科生实习类型区分于意义解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2(4).

[2]石卫林.大学生过早实习:促进抑或阻碍学业参与?[J].复旦教育论坛,2012(2).

[3]张勇.大学生的实习权益保障及制度构建[J].教育评论,2007(6).

[4]林观土,于红波,罗璇.土木工程测量实习成绩评价改革与实践[J].测绘科学,2009(4).

[5]刁洪斌.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生顶岗实习评价模式[J].职教论坛,2010(11).

[6]杨轶,李艳灵.顶岗实习评价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8).

[7]王忠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0(3).

[8]邱国栋,王涛.重新审视德鲁克的目标管理——一个后现代视角[J].学术月刊,2013(10).

[9]任燕.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J].教育评论,2010(6).

[10]刘津平.新版ISO9000标准关注目标管理思想[J].社会科学家,2002(5).

[11]黄河.大学生实习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组织社会化的视角[J].高教探索,2009(6).

大学生短期实习论文范文第9篇

伴随着大学扩招的逐步深入,社会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大学生也越来越成为了就业的弱势群体,而作为招聘方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抱怨新进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使更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严峻考验, 也是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这一现实,学术界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整理了与经管类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的文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调研了唐山市多家招聘单位的招聘要求,从招聘单位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并结合分析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毕业生所认为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考察了招聘方要求和学生观点之间的差别,以期对经济管理类会计学本科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等制定产生积极影响。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由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其中,一般实践能力指所有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则指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专业性实践能力。

(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除了具备所有大学生均具备的一些基本特点外,还体现在他们接受了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科研训练,同时还表现在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将基本限于具有经济管理行业背景的企业或者其他企业的经济管理类岗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必须首先满足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般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即具备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还必须具备包含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在内的专业实践能力。所谓专业经验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经验;所谓专业态度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形成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态度,主要包括工作责任心、勤恳敬业精神、细心认真精神、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态度及事业心等方面;所谓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从专业知识的来源看,专业知识包括从学校的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和从相关实践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则专业知识能力中也涵盖了专业经验能力的一些要求;所谓专业工作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养成的处理业务的相关能力,包括工作作风、工作抗压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等;所谓专业道德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与潜在良好职业道德形成相关的品德能力;而专业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以及在专业业务中不断创新进取的专业能力。

目前的文献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一般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般实践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然而,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仅仅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构成,并未对相关的能力要求展开阐述;同时,也未结合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对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

近年来,与市场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相适应,高校的会计学教育方向特别是会计本科教育逐步向能力导向型转变,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会计学专业建设中,如何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技能,提高创造性地应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会计学专业的发展潮流要求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来自于他们亲力亲为的实践感受,来自于模拟现实工作环境场景下手与脑的自如配合以及知识的灵活迁移。这些活动的实现,都要依托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安排, 而这恰恰是现有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薄弱之所在。具体表现在:

(一)体系中各环节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构成。 但这些环节之间并非等量并重的处在同一层面上。就社会实践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而言,三者之间是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的: 没有实践就难以形成论文,特别是会计学本科论文多要求以当前实际存在的会计问题作依托、体现实际应用价值;而实验与实习、 社会实践之间可以并列,属不同的认知途径。由此可见, 将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简单罗列在一起,是缺少系统性思想作统驭的, 逻辑关系不够清晰。

(二)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会计学专业也莫不如此。会计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注重他们对实际业务的操控能力,而这种实际操控能力来自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感受和感悟,它不能脱离“干前学”,但它更依赖于“干中学”。它是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亲力亲为的切身感受,是学生对专业认知的必然阶段和过程,是不能被代替和剥夺的。在实践教学中,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该怎样做”,他们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这与理论教学中习惯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是不同的。然而,目前学生的主体地位尚不明确,教学观念的改变是迫切的。

(三)校外会计实习效果不佳 现在一般高校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很容易流于形式,原因主要是缺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一般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在本单位进行会计实习,因此各高校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时往往会遇到来自企业的阻力。其次,校外实习点多面广,教学管理难度大。由于企业财务工作比较忙,其办公场地空间有限,每个单位一次只能接纳2~3个学生。这样每位指导教师要负责几个企业的学生实习,困难较大,加上有些企业对实习学生管理不严,放任自流,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三,实习时间安排与理论教学脱节。从各学校的教学组织来看,校外会计实习主要集中在学生全部专业课学习结束后进行,一般需要实习的内容较多,但学校受实习经费的限制,往往安排的实习时间有限,再加上会计理论教学与实习时间上存在差异,学生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书本上没有搞清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及时消化书本所学的知识。最后,学生对校外会计实习的兴趣不大。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会计人员必须遵循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处理,并承担相应的会计责任,而指导会计实习的人员由于担心出现账务处理的错误而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在实习单位很难接触到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因而实习中“只看不干”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学生对校外的会计实习失去兴趣,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实习收效不大。

(四)忽视会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2007年起实施的新会计准则,更加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对金融及其衍生品的驾驭能力,对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特殊业务事项的掌控能力,对公允价值的灵活运用能力。新准则的出台,是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而生,这势必在客观上导致会计学研究对象更加复杂和多变。不仅如此, 对一名会计从业人员来说,仅仅将这些复杂多变的经济业务作出专业处理远远不够,还要善于与环境沟通:与工商税务保持良好的沟通界面,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监督部门交流顺畅, 与生产销售部门分工协作等。高质量的会计人才不是在书斋中长大的, 也不是通过完善的理论逻辑训练达成的,从学生成长为一名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安排是重要保证。 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知, 才有可能激发出灵感,创新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也正是社会所期望的。

三、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实践环节间逻辑关系的理顺,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在更宽视角下进行教学资源的配置,用好、用足校外企业资源,以及重新审视和看待会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是当前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 基于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训、实作为主线, 笔者提出构建创新型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基础性实训模块 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性实训模块是针对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单科结束后,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基础性实训。在实训资料的选择上,应首选企业真实业务和数据,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同时,注意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广泛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提高实践教学含金量。为了更好地熟悉会计准则中有关金融业务与产品的规范,应增加适当比例的金融专业实训课。在实训中应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培养沟通能力,使其尽量适应会计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二)综合实训模块这是在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基本完成之后进行的综合性实验。 此时, 学生已将升入大四, 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也应重视学生与企业的交流,并积极搭建两者沟通的平台。在实训阶段,应尽量以企业真实业务为依托,保证实验资料的鲜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地进行试验程序的设计。 针对具体业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开放式的答案和个人见解。

在实训阶段虽然还要依托学校的综合实验室,但在指导教师的配备上,应优先选择有科研项目以及具有双师背景的教师,同时还应邀请相当比例的企业会计实务专家来共同完成,这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通过实训教学模块的训练,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完成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为下一步进入企业开展实作做好铺垫。

(三)实作模块 经过在校内的基础性和综合实训后,学生对一般会计操作流程已较为熟悉了,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水准。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以及体验真实的会计工作界面与场景,就必须将其放在更大的专业背景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安排最重要的环节――实作模块训练。实作,即在真实的专业场所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学生对特殊业务的处理,与工商税务界面的沟通,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监督部门的交流,以及与企业内其他部门的协调等工作能力的培养,均是通过实作教学环节来实现的。实作教学模块的目标决定了该环节只能在校外的专业场所进行,这也有利于学生的实战锻炼。

(四)专题写作与毕业设计环节 无论是专题写作(包括学年论文)还是毕业前的综合论文的设计与形成,均是以基础性实训、综合性实训及实作三大模块为基础形成的,是对前面实践教学环节的总结和认识上的提升,也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环节应注意对学生写作思路与方法的指导,领会前期三大模块环节形成的数据的经济含义,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悟性、创新思维和科研意识,使其尽快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除了上述在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创新外,为了保证会计实训的系统性、仿真性、趣味性,还应改革现有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基础会计课程实训》可以选择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全部模拟实验的形式,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练习全部岗位的模拟实验内容,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全面地熟悉和掌握整个企业的会计业务。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训》可以选择分组、分岗共同完成实验的形式,将会计模拟实验室布置成一个模拟财会科,分设若干个会计岗位,如:出纳岗、资金岗、存货岗、成本岗、往来结算岗、总账岗、稽核岗等,此外还应设置开户银行结算处、纳税申报处等。在每个岗位上要标出岗位名称、岗位职责、规定每个岗位分管的会计科目及所属的账簿、确定经济业务发生后凭证的传递程序等。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增强会计实验的仿真性、趣味性。

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能否达到预定目标,关键在于是否建立配套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并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高校要主动与企业建立起合作平台 高校应在与企业沟通中阐明这种合作平台的搭建,是以双赢为基础的, 是双方共建共享的资源。高校对企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向企业提供受过良好教育的毕业生。为了适应企业需求,高校应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 对专业方向、 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等做出调整, 为企业培养高质量人才。同时, 高校提供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和在职教育机会,为企业举办员工培训班, 做专题学术讲座,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 相对应的,企业接纳学生参与企业会计实作,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作场所、资料、场景,增强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协调和沟通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岗位需要达到零距离。该合作平台的建立,一方面,高校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能够为社会培养所需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较低的成本拥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储备。单纯的高校研究容易脱离实际,单纯的企业研究容易就事论事,而双方结合,可以互补互利,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共同承担课题研究,实作教学基地为高校教师承担科研课题提供了条件,为科研数据的取得提供便利;企业在与高校的科研合作中,利用高校科技资源,增强了企业会计人员的科研能力。

(二)导师的配备由具有一定比例的企业会计实务专家与高校教师共同构成 在校内实训期间,要有企业会计实务专家入校对学生进行实践辅导;在入企实作期间,要由企业会计实务专家与高校教师共同组成实作导师组,共同负责实作环节指导,随时把握实作新变化。同时,专家与导师之间应加强联系与沟通,更大限度地产生协同效应,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教师的特长为企业服务,同时也使高校教师更多地了解企业实际,更好地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服务,使学生、企业、学校均受益。

[本文系唐山学院教育科学基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0013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三朵:《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探讨》,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大学生短期实习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实习;问题

大学生毕业实习属于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锻炼大学生理论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毕业实习也面临着不少困难,这也导致了人们对毕业实习作用的质疑。总的来看,大学生毕业实习存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大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强调指出:学校要积极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实习实践,确保大学生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但是很多学生对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毕业实习的定位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或者持消极态度。对实习缺乏了解,也缺乏必要的准备。在实习过程中经常忙于各种考试或者和就业相关的事情,而对实习缺乏积极性,尤其不愿意参加集中实习。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2014年上半年,笔者带领十几名毕业生到某检察院实习,通过了解得知,这些学生中只有一名同学是主动要求参加集中实习的,其他学生都希望进行分散实习,但是按照学校的规定,集中实习的学生数量应当达到一定比例。在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参加集中实习的情况下,只能按学习成绩倒数排名的方式来确定哪些同学集中实习。有的学生甚至直接对我说:为什么让我们这些学习不好的同学集中实习,不怕给学校丢脸吗?大学生对毕业实习不够重视,甚至消极对待。究其原因,主要是毕业实习与考研、考公务员、撰写毕业论文以及就业找工作产生矛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许多同学选择了自主实习,这样不管事实上参加不参加实习,只要最后在实习鉴定表上盖上实习单位的公章就可以。面对实习,学生出现“集体消极”态度。[1]虽然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毕业实习,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段时间面临着考研或者考公务员以及找工作等多种选择,所以,无法认真对待毕业实习。

二、毕业实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第一,很多学校实习时间安排过于集中,从而造成实习双方供求矛盾突出。由于许多学校的毕业实习都集中安排在第七学期或者第八学期,这两学期是很多高校安排大学生实习的时间,过于集中的实习时间安排造成了实习的“拥堵”,使得大量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更何况很多单位不远接受学生实习,从而导致学生和实习单位双方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就本身体会而言,笔者所在的单位,每年安排实习都是困难重重,实习单位非常难找,往往通过同学、朋友、师生甚至亲戚等各种关系通过“求人”的方式才能找到,但仍然难以满足实习的需要。第二,毕业实习与考研、撰写毕业论文、公务员考试以及找工作产生矛盾。无论高校把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还是第八学期,都会产生上述矛盾冲突。因此有些学生要么不实习、要么实习也是心不在焉、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如果不能兼顾就形成了冲突,那么在冲突的情况下,不管校方、还是教师、还是大学生本人,都会不重视毕业实习,甚至选择放弃毕业实习。第三,有的学校毕业实习的时间较短。实习学生需要用一部分时间了解工作单位、熟悉实习环境,了解工作情况,结果实际用于开展具体工作的时间更少。学生在实习单位在正常情况下不能独立承担特定的任务,所以实习单位很少给学生安排具体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工作角色”,而是“勤杂工”。[2]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在实践中测试他们的知识技能。也没有时间进行反思和对存在问题的改正机会,不利于提高实践能力,也不利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最终使实习流于形式,达不到实习的目的。

三、毕业实习基地相对不足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教育重视的程度不断提高,学校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供需关系的巨大差距导致找实习困难。同时实习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和不稳定也加大了为大学生实习提供足够实习场所的难度。此外,许多单位对接收大学生毕业实习缺乏积极性。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企业还处于追求追求短期内快速寻求高收益的经营阶段,还没有真正有意识地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与人才输送这个队伍中来。第二,实习生专业水平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使用人单位付出很多成本对实习生进行培训,或者是效果不好,或者就是“为他人做嫁衣”。第三、学生的工作安全意识缺乏,一些人担心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意外受伤而给实习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第四,国家和社会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单位,例如国有企业,不再承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承担的那种支持办学的义务。[3]第五,由于当前许多用人单位不欢迎实习生,高校在联系实习单位时会遇到较大的困难。有些高校让学生或者指导教师通过自己的各种社会关系联系实习单位,因为是通过“恳求”的方式找到的接收单位,所以不便对实习单位提出更多的要求,这就容易造成实习岗位与实习目标不能完全对接、实习不充分的结果,最终导致实习基地对高校实习教学支持不够,不能完全达到实习目的。[4]

四、对大学生毕业实习监管不到位

大学生毕业实习是大学生从学校迈向社会的第一步,由于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不足,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管理是不可不可或缺的。正确的指导和监督管理能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现实中,大多数学校和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管理倾向于过于宽松或者缺乏适当的管理和指导。[5]一方面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教学,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对实践教学的监管严重缺位。另一方面,由于前些年大学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攀升,而教师数量的增长却相对滞后,导致实习指导教师的短缺。由于实习学生人数较多,大学生往往各自为阵,教师的指导不能到位,而毕业实习成绩也只能凭借学生自己提供的一些书面材料评定,因此毕业实习考核不规范,无法调动大学生在毕业实习中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很难兼顾教学岗位与实习指导,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指导专业实习,即使指导也是敷衍了事。导致毕业实习空洞无物、缺乏实质性内容,使得毕业实习的质量难以保障。[6]

五、毕业实习经费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实习成本也水涨船高,不断增加。同时,由于扩招和学校规模扩大,学校的主要财力集中用于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使得高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教学经费普遍紧张。实习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其短缺境况尤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实习质量的提高产生了消极影响。受经费不足的影响,很多大学采取了“釜底抽薪”办法,只让少数学生参加集中实习,而对于大多数学生则采取分散实习的办法,以减少实习经费的支出。这种“放羊”式的实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等于是放任自流,因此根本谈不上实习质量。首先,由于分散实习地点多且分散,学校难于安排足够的带队教师经常去现场进行指导和管理,同时,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等任务较重,指导实习的热情不高。其次,学生对于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没有足够的重视和珍惜,反而把分散实习的时间作为找工作的时间甚至是外出度假的时间。第三,实习的评级体系不够完善。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监管严重缺失,对学生的评价缺乏客观标准,只能以学生提交的实习材料作为评定实习成绩的标准,甚至以指导教师的好恶感觉作为评价的依据,主观随意性突出,实习成绩不能客观地反映实习的真实情况。[7]从而影响的实习的质量,达不到实习的目的。这是实习经费不足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之一。

六、大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的权益难以保障

大学生在实习期间,作为实习单位的一名工作人员,其合法权益理应得到充分保障,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权利,但是大部分实习单位未能担负起保护实习生合法权益的责任。实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因为刚从学校踏入社会,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都比较欠缺,还处于适应阶段,导致了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受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第一,大学生在实习中处于弱势地位。有些实习单位招收实习生设置的门槛很高,实际工作中的要求也很高,但是给实习生的报酬却很有限,甚至根本没有任何报酬。很多大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在寻找实习单位的过程中并不重视报酬,甚至不要报酬也要到实习机会。而实习单位则把大学生当做是廉价甚至是免费的劳动力,侵犯了大学生的报酬权,从而严重地挫伤了大学生实习的积极性。[8]第二,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权利受到侵害得不到法律的充分的保护。现阶段,我国劳动法中并没有承认大学生的劳动者身份,因此大学生实习期间权利受到侵害时得不到劳动法及相关法律的充分保护。与在职职工相比,实习生的权利处于缺失状态。[9]第三,大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基本上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实习生权益保护失去了依据,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因公受伤也得不到赔偿。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当前情况下,在保护实学生的权利方面,相关法制建设明显滞后,欠缺相应的保护,最终导致实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大学生毕业实习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我们既要对当前大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又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应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一起来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而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而努力。

作者:张玉峰 单位: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德明.大学生毕业实习缘何成“鸡肋”[N].天津教育报,2010—03—17(002).

[2]陶峰,王志俊.高校毕业实习若干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5):194-192.

[3]韩新才,王存文.高校提高专业实习教学质量的创新思路与措施[J].科教文汇,2011(25):50-52.

[4]王言锋.谈高校如何处理好大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的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9):11-12.

[5]韩新才,王存文.高校提高专业实习教学质量的创新思路与措施[J].科教文汇,2011(25):50-52.

[6]田正学,王羚又.文科类专业大学生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石油教育,2009(4):50-52.

[7]尹戴忠.高校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破解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7):93-95.

[8]吴义太,姜丽.试论大学生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9(5):157-158.

上一篇:大学生实习就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暑假大学生实习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