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生权益维护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1 09:40:36

计生权益维护工作计划

计生权益维护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解决农民工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发〔20*〕5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工作的意见》(*府〔20*〕97号)精神,切实做好我市农民工工作,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一)充分认识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重大意义。农民工是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新型产业大军,是惠州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市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为我市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农民工问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受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民工权益保障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农民工工作面临的矛盾不容忽视。妥善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珠三角东部经济强市的进程。对此,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站在构建和谐惠州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农民工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摆上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重点突破,配套推进,认真解决涉及农民工利益的问题;坚持改革创新,把农民工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有序发展轨道;坚持在发展中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问题,加快推进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

(三)目标任务:“*”期间,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综合管理服务的政策规定和工作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农民工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全面实施“惠州市8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实现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0万人;启动实施“惠州市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组织15万农民工参加技能提升培训;健全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执法监督机制,进一步维护农民工权益;构建惠及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子女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生活居住等公共服务体系,把农民工全面纳入政府综合管理服务范围;逐步建立健全农民工管理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二、进一步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

(一)认真执行工资支付的管理监督制度。严格执行《*省工资支付条例》,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确保农民工工资有保障、维权有渠道。把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作为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拖欠工资早知道活动,加快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预警与应急处理制度和信息网络,在全面监控的基础上,重点监控农民工集中的用人单位的工资发放情况。被劳动保障部门列入重点监控对象的企业必须定期报送工资支付情况。建立健全工资保证金制度,对重点监控的建筑施工企业和发生过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强制在开户银行按期预存工资保证金,实行专户管理。建设单位的建设资金不落实的,有关部门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不得批准开工。积极推进建立劳动保障、规划建设、公安、检察院、法院、税务和工商等单位联动打击恶意欠薪和欠薪逃匿行为的常规机制。采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大对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及其法定负责人的处罚力度,对恶意欠薪、情节严重的,可依法责令停业整顿、降低或取消资质,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并对有关人员依法予以严惩。

(二)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每两年调整一次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小时最低工资制度,使最低工资标准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切实提高农民工工资。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依法支付农民工加班工资。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法严肃查处违反最低工资标准、采取不合理的劳动定额、降低计件单价、以物代币和其他方式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定期公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工资增长指导线,引导用人单位合理确定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促进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

(三)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所有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等各类人员都必须依法订立并履行劳动合同,不得滥用试用期侵犯农民工权益。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健全劳动用工登记制度和劳动合同备案制度,加快建立用工登记与合同备案信息网络,推行网上申报,实行用工登记与合同备案一同办理。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推行规范的劳动合同文本,明确必备条款和禁止条款。加强对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指导监督,对不签订、不执行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的用人单位,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规章制度的管理,实行审查与备案制度,未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查备案的用人单位制订的劳动保障规章制度无效。

(四)认真执行工作时间规定。企业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企业职工工作时间。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农民工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但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每月累计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五)切实保护女工、未成年工和儿童权益。严格执行《劳动法》关于女工保护的规定,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用人单位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工或提高女工录用标准,不得安排女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它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在女工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认真贯彻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规定》,严厉打击非法职介和使用童工的行为。依法招用未成年工的用人单位,应当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严厉查处违反规定的行为。

(六)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支持职能部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正常执法行动。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建立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队伍,充实监察力量,强化监察手段,完善日常巡视检查、专项检查和责任制度。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公安、司法、工商等部门建立维护农民工权益和综合治理违法行为的行政司法联动工作机制,严厉查处各类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推行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和公开曝光制度。组织对企业劳资人员、有违法现象的企业和新开办企业的负责人的劳动保障法规培训。加强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加快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和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要按照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和预约开庭、费用减免、弱势救助的原则,妥善处理农民工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进一步完善“12333”劳动保障电话热线系统,方便农民工咨询、举报和投诉。

三、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体系,促进稳定就业

(一)推行城乡和市内外劳动力平等的就业制度。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体制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服务。加强就业管理,严格执行就业登记和凭证就业制度。所有劳动者包括农民工就业必须领取《*省就业失业手册》,凭证进行劳动合同备案、享受就业扶持政策和政府提供的就业、教育、卫生、计生、医疗等各项公共服务,具体按省的有关办法执行。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要切实做好统筹组织我市城乡和外省、外市劳动力就业服务工作。

(二)加强农民工的公共就业服务。各级政府要把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外来农民工全面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市、县(区)、街道(乡镇)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配备工作人员与设施,并落实经费。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信息网络。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包括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要向农民工开放,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农民工专门服务窗口,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并可逐步扩大提供其他就业服务项目。有关商业银行也可按条件为培训合格、有创业意愿但自有资金不足的农民工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要依法为农民工提供诚信、有效的就业服务。对免费开展农民工就业服务的各类机构,各级政府要给予财政补贴,具体按省制订的办法执行。

(三)强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全市及各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制订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快构建覆盖农民工的职业培训网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专项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大力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全面实施“惠州市8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把培训课堂重点放在农村,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将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开展“定点、定时间、定课程、定就业”的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和就业率;把企业招工重点放在农村,选择劳动条件和待遇较好、用工规模较大的单位建立转移就业安置基地,力保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得出、留得住;把招聘会重点放在农村,举办下乡巡回便民招聘会,组织引导企业到乡镇农村招工,为农民工送岗位上门。组织实施“惠州市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以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在岗培训为主要形式,加强在惠就业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各级政府要加快以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体的综合性培训基地或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工青妇组织、企业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并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后给予相应补贴。积极为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和专项能力认证服务。

(四)落实农民工培训的补贴政策。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落实农民工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将各级政府组织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强化用人单位对在岗农民工的培训责任,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规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费,并按农民工占全部职工的比例安排农民工在岗培训经费。对不履行培训义务的,按规定强制提取职工教育培训费,集中用于政府组织的培训,具体按省的办法执行。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规划建设、财政、扶贫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切实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

(五)发展区域劳务合作。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市内外劳务合作,把区域劳务合作项目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投资项目计划。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泛珠三角地区和市内外、市内县区之间劳务合作,逐步解决部分企业存在的用工缺口问题。加快实现与全省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共享,积极推进远程劳务派遣组织,加快建立培训、就业和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合作机制,提高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组织化程度。

(六)大力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的优惠扶持政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容量。各地要按照省、市关于推进统筹城乡居民就业工作要求,确保城乡统筹就业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全市在2010年年底前要建立城乡劳动者就业与失业登记、就业准入资格、就业扶持政策、就业服务待遇和参加社会保险“五个统一”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管理和服务制度,为农民工稳定转移就业提供政策和服务保障。采取措施扩大农村转移劳动力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待遇和就业扶持政策的区域范围,2007年年底前全市统一本市农民工就业服务待遇和扶持政策。

四、改革创新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一)逐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加快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不断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养老保险办法,探索建立农村独生子女、纯二女户和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办法。

(二)扩大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覆盖面。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所有用人单位必须为已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依法办理参加各项社会保险手续,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发生工伤,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规定的标准支付费用。建筑施工企业同时应为从事特定高风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根据农民工特点,探索简便灵活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结算办法。加快研究制订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衔接办法和政策,确保参保农民工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

五、加强对农民工的各项公共服务

(一)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范围。输入地政府在编制本地及城市城镇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要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城镇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要,适当增加与农民工相关项目的公共财政支出,不断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对农民工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二)依法保障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企业必须按规定配备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强化用人单位职业安全卫生的主体责任,要向新招用的农民工告知劳动安全、职业危害事项,发放符合要求的劳动和职业危害防护用品,对从事可能产生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加强农民工职业安全、劳动保护教育,从事高危行业和特种作业的农民工要经过专门培训,凭证上岗。改善农民工安全生产条件,大力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等社会保险并切实落实伤亡赔偿。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监管职责。发生重大职业安全事故,除惩处直接责任人和企业负责人外,还要追究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责任。

(三)统筹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输入地政府要把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逐步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各地要充分挖掘现有公办学校潜力,有条件的地区可兴办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对接收以农民工子女入学为主的各类合法规范民办学校,各级政府要大力扶持,加强管理。

(四)加大农民工疾病防治和适龄农民工子女免疫工作的力度。加强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强化对农民工的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农民工结核病、艾滋病、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宣传活动,对患国家规定的特定传染病的农民工应按有关规定给予治疗。建立职业病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机制,严格监控可能产生职业病的建设项目,做好农民工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各级卫生部门要认真调研,合理规划,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区合理设置医疗机构。要调动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源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鼓励社会组织或个人举办非营利性或营利性民营医院,发展社会卫生服务,以满足农民工的就医需要。医疗机构要积极探索开设平价门诊、平价病房,努力降低农民工的就医费用。用工单位要定期组织农民工进行免费体检,对患病的农民工要按规定给予治疗。把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免疫规划,定期到农民工聚居地进行摸底造册,及时掌握适龄儿童的免疫接种情况,及时查漏补种,提高儿童免疫接种率。

(五)进一步加强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实行以输入地为主、输入地与输出地协调配合的管理服务体制。输入地政府要向农民工提供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等服务项目和药具。建立困难农民工生育援助机制。做好农民工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技术服务工作。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农民工婚育信息交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用人单位要依法履行农民工计划生育相关管理服务责任。

(六)改善农民工居住生活条件。输入地政府要把改善农民工居住生活条件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加强对农民工居住场所卫生和安全条件的监管。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和地区,可建设或提供农民工集体宿舍,配套公共饭堂和学习娱乐等设施,实行统一管理,租用费用要与农民工收入水平相适应。农民工集体宿舍集中的地方可建设小区,在小区内实行综合管理服务,大力整治社会治安,培育农民工社区文化,营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七)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招用农民工的单位,职工代表大会中要有一定比例的农民工代表,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输出地要切实保障农民工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输入地政府和农民工所在单位要为其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提供方便,保障农民工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输入地有关部门和单位在评定技术职称、职务晋升、评选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方面,应按规定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等看待,不得以任何理由排斥农民工。依法保障农民工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依法惩处侵害农民工人身自由和民主政治权利的违法行为。

(八)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大力加强农民工劳动保障普法教育,建立农民工进城就业前的劳动保障法制培训制度,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中开设劳动保障法规内容,切实提高农民工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要把农民工列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法律援助的,不再审查其经济困难状况。鼓励和支持律师与相关法律从业人员接受农民工委托开展诉讼、协调或调解活动并适当减免费用。各有关部门要健全农民工维权举报投诉制度,落实接待室和工作人员,认真受理和依法处理农民工的举报投诉,引导农民工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合理诉求。

(九)充分发挥工会等群众社团组织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作用。各地要以非公有制企业、农民工集中地区和行业、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会组建工作,广泛吸纳农民工参加工会。用人单位要依法保障农民工参加工会的权利。各级工会要以劳动合同、劳动工资、劳动条件和职业安全卫生为重点,督促用人单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切实发挥工会作为农民工的维权组织、维权代表的作用。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组织在农民工维权工作中的作用,要利用自身条件为农民工办实事,为困难农民工提供帮扶服务。

(十)推进配套制度改革,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有利条件。贯彻落实《惠州市城镇户口准入实施细则(试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适当放宽农民工落户条件,逐步扩大省内、市内农民工自由迁转户口的区域范围,加快解决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的问题。公安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劳动保障、人事等有关部门,抓紧制订长期在城镇就业和居住,并有固定住所、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农民工凭有效就业、社会保险和居住凭证入户就业地的户籍政策和标准。对农民工中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高级技工、技师、在我市有固定经营场所并连续合法经营满2年以上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以及有其他突出贡献者,应优先准予入户。

(十一)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权益,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各级要按照国家、省、市规定保护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不得以农民工进城务工为由收回其承包的土地。研究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和培训就业专项资金的办法。各级政府要将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含职业技能鉴定和就业服务)纳入当地就业工作计划,并将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和资金的筹集,按省、市制定的办法实施。各级要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将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纳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符合当地基本医疗救助条件的纳入基本医疗救助范围,给予基本医疗救助。

六、加强农民工工作的统筹领导和组织实施

(一)切实把农民工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做好农民工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惠州是我省农民工就业大市,做好农民工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各级政府要把解决农民工问题和统筹城乡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制订明确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建立工作责任制,逐级抓好落实。

(二)完善农民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将“惠州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联席会议”更名为“惠州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全市农民工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研究、综合协调和组织实施。联席会议由市有关单位组成,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劳动保障局。建立联席会议工作制度、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按照职能分工尽快制订工作实施计划和工作措施,检查监督各项政策和工作的落实。各县、区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工作的组织领导。要针对我市农民工数量大、流动性强的特点,将部门综合管理服务的重心下移,加强各部门在街道(乡镇)、社区设立的工作机构的业务衔接和协调,依托基层平台开展农民工管理服务工作。

(三)进一步完善与农民工相关的政策规定。根据农民工管理服务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市现行涉及农民工劳动就业、用工管理、权益维护、社会保障、教育、治安、计生和户籍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取消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和不合理规定,增加农民工管理服务要求,保证农民工管理服务工作落实到位。

(四)加强农民工工作信息系统建设和统计管理工作。要按省的要求部署,加快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农民工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各部门业务信息联网运作和信息共享,充分利用和整合劳动保障、统计、公安、人口计生等部门的资源,实行农民工管理服务信息统计联审制度和定期调查制度,建立农民工个人信息资料库,及时反映和更新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和管理服务情况信息,提高综合管理服务水平。

(五)加大对农民工工作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建立农民工管理服务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将涉及农民工的就业管理服务和政府组织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和正常支出项目范围;将社会保障、法律援助、计划生育、子女教育、治安管理、维权和信息系统等工作经费,逐步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和正常支出项目范围,保证农民工工作正常有效开展。各地要加强对农民工管理服务经费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通过社会筹集、企业出资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

(六)加强宣传引导,有效推动农民工工作的开展。全社会都要树立理解、尊重、关爱和保护农民工的意识,与农民工和睦相处,互助互爱。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在农民工集中的地区设立公共服务点、举办知识讲座、开展法制宣传、组织各类农民工主题活动、印发相关政策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电视、广播电台、报纸、网络等主要媒体要开辟农民工专栏,组织新闻报道,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关心农民工的方针政策,宣传农民工的突出事迹和先进典型以及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先进企业,及时曝光严重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和单位,加强对农民工权益保障情况的舆论监督。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和用人单位关心、善待农民工的好做法、好经验,推动农民工工作的深入开展。

计生权益维护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做好农民工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和新型产业大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为省内外农民工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成为全国吸纳农民工就业最多的省份,为缓解全国就业压力和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广大农民工也为*省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农民工问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受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民工权益保障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农民工工作面临的矛盾不容忽视。妥善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关系到*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将对全国就业局势的稳定产生重要影响。对此,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站在构建和谐*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农民工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摆上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二)指导思想: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构建和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重点突破,配套推进,认真解决涉及农民工利益的问题;坚持改革创新,把农民工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有序发展轨道;坚持在发展中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问题,加快推进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

(三)目标任务:“*”期间,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综合管理服务的配套政策法规体系和工作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农民工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实现本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400万人,转移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240万人;健全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执法监督机制;构建惠及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生活居住等公共服务体系,把农民工全面纳入政府综合管理服务范围;建立健全农民工管理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二、建立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对农民工工资支付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执行《*省工资支付条例》,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加快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预警与应急处理制度和信息网络,在全面监控的基础上,重点监控农民工集中的用人单位的工资发放情况。被劳动保障部门列入重点监控对象的企业必须定期报送工资支付情况。建立健全工资保证金制度,对重点监控的建筑施工企业和发生过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强制在开户银行按期预存工资保证金,实行专户管理。建设单位的建设资金不落实的,有关部门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不得批准开工。积极推进建立劳动保障、公安、检察院、法院、税务和工商等单位联动打击恶意欠薪和欠薪逃匿行为的常规机制。采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大对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及其法定负责人的处罚力度,对恶意欠薪、情节严重的,可依法责令停业整顿、降低或取消资质,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并对有关人员依法予以严惩。

(二)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按照省委九届五次全会关于“逐步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精神,至少每两年调整一次最低工资标准,使最低工资标准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切实提高农民工工资。建立小时最低工资制度。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依法支付农民工加班工资。对采取不合理的劳动定额、降低计件单价、以物代币和其他方式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部门要按规定严肃查处。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定期公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工资增长指导线,引导用人单位合理确定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促进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

(三)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所有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都必须依法订立并履行劳动合同,不得滥用试用期侵犯农民工权益。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健全劳动用工登记制度和劳动合同备案制度,加快建立用工登记与合同备案信息网络,推行网上申报,实行用工登记与合同备案一同办理。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制定和推行规范的劳动合同文本,明确必备条款和禁止条款。加强对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指导和监督,对不执行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的用人单位,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四)依法保障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企业必须按规定配备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强化用人单位职业安全卫生的主体责任,要向新招用的农民工告知劳动安全、职业危害事项,发放符合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可能产生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加强农民工职业安全、劳动保护教育,从事高危行业和特种作业的农民工要经过专门培训,凭证上岗。改善农民工安全生产条件,大力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并切实落实伤亡赔偿。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监管职责。发生重大职业安全事故,除惩处直接责任人和企业负责人外,还要追究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责任。

(五)切实保护女工和未成年工权益,严禁使用童工。用人单位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工或提高女工录用标准,不得安排女工从事禁忌劳动范围工作,不得在女工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认真贯彻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规定》,严厉打击非法介绍和使用童工的行为,建立举报企业使用童工等违法行为奖励制度,认真开展群众举报和投诉案件查处工作。依法招用未成年工的用人单位,应当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六)加大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支持职能部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正常执法行动。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公安、司法、工商等部门建立维护农民工权益和综合治理违法行为的联动工作机制,严厉查处各类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进一步推行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和公开曝光制度。组织对企业劳资人员、有违法现象的企业和新开办企业的负责人的劳动保障法规培训。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建立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队伍,充实监察力量,强化监察手段,完善日常巡视检查、专项检查和责任制度。加强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加快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和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要按照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和预约开庭、费用减免、弱势救助的原则,妥善处理农民工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进一步完善“12333”劳动保障电话热线系统,方便农民工咨询、举报和投诉。各有关部门要健全农民工维权举报投诉制度,落实接待室和工作人员,认真受理和依法处理农民工的举报投诉,引导农民工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合理诉求。

(七)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招用农民工的单位,职工代表大会中要有一定比例的农民工代表,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输出地要切实保障农民工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输入地政府和农民工所在单位要为其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提供方便,保障农民工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输入地有关部门和单位在评定技术职称、职务晋升、评选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方面,应按规定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等看待,不得以任何理由排斥农民工。依法保障农民工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依法惩处侵害农民工人身自由和民主政治权利的违法行为。

(八)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大力加强农民工劳动保障普法教育,建立农民工进城就业前的劳动保障法制培训制度,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中增设劳动保障法规内容,切实提高农民工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要把农民工列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法律援助的,不再审查其经济困难状况。鼓励和支持律师与相关法律从业人员接受农民工委托开展诉讼、协调或调解活动并适当减免费用。探索建立司法、劳动保障、公安、、建设、法院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相关单位之间相互协调的农民工维权综合援助机制。

(九)充分发挥工会等群众社团组织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作用。各地要以非公有制企业、农民工集中地区和行业、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会组建工作,广泛吸纳农民工参加工会。用人单位要依法保障农民工参加工会的权利。各级工会要以劳动合同、劳动工资、劳动条件和职业安全卫生为重点,督促用人单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切实发挥工会作为农民工的维权组织、维权代表的作用,要利用自身条件为农民工办实事,为困难农民工提供帮扶服务。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组织在农民工维权工作中的作用。

三、加快建立覆盖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体系

(一)统筹做好城乡和省内外劳动力就业工作。改革城乡、地区分割的就业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体制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要切实做好统筹组织*省城乡和外省劳动力就业服务工作。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服务。加强就业管理,严格执行就业登记和凭证就业制度。所有劳动者包括农民工就业必须领取《*省就业失业手册》或《社会保障卡》,凭证进行劳动合同备案、享受就业扶持政策和政府提供的就业、教育、卫生、计生、医疗等各项公共服务。具体办法由省劳动保障厅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订,报省政府审定后实施。抓紧研究建立经济发展与就业相协调的分析、评估和决策机制,加大省内外劳动力协调就业的预测和调控力度。加强对农民工供求的分析预测和规划调控,保持与我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总量平衡,改善供求结构。

(二)强化对农民工的公共就业服务。各级政府要把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外来农民工全面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省、地级以上市、县(市、区)、街道(乡镇)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工作人员与设施,并落实经费。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信息网络。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包括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要向农民工开放,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农民工专门服务窗口,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并可逐步扩大提供其他就业服务项目。有关商业银行也可按条件为培训合格、有创业意愿但自有资金不足的农民工提供小额担保贷款。鼓励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农民工提供诚信、有效的就业服务。对免费开展农民工就业服务的各类机构,各级政府要给予财政补贴,具体办法由省劳动保障厅会同省财政厅制订。

(三)加强区域劳务合作,提高农民工组织就业程度。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和支持省内外劳务合作,把区域劳务合作项目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投资项目计划。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泛珠三角劳务合作制度和*省地区之间劳务帮扶制度。加快实现省内劳动力市场信息共享,积极推进省际和省内远程见工系统建设,组建全省和省际劳务派遣组织,加快建立培训、就业和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合作机制,提高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组织化程度。

(四)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农民工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根据全省及各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制订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专项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大力提高农民工职业能力。全面实施“*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组织实施“*省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加强对在粤就业农民工在岗职业培训工作,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培训投入机制。积极为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和专项能力认证服务。

(五)落实农民工培训的政策和责任。加快构建覆盖农民工的职业培训网络。各级政府要加快以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体的综合性培训基地或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吸纳现有各类涉农培训机构开展农民工培训;鼓励工青妇组织、企业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并给予相应补贴。落实农民工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强化用人单位对在岗农民工的培训责任,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规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费,并按农民工占全部职工的比例安排农民工在岗培训经费。对不履行培训义务的,按规定强制提取职工教育培训费,集中用于政府组织的培训。具体办法由省劳动保障厅牵头会省财政厅、教育厅等有关部门研究制订,报省政府审定后实施。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建设、财政、扶贫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切实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

四、改革创新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一)逐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优先解决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加快解决养老保障问题,不断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所有用人单位必须为已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依法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发生工伤,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规定的标准支付费用。建筑施工企业同时应为从事特定高风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三)抓紧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问题。各地应将农民工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随所在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以灵活就业方式就业的,可按照当地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办法参加医疗保险;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区,可采取单独建立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办法,重点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门诊特定病种和住院医疗保障问题。根据农民工特点,探索简便灵活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结算办法,为患大病后自愿回原籍治疗的农民工提供医疗费用结算服务。加快研究制订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衔接办法和政策,确保参保农民工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

(四)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抓紧研究建立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用人单位对已经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要按规定继续为其缴费。研究制订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和跨城乡流动的转移接续办法,切实保障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养老保险权益。

五、加强对农民工的各项公共服务

(一)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范围。输入地政府在编制本地及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要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增加与农民工相关项目的公共财政支出,不断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对农民工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二)统筹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输入地政府要把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费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要接收夫妻同在*省、就业时间较长且纳入就业管理、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民工的子女入学。各地要充分挖掘现有公办学校潜力,有条件的地区可兴办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对接收以农民工子女入学为主的各类正规民办学校,各级政府要大力扶持,加强管理。

(三)加大农民工疾病防治和适龄农民工子女免疫工作的力度。加强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强化对农民工的健康宣传教育和聚居地的疾病监测,对患国家规定的特定传染病的农民工应按有关规定实行免费治疗。建立职业病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机制,严格监控可能产生职业病的建设项目,做好农民工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各级卫生部门要认真调研,合理规划,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区合理设置医疗机构。要调动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源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鼓励社会组织或个人举办非营利性或营利性民营医院,发展社会卫生服务,以满足农民工的就医需要。医疗机构要积极探索开展平价门诊、平价病房,努力降低农民工的就医费用。用工单位要定期组织农民工进行免费体检,对患病的农民工要按规定给予治疗。把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免疫计划,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

(四)进一步加强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实行以输入地为主、输入地与输出地协调配合的管理服务体制。输入地政府要免费向农民工提供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等服务项目和药具。建立困难农民工生育援助机制。做好农民工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技术服务工作。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农民工婚育信息交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用人单位要依法履行农民工计划生育相关管理服务责任。

(五)改善农民工居住生活条件。输入地政府要把改善农民工居住生活条件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加强对农民工居住场所卫生和安全条件的监管。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和地区,可建设或提供农民工集体宿舍,配套公共饭堂和学习娱乐等设施,实行统一管理,租用费用要与农民工收入水平相适应。农民工集体宿舍集中的地方可建设小区,在小区内实行综合管理服务,大力整治社会治安,培育农民工社区文化,营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六、大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

(一)大力促进农民工在非农产业和城镇稳定就业。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优惠扶持政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容量。各地要按照《转发省劳动保障厅关于推进统筹城乡居民就业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4号)的要求,确保城乡统筹就业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在2010年年底前,全省在2020年年底前建立以城乡劳动者就业与失业登记、就业准入资格、就业扶持政策、就业服务待遇和参加社会保险“五个统一”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管理和服务制度,为农民工稳定转移就业提供政策和服务保障。采取措施扩大农村转移劳动力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待遇和就业扶持政策的区域范围,20*年年底前各市应统一本市农民工就业服务待遇和扶持政策,2010年年底前实现全省统一。

(二)推进配套制度改革,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有利条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解决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的问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适当放宽农民工落户条件,大城市要积极稳妥地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户籍问题。要逐步扩大*省农民工自由迁转户口的区域范围。公安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劳动保障、人事等有关部门,抓紧制订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并有固定住所、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农民工凭有效就业、社会保险和居住凭证入户就业地的户籍政策和标准。对农民工中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高级技工、技师以及有其他突出贡献者,应优先准予入户。

(三)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权益,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各地要按照国家规定保护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不得以农民工进城务工为由收回其承包的土地。研究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和培训就业专项资金的办法。各级政府要将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含职业技能鉴定和就业服务)纳入当地就业工作计划,并将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办法,由省劳动保障厅会同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等部门,抓紧研究制订,报省政府审定后实施。各地要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根据《*省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的规定,将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纳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符合当地基本医疗救助条件的纳入基本医疗救助范围,给予基本医疗救助。

七、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切实把农民工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做好农民工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省是农民工就业第一大省,做好农民工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各级政府要把解决农民工问题和统筹城乡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制订明确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建立工作责任制,逐级抓好落实。

(二)完善农民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管理协调机制。省政府建立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农民工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研究、综合协调和组织实施。领导小组由省政府有关部门和省委宣传部、省委农办、省法院、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单位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劳动保障厅。建立部门工作职责制度和综合管理服务协调制度,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加强配合,按照职能分工尽快制订工作实施计划和工作措施,检查监督各项政策和工作的落实。各地级以上市、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工作的组织领导。要针对*省农民工数量大、流动性强的特点,将部门综合管理服务的重心下移,加强各部门在街道(乡镇)、社区设立的工作机构的业务衔接和协调,依托基层平台开展农民工管理服务工作。

(三)进一步完善与农民工相关的法规政策。根据农民工管理服务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省现行涉及农民工劳动就业、用工管理、权益维护、社会保障、教育、治安、计生和户籍等方面的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取消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和不合理规定,增加农民工管理服务要求,保证农民工管理服务工作落实到位。省劳动保障厅要加强调查研究,会同有关部门,协助立法机关做好与农民工工作相关的法规草案起草工作,推动农民工权益保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四)加强农民工工作信息系统建设和统计管理工作。要加快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农民工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各部门业务信息联网运作和信息共享,充分利用和整合劳动保障、统计、公安、人口计生等部门的资源,建立农民工管理服务信息统计联审制度和定期调查制度,建立农民工个人信息资料库,及时反映和更新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和管理服务情况信息,提高综合管理服务水平。

(五)加大对农民工工作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建立农民工管理服务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将涉及农民工的就业管理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子女教育、治安管理、维权和信息系统等工作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和正常支出项目范围,保证农民工工作正常有效开展。省财政安排相关经费,对经济困难地区和农民工数量较多、管理服务任务较重的地区给予适当支持。各地要加强对农民工管理服务经费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通过社会筹集、企业出资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

(六)加强宣传和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关心爱护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全社会都要树立理解、尊重、关爱和保护农民工的意识,与农民工和睦相处,互助互爱。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在农民工集中的地区设立公共服务点、举办知识讲座、开展法制宣传、组织各类农民工主题活动、印发相关政策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省和各地的电视、广播电台、报纸、网络等主要媒体要开辟农民工专栏,组织新闻报道,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关心农民工的方针政策,宣传农民工的突出事迹和先进典型以及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先进企业,及时曝光严重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和单位,加强对农民工权益保障情况的舆论监督。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和用人单位关心、善待农民工的好做法、好经验,推动农民工工作的深入开展。

计生权益维护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着眼大局,助动发展取得新成果

今年以来,我局党委继续站在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来谋划、部署和推进各项工商工作,正确认识后危机时代的形势,方向明、目标清、心不散、劲不减,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机制,融通工商职能,为实现我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优化助动服务,市场主体发展良好。继续改善服务环境,深化“一站多证”办证模式成果;积极探索农民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和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登记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为民服务活动。全县市场主体保持健康发展态势,至11月底,全县共有企业4155家,个体工商户7761户;其中外商投资企业8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35户。截止11月底,今年新发展企业596家,个体工商户1228户,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239户。严把企业年检关,完成个体验照5235家、企业年检2369家,分别占两类应检市场主体的80%和91%,吊销了企业132家,注销个体户902户。

2、落实助动举措,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我局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施行企业动产和不动产抵押登记,探索开展股权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承包权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林地承包权出资登记等方式,破解企业资金短缺的瓶颈,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今年以来,累计办理抵押物设立登记65件、股权出资登记4件,共为70余家企业融资8.3亿元。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承包权作价出资登记12户,林地承包权作价出资登记3户。

3、深化助动载体,“特色名县”落到实处。成立了品牌培育服务中心,开辟了商标注册绿色通道,服务企业创牌。截至目前我县共有注册商标1803件,其中农产品商标205件。我局在对全县的农产品商标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县农产品商标现状探析》调研材料,由我局起草编制的《县“十二五”农产品商标品牌五年发展规划》已以县政府名义进行了发文。开展省市著名商标预审工作,目前已完成“杨梅”驰名商标和“鸡”证明商标以及2件省著名商标和3件市著名商标的申报工作。同时,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增强品牌意识。

4、拓宽助动路径,服务功能明显强化。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从提升企业家素质入手,坚持高位助动。个私协会下属5个基层分会全部建立起“民企书屋”,并组织会员开展读好书活动;同时对国家、部门各种惠企政策进行梳理,广泛开展送政策进企业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借助《个私民营经济报》定期个私民营企业市场主体信息和监管数据分析报告,研判和预报经济发展走势,及时将企业的生存状况、发展态势向政府报告,将发展信息传递到各个企业;配合白塔镇成立了我县第一个来料加工服务中心,并设立经纪人培训和订单合同服务部。积极做好来料加工合同示范文本推广使用及经纪人培训工作,促进来料加工业有序发展。11月份,我局会同有关部门举办了200余名来料加工经纪人员参加的业务资质培训讲座。支持绿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加快网上市场建设步伐;培育电子商务平和行业门户网站,指导网络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引导网商上规模经营,全面推进网上创业,促进网络产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新办理网络经营企业一家(创意美贸易有限公司)。

5、创新助动方式,助农增收成效显著。在原有基础上,今年在7个山区乡镇建立了订单农业指导站,制作了5种农业订单合同示范文本,印发了4000多份到各指导站。认真落实县党代会和“两会”精神,服务湾农业创业园建设。目前正在为禾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落园办理相关手续。联合当地组织部门和乡镇党委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中开展党员“创业带富”活动,以“支部+专业合作组织”的模式,将专业合作社党建与生产经营、结对低收入农户奔小康有机结合。

二、用足职能,执法监管实现新突破

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思想,突出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热点问题,开展整治和规范市场秩序工作。截止11月底,我局共查处结案各类经济违法案件508件,其中大案104件,罚没款199.99万元,没有发生一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

1、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扎实推进。认真做好《食品流通许可证》发放工作,截止目前已发放413份。以食用油、奶制品、儿童食品为重点,开展了10多次食品市场秩序整顿工作,共检查各类食品经营单位1680家(其中检查食用油经营单位280家),立案4件,没收销毁一批不合格食用油,责令改正了一批标识不规范的食用油产品。狠抓“一票通”工作的深化落实,继续在大型超市和中心菜场推行索证索票制度;在小食杂店和农贸市场推行进货账制度,在“放心示范店”推行电子账和商品配送制度;对食品经营单位进行分类建档,制定了基层工商所食品安全巡查作业程序,确保日常监管到位。同时我们对2008年的问题乳品进行了市场全面清查,与710家乳制品经营单位签订了责任状,较好地稳定了食品市场秩序。小食杂店、小菜场整规顺利推进,目前我县小食杂店总数963户,全部达到整规标准;完成横溪、白塔、下各3个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建立了食品快速检测机制,固定摊位经营户有照率达80%以上。

2、查处公用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取得突破。在确保案件质量的同时,今年我局的经检工作以严肃查处具有垄断独占地位行业和具有行政权力行业中的商业贿赂和限制竞争行为为重点,同时做好世博会、亚运会标志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全年共查处商业贿赂案5件、商标侵权案9件(其中侵犯世博标志案3件)、公用限制竞争案1件。

3、打击传销活动成果显著。针对近年来打传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我局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起草并以县打传办的名义印发了《县“迎世博、禁传销”预案》,该《预案》对机构设置、部门职责、启动时机、分级监控等均作了明确规定,建立了公安、工商为主,多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为打击传销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共捣毁传销窝点5个,移送传销案件1件,遣散传销人员230人,移送4人,刑拘1人。

4、责任区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深入推进。开展年度责任区监管计划评优;制定了考核模块,每月对各所责任区监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并实行排名通报,以促进基层系统软件的应用,提升工作效率;积极推进政府信用平建设,强化企业监管信息的社会化应用,健全完善企业法定代表人“黑名单”库。今年以来,企业接受信用警示累计达30多次,苗头性问题和不良倾向大幅减少,违法比例同比明显下降。大力开展信用宣传工作,发放宣传资料650多份,着力培育“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申报3A守重企业3家,续认2家,申报2A守重企业9家。

5、各类整治工作稳步开展。今年以来,我局进一步推进无照经营监管工作,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无照经营专项整治行动,截止目前,全局共查处无照经营案件355起,取缔101户,引导办照616户,其中无照经营网吧案件8起,没收电脑及主机154。同时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生产、三废银冶炼、废金属冶炼、娱乐等涉危行业的整顿和规范,查处各类案件30起。加大虚假违法广告整治和查处力度,共查处“清华脂蛋白”、“黄金魔根”、“缙云田氏伤科医院”等严重违法广告案件4起。

6、行政方式切实转变。继续抓好农资消费安全指导、参评著名商标引导、企业商业护密助导等行政指导工作,实现行政指导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在大要案或疑难复杂案件中全面推行说理性文书。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梳理行政处罚依据,确定细化、量化项目,制定了《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规定》,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确保行政执法公平、公正。下放行政处罚权限,对工商所以自己名义或以局名义直接作出行政处罚的案件由工商所的法制员直接核审,法规科加以监督和指导,确保违法行为得到及时处理。充分发挥案件管理信息系统作用,全部实行案件网上流转,提高办事效率。

三、倾注热情,民生维权取得新进展

围绕社会关注热点,积极引导新消费理念,促进消费与发展和谐互进,着力构建和谐消费环境。

1、加强商品质量监测,提升消费信心指数。继续完善流通领域快速定性检测体系建设,开展“检测车进企业、学校食堂”、“消费者送样现场检测”等为民检测服务活动;重点发挥市场检测点和工商所检测箱的作用,开展点多面广的检测活动。截止11月底,共定性检测食品9834批次,合格率98.4%,处理不合格食品156批次,1195公斤。定量检测食品42批次。针对我县“地沟油”事件,我局积极配合县食安委对餐饮饭店、批发部等进行联合检查,同时做好正面宣传工作,提振消费信心,消除不良影响。

2、开展宣传活动,倡导科学消费观念。我局联合县消保委推出一系列全面覆盖城乡的“消费与服务”主题活动,推动科学、文明、理性消费氛围的形成。3月13日在商城组织20多个委员单位开展了消费咨询服务活动,发放《消费者之声》专刊和各类宣传资料4000多份;联合蒙牛公司,开展“消费者之声”文艺表演,邀请报小记者发出文明消费、科学消费倡仪,并进行现场消费知识有奖问答。县两会期间,向代表、委员发放《消费者之声》专刊900多份;组织讲师团深入到中小学校,开展新消费运动知识宣传;开展“百场电影进农村”新消费宣传活动。为配合宣传活动,我局还在3.15前夕销毁了一批假冒伪劣产品。积极开展生态消费进景区、进学校活动。

3、强化信息预警,增强消保公信力。较好地坚持了在《新闻》每日食品检测公示,与电视民生休闲频道对消费者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曝光和点评,同时,利用局政务网食品安全宣传专栏和各工商所设立食品安全公示栏,及时宣传公示相关信息和食品安全知识。今年以来我局共在《中国工商报》、《中国消费者报》、《日报》、《日报》、《新闻》及工商系统内部网站发表我县食品案件查处、食品消费纠纷调解、消费警示等稿件30多篇。通过一系列的食品安全和消费知识宣传,扩大消费预警受众面,全社会食品安全消费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4、完善维权工作机制,切实维护民生权益。组织了一期28位县城超市消费监督员培训活动;联合团县委等单位在白塔中学启动了“青年学生手牵手,消费安全进校园”主题活动,聘请了我县首批“校园食品安全监督员”。我局以12315指挥中心为平,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培训练兵,加强装备投入,提升消费维权队伍素质和水平,积极做好消费投诉调解工作。到目前为止,共受理申诉举报263件,其中举报61件,申诉202件,实际处理198件,解决率为98%,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20多万元。

四、夯实基础,自身建设实现新飞跃

我局牢牢把握基础建设、能力建设、效能建设和廉政建设四个基本任务点,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1、基层基础建设稳步提升。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缩减一般性支出,加大基层基础建设的力度。共投入资金30万多元,购置电脑和数码摄像机、扫描传真打印一体机等一批监管办公设备,提高信息化水平。投入80多万元建成了局机关食堂,改建了局档案室和横溪工商所附属用房的建设;投入8多万元对白塔和下各工商所进行了改造。积极开展星级文明规范工商所创建工作,五个工商所全部达到二星级标准,其中横溪、白塔工商所达三星级标准。

2、干部能力建设继续深化。建立了分年龄段教育培训机制,制定了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组织了10次培训活动。继续实行机关、基层干部上挂下派,培养工商全面人才。今年,基层工商所已有5人次上挂县局各科室锻炼,并提拔任用了3名中层副职后备干部。认真干部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及时掌握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及时帮助干部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发放干部职工生日礼物购书卡。采用召开座谈会、走访基层所等形式,加强对近年新录用的公务员的跟踪管理和考察,激发新录用公务员树立立足本职、奋发成才、快速成长理念。

3、行风评议工作顺利开展。我局党委高度重视今年全省工商系统民主行风评议工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成立了组织,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并于4月12日、20日分别召开了干部、职工和中层干部会议进行了动员和部署。传达学习了上级关于行风评议工作的指示精神。组织了三次专题讲座和辅导。制订了“行风十问”发放到每位干部手中,得到了市检查组领导的高度赞扬。9月13日,召开了民主评议行风大会,顺利通过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全年收到县长热线等交办件25件,来人来访投诉8件,来电来信投诉7件,调查处理结案率100%,交办件处理落实并反馈率100%。

4、“学习型党组织”和“时代先锋”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有效。今年以来,我局各级党组织按照县委的工作要求,制定了《县工商局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施方案》和《县工商局开展“时代先锋”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并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成立了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6月28日,召开了专题动员大会;接照活动要求,向党员干部推荐了读书课目,发放了购书卡,开展了大讨论,工商风采大宣讲、组织参加辩论赛等等。各党支部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党日活动。结合工商职能推动各项活动的深入开展,局党委作出的涉及注册登记、品牌建设、食品安全、保密(商业秘密)打传(传销)七大承诺全部实现,本月初顺利通过县考核组的验收,并得到了考核组领导的高度肯定。

5、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强化。今年以来,利用每周一学习日,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学习党风廉政有关内容20多次;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3次;警示教育大会2次;5月17日举办了1期党员干部廉洁从政专题讲座。组织人员走访了6个行风效能监察联系站,50个联系点,召开1次行风监督员会议,听取意见和建议。在日常执法办案中推出了注重执法公平,完善回避制度;注重执法本意,丰富告知程序;注重执法形象,强化监督三项举措。

6、人文精神建设成果显著。坚持理论学习各项制度,继续抓好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党的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学习活动,增强党委(支部)的组织领导能力。采取讨论、座谈、撰写学习体会等形式,加强工商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注重发挥先进人物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注重开展工会各兴趣小组活动。积极开展慈善一日捐和向青海玉树灾区捐款捐物活动。加强信息宣传工作,为推动工商事业整体向前发展做好舆论导向。截止目前,我局共在省部级新闻媒体录用稿件9篇,市级媒体26篇,县级媒体70篇,省局宣传窗口34篇,市场导报3篇。完成档案规范化省一级达标。加强对计生,维稳、综治、创安、世博安保、亚运安保等工作的领导,推动工商事业全面向前发展。

上一篇:社区计生季度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村级卫生计生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