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卫生计生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2-28 03:54:37

村级卫生计生工作计划

村级卫生计生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统计年度平台数据指标情况(截至2020年5月31日)

1、出生人口194人,其中:一孩75人(男45人、女30人),二多孩119人(男62人、女57人),无政策外多孩出生;死亡人口116人;新婚56例。

2、总性别比123。其中:一孩性别150,二多孩性别比108.7。

3、政策内二多孩孕情异常数22(孕情消失等),占期内出生比例18.96%。

4、补报往年出生比例3.6%。

5、综合节育情况。二多孩出生综合节育率100%,已婚育妇综合节育率91.17%。

(二)健康脱贫工作全面实施

一是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镇计生办、卫生院结合重大节日集中开展宣传活动,同时,结合日常走访,免费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物品等。二是联合卫生院开展重点贫困村义诊宣教活动,义诊以送医送药为主要方式开展。

(三)全面两孩政策继续落实

一是继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为全面两孩政策落实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全面落实一、二孩生育服务登记制度,促进服务规范。三是利用报表和全员数据对几项主要指标进行月分析、月排名、月积分、月通报。

(四)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不断健全

截至2019年度我镇共有奖扶人员414人,扩面人员531人,特扶人员19人。2020年度我镇新增奖扶69人,退出5人;新增扩面人员132人,退出16人;新增特扶7人,退出2人。截至目前,我镇为17名节育奖对象发放资金22100元。落实城镇无工作单位居民计划生育一次性奖励9人,发放资金14500元,并为14名村专干、24名特扶对象购买相应险种的保险。为了确保资金准确及时的发放到对象户手中,我镇组织专人通过财政涉农补贴“一卡通”发放给对象户,确保不错不漏一人,同时打卡造册完成后通过发放资金告知书、短信、微信群、电话提醒等多种方式,及时告知群众,提高了群众对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的满意度。

(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做到宣传倡导服务均等化,计生技术、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服务均等化。开展留守儿童清理摸底调查工作,与学校、妇联、团委、卫生院等部门共同开展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健康,并精心挑选、编制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宣传品,融入到扶贫、扶助、帮扶农村家庭的活动中,共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成才。

(六)计划生育协会工作有声有色

镇计生协发挥会员多、联系广的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纪念活动,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健康素养知识,增强了计生协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促进计生协会自身发展。利用计生协会"5.29"和会员日活动契机,充分发挥了协会成员带头、宣传、服务、交流的职能作用,体现了"协会生命力在于活动,协会的凝聚力在于服务",把"关爱女孩"、"关注健康",送到了百姓心中,得到群众一致好评,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为人口计划生育事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七)努力树立良好工作形象

一是着力提升计划生育和健康服务工作群众满意度。印制、发放、张贴印有计生政策和健康服务等内容的《公开信》、《宣传年画》和健康素养66条等宣传品2万份。二是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联合镇卫生院、各村街卫生室等医疗机构进行义诊活动40余场次。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安排

(一)密切关注各项数据指标,以提高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满意度为出发点,提升我镇计划生育工作质量为目标,严格执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强化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管理。

(二)继续抓好特殊人群和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与服务。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以政策法规为准绳,重点强化流动人口中重点对象户的管理工作。

(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深入宣传全面二孩政策、关爱女孩行动、健康素养知识等,大力宣传普及人口与计生法律法规、婚育新风和计生科普知识,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

(四)继续做好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维护工作,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实用性,做到不重、不漏、不错。加强对村级软件的规范化管理,清理、整理各种卡册争取做到准确率100%。

(五)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提升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村级卫生计生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1、出生缺陷防控

出生缺陷控制在15‰以内;孕前优生健康检查2016年目标人群免费孕前优生检查率达到90%以上;叶酸服用率达到95%以上,叶酸服用依从率达到85%以上;产前筛查率达到95%以上,产前筛查高危孕妇产前诊断率达到85%以上;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95%以上。

2、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

性别比为106及以下。每月对孕14周以上孕情消失情况进行排查,准时报送排查情况,对非正常消失的有调查结果;孕14周以上孕情消失及时报孕妇及怀孕结果;辖区医院落实出生实名登记制度;规范辖区内B超管理制度;凭证实施14周以上终止妊娠手术;辖区内无违规销售终止妊娠药品现象。

3、符合政策生育率

确保符合政策生育率目标完成,同时考核流动人口生育的符合政策情况和政策外多孩率。乡镇党委、政府对村下达符合政策生育率指标并报市委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4、优质服务

(1)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按当月累计完成。

(2)长效避孕措施措施到位。

(3)避孕药具按要求及时发放。

(4)孕产妇(含流动人口)孕情及孕期健康管理到位。

(5)开展生殖健康服务。

5、利益导向

(1)奖扶对象按程序确认并及时准确审核上报,确保奖扶金准确落实到位。

(2)做好相关奖扶对象的年审和退出工作。

(3)农村奖扶及时率达到90%以上、准确率达到100%。

(4)手术并发症家庭利益导向政策落实到位。

(5)落实法律法规有关计划生育其他奖励优惠内容。

6、依法管理

(1)社会抚养费征收

注重社会抚养费征缴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考核立案率、征收到位率,征收程序合法,定性、标准准确,电话录入及时准确,征收金额准确,资金及时上解,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使用规范。

(2)落实一孩、二孩生育证登记制度,方便群众办事。

(3)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计划生育证明出具和生育证办理等按规定依法依规办理,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

(4)病残儿医学鉴定管理规范。

(5)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服务与管理规范。

(6)对影响较大的违法行政行为或行政不作为行为实行倒扣分,直至“一票否决”。

7、流动人口

(1)加强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管理。采集、提交率90%以上,反馈及时率100%,协查管理服务。积极为流入人口办理生育服务登记。

(2)开展流动人计划生育区域协作。

(3)开展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宣传倡导、避孕节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奖励优待、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重点人群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等服务落实到位。

8、信息管理

(1)全员人口数据出生、妊娠及避孕节育措施及社会抚养费征收信息上报及时、准确,出生数据没有瞒报、漏报现象。

(2)医疗服务机构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及出生医学证明发放等信息通报及时、准确。

(3)网格化建设和应用情况。进一步完善计生网格化基本信息,三维关联,并使用网格化信息系统开展人口计生工作。

9、基层基础工作

(1)宣传教育

①规范村务公开、打造阳光计生。乡、村两级宣传版画和公示橱窗按照省、市统一要求及时更新,内容规范。

②巩固和加强宣传教育阵地的建设,着力培植新的计生宣传阵地。

③提升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的知晓率。宣讲和传播计生政策及生殖保健知识,积极开展宣传品进村入户工作。

(2)协会工作

①村级计生协会组织健全;村全面落实骨干会员联系户制度。

②全面开展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村民自治公约、合同必须符合法律、法规。

③开展“生育关怀活动”。

(3)开展计划生育“百日攻坚”活动。

(4)其他工作

①市级下达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试点工作必须严格按要求如期如质完成。

②乡镇按规定时间和要求上报各类业务报表、文字材料信息和领取相关物品资料。

③其他文件规定需严格执行落实的项目。

10、

综合治理乡镇辖区内的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单位(站、办、所、医院、学校、企业、团体等)落实计划生育责任到位。

村级卫生计生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年工作运行情况

(一)计划生育考核目标及完成情况

1、至目前,全镇总人口35328人,已婚育龄妇女6835人,其中已婚未育319人,一孩妇女4228人,二孩及以上2288人。年10以来,全镇总出生275人,死亡178人;完成三项手术157例,其中上环134例;取环9例,引流产14例;全镇出生人口政策生育率84.72%。18岁以上流出人口《婚育证明》的办证率达80%以上,流入育龄妇女《婚育证明》验证率达90%以上;乡镇有人口学校,已婚育龄夫妻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依法行政,无严重违法事件发生;处理及时率达90%以上;全年完成简报信息4条。

(二)基础性、创新性工作的完成

在完成工作目标的基础上,一年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领导重视,努力探索,不断开拓社区优质服务新领域。我镇启动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工程,把群众的需求作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拓展方向。以社区建设飞速发展为契机,促使人口与计生工作融入到社区、服务到社区、落实到社区,出台了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以人为本,全面服务”的宗旨,借助社区这块平台,开展了一系列的优质服务工作。计划生育服务指南、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社区卫生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内容、社区居委会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内容、社区计划生育组织机构网络图。同时还为社区居委会配置了计划生育图书柜、避孕药具专柜和新型避孕药具展示柜,建立了社区宣传教育、技术服务阵地。社区居委会征订了《中国人口报》、《家庭生活报》,使干部能及时了解计划生育政策、动态,熟悉掌握计划生育工作方法、要点,以此增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辐射功能。为广大居民群众印制了“社区计划生育服务指南”宣传10000余份,公开了办理有关计划生育证件的程序、有关计划生育服务的内容和服务部门的电话号码,使广大居民群众能够方便、快捷的享受到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提高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品位,拓展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渠道。利用社区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培训中心这块宣传阵地辐射到村,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工作。首先,对镇的计划生育干部加强了培训,培训的内容有:人口统计知识、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等,从而为计生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其次对新婚待孕的夫妇在领取《生育证》之前进行优生、优育、优教培训。在各村开办了计划生育服务室,为群众提供办证、咨询、发放药具等服务。目前,在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二)依托村卫生站服务体系,全面实施“三大工程”,发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功能。我们充分发挥村卫生站的作用,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手服务、共同发展”的原则,为育龄妇女提供了包括优生优育、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等内容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并建立了妇女生殖健康档案。县计生指导站免费为育妇进行孕检和妇科病检查,免费为已婚育龄群众发放避孕节育药具满足了育龄群众的避孕节育需求。以村服务室为基础,扎扎实实地开展对广大群众的优质服务,努力满足群众的需求。(三)认真组织学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不断强化依法管理和依法行政的意识。各村居委会全体干部约百余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及人口统计、优质服务、宣传报道、药具管理等。通过培训,增强了大家学法、懂法、执法的意识,为进一步落实国策,依法行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营造强大的宣传声势和舆论氛围。再次,开展大型的宣传咨询活动,掀起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热潮。在场镇,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及免费义诊的形式,开展大型的街头苍尾宣传咨询活动;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的宣传,使《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加强作风建设,严明奖罚制度,落实目标管理,全面提高基层工作水平。为了全面加强我镇计划生育的基础工作,全面完成各项计划生育责任目标。(五)发放《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宣传单余份、避孕药具价值500余元,展出图板40块,咨询人数累计达余人。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基层计生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计划生育依法管理和总体服务水平,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与党委政府签定了目标责任书。

二、狠抓落实,“三到位”扎实有效

一是明确目标责任。年初,镇党委、政府出台了《年计生工作意见》、《三结合工作意见》、《后进村治理意见》等一系列加强计生工作的文件,做到目标明、责任清。二是镇党委、政府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专题听取计生工作汇报,研究计划生育工作计划及落实情况。书记和镇长经常深入到村、组,对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调查研究、现场办公,解决具体问题。四是认真考核,严格落实奖惩措施。五是综合治理,齐抓共管。今年,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强化对镇直属部门的计划生育管理。1、要求本单位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上水平,搞好优质服务;2、职能部门对计划生育职责的履行;3、对计生贫困户的帮扶工作。镇政府各单位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对三结合及职责履行,根据各单位不同情况,把目标责任层层分解。

三、强化宣传,婚育新风起家万家

一是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今年以来,镇政府共投入资金4万余元,强化阵地建设。一是强化村级阵地建设,充分体现宣传教育、科学管理、优质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二是进一步加强村文化大院建设,购置文化娱乐用品,更新宣传版面,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二是拓展宣传渠道。1、把宣传教育融入到干部队伍建设之中。定期组织镇、村计生干部学习“”重要思想,“一法三规一条例”等内容。2、把宣传教育融入到优质服务之中。组织宣传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宣传科普知识、政策法规、避孕节育知识和致富信息。为已婚育龄妇女开展妇科病普查普治服务。利用二次县计生指导站开展计划生育科普知识宣传培训服务。共普查妇科病1000余人次。3、把宣传教育融入到小康建设之中。镇党委、政府组织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宣传致富典型,传播致富信息,宣传致富经验,引导群众自觉少生快富奔小康。4、把宣传教育融入到群众的文化生活之中。在镇有线电视站播放计生宣传短片宣传新型婚育观念。5、把宣传教育融入到“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之中,广泛宣传“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实行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等新型生育文化,使广大育龄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观。

四、精心组织,奖扶对象底子清

从元月份开始,我们按照县计生委统一部署,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抽调精干力量投入到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调查登记工作中。坚持不漏报一人,也不错报一人的工作原则,做到宣传发动广泛深入,调查摸底周密细致,审核把关严谨认真。调查登记信息准确,效果理想,群众满意。

一是强化领导,镇成立了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亲自挂帅,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各司其职,全方位开展。二是制定实施方案,使调查登记工作有章可循,为顺利完成调查摸底工作提供了保证。三是及时印发表格,搞好培训,确保质量。对镇调查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使调查人员全面掌握了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程序、原则及要求,为顺利完成调查摸底工作奠定了基础。四是广泛宣传发动,确保调查登记工作家喻户晓。镇先后召开由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计生专干参加的动员会两次,出动宣传车2台,张贴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的通告100余份,进村入户发放宣传单4500余份。使广大群众全面了解了奖励扶助制度的内容、对象、范围及目的,使调查摸底工作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五、落实全镇统筹工作

村级卫生计生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2014年工作总结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扶贫解困工程。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和“四权分离”制度,兑现2013年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833人、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61人和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奖励对象目标人群352户扶助及奖励金210.18万元。2014年确认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892人、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64人和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奖励对象目标人群392户,12月份将兑现奖励金及扶助金。

2、民族地区帮扶工程。开展包虫病病情调查人数累计为8500人,完成率130.77%;开展免费药物治疗包虫病患者14人,完成率116.67%。

3、医疗卫生工程。一是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95.75%。二是完成40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总投资200万元,该项目已与村级活动室合建目前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率400%。三是免费向123对符合生育政策计划怀孕夫妇提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其中农村114对,完成率103.64%,城镇9对,完成率112.50%。

4、民生实事。一是继续实行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县人民医院和县民族医院先后于2012年11月、2013年10月完成取消药品加成,除中草药、中药饮片外的药品全部零差价销售,严格控制药品金额占业务总收入的比重,实施以来让利患者金额达248.5万元,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覆盖率100%。二是启动实施免费婚前体检项目,积极开展婚前体检宣传动员工作,在当事人完全自愿的前提下,免费为72对拟向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当事人进行婚前体检,完成率102.86%。三是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累计375人,住院分娩率94.75%,补助资金18.75万元;免费为农村孕产妇及准备怀孕和怀孕3个月内的农村妇女增补叶酸累计759人。四是协助州人民医院到各乡镇开展白内障筛查工作,完成筛查贫困白内障患者778人,其中符合手术指征70人。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新农合参合率99.01%;二是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三是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健康档案规范化管理,目前管理高血压患者5453人,管理糖尿病患者1422人,登记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29人,0-6岁儿童健康管理5597人,孕产妇健康管理535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12342人。四是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做好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重性精神病、重大地方病等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疾病防治。五是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建立分级医疗诊治制度,积极推进双向转诊。

2、项目建设情况。一是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2000.48万元,新建住院部大楼及附属楼9180.6平方米,该项目已主体完工进入内部装饰阶段。二是县民族医院建设项目,进入一层修建阶段;三是冷碛镇中心卫生院整体搬迁建设项目已进入基础施工阶段;四是德威乡卫生院、岚安乡卫生院、泸桥镇中心卫生院业务和生活用房建设项目已主体完工进入内部装饰阶段,预计2014年12月完工。五是县疾控中心包虫病实验室及业务用房建设项目进入地质勘查及初步设计阶段,今年7月县疾控中心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及食品机构资质认定现场评审工作。

3、人才工作。一是“阳光天使”招聘情况。2014年考核招聘人数6名,考试招聘人员5人,完成签订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协议1人。实施人才强化培养计划,选派74名专业人员分别参加省、州组织的专科团队、岗位培训、临床进修、岗前培训等人才培训。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4人。二是对口支援情况。今年我县接收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医务人员11人,干部8人,县人民医院选派1名医务人员对口支援冷碛镇中心卫生院。对口支援医师在基层累计诊治群众16871人次,开展示范手术44台次,开展新技术项目16项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936人次,我县安排业务骨干医务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30人次。三是柔性流动服务情况。今年全县共组建医疗队73支、派出医务人员累计415人次、义诊患者8659人次,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17万余份,免费发放药品价值1.4万元,培训基层医务人员593人次。

4、继续实施人口计生“五大工程”。一是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巩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成果,依法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全县计划生育定点免费机构开展计划生育科技服务7952人次,实施计划生育各类手术1145例,上门咨询7952人次,门诊咨询7952人次,发放避孕药具2800人次,“三查”7086人次,生殖道感染疾病检查860人次,随访6160人次,无引产、无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事故发生,开展计生服务巡回下乡45次。切实加大药具管理规范化建设,在全县各乡镇卫生院开展计划生育药具特色服务窗口建设工作。药具应用率达91.7%,有效率达100%,随访率达99%。二是推进人口文化建设。巩固生育文化大院、中心户等建设。抓好宣传品进村入户工作,共发放卫生和人口计生各类宣传资料近3万份。开展人口计生宣传活动6次,开展计生政策法规、生殖保健和优生、优育咨询服务宣传咨询11000人次。宣传品进村入户率达95%,群众知晓率达95%,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率达90%。三是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四是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启用“计生通”项目,全面完成人口计生计划。全年总人口68414人(10个乡镇),出生人数569人,出生率8.32‰,自然增长率为3.61‰,符合政策生育率95.96%,死亡率4.71‰,综合节育率为87.07%。全面核查清理人口数据,统计数据准确率和全员人口信息主要项目准确率均达到90%。五是构建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进一步加强对乡(镇)、村的指导,落实基层群众自治规范,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的作用,深入开展“阳光计生”行动,不断完善社会监督,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满意度。

(三)特色亮点做法。

一是全面加强各医疗机构班子建设,对所有医疗机构班子进行了充实和调整。二是全面实行乡镇医务人员包村,主动上门服务。三是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开展医务人员技术大练兵活动。四是公共卫生健康体检整合资源,上门服务。五是对全县医疗机构设备进行清理,全面调剂,保证设备全面运行。六是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婚前检查。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医疗卫生机构收入明显减少,由于县财政拮据,根本无力全额承担配套的专项补助资金并承担兜底责任,再加之基本药物统一采购过程中存在部分中标药物厂家因无利润常常缺货和配送不及时,部分群众反映个别药品价格甚至高于药店销售价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度的有序实施。

(二)人员编制不足。机构合并后,县卫生和人口计生局核定行政编制12名,工勤控制数1名,较机构改革前行政编制数减少5人,工勤编制减少2人;卫生执法监督大队现有编制6人,较机构改革前编制数减少3人;县属各医疗卫生单位按医院等级要求,事业编制严重不足,如县人民医院经州卫生局核定200张床位,按照床位和医技人员1:1.5的原则,应核定医技人员编制300名,目前县人民医院编制170人。

(三)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量少质弱。全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高素质、高水平的卫生人才缺乏,特别是骨干人才、专科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如县疾控中心上半年退休7人,现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相对薄弱;乡镇卫生院具有执业医师资格人员较少,学科不配套;村医整体素质不高、普遍无资质,无法从事相关医疗卫生工作,这些已成为制约基层卫生事业跨越发展的瓶颈。

(四)县级公立医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管办分开、政事分开、高效管理体制等方面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综合改革压力大。

(五)医疗设备设施总量不足,严重老化落后。各医疗卫生单位医疗设备设施严重不足,已有的医疗设备设施也非常落后,不能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如:县人民医院作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无放射医学工作站、国际听力电测仪等设备。县疾控中心无dr、离子色谱仪等设备。

(六)医疗废弃物和污水处理问题。全县医疗卫生单位无规范化的医疗废弃物处理,现仅作一般性的焚烧、掩埋处理。除冷碛中心卫生院原项目经费建有污水处理系统外,其余医疗卫生单位均无污水处理系统,影响环境保护,极易发生医疗废物污染事件。

(七)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尤其是县人民医院一线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待遇不高,很难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八)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薄弱,违法生育处罚不到位。

(九)乡镇计生专干调整频繁,兼职过多,队伍不稳定。

三、2015年工作计划

(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医疗技术人员大练兵活动,通过“打造医院标杆服务窗口”培训、科技大练兵活动、业务能力培训及开展医德医风建设讲座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

(二)切实抓好卫生计生项目建设。实施烹坝、得妥、加郡、兴隆、杵坭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

(三)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健康档案管理使群众受益率达100%。

(四)进一步清理各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使用情况,对闲置设备进行调剂使用,确保设备全面运行。

(五)进一步完善分级医疗诊治制度,积极推进双向转诊。

(六)坚持综合施治,完善人口计生统筹协调机制。

(七)突出宣传引导,强化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意识。

(八)夯实基层基础,提升人口计生工作水平。

村级卫生计生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的意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十五”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示范镇成果,全面提高我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促进我镇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的意见》要求,镇党委、镇政府决定,动员全镇上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力争在“十一五”期未实现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镇创建目标。为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计生,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安丰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主要目标

1、人口协调发展先进镇的争创指标

(1)年度计划生育率达99%以上;(2)孕前-围孕期保健率达90%以上;(3)出生人口性别比在基本正常值范围内;(4)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率达95%以上;(5)依法管理、优质服务和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6)计划生育机构队伍建设达规定标准;(7)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兑现;(8)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镇财政每年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不少于人均10元。

2、人口计生工作先进村(居)的争创指标

(1)宣传教育好。村人口学校每年开课不少于4次,组织当年安排生育计划人员参加培训不少于2次,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普及率达90%以上。(2)依法行政好。村(居)干部严格依法行政,正确执法,无违法行为,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满意率达90%以上。(3)人口控制好。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完成年度人口控制目标,计划生育率达100%,统计信息准确率达99%以上。(4)服务质量好。按月开展村级访视工作,随访服务率达90%以上,期内综合避孕率达90%以上,其中期内长效措施落实率达85%以上,出生缺陷干预率100%。(5)硬件配套好。有条件的村(社区)要单独建好人口计生世代服务室,设置B超检查室、咨询室、宣教室;没有条件的村(社区)可采取村(社区)卫生室和计生服务室二合一的办法,建成标准的计卫室,配备相关的服务设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创建浓烈氛围。镇宣传、文化、广电、计生等部门要联手开展媒体宣传、阵地宣传、社会宣传,创新宣传教育形式,丰富宣传教育内涵,重点宣传好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宣传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和优生优育优教、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镇村干部要带头学习中央《决定》精神和人口理论知识,增强创建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党校、中学、人口学校要分别开设人口理论、青春期教育课程。

(二)履行齐抓共管职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计生、卫生、公安、民政、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齐抓共管职责,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建立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公示制、评议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坚持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加快依法管理计划生育的进程。计生部门要统一管理全镇计划生育工作,督促检查计划生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的执行,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履行职责,层层设立政务公开栏,将法律法规和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程序、要求公布于众,认真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落实育龄妇女的节育措施,指导监督计生药具的供应和发放,加强计生管理、推进优质服务。卫生部门利用公开栏,宣传资料等形式,将省人大《决定》,打击“两非”等知识向群众进行宣传,建立完善B超使用制度、接生实名登记制度、引产手术审批制度、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统计报告制度、终止妊娠药品登记管理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等,实行定点接生,定点流引产,定点终止妊娠药品销售,从制度上控制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终止妊娠事件的发生。公安部门负责依法查处破坏计划生育工作的案件,协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及时提供人口统计数据和有关人口资料。民政部门要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机制,做好对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特困户和因计划生育手术事故而造成基本生活困难户的生活资助工作。工商部门要认真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督促、检查直管市场中的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从业人员的计划生育情况,积极配合计生部门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对个体工商户中出现的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和事,要积极协助计生等部门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四、工作措施

(一)婚育管理。未婚男、女青年。各村(居)每年初对年满15周岁以上的未婚女青年和年满18周岁以上的未婚男青年进行核实,建卡立档,录入微机,动态管理,新婚人员。凡符合法定婚龄(男满22周岁,女满20周岁)的男、女青年要求结婚的,必须持双方身份证、户口簿到计生站接受婚前健康指导,签订计划生育管理合同、签订定点分娩协议、签订不进行选择性别生育的承诺书,男女双方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结婚。严禁非法婚姻,杜绝非婚生育。往婚未育人员。凡结婚一年以上没有怀孕的人员,每年要进行一次生育史的调查,对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要依法给予处罚,对患不孕症的夫妻计生站要主动联系专科医院对症治疗。照顾生育人员。凡符合照顾再生育一孩人员,在办理材料时,必须签订不进行选择性别生育的承诺书,签订定点分娩协议书,接受市计生指导站染色体检查和孕情检查,所有符合照顾再生育人员必须在二孩证批准后怀孕,严禁未批先孕。

(二)孕情服务。新婚、往婚未育人员。实行每四个月的孕情监测。建立孕情跟踪档案,怀孕在3个月内主动到计生站办理一孩生育服务证,接受孕期指导,严禁选择性生育,对未经批准终止妊娠有选择性生育或弃婴、溺婴的将依法处理。照顾再生育人员,实行每三个月接受市计生指导站的孕情检查。对孕情无故消失或未经批准终止妊娠的,计生站及时上报市人口计生委,收回生育证,暂缓生育,对暂缓期间仍坚持生育的,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已婚育龄妇女在49周岁以下必须接受两次以上的孕情检查。落实绝育措施的每年接受两次检查,具体时间为1月和7月;落实上环、皮埋、药具等其他避孕措施的每年接受四次孕情检查,具体时间为1月至3月,4月至6月,7月至9月,10月至12月。

(三)避孕措施。生育一孩的已婚育龄妇女。在生育后42天至90天内必须主动到计生站落实以上环为主的避孕措施。生育二孩及以上的已婚育龄妇女。在生育后42天至90天内必须主动到定点医院落实以绝育为主的避孕措施。

(四)终止妊娠和B超。发生计划外怀孕或因健康原因需要终止妊娠的,必须经计生站核实,凭计生站开出的免费手术介绍信定点到医院进行手术。妇产科要做好终止妊娠的备案和记录,填写专用登记簿,每月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计生站,在终止妊娠前当事人必须持有《免费手术介绍信》,有村级信息员和计生专干陪护,无免费手术介绍信、无陪护人,院方不得实施手术。对怀孕14周以上确需终止妊娠的,必须凭法定医疗保健机构出具的医学诊断意见书和市人口计生委出具的同意施行终止妊娠手术证明及其他相关证件材料。发现原因不明要求流、引产的不予手术,并及时通报镇计生站。对孕妇实施B超检查时,严格执行行政负责人审批制度、逐例登记孕妇姓名、单位(地址)、身份证号码、检查时间、检查目的、检查结果、检查时均有2名医生在场并签字确认。对违规操作的医院和医务人员将按省人大制定的两禁止《决定》予以处理。

(五)围产期保健、定点分娩。凡怀孕在三个月以内必须主动到计生站接受孕期指导,交纳一定数额的保健保偿金,育龄群众在定点医院享受免费的围产期保健服务。在定点医院分娩后,医院退还保健保偿金。不在定点医院分娩的,保健保偿金不予退还。

(六)信息管理。

1、村(居)信息员和计生专干每月将本村(居)新婚、怀孕、生育、节育、流(引)产、死亡、流动人口、孕情访视等情况进行采集,如实上报。

2、公安、卫生、民政、工商等相关部门每月要将当月发生的信息和数据及时上报计生站。计生站每月要对上报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及时录入上报。

(七)依法行政。

1、村(居)每月要将当月发生的违法生育对象(非婚生育、未批先生、超生二孩及以上)及时上报计生站,严禁漏报、瞒报。

2、要积极配合计生站做好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和解缴工作,凡本村(居)、单位发生违法生育的,社会抚养费征收率达100%,结案率达100%。

3、计生每月对违法生育人员要进行核实,坚持调查取证,严格测算,按程序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对拒不执行征收的,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4、征收的社会抚养费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任何村(居)和个人不得截留和挪用社会抚养费。

5、违规征收、截留和挪用社会抚养费的,依据《市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严肃处理。

(八)流动人口。要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纳入正常性工作范围,建立流动人口登记制度、检查服务管理制度和信息变更制度。相关部门在为流动人口办理行政许可审批和提供各种固定服务时,应与计生站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宣传培训、孕情监测和免费办理婚育证明等相关工作。

五、责任考核

镇党委、镇政府将创建活动作为“十一五”期间重要目标,定期检查实施情况。各村(居)、企事业单位要坚持创建工作“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围绕创建工作目标,及时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定期了解和检查创建工作进展情况,主动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出现的难点、重点问题。各党政领导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切实把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层层分解落实,真正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凡当年未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任务的村(居)及企事业单位,不得评为本年度综合先进单位,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负责人不得评为先进个人。镇组织、纪检、监察部门要把领导干部落实计划生育责任制的情况作为衡量政绩和选拔奖惩的重要内容,任期内逐年考核,对工作失职的要追究责任,坚决查处计划生育违法违纪行为。

村级卫生计生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结构转型;功能变迁

中图分类号:C912.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7)01-0068-06

收稿日期:20160405DOI:10.13968/ki.1009-9107.2017.01.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RK008)

作者简介:田鹏(1986―),男,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社会学。

一、问题的提出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已经减少到270万个,10年时间里约有90万个自然村落消失,平均每天接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1]。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的新乡市为例,该市以新型城镇化社区建设为契机,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以城乡一体化为切入点,按照“分类指导、群众自愿、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生计为先、量力而行”的原则;依据《国家扶贫开发发展纲要(2011―2020年)》《新乡市三年扶贫行动计划》和《新乡市新型城镇化社区建设行动计划》,计划将全市3 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900个新型社区。采用“一个主体,两个载体” 的统筹发展理念,以“做强主城、膨胀县城、发展镇域集聚区、建设城镇化社区”为建设思路,通过“农民自建、集体代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4种建设途径和“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5种建设模式[2],计划用8年左右时间分三步实现基本建成重点区域内352个新型社区,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到2013年市、县集中力量建成52个示范社区;到2015年建成200个重点社区;到2018年重点区域内新型社区全部建成,达到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部建设到位,规划农户全部入住城镇化社区,各项优惠政策兑现落实,社区管理运行规范,三分之二以上的社区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建设标准[3]。截止2014年底,新乡市重点区域内352个社区已全部启动建设,累计完成各类资金投入288亿元,建房面积3 510万平方米,入住农户168万户,复耕或恢复生态面积3万亩[4]。目前,学术界关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村改居”组织转型和功能变迁的研究存在“解体论”和“延续论”之争,前者认为农民集中居住后村庄共同体处于瓦解之中,农村失去了承担撤村并居任务的合法主体,绝大多数建立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济基础上的村庄共同体也因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济的瓦解而名存实亡,因此,“解体论”从制度变迁和组织转型的角度认为随着“村落的终结”和村庄解体,村民自治失去其必要的社会基础,村民委员会必然名存实亡。而后者则指出,虽然“村改居”名义上实现了村庄治理模式向社区治理模式转型,但实践中的“村改居”仍然延续村民自治的运作逻辑,且“村改居”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继续保持村民自治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因此,“延续论”从村民自治的地域范围、自治主体、自治内容、自治资源和自治规则等角度认为,“村改居”后上述内容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村民委员会依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虽然仍面临一系列制度困境和政策障碍,但短期内村治模式仍然发挥功能[5]。但豫北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的文本样态和实践逻辑表明,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并非新农村建设时期单纯依靠“村改居”或“村转居”实现的,也不同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乡村都市化进程中宗族文化复兴和社会工作组织、志愿者组织、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大量介入[6],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呈现出一种既不同于“解体论”也不同于“延续论”的实践逻辑,笔者称之为“重构论”。因此,本文基于豫北33个新型城镇化社区的调查分析并以结构转型―功能变迁视角考察作为一种通向共治之路的制度变迁―“重构论”之实践逻辑从而回应“解体论”与“延续论”的学术争论。

二、村治组织:文本样态与实践规则

1.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乡户籍制度、农村税费改革等的不断深化,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委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学术界关于村民委员会的研究非常之多,各学者关于村民委员会根本性质已无分歧,它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而非国家权力机关或其派出机构,但实践中的村民自治组织却出现了准行政化或半行政化趋势[7];同时,该趋势在“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治理体制下进一步被强化,并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文本样态相冲突而面临制度合法性问题。《村委会组织法》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而村民委员会则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显然,村民委员会与乡镇人民政府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实践中的关系往往因为村民委员会协助完成乡镇人民政府的行政事务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化,乡镇大量基层事务是由村委会完成的,虽然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是指导关系而非领导关系,但乡镇干部与村干部往往需要通过私人关系来实现国家意志的基层贯彻。一言以蔽之,作为制度性连接不足的实践补充,通过构建和维持一种基于以人情――面子为基本特征的特殊私人关系,以有效敦促村干部积极配合政府工作已成为乡镇干部对待村干部的一种普遍方式[8]。而村委会的半行政化转型也导致村干部面临角色冲突和身份困境,一方面村委会的自治性决定村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统一的,村干部既是国家利益代言人也是村民和村庄集体利益人;另一方面作为理性人的村干部在国家意志和集体利益权衡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有学者称其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9]。但调研中发现,村干部的角色冲突的本质是熟人社会日常运作逻辑产生的结构性困境,即作为一种嵌入式治理,村干部的村民身份必然要求其成为村民的“守夜人”,而“项目治国”时代里的项目分级运作体制要求其必须同时扮演国家意志执行者的角色,而当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相抵牾时,村干部的角色冲突和身份困境就不可避免。

2.关于村民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与职能,《村委会组织法》则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3~7人组成,且应包括妇女成员,多民族居民村庄还应当有人数较少民族的成员。村委会的职能主要包括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经济职能主要要求村委会应当尊重并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村集体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而村委会的社会职能主要包括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维护村民合法权益,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支持公益活动,推动农村社区建设。新乡市柴庄小区马主任就是原来柴庄村最年轻的村长,32岁返乡创办耐火材料厂,带动了一大批年轻劳动力就业。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贫富分化的日趋加剧,村民自治实践样态趋于多元化,谁来治村及如何治村似乎已成为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实践中出现了富人治村的新型治理景观[10]。当然,不能以发展集体经济为名实施贿选使得富人治村,从而破坏村级村民自治这一中国特殊基层民主的制度创新。因此,中国乡村社会的善治只有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加强基层政府转型,重点推进村级民主制度建设和创新实践机制才能真正实现[11]。

3.关于基层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村委会组织法》则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行使职权。因此,作为基层民主的核心,村民自治是一种直接民主的重要形式,必须坚持以下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必须坚持依法办事。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则明确规定,乡镇党的委员会和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党支部领导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这些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权。因此,为充分保障村党支部的领导地位,实践中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做法十分普遍。但随着中国基层社区自主性增强和社会力量逐渐壮大,计划经济时代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运行惯性使其出现结构错位而陷入边缘化困境,不利于其在基层社区建设中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的充分发挥[12]。因此,针对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功能弱化和职能定位模糊的实践困境,积极吸纳中农阶层并推动其发展壮大,对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的发挥并保障基层社会良性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制度主义视角而言,组织结构转型与功能变迁实则是一种制度变迁的过程,而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制度变迁是由占据不同利益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而推动和约束的,其轨迹和方向取决于参与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因此,需在行动者群体间的相互作用中解读制度变迁的逻辑和内生性过程[13]。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虽然由国家推动和政府主导,但基层社区并未完全被动接受,而是通过“变通”实现新制度的落实[14]。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进社区在终结传统村落样态的同时,也部分瓦解了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的运行基础;另一方面城市社区导向的规划理念催生的新问题对社区治理体系重构和社会秩序整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重构新社区组织并回应治理诉求、规避治理危机就成为社区秩序重建的关键环节。但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言,新旧制度之间虽然对立,但其背后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的大厦往往矗立在旧建筑的瓦砾之上[15]。如果说空间集聚和农民上楼部分摧毁了传统村庄治理模式及其社会基础,那么,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新社区组织重构就不得不面对传统村治的制度遗产及其运作惯习。

三、“通向共治之路”:社区组织体系的文本重构

空间营造的社区化并未使得社区组织重构遵循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理念和路径,而是面对传统村治的“制度遗产”探索出一条“通往共治之路”的组织重构路径。因此探索豫北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路径,尤其展示其组织样态并与现代城市街居制社区组织文本样态进行对比性分析,进而归纳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转型与功能变迁的实践逻辑。调查发现,豫北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遵循政党―政府―社会三维一体的多元共治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四委一中心”的新型社区组织架构。“四委一中心”即社区党总支、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居民代表委员会、社区监督委员会和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其文本样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社区党总支机构下设三个分支,由社区所在乡镇主管副职担任书记,社区所包含原村庄党支部书记担任副职和成员,其主要职责包括: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社区党员大会的决定、决议;领导社区居民委员会、共青团、妇代会、民兵、集体经济组织等村级组织;加强对社区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和保障居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搞好本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工作。(2)社区管理委员会由社区所在乡镇主管副职担任主任,社区所包含原村庄村主任担任副职和成员,其主要职责包括:创新社区管理体制,严格把握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相结合的原则;健全社区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中介服务、社区自助服务“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工作激励机制,评选表彰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鼓励创优争先。(3)社区居民委员会遵循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尊重历史、维护权益、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社区所在乡镇主管副职担任主任,社区所包含原村庄村主任担任副职和成员,其主要职责包括:始终把广大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逐步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过程中,保持原有体制、文化、管理的延续性,尊重历史,维护群众的各项权利义务;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搭建管理框架、建立有效的新型城镇化社区管理机制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4)社区监委会由社区群众代表担任成员,其主要职责包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群众根本利益;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加强基层民主监督,确保社区重大事项决策和实施的公开、公平、公正;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决策机制和公开透明的工作原则,并接受民主评议;收集民意,围绕监督事项开展调查分析,提出监督意见,发现和纠正问题并公布监督结果,反馈意见。(5)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下设社区居民议事协商委员会、社区社会管理综治工作委员会、社区人口计生工作委员会、社区文明创建工作委员会、社区社会保障工作委员会、社区经济服务工作委员会、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站、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社区便民事务服务站。

2.党员群众服务站和社会管理综合服务站,两者皆由乡镇主导实施,是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社区组织重构的重要补充,承担着超越社区自治范畴的社会治理。党员群众服务站则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基层组织,实施首问负责制。所谓首问负责制是指凡属辖区内的群众到党群服务站申请服务项目,服务站第一个接待受理的工作人员即为首问负责人,首问负责人担任接待来求助、办事的群众并负责为其服务的责任。对党员群众服务站受理的群众求助服务一般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书面或口头回复,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最长不超过15个工作日,做到事事有反馈、有记录,件件有落实。第一接待人全程负责,结束求助后才能视为完成首问责任。党群服务站的工作内容包括:政策咨询、权益维护、办事咨询、法律援助、资料查询、承办、社会捐赠、党群救助、生产生活服务、经济社会事务、组织关系转移。而社会管理综合服务站则提供与村民利益相关的社会治安、法律宣传、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社区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文化体育、消费维权及老年人、伤残人、未成年人、妇女、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权益保障,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主要职责包括:(1)农村宅基地审批;(2)集体建设用地审批;(3)村镇规划建设管理;(4)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5)开据收养子女计生证明;(6)农民工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7)发放低保资金领取证;(8)催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9)催缴养老保险;(10)开据残疾人证明;(11)民间纠纷调解;(12)发放农机补贴;(13)劳动就业培训;(14)发放其他直接向农民的补贴;(15)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大额报销;(16)开据农村二孩生育证;(17)开据婴儿入户证明;(18)开据农村一孩生育证明;(19)开据独生子女证;(20)开据人工终止妊娠证明;(21)开据流动人口婚育证明;(22)开据计生户优惠证。

3.构建社区管理网格,通过完善居民参与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的多元共治格局。基层社区管理网格化是为了应对农村公共治理危机而设计的现代新型基层治理模式[16];因此,网格化管理成为重构农村治理结构的一种制度选择和实践创新,在保障基层民主自治、提升基层治理绩效、维护基层民众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社区管理引进网格化模式,每一栋楼会选举一名‘楼长’(四级网格员),每一个单元还会选举一名‘单元长’(四级网格员),楼长也是群众代表,社区每年会发500元的补助金。居民有任何需求可就近找到网格员(一般是楼长),楼长再同三级网格员(居委会成员)协调,共同处理居民需求,因为楼长和单元长都是居民自己选举出来的,并不是上级指派下来的,所以,这种网格化管理模式可以看作基层民主的一种有效实践。”《新乡市张村乡网格化管理办法》规定,为便于网格员掌握民情、开展普查、入户走访、日常巡查、任务核查等工作,实行弹性工作制度,结合工作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保证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40小时,且满足两个85%要求,即网格内村民对网格员的熟悉率达到85%以上,对网格员服务满意度达到85%以上。实行网格员每天晨会和每周例会制度,日常考勤由社区负责,实行一月一考核、一季一排名、年度总评比的考核机制,采取听、看、议、查相结合的分层分级考核办法。而网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主动开展本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化解工作,每天记录走访、服务、巡查等情况;及时排查上报社区的较大矛盾纠纷、较大不安定因素和不安全隐患等各类动态信息;能够与群众保持联系,了解民情、转达民情、解决民情,完成好社区的管理与服务,最大程度减少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定期开展法制和治安防范的宣传等工作;服务和帮助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残疾老人、留守儿童妇女等特殊群体;协助司法部门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进行帮教和管控;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本社区环境整治、科技文化、农技咨询等服务工作;协助本社区开展其他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为群众代表办理相关部门延伸的基本公共服务事项。

4.“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保障社区居民的赋权式参与,从而实现政党―政府―社会三维一体的多元共治格局。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探索,“四议两公开”是我国基层协商式治理的新探索、新实践、新创举[17]。《新乡市张村乡“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实施条例》规定,凡是村级重大事务和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要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决策、实施。主要内容包括:新农村建设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村集体土地的承包、租赁情况;公益事业经费筹集、组织实施与管理情况;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等的建设情况;集体资产购建与处理、集体借贷、集体企业改制;村级建设规划、土地征用及补偿分配、宅基地审报;计划生育、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和制度的落实;重大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以及其他应当民主决策的事项。“四议两公开”工作程序如下: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豫北33个新型城镇化社区的调查分析并以结构转型―功能变迁视角考察作为一种通向共治之路的制度变迁―“重构论”之实践逻辑,从而回应“解体论”与“延续论”的学术争论。笔者认为,作为一种通向共治之路的制度变迁,“重构论”包含下述基本命题:

1.不同于村民委员会(村庄治理)――居民委员会(社区治理)的二分转型逻辑,“重构论”打破这种非此即彼的孤岛分析范式,并承续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这一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视角转换[18],将新型城镇化社区视作城乡连续统一体框架内的一种特殊人口聚落模式和社会空间,采用生成性视角考察社区组织转型和功能变迁的实践逻辑,即作为文本样态的组织重构是如何落地生根的。因此,从本体论意义上而言,“重构论”将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转型和功能变迁视作一个基于功能―结构辩证作用的动态建构过程。

2.“重构论”既不彻底否认“解体论”的核心观点也不完全认同“延续论”的基本结论,而是在两者间持一种二元辩证观,即“在解体中延续,在延续中解体”。所谓“解体中延续”是指:一方面在组织重构中村委会“文本制度”废除及“农民进社区”导致村治模式运作的社会基础消失;另一方面制度运行惯习、组织运作惯性及流动的乡土性使得村治规则和乡土资源在新组织中延续。而所谓“在延续中解体”则是指:一方面随着基层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村治制度运行惯习与村庄组织运作惯性逐渐为现代公共治理规则和治理资源所打破;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乡土个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流动的乡土性逐渐为下渗的现代性所侵蚀,最终使得完成文本重构的社区组织真正实现实践重构。因此,从认识论意义上而言,“重构论”对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持两阶段转型观―文本重构向实践重构的转型,社区组织运行前期主要通过外部的制度移植实现文本重构,伴随着公民责任的萌芽社区意识的崛起,这种文本意义上的组织重构最终实现实践重构,且在文本重构向实践重构的转型期间往往出现文本制度与实践规则的相互背离。

3.以“重构论”视角考察豫北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过程则发现,当前社区仅仅完成组织转型及功能变迁的第一阶段――“文本重构”,包括“四委一中心”“党员群众服务站”“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网格化管理模式”及“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程序,其目的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移植实现治理模式转型,即从村治到社区多元共治,并通过“四委一中心”将传统乡镇―村庄(村民)二元关系转变为乡镇―社区―小区(居民)的新三维一体互动格局。因此,如果说费孝通意义上的“双轨制”是皇权与绅权二元博弈的产物,是皇权不下乡年代里“双轨政治”的实践逻辑[19],那么,乡镇―社区―小区(居民)的新三维一体互动格局则可视作国家政权建设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新双轨制”,正如新乡市2015年新型城镇化社区建设工作汇报材料所显示的,加快社区基层组织与村组织有机融合,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社区建设的过程中,积极探索社区双轨制组织建设,每个社区成立社区党总支和管委会,社区涵盖村纳入社区管辖,镇党委政府选派工作能力强的党政副职任社区党总支书记,有能力的机关干部任管委会主任,整合村的支部书记担任总支委员,村主任担任管委会委员,分别分管社区的安全保卫、文化卫生、帮贫解困、便民告知等工作,积极参与社区的服务管理,引导村干部逐步向社区干部过渡。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赵晨鸣,龚春明,等.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

[2]喻新安,刘道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9.

[3]许宝健.统筹城乡发展――新乡探索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557.

[4]谷建全,王建国.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15)――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0.

[5]田鹏,陈绍军.论“村改居”后村委会的功能嬗变[J].湖北社会科学,2015(7):2328.

[6]周大鸣.中国乡村都市化再研究:珠三角洲的透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369371.

[7]王丽惠.控制的自治:村级治理半行政化的形成机制与内在困境――以城乡一体化为背景的问题讨论[J].中国农村观察,2015(2):5768.

[8]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M].北京:三联书店,2007:639.

[9]龚春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村干部角色及“无为之治”――以赣东D镇乡村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8.

[10]贺雪峰.论富人治村――以浙江奉化调查为讨论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2011(2):111119.

[11]韩鹏云.村民自治实践样态与转型方向[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1):5459.

[12]郑长忠.基层党组织转型:走出“边缘化”处境的根本出路[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5):7581.

[13]周雪光,艾云.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10(4):132150.

[14]刘玉照,田青.新制度是如何落实的?――作为制度变迁新机制的“通变”[J].社会学研究,2009(4):133155.

[15]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062.

[16]贾先文.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4153.

[17]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四议两公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探索[J].求是,2010(1):4243.

[18]肖瑛.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视角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2014(9):88104.

村级卫生计生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蒙城县人民政府县长孔祥永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即将过去的2016年,是县十六届人民政府履职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落实县委“3336”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奋力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经济社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1-11月份,市公布的16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县有14项指标总量或增速位居全市前两位,其中4项位居全市第一。预计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亿元,同比增长8.9%;财政收入24.3亿元,增长12%;规模工业增加值47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188亿元,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亿元,增长11%;实际利用外资16300万美元,增长11.9%;进出口总额6000万美元,增长39.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84元,增长9.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53元,增长9.5%。

五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净增95.2亿元,年均增长9.8%;财政收入净增12.8亿元,年均增长16.1%,总量翻了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净增123亿元,年均增长23.7%;规模工业企业突破200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迈上百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1.8%;实际利用外资净增6655万美元,年均增长11.1%。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本届政府工作圆满收官。

(一)五年来,始终紧抓经济发展不动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占比由28.9:40:31.1调整到21.5:37.7:40.8,第三产业占比提高9.7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稳步提升。工业总量大幅攀升。2016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11家,其中超亿元企业34家,分别比2011年增加140家和15家;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98亿元,是2011年的2倍。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汽车及现代农机装备制造、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及智能家居三大产业2016年实现产值12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2%。江淮安驰、邦基饲料、宝业住宅产业化等一批主导产业项目建成投产。2016年,江淮安驰销售汽车44966台,实现产值23.4亿元、税收1.3亿元,带动佳仕龙、鑫元等10余家零部件企业实现产值5亿元。企业创新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至8家,2016年实现产值4.6亿元,增长95%,位居全市县区第一。五年累计投入资金65亿元,实施技改项目220个;规模企业研发投入1.5亿元,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2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家,2016年实现产值1.4亿元。园区平台不断优化。县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覆盖范围达到18平方公里,是2011年的2倍;建成小微企业孵化基地4个、3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34家,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财政收入6.2亿元。被列为全省“产城一体化”试点园区和全省第五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现代农业强力推进。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81万亩,新增高效农业面积80万亩,新增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基地30万亩,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7个。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连续九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小麦亩产千斤县”和“吨粮县”。创建国家和省级蔬菜标准园9个,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22个,被评为全国农业(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新增规模养殖场(户)2596家,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2%,连续六年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全国生猪良种补贴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95家,实现产值75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2.5倍和3.4倍。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北淝河洼地治理、病险闸站建设等工程有序推进,累计建设及加固涵闸96座,改建维修生产危桥1139座。农业专家视频咨询系统覆盖全县,建成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示范点12个。创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示范镇8个,被评为全国第二批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县。累计投入各级农机购置补贴6.2亿元,其中2016年4.5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82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被授予“全国首批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称号。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663家、家庭农场1076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0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53家,2016年午秋两季土地托管面积190万亩。

第三产业持续繁荣。商贸流通快速发展。先后建成汽车会展中心、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红星美凯龙和1912文化休闲街等商贸物流项目12个,新建和改造商品配送中心、连锁农家店(超市)101家,净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103家。文化旅游蓬勃兴起。改造提升庄子祠、雪枫公园、马公府、陆将军府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创建国家AAA级景区2家,建成乡镇休闲农业旅游点26个,创建全省优秀旅游乡镇、旅游乡村、旅游示范点6个,润果生态园、竹海湾休闲农业园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四星级农家乐3家。编制北淝河湿地公园规划,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积极培育养生美食品牌,被授予“中国养生美食之乡”称号。电子商务异军突起。电商产业园建成投用,共入驻“菜大师”等电商企业52家,发展村级淘宝网点120个,2016年实现线上线下销售5.6亿元。金融服务不断完善。药都银行、湖商村镇银行、国元证券、国盛证券相继入驻,各类金融机构达到10家,新增融资担保公司等类金融机构5家;2016年存款余额286亿元、贷款余额188亿元,分别比2011年净增164亿元、133.5亿元,存贷比由44.6%提高到65.7%。被评为全省优秀金融生态县。

(二)五年来,始终紧抓城乡统筹不动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紧扣建设中等城市目标,坚持城乡联动,深入实施“地净、路畅、水活、天蓝、林拥城”工程。城区面积扩大到36平方公里、人口增至3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2%,基本实现“五年再造一个新蒙城”规划目标。

城乡规划不断完善。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城乡全覆盖、规划一张图,编制各类规划26项。修编完成《蒙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构建了城市发展新格局;编制完成中心城区5个片区控制性规划、涡河景观带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绿地系统、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做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同步编制14个乡镇总体规划和35个美丽乡村规划,促进了镇村布局更加合理。严格规划执行,全面落实规委会审批制度,加强规划实施与监督,有效维护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城乡建设特色彰显。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累计完成征地2万亩,拆迁300万平方米。新建城市干道159公里,城区“九纵十横”主干路网结构基本形成。累计实施绿化水系项目30个,建成街头绿地32个,逍遥公园、梦蝶湖公园、鲲鹏公园、城市森林公园向市民开放,“水、绿、路、彩”的城市景观进一步彰显。建成学校32所、安置小区10个、商住小区27个,规划馆、博物馆、妇女儿童医院、二中高中部等项目投入使用。改造老城区路网10.8公里、供水管网30公里,实现雨污分流25公里、弱电下地23.5公里,修建公厕150座,安装路灯7500盏,基本实现硬化、亮化、美化全覆盖。荣获“全国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称号。大力推进美丽镇村建设。累计投入5.6亿元,建成美丽乡村13个,启动集镇建成区整治16个。小辛集乡李大塘村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文明村,双涧镇荣获“安徽省十佳宜居宜业乡镇”称号,我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8657.9亩、工矿废弃地复垦试点4743亩,累计获批各类用地指标2.1万亩。

城乡管理水平提升。成立城乡管理委员会,深入推进网格化、精细化、常态化管理。大力开展城区“四大秩序”专项整治。在城区设置单元网格33个、基本网格202个,派驻人员1200人,全面建立“网格全覆盖、责任无盲区、管理无缝隙”的监管机制。改造茨淮路等4个农贸市场,拆除违法违规户外广告1.1万块。全面取缔非法营运电瓶三轮车,城市公交系统进一步完善。视频数据平台和智能交通系统得到综合运用。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建立“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配备保洁人员4499人,购置垃圾收集车4540辆、垃圾桶6.4万个,建设垃圾收集池1.5万个、水冲式公厕329座。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成效显著,连续三年荣获全市先进单位。蝉联全省文明县城,成功创建安徽省首届文明县。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建成县污水处理二厂、许疃镇污水处理厂和15个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1.4%,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涡河水质明显改善,出境水质达到Ⅳ类水质标准。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拆除无证自办预拌商品混凝土搅拌站15家,建筑工地扬尘治理54家,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5321辆,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0%。秸秆禁烧成效明显,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空气质量明显好转,2016年PM10平均浓度为69.8微克/立方米,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76.1%。持续推进污染减排治理。实施规模化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66家,完成禁养区规模养殖场关闭或搬迁9家。加快推进生态建设。全面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创建部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18个、省级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39个,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

(三)五年来,始终紧抓项目建设不动摇,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牢固树立招商引资“第一要事”、项目建设“第一抓手”理念,坚持年年都是招商攻坚年、项目推进年,持续优化环境,扩大有效投资,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4个,建成亿元以上项目65个。

招商引资成效斐然。成立四大产业招商中心,制定完善扶持政策,不断加强与央企、民企和协会、商会交流合作,全力招大引强。举办大型招商推介会14次,开展“百家民企进皖北·蒙城行”活动,承办国际徽商大会秘书长会议,与浙江商会、江苏商会等建立合作交流平台。蒙城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江汽集团、宝业集团、国能集团、上海电气集团、河南牧原集团、新华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来蒙投资兴业。五年来,累计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8个、现代农业项目7个、现代服务业项目19个。投资35亿元的九九慢城杜仲良种产业化基地、投资20亿元的江淮汽车零部件供应巢、投资15亿元的牧原循环经济农业园等一批10亿元以上项目成功落地。

项目建设快速推进。认真落实“四督四保”推进机制,扎实开展“八月行动计划”、“百日攻坚”、“夏季攻势”等活动。累计实施中央投资项目125个、省市重点管理项目169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38个;累计完成投资403亿元,年均增长15.6%。国能生物质发电、上元新型家居、讴神汽车零部件等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一院住院大楼、职教园区一期、人力资源和行政服务中心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建成投用;安驰大桥、S307一级公路蒙城段、济祁高速蒙城段和国省道干线提升工程等一批交通设施项目建成通车;220千伏漆园变电站、110千伏三官变电站、110千伏楚村变电站等一批电网工程建成运营。伟才教育、强英鸭业、海王医药、昌盛日电等85个项目加快建设。引江济淮入亳工程、涡河高等级航道改造工程、涡河蒙城枢纽工程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亳蚌、阜淮两条城际快速铁路在我县形成“X”型布局,目前已完成环评二次公告。

(四)五年来,始终紧抓改革创新不动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坚持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问题导向、发展取向、民生指向,加大行政审批、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确保改革红利最大化。

“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行政收费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和中介服务清单,制定权力清单运行监管细则,抓好动态调整。加快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企业“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及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1万户、私营企业达8892家。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月均受理申请事项3.6万件,办结率100%。深入推进“亳州(蒙城)老乡,请您回家”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外地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1.2万人次,转化落地项目198个。不动产登记改革全面完成。

财税金融和投融资改革步伐加快。完善全口径预算体系,实行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全覆盖。深入推进预算支出公开评审和绩效评价,硬化预算约束,盘活存量资金。“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金融创新步伐加快,发放“税融通”贷款1.65亿元,“政银担”合作试点在保余额达7亿元、“政银险”保证保险在保余额达5000万元。全面完成县信用联社改制,农商银行挂牌营业,股权融资达6亿元。城市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资产突破160亿元,长期信用等级评定为AA级,形成了投融资、资产经营、开发建设、类金融和文旅广告等多元化经营格局。建立PPP项目库,实施PPP项目2个,投资4.7亿元。安旺门业在“新三板”挂牌,华飞缝纫、庄子药业、左岸文化等11家企业分别在安徽股权交易中心和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农村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创新实施农村土地“一块田”试点,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成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创新推行水利设施管护机制,被列为全国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开展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国有林场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开展。全面落实降低企业成本、鼓励农民进城等政策,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积极盘活效率低下企业和闲置用地,宏基汽车重组为讴神汽车,甬工工具重组为林驰电子,金岳彩印重组为灵感科技,湘工工具重组为明智电器。实施货币化安置1326户4.2亿元,商品房总量库存去化周期较2015年减少3个月,其中住宅去化周期减少3.9个月。不断降低企业制度易成本、用能用电成本、物流成本,落实结构性减税1.4亿元。

(五)五年来,始终紧抓民生改善不动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每年兴办一批民生实事,民生保障网络越织越密,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脱贫攻坚火力全开。创新编制《扶贫手册》,出台教育、健康、就业、光伏、特色种养、社保兜底等系列扶贫政策,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提升脱贫成效。累计投入各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7245万元,其中县级配套2662万元。创新推行金融扶贫四种模式,累计发放产业扶贫贷款1.5亿元、小额信贷1023户3715万元;建设户用光伏电站1600座、村级光伏电站30座;实施蔬菜大棚、鸭业养殖等产业扶贫项目429个,实现贫困户年收益3000元;发放贫困户教育资助6941人次,共计582.8万元;改造贫困村道路927.2公里、贫困户危房1144户。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和扶贫标准实现“三线合一”。截至2015年,累计脱贫2.89万人;预计2016年脱贫1.52万人,出列40个村。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五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96.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5%。逐年抓好各项民生工程,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3.91%。不断完善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6.1%。以船为家渔民、“老字号”群体得到妥善安置。实施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1484例,残疾人救助与康复工程惠及4.7万人次。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200万平方米,建设保障性住房1.6万套。建成村级道路1050公里、集镇水厂22座,改造农村电网2066公里。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先后实施“全面改薄”项目266个、“村小提升”工程200个,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97所、幼儿园133所,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352所。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6年高考本科达线率57.1%、中考优秀率45.7%,均居全市第一。大力发展卫生计生事业。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县域医共体试点深入推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实现基本药物制度村居全覆盖。中医院整体迁建项目基本建成,全县277个村卫生室和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达标。两孩政策全面落实,人口计生工作连续三年获得省政府表彰。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选“中国好人”40人,连续四年位居全国上榜“中国好人”县级第一名,被誉为“中国好人”第一县。《尉迟寺遗址保护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庄子传说”等4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授予“安徽曲艺之乡”、“中国硬笔书法之乡”等称号。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县,蝉联全国文化先进县。

社会管理不断创新。持续推进“平安蒙城”建设,不断完善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落实“三位一体”包保化解责任机制,综治维稳工作中心(站)建设进一步规范,连续三届被评为全省平安县。坚持领导开门接访、带案下访,深入落实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形势逐年好转。严厉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持续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深入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累计整改市县挂牌督办隐患196处,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不断加大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荣获“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称号。“双拥共建”活动扎实开展,被授予“安徽省双拥模范县”称号。“六五”普法顺利通过验收,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和省级法治县创建先进单位。

同时,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民族宗教、妇女儿童、人防、编制、地方志等工作不断加强,统计、外事、侨务、地震、红十字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六)五年来,始终紧抓自身建设不动摇,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市县“三十条”,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加强自身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进一步增强。

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严格依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重大事项决策合法性审查。不断健全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向县委请示报告制度。累计办理人大议案建议631件、政协提案977件,满意度逐年提高。建立完善政府信息制度,推进重要民生事项、重大投资项目等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行政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坚持把抓落实、办实事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强化目标导向,建立政府工作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制度,全面落实“找、交、销、查、考”工作机制,累计完成任务清单1267项,整改“四个点问题”清单事项122个。不断拓宽县长热线、市民论坛等服务渠道,新设“7812345”县长热线,成立县长热线受理中心、督办中心和信息中心,月均办理热线事项700余件,满意率达95%以上。累计播出《百姓对话》164期、《新闻前沿》52期。

廉洁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始终把党风廉洁建设纳入政府总体工作目标,严格执行“一岗双责”。持续加大行政监察力度,严肃查处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大力开展专项整治,清退办公用房4408平方米,“三公”经费下降55%,公务用车进一步规范。深入推进审计监督工作,加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政府投资审计,基本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各位代表,五年的拼搏奋进,换来了累累硕果。过去五年,我们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大局,用跨越赶超的目标激发动力,用开拓创新的思路破解难题,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推动发展,让一个个项目变成了经济的增长点、一件件实事变成了群众的受益点、一项项工程变成了发展的着力点。五年间,我县先后获得国家和省级殊荣70余项。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班子接力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县人大和县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一心、勤劳付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工作在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广大干部、驻蒙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参与蒙城建设的各位投资者和关心支持蒙城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奋斗历程,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办好蒙城的事情:必须解放思想不动摇,紧抓国家层面的战略机遇以及省委、省政府支持皖北发展的政策机遇,向改革要办法,向创新要思路,扩大对外开放,不断积蓄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必须扭住发展不放松,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攀高比强,突出“快、好、高”,在全市、在皖北、在全省范围内找目标、定标杆、争先进,持续壮大总量、提升均量、优化质量。必须改善民生不懈怠,时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千方百计改善教育、医疗、饮水、住房、出行等各方面条件,让全县人民都有更多获得感。必须苦干实干不停步,坚持少说多做、勤勉工作,始终按照县委提出的“狮子型”、“老黄牛式”干部标准,面对挑战与困难,不争论、不回避、不退缩,努力做到苦干实干、善做善成。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蒙城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工业基础依然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转型升级的任务依然艰巨;城乡发展不够均衡,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民生保障与群众期盼还有不小差距;少数干部不敢担当、不愿负责,服务能力不强,新形势下政府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的“三大目标”,指明主攻“三大产业”、打造“三大中心”的发展路径,描绘建设“六个现代化新蒙城”的美好蓝图。新一届政府将一以贯之落实县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提升标杆、加速赶超,奋力走在亳州振兴前列”主题,戮力同心,宵旰图治,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不断把蒙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即将召开的党的会议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奋力走在亳州振兴前列,跻身全省经济总量十强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8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8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实现经济增速全市领先、经济总量全省进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达到18:41:41,工业化率达40%以上,农业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突破2.5,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发展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中心城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集聚人口4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50%以上。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现。美丽集镇、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地净、路畅、水活、天蓝、林拥城”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城乡环境面貌不断提升,实现地更净、路更畅、水更清、天更蓝、城更美。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就业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一)坚定不移推进创新发展,全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聚创新发展新动能。大力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打造一批双创基地、孵化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25%。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以上,促进100家小微企业升级为规模企业。大力实施产业创新升级工程,打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百亿元产业,规模工业企业达到300家以上,三大产业产值占比达68%以上。深入推进行政审批、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

(二)坚定不移推进协调发展,全力构建城乡统筹新格局。

充分利用皖北六市中心节点的独特区位,加快建成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中等城市。大力实施城乡规划提升工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合一”。大力实施城乡建设提升工程,加快中心城区提质扩容,推进美丽镇村建设,基本实现路网、水网、电网、广电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全覆盖。大力实施城乡管理提升工程,争创全国文明县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三)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全力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打造绿色城市,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县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建设涡河生态经济带,创建北淝河部级湿地公园、芡河下游湿地公园。加强资源高效利用,积极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立循环产业体系。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统筹推进“五水共治”行动,深入开展“减排、压煤、降尘、治车、禁烧”综合治理,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

(四)坚定不移推进开放发展,全力塑造合作共赢新模式。

加快推进招商引资提质增效,确保引进市外资金年均增长15%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加快构建对外开放通道,推进亳蚌、阜淮快速城际铁路和亳蒙高速公路、涡河高等级航道改造工程建设,实施国省道干线提升工程、县乡公路畅通工程、客运场站建设工程,建成涡河蒙城枢纽工程。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平台,深入推进园区转型升级,积极争创部级开发区;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中心、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现代农业示范中心,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洼地效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坚定不移推进共享发展,全力增加人民生活新福祉。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基本目标,认真落实“六个精准”工作要求,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完善教育、文化、就业、养老、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落实“三位一体”工作责任制,构建三级责任体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预防和杜绝各类较大事故发生。加强“法治蒙城”建设,积极打造法治政府。持续开展“平安蒙城”创建活动,切实增强各类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

三、2017年工作安排

2017年是十七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7%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工业强县,努力在推进提质增量上取得新成效。

推动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始终紧盯三大产业,做大经济总量,做强产业支撑,确保三大产业实现产值13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4%。扶持江淮安驰公司引进乘用车高端产品,促进产品提档升级。推进江淮汽车零部件供应巢、丹阳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建设,扶优助强一批汽车零部件企业。建设4.5平方公里的食品产业园,完成孵化园一期工程,培育强英鸭业等农产品全产业链企业,引进落地食品加工企业15家。推进灵感科技智能家居、金福瑞红木家具等项目建成投产。继续实施“三小”培育提升工程,持续抓好“千名干部联系帮扶千家企业”活动,用好2亿元产业扶持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0家。

推动新兴产业快速提升。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驱动发展引导资金,采用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产业基地发展。大力引进汽车电子和新型元器件项目,加快推进中锐科技新能源电动车项目建设。建成中森绿能二期2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加快上海电气秸秆电厂建设,积极做好深圳拓邦锂电池等项目前期工作。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亿元,增长30%以上。深入实施专利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产学研合作工程,加大政府科技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年实施技改项目50个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授权发明专利35件以上。

推动实体经济不断壮大。认真落实降低企业成本政策,围绕融资、用地、用工、用电、物流、税负、权证化等内容,打出企业减负“组合拳”。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引导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申报安徽省著名商标5个、安徽省名牌产品2个,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2个。创新融资担保方式,增加振兴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确保全年在保余额不低于8亿元。继续做好中小微企业过桥续贷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周转资金达到8.3亿元,扶持企业不少于130家。用好“政企直通车”微信平台,穷尽办法、倾尽所能、依法依规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深入开展“请您回家,助您创业”活动,重点扶持筑梦社区、青年创客空间发展,鼓励蒙城老乡返乡创业、青年学子就业创业,确保新增私营企业500家以上、个体工商户5000户以上,新转化落地返乡创业项目300个。

(二)聚焦现代农业,努力在促进强农富农上取得新成效。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26.5亿斤。继续加大现代农业奖补力度,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专用品牌粮食面积65万亩、各类瓜果蔬菜和苗木花卉面积54万亩,打造立仓、岳坊万亩莲藕基地。改造升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5个,新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重点扶持牧原循环经济农业园等一批农业产业化企业,新增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6家。加快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多样化步伐,确保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绿色食品原料基地5个、产品认证10个,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乡镇2个、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8个。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增家庭农场220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0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10家;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家。加快建设农机植保社会化服务基地,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0家,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加快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采取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110万亩。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确保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增长15%。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全国河湖试点县、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和“小农水”等项目建设,完成陈桥闸除险加固工程、港河闸除险加固工程,推进港河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水利智能化工程、农田治理工程、地头沟疏浚工程。新建加固小型水闸22座,整治河沟76条。继续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2000亩、工矿废弃地复垦500亩,补充耕地4000亩,全面完成2016-2017年度32万亩高标准农田治理项目。

(三)聚焦三产升级,努力在加快现代服务业上取得新成效。

繁荣现代物流和商贸服务业。统筹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积极发展综合超市、品牌专卖店、酒店及特色餐饮等业态,加快构建核心商圈、特色街区、商业零售网点、专业市场等商贸流通体系。加快京开五金建材批发市场、红星美凯龙二期工程建设步伐,加大皖北农机大市场、二手车市场推进力度,支持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广运现代物流园运行增效。完善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网点布局,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营销网点向农村延伸。实施成品油布点规划,合理布局乡镇加油站点。深入推进“新网工程”,新建或改造农家店40家。

培育现代金融和电子商务业。加大金融信贷投放力度,确保全年新增贷款30亿元以上。深化“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在保余额不低于6.5亿元。继续实施“532”政银险保证保险,在保余额达到6000万元。推进“税融通”业务全面开展,发放贷款2亿元。力争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安徽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3家。规范民间投融资行为,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计划,确保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60家,实现线上销售3亿元以上。借助阿里巴巴·亳州馆、“菜大师”等线上平台,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新建30个村级淘宝网点,依托“菜鸟物流”和邮政物流,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

发展文化旅游和健康养老业。深入挖掘庄子文化、史前文化、楹联文化、涡水文化资源,做好庄子故里等商标注册工作,进一步提升“庄子故里、逍遥蒙城”品牌内涵。制定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政策和生态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以“亳州文化旅游年”蒙城系列活动为契机,举办第八届华东六省曲艺大赛、第四届养生美食文化节、2017年淮河文化暨老庄思想学术研讨会。加强文化旅游对外宣传营销,促进旅游消费与投资。大力推进多彩橡树产业园、九九慢城良种杜仲产业化基地、“乡愁·老集村”、“老烟厂1896”等项目建设,启动尉迟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前期工作,推进坛城北蒙故城考古发掘工作。争创全省旅游乡镇1个、旅游示范村2个、三星级以上农家乐2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文化旅游和健康养老业。积极建立养老消费机制,做好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机构相结合试点工作,提高医养服务水平,创建乡镇医养结合示范点3个。

(四)聚焦城乡建设,努力在提升功能品位上取得新成效。

着力完善城乡规划。结合高铁站选址等重大项目布局,启动《蒙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修编工作,调整完善《蒙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编制完成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规划和老城区、涡北片区、开发区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促进公共资源均等化、合理化配置。全面完成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规划,编制18个省市县三级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启动全域旅游和特色乡镇规划。强化各项规划与重大基础设施、三次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

着力建设中心城区。加快推进新区建设。新建东光路等19条道路20公里。实施森林公园西片区、城南新区水系绿化等工程。建设图书馆、档案馆、第三水厂、乐土驿站、广电中心等项目。推进南华苑北区、望月小区B区、东光小区等6个保障房项目。不断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开工建设客运枢纽站及城乡公交换乘点。持续推进旧城改造。建设涡河景观带城区段一期工程,改造山桑路、宝塔路、嵇康路、北蒙大道,完成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21公里,新建停车场10个,修建公厕25所。启动庄子小区、干鲜果大市场小区等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水电路网等配套功能。实施棚户区改造10700套,完成421套公租房续建任务。继续加强城市管理,深入推进“四大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数字城管工程,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积极推进“县改市”。

着力打造美丽镇村。全面完成7个乡镇政府驻地(集镇)建成区整治和9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启动9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和15个省级中心村、5个市县级中心村建设。结合乡镇自身特点,积极打造特色小镇1个。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资金6.5亿元,实施X032许凤路、X034蒙阚路、G237蒙城段路面改善工程,建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670公里,改造农村生产危桥100座、公路危桥27座。深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严格实行环境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双考核”制度,落实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垃圾填埋场扩容工程,加快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推进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全面推进“河长制”,加快马沟、芦沟、西长沟等城区黑臭水体治理一期工程建设,不断完善乡镇污水处理配套设施。强化畜禽养殖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成15家禁养区养殖场搬迁或关闭任务,实施2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项目。继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确保PM10平均浓度优于省市下达指标。深入推进农田林网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增绿、增效”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3万亩,新建绿色长廊120公里。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森林村庄5个和省级生态乡镇1个、生态村2个。

(五)聚焦项目引领,努力在扩大有效投资上取得新成效。

狠抓招商引资。继续坚持招商引资“第一要事”不动摇,采取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提供标准厂房、优化投资环境等措施,持续招大引强引新。依托生态文化旅游、汽车及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等四大产业招商中心,加强与重点区域商会、中介机构的联系,实行借会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突出工业招商,持续加快三大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步伐,全面提升招商实效。全年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不少于20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个,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330亿元。推行招商项目评审制,严格合同管理,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

狠抓项目建设。继续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深入推进项目建设“四督四保”工作机制。紧盯32个省市重点续建项目和40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压实工作责任,倒排工作计划,确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紧盯职教中心、森林公园慢行步道、鲲鹏路改造等113个政府投资项目和昌盛日电、上海电气等34个社会投资重点项目,定责任主体、定工作目标、定完成时限,促进项目早开工、快建成。加强部门联动配合,统筹做好项目规划设计、招投标、资金筹措、用地报批等关键环节,完善落实项目法人、工程招投标、竣工验收、审计监督等管理制度,全力破除项目实施中的各种障碍。突出重大项目带动,加快220千伏乐土变电站、110千伏庄周变电站项目建设,实施引江济淮入亳工程、涡河蒙城枢纽工程、涡河五桥及东外环工程,推进亳蒙高速公路、涡河四桥及北外环工程等重大储备项目前期工作。

狠抓园区转型。以开发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引领,继续推进道路、电力、通信、排污等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类项目建设,完善园区配套功能,提升项目承载能力,确保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10家,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2亿元。实施“两区”道路亮化工程、供电保障工程,开工建设邻里中心。加快推进9.6万平方米的创业园标准厂房二期工程,完成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执行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建设容积率等政策规定,着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加快推进大顺化纤、博鸿纺织、润达家具等企业重组工作。深入推行入园企业“一站式”服务,全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六)聚焦改革创新,努力在激发内生动力上取得新成效。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以减权去利为核心,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动态调整权力、责任、行政收费、公共服务和中介服务“五个清单”,优化行政审批项目流程,积极推行网上办理,实现“放管服”有机统一。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企业登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探索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和“双告知”制度。实施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全面实施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招投标监管机构和交易平台,从严规范招投标行为。完善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编制周转池管理制度,提升编制使用效率。

深化财政融资体制改革。制定实施科学、公平、规范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乡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强化政府债务管控。大力推行基础设施、公用服务等领域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实现保值增值。创新国有资本运行机制,支持城市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转型升级,成立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基金管理等公司,推动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向实体化运行。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发行企业债、私募债,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主线,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开展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开展“劝耕贷”试点工作,促进金融资源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确保贷款额达到2亿元。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范围,让农民获得更多集体资产收益。继续以发放“两书一证”为抓手,完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改革任务。全面完成白杨林场改革工作。

(七)聚焦脱贫攻坚,努力在实现精准脱贫上取得新成效。

压实脱贫攻坚责任。认真落实“六看六确保”、“四个全覆盖”工作要求,坚持满足扶贫工作一切需求,火力全开,适当宽裕,分级负责,各方协同,工作到户,责任到人,加快户脱贫、村出列步伐。动态完善“四个清单”和贫困村贫困户帮扶措施大全,健全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与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精准退出和返贫预警机制,完善巩固脱贫后续计划和保障措施,落细落准落实脱贫攻坚任务。从严执行脱贫责任考核制度,健全帮扶网络,压实镇村责任,实行逐户销号,确保脱贫结果真实可信、脱贫成效经得起检验。

推进脱贫攻坚工程。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继续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发展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以“小集中”的方式在所有行政村建设村级小型光伏电站,改造贫困户危房2000户,完成贫困村道路、电网、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加大教育脱贫、健康脱贫、就业脱贫力度,着力破解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等难题。推进社保兜底脱贫,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贫标准、农村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财政补助标准均提高到4310元。

加大脱贫攻坚投入。积极用好各级扶贫专项资金,抓好县级配套,县财政预算配套扶贫资金5600万元。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将当年财政收入增量的20%以上、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出的40%以上、清理收回财政存量资金可统筹使用部分的50%以上,以及压缩出的行政办公经费用于扶贫工作。发挥财政扶贫资金杠杆作用,多方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扶贫工作。

(八)聚焦民生福祉,努力在建设和谐社会上取得新成效。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全力做好各项民生工程。坚持就业优先,新增城镇就业75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4000人。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和生育等五项保险的社会覆盖面,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力度,优先为完全或部分丧失生活能力的特困人员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加强社会救助工作,认真落实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实现农村供水全覆盖。

统筹发展各项事业。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统筹推进教育一体化发展。制定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村小提升”和“全面改薄”工程,加快推进教师周转房建设。扩大农村学区制和城区教育联盟试点范围,构建合作共生机制。开工建设三阳路小学、南附小政通路分校、三义中学、坛城中心小学等18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全面实施教师无校籍管理和公办学校初高中分离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加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完善分级诊疗政策制度,大力推进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制度。鼓励民营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健康服务市场,加快社会办医发展步伐。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加快农民文化乐园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启动“安徽省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围绕打造“15分钟健身圈”,加快体育设施建设,积极举办各种赛事活动。推动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强化统计管理,完成第三次农业普查工作。

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七五”普法,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着力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落实“三位一体”工作责任制,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完善预警机制,打造阳光、法治、责任。深化“平安蒙城”建设,建成视频数据平台及智能交通系统,完善立体化数字化治安防控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规范村级综治维稳站建设,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积极争创“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持续推进“打非治违”、隐患排查、挂牌督办等工作,预防和杜绝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基层监管体系,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加强国防教育,提升双拥共建水平,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统筹抓好物价、气象、人防、地震、残疾人、外事、侨务、地方志、民族宗教、红十字等工作。

各位代表!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牢记宗旨、夙夜在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讲看齐、见行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各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严格依法行政。坚持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切实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制轨道。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努力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恪守为民宗旨。坚持把改善民生福祉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畅通诉求渠道,全面优化网上办事大厅功能,认真做好热线办理工作,着力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勇于实干担当。牢固树立“干必争先、干必一流”的意识,始终保持敢挑“千斤重担”的志气。紧盯“四个点问题”,坚持“四化三可”,以目标为引领,以清单为抓手,画出“路线图”、制定“施工表”,做到每天都是节点,全年都是冲刺。永葆清正廉洁。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内监督条例、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县“三十条”。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持续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大力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上一篇:计生权益维护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卫生计生主任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