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语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28 11:24:41

初级语文教学

初级语文教学范文第1篇

中学语文 教学思路 教学设计

语文是一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在语文的学习中遇到的文章也是真实社会生活的表现,然而初中学生渐渐学会开始独立思考问题,对生活也多加了一些思考和关注,针对一切不理解的事物都感到很好奇,希望那些问题都有一个答案,所以初级中学语文的教学设计是相当有必要的。语文源于生活,本应该是非常丰富和有趣的,但是现在的教学模式形成一个教学的误区,让初中学生觉得上语文没什么必要和枯燥,缺乏趣味性,在进行初级中学语文教学的设计中,就要注意到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为主导地位的方式,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各个领域的扩展,将课堂上的知识充分和社会中发生的事情,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但能够使学生对语文感兴趣,还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教学面临的问题和现象

第一,教学的模式没能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在应试教育的要求下,学校和老师只是注重学校的里面练习,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真实生活感悟,并且家长也是更看重学生的分数,当然中考的分数是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老师的教学水平的标杆,导致老师和学生都过多的将精力和事件放在中学考试的知识点上,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教育做的不够。比如中考将语法的知识掺杂在其它的考题中,导致老师和学生都对语法的学习不系统,和客观。一些简单的语法学生却不明白,短语句子的成分也不明白,这样长久以往,学生在生活中或者是写作中很容易犯极其简单的语病错误。

第二,一些学生本身对语文的学习热情不高,中考的时候,由于其它科目的难度比较大,学科也比小学的时候要多,导致很多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降低,在追求各科均衡发展的同时,学生自动地将语文认为是可以少花时间和精力的科目。因为数理化的学习是可以通过突击性学习拿到高分的,所以更加使得学生对语文没了兴趣。

第三,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很多老师授课都是采取一味的讲解,对学生到底学习到多少是没有加以关心,虽然不能全盘否认老师一味地讲解的教学方式,但是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进学习中来,让他们成为学习中的主导者,老师应该是作好引导者的作用,讲解经典、难点、重点部分,其它的知识点可以采取让学生主动提问的方式去独立思考问题,促进学生从根本上掌握知识点,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知识点对他们的启发性。

第四,老师失去引导性,学生在学习容易造成曲解原意的问题。一些老师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一些课文的时候,老师会让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本来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自己的逻辑思维去进行理性的思考。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知识和见识上的局限性,在课堂上容易没有针对性,亵渎了一些经典。即使老师充分体现了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存在的隐患和弊端也是很大的,老师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学生的知识水平没有办法提高。

二、对教学策略进行设计改进

由于语文中涉及的知识点众多,所以我们应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去处理对语文教学设计方法,科学地对语文教学进行改进。

第一,让学生对语文的重要性进行认识,语文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工具,本身具有的人文性,和综合性,它是伴随我们从启蒙到终身,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学习。语文学得好,会使得自己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提高,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大的便捷。通过老师的讲解,可以提高、优化自己的基础知识,如听说读写的能力,和社会的交际能力,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解读,感受其中的思想,语言和艺术魅力,吸收其中的精华,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情趣和道德修养。

第二,语文知识的学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仅仅靠着几本课本没有办法将语文学好,突破课堂教学的固定模式,和突破教材的局限性来扩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和深度是相当有必要的。增加可学习的内容,只有学生的学习阅读量增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增宽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也随之提高了。

第三,采取学生和老师共同合作的学习模式,将学生设置为主体,老师不仅是裁判的作用,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引导者,一个成功的教学是老师和学生的良好配合的结果,如果课堂上没有老师的指导和引导,不但容易造成课堂的失控和混乱,还让学生的语文水平无非真正的提高。老师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明朗的学习道路,要善于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正确处理好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第四,现在科技的进步也能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这种创新的教学形式,将原来老师空洞的语言转化成图形或者是视频的模式,增加学生的记忆。多媒体的演示方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展示大量的信息和内容,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更加地生动形象,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地容易,课堂的信息量更大,让教学过程更加丰富。

第五,加大教学中的实践,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学以致用,在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情况下,加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小组学习,竞赛型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随着素质教育的更加普及和深入,作为初级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就更应该受到重视,教学手段的更新显得尤为重要。语文的教学本质是对语言的充分应用的技巧的传授,在中学要让学生理解这是一种作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的工具,提高学习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提高学习能力和语言的应用能力。初级中学语文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不断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正确地去学习语文,以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老师和学生进行互动式的学习模式,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只要有兴趣就会在学习欲望下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挖掘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新强.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初探\[J\].文学教育,2008,(5).

\[2\]孔华.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J\].语文学刊,2Ol0,(6).

初级语文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PPT 农村 初级中学

课程改革,特别是教育现代化在我县全面地实施以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亮点——PPT。之前,我县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多用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如果遇上容量大,而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老师要花费很长时间在黑板上才能抄写好。老师抄写得腰酸背痛,学生掌握的知识寥寥无几。而PPT在农村语文课上的使用,扩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展示给学生。PPT走进教室,课堂效果好,信息多、容量大、形式丰富多彩,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农村初级中学语文课上出现PPT,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重大改革,是我省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的步骤之一,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的一剂催化剂。

一、新嫁娘坐轿子第一次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单个原因,是由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造成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间接的因素,那就是教育现代化的普及太慢,多媒体在语文课上运用太少。特别是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语文教学适应不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拓宽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通过PPT能把语文课堂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

我县在实施教育现代化之前,多媒体在县城各学校已普遍运用,在乡镇初级中学每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只有重大的教育活动,才能用到。平时,那只是摆设,“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大部分老师,只知道“多媒体”这个词,而“PPT”与“POWERPOINT”是什么关系都不知道。外出学习听课的老师,回来后,也想学习课件制作。这一想法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除了拜师困难,最主要的是课件制作好了没有多媒体教室上课江苏省在苏北农村实施教育现代化,像一缕春风,吹绿苏北大地,政府为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近阶段,我校老师通过自学,集体培训,外出学习,已经能熟练地掌握多媒体的运用,PPT的制作,无论是县级公开课,校级公开课,都能娴熟地运用多媒体上课,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课堂容量,把课文内容声情并茂地展示给学生。

二、“与时俱进”才能“得心应手”

语文课的多媒体“运作”,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主要精力要花在课前准备上,上课时好像很省事。可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来形容课件制作的辛苦。语文PPT制作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以此为依托向外延伸,这一环节通过PPT来完成,就显得轻松,省事,省时,否则,内容就显得狭窄,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课通过多媒体来完成,让人感到是开放的,具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它既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又能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如我们学习名著《水浒传》,课文中要求掌握片段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片段②《智取生辰纲》。老师除了“照本宣科”外,还能通过图片,甚至影视片段来展示故事中的主要事件,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能让学生从感观的文字到直观的影视画面,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记忆。既一石二鸟,又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课前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资料,也可以上网查询。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如:老师在教诗歌《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前,要求学生回家从网上找到朗读视频,自己在家练习朗读,再到班级参加小组PK,老师通过PPT提供朗读配音,整个教学过程往往有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人与树之间的关系。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实践出真知

语文课运用PPT之后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而PPT能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而且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教育学理论表明,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实际活动中的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语文课件的制作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课件版面的设计,内容的选择,都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2.必须切实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语文课要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语文教学活动。因此,设计语文课件时,应力求具有广泛性与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必须使语文课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

语文课无疑应该做到形式活泼有趣,内容喜闻乐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决不能片面追求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语文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实用而易于操作的方案,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参考.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3]读写算.

初级语文教学范文第3篇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各方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初中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操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位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继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融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邀游太空,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初级语文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人文素质教育

新视域下,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应以培养初中学生人文素质为重点,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积极地提高广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学生,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加强初中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措施。针对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做以下几点阐述;

一、以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出发点

人文素质教育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广大初中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文素质教育与初中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其中,初级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包括职业能力,思想政治、文化和身心等素质。要提高初中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重视学生素质教育,促进中学生将来走上大学进入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促使初中生充分接受人文知识教育,改善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在这种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中学习,可以培养出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有创新的意识又具备较强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人才来。由此可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对初中学生各种素质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意义。加强初级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促使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措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通过加强人文教育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将来社会事业的成败,影响着实现我国伟大民族的复兴。所以,初级院校的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应放在首位。

从新视域下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光是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化素养。这样能够更好的推动社会的发展。目前,从初等院校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看,人文素养整体水平较低,基础知识和词语表达欠缺,语文学科中的语文言字能力表达是其他学科没法取代的学科。初级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欠缺,实践证实,要加强初级院校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全面落实人文素质教,把思想道德建设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融合起来。

二、积极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具备更独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素材,能够陶冶情操、弘扬人文精神、提高素质修养、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初级院校教师对语文教育资源,应要充分利用。在教学活动中有科学性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课堂中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知识,激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和文字技能,还应设置情境教学,通过对文章本身情感领悟,陶冶学生情操,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积极组织教师集体参加学习,培训和进行教师职业交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和文化管理水平,创建品德高尚、认真敬业、责任感强、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教师团队,以教师们自身的人文素养渲染学生。

三、新视域下,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初级院校语文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针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改革,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式。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课堂沉闷,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初级院校语文教师必须采用创新的教育手段,优化语文教学课堂。大胆创新教学模式多样化,积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源,课堂中多组织些学生朗诵、演讲之类一些情景剧表演等多种教学形式。通过改换人文环境,抽象事物具体化,充分调动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感官,更加深入的感受文章,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欣赏水平,起到良好的教学效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提倡学生参与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快乐氛围当中学习。多组织些能开阔视野、开拓学生的知识面的教学方式,积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创建高水平的语文教师团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新视域下,要加强初级院校的人文教育,积极倡导初级院校的人文精神,培养全面素质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初级院校教师应具备学识渊博的教学水平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必须重视语文教师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质修养,是培养初中生人文教育的前提和有利保证。初级院校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初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的素质修养与人格魅力对学生将来走进社会的影响深远。

积极加强初级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够提高学生思维训练方面的不足,从而完善思维的多样性与完整性。创建高水平的语文教师团队,有利于初中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帮助学生认识生活,面对生活,生活中采取正确的态度与方法,激励人们奋勇向前。作为一名初级院校的语文教师,要积极成为具有博学多深、有奉献精神、思想品质高尚的优秀教师,促使学生成为一个新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优秀的社会人才。

初级语文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法教学;初中语文;淡化语法

前言

语文的性质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表现为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备熟练的语文交际能力和深厚的语言文化。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在口语交流过程中做不到表达的具体明确,作文书写中达不到表情达意的标准。这些都是因为“淡化语法”提出之后,中学语文教师“抛弃”了语法,导致中学生对语法知识不了解,使得他们在口语交际和作文写作中出错。由此可见,借助语法教学来规范语言是很有必要的。

一、语法教学的历史回顾

(一)中华民国时期

《马氏文通》和《新著国语文法》,这些关于语法的研究成果被引进中学语文教学,如“1929年颁布的《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要教词位、词性、句式等,它肯定了语法在教学中的地位,并对教学方法提出了不少具体可行的建议。”[2]

(二)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1951社会上形成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学校的教学侧重点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主要表现在1956年颁布的《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和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

1.《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3]

该草案提出初中汉语教学的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标点符号等。虽然该草案是为文学、汉语分科教学作准备,但是该草案还是突出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这一点在初级中学汉语课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4]

从1954年开始的中学文学、汉语分科教学,施行不到两年便被废止了。分科教学被废止之后,教育部在1963年5月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为课文,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和作文三部分。在这个大纲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法作为语文教学的三大部分之一出现了。

(三)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前期

1.《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5]

1980年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加强了语文知识(包括语法、逻辑等知识)的教学。例如大纲指出,要注重词和词组、词义、句式的变换等知识点。

2.《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1986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较之前的大纲加上了“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和“要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内容。

3.“淡化语法”的提出

1990年第10期上海《语文学习》发表《语法教学弊多利少》和《正确对待语法教学》两篇观点相反的文章,引起了一场被称为“淡化语法”的学术讨论。新课程改革强调淡化语法教学,重视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彻底抛弃了语法知识讲授的现象。

二、语法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变化

(一)重视时期(20世纪50年代)

1953年12月,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给党中央提交了《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1954年决定中学语文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中学语文实行分科之后,初级中学汉语教材就是专门讲一些语法、修辞等知识。

(二) 削弱时期(20世纪80年代)

从 1978 年的大纲开始,语文学界逐渐把语法教学的目光转向实际运用,因此关于语法知识点的讲解较之前减少了。从1987年的人教版课文中可以看出,语法知识已经被安排到了每册的最后一个单元的后边,语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已大不如前。

(三) 淡化时期(20世纪90年代)

1990年第10期上海《语文学习》发表《语法教学弊多利少》和《正确对待语法教学》两篇观点相反的文章,引起了一场被称为“淡化语法”的学术讨论。

1992年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不要用名词术语考学生”的规定,这可以看作是大纲对“淡化语法教学”的初步肯定。

(四) 抛弃时期(21世纪)

2000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6]和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中明确规定不对语法知识进行考试。在教育变得格外功利化的今天,考试不考就意味着老师不教、学生不学,语法教学彻底被打入“冷宫”。

三、淡化语法教学的原因

(一)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忽视

90年代至今的课程标准直接规定不考语法知识,学校的教学内容就是按着课程标准来制定的,不考就不教、不学,一切与分数无关的知识点就完全忽略。

(二) 现行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不系统

教材上的语法知识很抽象,也没有相关的练习,语法知识的编写也不系统,大多是随文出现。语法教学内容支离破碎,教师难以找到合理的切点。

(三)语文教师自身语法知识的欠缺

语文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其本身对语法了解不深。另外语文教师对语法教学体系认识不清,对语法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四、淡化语法教学的负面影响

(一) 不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

随着人们对语文工具性的批判,语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逐步被削弱。现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都整体出现了下滑,主要表现为与人交流时往往词不达意、用错词语等。

(二) 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虽然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考语法知识,但是在语文测试中还存在隐形的语法测试,如果没有很好的语法基础,对这些知识只能死记硬背,并且还不会灵活变通,举一反三。

(三) 不利于民族语言的发展

当学习外语成为时代的要求时,国人对汉语越来越陌生,使用汉语的能力越来越弱。但是传承和完善我国的语言文字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容推脱的责任。所以语法教学刻不容缓,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更要从学生抓起。

五、初中语文语法教学对策探究

(一) 加强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

初中语文教材都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构成部分的比重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所以要想加强语法知识的教学就要优先从课程标准上改变。

(二) 完善语文教材中的语法知识系统

改变现在课文的编写形式,不能简单的以附录的形式将语法知识附着在语文教材的后面,而要将语法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提供一套完整的语法分类体系,为师生提供充分的例证。

(三) 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在语法教学中要善于使用有效的方法,因为大多数学生认为语法学习枯燥无味,教师只有用对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六、 结语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初中讲语法,可以选择一些对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对提高写作能力有用的东西讲一讲,并且给以充分的练习。”[8]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授语法知识,不管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还是作文、阅读水平的提高都是很有好处的。(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本华.中学语法教学的回顾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1998(8):24.

[2] 李树.中学语文教学百年史话[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6]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初级语文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提高 农村初级中学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74-01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战场,它的质量的优劣,对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起作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洪泽县岔河中学语文组,研究出一套整改方案,然后开展实验。在这几年的实验中,始终做到了突出课堂,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培养良好的习惯,做到课内垦荒,课外收获,抓住农村初级中学语文教学特征,全面实施 “农村特色”的素质教育。在农村,学生受家庭、地域、文化氛围等特定因素的局限,相对决定了其生活视野与城市学生的差异性,而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就必须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在课堂内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事与愿违,农村中学每天的课表都是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滴水不漏,一节自习课不留,为什么呢?校领导害怕无老师上课,容易出安全问题。为此,语文组的同行们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伤透了脑筋,把自己的设想诉诸于文字综述如下,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导。

1 当前农村初级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从调研的课堂综合情况看,随着师资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办学条件的改善,初级中学语文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总的来说,效益还是不高。如对有的课堂进行相应的练习抽查,平均效益仅只达40%左右,最高的不超过65%,低的仅只达 5%。比如2011年全县期末统测,内容是默写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七言绝句,结果是学生搞不懂“七绝”是什么,更谈不上能写出来。这说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仍是低劣的,其主要原因有:

1.1课堂这个主阵地没有调动起来

有许多教师一上课就是解题,介绍时代背景,划分层次,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一节课讲完了就布置一大堆思考和练习,然后下课。而学生呢?带着一双耳朵,从头听到尾,疲惫不堪昏昏欲睡,好的能动笔记一记,因为太多,有的也懒的记了,这样,老师只顾在黑板上讲,讲台下面的情况就不得而知,根本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恹恹欲睡,其教学收效的低劣也就可想而知了。老师脱离了学生主体,而“做功”甚微。由于教师唱独脚戏,学生成了听众看客,学而未学,动而未动,练而未练,思而未思,学习的主体成了“空壳”,动脑、动手、动口的读写听说思全面训练就只有一听了之。

1.2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面面俱全

课堂上教师上课内容无针对性,随心所欲。可以说,在课改以前,目标多,重难点多,每节课、每篇课文,就生怕讲漏讲不全,见到课本上有什么就讲什么,从语文基础知识的字、词、句、到文章写作分析的方方面面,凡是看到的想到的无所不讲,以致学生忙于应付,疲于奔命,陷“题海”而难拔。这样一来,师生均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学生怎么能获取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不致煮夹生饭呢?

1.3训练不力

课外作业过重而形成的无目的性的题海战术。小结如下:①是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多,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体验的时间少,甚至没有学生训练的时间;②是学生训练单一呆板,对读写听说的能力缺乏有机的系统的训练。③是见题就做,机械重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没有创新。故而,达不到举一反三的能力迁移和学生求异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④是讲求的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而不求语文学习的得法。语文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感悟,教技能,教习惯;诚然,技能、习惯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但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2 如何促进初级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根据初级中学语文教学的得失,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特点,立足农村的实际情况,现对2008年以来就我校语文组开展的提高农村课堂效益的实验研究,总结于此。

立足于农村初级中学实际,借鉴现代先进教学理论,推陈出新,创建有地方特色的语文教学新观念。优化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课堂环节,有机结合实际,摸索出有地方特色并切实可操作的中学语文教学规律,切实提高课堂效率,进而推动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向纵深发展。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①是要具备巩固知识牵移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功能;②是要具备信息反馈功能;③是要体现开发学生智力和发挥想象的功能。

初级语文教学范文第7篇

一、汉语教学要正视现状和专业结合

初级职教中心学校教育的根本属性的核心内涵是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而非基础教育内涵。学生能力上的差异也决定了这一点:他们不可能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深入兼顾,因此扎扎实实掌握职业技能是他们面向未来的合理选择。这也是职校区别于普通高中而赖以生存的基础。职教中心语文教学也应定位于此,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职校的真正作用。

和专业结合,教材先行。教材编排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以及认知特点和情感心理,实现课本学本化。让课文内容和专业贴近,课文思想和专业互融,口语、写作为就业铺垫。

和学生结合,教法辅助。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正视现状,承认学生的差异,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长处。

二、初级职教中心汉语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突出实用性

我们应把初级职教中心语文课程定位于一门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服务的基础课。有了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初级职教中心语文教学就应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初级职教中心学生毕业后就将进入就业岗位,竞争也就随即而来。试想如果作为维修工人看不懂设备说明书,将如何“对症下药”?如果在工作中不擅于与同事沟通,将如何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如果求职者捧着字迹潦草、错字连篇的自荐信,将如何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中职语文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两种语文能力的提高:

1、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

大部分初级职教中心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初级职教中心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牧区,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初级职教中心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2、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 。

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

三、教学方法应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尊重职业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我们对过去的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

1、学生的手动起来。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让学生的口动起来。针对初级职教中心学生不愿主动发言的状况,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交流中得到锻炼。诵读也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但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站起来得到锻炼。在教学中我采用自读、提读、齐读、小组分工诵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这样既营造了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又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自我锻炼的机会。根据语文教学和专业的需要,还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加强学生的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形成较强的口语能力。

3、学生的脑动起来。在语文课堂,必须首先让学生成为自己抉择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养成分析、判断、推理、演绎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某一职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初级语文教学范文第8篇

第一次,开始于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还没有来得及制订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但在1950年发行使用的初、高级中学两套语文课本中,有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名义写的两个《编辑大意》,实际上就起到了大纲的作用。“大意”采用了“语文”这个新的学科名称,提出了“听说读写四项并重”的教学原则。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大意”存有明显“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的偏向。

第二次是1956年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教育部颁布了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观(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套严格意义上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第三次是1963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50年代末6O年代初,针对1958年“”时期语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的现实,语文界开展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和怎样教好语文课的大讨论,在很多问题上取得了共识。这个大纲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制订的,它明确指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并且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大纲还针对语文教学的实际,明确地指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大纲富有远见地提出了“文质兼美”的选材标准,要求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要“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足为学生学习的典范”;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应“简明扼要,切合实用”;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回归传统,提倡多读多写多练。这些对以后的语文教学均有深远的影响。不足之处是受“阶级斗争为纲”、“反修防修”的影响比较大。

第四次是1978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个大纲的重大贡献,就是结束了中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无纲可循的混乱局面。大纲提出的‘“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的选材标准,要求语文知识教学力求“精要、好懂、好用”,教学要“提倡启发式”等,在拨乱反正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受时代的限制,这个大纲比较粗糙,而且带有明显的“左”的余味,如一再强调‘“政治标准第一”等。1980年,就这个大纲进行了修订,在许多方面基本上恢复了1963年大纲的面貌,并且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必须在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的要求。

第五次是198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其宗旨是“降低难度,减轻负担,明确要求”。大纲进一步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和重要性,第一次从素质教育及培养“四有”公民的高度来强调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目的中还增加了“开拓视野、发展智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的要求。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大纲明确规定“不用(语文基础知识的)名词术语考学生,只考运用能力”;删去了逻辑知识部分;规定了190篇基本篇目作为考试的范围,其他篇目各地可以相机处理,这就为实行“一纲多本”创造了条件;为适合教材编写‘“一纲多本”的需要,大纲还删去了关于教材编排规定。这些都是具有突破性的改革。这个大纲虽然是建国后颁布的第一个“正式”的大纲,但是鉴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到1990年国家教委就颁布了修订本。主要修订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二是进一步降低了难度,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大纲把原来“教学目的”中关于“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话移到前言之中,并第一次提出了“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要求。然而,这个大纲仍然是个过渡性的,语文教学迫切期待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与之相适应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第六次是1995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义务教育性质和任务的理;解以及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新的认识。与建国以来所颁布的几个大纲相比,它在内容上和框架上都有一些新的特点:(l)终端性鲜明。与以往大纲初高中合编、内容以高。中毕业为“终端”不同,这个大纲以初中毕业为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因此有了初中语文独立的、明确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而且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比较具体,容易操作。(2)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例如:它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列入了教学要求,把能力训练列入了教学内容并作为核心部分,对汉语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作了一些调整,还第一次把课外活动列入了教学内容等等。(3)注意了导向性和灵活性结合。在导向性方面,一是强调了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行为习。惯的培养;二是重视了语感和语境意识的培养;三是强调了思路分析和表达方式的探究。此外在加强思想教育、重视语文课外活动、注意思维能力训练、强调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等方面,也都有鲜明的导向性。同时,大纲还注意了灵拓性,即给予教材编写者和语文教师必要的、灵活处理的余地。

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是与初中大纲配套的。根据这个大纲编写的教材,1997年开始在两省一市(江西、山西、天津)普通高中试验,2000年秋季在全国普通高中实施。这个大纲吸收了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了许多新的精神,如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表述 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 文化载体。”它第一次 提出了“发展个性和特长”的要求,还对语文能力的训练进一步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个大纲规定,语文课程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学科类课程又分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改革的力度明显加大。

第七次是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 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颁布。1999年,教育部下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征求意见稿)》,2000年3月,“试用修订版”出版。这个大纲由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教学评估、教学设备5个部分,外加2个附录组成。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这个大纲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的则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 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头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 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和过去的大纲相比,新大纲有很大的进步,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精神。教学要求也具体化了,有的还量化了,如要 求学生识字量为3500字,默读速度为每分钟5OO字左右,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O万字(其中文学 名著2~3部)。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字等。“教学评估”和“教学设备”两部分是新增加的,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惟一的评估依据”等。两个“附录”分别是《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任课老师可补充推荐)》。这些都是富有创意之举,和历次大纲的修订相比,这是变动比较大的一次。

同时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是与初中大纲配套的,所以在基本结构上是一致的,只是要求更多也更高一些了。如“教学目的”的要求是“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再如,阅读一般的现代文的速度要求每分钟不少于600字,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作文每学期一般不少于5次,三年中其他各类练笔不少于3万字,45分钟能写6OO字左右的文章等。3个“附录”分别是《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词》(实词150个,虚词 18个)、《古诗文背诵篇目》(古文22O篇、诗词曲50首)、《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任课教师可补充推荐)》。

纵观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总结语文教学的经验教训的过程。2OOO年3月出版的大纲,初、高中分别标明的是“试用修订版”和“试验修订版”,这就预示着,语文教学大纲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要不断地进行修订。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现在还在进行着、它已经影响了而且将继续影响着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

初级语文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63-01

语文作为初级阶段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就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来看,高耗时、低效率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迫在眉睫。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度较低。热情是学生学好语文的精神支柱,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并非如此。追究其原因主要因为语文教材脱离了现实生活,很多学生认为语文不好并不会影响生活中的正常交流,那些诗词歌赋也只有在考试中才会用到,因而反感语文教学内容,不喜欢背诵枯燥的诗词,也不喜欢固定格式的写作。课堂上表现的沉闷无趣,课后也拒绝学习语文,导致了语文学习热情度的不断降低。

2.学生不会提问也不敢提问。不会提问表现在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扮演“听戏”的角色,无法真正把自己带入课堂学习的氛围之中,教师在课堂上也很少提问或者是象征性的将肯定句变成否定句,学生也只是象征性的回答“是”与“不是”。学生无视教师的问题,他们总是认为教师会很快自己解答,没必要非得参与其中。不敢提问表现在很多学生害怕问题的会引起别人的误会和嘲笑,逐渐形成了不敢提问的习惯。

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在教育方面普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从初级教育到大学教育始终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困扰,导致了部分学生不会学习,不愿学习,厌恶学习,在这部分学生的眼中,学习不再是快乐的享受,而是痛苦的折磨。众所周知,语文不同于数学、物理,它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学科,更是人们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语文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语文的教学需要,因而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从初级教育阶段就要废除“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和僵化的教学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避免只会背书而不会创新。为此,首先要让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很多学生只会关注别人的缺点,却不愿承认别人的优点。作为教师就要善于通过运用语文的魅力来点播、启发学生,让学生主动的观察并挖掘别人身上的亮点,学生一旦养成这个好习惯,就会发现即使是学习成绩并不好的同学也有着自己的闪亮之处,由此学生才能主动的扬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其次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都由教师一手包办,这样不仅加大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而且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相反,如果学生成了评价的主角,那么不管是在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上,还是在对其他同学表现的评价上都会产生质的飞跃。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升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国早期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生活在这个以人为主导的世界中,一出生就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个人想要孤立的生活和学习是绝对不可能的。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在学习上则更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究者,而事实上是有些问题一个人是永远发现和解决不的,但是如果放在一个小组中,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能够通过别人的想法来重新激发自己的灵感,最终能够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学生在小组中勇敢的提出自己的看法,锻炼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能够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相互交流,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孤掌难鸣”,说的就是合作的重要性,不管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也代替不了一个相互合作的团队,只有在合作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和特点,才能带动整个团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不应该是教师“满堂灌”的结果,应该是蕴含在每一个问题当中,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了问题的意识,才会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会带着疑问去主动学习语文,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学生被动的接受语文知识的效果。那么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第一要让学生敢问。在这里教师就要格外注意自己对学生的感情因素,师生间关系和睦融洽是学生敢问的基础,对于那些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教师绝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要适时的称赞学生,给予学生再接再厉的驱动力。对于那些提出一般问题或者是错误问题的学生也不能一味的批评职责,这些学生往往需要更多的关爱,教师应该善于发现错误问题中的亮点,积极鼓励学生的提问精神,让学生不要放弃,更加努力。第二要让学生会问。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想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质量却参差不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众多问题中筛选出较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样的问题有助于更好更快的发现和解决问题,哪些问题又可以忽略不计的,学生只有具备了筛选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利用问题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总结

总而言之,基于小学生的领悟理解能力偏弱的前提下,语文学科变得更为艺术和难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积极探求新的方法,并结合实践和经验的指导,做到不断的改善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宗丽.浅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黄河之声,2009,(6).

初级语文教学范文第10篇

作者:吴若碧

近年,我省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在一些中学,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是问题的主要症结

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是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成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于是,从1995年开始,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提出了两周开设一节活动课的方案,设计了每个学期8节课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并于1996年秋在省内部分正式开展试验。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上一篇:商场节能管理范文 下一篇:学习教育培训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