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课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05:57:56

大学化学课程论文

大学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大学化学教育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培养其相应的化学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本科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基础。该文从大学化学课程设置,讲授内容、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军队院校与地方高校的大学化学教育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并针对军队院校学时受限的客观情况,提出了改进大学化学教育的几点思考,即加强与物理课程衔接、调整讲授内容、教学与考核方式多样化、引进助教制度、开设设计性实验等。

关键词:

大学化学教育;军队院校;地方高校;课程设置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也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当今人类面临的能源、粮食、环境、人口、资源等五大全球性问题无不与化学密切相关[1]。因此,作为通识教育的大学化学(或称普通化学),一直以来都被作为高等教育中实施化学教育的基础。尤其是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大学化学可能成为其四年学习生涯中接触的唯一一门化学课程。“大学化学”给学生以高素质的化学通才教育,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化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审视公众关注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新型材料、生命科学、健康等社会热点问题[2]。这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培养其相应的化学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本科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非化学化工类专业中实施化学教育已成为工程技术、高等教育专家的普遍共识。特别对于军事院校来讲,大学化学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基础。一方面为军校学员提供必要的化学知识储备,使其了解化学在军事上的应用。更关键的是要帮助学员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运用化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军事装备、军事工程乃至战场环境中的化学问题的能力[3]。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作为军内培养国防科学技术人才的综合类最高学府,担负着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军事人才的重担。了解国内重点地方高校的大学化学教育状况,并以国防科大为例,对军队院校与国内重点地方高校的大学化学教育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保持军队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学习地方院校的长处,对军队院校新一轮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大学化学课程设置现状比较

大学化学作为一门导论性质的基础课,其课程内容覆盖面广,除了化学学科本身的化学反应基本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相关知识之外,还包括众多的交叉及边缘学科,例如能源化学、材料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等。而与大学化学课程相配套的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5]从地方高校的大学化学课程设置状况看,一般理论教学学时数都在48学时以上,上海交通大学最少,也有36学时,而清华大学则高达64学时,而我校09培养方案中的大学化学只有28学时。地方高校普遍重视实验教学,如北京大学实验学时数达到了60学时,最少的浙江大学也有18学时,而我校09培养方案中仅仅有8学时。在军队院校中大学化学课程普遍存在着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大部分非化学类专业都不开设大学化学课程。这是因为军队院校由于培养人才目标和定位的不同,与对方高校相比有更多现实的困难。一是要培养素质过硬的军事人才,就必须保质保量地首先完成政治、军事类的课程,而地方院校在这方面投入的学时数非常少;二是数学物理作为核心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工程技术的前提和保障,这一点与地方高校是相似的;三是迫于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压力,这类课程的学时也必须保证;四是对人文素质的呼声逐年增大,人文类课程逐渐增加;五是对化学教育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学员进入部队后没有体现出化学素质对于军事人才的普遍重要性[3]。由于多方面的综合原因,大学化学课程所包含的内容逐渐的丰富,而完成课程讲授的理论学时不仅得不到扩展,反而被逐年的压缩。于是大学化学的教学就出现了一种“教材越编越厚,课时越讲越少”的奇怪现象。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完成大学化学课程的讲授和学习,是教员和学员都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讲授内容、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的比较

(一)讲授内容从知识结构上来看,大学化学(或普通化学)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篇章物质结构,第二篇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第三篇章化学与现代社会(如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等)。这在地方高校和军队高校都是相类似的。但地方高校由于学时相对来讲比较充分,在理解物质结构内容的基础上,把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作为学生了解和掌握的重点,而且还能够将化学与现代社会分成许多专题进行讲解,以及让学生参与讨论。另外,重视现代科学前沿,地方高校会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课堂讨论。我校在学时相对较少的情况下,为使大学化学课程具有鲜明的军事特色,能够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化学素养,精简了化学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基本规律的相关内容,更多地为学员介绍化学在现代军事高科技中的应用,比如在火箭推进剂、火炸药、军用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以及生化战剂防护等,但由于学时的限制,也只是以教员的介绍为主,没有形成学生参与的氛围。

(二)教学方法重点地方高校一般都重视《大学化学》的课堂教学,倡导启发式教学,希望学生多查阅文献,多思考问题,以便提高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课堂中对一些重点和关键内容重点讲授,采取讲、读、问、练相结合的方式,并针对难以理解或易混淆之处提出思考性问题,启发、思考、讨论、对比、总结、综合,从中得出各种方法的不同;每堂课后留下一个问题,让学生回去思考,下一次课时再讨论,把回顾旧内容与讲授新知识很好地衔接起来[6]。我校也要求采取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教学方式,每堂课前,把目的、要解决的问题、运用的手段先提出,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学员的课外自学时间较少,而且上网查找资料不方便,学生过多依赖于教员的课程讲授,难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研讨等方式。而且由于“课程内容多而课时少”的限制,教师大都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听教师讲课的时间远多于自主思考和自学钻研的时间,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和记忆。而由于学生很依赖教师的课堂讲授,教师不得不讲得更细、更多,结果不仅影响了学生独立探索能力的提高,还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考核方式目前许多985重点高校的大学化学课程除了进行期末考试外,还有期中考试和经常进行的平时小考。各次考试、专题讨论、作业及期中、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尽相同。比如在清华大学,大学化学的考核评定方式如下,平时作业成绩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20%,专题研讨报告或论文占10%,而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只占60%。这样在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价,一方面有益于促进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真正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单凭最后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养成“平时抛诸脑后,考前废寝忘食”的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突击学习方式。而目前我校大学化学理论课程的考核还是仅仅在最后期末考试的时候集中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员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课程没有足够的重视,不积极参与课程的思考、讨论、研讨等,考前突击,考完就扔,大大弱化了课程的培养作用。

三、关于改进军队院校大学化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通过前面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军队院校在“学时少”的客观条件下,保持了自己课程的大学化学的军事特色,但在讲授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加教学互动,夯实新型军事人才的化学基础。关于改进军队院校大学化学教育,作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保持军事特色,优化与物理课程的衔接,深化结构教学法针对军队院校目前学时少的客观状况,加强大学化学与大学物理的课程共建。大学物理和大学化学是高校两门相关性较大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不少主体上一致的内容,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和变化了的视角出现在各门课中(比如原子结构部分的内容,热力学方面的内容等),由于缺乏逻辑上的联系与方法上的沟通,使学员难以通观全局,致使教学内容缺乏必要的衔接和柔性连接,内容重叠,教学效率低下,学时严重短缺与学时浪费的局面共存[7]。

(二)讲授内容的调整与优化在优化与物理课程衔接的基础上,略讲或让学员自学物理课程中已经讲解的内容(如原子结构、热力学等)。保持课程的军事特色,将化学知识与军事应用紧密相连,在原有的在高技术武器装备中应用的基础上,特别要突出如何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将来军旅生涯中可能会遇到的化学问题的实例,以激励学员学习的热情,展现化学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在节约出课时的基础上,可以增加研讨课的比例,鼓励学员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特别是提炼出国防或部队中实际存在的化学问题(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都可以),让学员查找资料,自行设计解决方案,并在课堂上讨论、展示、答辩等。与之相对应,考核方式也相应调整,课堂研讨或撰写课题论文都可以在期末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参考文献

[1]王枫,张会菊.大学化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协论坛,2011(2)下:173-174.

[2]曾政权.大学化学课程国内外现状的比较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5):141-142.

[3]杜金会,王妍妍,等.浅谈军队院校的大学化学教育[A].第27届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七会场会议论文集[C].2010.

[4]戚洪彬,郑红,等.部分高校“大学化学及实验”开设情况的对比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2):26-29.

[5]杨秀平,梁永民.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高等理科教育,2008(5):109-112.

[6]罗静,江金强,等.中新两国大学化学教育比较中的思考[J].广州化工,2010,38(12):246-247+263.

[7]李正群,杜金会.军校理化综合性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8(2):80-82.

大学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化学;教学模式改革;高等院校;研究型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22-02

大学化学课程是高等院校面向化学专业和近化学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对于化学专业,大学化学讲授的内容主体上和无机化学基本一致,它既要与中学化学内容相衔接,又要为后续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等无机化学、结构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作为面向化学专业新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凸显出其重要地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科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输,而是对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在此背景下,我校大学化学课程组成员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使学生建立对该专业的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开展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奠定良好基础。本文主要介绍本课题组在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心得体会,以期为其他院校同类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些经验。

一、大学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改革内容

1.大学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本校大学化学课程总学时112学时,分为两个学期讲授,主要内容包括热化学、化学动力学基础、化学平衡、熵和Gibbs函数、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和元素化学部分。

2.本课程主要改革内容。①将原有的由单一老师授课模式改变为由一位老师主讲,在一些特色知识环节由具有相关知识实际应用背景的老师辅助讲授的模式。这样改革的优点是可以发挥师资优势(目前本课程组有六位老师承担大学化学教学工作),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本专业老师的情况;②在课堂教学上每2~3次课设立一次3~5分钟的学生讲授环节,由当堂选择的一位或两位同学对自主学习内容的一个知识点进行讲授、剖析。目的是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改变平时教学环节中学生对自学内容基本不看、老师考试不考、流于形式的不良状况;③在整个教学环节,每学期设计2次讨论辩论课,学生分组对提前设计的专业拓展知识进行讨论辩论。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拉近师生间的关系,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立足所学,加强小论文书写环节,营造“研究型”学习氛围。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及时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⑤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近几年来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实践技能课程的比重,相应的理论课学时数有所减少。如何在规定的学时内将课程内容全部讲完,是理论课老师遇到的新问题。在本课程授课中,我们采取了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主要讲授重点和难点,而将比较容易自学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后学习;⑥改革考核方式。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但仅凭借一次期末考试就决定学生成绩的好坏是不客观的。在本门课程考核中我们加大了平时考核的力度,具体比例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70%。平时考核中,除课本作业外,增加课堂讨论和作为拓展知识的小论文知识的考核,其中平时成绩中课堂作业和考勤占15%,课堂讨论占5%,小论文占10%。

二、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

1.全体课程组老师对教学模式进行讨论,分析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提出适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单个教学班单一老师授课模式和单个教学班多位老师分章节授课模式的比较和分析讨论,本课程组认为前一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教授内容比较系统,前后知识点容易衔接,不足之处是教学风格比较单一;后一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一年级新生学习一门课就可以接触到多位专业课老师,享受不同特色的教学风格,不足之处是学生刚从高中迈入大学,自主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还不够强,多个老师轮流上课恐怕学生不太适应,前后知识也可能不容易衔接。综合考虑认为采用由一位老师主讲,在一些特色知识环节由具有相关知识实际应用背景的老师辅助讲授的模式比较好。

2.原来的化学专业和药学专业对无机化学部分要求掌握的难易程度、内容都有很大区别,实行大类招生后大学化学如何兼顾化学、应用化学和药学的要求,需要进一步仔细讨论。另外大学化学教育是在中学化学内容上的提升,在授课中既要注意与中学知识的衔接,又要防止不必要的内容重复。为此我们组织全体课程组老师共同讨论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基本点、重点、难点和知识实际应用的划分形成统一的意见,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师精讲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开展教学讨论和学生调研,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寻找合理化的解决方案。

3.讨论课实施方案。老师提前一个月布置讨论课,主要内容包括:①以5~6名同学为一组,全班同学分为六个小组;②每组同学自主选择一个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课题,查阅资料,准备讲解;③讨论课上每个小组15分钟左右,其中主动讲解环节7分钟,问答环节8分钟;④每位同学不仅要积极主动讲解、回答问题,而且要勤于思考,向其他同学提问;⑤讨论课成绩总分10分,台上讲解和回答问题6分,台下向其他组提问4分。分数由同学自主打分评定,每个同学只给其他组同学打分,以全班同学30名全勤为例,A同学的分数由其他组25位同学评定,去掉3个最高分和3个最低分后,取平均值,即为该同学的本堂讨论课成绩。

三、对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要的不断变化,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保持其原有优点的同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无论是什么课程,改革不能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或者为了申报课题而进行改革,而是应该实实在在地具有真正的目的和意义。对于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有如下思考:①改革要循序渐进。如在自主学习内容的安排上,不能步子迈得太快。一方面对于刚从高中走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在对新知识的掌握上还是主要依靠老师的传授,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人都有点惰性,对自主学习的内容即使有一定的考核机制,学生也常常不会和课堂内容一样用同样的精力学习。对于为后期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奠定基础的大学化学课程,基础一定要打好,所以自主学习内容应该适当,特别忌讳为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而设置大量自主学习环节;②授课中应重视课本理论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相结合。尽管目前教材追踪学科新知识较为及时,但是仍然与最新学术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差。为了学生能及时获取新的知识,在备课中应注重新知识的补充,授课中注重课本理论与最新学术成果的结合;③授课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普通地方高等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师在讲授大学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多结合当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污染、能源短缺、食品健康等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拓展知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学有所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④注重师德修养,加强师生互动。良好的师德修养、渊博的知识、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灌输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以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塑造,才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顾大明,张立珠,强亮生,唐冬雁,大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实践与效果[J].大学化学,2011,26(5):20-22.

[2]张福捐,黄振旭,大学化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J].许昌学院学报,2010,29(2):152-154.

[3]吴芳辉,大学基础化学教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5):119-120.

[4]黄紫洋,吴华婷,林深,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化学,2011,26(2):8-12.

[5]李彦伟,孙广,李海艳,别红彦,大学化学教学方法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3):111-112.

[6]刘松艳,王宝珍,金爽,大学化学教学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3):274-276.

注:本工作受到浙江省2009年度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ZC09061)和2011年绍兴文理学院校级课程教学模式试点改革项目:(040602.09)资助,特此感谢!

大学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1)化学课程与教材改革研究;(2)化学教学论学科内容与方法研究;(3)化学教师教育改革研究;(4)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研究;(5)中学化学实验改革与教学研究;(6)中学生化学学习心理研究;(7)大学化学教育与中学化学教育的衔接研究。

参会者可围绕上述主题内容提交会议论文,曾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的论文概不受理。提交的论文要重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突出实证研究。2 参会人员

高等院校从事化学教师教育研究的教师、化学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大学化学教师、中学化学教师、中学化学教育研究人员等。3 论文提交与评审

(1)论文格式。参照《化学教育》期刊,题目四号黑体,正文五号宋体。有完整的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结构要素。论文摘要需阐明研究方法、核心思想、关键数据和主要结论,以便汇编成集。

(2)评审与交流。组委会将邀请有关专家审阅、评选出优秀会议论文,拟通过大会报告、论坛报告、墙报、论文摘要集等形式进行交流。部分优秀论文将推荐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经作者同意后以专刊或专栏正式发表。

大学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一、大学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改革内容

1.大学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本校大学化学课程总学时112学时,分为两个学期讲授,主要内容包括热化学、化学动力学基础、化学平衡、熵和Gibbs函数、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和元素化学部分。

2.本课程主要改革内容。①将原有的由单一老师授课模式改变为由一位老师主讲,在一些特色知识环节由具有相关知识实际应用背景的老师辅助讲授的模式。这样改革的优点是可以发挥师资优势(目前本课程组有六位老师承担大学化学教学工作),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本专业老师的情况;②在课堂教学上每2~3次课设立一次3~5分钟的学生讲授环节,由当堂选择的一位或两位同学对自主学习内容的一个知识点进行讲授、剖析。目的是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改变平时教学环节中学生对自学内容基本不看、老师考试不考、流于形式的不良状况;③在整个教学环节,每学期设计2次讨论辩论课,学生分组对提前设计的专业拓展知识进行讨论辩论。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拉近师生间的关系,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立足所学,加强小论文书写环节,营造“研究型”学习氛围。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及时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⑤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近几年来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实践技能课程的比重,相应的理论课学时数有所减少。如何在规定的学时内将课程内容全部讲完,是理论课老师遇到的新问题。在本课程授课中,我们采取了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主要讲授重点和难点,而将比较容易自学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后学习;⑥改革考核方式。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但仅凭借一次期末考试就决定学生成绩的好坏是不客观的。在本门课程考核中我们加大了平时考核的力度,具体比例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70%。平时考核中,除课本作业外,增加课堂讨论和作为拓展知识的小论文知识的考核,其中平时成绩中课堂作业和考勤占15%,课堂讨论占5%,小论文占10%。

二、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

1.全体课程组老师对教学模式进行讨论,分析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提出适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单个教学班单一老师授课模式和单个教学班多位老师分章节授课模式的比较和分析讨论,本课程组认为前一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教授内容比较系统,前后知识点容易衔接,不足之处是教学风格比较单一;后一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一年级新生学习一门课就可以接触到多位专业课老师,享受不同特色的教学风格,不足之处是学生刚从高中迈入大学,自主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还不够强,多个老师轮流上课恐怕学生不太适应,前后知识也可能不容易衔接。综合考虑认为采用由一位老师主讲,在一些特色知识环节由具有相关知识实际应用背景的老师辅助讲授的模式比较好。

2. 原来的化学专业和药学专业对无机化学部分要求掌握的难易程度、内容都有很大区别,实行大类招生后大学化学如何兼顾化学、应用化学和药学的要求,需要进一步仔细讨论。另外大学化学教育是在中学化学内容上的提升,在授课中既要注意与中学知识的衔接,又要防止不必要的内容重复。为此我们组织全体课程组老师共同讨论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基本点、重点、难点和知识实际应用的划分形成统一的意见,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师精讲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开展教学讨论和学生调研,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寻找合理化的解决方案。

3.讨论课实施方案。老师提前一个月布置讨论课,主要内容包括:①以5~6名同学为一组,全班同学分为六个小组;②每组同学自主选择一个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课题,查阅资料,准备讲解;③讨论课上每个小组15分钟左右,其中主动讲解环节7分钟,问答环节8分钟;④每位同学不仅要积极主动讲解、回答问题,而且要勤于思考,向其他同学提问;⑤讨论课成绩总分10分,台上讲解和回答问题6分,台下向其他组提问4分。分数由同学自主打分评定,每个同学只给其他组同学打分,以全班同学30名全勤为例,A同学的分数由其他组25位同学评定,去掉3个最高分和3个最低分后,取平均值,即为该同学的本堂讨论课成绩。

三、对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思考

大学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础化学课 实效性 思辨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60-01

高校基础化学课是高等农林院校必修基础课之一,相对于专业课来说地位较低,但其基础性的特点,为大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托。所以,大学基础化学课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关系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有必要了解高校化学基础课教学的现状,找出不足,并制定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对策。下面笔者就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谈一谈高校化学基础课目前的教学现状,并提出一些教学改进措施,期望通过教学改进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

1 化学基础课教学现状

1.1 授课方式以传统方式为主,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够

化学基础课是为我校食品、农学、生命、动科院学生开设的公共课,其基础地位不可动摇。长期以来,学生以获得学分为主,学生需要化学课内容少些,考试好过,所以,化学基础课的课程内容被压缩,一些具有探究意义的教学内容不得不减少或删除,这样就使得化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片面强调灌输,而不是探究,片面强调教材的重要性,而不是用教材教。有时一节课能讲半本书,没有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探究过程,这样怎么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探究精神的学生呢?

1.2 学术前沿渗透不够

大学是培养科研人才的地方,但是化学基础课只是讲述简单的基础知识,几乎不涉及学术前言,因为它不是专业,学生需要的只是分数。但是,我们知道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两种,社会本位论强调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来规定教育的目的,认为“教育应当把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人,使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作为自己的目的。”[1]也就是说,社会本位论认为人不具有社会价值,强调人应该服从社会的需要,强调人的现实需要,那么,学生得到合格分数,顺利毕业,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吗?

1.3 大学化学课堂教学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缺乏

大学化学教师都是硕士、博士,可以说专业知识丰富,但不等于说教学很出色。虽然有的教师在科研方面有建树,但教师的角色始终是第一位的,只有具有过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教师。大学化学基础常态化教学依然是传授式方式,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基本不涉猎,如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方式,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本不知道,怎能真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4 化学实验课创新实践能力不够

化学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自然科学具有可重复性的特点,能够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一定要进行上百、上千次的实验。但是,作为一所普通农业院校,由于化学实验课开设不足,资金有限,化学实验药品、试剂缺乏,从怎能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目的。

2 教学对策

2.1 注重课堂探究、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大学化学基础课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应该设计一些能够和现实生活相近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参与进来主动探究。常听学生抱怨: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这节课对我有什么好处。“当课程内容远离学生经验,远离学生生活的时候就会成为沉重的心理负担”。[2]因此,大学化学课堂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将一些生产生活经验带进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理念,让每个学生愉快的讨论、发言,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也要懂得设置情景,注意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杜威的“在做中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2 搭建脚手架,提高课堂的思辨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教师是意义建构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不要总是让学生被动的接收,要通过图片、视频、化学实验演示,分子结构模型等课程资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勾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这样的课程才有思辨性。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运用学术前沿,针对同一问题,演示不同的方法,制造不同的情境,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看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将以往的知识和新学知识进行联系,这样也会巩固学生所学,学生再也不认为这样的课没有意思。所以,教师积极搭建脚手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 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大学化学基础课教学除了课堂教学,也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如可以给学生鼓励学生开展关于化学方面的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填写开题报告,阶段总结和结题报告,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把课堂中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也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准备了条件。当然也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其他创新类活动,解决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化学基础课虽然只是公共课程之一,但其基础地位不容忽视,对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有着重要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23-224.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9-30.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等农业院校提升基础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模式的构建”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JG2012010459。

作者简介:郑文凤(1978―),女,黑龙江大庆人,八一农垦大学理学院,讲师,硕士,从事基础化学课程教学论研究。

梁英(1964―),女,黑龙江宾县人,八一农垦大学理学院基础化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基础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毕红梅(1980―),女,黑龙江大庆人,八一农垦大学理学院基础化学部教师,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基础化学理论教学与实验

大学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林院校 大学化学 问卷调查

大学化学课程在我农林院校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涉及几乎所有的农林专业范围,如园艺、设施、园林、食工、农学、植科、植保、动医等各个专业,是学生今后学习的专业基础课。为了进一步搞好教学,真正实现我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改革方向,对我校已学过这门课程的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听取反馈意见,以便找出影响我校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主要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校已学过这门课程的在校2011级(大三)和2012级(大二)学生共计270人。调查采取不记名问卷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填写。共发出问卷270份,收252份,回收率为93.33%。

二、对大学化学课程的认识和态度调查

1. 你认为化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是否有着重要的意义?A:是 B:否

2. 你是否关注化学前沿相关的知识?A:经常 B:偶尔 C:很少 D:从不

3.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关注过化学与食品安全、环保等相关的新闻或常识?

A:经常 B:偶尔 C:很少 D:从不

4. 你对化学是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A:是 B:一般 C:没有

5. 若是有机会参加化学类竞赛,你希望参加哪一方面的?

A:化学基础知识竞赛 B:实验技能操作类竞赛 C:科研创新类竞赛 D:课外拓展类竞赛(趣味实验、生活小发明等) E:其他

6. 除了教材外,你是否经常阅读一些和化学有关的课外书?A:经常 B:偶尔 C:从不

7. 化学学习过程中,你最感兴趣的部分是?(7-11选项相同)

A:基本概念理论 B:化学计算 C:元素化合物 D:有机化学 E:化学实验 F:化学前沿

8. 你认为化学课程内容重点应该放在?

9. 你认为化学课程内容难点是?

10. 认为化学课程内容与你专业联系紧密的是?

11. 与你所学专业关系不大的是?

12. 你对化学实验的态度怎样?

A:喜欢且想尝试 B:喜欢但害怕操作 C:一般但不至于反感 D:不喜欢且害怕受伤

13. 对化学实验中产生某些现象与书本不一致时,你会?

A:尽可能提出可能产生的原因 B:去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 C:等待老师的解释

14. 以下的学习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A:靠老师的传播 B:自学 C:结合老师的指导,课后继续探索 D:小组学习

15. 您目前对于化学学科的态度是

A:很有发展前途 B:非常普通 C:专业性很强 D:危险性很高

三、结果分析

问题l中有86.11%(217人)的学生认为认为化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充分感受化学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知识。

问题2中接近80%(199人)的学生很少或者根本不关注化学前沿相关的知识,更有甚者(14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化学前沿,因此在课堂上适当添加前沿的相关内容,如每年的化学诺贝尔奖、现行的化学热点、焦点等等。

几乎每天电视、网络等媒体都在报道食品安全、环保等相关的新闻或常识,但是问题3中只有28.17%(71人)的学生经常关注,多数对之不闻不问,这就充分说明食品安全、环境等给人类所带来的危害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应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

问题4仅有17.46%(44人)的学生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多数一般(153人)或者没兴趣(55人)。这就应该引起我们教学人员的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

问题5结果显示同学们比较喜欢实验技能操作类竞赛(187人),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问题6超过85%以上的学生只是偶尔(152人)或者根本没有接触到(64人)有关化学的课外书,这也许是对化学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课程中应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7至11的调查结果分布比较均衡,但是普遍显示课程的难点重点在化学计算,而此块内容与其专业联系并不是特别的紧密。这就说明在学习这块内容时,我们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例题,讲精讲透即可,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化学计算上。例如,在学习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这四大平衡,对其重点进行归纳,实质就一个问题――平衡常数。

问题12仅有6.1%(15人)的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态度是不喜欢且害怕受伤,102人喜欢并想尝试,47人喜欢但害怕操作,88人一般但不至于反感。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通过实验课既可以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适当加大实验学时。

问题13当化学实验中产生某些现象与书本不一致时,有17.46%(44人)的学生只是被动地等待老师的解答,多数同学喜欢通过相互讨论或者询问(148人)来解决,这说明相对理论知识来讲,学生更喜欢实验课程。

问题14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56人选择靠老师的传播,84人选择自学,81人选择结合老师的指导,课后继续探索,31人选择小组学习,这就说明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我们在实施课程教学中可以针对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分组讨论、辩论、让学生自己到讲台上讲解等。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形式,又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但问题15中53.17%(134人)的学生认为化学是一门非常普通的科学。学生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可能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没有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

四、对策

1.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首先,剔除大部分专业普遍反映的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的一些内容,选择部分教学内容作为各专业的共性基础化学。此外,与各相关学院、各专业相结合设置专业特色内容。如:食品工程专业应加强食品安全、仪器分析的学习,园艺、农学、植保、植科专业应加强环境化学、土壤分析的学习,畜牧兽医则应加强生物化学相关知识,其他相关专业加强绿色化学、化学与生活、化学与营养、化学与健康等的学习,从而形成特色教学体系。因此,我们在实施教学时补充相应的扩展内容,同时注重平、高起点,注重反映化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2. 教学内容模块化

我们在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从当今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的高度来构架高校大学化学教学体系和框定教学内容,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出发,以工程技术的观点来组织教学。删除了那些陈旧的或能够被新理论所涵盖的内容,增添与专业技术和社会热点有关的内容,将课程按“模块”构造,“把知识放进构造得很好的模式里面”,教给学生学科的基本结构。因此,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

第一模块: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包括: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第二模块:物质结构:原子结构与周期系、化学键与分子结构、晶体结构

第三模块:化学与人类、社会:化学与食品营养、环境与化学、化学与能源、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这三模块在内容上既相互联系,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可以灵活选择教学模块,进行组合,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需要。

3. 拓展教学内容

学生思维活跃,观念开放,他们不满足于书本上已有知识的讲授,厌倦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因势利导,多向学生讲解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适当穿插化学史教育,体现化学在社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在讲解原子结构时,我们就可以增加一些在薛定谔、海森堡、玻尔、普朗克、爱因斯坦等伟人在学术上孜孜追求的故事,消除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 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无论是讲授有关章节,还是介绍课外知识,教师都要采取各种办法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对科学结论获取过程的科学思想的分析和阐述。可以布置一些科技小论文题目,让学生查阅资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不仅能激发化学专业学生朝成为优秀化工人才的欲望,也会促使《大学化学》受到非化学专业学生的重视和欢迎。

5. 注重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化学是完全凭借实验发展起来的科学。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的、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首先,要对原来的教材内容进行精简、更新,将陈旧的、实用性较差的内容精简掉,适当增加现代社会需要的、体现现代化学思想和方法的先进的实验内容,增加与社会发展有密切关联的实验内容。其次,增加综合与设计性实验内容。传统的基础化学实验验证性实验较多,学生只是机械地照做,没有新奇感。因此,我们可以在保证基础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内容,将实验教学内容。还可以将科研成果及学科发展动态引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优秀科学品质。例如:黄酮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生化作用,如抗菌、抗病毒、抗感染、抗癌、防癌、抗过敏、抗炎等而成为研究的热门,因此我们可以增加天然物中黄酮的提取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立足专业背景,增加专业性强的一些实验项目。如:食品检验专业可以增设蛋白质检验试验,园艺、农学专业增加土壤成分分析等等。

6. 编写学习指导书

该学习指导依据大学化学教材设立章节,各章分设:知识点归纳、典型题剖析、拓展题解析、综合能力自测题等栏目,同时附有“大学化学”教材中部分难度大的习题与解答。通过配套《大学化学学习指导》中知识点的归纳和思考题、习题的训练,引导大学一年级学生入门新课程的学习,并将课程要点融会贯通,力求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春英, 李丽,冯锡兰. 大学化学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与优势[J]. 高等理科教育,2009(6):136-138.

[2]李丽, 李汝奕,冯锡兰,等. 大学化学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 (增刊): 60.

[3]蔡孝凡. 对高职院校《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 广州化工, 2007, 35(2):67-68.

大学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7篇

1.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包装工程专业大学化学课程安排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课,学生刚刚独立外出学习,心理上仍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对未来工作学习目标不明确[3],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很多的了解,有的甚至对于包装工程专业所具有的学科综合性更是一无所知,因此,有很多学生认为大学化学与自己的专业离得太远,认为学习化学用处不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自然也不理想。这就提醒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告知学生学学化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重点不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工科院校打造特色教育的着眼点。化学与材料、生物、金属、能源、机电、电子技术等学科相互渗透[4]。包装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与技术,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等学科对包装工程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目前大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还是遵循非化学研究类、非化学生产类的学生普遍的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并没有很好的跟包装工程专业要求挂钩。

3.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根据现在大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学内容涉及面要广,而且教学内容要新,要能解决一些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突破传统,建立现代教学理念,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4.成绩考核方式单一,考后总结不到位。考试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各类各级考试的目的都是为了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价,考试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大学化学课程,考核方法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现在很多高校的考核方法还是采取期末卷面考试的传统考核方式,这种考试方法虽然能够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也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对相关的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出现“高分低能”现象,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造能力,这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相悖的。同时,学生考试完后,教师只根据卷面成绩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考试情况分析显示学生的成绩符合正态分布,就说明该方式能够有效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5]。而考后并没有根据考试情况具体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考试结果,考试只是为了考试,分析只是为了分析,并没有对下次的教学起指导作用。

二、教学新方法探索

1.从专业学习角度让学生意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大学化学课程是包装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必须在第一堂课就跟学生强调大学化学课程与包装工程后续专业课的联系。例如,大学化学课程与包装材料学、包装防护原理、涂料学等专业必修课有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明白大学化学在该专业中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让大一新生了解了一些自己专业的相关信息(部分学生对于包装工程到底学些什么并不太清楚,高考填志愿也是比较盲目的)。这样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立足本专业,突出教学重点。我校包装工程专业大学化学课程是在2007年培养方案调整时,将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合并而成的。但因为国家教委对大学生四年的总学时有严格的规定,包装工程专业大学化学课程的课时并不是以前两门化学课课时的总和,而是相当于以前一门课的课时量。大学化学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课16学时。针对大学化学存在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根据包装工程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和为后续课程服务的原则,我们在《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做了相应调整。

3.教学方法改进。(1)了解学生知识背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由于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高中阶段化学教育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有必要在开课前对学生的知识背景进行摸底调查。就此,我们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对本课程学习后获得知识能力的期望等。通过分析总结调查问卷的结果,从而对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心理有了明确清晰的认识,将教学设计和学生实际情况与需求结合进行课程教学。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掌握教学内容。(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我自己并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兴趣才是学习的本质动机。讲课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学生就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要求学习。(3)理论与实验相互促进的教学方式。大学化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教学中不仅需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例如,理论课上讲述沉淀平衡时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某溶液中含有0.01mol•L-1的Cl-和CrO42-,当逐滴加入Ag+时哪种离子先沉淀?同时,可以安排类似的实验,通过动手操作,让同学们对沉淀平衡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在金属防腐部分,理论学习后,可以安排综合型实验,自己选择一种金属防护方法处理金属表面,测定其耐腐蚀性。该实验的安排既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跟包装工程专业后续的学习密切相关。

4.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并形成一定的考后信息反馈体系。大学化学是包装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基本理论的考核是必要的,但是还要注重实际应用所学知识能力的考核。采用多元化考核的方法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具体的方法可以是:期末进行闭卷考试,考核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所占比率为60%;平时动态考核占20%,动态考核包括学生平时出勤和课堂互动、平时的作业评价和专题讨论、课程进行中的章节测验等;知识应用能力考核,这个也占20%。能力考核方法是提出一些他们所学专业中涉及到化学的比较前沿的实际问题,例如,能否利用反应:NO+CO=1/2N2+CO2来消除大气污染物NO和CO呢?能源危机日益严重,那么水变油是否可行呢?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以思考题或论文的方式提交给老师,这种考核方式让学生既学习了基本理论知识,又学会灵活应用所学化学理论知识的能力。考试完成后,找部分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考后交流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收集学生对大学化学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总结,进一步指导今后教学的方向。例如,在考后找这3类人谈话,一是考试成绩优异者(卷面成绩超过90分),通过跟他们交流,了解他们考的好的原因,是教师课上得好还是对该课程有浓厚的兴趣,还是考前进行的复习很到位。二是考试不及格者,通过跟他们交流,了解他们考不好的原因,是教师课上得不好还是化学基础差,还是考前进行的复习不到位。三是平时表现很好而考试成绩不很理想者,这类学生平时表现很活跃,给人的感觉是完全能跟上教师的节奏,但考试成绩并未达到预期结果。通过考后跟学生的交流,更好地掌握教学和情况学生心理状态,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包装工程专业开设《大学化学》课程为学生建立现代化学的观点、完善知识体系提供途径,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在课程教学实践中紧扣专业特色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成绩考核进行改革尝试能促进大学化学的教学工作,同时能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学习的积极性。

大学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8篇

各位来宾、各位代表:上午好!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由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学术年会”今天胜利召开了。

“年会”是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学术交流盛会。近年来,广大化学教育同仁积极探索,励志创新,在化学课程研究、化学教材研究、化学学习研究、化学课堂教学研究、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研究和化学课程教学评价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高质量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学术水平高,具有国际视野。有些在国际教育学科排名前50%的SSCI杂志上,在国际高水平教育研究中有了中国化学教育的一席之地,进一步推动了我学科的国际化趋势,提升了我学科的国际化水平。

二是科学化程度高,正在逐步完成从经验态研究向理论态、科学态研究的嬗变。这些研究不再仅仅是各种化学教育教学经验简单的积累和总结,而是运用科学、规范的质化和量化研究方法,在严密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使得我们的研究成果建立在科学的化学教学事实基础之上,建立在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基础之上,“用事实说话”、“用证据说话”、“用方法说法”的实证研究范式正在逐步得到认同和践行。

三是研究深入、精细化程度高。随着化学课程进阶问题、化学学习进阶问题、化学教学进阶问题和化学教师发展进阶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及化学教学认识模型和化学课堂教学层级结构模型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化学教育研究正在经历由“粗犷型”研究向“粗细化”研究的转变。美国2012年颁布的《国家K-12科学教育框架》中所涉及的理念、设计和策略有大量的精细化实证成果做支撑,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撼,还有反思和动力。

四是研究团队作用凸显。高水平的化学教育研究成果,离不开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很多研究成果都是研究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研究团队的成员既有高师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的专职研究人员,还有各级化学教研员和一线的化学教师,这样的团队人员构成,使得化学教育研究立意高,接地气,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结合。更为可喜的是,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出身的博士生的加入,对于我国化学教育研究的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推动,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的研究反映了中国化学教育的研究水平。这也是近几届年会一直设立“博士论坛”的原因所在。这里,也希望更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们积极参加博士论坛和分论坛,为我学界奉献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年会”也是谋划和交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经验的重要平台。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交叉学科属性,使得学科地位问题、学科研究域问题、学科人才培养问题等等,始终是我学科发展不可回避的、基本的和重要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张奠宙教授在《教育科学研究》杂志2011年第8期发表的“学科教育: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文中,论及了学科教育发展的十大问题,其中的很多观点,对于我们思考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不同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文学等传统基础学科,具有特殊性,同音体美学科一样,属于特殊学科;同时,它又是体现师范大学特点的特色学科。适用于传统基础学科的学科建设规律,未必完全适用于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因此,非常有必要积极探索这种特殊而又具有特色的学科建设规律。不应仅从形式上去讨论所谓的“合”与“分”问题,而应从学科属性和学科内在本质上去研究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学科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全国多数师范院校已经基本完成了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的专门化、专业化问题,但数量不足、学术水平亟待提升的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在积极探索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规律的同时,大力提升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大力培养优秀的学科后备人才,在当前尤为迫切和重要。在座的各个学校的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带头人们、各位教授们,应该具有更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锐意进取,奋发图强,为中国化学教育、为中国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未来的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本次会议得到了四川师范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毕剑院长亲自设计和落实会议的每一项工作,令人感动。在这里,我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代表与会的各位同行,对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为大会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多方面所给予的大力支持和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祝各位来宾身心愉悦,祝会议圆满成功!

谢谢!

大学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9篇

2.展望化学之未来:挑战和机遇大学化学 唐有祺,TangYouqi

3.第6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4.生物体系活性氧及反应中间体研究进展蔡汝秀,张珂,王俊,刘志宏

5.含碳燃料燃烧热值变化规律贺占博,HeZhanbo

6.在基础化学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宗汉兴,ZongHanxing

7.因子分析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朱仲良,梅雨,张军延,李通化

8.农业院校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探讨刘连伟,付蕾,LiuLianwei,FuLei

9.固体表面结构和常用表面分析技术朱月香,段连运,钱民协,ZhuYuexiang,DuanLianyun,QianMinxie

10.新负载型试剂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姜文凤,袁履冰,JiangWenfeng,YuanLubing

11.环糊精在电化学中的应用项生昌,XiangShengchang

12.CAI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应用赵瑞,魏永锋,雷根虎,郎惠云

13.v测定燃烧热实验条件的改进钟爱国,ZhongAiguo

14.微型琼脂糖凝胶电泳槽的简易制作刘宝全,匡春香,李光浩,范圣第

15.滴体积测表面张力实验中滴管口径的逼近求法熊艰,XiongJian

16.电位缓冲在电化学分析计算中的应用王喜贵,吴红英,赵慧,WangXigui,WuHongying,ZhaoHui

17.氮与碳在二烯酮-苯酚重排中迁移倾向的比较傅良骅,夏玉明,崔顺植,朱彩凤

18.关于反应级数的确定方法陈纪岳,ChenJiyue

19.π电子自洽场分子轨道理论及其应用冯玉玲,FengYuling

20.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化学家之一——贝克兰吴祺,WuQi

21.介绍一本《有机化学实验》新教材葛树丰,GeShufeng

22.美国LEEMANLabs公司推出第四代ICP产品顾燕恬,GuYantian

23.第16届国际化学教育大会在布达佩斯召开朱文祥

1.纳米化学刘忠范,朱涛,张锦,LiuZhongfan,ZhuTao,ZhangJin

2.中级化学实验课的设立与建设张寒琦,邹明珠,吴通好,ZhangHanqi,ZouMingzhu,WuTonghao

3.浅谈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专题渗透武雪芬,白雁,房方,WuXuefen,BaiYan,FangFang

4.以培养主动性为重点谈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马铭,赵瑞兰,谢青季,方正法,彭建辉

5.化工基础实验课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赵小军,陈煦,尹长春,ZhaoXiaojun,ChenXu,YinChangchun

6.3DStudioMAX在有机化学课中的应用李佳,Lijia

7.比较两种分析化学实验方法的实验王桂芬,朴元哲,毕淑云,王大力

8.新型固体超强碱的制备及性质测定--介绍一个综合化学新实验王英,黄文裕,黄庆,WangYing,HuangWenyu,HuangQing

9.亲核取代反应与离子对理论徐端祥,XuDuanxiang

10.关于EPM法推测反应机理的补充吕守茂,赵胜芳,LuShoumao,ZhaoShengfang

11.链段的讨论安立华,陈一民,AnLihua,ChenYimin

12.导致乙烷的交叉型构象是超共轭作用而不是空间阻碍周公度,ZhouGongdu

13.共轭多烯Hückel行列式的降阶公式许锦泉,XuJinquan

14.一种新的轨道电负性标度李国英,LiGuoying

1.锕系后元素的化学性质赵宇亮,刘元方

2.元素化学的快速高效教学法大学化学 申泮文,车云霞

3.发挥现代教学媒体优势,追求教学的最优化——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体会郭祥群

4.关于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思考于俊生,郑修文,张剑荣,方惠群,史坚

5.化学信息学网络考试系统的构建罗海彬,刘明宏,邱志金,陈明旦

6.突出师范教育特点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王春华,曲荣君,刘春萍,纪春暖

7.理科化学类专业化工基础实验内容改革探讨马玉龙,祝志峰,周新花,张玉清

8.漫谈绿色化学王恩举

9.逆相转移催化刘宏文

10.无机化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阎雁,史苏华,徐家宁,宋天佑

11.一个实用的化学软件——ISIS/Draw2.3叶非,张珉

12.BZ震荡反应自动测控系统徐维清,高卫,孙尔康,潘红兵,刘先昆,徐健健

13.流动注射分析的两个小实验尤宏,李宣东,姚杰,孙丽欣

14.乙炔银试验的研究和改进秦丙昌,荣亚丽,张俊峰

15.关于Na2CO3标定HCl浓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郄文娟,冯俊贤,李素娟,黄鸿雁

16.稳定的五配位碳原子荣国斌,吴晓锋

17.对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第4版)的粗浅看法李树伟,王照丽

18.EPM法在杂环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文丽荣,曹玮,李国强

19.多釜串联反应器的进料方式对平行反应的影响陈丽萍,段毅文

20.国外大一化学教材的变革朱裕贞

21.介绍修订后的《立体化学》——推荐一本好教材朱新邨

22.《现代化学基础》——一部新型的改革教材姬鸿斌,陈青

1.张青莲先生对《大学化学》的关心和支持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大学化学》编辑部

2.我国高校化学专业大一化学教材的变迁与《无机化学丛书》的编撰出版——庆贺张青莲院士95华诞申泮文

3.张青莲先生的原子量新值测定赵匡华,倪葆龄

4.《化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出版

5.新世纪有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思考吴毓林

6.关于吉布斯-杜亥姆方程的推导杨永华,吴凤清

7.理科化学专业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改革的设想与实践黄驰,周新花,席关云

8.中心教学法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龙文清,雷良萍,施踏青,刘利民

9.大学化学 火山喷射是极地臭氧的噩耗

10.应用化学专业考试及考核体系的改革与探索王宏,聂进,艾一梅,马利芬

11.《斯德哥尔摩公约》禁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任仁

12.基于Internet的化学学习模式与化学网络资源的利用黄(王乐),王涛涛

13.无溶剂催化氧化法制备苯甲酸张明杰,施秀芳

14.溶液表面张力测定实验的改进庄志萍,孙鹏琦,马天慧,赵伟

15.可逆电极分类刍议张树永,牛林,努丽燕娜

16.乙醇与浓碱水的分层现象柳敬元,林崇熙HtTp://

17.美国《化学文摘》普通主题索引和化学物质索引中逗号的功能金栋

18.浅谈Wittig-Horner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李德江,孙碧海,李斌

19.推荐一本好书——《无机材料化学》眭蔚,宋文艳

1.化学遗传学和多样性合成赵鹏,张礼和,ZhaoPeng,ZhangLihe

2.生化探针技术赵美萍,张新祥,常文保,ZhaoMeiping,ZhangXinxiang,ChangWenbao

3.如何在大学化学大班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张桂玲,王晓青,李蕾,胡军,唐颐

4.动态与信息

5.医学有机化学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李桂玲,LIGuiling

6.关于21世纪医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认识与实践魏俊杰,刘晓冬,WeiJunjie,LiuXiaodong

7.《医科大学化学》中的物理化学部分编写体会王一凡,刘常青,向阳,何跃武,黄坚

8.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模式初探岳凡,徐世美,封顺,王吉德

9.放射性核素及其应用王文珍,程鹏,WangWenzhen,ChengPeng

10.分析化学课程网络考试系统的构建邹小勇,阮文江,马志玲,黄滨,李攻科

11.活性炭在醋酸水溶液中对醋酸的吸附实验条件探索夏春兰,王聪玲,楼台芳,XiaChunlan,WangCongling,LOUTaifang

12.连续滴定法测定Pb3O4的组成张馨,龙云飞,李大塘,ZhangXin,LongYunfei,LiDatang

13.氢离子浓度影响配位平衡的定量处理方法张天蓝,何猛雄,ZhangTianlan,HeMengxiong

14.CO2稳定性与π键结构关系的探讨汤德祥,TANGDexiang

15.广义氧化还原滴定龚兆胜,赵正平,GongZhaosheng,ZhaoZhengping

16.JoeBreen博士与绿色化学大学化学 蔡卫权,CAIWeiquan

17.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引进的GeneralChemistry:PrinciplesandModernApplications卞江,BIANJiang

1.主编寄语段连运,DuanLianyun

2.变构受体分子的设计及其在分子动态识别中的应用杨睿,刘文侠,江云宝,YangRui,LiuWenxia,JiangYunbao

3.泛素调节的蛋白降解——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项征,魏平,杨震,XiangZheng,WeiPing,YangZhen

4.大理科模式中基础化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葛欣,许望,卢德馨,GeXin,XuWang,LuDexin

5.考试与考核模式的设计及思考林树坤,陈建中,LinShukun,ChenJianzhong

6.提高学生实验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姜运田,张振伟,林璜,孙国新

7.基础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张敏,袁先友,ZhangMin,YuanXianyou

8.建设综合与创新化学实验新体系的认识与实践毛宗万,吴京洪,乔正平,钟增培,童叶翔,张仁俊,黄乐览,陈小明

9.化学实验课教学规律探析田曙坚,廖一平,焦书明,TianShujian,LiaoYiping,JiaoShuming

10.以液晶高分子为结构导向设计与合成新型分子筛张磊,钱岭,刘欣梅,宋春敏,刘树文,阎子峰

11.计算软件和程序在环境分析化学教学科研中的应用杨小弟,崔世海,毕树平,YangXiaodi,CuiShihai,BiShuping

12.环己烷-乙醇体系活度系数的测定王聪玲,楼台芳,刘馨,马海瑛

13.关于亚甲基蓝在活性炭表面吸附投影面积σA的探讨华南平,倪春华,HuaNanping,NiChunhua

14.旋光法测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实验的改进屈景年,莫运春,刘梦琴,曾荣英

15.等电子分子周期系伍伟夫,WuWeifu

16.低水平铅暴露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李晓婷,LiXiaoting

17.化学动力学的发展与百年诺贝尔化学奖姚兰英,彭蜀晋,YaoLanying,PengShujin

1.气候变化中的化学问题邵敏,赵美萍,ShaoMin,ZhaoMeiping

2.高等化学教学资源库单机版系统的研制与开发车云霞,李姝,叶世海,程鹏

3.部分高校化学课程双语教学情况调查分析与思考李艳梅,许丽,LiYanmei,XuLi

4.大学化学 化工基础课与绿色化学教育——讲授化工基础课程的体会李运清,娄向东,姜聚慧,赵晓华

5.动态与信息

6.大一化学实验的改革与实践崔斌,赵建社,张逢星,史启祯

7.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与实验改革王琦,张思锐,WanqQi,ZhangSirui

8.医学院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李炎武,谭卫兵,邝雪英,张伟

9."合作学习基础上写论文"的教学改革实践陈媛梅,ChenYuanmei

大学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资源勘查;大学化学;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伴随各大高校的扩招情况,却出现了学生培养与社会用人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现象。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要适应社会用人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从资源勘查专业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来看,只有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或手段等实施全面改革,才能体现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大学化学是资源勘查专业的必修课程,包含了无机、有机、物理和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理论以及相关实验内容,它是培养学生掌握有关化学学科一般原理、基础知识和应用方法的重要课程。因此,重视并改革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全国开设有资源勘查专业的高等院校,在目前教学改革形式的感召与促使下,均已开始对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努力探索。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遵循宏观与微观兼顾的原则,将一般基础性化学理论运用到动力学、电化学和界面化学等内容,把一些物质结构理论与近代结构理论实施联系,并借助诸如化学热力学等学科理论,应用到能源供给等实际问题。本课程还是一门包含实验内容的学科,有许多化学理论或化学规律需要从具体实验中得出,所以,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同样不能忽视对实验教学的必要改革。大学化学课程实验是资源勘查专业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当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必要的化学实验,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夯实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养成可独立观察事物现象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学学化学课程如同学习其他课程一样,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时,需要关注问题被提出的缘由;要进一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需要采取什么样的知识理论和必要方法。这些要求我们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钻研课本知识,力求对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实施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依据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实现全方位的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形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传授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资源勘查专业大学化学课程在其教学内容安排上,一般都有基础知识部分、知识提高和拓展部分。对不同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学生考试中既有必考内容,也有选考内容,因此,教师需要严格按照课程教学计划,对基础知识的内容讲深讲透,使学生能彻底掌握,同时适当兼顾知识提高部分内容的讲解。启发鼓励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和部分提高知识学习内容的前提下,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部分的内容,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可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也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思想。

2传统板书授课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板书教学必不可少,有些教学内容需要通过板书形式进行讲解,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要依据具体教学内容自制一定的教学课件,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教师需要处理好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侧重板书教学,会影响教学效率,侧重多媒体教学,往往使学生像过电影那样,不利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所以特定的基础知识,最好用板书形式进行教学,而提高或扩展的知识,可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将知识内容结构,知识承前启后的关联,学习的重点与难点通过网状逻辑图表现出来,多媒体的图表、动画以及视频等视觉效果,还可提高教学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动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

3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师生半脱节的教学模式。当学生遇有学习上的难题需要教师给予解答时,如果不是在课堂,则很难得到实现。目前网络的普及,为新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各高校基本构建了互联网系统,我校还建立了泛亚网络教学平台,老师们可以把一些问题的答疑或讨论,教学课件和视频等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4提纲式教学与课外活动教学相结合

课程教学改革应该采取提纲式教学与课外活动教学相结合,开展专题讲座形式的课外活动,它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5启发式教学与研讨式教学相结合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需要将这种教学模式贯穿课程教学的始末,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学生主动思考知识。在教学问题的提出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进行思考,再以研讨式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补充,教师对知识进行画龙点睛的点拨作用,通过学生们相互讨论或研讨,将所学知识掌握到手。

6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为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情况,发挥过程性学习对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采用多种考核方式,除了课程结束后的期末考试以外,增加平时的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测验,课堂汇报,辩论,论文大作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另外针对大学课程包含实验内容的特点,加入实验操作考核。通过这种方式及时反馈学生们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从而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同时通过平时的考核不断督促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学习质量。大学化学是学好资源勘查专业的基础,它也是学生在毕业后走向专业工作岗位所必须要掌握好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学好大学化学,可帮助学生在今后工作学习过程中解决与化学相关的问题。教师在教授课程过程中,牢牢抓住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将化学基本知识原理讲解清楚,剖析透彻,将课程当中抽象的难点和重点知识,进行形象化和简单化,总结和运用与专业相关的生动实例,并教会学生能够与实际事例相联系,逐渐达到娴熟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掌握这类课程综合知识的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向东,李文平.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自主-互动教学模式探索[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315.

[2]付梅莉.创新石油化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石油教育,2015(1).

[3]赵艳慧.启发式教学研究综述[J].石油教育,2003(6).

[4]张莉靖,曹殿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4(1):91-92.

[5]郭芳芳,史静寰.课程学习评价与不同学科本科生学习之间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5(5).

[6]李志刚,谢华善.“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研究概述[J].中国教育学刊,2010(12):46-48.

[7]张人利.后“茶馆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证研究[J].人民教育,2011(3):41-45.

上一篇:化工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科学实验教学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