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学习方法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4 23:55:56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小学 语文教学 语文学习 衔接工作

当小学生结束了相对轻松的小学生活,怀着激动而好奇的心情步入中学的时候,很多学生由于不能及时适应中学的语文学习要求,一部分原本基础不错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锐减、语文成绩明显下降。多年来,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初中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许多老师只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忽略在学习方法、学习心理上对初一新生的指导,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开始初中生活之初就在困惑迷惘的状态下学习,学习成绩与小学相比下降严重。究其原因,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教师的责任恐怕更大。如果解决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过渡问题,搭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跳板,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过渡,完全可以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不至于让学生输在起点上,更为学生的初二、初三甚至高中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语文学习不是小学的简单延续,初中是学生学习中一个关键转折点,如果学生在心理上缺少足够的准备,教师没有科学地引导,学生一定很难适应初中的语文学习。因此,能否做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衔接、过渡工作,将直接影响学生初中三年乃至高中的语文成绩的高低。下面我结合自己十六年的教学实践,对怎样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

要做好中小学语文学习、教学的过渡工作,首先应该搞清楚中小学语文教学上的差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认为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节奏的加快和学习容量的加大。

升入初中,学生的作息时间明显比小学安排得要紧,生活、学习的节奏比小学要快得多,作业量也比小学有所增加。学习的科目明显比小学增多,由小学的几科猛增到十几科,每节课也由原来的四十分钟变为四十五分钟……所有这些变化无疑给刚步入中学的孩子们带来巨大的生理、心理压力。仅就语文学科而言,教材所选课文的篇幅明显要长得多,课文的难度也比小学明显加深。就初一语文课本看,课本包括课文30篇,还有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专题)、名著阅读、古诗文诵读欣赏等内容。课时安排比小学要少得多,特别是文言文又是小学时从未接触的内容。这些,都给刚进入中学的新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巨大的困难与挑战。

(二)学习要求的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的基础,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能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通畅。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些要求,无疑比小学要高得多,学生必须有孜孜不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才有可能实现,这对于初一新生不能不说是一道“天堑”。

(三)基础知识的不足。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不涉语法等知识,而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课文分析、写作、口语交际等都离不开基础知识,因此,学生一旦遇到语文知识问题时往往感到困难重重,这使初中语文教学还要从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入手。特别是文言文学习中遇到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学生更无所适从,这又成为初中新生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

(四)学习心理的变化。

进入初中,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语文学习又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不少学生虽然努力了,但短时间内并没有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信心。如果老师不及时疏导,会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怎样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针对上面所说的几方面差异,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仔细观察、认真研究,采取合理措施,确保教学实效,构筑好桥梁,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过渡,为学生学好初中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研究课程标准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研究课标需要着重以下两点:(1)研究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异同;(2)研究初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异同。只有深入研究以后,才能对中小学教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并有的放矢地采取符合初中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比如就背诵篇目而言,课标规定小学阶段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内容的连贯性、层次性。教师了解这一信息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保证。

(二)四方面努力,解决容量大的问题。

第一,明确要求。初一学生,充满活力,好奇心强。教师一开始就要给学生讲明初中阶段语文学习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避免陈旧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教师应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教师采用新颖活泼的开场白、幽默风趣的讲解及激励式点评语言;开展小组间讨论释疑、竞赛活动;课文比较欣赏,课本剧编排,模拟课文片段即兴写作并当堂交流;围绕某一主题迅速展开想象或联想表达;让学生充当老师角色,等等。在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的多种感官参与中学习语文,学生会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收获成就,从而培养起积极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三,循序渐进。针对初中语文内容多、容量大的特点,教师可抓住重点及典型篇目仔细讲,重点讲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每一次讲解应做到有所选择和侧重,不求面面俱到。说话方面,一是要创造情境机会,让学生有话可讲。如课前给定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演讲,课中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复述情节,围绕中心发言辩论等。二是要多肯定、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尤其是不善表达的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使他们逐渐做到“言无不尽”。写作方面,重在培养写作兴趣,要引领学生以一颗纯洁真实的心灵去关注生活、关注他人,认识自己,书写自己。可让学生分阶段进行训练,先写身边人或事的片段作文,再写一般完整的记叙文。然后,逐渐培养学生筛选、组织材料的能力,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训练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来表达中心的思想能力。为了达到理想的写作效果,教师可利用周记训练对人物或景物等进行描写,或当堂快速作文,在全班讲评交流,逐步培养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第四,拓展提高。《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而教师要指导初一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教师推荐有益读物并指导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办黑板报,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等,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学会整理语文笔记,坚持收集、积累常见的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学常识等,让他们相互交流,反复品味。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说话、写作能力定会大幅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阅读的能力。初一学生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初步熟悉资料,能从教材及参考资料中找到或归纳问题的答案;具备对问题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评价等能力。这也是最为重要且难度较大的一种语文学习能力,针对初中新生,教师训练时要特别把握好内容的深浅度,按部就班地进行训练、指导。

2.听记能力。要求学生听完讲述内容后,根据要求进行概括、记录,并整理笔记。

3.智力技能。包括学会潜心观察;采用理解记忆;掌握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想方法;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及时矫正语文学习不良心理。

有的初一新生会因一段时间内语文考试成绩不佳而灰心丧气,教师应留心观察。一旦发现此种现象,教师可找出其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肯定鼓励,给他们以信心;同时引导、帮助学生分析考试中因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克服马虎粗心或基础掌握不牢的不足。有的学生认为“语文认不认真学,考试成绩差不多”,或者有“不必抓基础,考试看运气”的想法,教师可就近几年语文统考、中考试卷结构和分数比例为其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语文基础不能丢,该记忆该背诵的不能忽视的观点;有的学生甚至单纯地认为“作文靠天才”,对作文信心不足并产生畏之如虎的心理,教师可在布置作文时给予适当指导,在评改作文时做好记录,便于有针对性地评讲,在讲评作文时比较优秀作文与不合格作文的差异,让学生在欣赏、鉴别中明确写作要领,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五)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升入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切实改变对老师的绝对依赖的学习方式,做到自主地学习。一是引导学生积极适应新的授课方式。初中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老师在集中讲解重点、难点、要点时,要适时鼓励、引导学生专心听,尤其是知识性的内容更要用笔、用心记,课后再复习消化,以求真正理解。同时还要激励学生勤学好问,主动和老师交流。二是督促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包括学期计划和周计划等。三是要启发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被动听课和机械地做作业上,要用心学,主动学,优选学。特别要讲究方法,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等方面。

(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就初一学生而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许多初一新生不会预习,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首先,应让学生认真读一遍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及词语,并将查出的字、词含义等知识弄懂。学习文言文时,让学生多动手,翻工具书,这样教师上课时讲解起来就轻松多了,学生的掌握效果也一定会很好。其次,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最好能理清文章层次,初步把握文章的中心。最后,能主动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以帮助把握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讲习惯。要求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并做到耳听、目视、心思三者结合。当然,教师课堂一定要设法富有“激趣性”,始终将学生置于活跃而轻松的课堂氛围中。

3.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初中的语文教学方式有别于小学的教学方式,主要培养学生自主、自觉的自学习惯。通过学生翻阅字典、查找资料、课堂质疑、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课堂上可以通过:阅读―探讨―交流―总结活动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自古以来,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知识的巩固。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在复习中,提倡理解记忆,学以致用,反对机械的死记硬背。教师还可开展课前热身、课堂练习、课后复习等学习活动,以巩固学习效果。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总结范文第2篇

一、要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学生的差异,把握好学生的基本起点

教师首先要熟悉中小学双方语文教材的内容,结合课标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点。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一至九年级学段在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能力均有明确的要求,但由于教材内容的限制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同,从不同学校来到同一班级的初一新生在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入学的前两周教师先不要急于上新课,应先对学生的年龄、家庭、兴趣以及在校的表现作详细的了解,并着重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的语文基础能力进行检测性评价,以便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学的学习中的知识漏洞,及时查缺补漏。切勿想当然地认为某些知识应该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掌握牢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查。

1.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教师可以在课文教学的预习环节加大汉字拼写的比重,通过听写、注音等方式检查学生能否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否掌握汉语拼音的基本规则。

2.可以在两分钟预备环节或课堂导入环节设置学生口头表达的活动,可以听写一段话,看学生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而快速地记下别人所说的原话或大意。在口头表达环节可以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理想抱负或者知心朋友等,注意观察学生说话是否流畅、通顺,言之成理。

3.在初一起始阶段的教学中,可以印发一些内容篇幅比较适中的文章,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默读完后,检查学生能否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判断,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弥补小学阶段阅读的不足,帮助学生尽快从小学复述式阅读过渡到中学阶段的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

4.还可以利用调查的形式,请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书信的形式介绍自己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情况、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对语文教师的期望。检查学生能否根据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语句是否流畅通顺,写作格式是否正确。还有书写是否规范、端正、整洁。

通过以上这些检测,教师基本可以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障碍,就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更好地完成衔接工作。

二、要关注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不同特点

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所不同。小学生对教师怀有一种偶像崇拜心理,这就导致他们学习依赖性强,习惯机械记忆,喜欢直观形象的操作,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相对来说不够持久和稳定。而初中生正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已经开始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喜欢新鲜事物,上进心和好奇心都比较强,但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注意力较差,做事缺乏耐心和毅力,而且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因此在初一上半学期,教师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以减缓坡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教师在授课时,要努力把抽象的内容讲得形象具体,并且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形成独特的文学审美体验。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学法衔接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初中语文的重要因素。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也不够,大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一语文学习之初,教师的当务之急是要帮学生拟定一系列的学习常规,如课前预习、笔记要求、作业要求、疑难解决、系统小结等。在教学初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教第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速读、略读、精读、朗读、默读的技巧,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篇课文,要掌握课文的哪些内容,如何做笔记等。第一次测验前,可与学生一起回顾、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列出详细的复习提纲;测验后再共同分析失误原因,总结教训。

总之,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过渡和衔接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一语文起步教学阶段,语文教师一定要从多方面了解学生学习语文困难的原因,及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策略

一、初中男生语文学习现状的前期调查与分析

初中语文,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石的学科。无论是学习、工作、生活,还是将来出国深造等,语文素养对每个学生的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社会的要求和人们的共识。初中生,尤其是男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为此,学校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对初一至初三六个班中的男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统计如下。

调查的项目小学语文学习状况初中语文学习兴趣初中语文学习心理初中语文学习成绩

班级人数优秀一般差浓厚一般没兴趣愉悦冷淡困惑优秀一般差

初一(2)(5)5249.6%38.2%12.2%28.6%50%21.4%20.7%46.6%32.7%15.5%45.6%38.9%

初二(7)(10)5451.7%40%8.3%19.7%47%33.3%16.7%41.6%41.7%10%43.3%46.7%

初三(13)(14)4944.3%43.7%12.0%9%37.7%53.3%9.3%32.3%58.4%8%33.3%58.7%

从调查表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男生一般在小学时的语文学习兴趣强烈,且成绩较为优异;进入初中,随着语文感性特征的凸显,男生语文学习兴趣递减,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语文学习中存在普遍的现象是:女生的学习成绩大多好于男生,随着年级的递增,男生的学习困惑心理也越来越严重。伴随着初中语文新课程内容的不断调整和深入,语文内容的形象性和感性日益突出,男生原有的以识记为主的学习方法逐渐淡出舞台。以能力立意为主的试题,往往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屡试屡败。他们困惑、迷茫、焦急、烦躁,无从排解心中的郁闷,有的严重影响到其它学科的学习,甚至影响自身心理地健康发展。

可见,初中男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困惑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从升学要求来讲,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必须进行语文测试,若这一学科成为学习上的严重障碍,则于升学深造不利;语文又是一种素养及文化修养,作为未来现代化建设的新型公民,以“语文”来体验生活和观察世界,以“语文”来思考问题,也是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迫切要求。因此,现在超前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对培养初中男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改善公民素质,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产生的深层探因

1、初中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导致了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产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以工具性、思想性为其本质属性,以知识性、文学性、实践性、综合性为一般属性的基础学科;它的根本特性是人文教育性,它的主要内容是文学教育,即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工具性是语文的附属特性。

到了初中,语文的人文性特征日渐凸现。和小学相比,它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内容更是抽象、灵活、感性。语文是一门值得回味的、动态的、情感的审美学科,而不是僵化的、绝对的、封闭的规则体系。再加之初中语文明线上是关于语文知识的传授,暗线上是关于思想情感的渗透,学生的着眼点很大程度上只关心“知道了什么”,而不关心“我体验到了什么”。初中男生大多长于抽象思维及逻辑推理,而短于形象思维。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初中男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困惑心理的必然性。

2、青春期生理机制的不断变化,造成了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产生

正处于人生豆蔻年华阶段的初中男生,他们渴望理解,向往美好。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及身体发育的日渐成熟,他们对异性的态度由封闭、被动转为好奇、主动。开始关注对自我的认识,对青春期的自我认识,对人际交往学习的认识,尤其是与异往和校外人际交往;对未来社会对人要求的认识。因此,上课时注意力极易分散,没有小学时的“正襟危坐”、“聚精会神”。课余时间,他们倾向于与他人交往,注重发型、衣着打扮。这客观上导致兴趣点分散,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就会减少。同时初中男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又十分脆弱,有时外界的“一事”、“一言”会导致他们几天精神萎靡,不能自制。如果消极负面情绪得不到劝慰和疏导,便会出现心理压抑、焦虑和抑郁,既而严重影响学业进步。这就与语文学习需要的“执着、坚韧”精神,大相径庭,格格不入。

3、受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性的影响,引发了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产生

初中女生对于识记性强,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如语文、英语、社会思品等兴趣浓厚。因为它们容易感知,容易产生联想与想象,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与此相反,初中男生生活上大大咧咧,不拘小节;感情上往往不够丰富细腻,不愿意关注现实生活。初中男生特定时期的心理品质,让他们对待语文,如同“九天玄女”,“高处不胜寒”。我们知道要学好语文,需要情感的投入,生活的体验,甚至体察细微,身体力行,这就使初中男生不寒而栗,畏惧心理油然而生。再加之初中男生语文学习的“模式化”思维严重,回答问题总喜欢像数学那样“找框框、寻套路”。然这一招并不灵验,结果愈考愈挫,丧失了学习信心,产生了困惑心理。

三、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有效策略

如何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中的困惑心理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如下策略:

(一)“数据分析+三年跟踪”的积累资料库策略

根据抽样调查的表格数据,进行抽取样本对比分析,着眼于三个参变量:“初中”、“男生”、“语文学习”。一定的量变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质变,男生在语文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应该从语文学科发展的特征、男生生理变化特征、男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诸多因素去考虑,进行三年的跟踪,然后制定合理有序地矫正措施,帮助他们消除语文学习中的困惑心理。其主要数据分析表格设置和操作程序有:

1、初一新生入校后立即发放问卷调查表,及时了解他们进入初中后的语文学习状况、心理状态等。具体包括《初中语文学习心理调查表》、《初中语文知识重难点掌握程度调查表》、《初中语文学习认知水平调查表》等。

2、初一下学期结束后再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男生的语文成绩的波动状态及语文学习心理动态。具体包括《中小学语文知识衔接点调查表》、《初一语文学习困惑心理调查表》、《初一语文学习自信程度调查表》等。

3、初二下学期结束后,再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男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其语文成绩变化、本阶段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产生程度、困惑心理的缓解及消除程度。具体包括《初二语文学习状态调查表》、《初中语文想象思维能力调查表》、《初二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缓解程度调查表》等。

4、初三学生中考结束后,立即进行信息反馈,了解中考语文答题的心理状态及在此方案实施的前提下,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缓解、消除程度及在中考应试中发挥的作用。具体包括《中考语文成绩统计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意向调查表》、《初中阶段语文学习调查表》、《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消除程度调查表》。

(二)“群体亲近、疏导+个性教育”的心理辅导策略

初中男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困惑心理,一般是不易被察觉到的。究竟有哪些困惑,这些困惑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往往是秘而不宣,教师一般只能从分析表象去感知。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让学生消除心理隔阂,畅所欲言,直抒胸臆。“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必须最大可能的赢得学生的认同,让他们首先愿意听语文课;只有愿意听课,才有听懂的可能,也才有学好的可能。平时采取的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有:谈话式、书信式、网络式。教师要根据学生暴露出的困惑,从自身的客观背景,性格特征,学习动机等方面加以全方位的思考,然后做好分门别类的安抚和疏导。其具体做法如下:

1、增强学习信心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瞬间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学习信心;要把语文学习的落后归因于努力不够,书读的不多,而不要认为是他们能力低,头脑笨。例如某实验班中的小戴,因患小儿麻痹症,性格内向,言语不多,成了班中的学困生。可是一次偶然的表现,改变了他,也改变了我。有次上课,从来不抬头的他,竟然抬头看我上课,我心中大喜,于是灵机一动,及时地对他进行表扬,鼓励同学向他学习-----抬头挺胸,认真听讲。接下来的课中,发现小戴始终抬起头,认真听我上课。课后我顺势而导,进一步鼓励他:“你今天的表现让老师很激动,老师相信你能学好的,老师也会帮助你的!”后来,他变了,渐渐地卸下了自卑的包袱,增强了学习信心,消除了语文学习上的困惑心理,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地改变,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2、提高学习兴趣虽然初中男生的性情比较豪放粗犷,但心理比较脆弱,对他们也要多加关心。我们提倡作文、试卷面批面改,多写激励性评语,多与他们交流,使之乐于与老师相处,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依赖感。这样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的重要性。根据作文要求,我每次都要特意“照顾”男生,尤其是对作文有畏惧心理的学生,更是倍加呵护,生怕戳伤他们的自信心。提出每次作文只要满足一个要求,作文就打80分,如果让我在作文中还能发现到其他优点,每处再加一分。这样,他们的作文自然打上高分。我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赢来了学生对我的尊重。学生“爱屋及乌”,从心理上开始接纳作文,渐渐地喜欢上作文,自然更乐意上语文课了。

3、加强个别交流要重视同男生的个别交流,针对男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对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效果及实施后存在的问题做好记载。针对意志薄弱的男生,我们采用认知疗法、转移注意力疗法,经常鼓励他们要知难而进,勤学好问,持之以恒地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和进取精神;对上进心强的男生,则采用升华的方式,让他们将目标转化为动力,不断提高自己;对较自卑的男生,除采用认知疗法外,重在采用过度代偿疗法。当然,对于各种心理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采用某种疗法,更多的是综合疗法。

例如在与张某谈话中,了解到造成张某厌学心理的真正原因,便下定决心帮助他走出心理阴影。为此,我多次找他谈话,勉励他,相信“一份汗水,一份收获”,付出总有回报的理念。帮他制定学习计划,作息时间表,并再三叮嘱,要克服缺点,遵照执行。先从上课,再到作业,由浅入深,提出要求,不断约束松散拖沓行为,养成语文学习习惯。值得欣慰的是一学年下来,张某进步显著。

4、鼓励自我认同心理学家艾里逊认为:青少年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了解自己,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认同观。现代心理学家研究成果已证明:个人的自我认同水平对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我们要求男生在生活中抬头挺胸,面带微笑。因为好的姿势和面部表情会改变人的心境、气质、态度和自我感觉。要鼓励男生学会自己相信自己,学会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个别咨询的时候,尤其强调要宽容善待自己,用这种积极的方式去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拥有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保持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状态。

5、倡导心理咨询男生的心理状态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优劣,因此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制,鼓励男生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向专职的心理教师和咨询师倾诉,真实反映各种心理困惑,然后根据心理学原理,加以及时疏导,使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参与学习。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生平时有问题可以去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问题等。

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设系统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发展性辅导的心理课程等。

(三)“四动+八化”的语文实践活动策略

1、引发多角度互动策略初中男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困惑心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语文课难听懂,二是语言品析难理解。初中语文课程固有的性质,要求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因此,生动丰富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一剂良药。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注入新的教学理念,注重语文知识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把单一的耳听,化为“手动、口动、脑动、眼动”(四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掌握语文知识,感受语言魅力,引领学生去遨游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

2、充分体现“八化”策略繁琐问题简单化、陌生问题熟悉化、正面问题反面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整体问题局部化、运动问题静止化、恒等问题不等化、一般问题特殊化(八化)。例如,抽象问题具体化,是针对男生擅长于抽象思维,而短于形象思维而提出的,对于言语教学而言,抽象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问题,应引导学生寻找最近发展区,从最简单的生活体验入手加以剖析,从而感悟思想内容。又如,陌生问题熟悉化是指在新情境、新的问题背景下,诱导学生如何理解感受,直至深刻体验。很陌生的问题,只是问题的表象,其解决方法思路都是已学过的或十分熟悉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形象,从而领会文章的主旨。再如,正面问题反面化是对时代久远,学生体验不深的古人作品,正面入手往往较复杂,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一时难以理清头绪。如对文中人物的评价问题,可以直接有效地从反面入手。还有一般问题特殊化,是指“一般的条件”“一般的结论”不易发现,其语文特征,若从极端情形、特殊角度考虑,则豁然开朗。如,对诗歌“意象”的领会,就应采用“特殊化”策略,引导男生领悟诗人特定情境下的思想情怀。

(四)“激活最近发展区+有的放矢”的长足实效策略

语文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因此进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防微杜渐,是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重要环节。尤其要做好的是以下几方面:

1、注意衔接,平稳过渡搞好中小学内容的衔接,可以弥补男生在学习内容与思维方法上的落差。小学语文基本上是平面型直观性语文,进入初中转化为立体型情感性语文。做好中小学教育衔接,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如开学后就做好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的衔接:在给初一新生上课之前,就要明确告知学生,转变学习语文的观念很重要。向学生讲明小学字、词等基础知识多,阅读理解少,时间充足,重机械记忆,形象思维。初中由于课程增多,相应地学习语文的时间偏少,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老师讲得少,学生自学多,学生学习地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

2、找准难点,有的放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优劣,并不全取决于记忆和背诵讲授内容的能力,而是最终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用学生的眼光去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认真研究教材,深入学生,选择教法。在语文学习方面,男生比较理性,学习较随意,喜欢做以识记为主的基础题,而对以感性理解运用为主的阅读写作,以及综合性题目就变得束手无策,勉为其难了。尽管男生适应性和创新意识较强,但他们思想松懈、自由散漫,上课不记笔记等缺点,导致他们往往捕捉不到课堂讲解的重点和能力训练点。因此,教师要指导男生“敞开心扉”,让他们暴露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听课,规范语言表述。对探究性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先指导他们学会筛选信息,分析问题,形成自己观点,然后学会用语言来表述自己观点等语文思想。这样有的放矢的将“困惑”转化为若干易于解决的小问题,“困惑”也就不困惑了。

3、循序渐进,春风化雨“分散难点,逐步提高”,也是预防困惑心理产生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规律。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计适度的台阶。台阶过高学生攀登不上去,容易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心理上产生困惑感,久而久之会丧失自信心;台阶过平,难以激起学生追求知识的心理,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熟悉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课时适度台阶。一节课只突破一两个难点,一次作文只实现一个小目标,一套试卷只设计两到三个难点问题,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信心倍增。教学中还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引导,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男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又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情感触发,让每个人都能学有所成。

4、精心打造,激活特区初中语文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思想方法、情感体验上,都存在很多难点,这些都是初中男生易产生困惑心理的重要根源。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提供学生最近发展区,使语文教学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可能达到要求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上,并据此确定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教学的进度,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身上具有程度不同的八种智能,每个正常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项技能,人类个体的不同在于拥有技能的程度和组合不同。而男生似乎在语言智能上,天生不及女生,教师要充分挖掘男生身上的其他多种智能,并利用其某一高程度智能,唤起埋藏于心底的成功的喜悦,来树立其学习信心,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使之信心十足的发展言语智能。例如,利用男生喜欢历史的特点,在上《隆中对》一课时,课前就布置男生去完成查阅历史资料,了解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以及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的时代背景。结果发现课堂内男生特别兴奋,极力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整堂课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显然不错。

春风雨云渡,舟过水无痕。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中的困惑心理,绝不是一蹴而就、短期就能见效的容易事。所以教师平时要指导男生做到:多读、多写、多想、多问,积累一切同语文有关的知识(甚至看似无关的),办一个“零存整取”的语言“存折”(精致便携的小本子),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所有精彩美妙的语言素材统统存进去,使之“滚雪球”般日渐壮大、丰富、充实。“钱包”鼓了,学生自然就“材”大“气”粗、左右逢“源”了,自然会培育出心灵的绿洲,释放出灿烂的阳光。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教育课题组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开明出版社

[3]姚金山《个别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总结范文第4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以字、词为教学重点,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则倾向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中小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重点上的不同,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初中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借鉴与学习小学教师通过唱歌、游戏、模仿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改善自身的教学策略,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实现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呢?笔者结合10多年教学经验,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学习兴趣的衔接

初中语文教师衔接意识的强弱、衔接教学策略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小学教学的衔接,也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渡过衔接期,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高。小学语文多是以提高学生识字、朗读等基础能力为主的课程。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延续也有分化,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着力实现中小学生在学习兴趣上的衔接。例如:初一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语文知识,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紫藤萝花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唤醒学生儿时的记忆,启发他们以深入的“眼光”看待紫藤萝、认识紫藤萝,引导他们用心领悟藤萝花的生命力,以及分析紫藤萝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情趣与想象能力,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开始训练学生写字和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难度的增加,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语文习惯的衔接工作。初中语文字、词的增多,文言文难度的增加,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让他们把不会的生字、生词摘抄下来,找出中心句,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概括,要求他们按词、词组、段落等进行分类预习;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生字、生词的疑难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教师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习惯的过渡与衔接。

教学方法的衔接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初中教师要延续小学老师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根据初中新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掌握程度,实行分层次地教学,选择一些活泼有趣、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材料,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进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交流互动。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情景表演,模拟皇帝穿着新装游街的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增添教学氛围。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进行鼓励,缓解他们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慢慢融入到初中课堂的教学氛围中来,以行之有效的教学衔接策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在作文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学习方法的衔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预习、听课、复习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跟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中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文中描写济南冬天的景物有哪些?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手法?作者是怎样使情景交融的?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课文内容,培养他们在阅读中有意识思考的习惯。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是太了解,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因材施教地对其进行指导,实现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有效衔接。

对学生评价的衔接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语言评价对学生有着判断、引导、鼓励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鼓励性的评价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归纳和总结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在小学阶段,教师大多是以颁发五角星、小红花等以示鼓励,初中教师可以借用这种形式,用表扬栏里的红旗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对回答不全面或不正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总结范文第5篇

面对这些问题,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中小学教材的不衔接,有的说是中小学教师教法的不衔接……确实,初一的语文和小学语文相比内容更为丰富、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与小学也不尽一致。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掌握中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点,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有的放失,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学好的,它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的过程,要求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并在教师科学和耐心地指引下,才能将语文学习好。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用爱心抚育幼小,以真诚感化顽愚,身体力行,用自己独特的魅力来培养学生阳光健康的心态,让学生能够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语文学习。所以,教师应在教材上多下功夫,设计好教学内容,再举一反三,选取适合学生性格习惯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热爱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方法。

首先是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做好衔接。

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将九年义务教育分为九个年级、四个学段,不在将小学、中学作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阶段严格分割开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也就是小学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过渡和衔接,始终是围绕中学语文教学的难题。长期以来,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致使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成绩下降。因此,认真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差异,寻求一条实现语文教学”中小学衔接“的途径,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二、找准中小学语文教学不衔接的症结(明确中小学两个阶段的差异,增强衔接的目的性)

1、教学内容的脱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有各有难点和重点),从七年级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除有大量需记忆外,更侧重分析和理解,思维难度增大(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

2、教学方法的差异。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内容较少,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老师对作业精批细改,使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过关。测验题量少,难度小,时间充裕,且考点多于在平时练习中反复操练过。初中由于科目增多,相应的学习语文的时间少,教师讲课的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较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由于课务重,老师不可能作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认真、独立的完成好作业。测验题量大,难度大,时间少,且考点多作了变形,还有知识点的延伸,要求学生高效、高质量的完成。

三、探求衔接问题的对策与方法,提高衔接的时效性。

(一)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搞好中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教学。

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首先学习中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通读全阶段教材,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吃透、研深,比较其异同,全面了解中小学语文知识体系,找出知识的衔接点,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

(二)研究中小学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不同特点,做好衔接,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所不同。小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上有一定的毅力,但学习的依赖性较强,习惯机械记忆,喜欢直观形象的操作,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相对来说不够持久和稳定。而初中生正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已经开始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喜欢新鲜事物,上进心和好奇心都比较强,但对事物的认知度不够,注意力较差,做事缺乏耐心和毅力,而且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因此在初一上半学期,语文教师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降低学习难度,在教法上应适当保留一些小学高年级的教法,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以减缓坡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教师在授课时,要努力把抽象的内容讲得形象具体,并且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逐步减少机械记忆的含量,增大理解记忆的比重,在教法上完成小学向初中的过渡。

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加强学法指导,做好学法衔接。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初中语文的重要因素。要使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就要帮学生拟定一些学习常规,如制定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在教学初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生动有效地学习语文。在教第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速读、略读、精读、朗读、读的技巧,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篇课文,要掌握课文的哪些内容,如何作笔记等。第一次测验前,可与学生一起回顾、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列出详细的复习提纲;测验后再共同分析失误原因,总结教训。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从半扶半放教学方式过渡到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其次,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注意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多使用幽默有趣的语言,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总结范文第6篇

一、中小学现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比较: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相对来说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较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小学主科较少,以语、数、英为主,小学语文教师多数只教一个班兼班主任,并且每天基本有两堂以上的语文课,相对来说,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下午的托管还有一段时间老师可以辅导做作业或做练习。晚上的作业又能让家长进行辅导,几乎日日有“家听”、“读书”、“背书”等作业。老师又对作业精批细改,要求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过关。测验题量少,难度小,时间充裕,且考点多已在平时练习中反复操练过。就连写作文,很多老师都拟好“套路”给学生,要么给范文仿写,要么有固定格式,甚至有固定句子:如写《难忘的一件事》,开头总是“我在海边拾起一颗闪亮的小贝壳”;一写读后感,结尾总是“我掩卷沉思”。可以说,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因此,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的依赖性强,不注意总结学习方法,缺乏独立钻研的习惯。

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从初一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增多(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又各有难点和重点),讲授新课,重点不在于分析解答,而在于引导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难度增大(解决“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等问题)。而且不是语文一科难度加大,而是所有科目难度同时加大,对于学生来说就很困难了。并且中学课时紧,一天只有一堂课,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学生可能连当天的知识还没有掌握,第二天又要学习新知识,如果学生不懂得预习和复习,日积月累,就会有学习障碍,成绩也自然不理想。而随着难度的加大,家长也难以对孩子加以辅导。加上由于大多数教师至少教两个班,老师不可能作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测验题量大,难度大,时间少,且考点多作了变形,还有知识点的延伸,要求学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总之,中学比小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学生学习由被动到主动,由老师安排时间到自主安排时间,学生学习习惯由小学的被动型转到中学的主动型。

从上可知,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面对如此分化,自然感到难以适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与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累积,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将会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对我们的语文教学造成相当大的困难。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途径和方法: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语文教学上的脱节状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中小学衔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念,做好师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工作。

向学生讲明白初中由于科目增多,相应地学习语文的时间变少,学习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老师讲得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逐渐改变依赖老师的习惯,养成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并且可以向学生讲解初中语文知识体系,让学生对自己在初中阶段该掌握什么有个大致了解。同时邀请上一届优秀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由小学顺利过渡到初中学习的。此外,还可以通过收集学生小学时的作业本、笔记本、试卷及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小学时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爱好特长等情况。

2.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应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发问讨论;每日一回顾,每周一小结,每单元一总结”的学习方法。养成并且提倡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切合实际的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坚持课前阅读教材预习,课上抓住重点记笔记,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不懂就问的良好学习习惯等。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己读教科书,帮助它们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和及时归纳所学知识的习惯。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如竞赛、语文活动、展览等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确的习惯;养成课外读书看报的习惯,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订正错误、修改文章的习惯。

3.了解小学的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使初中和小学在教学上形成一个整体。

课堂中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跟学生温故知新,适当复习小学语文的重点内容,做好记忆、思维的衔接。如学习文言文《童趣》,可以让学生复习《所见》《村居》《池上》《小儿垂钓》等充满儿童天真情趣和乡土气息的诗词;学习朱自春的散文《春》、白居易的诗《钱塘湖春行》时,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背诵小学时学过的《春晓》《咏柳》《泊船瓜洲》《忆江南》《小池》《江南春》《清明》《渔歌子》《春夜喜雨》等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学习《山中访友》时,可以让学生复习《山行》《寻隐者不遇》《鹿柴》《题西林壁》等描写山景的古诗。

4.根据初一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学中适当重视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

课堂中可运用多种手段如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进行直观教学,使抽象语言形象化,用游戏、表演、比赛等方法向新生展示语文丰富多彩的广阔天地。例如教《皇帝的新装》一课,让学生把其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更好的理解课文;又如文言文的复习比较枯燥,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复习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此外,还可以开展多种语文活动来让学生对语文有兴趣。例如初一一入学就可以举办一个采访活动,让学生任意分组对老师们甚至是校长进行采访,既让学生锻炼了在小组中的协调、合作能力,又能与老师进行沟通,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5.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差距较大这一特点,注意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几乎所有学生上到初中后,都有向上的愿望。但是如果用统一难度、统一标准来要求每个学生,往往是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消,这也是学生中抄作业的越来越多,放弃学习的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所以初一一开始授课要放慢脚步、放低要求,然后慢慢加快进度、缓缓提高难度,并且采用激励评价的方法,让大多数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注意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而且设计的课堂练习也要有几个梯度。确保全体学生参与,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所有学生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如提问,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因人设问,使优、中、差三类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所长尽量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动口,不让部分人代替。例如有的学生擅长朗读,可以让他多朗诵;有的学生擅长表演,可以让他参与课本剧;有的学生字写得好,多让他上黑板做练习……此外,由于课堂时间限制,提问学生的数量始终有限,所以还可以进行分组讨论、每日一讲、小组比赛等,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为防止一部分学生掉队,对学习较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为他们查漏补缺,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并且还可以成立学习小组,以优带差。

6.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学生在小学阶段受家长的辅导、督促较多,上了初中应该逐渐走向自立。

在初期,家长不宜马上放手,否则一些不自觉的学生会由于“自由”走向散漫。所以,还是要和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了解老师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要求、作业布置等。并让家长明白小学与初中衔接的重要性,在日常营造良好环境给学生,并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督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子女、老师交流,共同做好衔接工作。此外,明确初中成绩比起小学有一定后退是正常的,消除家长和学生的心理包袱。

7.做好考试评价的衔接。

作好考试和评价内容及方式的衔接,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小学阶段的考试其内容、形式、方法等有很多地方不同于中学,因此,小学六年级教师应适当渗透初中一年级的有关题型和训练考试的要求,中学老师也应在开学初期尽量使用小学阶段学生熟悉的内容和题型做到平稳衔接。在评价方式上,尽量使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和正面的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较高的兴趣和信心。

8.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帮助学生在逐步适应中平稳过渡。

初一上半学期是整个四学段(6-9年级)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正是学生由小学学习生活向初中学习生活过渡的阶段,这就决定了初一语文教学中要有一个帮助学生逐步适应的“过渡期”。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对初一新生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适当放慢教学速度,帮助学生逐步适应中学学习生活,实现“中小学衔接”的平稳“过渡”,学生只有在初始阶段打好基础,增强自信心,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如开学之初,进行第一单元教学时,我们不必急于对课文开展深层次的分析,可着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一上学期的阶段检测前,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归纳所学知识,列出复习提纲;每次检测后,帮助学生分析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如此循环往复,逐步过渡到引导学生自己完成上述工作。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总结范文第7篇

著名画家郑燮曾经写下这样两句诗:“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语文教学上,我们也要有这种“删繁就简”的精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对语文教学目标的处理上要化繁为简。

教语文不像教物理,学了牛顿定律才能学重力、浮力。对力的单位的认识是基础,后面的属于“上层建筑”。语文看起来并非如此。小学语文书里有《论语》和《诗经》的片段,初中照样有,高中还会有。如何把握一篇教学材料的深度,并没有一个精确的梯度,而且任何一个材料里,都包含了大量的可以延伸的教学角度。如果用三维目标去细分的话,可以有很多很多个教学原点。比如高尔基的《海燕》,可以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对散文诗的认识、对海燕的象征意象的理解、朗诵能力、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整句和散句、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而这些原点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在此,我们提出建立语文课堂教学核心目标的概念。

核心目标的制定应基于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以及对课文包含的主要内容、核心概念和知识的深度理解。

1. 核心目标的制定应该以课程目标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总体目标做了这样的阐释:“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我们设计核心目标,既要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又要力求简明。对第四学段的教学要点,应该有所规划和侧重,绝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笔者建议:初一语文教学,教师多做做园丁的工作,侧重在学生心中播撒下热爱语文的种子和钟爱文学的种子,多做做种植和锄草的工作,不要急着去收获。初二的语文老师,多做做导师的工作,引导学生语文学习在广度、难度、深度上有所拓展,让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系统性有较为全面和具体的认识。初三的老师,则要当好医生,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查缺补遗。

3.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预设教与学所达到的预期效果或者要完成的任务,是课堂教学的“航行灯”。若目标定得太复杂,那么每个目标所分配的时间就会相对减少,结果一堂课什么都想抓,却什么也抓不住。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说:“教学的目标要简明。”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够了,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

4.设计核心目标,有四个关键词我们应该牢牢抓住:文字、文本、文学、文化。文字,语文是母语的学习,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语言的学习,语言学习既要突出词汇和知识的积累,更要突出语感。语文课堂要致力于学生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它是保证课程目标落实和课堂质量的基本条件。文本,即课文文章,它指向阅读能力的培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学目标的选择与确定,均须以文本为依托。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文本阅读等语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学,就是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这也是设计核心

目标的重要坐标。文化,也就是通过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母语和人类文化的热爱,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强调这四个关键词,就是为了让教师在确定目标时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突出重点和重心。

比如,本学期我教了《鼎湖山听泉》一文。它安排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吟哦讽诵”单元之首。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我设置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学习吟哦讽诵的基本要领;感悟鼎湖山的优美景色,体味作者通过听泉而得到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这两个目标,一个涉及到本单元学会学习的基本要求,一个涉及到课文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其次,在对教学材料处理的环节上要化繁为简。

语文阅读教学,大多以对古今中外文章的理解分析为主要途径。可是,文章只是教学的材料,好比裁缝的布料。布料不是衣服,需要裁减。老师对文章的处理,体现了这位裁缝的技术或者艺术。同样的一块布料,有的裁缝只会因循守旧,做成一件很普通的衣服;高明些的裁缝,就不满足于已有的样式,而是创造出一种新的样式来,这样,他的劳动就有了创新的价值;再高明的裁缝,不是仅仅去创新一种样式,而是根据客户的身材和气质量身订做,做出专属性的服装;当然,最不济的裁缝,连普通衣服也做不好,就只好马马虎虎给客户交差。

这里面的“布料”就是教学文本,“客户”就是学生,裁缝自然是教师自己。这一系列比喻体现的是不同教师对教学材料的处理方式和水平,反映了语文教学的材料处理其实是因人而异的。决定教师处理材料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特长、教学责任心和教学态度等。当然,首要参考因素必须是学情。

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也有限,但是课文信息又是丰富的。因此必须精选教学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选取、舍弃与补充。

王荣生教授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彩、再精致,课堂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是有限的。”王教授的话启迪我们:精选内容是构建简约有效语文课堂的灵魂。教师要深度解读教材,挖掘出教学的核心内容。课堂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是什么都不到位。

第三,教学手段与形式要敢于化繁为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现代多媒体的运用、课堂情景的创设、学生表演、小组合作学习……使语文课堂不再寂寞,变得热闹非凡。这过多过杂的手段,常常会冲击真正属于“语文”的学习,让我们的阅读课堂无法实现精神与语言的和谐共生。

去年,我执教了一节区作文教学公开课《人物描写――从形象走向神似》,得到了一些好评。这节课指向性很明确,从两个层次教学人物描写。第一个层次是抓住人物特征去写;第二个层次是要写出人物的精气神(性格、情感、气质、思想),也就是说,既要通过人物描写写出眼睛看见的耳朵听到的,也要写出看不见听不到的内在的东西。前者我主要通过复习写作知识,通过一文三改的方式达成。后者,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采用了分析经典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对人物内在特点的描写。从朱自清《背影》中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让学生体会到“由外在到情感”的写法,又从阿累《一面》中的肖像描写让学生学习“由外在到性格、精神”的写法,最后又以都德《最后一课》里面韩麦尔先生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完成了“由外在到情感、思想”的描写方法。

这堂课的教学紧紧扣住这两个任务进行,没有一个多余的环节。教学手段简单,形式上似是自然而然,实则渗透着简约的设计。

现在有些公开课,热闹是热闹,好看是好看,新理念、新花样、新形式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而平时的课堂呢,则扎扎实实考试、埋头做题练习。我觉得这是语文教学的异化。就像黄厚江老师提出的,需要理性地回到原点去想一想:我们的语文,到底是什么?

教学手段和形式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需求设计教学的内容、目标,选择恰当、简约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为学生提供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条件,同时要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体整合起来,以最简约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

“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这是张志公先生的心得体会。于永正先生在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时也深有感触:“五十多了才明白,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堵不住烦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一定要把讲读课文的时间压下来”这些都是有识之士发自内心的呼唤。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化繁为简,以简驭繁,走简约语文之路。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总结范文第8篇

[内容]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当前,不少人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子,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缺口教学试图从新的视野,对这一课题作点探索。

所谓“缺口教学”,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有关学习性质等科学理论,通过设制学习缺口,调动学生的趋好心理和完形行为,促使其在自我补缺的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

一、缺口教学的理论依据

“木桶”理论依据 这是缺口教学的目的依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可以形象地比拟为一只口沿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教学中欲使“存水量”趋于最大值,必须想办法使木桶上的短板变长。由几何形体上的相似性,反映出了结构功能上的相似原理。据此,我们的着眼点应放在“短板”上。那么,学生的短项在哪里呢?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对中美两国的学生作过一番比较。他认为,学生学习知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学习法;另一种是渗透式学习法,即在学习的时候,在不断质疑的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地学到了许多东西。由于中国传统的教学注重的是前一种学习方法,讲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而美国的教学则注重后一种学习方法,讲究跳跃式发展,所以,两国学生的区别非常明显。中国的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刻苦,严守规矩,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因此,基础知识系统、丰富、扎实,擅长考试,学习态度也非常谦虚,但却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胆小,怕出错,不善于选择研究课题,不善于提出问题,崇拜权威等缺陷,习惯于对知识全盘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怀疑考证,分不清学科理论体系中哪些部分在未来大有发展,哪些部分是必须淘汰的,对学校学习以外的知识不注意吸收,自我封闭、窒息。与此相反,美国学生学习起来却没有什么耐心,兴趣容易分散,他们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即使是许多优秀的学生,其知识体系中的漏洞也是非常多的,而且正确和谬误常常纠缠在一起,但他们胆子大,天不怕地不怕,在学习中注重发展学科中的合理内核,通过判断把学科中的价值观念发掘出来,把过时的或走到顶峰的部分抛弃掉,他们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热衷于辩论,使自己混乱的知识体系在辩论中剔除糟粕和谬误,从而获得迅速的进步。杨振宁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比较起来,中国学生在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短了一大截。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关键是要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上下功夫。

人文性理论依据 这是缺口教学的主体依据。缺口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自我发展组织活动,是人文性在教学中的体现,闪烁着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

近年来,关于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弘扬人文精神的提法,日益见诸报刊。作为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人们的立论从对各自教学模式的描述,对教学论的一般性阐发,进而上升到对教育哲学的探讨。这不只是近20年来语文教学研究的三个阶段,还标志了三个层次,三种视野,三个不同的高度。人们认识到,研究仅仅停留在对语文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程序化是远远不够的,缺少哲学内涵的教学研究必然只能是工艺性的研究。真正的语文教学不应以本(课本)为本,而应把书放在以人为本的位置上去教。

学习性质理论依据 这是缺口教学的切入依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疑是提高其智能,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因素。德国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活的有机体能够与动的环境保持平衡,即“同形”,当有机体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这个“形”就出现某些“缺口”或“缺陷”,脑的活动便有一种渡过“缺口”、弥补“缺陷”、“完结”图形的倾向,即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尽可能看见“好形”或“完形”的倾向。这种填补“缺陷”的活动就是学习。这一关于学习性质的理论,深刻阐明了人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启发我们:如能成功地制造较多的“缺口”、“缺陷”,就能大大激发人脑的能动性,强化教学的主体性,而教学走认知边缘,便是“缺口”、“缺陷”的有意制造。

二、缺口教学的基本轨迹

进行缺口教学首先要确定学习缺口。确定学习缺口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缺口教学重在强化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缺乏生机的模式中走出来,“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载《语文学习》1993年第1期)。二是跳跃性原则。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缺口教学应纠正按部就班之类程式化的偏向,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习缺口的设制。三是渗透性原则。在教学方式上,缺口教学反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而主张根据顿悟思维的发展规律,实行潜移默化式的教学。四是交叉性原则。缺口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和学科以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缺口,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五是调控性原则。缺口教学也不能放任自流,特别是在教育比较落后的国内,应是轻模式而重规律,按照一定的轨迹去操作。

确定学习缺口有一定的依据,主要是:1.阶段目标依据。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目标,这一目标是确定学习缺口的重点依据之一。目标光顾的知识点,往往是学习缺口的落脚处。2.教学重点依据。在同一目标中,各单元各篇章都有不同的教学重点。根据这一重点,可设制“变式”缺口。3.课类课型依据。可根据不同的课类课型,在语言的感知、意境的体验、情感的领悟、情节的触动或事物的理解等方面设制学习缺口。4.意识情绪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潜意识”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所谓“潜意识”,是指“主体精神世界内部在某一特定时刻处于沉睡状态,处于内部注意中心之外,意识阈限之外的全部心理事实”(叶太辛:《写作能力学》)。如果在学生容易产生“潜意识”的知识点上确定学习缺口,可把他们的意识活动由潜藏状态推进到激活、奔突与融汇贯通的状态。创设情境,特别是将学生置于愤悱状态之中,造成这一效应是确定学习缺口的重要情绪依据。所谓“愤悱”状态,就是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文秘站-您的专属

秘书!活,对知识往往能入脑。5.教学机遇依据。在教学中,往往会有一些意外因素产生,这时,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机智地设制学习缺口,将一些干扰教学的消极因素、离散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缺口教学操作起来还有一个方法问题。“缺口”本是指物体边沿上缺掉一块而形成的空隙。据此选择教学实现缺口教学,不失为一个恰当的途径和巧妙的方法。

我们知道,现实中存在着大量的现象,打球,从新闻边缘发现边缘新闻,对游离于政策边缘的工作调动、职称评定、评优赏功开开绿灯等等。一法运用得好,往往会产生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便是根据现象,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让学生在对知识一知半解的学习中孕育热情,从混乱的思维和不断的怀疑中,孕育真知”(杨振宁语),从而实现缺口教学。

教学如何具体操作需不断总结归纳。目前,国内淡化概念教学的做法,是对国外教学经验的一种借鉴。此外,还可从以下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挖掘教学本身的艺术潜力。

通过教学的切入,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切入,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展开,是缺口教学有无效率、有无艺术性的关键之一。切入无定法,但缺口教学要求切入点的选择与确定遵循这么一个原则和规律,那就是能够以点带面,通过牵动某个认知点而带出学生的思索面。例如:在教《出师表》一文时,有教师从比较角度切入,在黑板上列出了三个主要人物的生卒年份和大事记的表格,学生一目了然,顿时议论开来。教室成了积极思考的王国。有教师从结构角度切入,提问“自叙生平”一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把学生直接引入了对作者撰“表”的目的与意图的探讨。有教师从词句角度切入,拎出几个关键词语,把作者的情感扔给学生去理解。(《语文学习》1997年第二期)切入的角度当然不止以上三种。如从悬念切入,教师提出关键性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这也是引出学生思维面的好办法。

通过解答距的设制,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提问教学是最常用的手段。教学在提问教学中的折射,除了设制悬念外,还可强调解答距。所谓解答距,是指提问要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让思维的轨迹有一段距离。有了这个距离,就能诱导学生从认知的边缘很快进入思索之中。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遇到程度较低的学生和难度较大的问题,提问可采用迂回战术,避免直接涉及问题的实质,让问题的实质与提问、解答形成一定的距离,通过激活学生思维,巧妙地达到教学目的。有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运用哪些典型事例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显然,这样提问过于平直。如果这样问:“作者在本文中只举了三个例子,他认为用不着多举例子;有人则认为多举些例子更好。你同意谁的意见?理由是什么?”这个提问与前面的提问,其目的是一样的,但多拐了一个弯,拉开了一段距离,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悟到典型事例的作用。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排列比较,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不少教师在提问教学中,总爱点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希望如愿以偿地得出正确答案。结果,学生学到了正确知识,却没有学到如何用脑。如教师能将来自学生中的几种较有代表性的答案排列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正确答案,那教学效果决然不一样。

通过语言感悟教学,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感悟,即感中求悟。感是什么?感是一种边缘认知活动。所谓悟,有人说,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复揣摩、反复思索、反复探求,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而得出结论的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突然灵光一闪,茅塞顿开,这叫悟;透过事物表象,探求事物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也叫悟;从特殊到一般,由典型而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更叫悟。可见,悟是一种智能反映。语言感悟教学是缺口教学值得借鉴的一种传统教学法。旧时的私塾先生,总是手执戒尺,强令学生一味“读、读、读”。这做法虽在理解方面跳过去了,且显板滞,但却强调了对话言的感悟,重点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而且一旦自行悟透书中的道理,便会终生难忘。古人在这方面早有总结。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深思”而“自知”就是悟。这“悟”,不是靠抽象的空谈道理的方法去猎取,而是通过大量的“读”这一语感形式来获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道理。更何况,语言感悟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并非孤立地存在,它与其他形式一结合,将使缺口教学多姿多彩,生机盎然。

通过活动韵律感悟教学,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活动韵律感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认识活动。在这方面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基本上还是空白,时代的进步,将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活动韵律感悟能力的培养会越显重要。如果说语言只是一种表达形式的话,那么,活动韵律就是生命内核。活动韵律通过语言等多种形式去体现,事物因有活动韵律而充满生机。教学如重视活动韵律的感悟,将如虎添翼,实现飞跃;否则,难以发展,黯然失色。根据活动韵律的突出特点是节奏这一点,活动韵律感悟教学应定位于教学的节奏艺术处理上。进行活动韵律感悟教学,主要是要选择恰当的教学节奏,让学生通过教学节奏的模糊感知,不知不觉地去领悟其知识、思想和情趣,从而提高智能。根据艺术节奏反映现实节奏的要求,选择教学节奏必须重点考虑教材的类型,必须做到教学节奏与教材的内在节奏在总体上基本合拍。这是因为,教材内容是对现实更直接的反映,只有与教材内容节奏合拍,教学才符合客观规律;另外,教材内容的内在节奏是随千姿百态的现实生活的内在节奏千变万化的,只有与教材内容节奏合拍,教学才最灵活,最有变化,最有生机。如以抒情为主的课文,重在表达感情曲线的波动,其教学便借助文章主观感情的强弱起伏,主要采用波动的节奏;以写人为主的课文,重在刻画性格“单一的杂多”,其教学更借助文中人物性格的多面组合,主要采用对比的方式,形成鲜明的节奏;以叙事为主的课文,重在展示事件曲折的变化,其教学便借助故事情节的正反交替,主要采用转折、起伏和轮替等节奏。节奏体现在教学的总体设计和运作中,包括语言、板书、内容、结构和方式等局部的综合处理。

此外,还可通过变由学到练为由练到学的逆向教学,单元型的知识迁移教学,续写、扩写和改写式的作文教学,空白启迪艺术式的板书教学等,把学生带向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

三、缺口教学的阶段性要求

根据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总体目标和思维能力的基本结构,缺口教学的阶段性要求是:初一,以引导质疑求索,培养学生思维的进取性和引导想象联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为主;初二,以引导分析综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主;初三,以引导求异探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为主。

初一的阶段性要求决定了缺口教学要从强化“人”(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即人文性入手,以促进学生进取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应“煞费苦心地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学生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应“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学生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学生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高钢:《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载《语文学习》1996年第9期)有教师在教《春》一文时,一学生对文中三种花的排序提出疑义,

认为“桃花开,杏花败”,该把桃树和杏树的位置颠倒一下。教师没有把重点放在迅速得出正确答案上(留下缺口),而是先表扬这位学生,再引导学生们通过对几位学生朗读节奏处理的评判,即集体打分,集体参与(选择轨道),去加深对“百花争春”这一景象的理解。这样就排除了学生等待教师分析的依赖心理,有利于学生自我钻研习惯的养成。(见《问题提出以后》,载《语文学习》1992年第4期) 思维广阔性的要求是根据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这一特点提出来的。好的教学就该使这一基本素质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想象联想教学在初一显得特别重要,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教《石壕吏》一文,便可让学生通过想象去补充“有吏夜捉人”的故事情节,从而增!强课的感染力,从空间角度去激活学生的思维。

初二的阶段性要求决定了缺口教学须强调学生逻辑联系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概括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思维过程。它可以“使人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特殊上升到一般,把思想引向深化,更正确、更全面、更本质地反映事物。”(华师大出版社《心理学》1984年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必须让学生领会概括的方法,并使其在实践中自觉地进行训练。概括的形式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知觉表象性概括,一种是本质特征性概括。茅盾先生在《谈〈水浒〉的人物与结构》一文中,在论及杨志这个人物时,曾将其经历概括为“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在谈及小说的结构时,又将上述经历对应性地概括为“失志·得志·幻灭”三部曲。前者为知觉表象性概括,后者为本质特征性概括,两种概括比照共存,且准确凝炼,严谨明晰,可视为概括的典范。概括的对象包括文章的结构、线索、方法和要旨等多方面。就文章要旨来说,常用的训练方法有:寻找中心句概括、浓缩内容提炼概括、加标题式概括和系统串联概括(即要求学生将逐段概括的文章串联归并到一起,形成系统纲目,从而深化对文章的整体认知和理性把握)等几种。逻辑联系思维,是分析、综合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概括的前提。客观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一段话、一篇文章反映的事物间各种联系是通过具体词句反映出来的,体现一定的思维逻辑性。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提供的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综合,使这些联系融为一体,给学生一个完整、统一的认识。

初三的阶段性要求决定了缺口教学须强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是缺口教学的落脚点。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是多样的。可运用“相似块”理论,引导学生把认知点扩大相似,或是在条件相似的另外的方面形成新的相似块,经过拆零与组装,进行分析与综合,使新旧相似块之间由动态相似到静态相似,然后从相似点的分析中寻找出规律。这是第一步。接下来,再要求学生根据规律,结合新的实际,通过联想想象,形成新的思路。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题组,让学生通过思考和练习,找出孔乙己和范进性格上的相似点,然后再写或口述一篇《孔乙己与范进见面后》的想象作文。也可在提问教学中,通过提高解答距的级别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提问一般可以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级,属于初级阶段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只要参照学过的例题、例文,就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属于“微解答距”的范畴。第二级,属于中级阶段,所提问题,并无现成的“套子”可以依傍,但不过是现成“套子”的变化与翻新,这样的问题,属“短解答距”的范畴。第三级,则是高级阶段,所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而不是简单的依靠或变通,属“长解答距”范畴:第四阶段,则是高级阶段的发展,属创造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采用特有的方式(无现成的方法可以参照)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属于“新解答距”的范畴。初三的提问教学就是要加大“新解答距”的比重。例如,有教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提问:“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那么他是怎么死的呢?”五十多双眼睛顿时凝视着黑板上的问题。有的不时翻着课本,有的在本子上画着什么,还有的双手托腮正展开联想的翅膀,翱翔在清末绍兴的咸亨酒店上空,更有人在分析孔乙己性格及其形成原因,然后加以推理……小声的议论传入苦思冥想的耳膜,扣击困惑的心扉。不一会儿,同学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发言,充满了创作欲望。(见《孔乙己之死因》,载《语文学习》1992年第4期)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总结范文第9篇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当前,不少人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子,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缺口教学试图从新的视野,对这一课题作点探索。

所谓“缺口教学”,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有关学习性质等科学理论,通过设制学习缺口,调动学生的趋好心理和完形行为,促使其在自我补缺的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

一、缺口教学的理论依据

“木桶”理论依据这是缺口教学的目的依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可以形象地比拟为一只口沿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教学中欲使“存水量”趋于最大值,必须想办法使木桶上的短板变长。由几何形体上的相似性,反映出了结构功能上的相似原理。据此,我们的着眼点应放在“短板”上。那么,学生的短项在哪里呢?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对中美两国的学生作过一番比较。他认为,学生学习知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学习法;另一种是渗透式学习法,即在学习的时候,在不断质疑的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地学到了许多东西。由于中国传统的教学注重的是前一种学习方法,讲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而美国的教学则注重后一种学习方法,讲究跳跃式发展,所以,两国学生的区别非常明显。中国的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刻苦,严守规矩,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因此,基础知识系统、丰富、扎实,擅长考试,学习态度也非常谦虚,但却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胆小,怕出错,不善于选择研究课题,不善于提出问题,崇拜权威等缺陷,习惯于对知识全盘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怀疑考证,分不清学科理论体系中哪些部分在未来大有发展,哪些部分是必须淘汰的,对学校学习以外的知识不注意吸收,自我封闭、窒息。与此相反,美国学生学习起来却没有什么耐心,兴趣容易分散,他们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即使是许多优秀的学生,其知识体系中的漏洞也是非常多的,而且正确和谬误常常纠缠在一起,但他们胆子大,天不怕地不怕,在学习中注重发展学科中的合理内核,通过判断把学科中的价值观念发掘出来,把过时的或走到顶峰的部分抛弃掉,他们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热衷于辩论,使自己混乱的知识体系在辩论中剔除糟粕和谬误,从而获得迅速的进步。杨振宁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比较起来,中国学生在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短了一大截。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关键是要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上下功夫。

人文性理论依据这是缺口教学的主体依据。缺口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自我发展组织活动,是人文性在教学中的体现,闪烁着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

近年来,关于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弘扬人文精神的提法,日益见诸报刊。作为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人们的立论从对各自教学模式的描述,对教学论的一般性阐发,进而上升到对教育哲学的探讨。这不只是近20年来语文教学研究的三个阶段,还标志了三个层次,三种视野,三个不同的高度。人们认识到,研究仅仅停留在对语文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程序化是远远不够的,缺少哲学内涵的教学研究必然只能是工艺性的研究。真正的语文教学不应以本(课本)为本,而应把书放在以人为本的位置上去教。

学习性质理论依据这是缺口教学的切入依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疑是提高其智能,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因素。德国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活的有机体能够与动的环境保持平衡,即“同形”,当有机体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这个“形”就出现某些“缺口”或“缺陷”,脑的活动便有一种渡过“缺口”、弥补“缺陷”、“完结”图形的倾向,即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尽可能看见“好形”或“完形”的倾向。这种填补“缺陷”的活动就是学习。这一关于学习性质的理论,深刻阐明了人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启发我们:如能成功地制造较多的“缺口”、“缺陷”,就能大大激发人脑的能动性,强化教学的主体性,而教学走认知边缘,便是“缺口”、“缺陷”的有意制造。

二、缺口教学的基本轨迹

进行缺口教学首先要确定学习缺口。确定学习缺口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缺口教学重在强化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缺乏生机的模式中走出来,“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载《语文学习》1993年第1期)。二是跳跃性原则。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缺口教学应纠正按部就班之类程式化的偏向,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习缺口的设制。三是渗透性原则。在教学方式上,缺口教学反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而主张根据顿悟思维的发展规律,实行潜移默化式的教学。四是交叉性原则。缺口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和学科以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缺口,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五是调控性原则。缺口教学也不能放任自流,特别是在教育比较落后的国内,应是轻模式而重规律,按照一定的轨迹去操作。

确定学习缺口有一定的依据,主要是:1.阶段目标依据。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目标,这一目标是确定学习缺口的重点依据之一。目标光顾的知识点,往往是学习缺口的落脚处。2.教学重点依据。在同一目标中,各单元各篇章都有不同的教学重点。根据这一重点,可设制“变式”缺口。3.课类课型依据。可根据不同的课类课型,在语言的感知、意境的体验、情感的领悟、情节的触动或事物的理解等方面设制学习缺口。4.意识情绪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潜意识”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所谓“潜意识”,是指“主体精神世界内部在某一特定时刻处于沉睡状态,处于内部注意中心之外,意识阈限之外的全部心理事实”(叶太辛:《写作能力学》)。如果在学生容易产生“潜意识”的知识点上确定学习缺口,可把他们的意识活动由潜藏状态推进到激活、奔突与融汇贯通的状态。创设情境,特别是将学生置于愤悱状态之中,造成这一效应是确定学习缺口的重要情绪依据。所谓“愤悱”状态,就是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对知识往往能入脑。5.教学机遇依据。在教学中,往往会有一些意外因素产生,这时,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机智地设制学习缺口,将一些干扰教学的消极因素、离散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缺口教学操作起来还有一个方法问题。“缺口”本是指物体边沿上缺掉一块而形成的空隙。据此选择教学实现缺口教学,不失为一个恰当的途径和巧妙的方法。

我们知道,现实中存在着大量的现象,打球,从新闻边缘发现边缘新闻,对游离于政策边缘的工作调动、职称评定、评优赏功开开绿灯等等。一法运用得好,往往会产生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便是根据现象,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让学生在对知识一知半解的学习中孕育热情,从混乱的思维和不断的怀疑中,孕育真知”(杨振宁语),从而实现缺口教学。

教学如何具体操作需不断总结归纳。目前,国内淡化概念教学的做法,是对国外教学经验的一种借鉴。此外,还可从以下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挖掘教学本身的艺术潜力。

通过教学的切入,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切入,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展开,是缺口教学有无效率、有无艺术性的关键之一。切入无定法,但缺口教学要求切入点的选择与确定遵循这么一个原则和规律,那就是能够以点带面,通过牵动某个认知点而带出学生的思索面。例如:在教《出师表》一文时,有教师从比较角度切入,在黑板上列出了三个主要人物的生卒年份和大事记的表格,学生一目了然,顿时议论开来。教室成了积极思考的王国。有教师从结构角度切入,提问“自叙生平”一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把学生直接引入了对作者撰“表”的目的与意图的探讨。有教师从词句角度切入,拎出几个关键词语,把作者的情感扔给学生去理解。(《语文学习》1997年第二期)切入的角度当然不止以上三种。如从悬念切入,教师提出关键性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这也是引出学生思维面的好办法。

通过解答距的设制,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提问教学是最常用的手段。教学在提问教学中的折射,除了设制悬念外,还可强调解答距。所谓解答距,是指提问要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让思维的轨迹有一段距离。有了这个距离,就能诱导学生从认知的边缘很快进入思索之中。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遇到程度较低的学生和难度较大的问题,提问可采用迂回战术,避免直接涉及问题的实质,让问题的实质与提问、解答形成一定的距离,通过激活学生思维,巧妙地达到教学目的。有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运用哪些典型事例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显然,这样提问过于平直。如果这样问:“作者在本文中只举了三个例子,他认为用不着多举例子;有人则认为多举些例子更好。你同意谁的意见?理由是什么?”这个提问与前面的提问,其目的是一样的,但多拐了一个弯,拉开了一段距离,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悟到典型事例的作用。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排列比较,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不少教师在提问教学中,总爱点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希望如愿以偿地得出正确答案。结果,学生学到了正确知识,却没有学到如何用脑。如教师能将来自学生中的几种较有代表性的答案排列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正确答案,那教学效果决然不一样。

通过语言感悟教学,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感悟,即感中求悟。感是什么?感是一种边缘认知活动。所谓悟,有人说,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复揣摩、反复思索、反复探求,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而得出结论的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突然灵光一闪,茅塞顿开,这叫悟;透过事物表象,探求事物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也叫悟;从特殊到一般,由典型而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更叫悟。可见,悟是一种智能反映。语言感悟教学是缺口教学值得借鉴的一种传统教学法。旧时的私塾先生,总是手执戒尺,强令学生一味“读、读、读”。这做法虽在理解方面跳过去了,且显板滞,但却强调了对话言的感悟,重点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而且一旦自行悟透书中的道理,便会终生难忘。古人在这方面早有总结。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深思”而“自知”就是悟。这“悟”,不是靠抽象的空谈道理的方法去猎取,而是通过大量的“读”这一语感形式来获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道理。更何况,语言感悟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并非孤立地存在,它与其他形式一结合,将使缺口教学多姿多彩,生机盎然。

通过活动韵律感悟教学,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活动韵律感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认识活动。在这方面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基本上还是空白,时代的进步,将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活动韵律感悟能力的培养会越显重要。如果说语言只是一种表达形式的话,那么,活动韵律就是生命内核。活动韵律通过语言等多种形式去体现,事物因有活动韵律而充满生机。教学如重视活动韵律的感悟,将如虎添翼,实现飞跃;否则,难以发展,黯然失色。根据活动韵律的突出特点是节奏这一点,活动韵律感悟教学应定位于教学的节奏艺术处理上。进行活动韵律感悟教学,主要是要选择恰当的教学节奏,让学生通过教学节奏的模糊感知,不知不觉地去领悟其知识、思想和情趣,从而提高智能。根据艺术节奏反映现实节奏的要求,选择教学节奏必须重点考虑教材的类型,必须做到教学节奏与教材的内在节奏在总体上基本合拍。这是因为,教材内容是对现实更直接的反映,只有与教材内容节奏合拍,教学才符合客观规律;另外,教材内容的内在节奏是随千姿百态的现实生活的内在节奏千变万化的,只有与教材内容节奏合拍,教学才最灵活,最有变化,最有生机。如以抒情为主的课文,重在表达感情曲线的波动,其教学便借助文章主观感情的强弱起伏,主要采用波动的节奏;以写人为主的课文,重在刻画性格“单一的杂多”,其教学更借助文中人物性格的多面组合,主要采用对比的方式,形成鲜明的节奏;以叙事为主的课文,重在展示事件曲折的变化,其教学便借助故事情节的正反交替,主要采用转折、起伏和轮替等节奏。节奏体现在教学的总体设计和运作中,包括语言、板书、内容、结构和方式等局部的综合处理。

此外,还可通过变由学到练为由练到学的逆向教学,单元型的知识迁移教学,续写、扩写和改写式的作文教学,空白启迪艺术式的板书教学等,把学生带向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

三、缺口教学的阶段性要求

根据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总体目标和思维能力的基本结构,缺口教学的阶段性要求是:初一,以引导质疑求索,培养学生思维的进取性和引导想象联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为主;初二,以引导分析综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主;初三,以引导求异探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为主。

初一的阶段性要求决定了缺口教学要从强化“人”(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即人文性入手,以促进学生进取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应“煞费苦心地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学生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应“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学生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学生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高钢:《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载《语文学习》1996年第9期)有教师在教《春》一文时,一学生对文中三种花的排序提出疑义,认为“桃花开,杏花败”,该把桃树和杏树的位置颠倒一下。教师没有把重点放在迅速得出正确答案上(留下缺口),而是先表扬这位学生,再引导学生们通过对几位学生朗读节奏处理的评判,即集体打分,集体参与(选择轨道),去加深对“百花争春”这一景象的理解。这样就排除了学生等待教师分析的依赖心理,有利于学生自我钻研习惯的养成。(见《问题提出以后》,载《语文学习》1992年第4期)

思维广阔性的要求是根据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这一特点提出来的。好的教学就该使这一基本素质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想象联想教学在初一显得特别重要,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教《石壕吏》一文,便可让学生通过想象去补充“有吏夜捉人”的故事情节,从而增强课的感染力,从空间角度去激活学生的思维。

初二的阶段性要求决定了缺口教学须强调学生逻辑联系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概括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思维过程。它可以“使人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特殊上升到一般,把思想引向深化,更正确、更全面、更本质地反映事物。”(华师大出版社《心理学》1984年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必须让学生领会概括的方法,并使其在实践中自觉地进行训练。概括的形式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知觉表象性概括,一种是本质特征性概括。茅盾先生在《谈〈水浒〉的人物与结构》一文中,在论及杨志这个人物时,曾将其经历概括为“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在谈及小说的结构时,又将上述经历对应性地概括为“失志·得志·幻灭”三部曲。前者为知觉表象性概括,后者为本质特征性概括,两种概括比照共存,且准确凝炼,严谨明晰,可视为概括的典范。概括的对象包括文章的结构、线索、方法和要旨等多方面。就文章要旨来说,常用的训练方法有:寻找中心句概括、浓缩内容提炼概括、加标题式概括和系统串联概括(即要求学生将逐段概括的文章串联归并到一起,形成系统纲目,从而深化对文章的整体认知和理性把握)等几种。逻辑联系思维,是分析、综合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概括的前提。客观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一段话、一篇文章反映的事物间各种联系是通过具体词句反映出来的,体现一定的思维逻辑性。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提供的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综合,使这些联系融为一体,给学生一个完整、统一的认识。

初三的阶段性要求决定了缺口教学须强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是缺口教学的落脚点。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是多样的。可运用“相似块”理论,引导学生把认知点扩大相似,或是在条件相似的另外的方面形成新的相似块,经过拆零与组装,进行分析与综合,使新旧相似块之间由动态相似到静态相似,然后从相似点的分析中寻找出规律。这是第一步。接下来,再要求学生根据规律,结合新的实际,通过联想想象,形成新的思路。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题组,让学生通过思考和练习,找出孔乙己和范进性格上的相似点,然后再写或口述一篇《孔乙己与范进见面后》的想象作文。也可在提问教学中,通过提高解答距的级别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提问一般可以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级,属于初级阶段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只要参照学过的例题、例文,就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属于“微解答距”的范畴。第二级,属于中级阶段,所提问题,并无现成的“套子”可以依傍,但不过是现成“套子”的变化与翻新,这样的问题,属“短解答距”的范畴。第三级,则是高级阶段,所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而不是简单的依靠或变通,属“长解答距”范畴:第四阶段,则是高级阶段的发展,属创造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采用特有的方式(无现成的方法可以参照)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属于“新解答距”的范畴。初三的提问教学就是要加大“新解答距”的比重。例如,有教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提问:“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那么他是怎么死的呢?”五十多双眼睛顿时凝视着黑板上的问题。有的不时翻着课本,有的在本子上画着什么,还有的双手托腮正展开联想的翅膀,翱翔在清末绍兴的咸亨酒店上空,更有人在分析孔乙己性格及其形成原因,然后加以推理……小声的议论传入苦思冥想的耳膜,扣击困惑的心扉。不一会儿,同学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发言,充满了创作欲望。(见《孔乙己之死因》,载《语文学习》1992年第4期)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总结范文第10篇

自1992年被评为中教一级教师以来,十几年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并从93年到98年,99年到20xx担任班主任工作。下面对自己近几年的工作做一个回顾。首先,本人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自觉参加学校的各项政治学习,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十六大文件,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待工作和学习。遵守社会公德,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

四年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积极加强个人业务进修,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93年9月-95年七月担任了美术职高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在教学中针对他们底子薄,文化课基础差的特点,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训练,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孩子学习兴趣。积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稳定学生情绪,帮助学生克服畏难、胆怯、急躁的情绪,鼓励学生勇于参与,知难而进。在95年的高考中,全班十人有七人被艺术院校录取,剩余三人也于96年的高考被录取。

95年9月-98年7月任初一至初三的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初一时首先抓了中小学的衔接工作.主动和小学老师联系,了解学生小学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情况,积极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反复组织孩子们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经常找孩子们谈话,做有心人,不放过孩子们的微小变化,好的予于及时肯定,不好的予于坚决制止,初步形成了礼貌待人,团结友爱的班风,第一学期就甩掉了“慢班”的帽子,形成了两个班齐头并进的局面。初二时重点抓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校秋季运动会上总分获初中组冠军,在冬季篮球赛中男女也分获冠军,逐步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在班级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鼓励孩子们比学习比进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主题班会《祖国在我心中》调动多种娱乐形式,朗诵爱国主义诗歌,唱热爱祖国歌曲,回顾祖国的悠久历史,拼祖国地图。小品、相声、舞蹈同登一台,独唱、合唱各领,把祖国和个人联系起来,激发孩子们的爱国心,获学校班会竞赛一等奖。我所带的班级也获96年度路局优秀班集体。初三年级面临中考,首先解决传授新课与复习旧知的矛盾,合理分配时间,向45分钟要质量。同时要稳定学生情绪,尽量避免两极分化,其次抓好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密切联系各科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再次不能放松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抓小抓碎,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第二学期,既要给学生压力,让他们保持旺盛的学习状态,但又不能压力太大,以至失去奋斗的信心和勇气。经常找孩子们谈话,指导学习方法,了解各方面的情况。班级学风比较浓,在全路物理通讯赛中,我班有三人分获一二等奖,给学生学习带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不放松班级的常规管理,严格要求学生,第二学期班级两次获五星级班集体的称号,在毕业班中较为少见。初三中考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升学率名列分局第一。升入高中的同学有着良好的语文素质,今年全国华人杯少年组作文竞赛,我班的张丹、孙媛分获全国一等奖,杨强同学获得二等奖。

多年来我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95年-96年度推行目标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勇于登台亮相,一学期便上了七堂语文公开课,虚心听取老师和同志的意见,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并写了有关论文,获学校优秀论文奖,并在首届论文会上第一个登台亮相,总结了自己工作的得失。论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谈语文的目标教学》获全国语文报第三届论文大赛优秀奖,并收入了《中国当代优秀教师优秀论文大系·语文卷》一书。

在目标教学中,认真学习有关理论,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进教法。改变了以往重教而不重学的情况,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宋定伯捉鬼》的目标教学公开课中,让学生参演课本剧,归纳出古汉语一些常有对话句型,同时扩展知识内容,引入《姜三莽捉鬼》一文说明鬼是不存在的。在《失败是个未知数》教学中引入《流浪科学家杨槐》的故事来印证课本上的道理,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激起了孩子们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多年来,一直坚持“自选时文”的推荐活动,既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许多一上台就紧张的同学,变得大方自如许多。每人按座次顺序上台,把自己精心挑选的文章推荐给大家,并说明自己推荐的原因;听的同学选出几篇好的,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这样不仅加强了阅读训练,也提高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我还经常性的搞手抄报比赛,调动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学们选文编排能力也有所提高。97年初二年级语文统考名列分局第一。

在教学中,我努力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情感价值,老师要善 于发掘其中所蕴含的乡情、友情、亲情、师生情、同志情和爱国情;从而培养学生爱心、善心、事业心、进取心、自信心、正义感和责任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老师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想象,沿着作者行文思路,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同教材所描绘的景物、塑造的人物形象、编排的故事情节、论证的事理、抒发的感情同爱憎、同褒贬、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这样教学才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98-20xx学年本人又重新任教初一到初年级三语文,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的任务是重点研究学生,我着手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首先是课前预习,老师要求课文至少读两边,查字典解决生字词,上课时请同学上黑板板书并讲解,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前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研究本课内容、学习重点及要求。其次是听课思考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上课积极思考,老师先扶着走,做好示范,引导培养学生记书间笔记,指导他们做批注点评,提示关键词语得勾画。1圈点勾画:借助常用的读书符号做好标记。如生字下标***、生词下标---、重点词下标…、精彩句、关键句、中心句下标~、疑难处标?好的片断或读后有体会标!2评注和旁批。可以是补充解释、也可以是评论式、也可以是提要式的。另外默读习惯和书写习惯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在小学已经习惯了大声朗读,这样既妨碍了别人,又影响了阅读速度。老师严要求、勤督促,改变他们的这一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生。书写也要改变他们以往的拖拉作风,不仅有认真的要求,还要有速度要求。所写论文《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发表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99-6。

初二年级我开展了飞翔鸟读书会的活动,利用读书互助会的形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我经常和孩子们交流读书的体会,指导他们写读书笔记,教给孩子们读书方法。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羚羊木雕》、《花市》在学校课本剧汇演时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第二学期临时接任班主任的工作,班级不大稳定。重点抓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派出所一起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密切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多次召开家长会,设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初三年级进一步做学生的稳定工作,使学生顺利毕业。

近几年来,力争在教学上有进一步的突破,积极总结教学经验,撰写相关论文,有德育工作的,《德育工作点滴谈》,《减负杂谈》《现代诗歌教学谈片》分别发表在乌铁教育,《课堂提问例谈》收入20xx年语文优秀论文选。学校每年一度的论文评比也积极参加,多次评为优秀论文。

20xx下半年兼任初一和高二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担任初一班主任和语文教研组长的工作,担子重,但也是给了自己很好的锻炼机会,我不断的汲取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对于高中学生我着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平时利用网络的便利,多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这一阶段的高中学生,他们往往都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和自我扩张的要求,竭力追寻主体的自我张扬,认识和思维处于极为活跃激荡的状态之中,此时语文教学就不能停留在谴词造句、谋局布篇中的知识性理性经验上。他们经过九年的母语学习,随着自身的成长以及通过诸多媒体,对社会已有较多的接触,加之现代学校教育中众多课程的设置,都丰富了他们的思维内容,只需要教师的必要诱导和匡正使其思维于已有平台趋于提升。学了《离骚》,让他们写文章《我看屈原》,学习了海伦.凯勒的文章,让他们写《走进海伦.凯勒》,不仅仅让学生知人论文,更主要受到他们高尚的情操的影响。本世纪中国最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关于教育宗旨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与人类也。”我们应该不失时机的以学生心理特征为契机,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已有认识和思维平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辩识能动性,在平等对话和必要辩论中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但掌握知识性的理性经验,更重要的是创新认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至于初一学生,我经常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针对热点问题展开辩论,例如关于追星热的论辩会,不仅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更主要的调动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同时开设阅读课,为他们借阅相关的图书和杂志,并以古代的启蒙读物《声律启蒙》为教材,学习并积累有关的课知识,一部分孩子爱读爱记,效果比较好。

这两年,我更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建文学社。每学期都有编辑《戈壁之湖》,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打印成册,并积极向外推荐发表,初二的付新杰、罗丹,刘铁彦文章份表;《作文与考试》和《写作导报》上发表,张郡张国文的文章发表在《天山路》和《小作家》上,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0xx年-20xx年担任初二年级的和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高考是学生命运的转折点,不敢掉以轻心。于是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经常上网查找最新资料和最新信息,上级部门和学校也大力支持,一年内两次奔赴北京听取专家讲课。在语文复习上力争兼顾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基础知识的复习强调一个用字,在运用中提高能力,阅读理解重在知识的迁移。

作为教研组长,专心教研组工作,努力学习教育理论,把它和自己的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结合起来,形诸文字。仅20xx年,就写了十来篇论文随笔,发表于各级各类报刊。其中《中考语文复习要点》《初一语文期末复习要点》发表于中央级的刊物《考试》初中版20xx年第四期和第六期上,《让我们从结尾开始》《文言文教学的新尝试》《晓来谁染霜林醉》,《小说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分表发表在《中国教育咨讯报》20期、22期、29期上,44期《审美素质培养浅谈》发表于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xx第一期上,《初中语文总复习的辩证思考》发表在语文天地20xx第五期上《爱心教育点滴谈》发表在青年知识报801期。还有一些下水作文,如《学电脑abc》发表于学生计算机世界,《青岛寻梦》发表在阿克苏报上。《成长需要激励》《虚掩的门》《老师,一盏永远的灯》分别发表到《师道》20xx年11期,20xx年第二期第三期,《从小礼物谈起》发表在语文报教师版20xx年第三期上,《尊重是双方的》发表于《湖南教育》20xx年第三期,还有一些言论散见于成才导报,辅导员杂志等。

《举三反一悟学法》发表于广东教育20xx-4,《中考现代文阅读技巧谈》发表于现代教育报5月29日中考特刊,《我的班主任之路》在中国教师报上分两次连载,和《初为人师的尴尬》一同收入教育在线文库《苦乐年华说教师》,《如何学好语文》,《如何构建学习语文的大厦》在中学生阅读报初一版上连载。《变形不是他的错》发表于中学生阅读报的高中版。《其境过清,吞天沃日》《面对早恋你怎么说》《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只有高考这一条路吗》分别发表于《中国教师报》上。《古代英雄石像故事新编》发表于《语文报》故事版上。散文《博斯腾湖散记》发表于新疆铁道报上。

总之,十年来本人能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特别是教研组活动,积极参与公开课教学,学校的录像课、德育工作现场会的公开课也受到了较好的评价。积极外出学习听课,参加路局首届目标教学交流会,认真学习自治区目标教学比赛课,给本校比赛的老师跑前跑后、出谋划策,也汲取了同行不少宝贵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多年来我积极进行个人进修,99年暑假去苏州铁道学院继续教育,听取专家学者的讲课,有了很大的收获。假期积极参加教育中心组织的计算机培训,认真学习多种电脑软件,学习制作课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20xx年4月份通过了职称计算机考试,取得了计算机的合格证。今年假期自费去昆山参加了《新教育实验研讨会》,听取了苏州市市长朱永新、语文名家李镇西、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报告,结识了众多的同行,大有收获。

我平时喜欢浏览各种报刊杂志,及时吸收新的教学信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特别是几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本人积极学习电脑技术,上网浏览信息,在k12教育网建立个人专辑,语文天地网的个人文集点击率已经超过两万人次了。我在网络上自由发表文章,听取同行的建议,当然更主要的是为了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并设法运用的实践中去。每当教学中有了困惑和问题,就经常写成贴子,发在相关的教育论坛上,获得同仁们的不少帮助。曾经在几个大的网站担任版主,例如语文网的板块主持人,人教社中学语文学生论坛的版主、团中央主办的成长网论坛的版主,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汲取同行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上一篇:高中语文考试反思总结范文 下一篇: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