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汉语文学范文

时间:2023-05-15 11:18:31

大学汉语文学

大学汉语文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学;教学内容;教材改革

当今汉语言文字学教学课程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前景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怎样在21世纪的今天,将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朝着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素质的方向改革,这是所有汉语言文字学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那么要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又存在哪些问题呢,针对这些问题又有那些教材改革措施呢,本文就上述问题作了调查归纳,具体意见下面简短阐述。

一、教育内容与中学语文教学脱节

在广泛的调查中发现,许多中学教育工作者表示他们觉得汉语言文字学课程与中学语文课程教学明显脱节,与之相差较远。他们认为主要表现有以下三点:

(1)语法体系与中学汉语教学脱节较为严重,中学所学汉语语法往往在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字学课程中得不到应用。

(2)没有指导中学汉语教学的意见,两者之间缺乏过度。现在初中汉语课程和高校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是两个完全分离的主体。

(3)中学汉语学习知识大都在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字学课程中派不上用场,同时中学汉语学习所遇到的问题在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字学教材中也得不到解释和升华。

针对这三种调查意见,笔者认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字学教材需要向联系中学语文课程的方向有所改革和深入。例如在汉语言文字学教材中加入适当篇幅对中学语文课程中的内容进行简短介绍,从而能够使得新生在接受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时更为容易。在此同时还应在课程教学中加入对中学汉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延伸讲解,这样使得中学汉语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字学的教学升华过度起来,改善现在的体制脱节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语言运用脱节

当今汉语言文字学课程内容深不可测,理论内容与实际运用联系较少,理论太过深奥,同时教材内容也涉及太深。内容与实践脱节,学生难以掌握,成为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的弊端之一。教材内容主要表现为语言太过于概括抽象,缺少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语言材料。与现实生活脱节有什么表现呢,据调查表明,除了日常实际生活用语和书面用语外,还应注重当今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新锐语言,像新说法、新词语、新语法以及旧词新意等,还有随着互联网时代而生成的各种网络新生用语等等。除此之外,汉语言文字学教材还存在学术用语太多太杂,很多理论体系表述不统一,很多内容没有定论的问题。这些现象表明汉语言文字学的教材需要向理论的严密性、科学性、学术用语的统一性方向改革,要在紧密联系专家体系的同时改革教学体系,使得二者能够辩证的统一在一起。要想改善这些问题,就要求在汉语言文字学教材的改革时注重内容的新颖性。应该不断的更新教材的内容,紧跟着现在社会的发展,将在网络等多媒体中产生的新词融入到汉语言文字学的教材中去,同时教育手段也应该不断改善,不要单独拘泥于简单的书本教材,要广泛的运用新媒体教学,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更为形式多样,而不单单是一味的通过口授形式教学。

三、教学内容与学生培养目标脱节

现如今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字学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除了培养汉语言文字学教师之外还面向社会不同岗位培养人才。例如新闻、哲学、艺术、历史等相关工作岗位。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针对这些要求,现在的汉语言文字学教材就表现出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培养目标的脱节现象。教材只拘泥于理论授课,却忽略了社会实践方面课程的设立,使得一些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在校成绩相当突出,但走上工作岗位却表现出了力不从心,感到所学知识过于陈旧同时也不知该如何运用。要知道,高等院校教育是在给国家给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一旦所设课程不能满足这点要求就需要进行教材改革。而针对这一点,笔者就调查者所反馈的意见加以汇总报告。

大部分调查者认为,汉语言文字学教材应该更多地加入社会实例,让学生更多的进行社会实践。例如针对某个热点事件进行课堂讨论,让教学在不脱离实际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专业素养。另外,还有调查者希望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材的设立能更接近就业方向,并能安排针对各个专业的应用汉语言文字学,改善课程安排,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够真正与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统一起来。

四、古汉语文学教材安排较多,内容过于深奥

古汉语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字学课程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在汉语言文字学课程中占了不小的地位。中国古代汉语博大精深,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学的一个见证和精华。虽然古代汉语文学十分重要,是高校汉语言文字学不可缺少的,但是很多受访者表示,现在高校汉语言文字学课程中古汉语文学课程安排繁多,而且内容过于深奥,让人难以掌握。同时很多毕业生表示,古汉语课程在日后工作中的应用较少,确实不需要设立过多课时更不需要教材内容过于深奥。所谓内容过于深奥还表现在理论讲得太多,所教知识不够实用,学生被动接纳课程安排等。当然大多数受调查者并不是排斥古汉语文学课程的安排,只是希望在课程安排和教材安排上作出变动和改革。针对上述意见,笔者认为在汉语言文字学课程的安排上应当将课程适当减少,同时教材应更为联系实际,尽量少讲理论内容,更多的融入与现实的联系。

尽管笔者的调查不够广泛,所收集的材料也很有限,但是此次调查对笔者和高校汉语言文字学工作者的启示还是非常深刻的。希望通过本次调查汇报能够引起教育界的关注,从而对汉语言文字学课程的教材和课程安排进行有效的改革。使得教材不论在课程设立上还是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能更好的联合实际。

参考文献:

[1]李艳洁.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11(22)

[2]刘晓南.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材改革研究的调查报告[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4)

大学汉语文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牧区 小学 汉语教学

一、明确并分析教材的单元编排情况

教材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参照,也是教学内容来源的依据,想要很好的提升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首先要明确并分析所使用教材的单元编排情况。教学过程中在选取了一本好的教材后要对教材内容加以良好的应用,首先教师要对教材展开深入的研习与分析。可以以年级语文组为单位对于教材的单元编排情况展开研究,教师间可以就教材单元编排方式的目的与要义展开探讨。教材的单元编排方式肯定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编排的顺序也对教师的教学顺序提供了指引。教师们只有领会到教材单元编排的要义,才能更好的在课堂中利用教材,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除了指定教材外,教师也可以引进或者为学生制定一些好的教参或教辅内容,这不仅是对于教学内容的一种拓宽,也能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个启蒙阶段教师应当对于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与指引,培养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二、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汉语文基础是否扎实

准确的了解与认识学生的汉语文基础是很有必要的。农牧区的学生和其它城市或地区的学生不太一样,很多学生即使进入了高年级学习阶段,汉语文的基础其实还是很薄弱。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在教学前就学生的语文基础展开认识,还是按照常规的方式以常规的教学理念展开教学,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显然是不起作用的。教师不仅要了解到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也要了解到学生间汉语文基础水平存在的差异,只有这样教学时才能更有针对性,才能切实提升更多学生的汉语文水平与能力。

在基本了解了学生的汉语文基础后,教师很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此施教才能让更多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每一个学生由于过往的基础、个人的感知能力、人文素养都不一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质性的提高。特别是针对那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各不相同,教师可以分别辅导,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帮助他们填补自身的知识空缺,这样才能真的帮助到每一个学生,让他们的语文能力有实质性的提升。

三、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目前教学中还存在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落后,课堂上还是一味的老师讲学生听,填鸭式的教育。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还不具备良好的自觉能力及认知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很大程度是以兴趣为导向的,如果是沉闷的课堂很容易让他们觉得压抑与无趣,这对于提升学生语文能力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更多元的教学方式,营造更轻松的课堂氛围。也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尤其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体会文章,更能很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因此要想要让农牧区的学生汉语掌握程度得到提升,首先要在培养学生兴趣上下功夫。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不仅对语文没有兴趣,有的还存在没有信心,甚至产生抵触厌烦的情绪,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也是教师首先要转变与克服的。首先可以在课堂上更多的加强学生的参与,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被抛弃被遗忘,要鼓励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上可以更多的采用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见解。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要多加指导,对于他们的见解要多加鼓励,首先让他们逐渐找到学习语文的信心,这样才能逐步加强他们学习的情趣,从而慢慢提高。

四、多与学生接触、沟通

想要提升农牧区学生的汉语文水平与能力,需要教师平时多和学生交流沟通,教师要乐于对学生投入全身心的爱。每一位学生都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关爱与指引,尤其是语文基础较差,学习上有较大障碍的学生,教师如果能够多和他们展开沟通,了解与认识到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可以使他们的自尊和情感得到满足,爱心得到点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需要关心、爱护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让他们意识到语文能力的提升最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及正确的学习方式,此外,教师也要增加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和热情。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于相应的知识的掌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认知能力,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感觉和老师更贴近,教师只有在对于学生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给予他们更多有效的指引与帮助。

师生关系融洽就会促使学生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由喜欢汉语文教师,到喜欢汉语文的学习,因此,教师爱的投入是转化学生学习习惯与语文水平的内在动力。同时,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充分挖掘家长和社会的教育潜力,帮助学生弥补知识上存在的漏洞,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促进农牧区小学生汉语文学习的进步。

结语:农牧区小学汉语言教学是我们的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农牧区的很多小学生即使进入高年级学习后汉语言掌握程度仍然很有限,这和实际的农牧区汉语言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是有很大联系的。一直以来,农牧地区的小学汉语文教学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想要切实提升教学效率,首先需要教师对于所使用的教材的单元编排有深入的了解,对于学生的汉语基础也要有全面的认识,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因材施教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提升。此外,教学方式上应当更多元,教师要更多的和学生展开交流沟通,只有从多方面一同改进,才能够有效的推进农牧区小学汉语言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玲杰;农区小学汉语词汇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D];大学

[2]林秀艳;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3]罗芳;农牧区小学生汉语学习目标、困难及其对策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大学汉语文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汉语文 课堂教学

按新颁布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汉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 《课程标准》的要求,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小学汉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我认为必须涵盖如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汉语文本体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交际工具”、“人类文化”,就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汉语文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汉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汉语文能力。具体说,注重如下四个方面。

1、注重知识能力的评价。

汉语文有其特有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是汉语文课程自身的基本任务。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往往只在“学习理解”上下功夫,诸如理解字、词、句、内容等,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学习表达”。怎样知道“学习理解”透彻了,怎样才能把“理解”升华为 “运用”,主要看“学习表达”,这就是“能力”。表现在课堂上,主要包括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在“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两方面下功夫,即,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评价。

2、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新《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汉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文教育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所谓的人文教育在小学汉语文课堂上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看学生热爱祖国汉语文的思想感情。二是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汉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汉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态度、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汉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负责的态度。三是看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是指良好的性格和气质,良好的汉语文品质。健全的人格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

3、注重习惯与方法的评价。

习惯指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读书看报、观察积累、阅读、质疑问难、使用工具书等习惯。方法是指通过大量的汉语文学习实践、学生自己“悟”出的、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方法,是反映学生对汉语文学习规律的真正掌握。

4、注重实践与创新的评价。

课堂教学中,主要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二、学生主体

适合素质教育的课堂评价标准,目的是保障每个学习者享有学习的基本权利,重视每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具体说主要评价如下内容:

1、评价学生的群体参与。

首先要看一堂课中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从人数上看,如果课堂上只是一两名或三五名优生不时举手发言,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两耳不闻他人事”,不动脑,不动笔,不张嘴,尤其是所谓的 “差生”无动于衷,这样的课不是一节好课。

其次要看参与学习的质量。这里指得是,反对那种形式主义、表面热热闹闹的虚假主体性,反对那种在课文的表层徘徊、语言和思维水平低下的肤浅主体性。求得既参与学习,又能够实实在在学点东西的局面。

2、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上,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索然无趣,(可以从语言、表情、动作上看)或者是“不是来自本身内在的兴趣,而是在教师的奖励下所获得的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这都不是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评价要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点,调动学生满怀兴趣深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教材内容固有的乐趣。

3、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 《课程标准》顺应时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途径。评价时首先要看学生的自主性,如果学生是在自主的学习,这无疑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看学生的合作,看学生愿不愿同他人合作,合作的效益怎样。其三要看学生的探究,看学生探究的欲望,看学生对教材是否能有创造性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也是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替代。

4、评价自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是说,儿童急于成为学习的主人,急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要把自学能力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评价自学能力一要看学生自学机遇、时间和方法。学生能否在课堂上自学,前提是教师须提供恰当的自学机遇和时间。所谓的机遇,就是教师要解放思想,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把一切能让学生自学得知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机会。教师要舍得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不走过场,真心实意放开手脚去自学。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按科学的方法进行自学。二要看学生的自学效益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小学汉语文讲,自学效益包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汉语文,具有初步的听说写能力,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尤其要看求异、发散、思维能力),养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教师主导

崔峦同志说过:强调学生的 “学”不是说教师的“教”可有可无。在汉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得力,学生的活动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就难以实现。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功能。

作者简介:

大学汉语文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任务繁重 分科教学 学生乐学 教师乐教

语文课因为注重语言的工具性教学却受到了批判,被认为无法体现人文性,语文教学就必须是文章教学、文学教学或文化教学,唯有如此。这种批评有它正确的一面,但也有商榷的地方。如果在整个学校教育阶段都把重点放在“语言文字”上,确实没有必要。但是不分时段、一味地灌输“文章”、“文学”、“文化”的内容又使得“语文”的内容过于庞杂,使得在语文课里不仅要学习语言文字,还要学习写作,学习文学,学习文化。结果,语文无所不包,语文无所不学,语文无所不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成了无所不容的大杂烩,没有具体明确的范围。

一、语文教学任务异常繁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

人们往往习惯地把一个人的写作水平、文学素养、文化素质的缺失,归为“语文水平不行”。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往往违背语文学科的内在规律,急于求全求多。比如,小学三年级起就要学生写作文,而且要“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艺术性”等等,这就是严重违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的表现。

语文课程几乎称得上是基础教育课程中任务最繁重的一门了,其根本原因是不正确理解语文学科的属性所导致的语文教学内容不明确所造成的。“语文”作为一门学科,“语言训练性”才是它的本质属性。所以,语文课主要是训练语言文字的课程,在语文课中,只要教使学生学会了说话,学会了写话,学会了用语言文字进行思想交流,那么语文的教学任务也就算完成。

二、分科教学才是语文教育的出路

语文的出路到底何在?我们认为,必须实行分科教学,专课专人,这才是语文教育的出路。

(一)建立多样性的语文课程形态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语文教育的先贤们就开始了分科教学的探索。由于当时中央政治局的批准,1955年秋,中学开始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这次改革是“在我国语文教育科学化道路上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已有学者大胆地提出了语文课程的设置应包括幼儿园到大学后(含研究院)的总体构想:学前汉语言语教学、小学汉语文字教学、中学汉语文章教学、大学汉语文学教学、大学后(含研究院)汉语文化教学。虽然,这种构想还不见得十分科学合理,但是把语文课程进行了分解,却是对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采用分编教科书进行教学的实践的积极肯定。

恕笔者直言,从现在的学生语文水平来看,仅停留在“语言文字”阶段的仍有不少,有的大学毕业生的汉语水平甚至还不如外语。这也说明,“语文”只能完成“语言文字”的任务。现在的语文教学实在太浪费了学生们系统地学习文章、文学、文化的宝贵时间,即使是“语文水平”高的少数,也是自己对学文章、学文学、学文化有特别的兴趣的结果。我们为什么不能大张旗鼓地把文章、文学、文化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而硬要糅在“语文”课里呢?

(二)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分科型”教科书

课程形态设置好了,下一步是组织力量编写不同课程形态的教科书,即“分科型”教科书。不管是语言文字课、阅读课、写作课、文学课等教科书的编写,我们都有过去积累的经验可以借鉴。

例如,继50年代的《汉语》和《文学》后,上世纪80年代又作了一些十分有益的尝试和实践。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小学《语文》和《作文》;三年制初中语文课本《阅读》和《作文・汉语》;中央教科所编初中试用的《阅读》、《作文》分编本;辽宁欧阳黛娜编《阅读》、《写作》分编本;人教社编中等师范学校试用的《文选和写作》《语文基础知识》分编本;而人教社所编“六年制重点中学”试用的高中教科书,迈出了更大更新的步伐,它在高中三年分别编制了《文言读本》和《现代文选读》(高一)、《文学读本》和《文学作品选读》(高二)、《文化读本》和《文化著作选读》(高三),另有《写作》三本分别供高中三年试用。大学语文则有《大学语文教程・文学》和《大学语文・写作》。这些探索,反映了当时语文教育工作者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对语文课程实行分科教学的热切期盼,其积极效应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分科型”教科书,是迄今我国“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课程形态最清楚的呈现。

(三)实行“专课专人”的教师上课制度

过去的语文教育要求教师都成为通才,这对于语文教师来说确是强人所难。但是,要想使语文教师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或让某一领域的专家来当某一方面的语文教师,这不仅是有可能的,而且是语文教师队伍培养的方向,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方向。

实行分科教学就必须彻底打破一个语文教师包揽全部语文教学内容的局面。这就是务必由不同的教师讲授不同的课程,即专课专人,这是一项需要创新的重要的工作。如果课程分开设置了,教科书分科编写了,而教师不分开教学,那么,分科教学将是一句空话。因此,教育有关部门或学校要根据每一个教师的特长,按照人尽其才的原则合理安排授课教师,具体就是,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课程(如,阅读、写作、文学等)都分别由专门的老师上课,这些教师分别就成了“阅读教师”、“写作教师”、“文学教师”等。这最大的好处是有利于教师积累专门的教学经验,使教师都成为某一方面课程的专家,从而使让学生都得到最优质的课程教育,实现语文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大学汉语文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族中学;汉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77-02

汉语文是中学的主干课,因此上好语文课相当重要。尤其对民族中学这样少数民族学生比较聚集的学校来说,开设好汉语文很重要,而且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本身文化背景的差异给汉语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汉语文学习的问题,可以从民族中学的汉语文的教学方法中找一些原因。语文课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范畴[1]。本文就站在比较新的视野对民族中学的汉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索。

一、汉语文教材的编写要结合本民族的生活素材

在民族中学把汉语文开设好,首先要有一本好的汉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应该具有典范性[2]。教材是“范本”,是基础。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任何真正系统学习知识都是从教材开始的。因此教材不仅仅是一些知识材料上的堆积,更应该包括了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向。就目前民族中学的汉语文教材来说,很多都并不理想,主要是针对性不强。大家知道,民族中学主要是少数民族学生集中的地方,我们开设的汉语文主要针对的是少数民族的学生,而少数民族的学生自身文化教育背景决定了其学习汉语文必须有自身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来学汉语文,这样兴趣高,且学得快。因此民族中学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文教材的编写要与民族地区的生活素材结合起来,把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的平常生活经验要编写进教材里,让学生们在自己熟悉的文化背景里学习汉语文、体验汉语文,这样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素材编写进教材里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他们更容易学习汉语和体验汉语。我们知道,陌生的事物和陌生的语言符号联系起来进行认知是多么困难的事,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世界里有很多事物是我们汉语文课本里没有的,我们生搬硬套地把一种陌生的事物用陌生的语言塞进学生大脑里,恐怕强度太大,导致学生不好接受;反而我们借助这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会好些效果。因为事物是熟悉的,并且有认知基础,只是将指称事物的语码转换一下,这样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一旦他们掌握了语言基础后,进行汉文的解读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另外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要把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与汉语的表达方式结合起来;最好是把教材编写成双语版本,比如把精美的汉语文配上少数民族语的翻译版等。这样富有比较性的教材有利于学生在不同思维的对比理解中学习,他们可以在母语的世界中体验汉语的不同,从而便于理解和学习。

二、汉语文的学习要借助母语的能力

在民族中学要把汉语文教学开展好,那就处理好汉语和母语的关系,并尽可能地借助母语能力把汉语文学好。第一处理好汉语和母语的关系,因为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首先是母语思维的阻碍,使汉语不能直接传达信息的目的,始终要经历中间要从母语到汉语的转化。一个词从人的喉咙里跳出来,人类会在一个符号中寻找它所替代的实物[3]。比如说,一个汉语词汇,从老师说出来那刻起,便在少数民族学生的头脑中的反应就是寻找本民族语言中的对应词,这个词在本民族的语言叫什么呢?读一篇汉语文文章时,始终有双种思维和双重心理语言在同时交流。另外根据我们的观察最近几年西南地区很多少数民族人陆陆续续到山东、山西等地打工,带回来比较好的普通话;反而在很多高校、政府、科研院所等单位工作的少数民族人,他们的普通话普遍不是很好,原因是受汉语方言的干扰或阻碍所致,即没有读过书的人用母语直接过渡普通话,中间没有经历汉语方言的干扰,学起来比较纯正;读书识字者由于受汉语方言的影响,学起来就比较慢,甚至就不纯正。因此民族中学的汉语文课尽量借助母语,一边用汉语解读汉语文;一边再用民族语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翻译及朗诵,这样让学生不仅记牢所学的内容,而且能将所学的内容理解得比较透彻。同时也可以原本用母语叙述的民族的民间故事、史诗等让学生翻译成汉语文,这样有助语培养学生的汉语驾驭能力。

三、汉语文的学习要处理好双重的文化身份关系

在汉语文学习的世界里,民族学生的文化身份是双重的,民族身份是自有的,汉语身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民族学生习惯于母语文化的表述,而且母语文化表述得很好,并富有满腔热情。而汉语文的学习他们就没有母语学习那么强烈,我们认为这是身份教育问题所致,只有正确认识和处里好双重的文化身份关系,我们才能真正带着感情学习汉语文。因此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汉语文观。要让学生理解学习汉语文并不等于母语就会消失,反而更好地表达母语,尤其还更深刻地讲明只有借助汉语的力量,母语才能实现她的光辉使命;还让学生知道汉语文其本身的博大精深,所集中的人类智慧的习得非常丰富,并积极举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民族中学要处理好学生的双重文身份仅靠学生自己和老师是完成不了的,还要靠家长的积极配合。民族地区很大部分的家长是不懂汉语的,但他们对孩子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很支持,这些家长虽然不懂汉语,但可以从精神的层面对孩子进行教育,强调学习汉语文的重要性。可能的话,尽量地用汉语跟孩子交流,这样会提起孩子对学习汉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四、学习好汉语文双语教学是关键

双语教学是我国根据民族地区教育的实际提出的基本的教学方法。用双语教学,最大的好处是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生事物。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中学的纯粹的汉语教学法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让学生无法真正在汉语教学中找到自己对原来事物概念和意义理解的对应关系。如果我们用双语解读同一事物,让学生通过熟悉的母语表达另一陌生的意义,这样学起来好接受得多。要搞好双语教学当然师资是关键。我们应该多培养一些汉语水平高的民族教师来承担此任。提高教学质量不是一句空话,其中师资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一流的教师培养一流的人才。民族中学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很多时候学生的数学很好,但语文成绩比较差,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觉得主要还是语言问题。数学不需要很多语言,它主要是几个符号的问题,把符号解释清楚,用思维去支配就行;而语文就不一样,从字、词到句;从文法、语篇的理解等。可以说语文自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把语文学好确实不容易,特别是发音、读音对有部分民族学生来说,要把有些发音读准,可以说一辈子都不可能,有很多音是他们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童年时期)错过了,时间久了,其共鸣腔等都会受阻,给发音增添了很多制约和麻烦。因此民族中学语文老师的培养也要从小抓起,培养的目标就是既能说好汉语,又懂母语。只有从小时候抓起,语感和文化感才培养起来。从目前很多民族中学双语教学来看,很多教师的双语能力不强。一般来说,懂民族语的,汉语文弱;汉语文强的,民族语又不懂,处于这样一种矛盾性的结构之中。

五、要从读写两个方面强化学生汉语文学习的能力

读写是语文学习的两种方式,也是两个关键因素。语文学得好的人,往往在这两个方面都很强。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这两个因素是他们学习汉语文的瓶颈。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在这两方面下功夫。教师不仅在课堂上教学生朗读,而且要在课后检查学生朗读的效果。民族中学的汉语文教学更该如此。为什么呢?这是民族中学大部分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决定的。发音是学习语言的一大难题,民族中学的学生汉语教学过程中,语音就是一大难题。有的学生就因为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受不标准汉语发音教学,到了大学或出社会工作都闹了不少笑话,例如,在电脑上打字,老打不出那个字?百思不得其解,无奈之下查字典才知原来从声母上就学错了,有的把“h”发成“f”;有把“ch”发成“c”的等。因此以普通话来规范教学发音标准,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很重要。用汉语写作也是民族中学学生的一大难题,因为很多民族学生没有汉语作为事物叙述的习惯。因此在中学的教学里不仅教他们写作的方法,而且要教他们学会积累写作的素材。并在课外多练习作文,老师要仔细批改,最终教会学生写出比较准确规范的句子。可以说写作能力是否提升是汉语文学习效果检验的标准之一。

六、从文化中学习汉语文

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包括技术系统和价值系统两大类[4]。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目的就是了解和学习汉语文所承载的汉文化的心智和德行。学习汉语文必须和学习汉文化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真正理解汉语文的精髓。尤其对民族中学来说,很多学生本身就缺乏汉文化的背景,如果汉语文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形式表达上,那么学生会无法真正理解汉语文所承载的汉文化。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必要联系汉文化的语境来学习汉语文,这样便于学生对汉语文理解和深入。语文学习的目的除了外在语言表达形式外,更主要的还是通过语言形式学习文化,引致启迪学生的思想和智慧。过去民族中学的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多半功夫都花在了字、词、句和语篇的大概的意思解释上,但仅此是不够的。还应该把文章语言和结构背后所隐含的文化讲清楚,那样才真正称得上语文课。民族中学的学生多半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本来对汉文化的认识是他们的短板,我们更该通过汉语文教学把这块短板补上,这样他们才真正感受到汉语文的魅力所在,我们的汉语文教学也才能真正实现其教学目的。

本文从六个方面对民族中学提高汉语文教学水平进行了思考。认为民族中学要提高汉语文教学水平,首先有一本结合民族中学学生实际和特色的汉语文教材是前提条件。主要是民族学生的素材编写进汉语文教材里。同时根据民族学生的语言背景,借助母语的能力来学习汉语;本文还提到双语教学是民族中学汉语文教学的关键;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积极处理好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双重身份关系,并通过两种文化语境的关系积极学习汉语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还提出语文学习的新观念,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更应该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获得文化。

参考文献:

[1]王轶.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J].科技信息,2008(17):602.

[2]朱于国.中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思考和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1(5):39.

[3]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69-267.

大学汉语文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汉语文素质 学习习惯 培养

“汉语文是工具。”它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一个人的汉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汉语文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汉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汉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的表述:汉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汉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汉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汉语文素养”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它要求学生有“语言的积累”“语感”和“思维”作为知识基础,注重“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品德、审美情趣、个性、人格等各个方面及其相互作用,以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汉语文素养?这就与养成良好的汉语文学习习惯密切相关。

二、中学汉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中学汉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不愿意学,对学习汉语文缺乏兴趣和动力,老师教起来索然无味的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文学习习惯是搞好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有利于为将来提供创新人才。那么,怎样帮助孩子养成汉语文学习习惯呢?

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三、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培养学生乐学的习惯

如今的学生敏感,活跃,接受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庞杂,这就为习惯的培养奠定了生理和心理基础。尤其是受“应试教育”影响的老师,搞机械重复地抄写,背离了汉语文教学的宗旨和规律,使学生渐渐丧失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乐学汉语文的习惯。

首先,遵循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既了解他们的共性,又了解其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挖掘其内在兴趣。

其次,培养对汉语文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主动进行学习。

2.培养学生书写规范的习惯

字要写得规范、清楚、匀称、整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悉心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定期举行展览评比,褒扬优秀者,特别耐心说服字迹潦草者限期改正,督促其纠正不良的书写态度和习惯。

3.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

这主要指养成做听课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听课或阅读时在书上“圈、点、勾、划、批注”,把中心句、关键词、过渡、照应和结构层次、主要内容以及学习重点、难点等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并随时把自己的想法和质疑写在旁边,这样边阅读边思考,效果更佳。

4.培养学生养成“好读书”的汉语文学习习惯

适当增加阅读课,发动和组织自主读书活动,养成“天天读几页,一月一本书”的读书习惯。凡是习惯大都是经过反复实践养成的。然后,通过读书比赛、演讲、辩论等汉语文活动,加大监督力度,督促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5.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习惯

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对初中学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锻炼情商,增强与人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开展汉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它纳入有目的,有组织的,有指导的活动之中。

实践证明,通过这些活动的有效组织和开展,同学们不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性格也活泼开朗起来,为将来参与社会交际做好心理准备。

6.培养学生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汉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质疑、探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是验证汉语文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尺。在改革与创新的今天。创新、质疑、探究是汉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

因此,在汉语文教学中,必须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热烈的课堂氛围。

总之,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的养成有助于能力的形成,所以在汉语文教育教改中,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汉语文教学尴尬局面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如果能切实地抓好两三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就可能走出教育困境,提高学生的汉语文素养。我深信良好的汉语文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必将使学生受益匪浅,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萍.“汉语文素养”构成论.教育评论,2006(1)

大学汉语文学范文第7篇

11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会在网上消息称,下个学期^大将继续开设大学汉语课程,但归入选修课类别,课程为两个学分。校方同时还表示,该校之所以做出如此调整,无关乎“国际化”,只是因为学生对这门课的热情一直不高。

人民大学的做法并非特例,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的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显示:在全国91所高校进行的反馈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有34.8%,如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名校早在几年前就将大学语文从必修改为选修课。该调查同时还显示,62.5%的高校大学语文课时在32个或更少,开课1个学期、2个学分,较之大学英语课的300至400个课时、开课4个学期、12至16学分,可谓天壤之别。大学语文遭遇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多维解读

语文边缘化是对人文和教育的双重伤害

大学语文教材中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是跨越时空、闪耀着不朽魅力的经典之作,浸透着作家深挚的公共关怀与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散发着丰沛的人文精神。哪怕其中的文学理论与文化概述,也都与这种人文精神息息相通。从必修到选修,必然导致很多学生放弃学学语文,这样极有可能会割裂人类薪火相传的文化体系,亦会使传统的优秀人文精神出现断层。

此外,大学贵为高等学府,不仅要承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传承的责任,也要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更要对中小学教育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在高考中增加语文学科的分值已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却将语文学科边缘化,这种相互对立的做法,无疑会强化“语文即应试”的概念。同学们在中学阶段努力学习的语文,在大学里根本不受重视、甚至根本不用上课。那么长此以往,语文恐怕就会成为学生眼里一门纯应试的科目了。有了这样的学习动机,语文怎能学好,出了社会又怎能将其用于工作?

因此,只有重视语文,才能对人文精神的传承和语文学科的教育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不解决实质问题,必修又有何用

大学语文课不受待见其实有两个原因:第一。语文课的教学方式出了问题,同学们上起来没劲;第二,人才选拔机制过于功利化,同学们觉得语文学了没用。

多年来,大学语文课本的内容一直是字词句的汇编、篇章文摘的合集,授课方式也跟高中语文相差无几。有学生表示大学语文课就是老师照本宣科,跟高三没有区别,大学语文就是在上“高四语文”,索然无味。因此,解决大学语文课内容陈旧、授课方式死板的问题,从内容和形式上改变、创新,才能真正把学生重新吸引回课堂,语文课也不会仅有必修的虚名。

大学汉语文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汉语语言文学;教育重点改革

一、汉语语言文学教学特点

1. 汉语语言文学是我国大学教育中发展历史较为悠久的学科,传统的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目的就是向社会输送懂得汉语文学知识的人才,并不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文学技能的使用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汉语语言文学的教学目的转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写作来体现自身的能力,常见的工作岗位一般有宣传推广员、秘书类及行政管理类等。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要在大学期间要扎实记忆掌握基础文学知识,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

2. 汉语语言文学没有清晰的就业定位,换句话说汉语语言知识没有较强的使用专业性及实用性。汉语语言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培养提高,提升我国整体文化涵养是其教育的最终目标。传统教育重点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一些文化遗产,培养学生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提高的是我国无形的资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目标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逐渐开始向着实用型教学模式转变,尤其是汉语语言文学教育而言,在坚持传统教育内容的基础上逐渐与时下社会发展特点相融合迫在眉睫。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1. 内容多元化

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没有硬性制度限制,任何文化任何民族任何地区的网民都可以互相交流沟通,网络文化交流开放性、可选择性更强,交流内容更加丰富,网民利用互联网交流没有心理压力,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小,使交流摆脱了空间上的束缚,利用互联网交流的个体可以摆脱社会风气及传统问题的偏见,从这个层面上看网络文化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在网络文化中高雅与低俗并存,既有抽象严肃的文字也有娱乐方面的文章。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另一个不同点是网络文化是单纯以传播信息与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超越了物质层面。在互联网世界中使用者可以最大限度的彰显自我个性,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真正按照自我的喜好来安排自己的网络生活,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2.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计算机语言不同于传统定义上的语言,计算机不受地域的限制是真正意义上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基于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上的网络文化有着传统文化无法企及的统一性。就目前现状而言,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尤其明显,新型的网络语言的发明及使用对象都是青少年,加之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深入,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缺少玩伴,网络就成了其了解世界的工具。这也为网络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

3. 信息的时效性

网络文化有效弥补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弊端。基于互联网技术上的网络文化,对于信息的采集处理及都能做到第一时间。可以瞬间实现向所有网络用户传输信息,用户通过互联网终端可以更加方便的了解信息,使社会变为一个信息整体,节约了不必要的时间及资源浪费。网络的时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活节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三、大学汉语语言文学教学重点转变策略

1. 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强化发展,传统教育重点也必须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进行相应改变。教师不应再只重视学生汉语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单纯的知识性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对于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要求,必须结合网络文化的特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性写作能力,集合新闻学及现代传媒的要求,结合多种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实际灵活运用能力。针对现阶段学生写作能力普遍较差的现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私人空间及论坛,从最初的命题作文变为定期的更新文章,利用互联网的特性,学生之间可以随意交流,互相欣赏彼此文章,教师定期进行集体修改点评,通过点击量的差距来刺激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积极性,在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自己对于文章的点评能力,从别人的问题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传统教育教学重点只是注重对于学生硬性知识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学生实践性的培养。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汉语语言文学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知识实用性的培养。要为社会培养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懂得如何运用的双重型人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社会网络媒体制定联合办学的目标,通过网络发展实际需要,培养定向专业人才,从根本上提高大学汉语语言文学的实用性。现代汉语语言文学的具体实用性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要有基于网络技术对实时发表评论及看法的能力,要将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网络文化的大众化特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总结语

网路文化虽然是一种新型的文化载体,但是其影响正在逐步扩大,大学汉语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网络文化的巨大潜力及优势,积极改革教育教学重点,努力提高现代汉语语言文学与时代的结合度,提高汉语语言文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宽该专业生的就业范围。在享受现代技术带来的资源共享时代的过程中,完成新课标对大学汉语语言文学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永军.新形势下大学汉语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案[J].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

[2]李仁武.如何加强网络文学建设[J].光明日报.2013

[3]万鑫恒.现代汉语语言文学的信息革命[J].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大学汉语文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31-02

一、义务教育阶段汉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言文字既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又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有12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实际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有22种。少数民族同胞有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的权利和自由。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国家经过多次讨论和修订,出台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成为民族中小学汉语文学业评价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尺度。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汉语课程标准》)是在《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重新编订而成。是汉语文教材编写、汉语教学、学业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汉语课程的依据,对不同阶段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汉语课程标准》针对的是少数民族语言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的民族学生,本质上是第二语言教学。但由于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程度较高,因此对此类民族学生的汉语文教学既应该考虑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又要提高教学标准,培养学生的汉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环境对民族学生汉语文教学的影响

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现代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依托一定的教学环境。我国学者认为: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概括地说,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教学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讲,主要指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学生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长、教师、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成效。狭义上讲,专指学校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教学设施、班风校风和师生人际关系等。由于环境的复杂多样和随处可感,因此要对教学环境作一严格分类是比较困难的。最得到认可的分类方式是按照狭义的教学环境的含义,将教学环境分为两大类:即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包括校舍建筑、教学设备等,心理环境包括学校中的学习气氛、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社会信息乃至生活经验等等。

关于语文教学环境的理解,温欣荣在《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教学环境探析》中有这样的解释:“教学环境是一个广泛意义的概念,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社会环境诸如影响教学活动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法规、语文课程标准、教育管理者等。语文教学的物质环境包括:语文教学场地、语文教学设备、语文教学资源。语文教学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语文教学的外部条件对语文教学的制约和影响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的。”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和涵盖性,它既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又受国家地区的环境、民族历史的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的环境等的影响。从内容构成上,可以将语文的教学环境分为语文课堂物理环境和语文课堂心理环境。

三、创设良好的汉语文教学环境探究

(一)汉语文课堂物理环境的建设

物理环境是教学环境中有形的、静态的硬环境部分。自然环境:学校的选址、气候条件、自然景观等;设施环境:教学场所、教学仪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桌椅、图书资料等;时空环境:教学时间的安排、班级规模、作为编排方式等。

学校的地理环境是相对固定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学校的选址有较为严格的标准,一般都相对安静,周围社会环境良好,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学校的设施环境主要是由教学场所、教学用具等具体客观的物质因素构成。设施环境是学校物理环境的核心部分,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物理环境建设的质量,关系到学校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我国推行义务教育标准化工程以来,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硬件设施都进行了标准化配备,基本具备多媒体教学的条件。狭义的教学场所主要指教室,广义的教学场所则包括校园、教室、图书馆、运动场、礼堂、实验室以及各种绿化设施等。良好的教学场所,首先应该有足够的空间,其次教室的光线、空气、声音、色彩、温度等都是构成教学环境的重要的物理因素。

创设有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是增加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兴趣,提高汉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在教学楼的布置上,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悬挂简单易懂、有教育意义的名言警句、名人故事等。使学生在课间,驻足之余都能有所收获。同时要注意材料的定期轮换和更新,应该坚持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的原则。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最大限度的积累知识。教室环境至关重要,在教室的布置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以小组的形式搜集资料,进行布置,每一个月更新一次。每次完成布置后,由学生讨论通过这次的布置学习到了哪些内容,有哪些优点,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们各抒己见,并有专门的记录,学期末进行评比。

教学用具包括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用品。任何教学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一定教学手段设施的辅助和支持,这些物质设施是否充足、完备,能否满足教学活动的基本需要,以及是否恰当地运用,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还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率。现代教学用具如电视、电影以及电脑的广泛使用,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料,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多媒体教学,集画画、色彩、声音、内容于一体,在直观可感的情境中传授给学生知识。多媒体教学现在已经成为逐步取代传统黑板教学模式的主要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得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空环境主要包括教学实践的安排、班级规模、座位编排方式等。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展开的,课堂教学内的时间和空间要素构成了特定的教学环境。科学地分配教学时间,能够保证学生劳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同时又能够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据相关实验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能力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表现。一天中大脑最敏捷、学习能力最强的时间为上午,而运动能力最佳的时间是下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有效注意时间呈现一定的变化,因此教师在安排上课时间时应该张弛有度,在学生专注的时间范围内,注重基础性知识的教学。课堂座位安排方式是一种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指教室内学生桌椅的排列摆放形式。20世纪30年代,魏拉德・沃勒尔就已经对座位的选择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做了相关研究。研究表明,座位编排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社会交往都产生着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在汉语文学习过程中,座位的编排方式尤其重要,决定着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程度。

(二)语文课堂心理环境的建设

心理环境又可以称为社会环境,包括学校中的学习气氛、社会交往、各种人际关系乃至生活经验等。如果说物理环境以可看、可知、可感的方式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进行,那么心理环境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调控着师生的教学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教学心理环境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关于如何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的研究。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启蒙阶段,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尤为重要。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传道受解惑,还有心灵上、情感上的温暖和感染。民族地区多为寄宿制学校,学生不仅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给予指导,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照顾,教师同时也承担着家长的责任。首先,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教师应该在一些细微之处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爱是教育的前提,尤其针对低年级学段的学生。汉语文教师更具有特殊性,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同时更应该将文化中的精髓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输送给学生。其次,优化汉语文课堂的教学的心理环境。教师可以将汉语文课堂营造成丰富,有趣,饱含知识,饱含哲理的课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多以讲故事、表演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汉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工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把注重培养民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汉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并注意从学习的各个环节上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实现汉语文教学目标的关键。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也决定汉语文不仅仅是课堂的教学,更是一种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2.

[2]石梦.提高蒙语授课初中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设计探究――以锡林浩特市蒙古族中学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学位论文,2013:54.

大学汉语文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语法教学;初中语文;淡化语法

前言

语文的性质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表现为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备熟练的语文交际能力和深厚的语言文化。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在口语交流过程中做不到表达的具体明确,作文书写中达不到表情达意的标准。这些都是因为“淡化语法”提出之后,中学语文教师“抛弃”了语法,导致中学生对语法知识不了解,使得他们在口语交际和作文写作中出错。由此可见,借助语法教学来规范语言是很有必要的。

一、语法教学的历史回顾

(一)中华民国时期

《马氏文通》和《新著国语文法》,这些关于语法的研究成果被引进中学语文教学,如“1929年颁布的《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要教词位、词性、句式等,它肯定了语法在教学中的地位,并对教学方法提出了不少具体可行的建议。”[2]

(二)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1951社会上形成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学校的教学侧重点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主要表现在1956年颁布的《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和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

1.《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3]

该草案提出初中汉语教学的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标点符号等。虽然该草案是为文学、汉语分科教学作准备,但是该草案还是突出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这一点在初级中学汉语课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4]

从1954年开始的中学文学、汉语分科教学,施行不到两年便被废止了。分科教学被废止之后,教育部在1963年5月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为课文,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和作文三部分。在这个大纲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法作为语文教学的三大部分之一出现了。

(三)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前期

1.《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5]

1980年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加强了语文知识(包括语法、逻辑等知识)的教学。例如大纲指出,要注重词和词组、词义、句式的变换等知识点。

2.《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1986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较之前的大纲加上了“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和“要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内容。

3.“淡化语法”的提出

1990年第10期上海《语文学习》发表《语法教学弊多利少》和《正确对待语法教学》两篇观点相反的文章,引起了一场被称为“淡化语法”的学术讨论。新课程改革强调淡化语法教学,重视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彻底抛弃了语法知识讲授的现象。

二、语法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变化

(一)重视时期(20世纪50年代)

1953年12月,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给党中央提交了《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1954年决定中学语文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中学语文实行分科之后,初级中学汉语教材就是专门讲一些语法、修辞等知识。

(二) 削弱时期(20世纪80年代)

从 1978 年的大纲开始,语文学界逐渐把语法教学的目光转向实际运用,因此关于语法知识点的讲解较之前减少了。从1987年的人教版课文中可以看出,语法知识已经被安排到了每册的最后一个单元的后边,语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已大不如前。

(三) 淡化时期(20世纪90年代)

1990年第10期上海《语文学习》发表《语法教学弊多利少》和《正确对待语法教学》两篇观点相反的文章,引起了一场被称为“淡化语法”的学术讨论。

1992年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不要用名词术语考学生”的规定,这可以看作是大纲对“淡化语法教学”的初步肯定。

(四) 抛弃时期(21世纪)

2000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6]和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中明确规定不对语法知识进行考试。在教育变得格外功利化的今天,考试不考就意味着老师不教、学生不学,语法教学彻底被打入“冷宫”。

三、淡化语法教学的原因

(一)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忽视

90年代至今的课程标准直接规定不考语法知识,学校的教学内容就是按着课程标准来制定的,不考就不教、不学,一切与分数无关的知识点就完全忽略。

(二) 现行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不系统

教材上的语法知识很抽象,也没有相关的练习,语法知识的编写也不系统,大多是随文出现。语法教学内容支离破碎,教师难以找到合理的切点。

(三)语文教师自身语法知识的欠缺

语文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其本身对语法了解不深。另外语文教师对语法教学体系认识不清,对语法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四、淡化语法教学的负面影响

(一) 不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

随着人们对语文工具性的批判,语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逐步被削弱。现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都整体出现了下滑,主要表现为与人交流时往往词不达意、用错词语等。

(二) 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虽然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考语法知识,但是在语文测试中还存在隐形的语法测试,如果没有很好的语法基础,对这些知识只能死记硬背,并且还不会灵活变通,举一反三。

(三) 不利于民族语言的发展

当学习外语成为时代的要求时,国人对汉语越来越陌生,使用汉语的能力越来越弱。但是传承和完善我国的语言文字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容推脱的责任。所以语法教学刻不容缓,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更要从学生抓起。

五、初中语文语法教学对策探究

(一) 加强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

初中语文教材都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构成部分的比重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所以要想加强语法知识的教学就要优先从课程标准上改变。

(二) 完善语文教材中的语法知识系统

改变现在课文的编写形式,不能简单的以附录的形式将语法知识附着在语文教材的后面,而要将语法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提供一套完整的语法分类体系,为师生提供充分的例证。

(三) 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在语法教学中要善于使用有效的方法,因为大多数学生认为语法学习枯燥无味,教师只有用对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六、 结语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初中讲语法,可以选择一些对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对提高写作能力有用的东西讲一讲,并且给以充分的练习。”[8]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授语法知识,不管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还是作文、阅读水平的提高都是很有好处的。(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本华.中学语法教学的回顾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1998(8):24.

[2] 李树.中学语文教学百年史话[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6]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常规工作管理范文 下一篇:初中生文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