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常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1 03:08:05

初一地理常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常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1.考试对于学生的意义不同,导致初高中地理衔接不上

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一再提倡素质教育,但面对中考和高考,家长和社会普遍关注的仍旧是成绩,的确,在大众的眼光或者是潜意识当中,评价一个科目的教学成果最好的根据就是考试成绩,而我们也能从考试成绩中直观地看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不上的一个原因:很多地方的初中考试中,初一、初二在地理教学中都是走形式、标出重点题目以应付考试,而在中考也没有地理这个科目,使得初中地理教学不受重视,学校和老师对地理教学方式也没有加大重视,初中地理教学成果、质量也因此不高。也导致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显得非常吃力,这样的教学也明显不是我们所期待的。

2.教材侧重点不同

在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不适应是最常见的学习困难之一,除了学生在初三阶段对地理进行学习之外,初高中地理教材的侧重点不同也是教学衔接困难的重大因素。初中地理教学局限在气候、地图板块、世界地理等学习内容。而高中地理学习的重点涵盖了当前地球面临的气候差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教学内容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可以这样分析,高中地理教材中理论知识的难度不断加强,既有基础理论也有实际计算研究,从初中地理到高中地理可以用跨越来形容,这也使得教学衔接难度加大。

二、如何更好地改善高中地理教学复习课

1.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好教学重点

高一地理是衔接初中地理的关键,这也意味着高一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好教学重点,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让初高中地理教学能够顺利衔接上。利用地理图像教学法也是上好地理课的有效手段。在进行地理图像教学模式的选择时,要充分尊重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结合现阶段的教学目标和现阶段高中生的地理图像学习现状,从而达到提高高中生地理图像技能和地理素养,锻炼高中生地理思维的目的。如在讲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时候,通过认识气候分布类型图,了解全球气候如何分布,主要的气候类型在赤道两侧如何分布等,让学生通过看图,了解认识气候。同时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对于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一定要讲解清楚,对于抽象的概念气候形成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或者动画演示,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知识点。而在一些生涩复杂的概念上尽可能简化让学生理解结论就可以了,让他们能够及时地消化地理内容,更好地将高中所学的知识与初中地理结合在一起。

2.让上课过程更加切合实际

想让一堂课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最主要的还是上课氛围要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际,要知道知识源于生活,用大家都能够接受的常识引出课堂重点,可以消除学生对地理的恐惧心理。利用地理景观教学图,可以充分反映地理事物中的人文现象或自然景色的图像。很多学生因认为高中地理复杂难懂而学习兴趣较低,老师要在适当时机将生活化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重新认识高中地理,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如,在课前提出一定的论题:如商品房在开发时要考虑什么因素?为什么足球赛制在每个地区都不同?为什么台北的雨季是冬季而我们是春季?等等,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地理常识入手,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更好地结合,也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能够更好地学习。

3.合理采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衔接效率

高中地理学习相对于初中本来就很紧张,加上衔接工作又要占据一部分的时间,如果在教学中老师能够合理地采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提高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的效率。要知道初中地理教材以直观的教学内容为主,而高中地理是在这个基础上扩大到宇宙的知识及地球的自转公转等,内容更加复杂,更加抽象。利用地理示意图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教学,也是使学生充分学习的重要手段。以热力环流的示意图为例,如果老师单纯用语言讲解,学生在理解上可能难度会更大,如果采用一定的多媒体演示,从热力环流的分解示意图入手,再人为根据热力环流的成因进行修正,最后根据空气流动的特点等,利用多媒体画出热力环流图像,让学生能够清晰理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回到初中地理阶段直观地认识知识点,启发他们的思维,也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等。综上所述,文章讨论了初高中地理衔接上出现的主要问题在于考试方式不衔接,教材不衔接,教学侧重点也使学生表现出很大程度的不适应,通过探讨得出了图像教学法能够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充分发挥教师的团队精神,相互学习,不断总结,搭建衔接平台,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提升学习效率。

初一地理常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一、数字化地理教室及星球系统概况

我校的数字化地理教室分为2个相对独立而又相辅相成的教室。

主教室由教室正中央的数字星球系统、教室前面的多功能组合黑板、电子白板以及教室后墙的2幅世界和中国立体模型地图组成。特别是教室屋顶做成了模拟星空的穹顶,教室四周的墙上都悬挂着各种写有地理科普知识的灯箱,就连窗帘上也刻画着地图或者地理小常识,这一切都为学生呈现了三维立体的教学空间。

辅助教室又称准备室,平时用于各种辅助教学的立体模型、地图、实验器材等的储藏。教室的最大亮点是环绕教室一周的具有声音介绍功能的立体模型展示柜。教室中有4组环形桌椅,为学生提供了分组实验探究活动的条件。

二、数字化地理教室的特点

1.数字星球系统

数字化地理教室内的数字星球系统,无疑是整间教室的最大亮点。与之相配套使用的有教室前方的电脑中控台、电子白板投影幕和星球系统正上方的模拟星空穹顶等。旋转的数字星球展现的是具有逼真效果的立体世界。曾经有学生这样描述自己对数字星球系统的感受:原本球形的、立体的地球世界,原来却非要我们通过书上的平面图记住它;今天看到了数字星球,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了地球是个圆的……

确实,数字星球系统通过数字视像圆球体屏幕瞬间融合展示,直观呈现了地球、月球、太阳与星空系统,把宏大的世界拉到学生的身边,令人犹如身临其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突破抽象概念的理解都有明显的作用。更确切的理解是,数字星球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通过软件控制平台、资源软件和数字化球形投影屏幕展示技术,融合多媒体信息、实时互动演示及屏中屏功能,实现学科整合、配套资源开发,瞬间以立体模式展示天文、地理信息,使学生可以从全球、整体、综合和区域的角度研究、探索宇宙空间环境和地球环境。

2.交互式电子白板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数字化地理教室内的又一大亮点。在教学中,将电子白板与计算机相连,此时的电子白板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手写板,可以在上面任意书写、绘画并在计算机上显示,文件保存为图形文件。地理学科教学常常需要使用地图,在电子白板上可以直接对地图进行圈划、增减、突出重点等操作,具有非常直观的效果。

3.立体模型及其他

其实,数字化地理教室在地理教学中使用更多的是大量的地理立体模型,如立体地形图、电动地球仪、地动仪及各种动手实验器材等,通过它们把平时书本上枯燥抽象的知识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达到了好学、乐学的教学效果!

图1 数字化地理教室

三、数字化地理教室与课堂结合的有效性

地理学科的两大特点是区域性和综合性,而中学地理课包括地理景观、现象及分布、演变规律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这些内容也都体现了区域性、抽象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在传统教学中,教学仅靠教师的讲解,配合平面、静态而单调的挂图、地球仪,这样的教学方式需要学生以一定的感性材料和空间经验为基础,否则理解书本上的文字材料有一定的困难,因而多数学生会感到枯燥、难学,表现出厌学的思想。多数学生只对趣味性较强的世界地理知识有学习积极性,其中还不乏只把地理学习当成是环球旅游探索的学生。而对于综合性比较强,知识相对比较枯燥的中国地理,很多学生则难以提起兴趣。

数字星球系统的引入,使得教学内容通过数字化球形投影屏幕瞬间融合展示,由平面的转成立体,由静态的变成动态,极大地满足了教学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化地理教室投入教学2年多后,我校又专门成立了地理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小组,把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起来,利用课余时间走进数字化地理教室,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运用。数字化地理教室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提高了地理教学的优效性。

1.提高了学习兴趣,扩大了教学容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充满了学习兴趣,才会融入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中去。初中地理的学习有着显著的特点:初一地理对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其教学内容涉及世界各个区域的奇特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教学中如果教师结合书本知识补充一些有趣的奇闻趣事,那么,地理课无疑就会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了。但是初二地理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中国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上不再以“趣闻逸事”为主,教学思想上也注重对地理现象本质的探索,这就注定了其课堂容量的增加以及内容的相对“乏味”。可以想象,缺少学习主动性的学生,就会失去对地理的兴趣,消极对待。

与此同时,为了让每一堂地理课能够在充分完成教学任务和进度的前提下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地理教师都积极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地理模型(包括自制简易模型)和教学挂图,开展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等。

而有了数字化地理教室后,我们教师的第一感觉就是终于找到了地理知识的实践基地了。这里面的一切都是新鲜而先进的,对学生而言,仿佛再一次唤起了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强烈兴趣。在新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教学重点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操作和练习,让学生在不自觉的做中学到了地理基本知识与技能;在复习课中,注意知识点的梳理和应用,运用数字星球系统演示学生不熟练的知识点,以原理应用和学生互动操作为主,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切,无疑省去了过去教师重复又重复而效果仍不佳的讲述式教学时间。现在,只需要让学生自己在地理教室中去观察,去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扩大了教学容量。

2.解决了地理难题,突破了教学难点

地理学科在初中阶段仅有2年时间,从初一的新学科到初二面临的提前中考,转换的似乎有点儿快,再加上平时每周教学课时的限制,对地理学科的实际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上好、利用好每一堂地理课,最大化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地理学科的特点是具有广泛性、抽象性、区域性、综合性等,决定了它很难在教师的口述中让学生切实地理解。即使一个最简单的知识点,都可能需要教师反复讲解。例如,让学生理解地球仪上经纬线的异同点及各自特点,即使结合了地球仪来演示教学,学生也很难不在练习题中犯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习题中的地图永远是平面的,让学生在圆形中思索球体的知识甚至还要延伸,确实需要很强的思维能力。

而数字化地理教室可以出色地解决这一系列看似困难的问题。记得在利用数字星球系统讲授经纬线知识的时候,只是让学生围观了旋转中的数字星球,当学生认真地观看那一根根时隐时现、交替出现在旋转星球上的经纬线的时候,甚至没有教师的讲解,他们对此的印象也是深刻的。然后再让学生根据现象归纳总结,分析推导出更深层次的结论,学生也能轻松地完成任务。

由此可见,数字星球系统可以轻松地实现球形屏幕上的球状图圆柱投影的平面图之间的相互转换,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强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多角度、多方位、多对象地进行开发和演示,使教学活动更具主动性和针对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在授课中通过选取典型的图片和教学案例,使用同一张图片变换角度观察,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形成与强化。在数字星球系统强大的功能之下,绝大多数抽象知识得到了直观展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轻松获得了书本上的知识。

3.增强了动手能力,拓宽了知识面

数字化地理教室的出现,特别是数字星球系统的教学展示,让学生们在大大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更加希望积极参与其中探索奥秘。我们地理教师在平时备课中,特别注意将书本上通过实验、观察等获得知识的环节,设计成学生动手实验的自主探究活动课。在大量的地理模型面前,学生自己去动手拼拆;在数字星球系统面前,学生自己去观察甚至操纵星球……日积月累,学生对书本知识已经从记忆层面自然过渡到了理解层面,动手能力也大大提高!

此外,我们在每周一次的全校社团活动中,增设了基于数字化地理教室的地理课外兴趣小组(地理社团),在全校初一、初二年级各班选择了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他们利用社团活动时间走进地理教室,走向更深层次的地理研究。3个多学期下来,学生们兴趣高涨,对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地理社团因课时有限等原因,还没有具体的教学纲要,每一次几乎都是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行相应的地理知识的拓展和活动。而笔者正在构思和草拟地理社团的校本课程教材,希望能使地理社团的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四、结束语

数字化地理教室的应用虽然还处于初期的摸索和研究阶段,但其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对地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都已经体现了积极的意义。随着我们对数字化地理教室的不断研究和开发,其将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产生深远意义,使初中地理教学朝着更加形象具体、更加优质高效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也会大大提高初中地理教师的综合能力!

初一地理常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一、学科教学的基本现状

1.教师队伍

目前,我县中学共有地理任课教师69名,其中高中任课教师26名,初中任课教师43名。

就教师学历构成而言,高中任课教师中原本科教师25名,占96%,原专科教师1名,占4%;初中教师中原本科教师10名,占23%,原专科教师7名,占16%;初中教师中,有非专业专职教师10名,占23%,兼职教师16名,占38%。就教师队伍整体而言,高中教师队伍实力较强,中青结构较为合理。初中教师队伍不尽如人意,年轻教师多,非专业、兼职教师比例偏大。

2.教师教学

鉴于我县学科教师构成的参差不齐,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水平相差悬殊,学校间教学质量差异较大。高中教师整体较好,A类课教师10人,B类课教师15人,C类课教师1人;A、B类教师间教学的主要差距在教学经验,个别教师在语言表达、组织能力等素质方面,整体教学水平与市区比较接近。初中教师整体问题突出,A类课教师10人,占24%;B类课教师23人,占52%;C类课教师10人,占24%,整体教学水平与市区差距较大。

3.学生学业

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的水平,高中又与生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高中学生整体学习情况来讲,在全市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就县内比较来说,城区较好,乡镇较差。城乡间学生的学习质量差异,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关性较大。初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各校参差不齐,与学校教学管理、教研氛围、教师素质、学生学习态度等相关。总的来讲,专业教师所教学生成绩好于兼职教师,城区校高于山区校。

二、学科教学的基本分析

1.学科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标准新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和进步。主要的表现是:

(1)学生活动得到教师们的普遍重视:

新课程教学,加强学生活动是主要的特征之一。目前,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都非常重视,认真的准备,精心的设计,广大教师和学生在此都花费了较大的精力,总体上说来成效明显。绝大多数学生参与积极,兴致较高。尤其是初中课,教师对活动形式的追求更加强烈,活动的形式也较为多样。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了较大的推进:

目前学校信息技术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多数学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广大教师竟相通过教学手段的提升,展示自己课改的效果,特别是希望通过音频、视频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现大量负载地理信息的景观图像、图表和案例资料,让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以此弥补学校地理教学资料的不足,达到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资料分析能力的目的。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功用和优势教师们认识较深,整合的意识较强,探索的积极性较高。

(3)教师对典型课例和新的教学方式学习、移植的意识较强,探索尝试的积极性较高:

在新教材培训和学科教研活动过程中,我们介绍了不少典型课例,推荐一些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观摩了许多反映当前新理念的研究课和示范课。当前,教师们学习移植、实验实践、模仿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较为高涨,这是课改初期必要的作法。也是符合我县教师队伍实际的有效作法。教师们通过实验性的探索和体验,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对新课程标准新理念的理解,并在运用和实践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过程中总结得与失,在学中改,在改中悟,在参与中提高和进步。

(4)学科的教学特色有了较好的突出和体现:

地理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地图教学,即读图、用图、图像分析,以及通过地理资料分析、

案例分析和联系身边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和意识的培养。目前教师们在地理图像教学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和较强的重视,对教材图像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讲解、分析、挖掘、应用的较为深入,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明显的体现和实施的具体过程,图像教学的质量在逐渐的提高。特别是那些非专业教师,已经清楚的认识到: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教材重要的组成,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讲好图、用好图、分析好图。

(5)教师在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

新的地理教材在抑制照本宣科方面起到了很好效果。因此,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必然成为

备课的重要环节和上好课的前提。近年来,教师们在该教学环节的投入明显加大,相互间的学习研讨交流也较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在此所下的功夫,花费的精力还是显而易见的。

2.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已经进行了一个阶段,课堂教学面貌尽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

就地理学科整体教学水平来说,还处于较低层次,城区、乡校、山区学校间差距悬殊,发展很不平衡,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的方面是:

(1)高中课堂教学在有效组织学生活动方面未有大的突破,教师讲的比例依旧偏大。讲授课的启发、思维训练不突出,教学活动的效益性、体验性较差。初中课堂教学中重形式轻效果,活动的目的性、知识的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在时间的安排和教学的调控上把握不准,顾此失彼的现象较为普遍。

(2)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还欠深度,多数教师宏观把握教材的能力较弱,目前学科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停留在讲教材教教材,至于该教材内容在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知识间的相互关联,理解稍差,钻研不多,缺乏整体教学意识,为考而教的现象较仍较普遍,教学的基本定位较为局限。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尚未融洽整合,在多数课中还只是教具的的代用品,教学课件的质量和水平相对较低,教学资料的信息量相对较少,初中的主要使用形式是景观图象的的展示,高中大多用来呈现资料和案例。比较来说,城近高中应用频繁,整合的效果明显,乡村学校使用率较低。

(4)教师课堂教学的驾驭和组织能力相对较弱,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调动不够,组织活动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初一年级学生学习状态相对较好,初二年级课堂教学秩序相对较差,乡校高中学生学习动力和精神状态不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

(5)教师的专业素质严重制约着新课程改革向更高层次的提升,初中教师队伍的不专业不稳定,是制约学科教学发展和提高的是一个老问题,在当前课改中矛盾更加突显。不少非专业教师学科教学的知识底蕴不够,教材中有许多自己搞不懂的知识,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基本技能没有很好的体验和积累,教起学生来效果自然较差。这些教师尽管在组织活动方面还较擅长,但活动的定位和目标不明确,往往造成喧宾夺主的情况。因此,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真正落实,提高教师是重要的环节。

三、加强与改进学科教学的意见

认真研究教材,要在准确确定教学目标上多下工夫

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兼顾、三位一体、统一表述,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目前多数教师距此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正确的确定教学目标来源于深入的钻研教材,熟知教材内容,明确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有的放矢。合理的确定教学目标来源于对学生的熟悉和了解,熟悉学生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才会引发共鸣。准确的表述教学目标一是要用词准确,二是要把三维目标精练概括,即通过什么方法,达到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达到什么教育目的,体现什么教育观念等,特别要注意目标的可体现性和可检测性。因此,加深教材研究的力度,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深思熟虑认真推敲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

认真研究教法,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和多样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与学方式的灵活和多样性,新课程改革以来涌现出一批教学方式方法

的改革创新成果,需要我们尝试和借鉴。目前较为常用的案例有探究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合作学习、体验学习、讲授法教学等。我们建议学科教师,在理解这些教学方式方法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实验。特别要提倡同一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试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同的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切身体验和效果比较,积累教学经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3.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学生活动,讲求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活动的开展,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的学生活动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作用十分突出。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活动必须是为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即安排什么活动,解决什么问题,能给学生什么样的体验,活动需要应用那些知识,可以锻炼和训练那些能力,活动将会得出什么结论。只有这样寓意明确的活动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课堂教学学生活动。同时,教学活动的操作性、实际性、可行性也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少组织花费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的大型学生活动,重点在课堂中的短小活动上多做文章。

4.突出学科特色,细化图象教学,系统培养和训练学生读图、用图、分析图表的学科技能

地理图象、图表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基本工具,地理图象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地图技能的培养讲求方法和程序,需要循序渐进的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教师要针对教材中的每一副图象、图表制定相应的读图程序和要求,要让学生明确看什么,做什么,想什么;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学会和掌握图象中的颜色、线条、符号、数值、示例表示什么意思,反映什么现象或规律,说明什么问题,进而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表述出来。要着重教会学生读图用图的方法,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归纳总结读图用图的技巧。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明确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的主线切入和安排,媒体呈现的内容要与教学密切相关,教学方案中要具体说明呈现的时机、内容、目的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要求。要正确的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核心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而不是替代教学。

6.课堂教学要注意密切联系身边的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和分析实际问题,要重视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注意搜集和整理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和资料,加强专业的知识积淀,丰富自身的生活阅历,变讲知识为用知识,变分析概念化程式化问题为耳闻目睹的实际性问题。

7.把好阶段质量关,强化单元检测、单元教学信息反馈、阶段查漏补缺,及时化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学习问题的堆积,尽可能的帮助学生找准学习中的薄弱点,并协助学生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尽快解决。

中学地理组

中学地理学科各年级学生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指导意见

中学地理是传授地理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适宜现代社会发展文明生活与生产方式合格人才的基础学科,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意义。

一、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依据

初中以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高中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高中毕业会考说明是高中毕业会考命题和模拟练习命题的依据。同时高考大纲也是重要的参考。

二、评价与监控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

2.自主性原则:

评价过程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通过评价他人和评价自己,体验评价意图,约束个人行为。

3.学科性原则

体现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依据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和主干知识内容制订评价项目。

4.发展性原则

评价力求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为首要目标,不以考试成绩的数学计量论高低,而以学习的发展进步为追求。

三、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与监控指导意见

初中部分

一、评价与监控的内容及层次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②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③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

④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②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判断。

③常识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④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②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③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④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实施建议:

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由三部分构成:一为地理知识和技能,包括平时、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定量的评价;二为地理学习的态度、方法,为定性评价;第三部分为学生地理实践活动。

注:

学生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60%+平时课上提问、作业、作品等成绩40%

学生学期成绩100分=期末成绩80%+平时成绩10%+实践活动10%

学生学年成绩100分=上学期50%+下学期50%

附:期末考试说明:

一、考试题型:

①单项选择②填表题③读图解答题④资料分析题.

二、试题难易比例:

试题满分为100分。其中,较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比例为:7:2:1。

三、考试内容:

初一年级:

地球和地图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①运用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①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②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地图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5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中国地理

疆域与人口

1.疆域与行政区划

①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②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临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③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①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政策。

②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③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①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②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③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2.自然资源

①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②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③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④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匀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经济与文化

1.经济发展

①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②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③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①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②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地理差异

1在地图上找出秦、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认识区域

1.位置与分布

①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②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征。

③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④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⑤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①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②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③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④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⑤根据有关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⑥举例说出区域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⑦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⑧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3.环境与发展

①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②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③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④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⑤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初二年级:世界地理

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①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②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2.海陆变迁

①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系。

气候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①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②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③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①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②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③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3.主要气候类型

①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②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③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居民

1.人口与人种

①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②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③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语言和宗教

①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②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及文化传统。

3.聚落

①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②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③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区域发展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①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②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2.国际合作

①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②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认识区域

1.认识大洲

①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②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系。

③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④通过实例说出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认识地区

①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②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③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④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⑤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⑥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⑦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⑧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⑨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①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②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③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④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⑤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

⑥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⑦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

⑧用实例说明某一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⑨举例说出某一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附:学生实践活动:

一、为了推进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实践活动被确定为地理初中考试的重要部分。

满分100分,按活动评价表项目操作评价。

延庆县地理科学生实践活动成绩评定表

评定项目分值评定标准

1064

现参加态度10积极主动一般被动参加

遵守纪律10自觉遵守一般不太严格

协作精神10团结协作一般融合性差

活动意识10尽心尽责有毅力一般责任心、毅力较差

力工作能力10较好地承担和完成任务一般完成任务费劲

交往能力10善于言谈交往、做事大胆一般做事胆怯、不善表达

思考能力10勤于思考、肯钻研一般不爱动脑

果知识运用10联系并应用知识原理一般联系应用差

方法使用10正确、灵活、熟练一般使用有一定困难

任务完成10圆满完成基本完成部分完成

二、实践活动要求:

⑴学生实践活动考察,由学校负责组织,由学科教研人员审核活动方案。

⑵学生实践活动过程,应留有相关的活动资料或档案,(如:计划、实施方案、活动总结、学生完成资料或录像等)以备抽查。

高中部分

一、评价与监控的内容及层次要求: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

知识要求(试卷考查)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第一单元)

了解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轨道及其地理意义;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第一单元)

了解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和作用;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运动,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汽输送的关系;了解锋面、气压、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理解主要气候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了解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第二单元)

了解三大岩石和主要造岩矿物;了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和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对地表的影响;(第三单元)

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相互关系;了解海水温度、盐度分布及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理解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了解主要海洋环境问题及其主要保护措施;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意义;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和对环境的知识作用;了解土壤的形成及在环境中的作用;(第四单元)

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了解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和组成;了解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第四单元)

了解常见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及其危害和防御灾害的措施;(第四单元)

学习方法与技能要求(试卷考查为主)

读太阳模式图,分析日地关系及对地球的影响;(第一单元)

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现象,解释和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单元)

绘出二至日示意图,据图说明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第一单元)

根据日地关系和地球运动现象,举例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单元)

运用简单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第二单元)

运用类比方法,比较气压带、风带特征;(第二单元)

联系实际问题或现象,说明气候因素对地区气候的影响;(第二单元)

能够在野外观察地貌、简单地质构造、河流水文、植被、土壤;(第三单元)

绘制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过程示意图;(第三单元)

运用图表说明海洋表层盐度、温度变化规律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第三单元)

从气候、交通、通信等主要方面说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第三单元);

联系实际说明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第四单元)。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活动考查为主)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养成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第一单元)

认识保护环境的意义;(第二单元)

认识保护海洋环境的意义;(第三单元)

树立正确的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观点;(第四单元)

树立科学的防灾减灾意识;(第四单元)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

知识要求(试卷考查)

理解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了解区位因素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第五单元)

理解农业主要的地域类型及其特点;(第五单元)

理解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了解区位与工业发展的关系;(第五单元)

理解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了解不同工业地域形成和发展特点;(第五单元)

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第六单元)

了解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理解其形成原因;理解城市化的标志;(第六单元)

了解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第六单元)

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了解这些方式的作用;(第七单元)

了解交通运输点、线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发展;(第七单元)

理解电子通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七单元)

理解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位的主要因素和商业网点的布局;(第七单元)

了解当代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和特点;(第七单元)

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分布特点;了解环境的破坏程度急对人类的危害;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第八单元)

理解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演变;(第八单元)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及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实现途径;(第八单元)

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途径和措施;(第八单元)

学习方法与技能要求(试卷考查为主)

1.运用图表分析影响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的因素;(第五单元)

2.比较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区,分别给予评价;(第五单元)

3.根据图表,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和商业网点的趣味因素;(第七单元)

4.调查本地商业网点分布和商品流通情况;(第七单元)

5.调查本地乡镇、农村的发展状况;(第六单元)

6.运用区位知识,分析当地城镇的形成和发展;(第六单元)

7.根据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于后果;(第八单元)

8.结合当地环境问题表现,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第八单元)

9.结合实际问题,说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八单元)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活动行为考查)

1.认识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领会因地制宜发展的意义;(第五单元)

2.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强化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第八单元)

3.努力规范自己行为培养对环境的负责行为;(第八单元)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

知识要求(试卷考查)

1.了解人口发展、人口素质、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理解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2.理解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了解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地域结构;了解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3.了解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了解世界主要文化源地及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文化传播与文化扩散的途径;

4.了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旅游资源的价值;理解旅游资源的特点;

5.了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理解当前国际冲突的背景;理解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区域合作的意义;了解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

学习方法与技能要求(试卷考查为主)

阅读并分析人口发展模式图;(第一单元)

根据资料绘制人口增长和土地、经济增长关系图;(第一单元)

从交通、经济、文等方面综合分析本地乡镇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第二单元)

调查本地城市功能分区状况;绘制本地城市规划图;(第二单元)

阅读文化传播、文化扩散图,分析传播扩散的途径、特点;(第三单元)

联系实际说明旅游活动产生的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第四单元)

收集资料,说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第五单元)

分析国际合作、国际冲突的案例,探讨其产生背景和发展前景;(第六单元)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活动行为考查)

树立正确的人口数量和素质观念;(第一单元)

正确的认识城市分布间的内在规律性;(第二单元)

认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认识不同文化对世界发展的意义;(第三单元)

树立正确的旅游审美观,养成良好的旅游道德风尚,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激发真挚的爱国热情;(第四单元)

树立正确的全球意识、合作竞争观念、和平发展观念;(第五单元)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

知识要求(试卷考查)

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位置和特征;了解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理解我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了解我国存在不同发展地区的原因和特征;

理解国土整治的意义、主要内容、及其与区域可持续的关系;

了解现代国土整治现代技术的应用;

理解水土流失、荒漠化、山区开发、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城市新区的开发的原因、条件和措施;了解河流综合治理、农业低产田的改造、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交通运输的建设、海岛海域的开发、条件、意义;

学习方法与技能要求(试卷考查为主)

用实例说明信息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用比较分析法,比较不同区域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

调查本地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分析资料写出调查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活动行为考查)

提高对国土整治必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树立积极改造自然的意识,提高对改造自然应以促进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二、评价与监控方式

试卷考查方式

1.单元检测:试题难度分配:易80%,中20%;

2.学期检测:试题难度分配:易70%,中20%,较难10%;

3.阶段检测:(会考模拟)试题难度分配:易60%,中20%,较难:20%;

活动考查方式

1.作业考查:作业评判、知识系统整理、资料收集;

2.任务考查:学习心得、学习方法总结、调查报告、活动报告、作品成果展示、评价论文、活动表现;

初一地理常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这里有难得的人生体验]

讲述者:陈名(30岁的大男孩,事业有成)

泰坦:写完作业了,你想玩玩电脑游戏。勉强得到了老爸老妈的批准,还是习惯性地提心吊胆,责怪自己太贪玩,就好像偷偷和恶魔约会一样――呵,游戏一定是恶魔吗?

人类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就一直在“游戏”。原始人玩唱歌跳舞,古代人玩琴棋书画,现代人玩体育竞技……可是现在,“游戏”似乎变味了。学音乐那叫高雅;学体育为了锻炼;玩电脑游戏;那叫堕落。为什么我们找不到单纯的游戏的快乐了呢?

也许你不知道,“游戏”曾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多大的推动,今天的电脑游戏是否也能推动我们进步呢?本期就来聊聊电脑游戏的好处。

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游戏。其实原因很简单,游戏就像一个互动的电影,可以让你体验很多可能一生都无法经历的生活和感动。

我是一个单机游戏的坚决拥护者。几年前,当我在《柏德之门》游戏里返回出生的故乡烛堡的时候,在城外突然遇到一个NPC,他平平淡淡地问道:“是×××吗?你回来了?离开的时候还是那么小,这些年你是怎么过的?”

这几句不咸不淡的问候,竟然在我心中激起了很多沧桑的感觉,坐在电脑前觉得被温暖了许久。

后来,我和队友失散,当我冲进一间屋里看到从小一直照料我的朋友卡立德被敌人肢解的尸体,一时只觉得热血涌上头顶,悲愤得难以自己……

这样的感觉,竟然如此真实,仿佛真的发生过一样。

还记得第一次把《三角洲特种部队》装在机器里的时候,真实的画面和音效仿佛让人一下置身于战场之中,周围是子弹在穿梭,队友在奔跑、在倒下,我竟然感到莫名的害怕,躲在一棵树后不敢动一动。所以后来在看《拯救大兵瑞恩》的时候,很多人在影院里大骂懦弱的厄本,我却在想如果那个时候自己在场会不会吓得尿裤子,因为没有人会知道自己在那样非常的情况下会如何表现。

在《无冬之夜》打到最后一关的时候,我正摩拳擦掌,马上要冲进屋去,游戏中一路相伴的伙伴突然对我说了一通话,大意是说虽然不知道这一进去还能不能出来,但是他很高兴能够和我一路冒险,有这样的经历。剧情设计得如此感人,以至于我不舍得再让他身涉险境,生怕他有个三长两短,赶紧把他调得远远的,自己一个人挥舞着大剑冲进屋去和boss搏命。

我的一个朋友说:“如果你不能保证你的孩子不玩游戏,那你就一定保证他玩的第一个游戏是你给他的。”因为游戏的参与性很强,小孩子会在其中体会到很多人生中很难遇到的经历,一款游戏可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难以预知的影响。而且在游戏里,孩子们还能够体会到在生活中要付出很多代价才能感受的东西,例如生死关头的抉择,或者被欺骗、出卖的感觉。毕竟游戏里有很多读盘重来的机会,但人生却只有一次。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

君子不欺暗室,在这样一个自由的没有人监管的游戏世界里,你只需对自己负责,可以透过复杂的剧情设定,面对无数选择,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所以玩游戏实在是难得的人生体验。

在《柏德之门》的游戏最后,当我历尽千难万险,手终于触摸到了天界的巴尔王座的时候,面临着两个选择:选择成为永恒但孤独的神还是做一个生命有限但与亲人相聚的凡人?细想一下,在这个玄妙的选择背后,其实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事业,还是生活?

是的,玩游戏又怎么了。

大学毕业的时候,一个总在一起玩游戏的朋友在我的留言簿上写道:游戏乾坤大,胸中日月宽。

[学会扮演属于自己的角色]

讲述者:银缚娃娃(网友,年龄性别不详)

我喜欢玩游戏,但并不迷恋。

曾经多少次梦想着自己就是那些游戏里的人物,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一次又一次,我渐渐知道这世上还有很多事等着我去做,游戏里配角主角反派角色都有自己该做的事。也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角,演绎着种种的自己……游戏使我有了一种强大的责任感,这世上还有许多事等着我去完成呢。

在网络游戏中,我最先玩的是网易的《精灵》,第一次接触3D游戏,感觉很不错,交到很多朋友。接着是《传奇》,但我讨厌它,那个世界到处都是外挂,骗子一抓一大群。于是我选择了雷爵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小红帽、美人鱼、艾丽丝、白雪公主……有那么多我们曾经向往的美好童话。雷爵用相当可爱的手法把那些“公主”的命运交付在我们手中……那真是一款很不错的网络游戏呢。

万事都有好的一面,游戏也是。大家要好好识别什么是好的游戏,什么是坏的游戏。游戏好处真的比坏处多,只希望大家能在游戏这个浓缩的世界里,得到我们真正该体验的东西!

游戏带给他们的新生活

[玩游戏,她居然跃居班级前十]

讲述者:杨格(学生,女)

朋友叶子的历史超烂,不知唐太宗是何许人也,一听“老夫子”讲五代十国,就跑去跟周公约会,口水流一地,污染环境。唉,孺子不可教也!“老夫子”无奈地摇头叹息,继续他的中国上下五千年。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不感到羞愧吗?你对得起列祖列宗吗?”我拼命捶打这个居然敢忘记历史的家伙。叶子抱着头,一边躲,一边求饶:“不敢了,不敢了,下学期我会把岳飞有几根头发都记住,好不好?”

暑假过去,叶子新学期的第一次历史考试居然跑到了班上前十名。“老夫子”大跌眼镜,同学们目瞪口呆。我捅了捅她,严刑逼供:“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说,抄谁的?”“大人,冤枉啊!这个分数可是真材实料呀!”叶子不是会干抄袭这种事的人,可平时也不见她有多努力。唉,到底有没有天理呀!

后来在叶子家,看到叶子手指飞快地敲打键盘,不时哈哈大笑,才知道这家伙玩上网络游戏了。看她在《三国演义》里冲锋陷阵,我也蠢蠢欲动。

以前,叶子打字特慢,有时一个字半分钟都打不出来,叫她去学,她又没耐心。你看看她现在,快得让人忌妒。平时聊天,她能说出一大堆的乐理常识、古代宗教礼仪、名人轶事、古诗古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时上课,她和“老夫子”会撇下一大堆同学,扯上半天。

不仅如此,她还快成为电脑专家了,对某些电脑技术了如指掌。

羡慕吧?娱乐学习双丰收。看来,玩游戏并不一定会“丧志”哦。

[计算机高手是这样诞生的]

讲述者:何东平(男,《光明日报》副总编辑)

一个12岁的北京男孩,酷爱电脑游戏,觉得技术不过关,玩得不尽兴,报名参加了一个课余计算机学校。由于兴趣推动,八年后拿到了一个全国计算机高级证书。

[只要兴趣来,英语像小菜]

据报载,南京一个曾获得全国奥林

匹克英语金牌的中学生,高一时候原本对英语没兴趣。后来他玩了OFU的游戏软件,游戏中都是英文,他就查阅字典。游戏之后这些生词怎么也忘不掉,无意中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激发了他学英语的兴趣。

[爱好,可以变成理想]

有些年轻人由玩游戏激发出对电脑的兴趣和迷恋,尝试创办自己的企业,从事技术开发,设计电子游戏软件,拥有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

[游戏的N种好处]

讲述者:某中学初一(7)班

一、单纯:经过《仙剑奇侠传》《魔力宝贝》《仙境传说》等超纯情游戏的熏陶,懂得尊师重教,与人为善,随时都抱着一颗“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的伟大决心。

二、细心:经过找东西、捡东西的训练,凡事细致有加。

三、聪明:反应迅速,头脑灵活,能以最短的时间判断出周围的空间是否有突然袭击或危险入侵,并作出及时而准确的应对。

四、方向感强:即便身处陌生地带,也能凭借身边的景物和特点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根本不用担心迷路。

五、锻炼了心脏承受能力,能从容面对一切恐怖事物,即便看见丧尸从屏幕里爬出来,也能神情自若地举起手中键盘做上下撞击运动,直到把丧尸敲晕敲死。

六、成为资深玩家后,被媒体采访的几率大大增加,拥有大批菜鸟fans,还有可能随时被某家游戏杂志找去做编辑。

……

总结:

严肃点!没看正玩着吗?

泰坦:沉迷电脑游戏带来的危害,大家都知道。为什么我们今天老说游戏的好处?是希望大家能了解游戏的另一面,客观地看待它。像核技术,可以用于核电站造福人类,也可以用于核弹毁灭人类。游戏本身没有对错,它是利是弊取决于我们人自己。

电脑游戏是高科技产物,同时也反映着现代社会最前沿的思想和文化,粗暴地抛弃是多么可惜,幼稚地沉迷也是对它的巨大浪费。要做到“好好游戏,天天向上”,不是那么容易啊。

哲学家说“人游戏时才完全是人”,就是说在玩的时候,人可以感受到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如果人没有了这种自由,整天像机器人一样,生活还有什么味道呢?所以我觉得,“游戏”真是件人生大事!为了俺们的终身幸福,让我们“严肃认真”地考虑一下怎么玩游戏吧!

关于游戏的零碎片段:

泰坦:最后,让我们把眼光从电脑游戏上移开,视野放宽些,看看能在人类历史中找到哪些“游戏”的贡献?以下是本人“随便”收集的一些片段(月小小嘀咕:偷懒就直说嘛),咳咳如果各位大小记者能找到更多的资料,欢迎寄来发表,有奖有奖。

情感的萌发

人类一诞生,就开始游戏。原始部落在狩猎之前或狩猎之后,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以预祝或庆祝狩猎的丰收。他们模仿着动物的动作和叫声,并反复再现狩猎时手执武器与野兽搏斗的情况,最后再以俘获野兽的动作结尾,以此寄托真挚的愿望或抒发兴奋的感情。

创造发明

许多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最初的原型都是作为玩具被构思并做出来的。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创造的大国和强国。我们不仅创造了五千年绚烂的文化历史,也同样有大量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更有大量的游戏活动伴随我们成长。近百年来,随着文化传统的全面丧失,我们的创造能力大大落后于新崛起的国家。

为什么中!国学生基础扎实而创新能力不足?有位外国教育家说:“或许,知识的洪流麻木了他们的头脑!”

人生的顿悟

古人没有键盘,但他们有棋盘。有些隐士名人,迷恋下棋的程度和今天部分学生迷恋网络游戏一样。不过他们往往能从中领悟种种哲理,显得高明许多。

金庸的《天龙八部》里,有个著名的“珍珑棋局”:世外高人道遥子,花三年心血摆了一个“珍珑棋局”,由弟子苏星河当擂主_让天下英雄来破解。黑白两道的高手无人解得,想不到竟被少林僧人虚竹以“自杀”的手段胡乱撞开。作者以此表达一种人生观:抛弃不切实际的欲望,置之死地而后生,人生反而豁然开朗。

哲学语录

说到底,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要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

――席勒

初一地理常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精神鼓舞下,节制闸村人积极响应南通市委、市政府“加快市场流通建设,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号召,在各级党委、政府、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帮助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扶持下,南通永兴商城于1993年底破土动工,1994年3月28日正式投入运行。整整十年,商城经历了“艰难创业,扩大规模,规范管理,业态提升”四个阶段,整体经营呈现出“大市场、大卖场、大仓储”的发展态势,已成为南通乃至华东地区以建筑陶瓷为主的综合批发的大本营和集散地。自1994年至2004年,商场先后被评为省、市文明市场、样板市场、省先进集体、省、市AAA级资信企业,1998年3月被国家国内贸易部批准为国家建材中心批发市场;1999年6月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全国首批重点联系市场;2001年被国家统计局评为全国百强市场;2002年至2004年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审查确认为“质量、服务、信誉”消费者可信单位、质量放心、用户满意双优单位;2002年12月被中国建材市场协会审核评定为“诚信建材市场”;被江苏省工商、公安、国税、地税等九个单位评为省级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先进单位”;被市政府评为“流通业成交额十强企业”;被南通市工商局、港闸工商分局分别授予商城14号门“购物诚信一条街”和永兴家居装饰广场“购物放心市场”;2003年被市政府评为“全市商贸流通十二强企业”;被中国市场监测中心评为“中国讲诚信、守合同、重质量典范企业”;2004年被市政府评为商贸流通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

抢抓机遇

江苏省南通市的节制闸村位于南通市区北大门,处在越江路东侧,西濒通沙汽渡和多个沿江深水码头,北临204国道,东与南通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相接相连,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素有“金三角”之称。1993年,节制闸充分利用这一地域优势和低价位的海运以及当时已形成的零星经营陶瓷网点的有利条件,在南通市原财贸办公室所属的商业网点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抢抓机遇,与福建泉州市洪清平、洪福安两位老板合作,三方联合兴办了永兴商城。商城于1993年12月破土动工,仅用9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一期198间营业用房、5200平方米的配套仓库建设任务,及时交付使用。当时,永兴商城主要投资者之一的洪清平、洪福安两位多次回老家进行招商,吸引了福建泉州市经营建材百分之八十的老板,前来安营扎根,所建营业用房被一抢而空,实现了当年投入,当年建成,当年开张营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了努力建设和培育一个有规模、有特色的市场。商城果断采取“边施工,边招商,边营业”的策略,坚持走“投入开发,增值积累,滚动发展”的路子。为了提升业态,扩充功能,适应市场需求,1999年底,又投资5000余万元,在商城对面的黄海路口易地新建了总建筑面积为2.86万平方米的永兴商城装饰装潢区。该项目于1999年12月28日奠基,整个工程仅花了7个月时间并于9月20日对外营业,装饰装潢区主要经营建筑陶瓷、卫浴洁具、厨具、家具、五金配件等高档精品。这样,在商城原有的经营品种上进一步提升了档次,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精,人精我优”,形成了“品牌在广场,仓储在商城”的格局。商城经过十年的发展,现有总占地面积26.8万平方米,云集了全国14个省市46个地区的经营户800多家,现有从业人员8000多人。直销、代销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山东等地8000多个厂家的产品,年进出货量400余万吨,销售辐射江苏、山东、安徽、上海等省市,销售直径约1000公里。分别在1998年 2000年,先后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南通建筑卫生陶瓷商品交易会”和“中国南通建材商品展销会”。

统筹兼顾优化配置

十年来,在市场发展过程中,商城管委会既集中精力抓规模建场,拓宽经营渠道,又兼顾到各要素的优化配置。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发展餐饮、商务办公等配套服务。1998年投资近2200万元兴办了总面积达5980平方米,融高档餐饮、客房、休闲于一体的永兴商城大酒店。在商城发展过程中,通过对越江路口和外环北路地段进行综合规划,先后新建了160套二层营业楼,建成2000余米的商业一条街,联合开发了与商城相配套的名流家具城和农副产品市场。一个以商城为主体,摩托车,汽车配件、家具和农副产品的市场群已经形成。二是形成以装卸、运输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服务。商城投入正常经营以后,每年的建筑陶瓷及其它物资进出货量400万吨。为确保商城正常运转和经营者正常经营,建立了近千人的“红帽子”搬运队,划块包干,分散作业,既为下岗、待业、失业人员提供了再就业机会,也保证了商城经营户货物的进库和出场。三是以解决车辆停靠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服务。特别在1995-1998年之间,针对商城每天车水马龙,汽车进出日流量高达1000多辆、场内三轮车800多辆的情况,在商城15号门兴建了汽车运输停车场,同时成立了商城陶瓷装卸运输协会,从而规范了运输秩序。商城还设有工商、公安、税务、法律、银行、邮电、服务中心等办事机构。

健全机制规范管理

为了使商城持续健康发展,商城紧紧围绕“培育、发展、完善、提高”八字方针,结合实际,按照“先放开,后引导;先繁荣,后管理;先发展,后规范”原则,逐步规范市场经营,不断提高和强化商城的竞争能力。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完善管理机构。商城配有工商管理办公室、民警办公室,商城管委会下设:保卫科、消防安全科、法律服务所、现场管理科、服务中心、招商部、车辆管理所、财务科、总务科等。成立了南通市工商联永兴商城商会、南通永兴商城工会委员会、福建泉州商会南通分会、南通浙温经济贸易协会、港闸区永兴商城运输协会,通过商会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沟通信息,增强友谊,成为政府与商会,商会与经营户上下联系的纽带,解决了经营户子女入托求学、房租征收、运输价格协调、计划生育管理、自然灾害赔偿等难以处理的各类矛盾,从而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经营者的行为。

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规范管理。十年来,商城在规范市场管理、规范员工自身行为等方面,先后制订和完善了《商城自治管理章程》、《市场管理八项规定》、《消防、安全工作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几十项规章制度,并认真付诸实施,使管理者和经营者有章可循。利用广播向消费者宣传《价格法》、《产品质量法》等,正确引导经营者和消费者。在商城设置意见箱、12315投诉站、投诉电话,以便消费者共同监督、检查,积极认真处理消费者的投诉,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近几来,商城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工商、公安、技术监督、消防、税务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开展了集贸市场“三整治、三满意”、创建诚信和文明市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市场交通秩序整治、“诚信经营”、“先行陪付”、“购物放心一条街”等一系列市场整治活动。组织商城经营户向社会公开承诺“亮证经营、公平竞争、优质服务”,利用每年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协同工商部门进行工商法律法规咨询活动或召开“反欺诈暨表彰大会”,表彰“消费者信得过经营户”和“质量信得过经营户”及“价格信得过经营户”,并颁发铜牌。十年间,共评选出“信得过经营户”126人次,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受到消费者的好评。

三是抓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商城聘请工商、公安、司法、税务、交通、计划生育等部门的专业人士及大专院校教授到商城为管理人员及经营户代表进行有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组织管理人员学政治、学文化、学管理,加强政治思想、组织纪律、劳动纪律的教育,使他们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四是利用宣传工具,对经营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商城百分之八十的经营者来自福建、浙江等地的农村,这些人员滚动性大,人员结构复杂,在经营活动中经常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商城充分利用广播覆盖面广,收听率高的优势,大力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计划生育等法律法规知识;另一方面,商城利用内部刊物《商城商讯》、黑板报、橱窗等形式,适时刊登与经营人员生活和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经营常识,整个宣传覆盖面达90%,受教育面95%,收到一定效果。

五是开展综合整治,加大热潮力度。商城建办初期,少数不法经营者唯利是图,欺骗顾客,大大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影响了永兴商城的声誉。为此,商城管委会在市、区公安、工商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展了综合整治活动。一方面抓教育,多年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法制夜校,受训人数达2万人次;另一方面加大发巡逻监督执法力度,挨户逐店进行清理,要求经营户挂牌经营,持证上岗,从而严厉打击了少数以次充好,强买强卖,诱骗欺诈顾客等违法违规人员。通过市场整治和联合执法,经营纠纷、治安事件,逞逐年大幅度下降的趋势。

整合资源提升档次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建材超市的逐步形成,以及外国建材超市的不断入境,对商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面对实际,商城管委会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商城业态,按照“整合资源,调整布局,规范管理,提升品位”的市场改造思路,采取“四结合”的方法对商城进行了改造。

一是把创建文明市场与规范广告制作结合起来。根据市场规范管理的要求,对凸显商城整体环境的墙面装潢和广告制作进行了统一的整修。先后对陈旧广告牌及虚假广告进行拆除,统一制作。对两侧的墙面进行装饰装潢,改变了陈旧的面貌,使市场焕然一新。

二是把商城改造与市场开发结合起来。十年来,商城投资近600余万元,从原先简易的油毛毡库房屋面,经过五代的翻新改造,直到现在部分的混凝土结构的平顶屋面,原来的毛竹屋架结构也逐步改造成钢架结构。同时,充分利用商城内可利用的土地,投入234万元,新建了8340平方米的仓库,解决了经营户货物堆置的难题。

三是把商城建设与市政建设结合起来。近几年,投入680万元拓宽市场临街面,铺设内外下水道5200米;修筑水泥、砂石路12000米;铺设黑色路面1.8万平方米。并在14号门改装了自动伸缩门。别外投资百万余元,对14号门和东区两条主干道及18号停车场,计10322平方米的主干道包括水电配套设施进行整修改造,经营环境得到彻底改观。

四是把规范建设与提升管理档次结合起来。市场发展既需要量的扩充,更需要质的提高。商城投资50余万元,在本市率先对露天市场安装了“电子安全监控系统”,建立了“永兴建材信息网站”、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了配套设施,拓展了服务功能,提升了商城的管理品位。

繁荣经济富百姓

“办一座商城,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这是节制闸村党总支一班人的初衷。十年来,这一目标正在成为现实。第一、得到实惠最多的是节制闸村的公益事业。近几年,村里共投入400多万元,千方百计为村民办好事,做实事。组与组、户与户之间修建了4000多平方米的晴雨路;改造了自来水管道和低压线路;在全区率先跨入有线电视村的行列。成立了村内的保洁队伍,完善了村内卫生保洁设施;投入50万元建造了一座公益性的公墓;村民享受合作医疗,从2004开始,对65周岁以上的村民免收合作医疗集资款,老人邻到了养老金,全村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如今,节制闸村被誉为“村庄里的都市”。

第二、得到实惠最多的是本村及邻村的村民及众多私房出租户。他们每年的房租收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与此同时,商城“红帽子”搬运工人中,有80%以上人员来自本村和邻村的下岗、失业、待业人员,他们每年的装卸劳务收入少则几千元,多则万元以上。商城还为200余人相继社会养老保险统筹,部分人员参加了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续保。这些人通过艰辛的劳动,有了可靠的收入来源。2003年节制闸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80元。

第三,永兴商城的繁荣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商城沿线,邮电通信、餐馆服务、商业贸易业等快速兴起,迅猛发展,成为港台闸服务业的核心地带。

第四、永兴商城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建材市场的兴起。当时,永兴商城是南通首家以建筑陶瓷为主的综合批发市场,商城的发展吸引了众多的建材经营户,吸引了大批外地建材产品来南通经销,更引发了建筑装潢理念的更新,使南通人认识了建筑装潢,使经销户发现了南通巨大的市场潜力,几家有影响的家装市场在南通相继崛起。同时,也使不少经营户以商城为大本营,向市区、向外地谋求更大的发展。

第五、永兴商城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永兴商城是南通市加快市场流通建设先行者,随着永兴商城的兴起,南通先后建成了一大批富有特色的专业和综合市场,拓展了南通服务业的规模,提升了市场的档次和水平。

第六、永兴商城的兴旺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商城发展后,带来了货物运输的繁忙,陆运、水运、码头日趋兴旺,南通机场一度专门开通了到温州的航线,出现了商城老板包机的亮丽风景线。永兴汽车总站也在永兴商城附近应运而生,聚集了人流、客流和物流。

十年来,商城克服了许多困难和矛盾,从实践中也积累了经验,其中最深刻的体会有五点:一是市场的“区位”是市场旺和淡,成与败的关键。如果没有一个“先天条件”,各种生产要素是不能达到最佳配置,市场火红也是不可能的。二是领导支持、政策引导是市场兴旺的重要保证。永兴商城自建办起,每个发展阶段都得到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并为市场的建设培育和发展提供了诸多方面的政策优惠。三是规模经营,综合批发,形成特色才有竞争力。这样既可能降低经营者的固定成本,也可降低商品价格,使广大消费者得到实惠,买卖双方实现“双赢”。四是乐于奉献,敢打硬仗的队伍,并且树立了团结拼搏、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勇往直前的团队精神。五是市场必须依法治理。只有这样,在激烈的竞争、风云多变的大环境下,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提高市场的信誉度,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当然,在总结回顾的同时,商城也清楚地认识到商城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由于体制、规划等方面的种种原因,商城的发展还不够快,市场的竞争力还不够强,在经营管理方面还待进一步完善。

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初一个小小的节制闸村,既无任何陶瓷资源,也不生产陶瓷产品.十年的今天,这里竟成为全国知名的陶瓷商品专业批发市场,成为广东、福建一大批企业“南瓷北运”的“中转仓库”,成为博山、唐山一批企业“北瓷南销”的“中转基地”,成为辐射沪、苏、皖的“建材走廊”。十年来,商城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应当归功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归功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培育、关心和市、区政府各部门、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归功于公而忘私、呕心沥血、风雨同舟、乐于奉献的全体员工。

初一地理常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这一地带,从文化地理的角度来说是“农牧交错带”。其经济形态自古以来时农时牧,不断发生变化。按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所记,匈奴是“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多则马、牛、羊……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的典型游牧经济。既然战国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按:指秦、赵、燕)边于匈奴。”则那时长城以北的地区已是游牧人活动的地区了。

司马迁的《匈奴列传》是综合了大量先秦时代有关北方长城地带的文献记载写成的,有整理和保存重要史料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他和当时许多汉族的知识分子一样,认为先秦文献中活跃在北方长城地带的戎狄,与秦汉时的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属于同一族群。从而造成了两个相互关连的历史误解:一、先秦的戎狄就是秦汉时的匈奴、东胡的前身,二、北方长城地带自古以来被游牧民族占居,后来才被中原农业居民向北方的拓展而逐步排挤到更北的地区。

这种观点不仅长期影响了中国史的研究,而且对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研究也有很大影响。例如,1994年出版的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中仍然声称:“分布在西周北部和西北部的各族是一些游牧部落,……尧舜时代的薰育、商代的鬼方,西周时代的鬼戎、昆夷、混夷、畎戎、串夷、犬戎、?狁,春秋战国时代的戎、狄,秦汉时代的胡与匈奴,实际上都是指的同一族类,只是由于时间、地点、音译、诬称以及个别支派之不同,而异其称而已。”[1]上个世纪以来,中国北方地区不同于中原型式的青铜器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成为研究先秦时期北方长城地带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但由于这些青铜器和欧亚大草原上古代游牧人的青铜器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在中外考古界都加强了北方长城地带早就是游牧地区的印象。以1997年由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印行的《大草原的骑马民族——中国北方的青铜器》图册为例,就把中国北方青铜器的分布图名之为“中国北方游牧民关系图”。[2]

其实,从日益积累的北方长城地带田野发掘资料出发,结合环境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可以看出,先秦文献中的戎、狄,和战国才活跃在北方长城地带的东胡、匈奴并非同一族群。北方长城地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基本上是农业地带,它之变为游牧人往来驰骋的地带,是文化、生态环境、族群等变动的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复杂过程。在这种新认识下对先秦的原始文献(包括地下出土的文献)作重新分析,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印证。现择要列论如下:

一、 从最近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成果看“戎狄非胡”

认识北方长城地带先秦史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代,这个地区是否始终为同一族群所占居。

按司马迁的说法,“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匈奴列传》)则北方长城地带的居民是和中原的夏人有血缘关系的同一族群。这种观点究竟是汉代人出于大一统的流行观念而作的大胆想像,还是真有其事,这是须要今天科学研究的检验的。然而,司马迁在中国传统史学中有很大的权威性,所以直到1997年在中国的《历史研究》上,居然还有一个既对考古资料没有实际了解,又不懂体质人类学常识的人,试图论证匈奴在文化和人种上都起源于中国中原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3]这种谬论并没有严肃的学者会认真看待。

但是,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狁考》中基本是凭文献考出的结论:“见于商、周间者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在宗周之季则曰?狁。入春秋后始谓之戎,继号曰狄。战国以后又称之曰胡,曰匈奴。”在史学界和考古学界仍被多数人奉为信条。上引《中国通史》的说法实本诸王说。在考古学界,像田广金主张商代以来的所谓“鄂尔多斯青铜文化”遗存均属早期匈奴遗存。[4]靳枫毅坚持夏家店上层文化是东胡遗存。[5]其实都基于北方长城地带不同时代的遗存均属于同一大族群的信念。

1992年夏天,我在呼和浩特和石家庄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先后宣读了《关于中国的对匈奴族源的考古学研究》[6]和《东胡与山戎的考古探索》[7]两篇论文,主旨都是批驳把东周时期北方长城地带的考古遗存笼通地与史籍记载的匈奴、东胡混同起来。1995年又专门写了一篇《戎狄非胡论》[8]。以上三篇文章虽然有很多方面在分析各种文化现象,其实立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在当时已经收集和鉴测过的古代颅骨资料表明,战国晚期以后的北方长城地带的主体居民在人种上是不同于战国早期以前的主体居民的。但是,当时一方面受到古代颅骨资料相对贫乏的制约,另一方面还受到陈旧的分析方法的局限,还不能把问题说得很清楚。

过去我们分析古代颅骨标本的人种特征,一般把它们与现代人种各类型在若干项颅骨特征上的相应变异范围进行比较。结论往往是把某一批古代颅骨样本判定为属于某一现代人种类型,如东亚蒙古人种、南亚蒙古人种;或判定兼有两种以上现代人种类型的特点。例如说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各组颅骨材料中含有较多的接近现代南亚人种的因素,同时又和现代东亚人种有某些相似性。正像朱泓所说:“运用这种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是用现代人的分类法去套古代人,其结果往往会给人们造成许多误解,以为某某古代民族中含有现代若干区域性人种的多种因素,似乎在那个时期就已经存在着很明显的现代各人种成分的混杂现象。而事实上恰好相反,现代各人种的形成通常是各古代群体混血的结果,而古代居民的种族类型才是他们自身体质特征的真实反映。”[9]举例来说,我在1992年的一篇论文中谈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人种问题时,根据公布的敖汉旗大甸子墓地的颅骨鉴测数据,采取了这样的表述方式:“大甸子Ⅰ组是比较纯的东亚(蒙古)人种,大甸子Ⅱ组是混有北亚(蒙古)人种成分的东亚(蒙古)人种。”[10]而且,我就此进一步推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原有居民是定居的东亚蒙古人种,其北亚蒙古人种成分的出现,是由于和流动性大的北亚蒙古人种有接触,吸收了北亚人种加入自已的族团所致。这种推论的前提是,现代北亚蒙古人种和现代东亚蒙古人种都在夏家店下层文化时代业已形成,但历史实际却并非如此。现代北亚蒙古人种(俄国人类学界习称为蒙古人种的“西伯利亚类型”),是以低颅、短颅、高面、阔面相结合为典型特征的人群,现代蒙古族即为代表。但公元1世纪生活在外贝加尔和蒙古的匈奴人,虽在低颅这一特征上是和现代北亚蒙古人种一致,但却是中长颅和低颅[11]的结合。可见现代北亚蒙古人种的形成是晚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因此我那种推论的前提并不存在。

在中国考古的古颅骨资料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朱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起,广泛调查、收集和鉴定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数十份古颅骨标本,经过反复比较、分析和思索,从反映先秦时期各地居民实际体质特征的角度出发试图区划不同于现代的古人种类型,从而提出古中原类型、古华北类型、古华南类型、古东北类型和古西北类型的新分类方案。他用这种分类观点来重新分析北方长城地带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早期的古颅骨资料,所得结论大体是这样的:[12]

该地区已发现的先秦时代古颅骨资料可分为三个古代人种类型:古华北类型、古东北类型和古西北类型。

古华北类型的主要体质特征是高颅窄面,较大的面部扁平度,同时还常常伴有中等偏长而狭窄的颅型。它和现代东亚蒙古人种的接近程度很明显,但在面部扁平程度上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有较大的差异,这恐怕并不是与更北地区的人群混血的结果,而是本地固有的体质特征。它是现代东亚蒙古人种的一个重要源头。目前已发现的察右前旗甸子沟新石器时代的一份标本,即属此种类型。庙子沟文化广布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是中原仰韶文化农人沿黄河河谷北上开拓新的农田,与河套地区原有居民混合共存的结果。[13]庙子沟的古颅骨和中原仰韶文化居民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仰韶居民的低面、低眶、阔鼻倾向十分明显,且有中等的面部扁平程度,而庙子沟居民却有中等的上面高度、偏低的中眶型和中鼻型,很大的上面扁平度,这些与仰韶居民不同之点,恰恰也就是古华北类型和古中原类型在种族特点方面主要的区别。推测庙子沟居民的这些相异于仰韶居民的体质特点,就是内蒙古中南部早于庙子沟文化的原住民固有的性状。

从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的考古发现来看,古华北类型的中心分布区大概是在内蒙古中南部到晋北、冀北一带的长城地带。重要的有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夏至早商的标本,凉城县毛庆沟和饮牛沟墓地的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的标本,张家口市白庙墓地春战之际的白庙Ⅰ组标本。这种类型还辐射到东北地区,重要的发现有彰武平安堡遗址的夏代纪年内的标本,康平顺山屯遗址的商周之际的标本,赤峰红山后、夏家店、宁城南山根、小黑石沟、克什克腾旗龙头山五个地点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居民(西周晚期至春秋前期)的标本。

古东北类型的主要体质特征是颅型较高,面型较宽阔而且颇为扁平,它和现代东亚蒙古人种的接近程度也较为密切。所不同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的主要是颧宽绝对值较大和较为扁平的面形。该类型的中心分布区在中国东北地区。在北方长城地带范围内,属于古东北类型的先秦时代居民的代表有:翁牛特旗大南沟新石器时代墓地的标本,敖汉旗大甸子墓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到早商)主要居民(大甸子第二、三分组合并的大甸子Ⅱ组)的标本,敖汉旗水泉墓地战国时代居民的一部分标本,张家口市白庙墓地春战之际的白庙Ⅱ组标本。

古西北类型的主要体质特征为:颅型偏长,高颅型和偏狭的颅型,中等偏狭的面宽,高而狭的面型,中等的面部扁平度,中眶型、狭鼻型和正颌型。它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中的华北类型显得颇为相似。该类型的先秦时期居民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上游的甘青地区,向北可扩展到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居延地区,向东在稍晚近的时期可渗透进陕西省的关中平原及其临近地区。在西北地区属于该类型的古代居民主要包括:菜园墓地的新石器时代居民,柳湾墓地的半山文化、马厂文化和齐家文化居民,杨洼湾墓地的齐家文化居民,阳山墓地的半山文化居民,火烧沟墓地、干骨崖墓地和东灰山墓地的早期青铜时代居民,核桃庄墓地的辛店文化居民,阿哈特拉山墓地的卡约文化居民等。至于青海湟中李家山组和新疆哈密焉不拉克M组的基本种系特征与“古西北类型”的其他居民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也许是面宽值略大一些或颅高值偏低一些,或许反映的是一种较之其他“古西北类型”居民保留了更多原始特征的地方性变体的性状。除此之外,在西北地区的蒙古人种资料中还有两个比较特殊的颅骨组:宁夏固原彭堡组和青海大通匈奴组。这两组居民的年代普遍偏晚一些,前者为东周时期,后者为东汉时期。他们的种系特征与“古西北类型”差别较为明显,在不同程度上都带有某些与现代北亚蒙古人种接近的体质因素。他们的种族类型似乎与分布于内蒙古长城地带蛮汗山北麓的凉城县崞县窑子东周时期居民具有一定的联系。

但进入汉代以后,北方长城地带的居民体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已经过鉴测的几批资料:察右后旗三道湾汉代鲜卑墓地、巴林左旗南杨家营子汉代鲜卑墓地、辽宁朝阳地区魏晋时期东部鲜卑墓地、察右前豪欠营辽代契丹墓地、宁城山嘴子辽代契丹墓地,都呈现显著的低颅性质,并伴以短阔的颅型,宽阔而扁平的面形,明显属于现代北亚(西伯利亚)蒙古人种的范畴了。外贝加尔的匈奴人,也是低颅的,但是是中长颅型和低颅的结合,俄国人类学家都认为属于蒙古人种的古西伯利亚类型(即“贝加尔类型”)。[14]杜门认为蒙古境内的匈奴人与外贝加尔的匈奴人在人种类型上是一致的,只是蒙古的匈奴人的面高略高一些。[15]在我国的北方长城地带,这种低颅和长颅结合的颅型,目前仅在战国的凉城崞县窑子墓地的颅骨标本中见到过唯一的一例。

总之,从现代人种学的观点来看,不但司马迁的匈奴为夏后氏后裔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前期生活在北方长城地带的均属高颅的古华北类型和古东北类型的居民和均以低颅为特征的汉代匈奴和鲜卑显属不同的种系。所以我们应该从“戎狄非胡”这个基本出发点来考察北方长城地带的游牧化过程。

进入汉代以后,北方长城地带的居民体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已经过鉴测的几批资料:察右后旗三道湾汉代鲜卑墓地、巴林左旗南杨家营子汉代鲜卑墓地、辽宁朝阳地区魏晋时期东部鲜卑墓地、察右前豪欠营辽代契丹墓地、宁城山嘴子辽代契丹墓地,都呈现显著的低颅性质,并伴以短阔的颅型,宽阔而扁平的面形,明显属于现代北亚(西伯利亚)蒙古人种的范畴了。另外,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一座东汉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一枚“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墓主人应属东汉时期内附的南匈奴贵族。该墓中共葬有三具尸骨,一男二女。从体质特征来看,该组头骨体现了比较混杂的种系成分。总的来说,多数特征可能和现代北亚蒙古人种相似,但另外一些性状,如较高的颅高和较小的鼻颧角等则不同于北亚蒙古人种而接近于东亚蒙古人种。

应该指出的是,就现有考古资料来看,北亚蒙古人种在北方长城地带的出现是战国前期。宁夏固原彭堡组(彭堡于家庄墓地)的种系特征与“古西北类型”差别较为明显,带有与现代北亚蒙古人种接近的体质因素。[16]内蒙古蛮汗山北麓的凉城县崞县窑子墓葬的种系特征与“古华北类型”差别也较明显。

外贝加尔的匈奴人,也是低颅的,但是是中长颅型和低颅的结合,俄国人类学家都认为属于蒙古人种的古西伯利亚类型(即“贝加尔类型”)。[17]杜门认为蒙古境内的匈奴人与外贝加尔的匈奴人在人种类型上是一致的,只是蒙古的匈奴人的面高略高一些。[18]在我国的北方长城地带,这种低颅和长颅结合的颅型,目前仅在战国的凉城崞县窑子墓地的颅骨标本中见到过唯一的一例。

总之,从现代人种学的观点来看,从新石器时代到春战之际生活在北方长城地带的均属高颅的古华北类型、古东北类型和古西北类型的居民,和均以低颅为特征的汉代匈奴和鲜卑显属不同的种系。所以我们应该从“戎狄非胡”这个基本出发点来考察北方长城地带的游牧化过程。

二、 夏代以前北方长城地带农业的兴起

全新世的大暖期使整个北方长城地带都开始被农业居民所占居。但由于这个自西向东绵延几千里的广阔地带,生态地质环境并不一致,所以农业发展的情形也有不同。

在西部,距今6000-4000年期间大部分地区是一个湿热同步的气候最适宜期。以旱作农业为主要生业的仰韶文化的分布,有了很大的扩展,典型遗址有秦安的大地湾、天水的西山坪、师赵村、礼县的高寺头、庆阳的南佐疙瘩梁、平凉的庙庄等。在青海东部的循化县也发现了庙底沟因素的遗存。西进的仰韶文化人群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创造出以精美陶器为特色的马家窑文化。代表马家窑文化晚期最高发展水平的马厂类型,向西分布到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安西等地,甚至向北分布到腾格里沙漠和额济纳旗地区。在甘肃东部、中部的仰韶文化母体中则孕育、产生出齐家文化。齐家文化的墓葬中除以大瓮装粟外,还随葬猪下颌,表明在农业的基础上养猪业开始发达。

总之在西部的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以种粟为主的旱作农业文化呈持续的逐步发展状态,在甘肃东部农业聚落的分布到齐家文化前期已经有相当的密度。在甘肃的中西部和青海东部,受复杂多变的地形的影响,聚落较小,且较分散。[19]

在中部,情况略有不同。

在大暖期到来之际,中原的农业居民从不同的通道进入这片变得适宜于旱作农业的地区。先是后冈一期文化居民从冀北、晋北进入岱海地区,再向西进。而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居民则沿着黄河溯流而上,在河套地区互相碰撞而产生了以阿善一期为代表的遗存。随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居民继续北上,使内蒙中南部地区的庙底沟文化因素越来越显著。在岱海地区及其东北方,以庙底沟为主导因素,在东方的红山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庙子沟类型;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和南流黄河的东岸地区,在庙底沟类型的基础上,吸收了陇东地区马家窑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海生不浪类型(或称白泥窑子类型);在河套以北、大青山南麓的狭长地带,则形成了有前两种类型过渡性质的阿善类型。[20]这三个类型的分布区的气侯条件有差别,海生不浪类型的分布区相当温湿,最有利于农业发展。庙子沟类型的分布区降水量虽更高,但气温较低,故农业文化不如前一地区发达。阿善类型分布区的温度虽比海生不浪类型分布区更高,但降水量很少,也不利于农业文化发展。[21]王明珂曾指出,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细石器占有一定比例,说明该地区居民比中原同期居民更依赖畜牧或狩猎。套北地区的细石器比例比其东其南地区更大,河套以西地区的细石器最。发达,说明该地区农业在生业中占的地位是由南往北、由东向西递减的。这种观点是值得重视的。[22]只是细石器究竟是和狩猎还是畜牧相联系,尚需更多的考古发现来证明。

在这个地区大约距今5000年时开始的龙山时代,气温和降水量都比仰韶时代下降了,以岱海地区为例,年平均气温从3ºC下降到0ºC,降水量由每年420mm上升到650mm又下降到250mm。但在气侯逐渐恶化的情况下,岱海至套北山前台地一线的农业文化仍然存在,即所谓老虎山文化。而且可能因为资源竞争的加剧,出现了不少石筑的城堡。[23]

在研究得比较充分的岱海地区,可能是因为维持早期农业的水热条件比较脆弱,而季风尾闾的作用又使该地的气侯发生周期性的波动,所以农业文化呈现“间歇期”的现象。据田广金的研究,在距今6000-5800年间的突然降温事件使该地区出现了约200年的文化空缺现象,然后便是庙子沟类型(他归属于“海生不浪文化”)的兴起。在距今5000年前后又发生了一次突然降温,又出现一次200年的文化空缺现象。然后便是老虎山文化的兴起。在距今4300年又发生一次降温事件后,老虎山文化在原分布地就衰落了。[24]

在北方长城地带的东部,情况又不一样。

现在考古界一般的观点认为,西辽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萌始于有较多石耜的赵宝沟文化,(大约始于距今7000年),这种文化明显植根于当地的以采集、狩猎为主要生业而有大型围濠聚落的兴隆洼文化(大约始于距今8000年),但吸收有来自河北的后冈一期文化的因素。到了大约距今6000年开始的红山文化时期,既有发达的石耜,又有发达的石刀(?),表明农业有新的发展。据敖汉旗的调查资料,红山文化的聚落也激增为兴隆洼文化的4倍。这时已出现了中心遗址和聚落群,有坛、庙、?V为标志的宗教中心。而从大约距今5000年起的小河沿文化,却呈明显的衰退现像。从敖汉旗的调查资料看,小河沿文化的遗址数仅为红山文化遗址的1/5。而且在大约距今40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兴起之前,似乎还存在一个文化间歇期。

关于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这次全面衰退的原因,目前尚无普遍接受的解释。

宋豫秦推断是红山文化的大范围犁耕引起的沙漠化所致。[25]李水城则根据科尔沁沙地在距今5000-4000年有一次扩展,认为引起沙地复活和扩大的气候恶化,导致农业的迅速衰落。[26]

总之,从现有的考古知识来看,夏代以前的北方长城地带已经遍布早期农业居民,但受气候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各地的农业在生业中占的比重不一,有的地区农业的发展很不稳定,甚至有间歇的现象。西部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养猪业的明确证据。中部和东部的畜牧业证据还不充分。

三、 夏代经济形态的转变和双向的文化影响

夏代始于大约距今4000年之际,那时北方长城地带的气候已经开始由温湿向干冷转化。这导致文化上的一系列变化

在西部,对陇西的葫芦河流域的考古和地理的综合考察表明,该地在距今4200-4000年(齐家文化后段)是气温和降水量快速下降的阶段。距今4000-2100年则是气温和降水量继续匀速渐降的阶段。[27]这使本来分布很广的齐家文化在其晚期呈现衰象,首先表现在聚落缩小,且分布密度降低。到齐家文化之后,这些表现愈发明显了[28]

但是在甘肃西部,大体和中原夏王朝在时代上平行,分布着一种四坝文化,这种文化可能是由河西马厂类型演变为“过渡型遗存”再发展变化而来的。从墓葬中随有穿孔石刀、环状穿孔石锄、铜镰等农具,又普遍殉牲(羊、牛、马、狗、猪)来看,可能是半农半牧式的经济。家畜以羊为主,墓中常见成对的羊角、羊腿、羊胛骨。火烧沟墓地曾发现有贮存粟的大陶罐。[29]东灰山遗址四坝文化地层中则采集到很多的炭化小麦、大麦、黑麦、黍、稷、高梁籽粒,进一步证明了农业的存在。[30]

在中部,上节已经谈到了大约距今4300年的突然降温事件,使河套以北和东北方的老虎山文化像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一样衰落了。但是据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所获的有明确层位的孢粉资料分析,在套内的鄂尔多斯地区,朱开沟遗址第一段的时期,仍属森林草原景观,水热指标仍在适宜于农业生产所需的变异范围内。到第三段时期(即约距今4000年前),已属灌木草原影观,气候已向更为干冷方向发展。到第五段之时,已接近于典型的草原景观。当地居民的生业,也相应地从以农业为主而向半农半牧发展。从畜牧业的内部结构来说,第一段猪、羊、牛骨的比例是1;0.45:0.36,到第四段时(相当于夏代后期)已变成1:1.15:1.15。[31]

东部地区也和中西部一样经历过急剧干冷化的时期,这从距今4000-3800年渤海有一个明显的低海面时期,可以为证。[32]但在距今约4000-3400年间,西辽河流域却存在一种相当发达的农业定居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据敖汉旗的调查,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址数比红山文化要多五倍。据最近在喀喇沁旗大山前遗址该文化中、晚期8个单位所取土样做的孢粉分析,可认为当时努鲁儿虎山以西的区域是属于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景观,反映气候温暖较湿,[33]这和遗址中发现的动物骨赂中有狍、鹿、兔和斑鹿(药王庙)可互证。对该文化的居址发掘表明,早期的半地穴式住房后来逐渐向地面式过渡,这大概也是气候逐渐转暖的反映。

王立新的研究表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是由豫北冀南的后冈二期文化因遇突发事件而居民运距离迁徙到西辽河流域,吸收当地原居民的文化成分而产生的。[34]当这批来自南方的农业居民到达此地时,当时的水热条件应该仍能支持种植业的最低需要。后来气候的逐渐转向暖湿,则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该文化遗址面积大,堆积有厚达5-6米的,而且常见设防的城堡和位于山顶的祭祀场所,成群的聚落分布表明社会组织的发展。

在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中,适于中耕除草中的有肩石铲占1/3以上。收割用的石刀也常见。灰坑壁上每能见到木耒留下的齿痕。说明农业的发达,特别是精耕细作的发展。很多遗址中都发现了谷粒,经鉴定,主要品种是稷和粟。

大山前遗址1996-1997年发掘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单位中出土的2145块可鉴定动物骨骼中,猪、牛、羊、狗占的比例为48%、24.3%、15.3%、10.9%,敖汉旗大甸子墓葬中殉牲多为猪和狗。

综上所述,距今4000年前后开始的气候干冷化过程,并没有马上导致北方长城地带农业文化的全面衰退,在某些地区仍存在着农牧相结合的经济形态。尤其是西辽河流域的农业发展很突出。这个地带在夏代已知养猪、牛、羊,东部以养猪为主,中西部则养羊发达。不过这时还没有发现驯养马的确切证据,所以即使是在中、西部地区,养羊为主的牧民虽可能在一年之内就数易牧场。却不可与后来专化的游牧业混为一谈。

四坝文化、朱开沟第三、四段遗存和夏家店下层文化都已进入了青铜时代,北方系青铜器在这个时代已经出现于北方长城地带了。我在1982年提出“北方系青铜器在二里头晚期已经存在,而且对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产生了影响”时,还带有相当大的推理性质,[35]由于近年来不断公布的新资料,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证实。[36]

夏代的北方系青铜器是在本地的文化基础上,吸收了南方的黄河流域文化和北方的欧亚大草原文化的双向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例如,辽宁锦县(今称凌海市)水手营子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中随葬的连柄铜戈,[37](日本京都藤井齐成会有邻馆收藏一件相似的戈[38])显然是中原二里头文化铜戈影响的产物。北方长城地带地受中原影响喜爱用戈的传统从长代即已开始。又如,四坝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种套管式铜锛,[39]曾发现于俄国西伯利亚托木斯克地区的楚雷姆河上,[40]蒙古的肯特省[41]以及东哈萨克斯坦。[42]这种锛的较原始的形式在西伯利亚的塞伊姆—土尔宾诺文化[43]和卡拉苏克文化中也有发现,[44]应是起源于西伯利亚地区的。在我国,和哈萨克斯坦交界处的塔城曾发现过这种铜锛,[45]所以这种铜锛很有可能是通过新疆传到甘肃西部的。在更东的鄂尔多斯地区也有发现,[46]早年滨田耕作也收集过一件。[47]可见这种锛在北方长城地带曾有较广泛的分布。今后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图一)。过去我曾提出过夏家店上层文化(包括后来分出来的大坨头文化)中流行的喇叭口形耳环,渊源于安德罗诺沃文化。[48]埃玛·邦克在没看到我的文章的情况下发表了同样的见解。[49]现在由于在四坝文化中出土这种形式的耳环,[50]朱开沟遗址也采集到喇叭口作实心体的变体[51],大大增加了这种见解的可信度。应该强调指出,安德罗诺沃文化喇叭口形耳环都是圆喇叭口,而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这种耳环都是扁喇叭口的。然而,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1997-1998发掘季度发掘的寇泽尔布拉克Ⅰ、Ⅱ号墓地中,耳环都是既有圆喇叭口的,又有扁喇叭口的。[52]可见喇叭口形耳环也是从哈萨克斯坦经新疆传入北方长城地带的。这种扁喇叭口耳环在北方长城地带的东部一直延续到西周早期,,多有金质的。成为一种有代表性的传统装饰品。

过去有不少学者把特定式样的刀子和短剑作为中国北方系青铜器的代表性器物。但认为其出现年代不早于商代。现在在西部的四坝文化和东部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中都已发现了柄身连铸但有明显分界、刀背起脊、环形柄首的刀子,说明这种和西伯利亚的塞伊姆—土尔宾诺文化的青铜刀子相似的器物,在夏代已经出现于北方长城地带了。新公布的四坝文化的铜器中还有饰四个羊首的权杖头,连珠状饰、各种泡、扣等,使我们得以把本来以为出现甚晚的北方系青铜器都提早到了夏代。所以我们有理由期望北方式的短剑将来也会在长城地带的夏代遗存中出现。

总之,欧亚大草原地带对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文化影响早在夏代就已经表现出来了,但当时北方长城地带的居民并不是游牧人,因此我们必须把文化影响和经济形态的转变这两个不同的问题分开研究,不可混为一谈。

四、商至春秋北方长城地带的考古学文化和族属

有人认为四坝文化可能结束于距今3500年,即已经进入商代早期。[53]朱开沟遗址的第

五段遗存中存在商代二里岗文化的铜鼎、铜爵、铜戈、陶鬲、陶豆、陶簋、陶盆等,时代至少晚到二里岗上层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结束时代也和朱开沟第五段差不多。

在这之后,北方长城地带的文化发展脉络并不很清楚,在考古上存在很多空白的时段和地区。从现有的考古知识归纳,在这一时期内从西到东大概有以下一些考古学文化和尚未命名为“文化”的遗存。

西部地区

在甘肃西部,晚于四坝文化有分布于玉门、酒泉一带的所谓“{善}(左马右善)马类型文化”[54]以及在安西、敦煌发现的所谓“兔葫芦组”遗存。[55]前者无鬲 而后者有鬲,究竟是同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墓地所出和居址所出以致不同,还是两种不同的考古文化,因为发现材料不足,尚无法断言。遗存年代均应在公元前1千纪范围内。

齐家文化之后,甘肃中部和青海东部有几百年的考古上的空白。在兰州附近、洮河和大夏河流域后来兴起了辛店文化,其早期为山家头期,接着是姬家川期,然后是张家嘴期。辛店文化的形成与齐家文化晚期的分化发展可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56]辛店文化是有鬲的文化,可能始于于早商,结束于距今2800-2600年。

在青海东部的黄河沿岸和大通河、湟水流域,和辛店文化平行发展着卡约文化。卡约文化可能进入夏,下限可能晚到距今2600-2500年。卡约文化和辛店文化都可能是从齐家文化晚期的一种地方类型演化而成。[57]卡约文化在发展中又进一步分化为不同的地方性类型,这反映了西部地区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卡约文化的墓葬中不随葬鬲,但居址中发现过不完整的鬲。

甘青地区的“唐汪式陶器”自被发现以来有不同的认识。或把唐汪式陶器和辛店文化乙组(即张家嘴类型)合并为“唐汪文化”。[58]或认为唐汪式陶器应归入辛店文化张家嘴类型。[59]或认为唐汪式陶器是承卡约文化而发展来的,应属卡约文化系统。[60]或认为,唐汪式陶器是直接从齐家文化的大夏河类型和湟水类型两方面影响下产生的独立存在的一支文化,经历了与辛店文化及卡约文化大体一致的时间,与两种文化都发生过联系。[61]

在甘肃东部和陕西,齐家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结束后,也存在一段时间的考古上的空白。其后出现了相当多的文化类型。考古史上最先提出的是寺洼文化,后来甘肃省又提出了“安国式陶器”,或将寺洼文化分为寺洼类型和安国类型,视为同一文化早晚不同的两个类型。[62]或认为,寺洼山的遗存年代较早,时代较晚的遗存建议分别命名为栏桥—徐家碾类型和九站类型。[63]该文化的鬲比较发达,从鬲的制法上反映出和齐家文化的渊源关系。[64]寺洼文化形成于商代中晚期之交,下限已进入春秋。[65]

所谓“董家台类型”已零星发现于甘谷、武山、榆中、民勤一线,绵延500公里,不限于甘肃东部。李水城认为它的年代可能和辛店文化山家头期接近,源于齐家文化晚期阶段有圜底彩陶的分支,向西发展而成为沙井文化之源。[66]

分布于甘肃中部的沙井文化发现很早,但一直工作不多,从已有的发现来看,年代或有可能早到西周,晚到春秋晚期或战国。也是有鬲的文化。[67]

在甘谷毛家坪发现了和秦文化共存于一个聚落内的以铲形足根袋足鬲为特征的“毛家坪B组遗存”。在该居址中的毛家坪B组遗存的年代可比定为春秋中晚期至战国。铲形足根袋足鬲在甘肃的天水、平凉和庆阳地区,宁夏的固原地区、陕西的宝鸡地区都有发现,并出于战国秦墓中。这种遗存可能和寺洼文化有继承关系。[68]

作为周文化形成的两个主源之一的刘家文化,分布在甘肃东部和陕西的渭水流域,现在不少研究者认为所谓“石嘴头—晁峪类型”是早期的刘家文化。其年代早到殷墟文化二期以前。[69]从它的典型器物袋足分裆鬲来看,也和齐家文化有渊源关系。在陕西还存在着和刘家文化有相同之处而又有一定区别的碾子坡类型和其他类型。[70]

最后还应该提一下在青海湖西侧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诺木洪文化,1959年发掘这种文化的搭里他里哈遗址。[71]。其年代上限应该在距今3000年以前,下限可能在前1千纪的下半叶。文化上保存有齐家文化的因素(陶器上的横篮纹),从陶器和青铜器上看和卡约文化有联。

从上面简单的概述可以看出,整个西部地区在齐家文化衰亡后,有一个相当广大的考古空白区,但随后兴起的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等都延续到东周,不再有空白期段。即使是齐家文化后的空白期,似乎也不应理解为该地居民的撤离和文化的中断,而应设想为,居址变小和密度降低到目前田野考古尚不易发现的程度。否则继而兴起的文化就不会都表现出和齐家文化的不同程度的渊源关系,都使用双耳罐、袋足分裆鬲。构成一个大的文化系统。

应该强调指出的是,该地区在夏商以后的文化发展是一种分化的态势。从统一的齐家文化分化为各个互不相同的考古学文化,这是一个层次的分化。而每种文化又区分为不同的地方性类型,这是又一个层次的分化。

俞伟超已经指出,甘青地区的这些商周时代的文化,是史书上称为“西戎”和“羌”的人群所遗留。[72]中原民族把非华夏血统的好战的异族统称为戎,是从西周开始的。“西戎”是对西方之戎的统称,主要构成就是羌人。《说文》:“羌,西戎牧羊人也。”强调他们是从事牧羊业的。其族称大概也是得名于此。西部地区在大暖期结束后养羊业发展起来。已经发掘过大批墓鲽的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中,都有殉牲习俗,且都以羊为主,[73]就说明了这一点。就是在商代后期东进到关中地区的碾子坡类型的遗址,也出土大量的牛、马、羊骨,而农业生产工具数量少而简单。[74]青海湖以西的诺木洪文化遗址中,出大量的兽骨和毛皮制品,晚期还发现大型圈栏和稗牦牛陶塑。说明该地不仅饲养山羊、绵羊,还饲养藏牦牛。牧业很发达。不过,目前还没有从考古上确定西部地区何时开始有骑马术。《诗·?》;“古公??父,来朝走马”如为史实,则推测西部地区可能在商代也已知骑马术,再加上墓葬殉牲中常见的狗,养羊业应该有长足的发展。不过,考古学文化上的分化趋势,和《后汉书·西羌传》记戴的“戎本无君长”,都说明他们社会发展的滞后和组织的分散,自然会限制畜牧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而且,如果相信《后汉书·西羌传》所载,羌无弋爰剑在秦厉公时(前580-573年)由秦国亡归诸羌中,“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爰剑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日益众。” 又《左传·襄十四年》载原居瓜州之姜戎氏被秦人所逐而归晋,晋惠公。(前650-637年)赐以南鄙之田。“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不侵不叛之臣。”则羌人到春秋时还未必有专业化的游牧业。

殷墟甲骨文中常见商人对羌作战和俘获羌人,并以为人牲的卜辞。这和殷墟时期商文化和刘家文化同时分布到关中地区是相应的。羌人在周人的形成和建立王朝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和周人的关系很密切,在西周前期,一方面可以看到像宝鸡竹园沟那样的有很强寺洼文化色彩的西周贵族墓;[75]另一方面可以看到进入寺洼文化分布区的周人墓。[76]但到西周晚期,是姜姓的申侯联合了西戎中的犬戎攻杀了周王,“居于泾渭之间”(《史记·匈奴列传》)迫使周的重心东迁到洛阳地区。这是西戎对中原最富攻击性的时期。后来秦国在西戎中兴起,逐步征服了一部份西戎,使甘肃东部的毛家坪秦人聚落中和宝鸡地区的战国秦墓中都出现了显然是戎人的铲足根袋足鬲,这表明西戎的一部分在春秋以后融入了秦人之中,而河湟地区的保持独立的羌人(应该还有氐人,但在考古学文化上还不知如何区别),仍分为多部,不相统属。所以《西羌传》记秦孝公时使太子驷率戎狄朝周显王,竟有九十二国之多。

这个时期这个地区的青铜器仍是受到两方面的影响。来自中原的以青海西宁朱家寨卡约文化遗址发现的二里岗上层的铜鬲[77]和甘肃庄浪徐家碾寺洼文化墓葬中出土的西周早期的戈、镞、三角援戈[78]为代表。北方系青铜器已发现的还不多,但很有特点。如多矛、多管銎阔体战斧,有造型奇异的多孔“钺”,[79]都不见于其他地区。表明本地应有自身的铸造业。

中部地区

在中部,朱开沟遗址结束后当的土著文化也一个“间歇期”,北上的商文化随之也急剧南退了。随之而发生的是北方系青铜器在北方长城地带的中部和东部有了很广泛的分布。[80]前一种情况或许可以用气候的干冷化使从事农业的居民不得不向南退走来解释,但我们还必须解释那些遗留下北方系青铜器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田广金曾经设想,“朱开沟文化晚期(距今3500年)出现了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之后,这个农牧结合型文化便开始向东南方向移动,发展成陕西北部的李家崖文化。”[81]但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否如此,还未经类型学的严格论证。1997年在内蒙古的清水河县西岔村的发掘,发现了年代上和李家崖文化大体相当的遗址和墓葬(该遗址第三期遗存,而层位上早于此的第二期遗存可归属朱家沟文化),而有“西岔文化”的提出。[82]在清水河县的老牛湾村、埋坟焉村和碓臼沟也发现了西岔文化的遗存。[83]既然在南流黄河的东岸和西岸一样存在着晚商到西周的另一种文化,而且西岔遗址的陶器和生产工具和房址表明居民仍是定居并有农业的。朱家沟人向南移动成为李家崖文化的设想可能过于简单化了。

西岔文化的青铜器是墓葬中出土的,加上采集品,已发表了管銎斧、刀子、銎内戈、空首斧、锥、耳环(弹簧式和一端砸扁式两种)、扣七种(图二),而且还在一个灰坑中发现了一批陶范,可辨的器形有管銎斧、短剑、空首斧等。这对弄清这一地区北方系青铜器的文化归属有重要意义。李家崖文化过去发表的发掘简报中没有北方系青铜器的报导,[84]吕智荣在一篇论文中提到过在李家崖古城遗址中发掘的一批墓,绝大多数无随葬品,有三座墓各出一件兵器。[85]但语焉不详,至今也未发表器形。现在从西岔文化的情况来看,过去清涧和绥德一带收集到的商代北方青铜器,[86]比较肯定应属李家崖文化。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清涧的张家孤和解家沟发现的直线纹青铜簋[87]和中原商周铜簋形式不同,而是和李家崖文化中的高圈足敞口陶簋[88]相似。从西岔的情况来看,李家崖文化的居民也有自行铸造青铜器的能力。

李家崖文化在陕西分布的南界还不清楚,在甘泉史家湾的发掘表明,这里的“西周遗物”(其中有一部分可能早到商代)已经不属于李家崖文化了。[89]

山西过去发现过很多和绥德、清涧很相似的混有殷墟式青铜器的北方系青铜器,李伯谦据以提出了“绥德—石楼类型青铜文化”的概念。并将这些青铜器分为五期,年代自盘庚至帝辛。[90] 山西吉县上东村的青铜器是明确出于墓葬中的。[91]吕梁县桃花庄的青铜器据报道也出自墓葬,“墓只留下竖穴腰坑残迹,还见到两尸骨”。[92]石楼县义牒发现的青铜器也伴有人骨,应出于墓中。[93]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在太谷白燕发掘时曾发掘过一座已盗的墓,残存一件一端为云形片状的金耳饰。[94]但是只在义牒的发现伴有一件树皮般浅乱绳纹的陶罐,不足以判定在山西境内的“绥德—石楼类型青铜文化”是否也属李家崖文化。虽然,石楼后兰家沟[95]、永和下辛角村[96]、吕梁片罗村[97]都发现和清涧寺焉[98]相同的金质云形耳饰;石楼桃花庄出土的直线纹簋[99]与清涧张家孤和解家沟型式相同;柳林县高红(山)H1出土的陶器和李家崖、薛家渠相似;[100]都可以作为山西境内的“绥德—石楼类型青铜文化”也属于李家崖文化的间接证据。但金质云形耳环在陕西淳化的黑豆嘴也出过,那里的陶鬲就显非李家崖文化的。[101]所以,毕竟需要做更多的田野考古工作才能弄清历史的真相。

从文献史料看,春秋时代的中国北方戎狄非常活跃。《左传》中“戎狄”是一个泛称,而在陕、晋、冀地区主要是指群狄。狄又有白狄、赤狄、长狄之分,赤狄又有?Z咎如、潞氏、甲氏……之分,不相统属且彼此攻击,但对华夏诸国有很强的侵略性。伐邢、入卫、灭温、伐郑、败周师、侵齐、侵鲁等记载不绝于史。晋国处于群狄围绕的形势,所谓“狄之广漠,於晋为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故对狄战争尤为频繁。到前594-593年灭了今晋东南地区的赤狄黎氏、甲氏等国,前541年在今晋北“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才取得了对狄的决定性胜利。对狄战争的重心转向河北北部的鲜虞(白狄之一支)。白狄本来分布在南流黄河以西,所以晋国对秦国国君说:“白狄及君同州”(《左传·成公十三年》)而曾流亡于狄地十二年的晋文公重耳自述曾“从狄君以田渭滨”(《左传·僖公十四年》)。其远抵冀北是春秋晚期之事。

史称“狄,隗姓也”(《国语·周语中》富辰语),重耳娶?Z咎如之女称“季隗”亦可为证。以周之姜姓源于商代的羌人,羌方为例,则周之隗姓源于商代之鬼方。从《易·既济》:“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和武丁后期卜辞结合分析,鬼方被征伐后已加入商王为首的军事联盟。鬼侯成为纣的三公之一。[102]

周人在商代对鬼方采取过军事行动,故《古本竹书纪年》称“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隗姓的狄人一部分在周初的大征服中降伏于周,故封晋国始祖唐叔时曾分予“怀(即“隗”的假借字)姓九宗”(《左传·宣公四年》)也就是很多隗姓的宗族。而西周时北方的狄人仍是周王及其诸侯的重要军事对手。河北元氏县出土的西周初的臣谏簋铬文:“唯戎大出[于]氐,邢侯搏戎。”以春秋初年狄伐邢而导致邢国迁徙来推测,周初封邢是抵御狄人的重要据点,邢侯所搏之戎就是隗姓的狄人。[103]著名的小盂鼎铬文记载了周初一次伐“鬼方”的战果:“获或四千八百十二或,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俘马匹,俘车卅两,俘牛三百五十五牛,羊卅十八羊。”可以看出鬼方的马、牛、羊并不比华夏各国多,显然不是专化的游牧部族。

现在有不少研究者认为李家崖文化(或包括全部的“绥德—石楼类型青铜文化”)就是鬼方遗存,但特别难解的是山西全境的“绥德—石楼类型青铜文化”从来没有发现和西周礼器、兵器共生的例子。而且,山西也没有发现过一个西周至春秋的狄人的遗址或墓地。这说明现在在这个时段中的山西考古工作还有很大的缺环。目前可以作为线索的只有两项资料,一是1963-1987年在侯马上马墓地发掘的千余座两周之际到战国中期的墓葬中,出土了数量不太多的非晋式陶器。[104]另一是在灵石县旌介村殷墟式与北方系青铜器共存的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非商式陶鬲(M2;4)。[105]这件鬲实际可以和晋中地区相当于二里岗上层时期的杏花村六期二段陶鬲(如H309;1),相当于殷墟早期的杏花村墓地的某些鬲(如M4:1)排成一个演进系列。[106]而和上马墓地的部分非晋式鬲连接起来(图三),这种鬲显然和李家崖文化的代表性的鬲不属于同一个系统。所以我设想,在山西的中南部其实存在一个和李家崖文化平行发展的考古学文化。当然,这须要今后田野工作来验证。

关于白狄,《潜夫论·志氏姓》“亘姓白狄”,亘是恒字用于“恒娥”一词时的异体写法,非姓氏。而《谷梁传·昭公十二年》范宁注:“鲜虞,姬姓白狄”,《潜夫论》中的亘字很可能是姬字传写之误。同为姬姓之周人在起源上和李家崖文化起源上有无某种联系,是一个饶有趣味的研究题目。

有两秕遗存应予特别重视。一批是1984在陕北米脂张坪发掘的四座墓。[107]都是仰身直肢,头北。其中有随葬陶器的三座墓都是鬲、豆、盆、罐的周式组合。但鬲绝非秦式,而和上马墓地的晋式鬲相近,罐却瘦高不似晋的罐。参照上马墓地的分期,三墓约为春秋早期到中期。可定为春秋中期的M2中既出中原式的圭道戈,又出北方系的带扣和三棱镞。当时陕北既非秦地,亦非晋地,则这种既有周系文化色彩、又有地方特色的遗存的族属,很值得玩味。

另一批是1998年在内蒙清水河县西麻青村发掘的19座墓。[108]仰身曲肢为主,仰身直肢次之。头北。殉牲现象普遍,一般用羊肢骨。陶器为鬲、罐、盆的组合,鬲和张坪相似,而年代稍早。罐形特殊而有的肩有小双耳。墓中出北方系铜带扣和弹簧式耳环,料珠项链、骨簪等。这批墓看来和张坪不是一个文化类型,而是年代上大体平行的另一类遗存。

这样的遗存启发我们:狄文化并不一定是和周文化全然相异的文化,本来李家崖文化和西周文化就有相通之处的。而且不能把狄文化想像为只有白狄、赤狄两支,他们可能和西方的羌人一样,也是多分支的。

东部地区

燕山以北努鲁儿虎山以东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结束,伴之以距今3400-3300年达来诺尔湖的湖面缩小,湖滨发育的地层中夹有风砂透镜体。[109]由孢粉分析得知草本植物占优势而木本植物只有松属[110]。宋豫秦推测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大规模农垦导致了西辽河流城的沙质荒漠化[111],这可能是使努鲁儿虎山以西的地区在夏家店下层文化衰退后文化遗址十分稀少的原因。但这个地区的赤峰牛波罗[112]、克什克腾旗天宝同[113]、翁牛特旗头牌子[114]都出过殷墟式青铜礼器,而且还有商代晚期到周初的北方系青铜器及其石范发现于赤峰地区。[115]它们是何人所遗,尚待探究。

经过了大约400年的间歇期,生态系统大概逐渐得到自我恢复了,距今3000年左右夏家店上层文化在此兴起。这种文化在人种和文化因素上都有源自东方下辽河地区的高台山文化的迹象[116]。夏家店上层文化是一种半农半牧经济所支持的定居文化。但遗址的规模、房址密度和文化堆积的厚度均不如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农具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一样有清理林木用的石斧,翻耕用的木耒(灰坑壁上的痕迹)和收割用的石刀,但中耕工具很少,农业显然比夏家店下层文化粗放。除建平水泉遗址中的一个窖穴中残存0.64米的炭化谷物(鉴别出粟、稷两种),[117]在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和喀喇沁旗大山前遗址中均发现保存炭化谷物的祭祀坑[118]。家畜以猪为主。大山前遗址所获的162块可鉴定动物骨骼中,猪占599%,狗12.96%、牛12.96%、羊11.73%,马和马鹿各一例。[119]可见畜牧业并不是很发达,更非游牧。该文化已知骑马术并已掌握马车。

夏家店上层文化发展到相当的水平,出现了像小黑石沟石椁墓这样的大墓[120]随葬400多件(组)器物,其中中原式青铜礼器就有商末周初到西周晚期的共15件。其中还有许季姜簋。该地这样的大墓不止一座,还收集到有长铭的懿王时期的师道簋,[121]应该也是大型墓的随葬品。这类墓在规模上不亚于同期中原中小诸侯的墓。

夏家店上层文化很早就被误认为东胡遗存,虽然越来越多新出的证据表明这种见解的荒谬,但先入为主的成见仍影响着考古界和史学界的不少人。其实,夏家店上层文化应该是山戎的遗存。[122]这种文化在春秋早期后明显的衰退,应该和齐桓公北伐山戎的军事行动有关。

在努鲁儿虎山以东,夏家店下层文化结束后,生态环境变化辐度可能不是很大,故继而即有魏营子文化兴起。这种文化主要分布于大小凌河流域,年代相当于商代后期到西周前期。这种文化既有从夏家店下层文化继承的方面,又有来源于高台山文化的成份,又有来自朱开沟文化和张家园上层文化的影响。北方系青铜器也屡有发现。[123]在大小凌河流域发现过二里岗上层的商式青铜器,[124]究竟是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还是属于魏营子文化的还不清楚。但多批晚商至西周前期式样的中原式青铜器的发现[125]无疑表明魏营子文化是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

西周晚期至战国,大小凌河流域又兴起了以东北系铜剑为重要特征的凌河文化[126]。即朱永刚所谓的“大、小凌河流域含曲刃短剑遗存的考古学文化” 。[127]这种文化是在魏营子文化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辽东地区、夏家店上层文化、中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而形成的。

这两种文化目前的考古发现不多,遗址发掘尤少,所以对其经济类型仍欠了解。在魏营子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工具,有开辟耕地用的石斧和收割用的石刀,不见中耕用的石铲,可能农业较为粗放。墓中殉猪(前腿)、殉羊(头)各一见,无从推定畜牧业的发达程度。墓葬有随葬青铜车马器者,恐怕只限上层人物使用。凌河文化的情况无大不同。墓葬中流行用铜斧随葬的现象说明砍伐工具进步了,可能反映生产力的提高。墓中出现殉牛,晚期的墓葬有殉马坑,随葬车马器的墓也多了。

关于凌河文化的族属众说纷纭,尚无统一见解。但可以肯定,靳枫毅把凌河文化合并于文化面貌全然不同的夏家店上层文化而都当成东胡,是十分错误的。我认为,魏营子文化和凌河文化乃是先秦史上很著名的“貊”人的遗存[128],并相信会有新的考古发现不断证实这一点。

总之,夏家店下层文化之后的努鲁儿虎山东西两侧,文化发生了分化,但这种文化是在反映不同民族传统的器物特征方面,在经济形态方面都是农牧兼营的定居文化。

在燕山以南地区,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平行发展着大坨头文化[129],如果要进一步细分,冀东滦河流域以唐山大城山T9②、T4②为代表的夏代遗存既不同于大坨头文化,也不同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应另立一个类型[130]。桑干河流域的同期遗存也自有特点,可考虑另立一个类型。

大坨头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基本上是同时结束的,但大坨头文化之后并没有出现一个文化间歇期,继起了所谓“围坊三期文化”。围坊三期文化有继承大坨头文化的一面,但是是大坨头文化受到多种外来文化冲击而形成的。它有上文已提到的来自陕西先周文化的分,还有其他来自西方的成分,而其引人注目的乃是在滦县[131]、迁安[132]、等地随葬围坊三期文化陶鬲、陶罐的墓中,每有殷墟式青铜礼器和北方式青铜器共存。这同样也反映该时期文化的多元性。李伯谦主张把围坊三期文化合并到时代更晚的“张家园上层类型”中[133]。实际上这是相当于中原商代后期的一个独立阶段[134]。房山镇江营的发掘也证明它可以单划为“商周第二期”[135]。京、津、唐地区的围坊三期文化和大小凌河流域的魏营子文化是大致同期的,但比魏营子文化看来更兴盛。

继围坊三期文化兴起的张家园上层文化,是在围坊三期文化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新的外来文化成分而形成的[136]。随着燕国建立而到来的西周文化对围坊三期文化有很大的冲击。初期的燕国是在围坊三期文化的分布区内的殖民地。张家园上层文化存在的主要时段是西周,这时在唐山地区也许可以单独划出一个“古冶类型”[137]。随着燕国的发展,本地文化的原有居民逐渐被融入燕文化之中。但是东周时期燕山山地的河谷中仍不断有东来的人群活动,使冀北地区的文化呈现万花筒的格局。

[1]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41页。

[2] 《大草原の骑马民族——中国北方の青铜器》,东京国立博物馆,1997年。

[3] 陈立柱:《夏文化北播及其与匈奴关系的初步考察》,《历史研究》1997年4期。

[4] 田广金:《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的匈奴考古》,《考古学报》1983年1期。

[5] 靳枫毅:《夏家店上层文化及其族属问题》,《考古学报》1987年2期。

[6] 在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考古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初载于《内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1、2期合刊,后收入《林?V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7] 在第四次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宣读的论文,初载于《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5年。后收入《林?V学术文集》。

[8] 林?V:《戎狄非胡论》,《金景芳九五诞辰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9] 朱泓:《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中国古人种学研究体系》,《我的学术思想》,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10] 同注7。在后来正式发表的这批颅骨的研究报告中,潘其风对此表述为:前一组接近东亚蒙古人种。后一组的“主要种族成分也与东亚蒙古人种接近,但……表现出存在着北亚蒙古人种的基因成分。”(潘其风:《大甸子出土人骨的研究》,《大甸子》附录一,科学出版社,1996。)

[11]在体质人类学上,从颅高和颅长的比值把颅型分为"低颅(或称圆颅)"、"正颅"和"高颅",从颅长和颅宽的比值把颅型分为"长颅"、"中颅"和"短颅",从颅宽和颅高比把颅型分为"阔颅"、"中颅"和"狭颅"。

[12] 朱泓:《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古代种族》(2001年8月在长春举行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青铜时代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

朱泓:《中国西北地区的古代种族》(未刊稿)

[13] 严文明:《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有关问题》,《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

[14] (俄)捷别茨:《苏联古人类学》,1948,莫斯科

(俄)戈赫曼:《外贝加尔古代游牧人的人种特点问题》,《苏联民族学》第6期,1967

(俄)马莫诺娃;《外贝加尔匈奴人的人种学》,《民族史中的人种演进过程》,莫斯科。1974

[15] 杜门:《蒙古匈奴人的人种特征》,《蒙古的古代文化》,新西伯利亚,1985。

[16] 韩康信:《宁夏彭堡于家庄墓地人骨种系特点之研究》,《考古学报》1995年1期。

[17] (俄)捷别茨:《苏联古人类学》,1948,莫斯科

(俄)戈赫曼:《外贝加尔古代游牧人的人种特点问题》,《苏联民族学》第6期,1967

(俄)马莫诺娃;《外贝加尔匈奴人的人种学》,《民族史中的人种演进过程》,莫斯科。1974

[18] 杜门:《蒙古匈奴人的人种特征》,《蒙古的古代文化》,新西伯利亚,1985。

[19] 水涛:《甘青地区早期文明兴衰的人地关系》(发表于2000年),《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

[20] 田广金:《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时代文化遗存研究》(发表于1989年),《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

魏坚:《试论庙子沟文化》,《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

[21] 田广金、史培军;《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环境考古研究》(1989年发表),《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

[22] 王明珂:《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专化游牧业的起源》,《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五本,第二分本,1994。“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混合经济聚落”一节。

[23] 同注16。

[24] 田广金:《中国长城地带农业—畜牧业—游牧业的发展模式》,1994年9月在天津召开的第五次环渤海考古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后以《中国长城地带における农耕—牧畜—游牧三段阶发展说试论》为题,用日文发表于日本大手前女子大学文学部《游牧骑马民族文化の生成と发展过程の考古学的研究》报告书,1998。

[25] 宋豫秦:《西辽河流域全新世沙质荒漠化过程的人地关系》,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1995。

[26] 李水城:《西拉沐沦河流域的古文化、古环境与人地关系》,在2001年长春举行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青铜时代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

[27] 李非、李水城、水涛:《葫芦河流域的古文化与古环境》,《考古》1993年9期。

[28] 同注14,“甘青地区文明因素的衰退及其原因”一节。

[29] 李水城:《四坝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93。

[30] 李曙等:《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新石器遗址农业遗存新发现》,《农业考古》1989年1期。

《民乐东灰山考古》,科学出版社,1998。结语的“四、生产与社会发展阶段”。

[31] 郭素新:《再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渊源》,《内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1、2期合刊。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朱开沟》,文物出版社,2000。第五章,第二节“人地关系、经济形态、社会发展阶段)

[32] 张景文等:《C14年代测定与中国海陆变迁研究的进展》,《第一次全国C14学术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84。

[3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齐乌云博士鉴定,研究报告待刊。

[34] 王立新等:《夏家店下层文化渊源刍论》,《北方文物》1993年2期。

王立新等:《再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源流及其与其他文化的关系》,《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8。

[35] 林?V:《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1982年在火奴鲁鲁召开的商文化国际研讨会上宣读,后发表于会议论文集,即Lin Yun A Reexamin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Bronzes of the Shang Culture and of the Northern Zone ? Studies of Shang Archaeology,Yale University Press,1986.

[36] 林?V:《北方系青铜器的开始》。

[37] 齐亚珍等:《锦县水手营子早期青铜时代墓葬》,《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1期。

[38] 同注2,图3。

[39] 李水城、水涛:《四坝文化铜器研究》,《文物》2000年3期。

[40] А.И.Мартынов Лесостепеая тагар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 Новосибирск 1979. 图版31:18

[41] В.В.Волков Бронзовый и ранный железный век сеаерной Монголии Улан-батор 1976 图6;2。

[42] Jian jun Mei.“Copper and Bronze Metallurgy jn Late Prehistory Xinjiang” Oxford 2000

图2.25:1。(转引自С.С.Черников Восточно- Казахстан в бронзовой веке М. 1960.图64)

[43]О.Н.Бадер Д.А.Крайнов М.Ф.Косарев Эпоха бронзы лесной полосы СССР М. 1987 图42:21、图44:38。

[44] Э.Б.Бадецкая Археологические памятники в степях среднего Енисея. Ленинглад 1980.

图版Ⅴ:22。

[45] 龚国强:《新疆地区早期铜器略论》,《考古》1997年9期,图二:15。

[46] 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图二一:3。

[47] 水野清一、江上波夫:《绥远青铜器》,图版三十六:14。

[48] 林?V:《东胡与山戎的考古探索》,《环渤每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6年。图一。安德罗诺沃文化的耳环采自:Н.А.Аванесова Сериги и височиные подвески

андронов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Первобытная археология Сибири. Л. 1975.

林?V:《中国东北和北亚草原早期文化交流的一些现象》,(韩国)《博物馆纪要》12,檀国大学校中央博物馆,1997年。蒙古发现的耳环根据:

В.В.Волков Бронзовый и ранный железный век сеаерной Монголии Улан-батор 1976 图16;6。

[49] Emma C. Bunker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Tarim Basin Vicinity and Its Impact on Ancient Chinese Culture”The Bronze Age and Early Iron Age Peoples of Eastern Central Asia Volume Ⅱ.1998. 611页,图11-16。

[50] 同注34,图二:13。

[51]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朱开沟》,文物出版社,2000。图版三三:5。

[52] А.Н.Марьяшев А.А.Горячев Памятники кульсайского типа эрохи поздней и финальной

бронзы Семиречья —История и археология Семиречья. Алматы 1999. 图9:1-4,11,12,16。

[53] 水涛:《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结构和经济形态研究》,(1993年定稿),《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

[54]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

[55] 李水城、水涛:《公元前1千纪的河西走廊西部》,《纪念宿白先生80寿辰文集》(未出版)。

[56] 张学正、水涛等《辛店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

[57] 许永杰:《河湟青铜文化的谱系》(1978年吉林大学硕士论文),《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此文认为辛店文化的产生与齐家文化的“大夏河类型”的消失有关;卡约文化的产生与齐家文化“湟水类型”的消逝有关。

[58] 安志敏:《略论甘肃东乡自治县唐汪川的陶器》之补记,《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

[59] 同注49。

[60] 南玉泉:《辛店文化序列及其与卡约、寺洼文化的关系》,《考古类型学的理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

[61] 同注52。“唐汪式陶器的谱系研究”一章。

[62] 同注49。

[63] 赵化成:《甘肃东部秦和羌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考古类型学的理论和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

[64] 南玉泉等:《寺洼—安国系统陶鬲的序列》,《文物》1987年2期。

[65] 同注48,第二章之3、寺洼文化。

[66] 李水城:《论董家台类型及相关问题》,《考古学研究》三。

[67] 同注48,

[68] 同注58。

[69] 同注48,第二章之7、先周与西周文化。

孙华:《关中商代遗址的新认识——壹家堡遗址发掘的意义》,《考古》1993年1期。

[70] 刘军社:《水系·古文化·古族·古国论——渭水流域商代考古学文化遗存分析》,《华夏考古》1996年1期。

[71] 青海文物管理委员会等:《青海都兰县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学报》1963年1期。

[72] 俞伟超:《古代“西戎”和“羌”、“胡”考古学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1979),《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

[73] 高东陆:《略论卡约文化》,《考古学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93。

又同注48,第四章之2、畜牧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

[74] 胡谦盈:《陕西长武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址发掘纪略》,《考古学集抻》第6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75] 宝鸡市博物馆:《宝鸡竹园沟等地西周墓》,《考古》1978年5期。

[76] 固原县文物工作站:《宁夏固原西周墓清理简报》,《考古》1993年11期。

[77] 赵生琛:《青海西宁发现卡约文化铜鬲》,《考古》1985年7期。

[7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泾渭工作队:《甘肃庄浪县徐家碾寺洼文化墓葬发掘纪要》,《考古》1982年6期。

[79] 三宅俊成:《中国古代北方系青铜文化の研究》,国学院大学大学院,1999。

[80] 林?V:《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商文化之北界”一节。

[81] 田广金、史培军:《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环境考古学的初步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1997年2期。

[82]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清水河县西岔遗址发掘简报》,《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考古报告集》,远方出版社,2001。

[83] 曹建恩:《清水河县征集的商周青铜器》和《清水河县碓臼沟遗址调查简报》,《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考古报告集》,远方出版社,2001。

[84] 张映文等:《陕西清涧县李家崖古城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1期。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考古实习组等:《陕西绥德薛家渠遗址的试掘》,《文物》1988年6期。

(薛家渠M1是当地农民先已挖出两件铜器的墓,关于这两件铜器的报导见马润臻:《绥德发现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4年2期,是銎内戈和锛,但无图,北方系的特点不突出)

[85] 吕智荣:《朱开沟古文化遗存与李家崖文化》,《考古与文物》1991年6期。

[86] 黑光等:《陕西绥德焉(左加土旁)头村发现一批窖藏商代铜器》,《文物》1975年2期。

绥德县博物馆:《陕西绥德发现和收藏的商代青铜器》,《考古学集刊》第2集。

高雪《陕西清涧县又发现商代青铜器》《考古》1984/8

吴兰、宗宇《陕北发现商周青铜器》《考古》1988/10

[87]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一),文物出版社,1981。图。

[88]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考古实习组等:《陕西绥德薛家渠遗址的试掘》,《文物》1988年6期。

图九:15、16。

[89]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北甘泉县史家湾遗址》,《文物》1992年11期。

[90] 李伯谦:《从灵石旌介商墓的发现看晋陕高原青铜文化的归属》,《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3期。

[91] 吉县文物工作站《山西吉县出土商代青铜器》《考古》1985/9

[92] 谢青山、杨绍舜:《山西吕梁县石楼镇又发现铜器》,《文物》1960年7期。

[93] 石楼县人民文化馆:《山西石楼义牒发现商代铜器》,《考古》1972年4期。

[94] 发掘报告待刊。

[95] 郭勇:《石楼后兰家沟发现商代青铜器简报》,《文物》1962年4、5期合刊。

[96] 石楼县文化馆:《山西永和发现殷代铜器》,《考古》1977年5期。图五。

[97] 谢青山、杨绍舜:《山西吕梁县石楼镇又发现铜器》,《文物》1960年7期。

[98] 高雪:《陕西清涧县又发现商代青铜器》,《考古》1984年8期。图三。

[99]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山西出土文物》文物出版社,1980。图版40。

[100] 晋中考古队:《山西娄烦、离石、柳林三县考古调查》,《文物》1989年4期。

国家文物局等《晋中考古》,文物出版社,1998。结语的202页。

[101] 姚生民:《陕西淳化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5期。

[102] 林?V:《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国联盟》,《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2。后收入《林?V学术文集》。

[103] 沈长云:《元氏铜器铭文补说》,《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104]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见第三章“随葬陶器”的乙种陶鬲和未分型、式陶罐。

[105] 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灵石族介村商墓》,《文物》1986年11期。图四二、图四三:1

[106] 国家文物局等《晋中考古》,文物出版社,1998。图一三?:1,图一三四:6。

[107]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商周实习组等:《陕西米脂张坪墓地试掘简报》,《文物与考古》1989年1期。

[108]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文物考古工作总结》I打印稿],1999。

[109] 杨志荣、索秀芬:《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东南部环境考古研究》,《环境考古研究》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0。

[110] 降廷梅:《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全新世孢粉组合及植被探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及预测》,地质出版社,1992。

[111] 宋豫秦;《西辽河流域全新世沙质荒漠化过程的人地关系》,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1995。

[112] 资料存赤峰博物馆。

[113] 克什克腾旗文化馆:《辽宁克什克腾旗天宝同发现商代铜?》,《考古》1977年5期。

[114] 苏赫:《从昭盟发现的大型青铜器试论北方的早期青铜文明》,《内蒙古文物考古》第2期,1982。

[115] 郭大顺:《辽河流域“北方式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1、2期合刊。

王未想:《内蒙古林东塔子沟出土的羊首铜刀》,《北方文物》1994年4期。

邵国田:《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李家营子出土的石范》,《考古》1983年11期。

[116] 朱永刚:《论高台山文化及其与辽西青铜文化的关系》,《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

[117] 辽宁省博物馆等:《建平水泉遗址发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86年2期。

[118] 据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发掘资料。

[119] 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汤卓炜副教授鉴定。

[120] 项春松、李义:《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调查清理报告》,《文物》1995年5期。

[121] 李朝远:《师道簋铭文考释》,《草原瑰宝》,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122] 林?V:《东胡与山戎的考古探索》。

[123] 董新林:《魏营子文化初步研究》(1993年北京大学硕士论文),《考古学报》2000年1期

[124] 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概述辽宁省考古新收获》,《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

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辽宁朝阳魏营了西周墓和古遗址》,《考古》1977年5期。

咯左县博物馆:《喀左和尚沟墓地》,《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2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喀左高家洞商周墓》,《考古》1998年4期。

979年。图六。

[125] 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辽宁朝阳魏营了西周墓和古遗址》,《考古》1977年5期。

咯左县博物馆:《喀左和尚沟墓地》,《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2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喀左高家洞商周墓》,《考古》1998年4期。

[125] 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辽宁朝阳魏营了西周墓和古遗址》,《考古》1977年5期。

咯左县博物馆:《喀左和尚沟墓地》,《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2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喀左高家洞商周墓》,《考古》1998年4期。

[126] 王成生:《辽河流域及邻近地区短铤曲刃剑研究》,《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纪念文集》,1981。

卜箕大:《辽西地区青铜时代文化》(吉林大学博士论文)1998。

[127] 朱永刚;《大、小凌河流域含曲刃短剑遗存的考古学文化》,《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28] 林?V:《先秦的貊与辽西青铜时代考古》(1994年9月在天津召开的第五次环渤海考古学术讨论会上宣读的论文,未刊)

林?V:《说貊》,《史学集刊》1999年4期。

[129] 韩嘉谷:《大坨头文化陶器群浅析》,《中国考古学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

[130] 张锟:《京津唐地区的夏商时期遗存》(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1。

[131] 孟昭永等:《河北滦县出土晚商青铜器》,《考古》1994年4期。

[132] 李宗山等:《河北省迁安县出土两件商代铜器》,《文物》1995年6期。

唐山市文物管理处等:《河北迁安县小山东庄西周时期墓葬》,《考古》1997年4期。

[133] 李伯谦:《张家园上层类型若干问题研究》,《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34] 杨建华:《试论夏商时期燕山以南地区的文化格局》,《北方文物》1999年3期。

[135]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镇江营与塔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136] 韩嘉谷、纪烈敏:《蓟县张家园遗址青铜文化遗存综述》,《考古》1993年4期。

[137] 文启明:《冀东商时期古文化遗址综述》,《考古与文物》1984年6期。

上一篇: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必修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