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设计概论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4:40

城市环境设计概论

城市环境设计概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 环境设计、 居住环境、 地域文化

一、青岛城市景观环境概述

每座城市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风景,那是它区别于其它城市的风貌气质,亦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青岛是文明国内外的海滨城市,人们一提到青岛就会联想到近代学者康有为先生对青岛那充满诗意的赞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不旱不暑,可舟可揖”。这段话是对青岛自然环境与城市风貌整体性的概括,而红瓦绿树更是对青岛近代城市住宅及其环境特色的传真写照。可以说,青岛近代城市住宅的形成与发展,对于青岛总体城市风貌特征的建构至关重要,构成了青岛独特的城市景观特征。

无论是燕岛秋潮、飞阁回澜、琴屿飘灯、秀掩重关等极具城市韵味的百年人文景胜,还是五四广场、奥帆中心等新的城市标志性景观以及关、太平角等近代别墅片区的景观环境艺术,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他们共同构成了青岛城市魅力的根基。

二、青岛东海路的景观环境

青岛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历来十分重视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位于东部新市区沿海地带的东海路就是一条独特的海滨风景旅游道路,它西起老城区关风景区,东至崂山石老人风景区,通过道路和环境设计,把两侧的建筑、园林、雕塑、广场、市政公共设施等方面有机组合,形成了一条优美的城市风景长卷。东海路通过城市设计手段,试图将建筑、远山、近海融为一体,并突出体现雕塑的作用,把体现中华文明、爱国主义及海之情的雕塑与环境融合。

2.1设计原则及思路:

(1)突出海滨特色,强调环境艺术设计,以海为特色,以绿为主调,以山为背景,以城市为中心,山海城路为一体,整个东海路在满足旅游交通功能前提下,以优美的水平线竖曲线展现海滨山城的雄健姿态。

(2)通过设计手段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和不同功能、不同环境下人们的视觉和心理活动,来创造为人服务的舒适空间,重视功能分区和场地设计,充分考虑人的活动空间和行为心理。

(3 )雕塑作品以体现中华文明、 爱国主义和海之情的内容为主,强调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融于一体,根据环境确定雕塑的内容、体量、尺度、材质,结合环境使雕塑成为环境中的一个有机整体和亮点。

(4) 把人行道铺装及市政公用设施,作为道路和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将材料、色彩、图案、造型等纳入统一规划,追求艺术、质量、功能及文化品位的协调统一。

2.2绿化设计与雕塑设计:

根据不同地段的地质地貌、环境、功能、景观及游人心理,进行不同的平立面造型组合,展现层次变化、色彩变化、季相变化、图案变化。全线以常绿早熟禾草皮为基调,以青岛特色树种黑松为骨干,以石岩杜鹃、金叶女贞、小龙柏为装饰植被贯穿全线,在五四广场两侧以树形高大挺直的银杏为主,在绿地中还保留了具有景观价值的裸岩和点缀风景石。在广场及园区中还重视了硬化和绿化的关系,每个园区都有自己的绿化特色和造园手法,丰富了园区及城市空间。

东海路全线共规划设置雕塑100座,以中华文明和海之情为主题,以“五四广场”和“青岛雕塑园”为重点,建设12处雕塑园区,主要分为四大类:标志性雕塑、主题雕塑园区、名人精品园区、城市对景点雕塑及小品。环境与雕塑辉映,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表现雕塑艺术的审美情趣和无穷魅力,反映时代的进步和文明,使城市环境更具有文化艺术品位。

三、青岛近代别墅建筑的分区及景观环境

青岛近代别墅建筑是青岛近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城市形成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和青岛自然环境以及其建造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青岛近代别墅的历史片区大致可以划分为7大片区:

(1)关海山住宅区――庭院住宅的发祥地

(2)关太平角住宅区――近代庭院住宅的兴盛之地

(3)鱼山住宅区――日占时期高级住宅的代表

(4)信号山住宅区――各时期庭院住宅的汇集地

(5)八关山住宅区――各时期庭院住宅的汇集地

(6)观象山住宅区――各时期居住建筑形态的集中地

(7)黄台路住宅区――日本侨民聚居地

其中关太平角片区出现的整体特征是各景观的多样性与整体的统一性。设计风格体现了中西结合的设计理念,建筑顺应了自然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具有欧洲乡村风格的别墅风景区。该区域以建筑与绿地庭院相结合,在庭院布局上,以建筑为中心,采用了庭院包围建筑的形式,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格局,创造了典雅的气氛 舒适的空间和幽静的居住环境。

青岛近代别墅各片区在区域景观体系上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尤其是在景观色彩、建筑形式、街道布局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的景观特征,各片区均占据沿海景观的绝佳地,山、海、建筑景观融为一体。

青岛近代各住宅片区的居住景观受到田园城市、花园郊区思想的影响,从视觉审美、环境生态绿化、居住者的舒适性方面进行设计,注重与自然的结合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不管是从建筑的选址、体量、尺度、还是道路的规划以及庭园植物的种植等方面都体现了现代景观设计包含的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方面的内容,使得各区域的建筑与自然环境、人为景观互相渗透,空间感极强,其居住景观艺术体现了和谐性与连续性、识别性与领域性、生态性与文化性三个方面的现代设计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段汉明,《城市设计概论》,科学出版社2006

【3】张斌,《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4】黄晓莺,《居住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城市环境设计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字:环境艺术设计;方法论;整体设计方法;功能论;多样性统一方法

Abstract: Through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of today's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explores the environmental art and design how to apply the methodology blending in the environment to achieve a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This paper will expounds the issue from overall design method, the functional theory methods, as well as the diversity and unification approach.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methodology; the overall design method; functional theory; diversity and unification approach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关于设计方法论

方法一词最早源于希腊,《现代汉语词典》中把方法定义为:“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为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因此,我们可以把设计方法看作是“完成设计预想目标的必经阶段”,是在设计过程中,为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思维和实践活动的统称。如格里高利(S.A.Gregory)所认为的,是“对某种特定种类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即是创造充足的条件使之达到相互关联结果的方法。”

20世纪70年代,设计方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并趋于成熟。对于设计方法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明确的界定某一特定设计目标所必须采用的设计方法,而是将各类型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和处理办法加以系统化总结,以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结果。设计方法学是“关于认识和改造广义设计的根本科学方法的学说,是设计领域最一般规律的科学”[[1] 戚昌滋.现代广义设计科学方法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1]。它涉及工程学、管理学、经验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美学和哲学等诸多领域。并且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包括突变论、信息论、智能论、系统论、功能论、优化论、对应论、控制论、离散论、模糊论、艺术论的内容”[[2]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P.94.][2]。

1962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是第一代设计方法涌现的时期,其总的特征就是把系统论方法引入设计领域,并将20世纪50年展起来的运筹学运用于设计过程的组织。第一代的设计方法可以归结为分析、综合与评价三个阶段。与按逻辑规则达到明确目标的第一代方式不同,第二代的设计方法论是一种高度综合的理论,其关注焦点已经远远超出第一代方法,完全摒弃了逻辑规则的目标。根据第二代方法的开山鼻祖里特尔(W.J.Rittel)的观点,第二代设计方法是一种连续不断地探求过程,它是开放的,设计解答都是相对的,是需要不断修正调整的,是多方参与、整体协同的设计过程。而且强调设计并非完全的逻辑判断,设计过程应当强调系统分析与创造性思维的结合。

如果我们今天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环境艺术设计过程的问题,就会达到理论上的高屋建瓴。当然,这并非说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第二代方法存在“一对一“的关系。实际上,我们应该说环境艺术设计方法的这种转型逻辑发展了,并且成就了第二代方法理论在应用领域的合理性。反过来,也可以说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研究者自觉或不觉地洗去了设计方法的成果。

二、“整体设计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整体设计(Holistic Design)最早是针对城市建设中规划与建筑的割裂状态而提出来的,它强调空间形态的完整与功能统一。但是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

就环境艺术设计而言,设计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思考:首先是城市环境方面,包括建筑群体、街道、广场、绿地等。其中建筑的特定位置、周围建筑和自然物种,植被情况以及城市气候、地形特征和生态系统的空间形态等都直接影响着建筑环境的设计、构造和使用。因此,建筑与城市空间构成一种整体互动的生态环境关系。城市环境空间与建筑的整体环境设计中不仅要体现基地自然环境的特征,同时还要尊重相关的基地文化和满足使用者的心理要求。其次是建筑环境方面,包括建筑实体形态、庭院空间等。其中建筑的形体构成和院落空间的组织是重要的设计内容,依据被动式设计原则,这部分具有最大的灵活创造性,为建筑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思维、施展设计技艺的空间。设计师利用各种被动式设计策略来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最后是室内环境方面,包括建筑装饰材料、构造以及室内环境。在具体设计中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与整体创新思想的结合,是提高室内环境品质,达到生态化目标的主要途径。

环境艺术设计既要解决与传统相同的许多问题,同时要面对全球范围的环境问题、城市反战的空间问题以及建筑自身环境发展的要求问题,因而就生态化设计程序与方法而言,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与以往设计方法的不同。整体设计方法面对比较复杂的设计对象时,为了减小和避免偏差,要求有多种设计判断方式,以构成合理的、科学的设计过程。

第一是根据事实学的方法论,强调社会生活对环境设计的限定性,因而设计以认识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为目的。第二是技术学设计方法。根据技术学的设计方法,强调利用高技术手段对环境和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依靠技术学方法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设计选择来提供相当精确的能源需求和使用的数据,使设计分析和判断具备科学的逻辑性。第三是规范学的设计方法。这是环境设计中最为普遍也是最容易将人们导入误区的方法。规范是人们通过经验的总结而形成的习惯方法和程序的记载,因而规范学的设计方法遵循现有的规定和常规做法,漠视对现实生活实态的实地调查,不关心社会生活方式因时因地而发生的变化,只凭资料、规范和专家的个人经验进行环境设计。完全以规范的设计方法创作容易导致设计的僵化和停滞,更无助于设计中生态思维的融入与设计创新。

城市环境设计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设计;思政元素;思政育人

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1],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

1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

环境设计专业的多数学生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教育。环境设计专业90%本科生为艺术生入校[2]。据研究结果表明,多数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课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对色彩、图形敏感,但对数字计算等较抵触。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自带大量思政元素,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工匠精神”“生态环保”等。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切入点排序(见表1~4)。

2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目标

2.1专业基础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要求掌握造型基础、形式基础、透视与解剖、专业速写知识,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意识;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历史,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掌握环境设计表达相关技能与方法,包括徒手艺术表现和专业计算机绘图软件。

2.2应用能力

掌握建筑构造、园林工程与植物、装饰材料与预算、家具与陈设、模型制作等环境设计的相关技术与工艺;具备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方案设计。

2.3人文素养

掌握哲学、文学、心理学、法律等人文社科知识,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能够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掌握一定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有良好文学素养,能够根据国家的政策、方针与行业发展动态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

3思政育人具体策略

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梳理主要课程对接思政切入点(见表4),例如“环境设计概论”结合室内陈设设计典型案例,从文化创新与人文氛围营造角度出发,强化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及文化创新意识[4]。“CAD绘图”引导学生了解AutoCAD软件在中国环境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现状,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研究中国园林设计思想及图纸表达,探索现代景观园林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及使命感。“建筑构造与造型”结合案例说明建筑构造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增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意识、环保节能意识和设计责任意识。结合中国传统的砖墙组砌方式和工艺,弘扬“工匠精神”。“设计制图”结合工程图样在环境设计行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自觉执行国家标准和设计规范的责任意识,建立积极的职业价值观。结合作图实践中的各种线型、尺寸标注和图面质量等,要求学生树立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以及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室内空间设计”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家居室内空间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提升学生对我国室内设计发展的文化自信。从家具空间功能布局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建立合理流线,增强设计服务意识。“园林工程与植物应用”针对园林河道工程存在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施工材料及工艺方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意识[5]。结合中国绿色环保典型案例解析,培养学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结合中国假山艺术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案例解析,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人体工程学”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与居住环境的“无障碍设计”问题,体现以“人”为核心的设计价值观。“城市空间环境实习”倡导学生用环境艺术语言和思维方式,弘扬主旋律,进行相应的设计方法和基本城市空间环境空间处理手法知识的讲授。通过案例解析、作品创作及总结答辩等环节,体验、领悟中国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工匠精神”、优良传统和服务社会意识。中外造园艺术比较,中国园林为世界园林之母,结合中国名园典型案例,分析中国园林与诗词、绘画、书法、戏曲关系,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分析中国园林文化传承案例,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模型制作”通过特定比例模型制作,在设计中提高学生精确的设计意识,进而增强“匠人精神”。

4结语

如何使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是环境设计专业高校教师应重视的课题。本研究探究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必要性,明晰思政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主要课程思政育人具体策略。所提出的思政导学方案还需在今后的课程实践中不断打磨,以期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可推广性的优化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

[2]盛佳依.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究[J].智库时代,2019(17):76-77.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4]王敏,王滨.热观察与冷思考:新时期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然选择[J].教育探索,2019(1):102-107.

[5]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1):122-124.

[6]林琪.应用型本科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以环境设计原理课程育人实践为例[J].艺术教育,2020(6):167-170

城市环境设计概论范文第4篇

导视系统来自英文“Sign”,有信号、标志、说明、指示、痕迹、预示等含义,现在已开拓成为一门完整学科。导视系统是指整体的城市指示系统,包括行政交通导视系统、商业导视系统、文化旅游导视系统等。城市导视系统是塑造城市形象和体现城市人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是建立在科学性以及公共性基础之上的设计,要求注重设计伦理性、设计文化内涵以及设计功能更为合理的表达。城市形象和指示系统是基于城市文脉形成的一个城市特有的城市表情,在设计时还要特别关注生活便利以及精神满足等人性化需求。城市导视系统设计应以城市环境行为为基础,建立多个层级系统。如信息导视系统可分为一级、二级信息系统。

二、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

1、城市环境设计的繁荣与城市导视系统教育本身薄弱形成反差

首先,社会对城市导视系统认识过于简单化。在我国开设艺术设计教育的众多学校中,没有进行城市导视系统设计的相关课程,专业划分互不联系,系统观念人为割裂。学习平面设计的不懂市场调查与营销,学习环艺设计的不懂平面版式,然而城市导视系统是要满足社会需要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到环境调查、人群细分、信息媒介、相关法规等必须考虑的因素,在专业的操作流程下进行导入设计。其次,学校无法真正提供给学生在社会实践的机会,理论建设和项目执行比较少。由于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很短的时间,绝大部分教师在导视系统设计实践上显得商业行为掌握不足。最后,学生急功近利,缺乏团队精神,忽视设计理论的学习与思考。大部分学生缺乏与别人配合完成任务的心理准备,而完善的导视系统设计恰恰不是以个人力量能够独自完成的。

2、矛盾重重的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教育

其一,单一知识结构和综合运用的矛盾限制了城市导视的系统设计。城市导视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包括设计学、环境行为学、广告学、营销学、消费学、心理学、传媒学以及电脑制作和相关制作工艺等,哪一样都不可或缺。然而从行业到设计院校的人为专业划分减少甚至割裂了专业间的互相联系;其二,城市导视系统的现有理论与项目操作研究存在不相匹配的矛盾。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是一个十分强调实用性的行业,但国内有关该内容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还比较薄弱。

3、改善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教育的出路

首先,整合交叉学科,加强交流。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教育要突破作为短期阶段性课程的惯例,要建立整体思维观念与其他专业、甚至其他院系相互协作。例如城市导视系统设计课程可以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是由交叉学科专业老师带课,或者通过课题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强交叉学科交流。第二、重视师资理论更新。教师要不断的接受城市导视系统设计的最新讯息和一定的技术实践来完善知识体系,深化理论并将之运用于教学。

三、规范城市导视系统设计

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居住是由城市的各种组合因素共同形成的。城市的宜居程度不仅反映在功能齐全上,还反映在生活的便利程度,和心灵的愉悦程度。城市导视系统的误读性或不易读性会影响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建立。例如,欧洲的城市街道与社区大部分不是直线式的,然而,只要你能够认知地图,就可以轻松的找到你的目的地。这与当地城市导视系统的易读性和人性化设计不无关系。平面设计清晰、信息准确、方位设置合理的导视系统,从心理上给市民和外地游客以正确识别和认知,从而产生对于城市生活的安全感。与之相比,国内部分城市规划布局中规中矩的,建筑单体设计也十分漂亮,但是导视系统却混乱不堪。且不说美感设计,即便是识别与指示功能都不能尽如人意。尤其是在场所、方位、道路的信息令人费解,例如,同是车站名“北大街”,可能所指方位完全不同,中间相距几站路。试想连本地人都晕头转向,更何况外地游客?所以经常会见到有游客拿着地图无所适从,也就见怪不怪了。更加可笑的是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在本该是属于放置明显路标的地方,例如立交路桥上赫然树立的巨大广告牌,路标指示牌被挤压到角落,被花花绿绿的产品广告所吞没。城市导视系统的构建与设计不应只是做做样子,为了看起来像是大都市而已,它更应该是功能合理的、具有人情味的、准确体现城市意象的系统设计。

1、符合城市环境行为科学

城市导视系统设计要符合环境行为学特点,细节设计要符合人性要求,充分考虑人们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城市导视系统设计应从人体工程学、生态学和美学等角度达到完美,以国家的标准为参照,实现以人为本的目的。导视系统信息设计要能够被容易的、无误的认知。导视系统设计要体现人与城市之间的沟通,根据人群分布和流动特点进行合理设置导视牌的尺度与位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导视系统与人群行为模式的相配。

2、体现城市地方文化特色

导视系统的造型和颜色要与城市整体形象协调,符合城市地方文化基本特征,体现城市整体性认知。建立区域导向系统,延续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与城市设计的风格相统一。

3、符合人与环境的视觉和谐

环境要素,如气候、光等客观物质环境对视觉有一定影响。周围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实地调查与模拟导入是有必要的,具有针对性的导视设计能够更加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另一方面人们的户外生活空间更加具有心理安全感。

4、规范城市导视系统视觉形象体系

城市导视系统设计逐级层次表现要具有一致性,视觉表达与信息要相协调,并形成视觉系统规范、内容丰富的形象体系。符号文字要符合国际通行的标准,配以英文等外文,以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根据总体规划进行区域划分,采用分级检索、图文的有机结合和实效美观的立体造型进行标识导向设计,以求建立布点合理、信息完整、指示明确的城市导视系统。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王峰:《环境视觉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

[5]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论文关键词】城市导视设计;心理体验;艺术教育;环境行为

城市环境设计概论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城市导视系统的构建与设计应该是功能合理的、具有人情味的、准确体现城市意象的系统设计。一是符合城市环境行为科学;二要体现城市地方文化特色;三要符合人与环境的视觉和谐;四要达到规范城市导视系统视觉形象体系。

随着现代城市设计的进步,人们对于设计城市文化内涵的要求愈加迫切,尤其是对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日益重视。很多原来制作铭牌的公司也都改头换面为标识设计公司,似乎导视设计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事实并非如此。在目前,即使已经导入了城市导视系统设计的城市,我们依然会发现要想顺利的去往一个目的地,要想快捷的寻找到距离最近的公共卫生间也非易事。与目前城市导视设计行业繁荣发展不相称的是:导视系统行业的专业人员平均比率偏低,人才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导视系统设计发展的最大瓶颈。即使已经从事或正在从事导视设计的人员也有很多是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导视设计教育。当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逐渐分离,人们比以往更需要城市环境趋向艺术化与人性化。公共环境作为城市空间的组成要素,其视觉形象已成为城市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城市导视系统含义

导视系统来自英文“Sign”,有信号、标志、说明、指示、痕迹、预示等含义,现在已开拓成为一门完整学科。导视系统是指整体的城市指示系统,包括行政交通导视系统、商业导视系统、文化旅游导视系统等。城市导视系统是塑造城市形象和体现城市人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是建立在科学性以及公共性基础之上的设计,要求注重设计伦理性、设计文化内涵以及设计功能更为合理的表达。城市形象和指示系统是基于城市文脉形成的一个城市特有的城市表情,在设计时还要特别关注生活便利以及精神满足等人性化需求。城市导视系统设计应以城市环境行为为基础,建立多个层级系统。如信息导视系统可分为一级、二级信息系统。

二、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

1、城市环境设计的繁荣与城市导视系统教育本身薄弱形成反差

首先,社会对城市导视系统认识过于简单化。在我国开设艺术设计教育的众多学校中,没有进行城市导视系统设计的相关课程,专业划分互不联系,系统观念人为割裂。学习平面设计的不懂市场调查与营销,学习环艺设计的不懂平面版式,然而城市导视系统是要满足社会需要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到环境调查、人群细分、信息媒介、相关法规等必须考虑的因素,在专业的操作流程下进行导入设计。其次,学校无法真正提供给学生在社会实践的机会,理论建设和项目执行比较少。由于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很短的时间,绝大部分教师在导视系统设计实践上显得商业行为掌握不足。最后,学生急功近利,缺乏团队精神,忽视设计理论的学习与思考。大部分学生缺乏与别人配合完成任务的心理准备,而完善的导视系统设计恰恰不是以个人力量能够独自完成的。

2、矛盾重重的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教育

其一,单一知识结构和综合运用的矛盾限制了城市导视的系统设计。城市导视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包括设计学、环境行为学、广告学、营销学、消费学、心理学、传媒学以及电脑制作和相关制作工艺等,哪一样都不可或缺。然而从行业到设计院校的人为专业划分减少甚至割裂了专业间的互相联系;其二,城市导视系统的现有理论与项目操作研究存在不相匹配的矛盾。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是一个十分强调实用性的行业,但国内有关该内容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还比较薄弱。

3、改善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教育的出路

首先,整合交叉学科,加强交流。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教育要突破作为短期阶段性课程的惯例,要建立整体思维观念与其他专业、甚至其他院系相互协作。例如城市导视系统设计课程可以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是由交叉学科专业老师带课,或者通过课题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强交叉学科交流。第

二、重视师资理论更新。教师要不断的接受城市导视系统设计的最新讯息和一定的技术实践来完善知识体系,深化理论并将之运用于教学。

三、规范城市导视系统设计

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居住是由城市的各种组合因素共同形成的。城市的宜居程度不仅反映在功能齐全上,还反映在生活的便利程度,和心灵的愉悦程度。城市导视系统的误读性或不易读性会影响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建立。例如,欧洲的城市街道与社区大部分不是直线式的,然而,只要你能够认知地图,就可以轻松的找到你的目的地。这与当地城市导视系统的易读性和人性化设计不无关系。平面设计清晰、信息准确、方位设置合理的导视系统,从心理上给市民和外地游客以正确识别和认知,从而产生对于城市生活的安全感。与之相比,国内部分城市规划布局中规中矩的,建筑单体设计也十分漂亮,但是导视系统却混乱不堪。且不说美感设计,即便是识别与指示功能都不能尽如人意。尤其是在场所、方位、道路的信息令人费解,例如,同是车站名“北大街”,可能所指方位完全不同,中间相距几站路。试想连本地人都晕头转向,更何况外地游客?所以经常会见到有游客拿着地图无所适从,也就见怪不怪了。更加可笑的是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在本该是属于放置明显路标的地方,例如立交路桥上赫然树立的巨大广告牌,路标指示牌被挤压到角落,被花花绿绿的产品广告所吞没。城市导视系统的构建与设计不应只是做做样子,为了看起来像是大都市而已,它更应该是功能合理的、具有人情味的、准确体现城市意象的系统设计。

1、符合城市环境行为科学

城市导视系统设计要符合环境行为学特点,细节设计要符合人性要求,充分考虑人们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城市导视系统设计应从人体工程学、生态学和美学等角度达到完美,以国家的标准为参照,实现以人为本的目的。导视系统信息设计要能够被容易的、无误的认知。导视系统设计要体现人与城市之间的沟通,根据人群分布和流动特点进行合理设置导视牌的尺度与位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导视系统与人群行为模式的相配。

2、体现城市地方文化特色

导视系统的造型和颜色要与城市整体形象协调,符合城市地方文化基本特征,体现城市整体性认知。建立区域导向系统,延续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与城市设计的风格相统一。

3、符合人与环境的视觉和谐

环境要素,如气候、光等客观物质环境对视觉有一定影响。周围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实地调查与模拟导入是有必要的,具有针对性的导视设计能够更加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另一方面人们的户外生活空间更加具有心理安全感。

4、规范城市导视系统视觉形象体系

城市导视系统设计逐级层次表现要具有一致性,视觉表达与信息要相协调,并形成视觉系统规范、内容丰富的形象体系。符号文字要符合国际通行的标准,配以英文等外文,以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根据总体规划进行区域划分,采用分级检索、图文的有机结合和实效美观的立体造型进行标识导向设计,以求建立布点合理、信息完整、指示明确的城市导视系统。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王峰:《环境视觉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

城市环境设计概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居住区 植物景观 植物配置 南宁市

历史上,居住区环境设计最早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四五年代,工业的迅速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迫使相应国家开始重视环境设计。20世纪70年代,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要求: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20世纪80年代,英国在新城市和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原苏联对居住环境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将环境设计称为“住宅生态学”,其研究对象为居住区的人和一定外部空间的关系,其研究目的是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保证居民健康,满足居住区的功能要求,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环境。

关于概论问题在《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规定中,规模在2000~4000户,人口在7000~15000户为居住小区;规模在10000~15000户,人口在30000~50000人为居住社区。

居住社区是城市基本构成单位。居住环境对居民的个、生活态度、人际关系、社会心理等方面都有直接与长期的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关心居住的环境,当前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集中反映在五个方面,即交通便利、居住安全、户外环境清洁优美、购物便利、在住宅区当中有交往活动空间。

居住区景观是居住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社区的景观设计应该说是营造社区优良环境,提供居民艺术化生存的有力支持。

南宁市位于北回归线南侧,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在21.6度左右,主要气候特点是炎热潮湿。本文根据南宁市的气候特点通过分析该市居住小区绿地园林植物配置现状,总结了几点该市植物配置的发展趋势。

之所以南宁市居住区的园林植物配置是属于亚热带地区的植物配置原因是:南宁市地处亚热带地区天气比较炎热.多雨天气,在园林绿化种植方面有以下特点

1、园林绿化种植应考虑夏天足够绿量,人行道等尽量考虑行道树遮荫效果。

2、因南方多雨与台风,北方大多数植物怕积水,比如桂花,应种植排水好或地势高地方;南方植物有几种比较怕霜冻,比如桃花心木,仁面子,鸡蛋花.应注意冬季保暖,高大植物应做好台风防护措施。

3、南宁居住区植物大多为常绿植物,而开花植物多为落叶植物,在植物分区种植时,当主景树为落叶树时,应考虑常绿植物搭配,整体为常绿。

4、棕榈科植物为南方植物一大特色,最能及时体现绿化效果,特别开盘与交房时及时效果,但应考虑整体绿化风格。

5、植物种植时,应考虑忌讳植物应用,比如小区尽量不种大规格榕树;靠近业主房间避免种植桃树、柳树、芭蕉等,小区公共空间可以种植。

6、植物情景塑造,应利用植物造型以及名字等,编制相应故事,赋予小区绿化文化性,比如菩提树、“鱼头树”等

7、植物苗木选择尽量选择袋苗(容器苗)或假植苗,种植时间必须半年以上.

在亚热带地区的居住区植物配置艺术风格上,在园林空间中,无论是以植物为主景,或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共同构成主景,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数量的确定,位置的安排和方式的采取上都应强调主体,作到主次分明,以表现园林空间景观的特色和风格。

对比和衬托 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运用水平与垂直对比法、体形大小对比法和色彩与明暗对比法三种方法。

动势和均衡 各种植物姿态不同,有的比较规整,如杜英;有的有一种动势,如松树。配置时,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

起伏和韵律 韵律有两种,一种是“严格韵律”;另一种是“自由韵律”。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最容易体现出韵律感。

层次和背景 为克服景观的单调,宜以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背景树一般宜高于前景树,栽植密度宜大,最好形成绿色屏障,色调家深,或与前景有较大的色调和色度上的差异,以加强衬托。

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相互之间的配置。

都说南宁是绿城,绿城是南宁,可见南宁市在人们的印象中可显文明与自然,当然了,同时也可见自然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从景观方面考虑,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应该有利于居住环境尽快形成面貌,即所谓“先绿后园”的观点。选用易于生长、易于管理、耐旱、耐荫的乡土树种。应该考虑各个季节、各类区域或各类空间的不同景观效果,以利于塑造居住区的整体形象特征。

南宁市居住小区绿地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在进行植物配置时,首先应满足植物的生态要求,使植物生长正常,通常的做法是选用“乡土树种”;其次应合理配置,在平面上要有合理的种植密度,在竖向设计上也要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注意喜光与耐荫,速生与慢生,深根性与浅根性等不同类型的植物的合理搭配。

1、坚持以植物为主,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花、草、藤结合,注重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提高居住区绿化的生态含量,比如宅旁绿化,宅旁绿地贴近居民,特别具有通达性和实用观赏性。

2、合理配置乔木、灌木及藤本植物、地被植物、竹类、水生植物、色叶植物、花灌木、芳香植物。比如隔离绿化,居住区道路两侧应栽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以减少交通造成的尘土、噪音及有害气体,有利于沿街住宅室内保持安静和卫生。行道树应尽量选择枝冠水平伸展的乔木,起到遮阳降温作用。公共建筑与住宅之间应设置隔离绿地,多用乔木和灌木构成浓密的绿色屏障,以保持居住区的安静,居住区内的垃圾站、锅炉房、变电站、变电箱等欠美观地区可用灌木或乔木加以隐蔽,创造出安静和优美的人居环境。

3、适当配置鸟嗜植物和蜜源植物,吸引鸟类和昆虫,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居住环境,植物引诱昆虫的机制可用色、形、味、香等4个字来概括,经过对植物(尤其是花)的颜色、形状,气味、滋味一系列的判别,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寄主。比如勿忘草等

结语

居住区的植物配置必须科学、合理,尊重自然,同时为居民茶余饭后散步休闲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自身能融于其中的小环境,为居民的休闲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余文婷;彭尽晖;邱波;城市植物配置的景观生态效益研究进展[A];园艺学文集5[C];2010年

[2]魏士宝;胡维平;;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设计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叶蔚冬,田真;南方居住区立体绿化设计[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S1期

城市环境设计概论范文第7篇

流水断桥春草色,槿篱茅屋午鸡声。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

——文徵明《拙政园图咏·若墅堂》

径点蓊台,墙遮翠柳,闲亭面面开疏牖。不知城市有山林,谢公丘壑应无负。

——徐崧《踏莎行》

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屋头枣结离离实,池面蓣浮艳艳花。

——汪琬《再题姜氏艺圃》

中国传统园林,伴随着文人山水文化,以描摹自然的奇思妙想为基础,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威严壮观的紫禁城、清凉秀丽的避暑山庄、浪漫多情的西湖十景……莫不是古典园林的产物。

中国园林不仅是景观的载体,更是历史的烙印。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竞争的不断加剧,如今的园林已经从庭院设计过渡到城市公园与开发绿地的设计与规划中,与其他设计行业相似,园林设计也充满着创新、神秘与文艺的色彩。走进这个专业,你将会了解到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如何将中国红和中国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也会了解到设计大师如何用两个巨大的正方形空间记录纽约双子楼倒下时的一声哀鸣。

在报考志愿选择专业时,不少同学将园林专业误认为是“种树”与“绿化城市”的专业,这有可能是将其与园艺专业混淆了。研究果树、蔬菜和观赏植物的栽培、繁育技术和生产经营方法的是园艺专业。它与园林专业的设计导向不同,园艺专业更侧重生物微观方面,以植物栽培与养护、土壤肥料为主,生物方面则会学习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而在园林的营造中,更多的是运用地貌学、生态学、植物学、建筑学、土木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还有美学理论和艺术创作方法,尤其需要绘画技法和文学知识,并且还涉及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建造一个城市公园,哪里挖方造湖,哪里堆筑山石,都离不开园林专业严谨的理论体系;哪里休憩游览,哪里娱乐游戏,则体现出一个设计师独到的眼光和把握全局的能力;如何栽植树木以实现季季有花香,月月有花色,如何保护场地中原有的历史文物,更是对设计师知识与设计能力的考验。当你漫步在公园小道上,疲劳时,突然显现于眼前的休闲广场与餐饮设施会让你顿时神清气爽;当你在生态园区度假,依山傍水的度假村配合着茂密森林的天然氧吧,更能让你体味健康生活的美好。这一切,都是园林设计师与规划师辛勤工作带给市民的享受。

理工与艺术在这里擦出火花

日前,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原来的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学、风景园林专业合并为风景园林专业。授予工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部分代替了原来的农学学士学位。之前不同名称反映出来的更多是该专业在发展方向的不同。综合总结来看,园林专业根据不同的院校类型可以分为三个方向:

一是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这些理工类大学开设的“建筑型”园林专业,它们大多依托院校自身强大的建筑系而发展起来。在园林设计中,这类院校的学生更注重空间的感受,强调运用建筑空间的组织手法组织园林景观。例如设计一个广场,会通过西方“流动空间”理论,让广场的活动路线更加自由,为的是减少划分空间而给人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在表现方面,该方向学生的明显特点是对于建筑的描绘更加细致,这往往是由于整个课程体系对于建筑的重视而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类院校毕业的学生,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建筑、空间设计、材料构造等方面的知识比较丰富,建筑理论课程也更强调实际的动手操作,例如构成设计往往会将概念做成实体模型。其雇主主要包括景观设计与施工企业、房产类开发公司、园林局等行政主管部门、项目管理公司以及园林类教学科研机构等。

二是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这些农林类高校开设的“植物型”园林专业,它们从农林院校的特质出发,充分结合了农林类高校植物学的强大实力,在强调设计的同时,也强调了对于植物的运用。对于一个在建的园林景观,他们更多考虑的是搭配什么植物。比如要降低成本,他们会优先选择当地的乡土树种,以及耐旱型的植物和自播能力较强的地被植物。如果想要建设季相分明的园林,则配置异龄树种,比如说种植富于季相变化的乔、灌、草结合的人工植物群落。而要想实现生物多样化和种群稳定性,就要种植适应能力强、种源多,栽植后恢复生长势头较快,对于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的植物,如美国红栌、秋红枫、地中海荚迷等。在课程设置上,这类高校会增加一些植物体系课程,例如园林植物概论、树木学、花卉学、景观生态学、植物保护、植物栽培等。植物设计是“植物型”园林设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大型的设计公司往往也相应配有植物设计部门。相较于方案设计,植物设计需要有良好的植物学基础,特别需要设计师了解本土树种,并在实际设计中合理的运用植物间的相互关系,构造立体合理的生态系统。

在艺术类专业中开设有园林专业的第三极——环境设计,相比前两种园林专业类型,就课程体系而言,环境设计专业在工程方向及植物方向课程较少。部分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中,课程内容包括了室内设计、陈设设计、家具设计、景观设计、环境系统设计、建筑空间设计、展示设计等,具有偏向于陈设艺术的特点。在就业方面,相对于其他两类型的园林专业,它们还可以选择平面设计(广告、海报、刊物)以及展示设计(策划类、策展类)等工作。我们平常看到的精美海报、现代感十足的杂志封面、大型活动的现场布置,就出自这些艺术天赋十足的环境设计师之手。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些院校的招生中,考生要格外注意招生时间与学费等条件,合理评估与选择。

风景园林促进城市发展

当然,在园林专业三个侧重的背后,我们不可以忽略三者的共性。就专业技能而言,园林专业的表达常用的手法有绘画与电脑软件,其中绘画主要是快速表达与速写。美术能力在园林专业非常重要,不少具有美术基础的同学在接触这个专业后还会根据专业需求进一步加强表达能力。在深造学习或者就业选拔的过程中,3小时或者6小时快速设计是重要的考察手段。因此,不少院校的园林专业在入学前会加试美术,这一点应该引起考生注意。另外,我们常用的软件则有AutoCAD、Photoshop、Indesign、3ds max、Lumion、Sketchup 等。软件的掌握使得园林专业的学生真正掌握一门技巧和一个生存的工具。因为高水平的绘图员或者制图专员在就业市场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口。

城市环境设计概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行为学;环境设计;运用

收稿日期:2011-06-21

作者简介:王凯(1963―),女,河南新乡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绿化设计、施工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4.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024-02

1引言

人生活在环境之中,环境为人所设计、营造和使用,因此,无论社会人工环境还是自然环境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物质环境是人日常接触的自然和人工环境的总和。重视物质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由来已久,有关的实例和记载很多,中国古代朱子就提出过“居气论”的论断;《鲁班经》也曾认为“二家不可门相对,必主一家退;开门不得两相冲,必主一家凶”,迷信的外衣却包含有“私密性”这一重要的环境心理概念。伴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同时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化,以及人们环境意识和人本意识的加强,使用者要求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呼吁环境改善以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要求环境设计满足不同使用者的社会和文化需求。

在环境设计中,如何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如何使环境设计具有较高深的文化品位,如何把这些虚无缥缈转化到软、硬质景观环境的物质形态中去,这就需要把行为学应用到环境设计中去,从人类行为最基本的规律中去寻找答案。下面是对行为空间中的微观行为空间、中观行为空间和宏观行为空间[1]理论研究得出的一些指导环境设计的方法。

2行为空间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2.1微观空间行为及其应用

微观空间行为包括人本能生理需求的个人空间和社交时涉及的人际距离两方面,微观空间行为在环境设计中运用较多。

2.1.1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是人占有的围绕自己身体周围的一个无形空间。个人空间如受到别人干扰,会立即引起下意识的积极防范动作。当个人空间未扩大到固定的围合构件所限定的范围时,它是随人身体移动而移动的[2]。关于个人空间,每个人都有亲身体验,人乘公共汽车,不挤时总找个单个空位就坐;顾客在餐厅中总是尽量错开就坐;而在公园中,只要有空位,游人就不会夹在两个陌生人中间。个人空间起着分隔个人的作用,以便个人在空间中保持各自的完整性不受侵犯;同时个人空间使人际间的信息交流处于最佳水平――相互越接近,从对方接受到的感觉信息就越多。为了减少信息过多所产生的压力,人需要在自身周围保持一定的空间范围。从心理学家的实验中得出结果表明:个人空间前部较大(约为1.3m),后部较小(约为0.8m),两侧最小(约为0.5m),即从侧面更容易靠近其他人[3]。

2.1.2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指人在交往中人际间所保持的距离,人类学家霍尔(E.Hall)把这种距离归纳为4种,不同种类的人际距离具有不同的感官反应和行为特征,反映出人在交往时不同的心理需要。

(1)亲切距离。这个距离是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距离,只有双方同意才能如此,有很大程度身体间的接触,视线是模糊的,声音保持在说悄悄话的水平上,能感觉到对方的呼吸、气味等。这一距离主要用于格斗、亲热、抚爱等行为,在公共场合与陌生人处于这一距离时会使人感到严重不安。

(2)个人距离。与个人空间的范围基本一致,一般用于亲属、师生、密友之间。在近距离可以握手言欢,促膝谈心,言语声音适中,眼睛很容易调整焦距,观察细部质感时失真较少。

(3)社交距离。接触的双方不扰乱对方的个人空间,能看到对方身体的大部分。观察表明,熟人出现在这一距离内,坐着工作的人可以不打招呼,继续工作而不致失礼。若小于这一距离,对于熟人,便会相互致意,对于陌生人,则会招呼发问。

(4)公共距离。这一距离主要用于演讲、演出和各种仪式,此时所发生的行为与其他距离相比有较大差别:不仅声音提高,而且语法正式、语调郑重,在远距离时连手势和身姿也有所夸大。

将这些距离总结如表1。

表1距离与交往

2.1.3微观空间行为在景观中的应用

微观空间行为概念主要用于解释公共场所中人们的就坐习惯,例如,在外部公共空间中,为了保持这个空间,人们喜欢坐在角落或边界明显处,因此把座凳设计成凸出或凹进的式样而避免直形,方便个人就坐休憩或面对面谈话,同时能移动的座凳可组成灵活布置,有利于群体交往,这样会更受使用者的欢迎。

人际距离可作为设计环境小品和不同的交往空间时的依据。如在公园等外部公共空间中,用于交谈的设施就应符合个人距离、亲切距离及社交距离中的近距离的要求;而公共距离则可作为旁观时的最小间隔――不少人尤其是老人和妇女,偏爱从这一距离旁观他人的活动。人际距离还表明,人利用空间进行交往时,具有多种需要。因此,在公园等场合,座椅布置必须采用多种方式,才能满足不同活动和不同人际距离的需求。

2.2中观空间行为及其应用

中观空间行为是指人的相互依赖性和对参与交往活动的一种空间需求行为。包括家庭与邻里两个层次[4]。从人的群居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多数住宅均成团、成组出现,相互有个照应,给人们以同属于这一组团的感觉,由此形成组团式住宅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原始部落中就出现了,农业社会中的村落,现代城市里的邻里街坊为这种集团式的家庭基地。我们这里只讨论邻里这一层。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行为最基本的规律归纳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其次的安全需求;再其次的被尊重需求;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需求是从低到高发展的,只有在较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向上一层次的需求发展。好的邻里关系和环境能使居住区里的居民感受到安全感的同时满足居民的社交需求,从而带来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为此,居住区的环境对邻里住户而言,是一处理想的场所,在居住区合适的安排面积充足 的交往场所配置设施齐备的硬质及软质场地,可吸引邻里住户走出居室,参加公共活动,从而增进邻里住户间的交往,创造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此外对植物、围墙和小品设施的配置恰当处理,也可以增进视觉效果,满足居民的安全感和私密性的要求。在这种空间活动范围的行为通常有一种误解,以为人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是远离人群的地方,而实际上,最吸引人的往往是人群的自身活动,人们最喜欢去的是那些行为活跃、人群密集、会晤和交谈最多的地方――这就是自我聚集行为。当各种人群为了交流信息和刺激在乔木下聚集时,还表现出一个强烈的行为特点――人群的分离性。根据行为的聚集和分散特性在这种行为空间安排适当的活动设施。

2.3宏观行为空间及其应用

宏观行为空间是指人离家出走到城市的某个或某些地方的行为。宏观行为空间研究的离家活动范围、活动模式、出发地与目的地调查及城市居民的活动体系,这些对环境的具体设计没有什么大的指导作用,但对我们在是否在该地或在何地设置环境景观却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以主题公园为例加以说明,自美国1955年的Walt Disney 构造的迪斯尼乐园为始,如雨后春笋般在全世界蓬勃发展。那么是否所有的城市都有条件发展这样的主题公园呢?以我国深圳为例,深圳、东莞、惠州市的居民经常离家活动,地点主要集中在深圳,且这3个地区的常住人口已达600万人(1993年),另外,深圳属于高消费高收入地区(1993年深圳职工人均工资7 947元),人们有能力也乐于进行高消费[5]。因此深圳的主题公园1993年前后接待了311.53万游客,营业收入1.538亿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1992年开业的昆明云南民族村,总投资超过1亿元人民币,可当年门票收入仅630万元,1993年仅691万元,扣除1年200多万元的开支,远远不够支付利息,更谈不上还本赢利了,昆明云南民族村的失败,重要的一点是对城市居民的宏观行为的认识不足:人们不乐于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出游。云南是一个经济发展落后的省,人均收入不高(1993年职工人均工资3 803元,相当于深圳的47.85%),人口不过362.87万人,且交通不是很发达,所以其失败是可以预见的。

3结语

专家学者对微观行为空间的研究远远多于中观空间行为和宏观行为空间,因为微观行为空间对环境设计能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而且宏观空间行为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但3者之间却是一个互为依托的关系,只有在宏观空间行为方面有所把握,同时依据对中观空间行为和微观行为空间研究设计出合理、完美的环境才能满足现代人的高层次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 李金路.中国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以人为本”[J].中国园林,1999(6):41~43.

[3] 诺曼・K・布里.风景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4] (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可人,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城市环境设计概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人文语境;环境设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152-02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环境设计(原称为环境艺术设计)在此背景下焕发了新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至2016年底,含民办高校在内,全国1100余所院校都有或大或小的环境设计类专业,在校生90多万人。然而,对于其本身建校时间短的本世纪初新成立的艺术类本科院校,鉴于当前我国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及这些学校本身浅薄的人文底蕴,在专业课程教与授的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很关键性的问题。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了一系列具有地域人文标签的课程,采用目标指向明确的模块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建立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意x及定位

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特别是地方性的强调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二本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都是适应我国社会生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在系统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与创作方面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及设计实践能力,能在环境艺术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工作能力的环境艺术高级应用型人才。从这个定位和需求上看,环境设计专业与众多的设计专业学科一样,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门专业,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它的定位、方向、特点、优势、瓶颈、盲区、作为和理由,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界定中思索和寻求问题,梳理关系后不断调整的结果。正是基于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制定一个相对实用的教学模块,同时使其具备一定的“可成长”性,这将为学校向市场提供合格的设计人才提供必要的保证。

近几年来,笔者在与很多沿海一线城市及内地二三线城市的专业环境设计装饰公司及企业的校企合作互访交流中,总能听到一些对于现在专业毕业生的毕业现状的话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90后的学生,个性表现中的独立及自主性强,但专业综合素质较弱,这里说到的专业综合素质,其中就包括了个人的人文修养。而毕业生在毕业之季面对社会这个大职场,公司及企业在选择人才的前期考核上岗培训中,也会就此选择出真正符合公司及企业文化发展需求的人才。由此可见,真正培养一个合格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除了在专业技能上要有所高要求,还应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系统建立人文课程模块来进行教学,与需要掌握的专业实践技能形成互相渗透、相互影响,综上所述就是其意义所在。

人文课程模块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中的定位。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当今国际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在这样一个转型阶段,用一种学术性的批判态度来看事物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当我们具备这样一种心态的时候,改变、调整和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就变成了一种自信的外在表象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湖南本地高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该如何发展呢?湖南为中南五省之一,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历史造就了这个地区充沛的人文与地理资源,这也正是立足本土进行发展的良好基础。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如何使得环境设计的形态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协调,同时又不失去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

二、地方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学”与“教”的探索

1.环境设计专业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设置探索。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需建立一个环境设计专业人文模块教学新模式,配合大学在读的四年时间,该模块绑定目前专业课程教学的六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是在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同时细化每不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具体绑定的六大模块分别如下:(1)在公共必修课模块中,在入学的第一学年,就应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中,有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做要求。其次,在后续的培养计划中,还应依次开设中国文化概论及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进一步强化其人文意识。(2)在接下来的造型基础模块中,设计素描与设计色彩的课程大纲设置中,要凸显民族尤其是地方文化的造型特色,总结并提炼出地区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介绍与课程练习。(3)专业通识必修课程模块中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和中外工艺美术史,要结合地区文化及内涵特点进行讲授,在进行多方位的艺术观点介绍的同时,条件成熟的地方性高校,建议学生结合理论知识,体验式地参加课外相关人文活动来完成课程的学习。(4)设计基础模块中的设计基础(1)、(2)、(3)。主要是强调在“基本技能”之下的“环境与构成基础”和“环境与装饰造型基础”两个知识点,可以在强调环境设计专业特色范围内的构成及装饰特点的同时,让学生适当了解民族民间环境设计造型技法的基础知识,这样可与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拉开距离。(5)在整个模块教学的核心部分专业设计模块中,教学重心可适当结合对于地区民族文化价值的研究,尤其是地方名族的建筑及环境设计特点,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如民族民居的研究与改造、民族文化的二次提升等课题进行研究与设计,在了解地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环境设计的保护与创新。(6)毕业设计模块。主要由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两部分组成。毕业论文必须结合毕业设计进行研究,毕业设计要求对具体一个民族地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并与当地政府形成合作关系,进行环境问题的梳理与解答,解决当地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相信在这样一个个的学习和探讨方案及项目设计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将人文精神贯彻到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当中。

2.人文标签的模块化课程教学效果分析。作为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通过四年的模块化教学及艺术实践,在必修课程教学安排外,将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安排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如陶艺课、花艺与茶艺、艺术品鉴赏、室内风水学、中国画基础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彰显人文内涵的教学特色。

在人文课程模块教学中,随著学生专业学习逐渐深入,每个学期“大作业”与各科的“小作业”的关系逐步加强,设计深度也随之逐步深入,同时,结合地区的民族特色,各个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中都应将地区化和民族化作为重要的课程设置考虑因素,在“大作业”设置中充分加入这些因素,从而逐渐形成各个学期科目围绕核心科目展开的局面。

人文模块教学课程的建立,使得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有机相连,同时可使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更加适应其未来发展和满足未来需求。特别对于艺术与设计类院校,推动其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再教育,不仅关乎文化理想、民族精神,以及社会信仰等,同时也是关系到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伟大工程。进一步提升当代高校艺术与设计学生人文素质整体水平,是时展所需,国家和民族希望所在,故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远林.从艺术设计作品现状谈当代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境况[J].美术教育研究,2014,(11).

[2]陈良红、朱岚、李昶.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9).

[3]赵环.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1).

[4]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山东:山东民美术出版社,2008.

[5]韩奇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

Abstract: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which includes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ability quality and cultural qualities of the excellent quality of education,and also to the humanities,cultural heritage,social values,personality and value orientation,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 existence of employment and ultimately affect to students,just for master degree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instead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connotation,will greatly restrict the quality of talents training. Based on this situation,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speciality in training plan,set up a series of regional cultural label courses and research into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that is the necessity of using the modular teaching methods for teaching purpose.

城市环境设计概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公共空间;装饰艺术;公共环境;艺术风格

装饰艺术是一种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与其公众、环境、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并在其中发挥着特殊功能和作用。现代装饰艺术设计应强调城市公共环境的特色,在艺术装饰的造型、色彩、材料等的运用中,将大众的审美心理、文化需求作为基点考虑,使设计的装饰艺术景观雅俗共享,与公众产生亲和性。艺术装饰品造型风格力求灵活多样,在装饰公共空间环境的同时给人以艺术的感受和美感的享受,并充分地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现代装饰艺术设计应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环境特色和历史文化,是一个时代精神和文化状态的体现标志。

1.装饰艺术的功能

装饰,顾名思义即装点、修饰、打扮之意。古语云:“装者,藏也;饰者,物既成而加以文彩也。” 就“装饰”而言,装饰本身就是艺术。装饰艺术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对美的追求,它必须适应环境并与之协调统一,与装饰对象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起到美化的作用。装饰艺术由来已久,其装饰手法、装饰表现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彩陶文化时代。彩陶纹样一般被认为是“装饰的萌芽”和“原始艺术”。陶面上的意象纹样等装饰纹样,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给于我们的启示是“简洁即是美”的辩证思想和审美取向。

1.1?审美功能。装饰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审美功能。人们的生活环境往往缺少不了一定的装饰要素,通过艺术装饰效果会使环境空间更加充满活力和趣味,从而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激情。 我认为,装饰艺术是艺术家基于艺术美学纯粹审美的目的,在特定的环境空间中用艺术形体组织装饰起来富于精神性的空间系列艺术品。

1.2?美化环境。装饰艺术在公共环境中具有装饰美化空间环境的作用。公共空间环境中的任何适用设施、实用装置以及装饰艺术品,都必定以一定的形态呈现在公众面前,影响着周围的环境装饰美化空间环境的义务。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总是运用着装饰艺术形成着自己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以致力于精神的表达和环境的改造,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所处时代、所处地域的文化内容。?例如公共空间环境中各种艺术装饰品的设置和摆放,都会以美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成为周围环境装饰的一道亮点,这些艺术装饰品确实能引人注目及愉悦心灵。简单一点我们以路灯为例,路灯的主要实用功能是照明,只要达到一定的照明度,它的功能目的就算实现了,至于不同的灯光效果以及不同路段的路灯的外观造型设计则属于装饰的范畴,路灯的外观造型设计或复杂或简洁、或古典或现代,但它们的功能目的却一个就是照亮路面,所以同一功能目的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不同造型的路灯对环境有着不同的装饰效果。

2.公共空间的装饰艺术风格

随着时代和高科技发展,现代的各种装饰材料,为城市环境艺术装饰创作在材料上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令设计师在创作时在形式的处理上,在材质的利用和对比上、根据不同的空间环境需求,设计适合于特定空间环境的装饰造型,在视觉上、心理上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要求。不同的材料形态蕴含着不同的信息和情感,在环境装饰中要根据环境装饰效果和功能的需要进行选择。每一种装饰材料都有着自身的个性特色,不同的装饰材质有着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光泽、不同的材料质感、不同的视觉感受以及不同材料特性,装饰艺术造型设计则会依据城市环境空间的价值和材质自身的美感价值,来选择和设计艺术品,以富于装饰艺术作品更加丰富的精神与审美的内涵。艺术装饰品造型风格力求灵活多样,在装饰公共空间环境的同时给人以艺术的感受和美感的享受,并充分地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2..1?人为形态的艺术造型设计。

现代城市居民生活在人造形态的包围之中,人们的衣食住行的每一件器物,都是人类用一定的材料。利用工具或机械做出来的。在现代环境装饰设计中我们时常可以见到,各种人为形态都是用不同的装饰材料制作,如人们日常用品的:桌子、凳子、休息椅、钳子、扳手、足球等形态的装饰物用放大或变形的造型手法加工放大安置在特定场所。诸如美国费城的一件著名装饰雕塑“大衣夹”,设计者将日常用品衣夹巨大化,展现在高楼大厦之中,把四周的环境一下给凝聚和聚焦了,人们看到这令人新奇的艺术作品,倍感亲切而更加喜爱,看到了一种新的眼界和,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1]这种人为形态的造型风格装饰环境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往往是会给人以新奇的视觉效果,增添城市的亲和力。反映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装饰美化了生活环境空间。

2.2?利用不同工艺材料塑造形体。

装饰工艺材料即是不同材质,它是构成装饰艺术形式美的第一要素,不同材质的运用,可以形成不同的艺术特色。工艺材料不仅决定着一定的加工技艺,而且制约着一定的装饰手法和艺术表现风格。用于装饰艺术造型的物质材料很多,各种材质形状、纹理、色泽、质感不同,能引起不同的联想,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装饰工艺材料来塑造、加工成多种多样形式的装饰形体,用以优化调节和丰富空间环境,与空间构成虚与实、分与散、动与静的实体空间和视觉空间,对城市空间起到一定的划分和序列作用。现代装饰风格追求结构自身的装饰效果,并注意发挥出材质的性能和表现力,营造出城市公共环境的艺术氛围和艺术化的空间环境。

2.3?运用色彩装饰空间效果。

色彩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代表着人们的情感、心情。人们对色彩有着天然的敏感性,通过装饰色彩的对比表现,可以恰当地渲染出意境与情调。城市空间环境中的装饰色彩是追求审美意象的主观表现性的色彩装饰艺术。城市生活空间若没有色彩的装饰,将是单调乏味的。不同的色彩对比有着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效果又适合于不同的空间环境。不同的空间环境需要不同的装饰韵味的装饰作品。现代装饰艺术运用各种装饰色彩的效果来表现和点缀环境,创造环境的空间关系和环境气氛。

装饰色彩会使艺术装饰品在公共空间中的形象更加突出丰满,近年来现代城市中多种色彩的装饰品作品逐渐增多,如美国设计师考尔德创作的巨型钢雕《火烈鸟》,运用强烈的红色,其庞大而又空灵的形体与周围的现代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创造了一种富有生气的环境气氛和醒目的效果,成为芝加哥城市的重要标志。强烈的色彩可以吸引人的视线,为城市空间抹上亮丽的色彩。色彩装饰的运用要注意色彩的装饰感觉与环境空间的关系,如艳素感、华丽感、朴实感等,要根据不同的色彩视觉美感来装饰美化不同的城市空间环境。创造出富有生气的生活环境氛围,装扮出现代城市公共环境的新空间。

3.艺术装饰与空间环境的融合。

城市公共空间之中的装饰艺术能反映城市的特色与风采,传递城市的文化艺术信息。装饰艺术是点缀城市建筑特色、服务环境空间的。所以,城市空间环境的装饰艺术应以城市文化和建筑风格为导向,综合考虑造型、色彩、材料等要素,使装饰特色与城市文化和空间环境形象和谐统一,从而形成有特色的城市装饰艺术风格。

本文以哈尔滨城市为例,哈尔滨是历史文化名称,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东方巴洛克”之美誉。它的城市建筑有着异国情调的西方欧式建筑特色和欧式的风格的装饰艺术,城市空间环境以其多元化的欧洲建筑风格为主基调,是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塑造。例如,圣索菲娅大教堂的俄式建筑、中央步行街的欧式建筑风格、商市建筑集中的区域等都是体现着多元的欧式建筑艺术装饰风貌。当今时代的人们漫步在中央大街或市区街道上都依然能感受到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尽管现代的哈尔滨已经发展成现代化工业城市,但这座城市至今仍保留着西方欧式建筑风貌以及与其建筑环境相融合的装饰艺术,例如与建筑风格保持一致的路灯、牌匾、路牌、电话亭、垃圾筒等的设计,这都充分展示了哈尔滨的城市建筑文化特色和装饰艺术的风格。

我国许多城市都有悠久的历史,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环境空间。城市的环境装饰应该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尊重城市的个性特征,现代装饰艺术应与城市特定的人文环境与空间环境取得和谐统一,承袭并延续着历史的优秀文化。装饰艺术设计不能脱离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师既要考虑建筑环境的景观要求,又要重视生活空间的装饰设计,还要注重城市、环境以及园林的设计规划,使建筑与环境、艺术与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现代装饰艺术应是有特色的环境设计风格,应更完美地反映特定环境的文化内涵,为人类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

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艺术设计是环境装饰设计的关键和灵魂。环境装饰设计与装饰艺术品创作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不是一项脱离环境而存在的独立设计,而是一种系统的设计,是一门关系艺术。城市空间环境中的雕塑、壁饰等环境装饰要素。如果脱离了特定的环境空间而单纯“自我表现”,不管自身多么完美,都可能能为环境排斥的对象,甚至破坏原有的环境空间。环境装饰设计必须要注意整体环境,体现空间环境的整体设计意识。

装饰艺术在现代城市空间环境装饰的不断发展中,装饰艺术对环境的美化、对环境的丰富,对环境意境的延展过程中,自身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装饰艺术以其简洁美、和谐美、材质美、实用美和装饰美相结合等特征在现代城市空间环境装饰中发展,形成了新的装饰风格和审美趋向。装饰艺术美化着城市的生活空间,活跃着空间环境,服务于人民大众。只有把装饰艺术与城市空间环境和谐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才会使现代装饰艺术的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存环境,以充分体现着城市的变迁、社会的面貌、公众的环境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 中. 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吴祖慈. 艺术形态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3] 田卫平. 现代装饰艺术[M] 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5

上一篇:体育运动培训范文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