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07:30:06

财经大学毕业论文

财经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1.“1大”:选题过大

脱离实际学生往往喜欢选择宏观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例如“我国…研究”等。由于范围过大,这些选题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内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证,加上选题超出了大多数本科毕业生的知识范畴以及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深度,从而导致论文论述不够深入、重点不够突出、观点脱离实际,缺少应有的针对性。

1.“2旧”:内容陈旧

缺乏新意毕业论文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创新,即能否发现新问题、新方法、新观点。但是目前很多论文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论等方面均缺乏创新,有些甚至直接从文献和教科书上拼凑而成,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质量。

1.“3空”:语言空洞,缺少实证

由于缺少实地调查研究,不少论文往往泛泛而谈,言之无物,缺乏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或者观点和结论不明确。有些论文只有定性分析,缺少定量研究,导致相应观点和结论缺少必要的实证支持,影响了论文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1.“4假”:内容抄袭,数据作假主要表现在

第一,直接复制粘贴其他专著、文献、网络上的数据、观点及其他内容而不标注引用;第二,修改甚至虚构实验或调查数据;第三,编造参考文献;第四,寻找毕业论文或者网上购买论文等。

1.“5乱”:逻辑牵强,格式混乱主要表现在

第一,逻辑牵强,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不对应,前言不对后语;第二,论证过程不够严谨,结论牵强附会;第三,格式问题较混乱,例如字体、字号、行间距等不统一,标点乱用以及有错别字等。

2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

造成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质量严重滑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生源质量相对下降

以浙江省为例,随着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8.9%急增到2014年的54%,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许多在过去没有机会上大学的高中生毕业生也能进入地方本科院校学习。

2.2教师指导力量不足

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数量没有与招生规模同步增长“,生师比”和人均指导的毕业生人数过多,影响了毕业论文指导效果。同时,以科研为导向的考核机制促使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用于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不足。

2.3缺少约束与激励机制

论文成绩与毕业和就业无关,学生既无压力也无动力,只求通过不求优秀,甚至有学生主动要求放弃优秀成绩以减少修改工作量。同时,毕业论文指导质量与教师的业绩考核无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2.4与学生就业相冲突

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巨大的就业压力迫使高校和毕业生不得不将就业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考虑,而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正好与毕业实习、择业、考研、考公务员、出国考试等相冲突,为确保就业而牺牲毕业论文的时间和质量就成了许多高校和学生的无奈之举。

2.5人才培养目标错位

毕业论文要求具有理论性、创新性、逻辑性,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是精英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本科院校普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大部分学生缺少科研和学术训练,缺乏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浙江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与探索

作为一所典型的地方经管类本科院校,浙江财经大学在毕业论文实践教学中也存在许多有代表性的问题,同样具有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改革与探索,毕业论文质量与人才培养效果显著提高。

3.1制定相关政策

鼓励实践探索浙江财经大学先后出台了多项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政策文件,建立了综合导师制、毕业论文质量抽查等配套制度,定期召开教学改革大会以及开展“教学质量年”等活动,鼓励各二级学院根据自身学科与专业特点积极开展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例如,设立“经管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试点研究”等教研课题。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重视毕业论文的教学氛围,为开展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2创新论文形式

实行作品替代毕业论文不是目的,而是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和检验的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鼓励创新,提高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浙江财经大学突破传统单一的毕业论文形式,制订了《本科生科研作品替代毕业论文(设计)办法》,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根据该《办法》,可用于替代毕业论文的科研作品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的与本专业相关且符合其他相关条件的论文、著作、学科竞赛获奖、省级(含)以上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题成果以及发明专利等。《办法》实施以后,毕业论文形式更加丰富,学生参加科研和学科竞赛等活动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3.3设立综合导师

加强指导力量为拉近师生距离,密切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浙江财经大学从2001年开始实施本科生综合导师制度。综合导师制度从大二第二学期开始实施,直至学生毕业。担任综合导师的教师对学生的学年论文、专业论文、毕业论文以及各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指导,并兼顾学生的学业、就业、思想等。综合导师制度将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分散、零碎、阶段性的关系综合起来,形成明确、固定、连续的关系,导师像带研究生一样带本科生,大大提高了毕业论文的指导效果和质量。

3.4加强事前控制,严格过程管理

首先,建立毕业论文选题逐级审查制度,由教研室、系、学院层层把关,保证论文选题符合专业要求,提高论文选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第二,建立毕业论文开题答辩制度,帮助学生明确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案、理清写作思路;第三,建立毕业论文互评制度,在答辩前由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进行交叉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保证毕业论文答辩的顺利进行;第四,严格答辩要求,坚决不走过场,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坚决要求二辩、三辩甚至延期毕业,把好毕业论文出口关。

3.5推进学风建设,预防学术不端学校从源头抓起

通过“教学质量年”“、学风建设年”等活动全方位推进学风建设,营造不参与、不姑息、不纵容各种不良学分的诚信学习和学术氛围。同时,引入毕业论文系统,在答辩前对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测,重复率在30%以下的可以直接进入答辩,重复率在30-50%之间的必须修改后再查,直到符合要求,如果重复率超过50%则直接进入二辩。通过上述措施,有效预防了学术不端行为。

4结论

通过持续不断地改革与探索,浙江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提高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2013年12月12日,根据权威机构的《2013中国高校通用就业力白皮书》,在所调查的409所高校中,浙江财经大学毕业生在企业最关注的基本工作能力方面名列第三,仅次于中国人民大学和浙江大学。这是学校一贯注重通过毕业论文在内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有力体现。

财经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一切开始于高二结束后的那个暑假,那个炎热的暑假,还未正式进入高三的我对大学充满各种幻想,开始迫不及待地翻起《高考志愿报名指南》。一页页地翻过去,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中央财经大学”跳入我的眼帘,“中央”和“财经”两个霸气的词语组合在一起,深深地吸引我,从此,我就开玩笑地对同学说它就是我的大学。没想到这个纯粹“以貌取人”的开始,竟真的开启了我和中央财经大学四年的缘分和永远的母校情。

记得大学第一堂课,老师问:“你们为什么报中央财经大学?是被‘中央’二字‘骗’来的吧?”全班哄笑,纷纷表示同意,大家“英雄所见略同”,都是被学校名字给“骗”来的。因为那时大一全体在清河分部,校园只需五分钟就能走完,当时真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参观完本部才找回平衡感和安慰。不像现在,所有本科生都搬到沙河大学城,硬件设施和条件越来越好。那时虽觉得有点委屈,但对大学新生活的好奇与憧憬很快将这些不适消除。从此,我和同学们就一起被中央财经大学“骗”了四年,人生美好重要的四年,而我们心甘情愿。

大学对我来说,最大的吸引力便是它的包容和多样化,这点在中央财经大学很能体现。同学们按照各自的喜好和个性发展着,没有谁会有异议,没有谁会因此遭到嘲笑,大家并没有因为学校的专业性而嗜“钱”如命。说实话,从这点看,我觉得中央财经还挺不像专业类学校的。

大二回到校本部,偶尔会在校园里看见一个男生,让人忍俊不禁的是他永远背着一个方形双肩书包,大概是因为装满了书的缘故,整个书包被撑得又圆又鼓,在他的背上显得特别突出。后来因为一次活动,认识了这位L师兄,才知道他这人方正严谨热爱学术。他爱看书、尤其喜欢看外交学类的书,他说他是读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热爱外交。虽然所学专业和外交学一点不沾边,但他硬是凭着一腔热血,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外交学院的外交学研究生。记得有一次,他很认真地对我说:“我真的很想为国家做点什么”。我曾去外交学院看过他,他依然背着那个方形书包,里面仍然全是书,研究生毕业后,他的外交梦没有顺利实现,但却做着一份和外交相关的工作,他说:“还好,至少我还在路上!”

每个学校都有风云人物,甚至每一届都有各自瞩目的学生,他们是学校的“明星”。学姐F,便是我们曾经“追”过的星,她人美、成绩好、多才多艺、是学校各类大型活动的御用主持人,得过央视挑战主持人冠军。只要她出现在学校,我们会像小粉丝一样看着她。她那届毕业典礼时,我作为《学生工作通讯》杂志的学生记者,被派到现场报到,在嘉宾席遇到她的妈妈,听她妈妈讲,这位学姐每晚看书到12点,为了学好英语,从大一就开始早起晨读并且坚持不懈,为梦想全力以赴。F学姐大学毕业后,拒绝了主持人的工作,她希望年轻时能多读点书、多走些路,毅然选择出国深造,至今已博士毕业。另外有位Z学姐,我未见过她本人,但她的事迹却被流传,中央财经的数学建模实力很强,这位学姐组建了学校众多数学建模队中的一支,并在当年的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中拿到第一名,她的论文也被录入世界某著名学术杂志,她在学术上的潜力和天赋,被国外顶尖大学赏识,毕业后顺利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就读……这些学校风云人物的存在对我们的意义便是:真切形象地理解了“优秀”这个词和懂得“优秀”背后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中央财经大学的保研名额很少,学校希望大多同学通过努力,和外校同学公平竞争上研究生。D同学和我一样,成为庞大考研军团中的一员,我们考同个专业,平时经常互通有无,后来他落榜,大学毕业前一起吃了顿散伙饭,从此杳无音信,只是隐约听见别人说他在自主创业“卖盒饭”。毕业后第三年,他回北京考某校MBA,约见了一次,他说这几年他都在四处飘荡,觉得财大毕业的,总会有点经济头脑,于是先是创业卖盒饭、再到东部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最后回到南方自主创业,虽然没干出什么名堂,但终于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旁边的同学打趣到:“别墅都有了,还没干出什么名堂,真是太谦虚了。”

同学L是我们院的“精神领袖”,当然,这个封号是男生封的,因为这位男同学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平时不修边幅,留着齐肩长发,不爱学习爱逃课爱摇滚乐,这些特征在我们院的男生眼中,简直就是太酷了!而对于女生来说,就有点近而远之,由于L同学总是一副很酷、很严肃的表情,大学四年,很多女生和他说的话不超过十句。这位同学最经典的一个故事是:大学毕业论文答辩时,轮到他,他对所有答辩组老师说:“我先去吃个饭,再来答辩。”……大学毕业后,L同学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工作或继续读书,而是选择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同学们已经习惯他的杳无音信,习惯他消失在茫茫人海。正当我们快遗忘他时,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不到一个月,他竟约着另外一位同学到重灾区当志愿者去了……这件事过后,我们女生也开始发自肺腑地觉得他简直太酷了!L同学现在仍然“下落不明”,他总是让人想起一句话:“江湖需要哥的时候,哥自然会出现!”

正如那句众所周知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对中央财经大学美好的回忆中,老师是绝对必不可少的。Z老师是我们院的艺术学老师,她学舞蹈出身,后来又深造,给全校上音乐史、舞蹈史等公开课。如果说,她是我们院甚至我们学校的明星老师,一点都不夸张,她的课几乎从没学生逃,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陶醉在她温柔的讲课声中。记得有一年,她因为生宝宝,请别的老师来代课,最后一节课的休息时间里,几乎所有男生,都跑上讲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相机,纷纷请她合影,女生们则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幕……大概比起Z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课方式,大家对她本人的喜爱已经更甚一筹。直到现在,大学美女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依然是Z老师那样的,灵动美好又不落俗套。

D老师教我们金融学,他的外表和他教的课名一样,带着霸气,这位霸气的老师告诉我们他有驾照,但是他不买车,更不开车,他出门都打出租车,他说在北京,打车对于他比开车划算,并让我们帮他算这笔经济账。他说,学金融、学经济,不要把知识学死了,一定要在实际生活中实践,生活处处充满经济,要主动培养自己的财经思维模式,经济活动中最忌讳人云亦云,正如开车或打车一样,众人普遍选择的方式,并不代表你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利益最大化。

C老师是我们的证券学老师,他和D老师都来自金融学院,但两人的风格则大相径庭。C老师人生经历非常丰富,甚至可以说是波折精彩。他本科就读于国内某名牌大学党史专业,毕业后当了几年老师,后辞职下海,去海南创业,经历了从暴富到一无所有,一无所有后,借钱去美国读书学经济,学成回国开始专职做股票,他曾帮别人投资运作过高达九位数资金的股票,但是压力非常大。他说做股票,对他最有用的知识是大学时期学的党史,这使他在很多时候会有前瞻性。他总说我们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太乖太规矩,经济活动中很多时候是需要勇于打破常规的。我在复习研究生考试时,曾在食堂碰见过他,他说:“为了一个小考试,就把你考成这样,还有出息不?”

L老师是中央财经四大才子之一,他在国内摄影界、评论界都非常出名。L老师总爱带顶鸭舌帽,摘下帽子便能见到他常年不变的光头,他的每期公开课都在学校最大的多功能教室,因为听课的学生实在太多。大家总是提前去抢占有利地形,听L老师的课,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享受。L老师喜欢黑白照片、喜欢写实的照片,喜欢原汁原味的照片,他上课用幻灯片给我们放他或别人的作品时,看到他喜爱的,他总是会情不自禁地说“多美多好!”连他用的幻灯片背景音乐,学生都要去询问是哪只曲子。按年龄,L老师应该算我们的父辈,但他的艺术魅力却让其显得很年轻,他会跟我们讨论当下流行的东西,他说:“你们好多小男生喜欢的那个女明星,没有任何面部表情,你们怎么会觉得美呢?”如今,他也玩微博,原创画和打油诗吸引众多“粉丝”,现在还集结成书出版了,身为学生的我,必然是要默默为老师“捧场”的!

我们在学校基本过着四点一线的生活:宿舍—教学楼—食堂—图书馆。中财的食堂集中在一幢楼里,共五个,每个食堂都不大,但味道绝对足,各地风味几乎都有。至今想起中财食堂,仍然会“流口水”。每天中午,学生集中涌进食堂,占座、排队,好不热闹。我见过的最可爱的占座方式是——一张小纸条,一次,我和舍友已坐下开始吃饭,一位同学跑过来说:“对不起同学,这座位我占了。”我们不知所然,结果她就指着压在我碗底的那纸条说:“就是这个”。我们被惊到的同时,哈哈大笑。大二回本部后不久的某个中午,我在食堂看见一男生打了大盘菜,买了三个馒头。我脱口而出:“这么多菜,你不吃米饭吗?”由于自小的饮食习惯,中午和菜配对的当然是米饭,馒头应该是早上吃的,在当时我的眼中,中午吃馒头配菜真是奇怪。男生估计被雷到了,诧异的看着我,就像我是从外星来的一样……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时很是幼稚可笑,在北京生活多年后,现在的我,有时也会这样吃了。

同其他许多大学一样,中财的图书馆在开馆前也会排“长龙”,尤其是周末或期末考试前,站队“长龙”颇为壮观。等馆一开,同学们涌进去给自己占座,也帮同学占!除非……除非你帮同学占座时被四楼大叔发现,那么你就自认“倒霉”吧,那个座就白占了!四楼大叔在中财图书馆是很出名的,因为他敢于把空桌上占座的书“无情地”收走,敢于批评学生,敢于制止学生讨论的声音,总之敢于做一切让学生很“不爽”的事情,我们对他真是又畏又怕。有段时间,他突然不见了,通过打听,知道他生病住院了,结果大家都很挂心,成天惦记着四楼大叔什么时候回来,曾经对他的“咬牙切齿”被抛到了脑后,等他回来后,一如既往地,我们又被他严厉的管教着。大学毕业后,很多人向留校同学打听学校的趣闻趣事,总是不免会问:“四楼大叔还在图书馆吗?还是那样子吗?”得到肯定答案后,竟会有种安心的感觉。

北京的大学,在请名人学者来校演讲这方面,绝对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中财也不例外,有各行各业著名人士来学校演讲,当然以财经界为最多。而我们学生在听讲座的“进化”路上,也有很多趣事可说。

第一阶段,当然是狂热的听讲座份子。只要是讲座,就一定会去听!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类人士的演讲精华,没有占到座位就站着听、靠着墙听、坐在地上听……如果遇见众所周知的名人来学校,一定找机会要签名。记得有一年,世界某著名经济学家来学校演讲,陪同参加的其中一位是我很欣赏的学者,演讲结束后,我找他要签名,他打开我笔记本的第一页,上面赫然写着“dairy日记本”,他笑着说:“这不成了我的日记本了?”但还是很洒脱地签上了他的大名。那是我唯一的一次向来宾要签名,不知为何,之后再也没向人索要过。

第二阶段,有选择性地听。学校的演讲通知会放在主楼大厅,一排排看过去,会开始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去选择。有一次,周国平先生来学校,同时段讲座的还有撒贝宁和张绍刚,我们宿舍就分工合作,把各自去听的讲座内容记下来,回宿舍后交流。我之前看过周国平先生的《妞妞》,于是决定去听这位大学者的讲座,由于听讲座的人太多,我就站在门口听,也懒得记笔记,听到一半实在不想再站了,于是就逃了……之后很多讲座,也是马虎过去,不再做笔记,只带着脑袋去听,听完就作罢。

第三阶段,漠视阶段。从大三下学期,除了找工作和考研讲座,我们对其他讲座基本已经漠视。我们会以“老人”的眼光看那些在讲座通知栏边流连的学生,经常打趣到:从看通知的专注程度就知道这些小屁孩是大几的。但是想想,我们当年不也这么过来的吗?师兄师姐们也会一样“嘲笑”我们,这种传承感让人觉得好笑又温馨。

财经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开设院校:西南财经大学

于西南财经大学数学与经济学双学位班就读一个多学期,感受颇深,在此分享一下就读的感受,也可让积极备战高考的考生及家长们了解一下这个专业的各方面情况。

我一开始是抱着一定要转专业的态度进来的,本来一心想要进入金融经济领域,哪知财经院校录取分数飙升,最终只以高了调档线不到10分进入到这专业。不用我多说,高中时学数学的痛苦,本以为大学就可以脱离苦海,哪知却误打误撞进了与数学相关的专业,所以一开始便四处打听,但是进来一了解就发现了一些让我惊奇的地方:一是该专业备受考生青睐,录取分数在外省较高,进入该专业的同学都是“高手”可谓是人才济济;二是在西南财经大学整个经济数学学院就只有我们这么一个专业,一个年级两个班,120个人。整个年级乃至学院都十分融洽,学习氛围也比较好。不像那些几百人一个年级的专业,读了几年也互相不认识。

在课程设置方面,这和其他学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就不尽相同,数学方面要学习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论、统计学、应用数理统计、数学建模、实变函数论等,而经济学方面和金融学方面的课程也是重点,例如大一就要必修的政治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原理,之后还有经济学原理(微观,宏观)、财政学、货币金融学、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由此也可以看出,课程是十分紧张的,并且这个专业是最近几年才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大一大二平均每周33~38节左右。相比于学校的其他主要是文科性质的专业,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数学学科的理解训练。因此就读此专业需要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因为学习压力相对而言较大,一到期末,应考压力也同样较大,所以个人能够支配的时间比较有限了。

不过上那么多课,不是没有回报的,从前景来看,高年级的同学称此专业为“万金油”有数学基础,有经济头脑,这样的人才无疑是“可怕”的。无论是出国,或者考研,打好良好的数学基础都十分方便,而以数学作为基础的本科学习可以延伸到各个方向,尤其是对于热门的经济金融方面。西财的数学建模一直是学院引以为傲的一项赛事,数学建模的重点在于怎样最优化地处理问题,这也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而且在读完大一之后学校有一次人才选拔,进入到光华实验班,其中就有金融数学实验班,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遇。不像传统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主要的就业方向就是教师,作为财经院校的数学专业,如果大学毕业直接工作,不论是银行、保险、计算机工程还是其他方向都有一定优势,并且有些单位对双学位毕业学生给以研究生的待遇。从我的了解得知,作为一个基础学科为主的专业,许多毕业生是选择了深造,专业以商科的居多。英语与法学双学位班

开设院校:中央民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当得知被中央民族大学英语与法学双学位班录取时,对于这个新鲜专业,我求助了万能的百度。有的人通过留言告诉我这个专业很好。能学到两个专业的知识。比只学其一者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也有人告诉我这个专业没什么意思,不过是两个专业课程的叠加,除了又苦又累,并没有想象中那般美好。小马过河,深浅自知,于是带着一丝欣喜与忐忑,我走进了英语与法学双学位班。

通过两年的学习,我感觉这个专业既不像别人说的那么好——学了这个专业就能成为两个领域的佼佼者,能在法律行业或外语行业游刃有余,也不是他们说的一点好处都没有——由于两个专业融合在一起,课程数量较多,这使得你不得不投入较多的精力在学习上,有学就有所得。

由于英语偏向于一种工具,所以该专业培养方向更侧重于英语水平强的法学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必不可少的有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刑法学、民法学、商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知识产权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法学专业基础课程。英语相关课程的开设与英语专业相似,如综合英语、阅读、听力、口语、语音、写作、英美文学、英汉翻译、汉英翻译等。但目前该专业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不足,比如虽然法学和英语相关的课程不少,但缺少将两者结合起来的课程,感觉有点像各学各的。至于怎么将其融合起来为自己未来的就业增加含金量,就要靠学生自己对未来的设想了。

另外一个较受关注的问题是,是不是学了这个专业可以获得两个学位?是的,但除了修满相关课程外,还需要在毕业时撰写中文和英语两个毕业论文。据了解,西南财经大学的英语与法学双学位毕业后,也能获得法学一文学双学士学位。

因为法学和英语都是偏文科的专业,像我当年一样,许多人认为只有文科生才能报考这个专业,但事实上这个专业是文理兼收的。

从就业方面看,由于在懂法学知识的基础上,有较强的英语水平,相较于普通的法学专业来说还是有一定的优势,至少就业领域比较宽。据了解,一些从事法律英语翻译工作的师兄师姐,月薪都不低。但就读这个专业的更多学子,可能在毕业时选择继续深造,由于该专业的基础打得好,在考研方面还是很有优势的。

以上介绍的几个专业都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如数学是经济学的基础,是成为经济领域精英必备的知识,英语能使拥有法学知识的人才具有更广阔的就业领域。但也有一些双学位专业,两个专业看似千差万别,但联合培养双学位人才时,却产生了另一种效果。比如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等。

开设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俄语一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是一种新的培养模式的尝试,从2008年开始招生。该专业依靠俄语招生,招生时分文、理进行,培养模式也大有不同。文科班学制4年,按原俄语专业培养模式培养;理科班由俄语系与航天学院合作,实行“俄语一飞行器设计与工程”5年制双学位联合培养。

财经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综合素质;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6-11757-02

1 引言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猛。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也从早期的“国家包就业”方式转变成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的“自主择业”方式[1]。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方式的这种变化,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考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思路、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等各个方面,涉及到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等方面。尤其是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教学受此影响最大,在各普通高校这种情况已成为一个比较头痛的问题。因此,本文拟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教学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2 存在的问题

大学毕业阶段的学习应该是大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阶段,因为经过大学低年级开设的基础课和基础理论课学习后,在这个阶段要开始专业系统理论、专业实践、专题研究、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答辩等等环节的学习。只有经过这个阶段的学习,才能对整个大学期间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和融会贯通,是学生对本学科专业知识认识形成、深化、升华的黄金时期,是整个大学教育的点睛之笔,因此这个阶段地学习并不轻松。但是,由于种种因素,毕业生的教学并没有得到充分保证,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2,3]:

2.1 就业、考研的压力

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到了学生毕业阶段,面对愈演愈烈的就业、考研大战,教学主要存在两大难题:一是教师讲课难。学生都在忙着考研复习,准备找工作的简历,即便上课也是开小差的多,能来听课就算不错了,所以教师上课压力特别大,常常无所适从;二是学生听课难。毕业阶段设置的课程多是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但是学生认为和考研、找工作关系不大,能来听讲就已经很不错了。另外,很多普通高校为方便学生,不但把实习提前缩短,而且把毕业阶段的课程压缩,就连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也一降再降,甚至论文答辩也只有部分学生参加,且基本予以通过。

普通高校这种一味给就业、考研让路的做法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因为无论是考研还是找工作,没有一个扎实的学习基础都是空谈。现在从某些知名高校反馈的信息表明,一些普通高校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知识面窄、阅读量小、死记硬背现象严重,这样的学生将来能否适应社会竞争还是个问号。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到了毕业阶段,学生主要忙于考研或找工作,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在这时就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而大多数普通高校的教学计划仍然沿用老的做法,不加区别,按部就班,没有针对这种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当然对学生来说就没有吸引力了。例如,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有志报考研究生,这部分学生上进心强,学习积极主动,但是由于研究生考试科目的限制,必然会对其它与考研无关的课程学习造成冲击和影响,因为这部分学生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与考研内容无关的课程上,所以就造成教师讲课难,学生听课没兴趣。

2.3 教学方法急待改进

到了毕业阶段,学生们经过几年的校园学习、生活,心智不断成熟,加之即将毕业,对学校安排好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早已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因此这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别于低年级的教学方法。

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劣,对是否能够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多的则牵涉到教学方法的实际操作层面。目前在毕业生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传授方式,容易造成:一是学生主观学习愿望低落。由于在此阶段仍由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最后应付一次考试,显然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未充分考虑教学方式与知识性质的关系。由于在此阶段,专业课程应用性、实践性强,有些课程内容还在不断的发展中,还不成熟,如果仅采用课堂传授方式,没有理论联系实际,显然效果不会理想,容易流于肤浅。三是在教学方法的组织上存在欠缺。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是有惰性的,毕业生的教学本来就没有多大压力,而传统的课堂传授方式容易助长这种惰性,显然对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不利。

3 解决问题的思路

3.1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毕业阶段的学生,在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后,已具备了初步的知识根底和一定的自学能力,而毕业阶段的课程,多是本专业中理论性强和以交叉学科为主的课程,因此,完全可以在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更富挑战性的方法,以激发学生进行更具自主性的学习。根据作者在本校长期教学的经验来看,在本文中作者推荐的具体做法是结合课程的特点选择研讨班的方式[4],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布置若干专题,学生在课后进行自学,包括文献调研与阅读、技术应用分析、撰写学习报告等,同时教师安排答疑时间,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二是展开讨论,由每个学生就自己的专题依次进行独立的口头报告,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针对该专题提问,由报告人回答。通过讨论,可以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发现学生基础不牢之处,澄清认识含糊之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与思维能力。三是提交书面学习报告。经过自学、研讨,学生对自己被安排的专题已有相当的理解,那么再完成一份书面报告,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工夫,又可以为后面的毕业论文地写作打下基础,避免出现论文语句不通顺,结构不正确,错别字满篇的现象。

表1是作者根据所带本校信息学院2003级计算机专业三个班共计80人为例,按上述思路实践前后所得出的分析统计结果。

表12003级计算机专业教学效果评价结果

作者通过这种实践,明显感觉到上述做法的优点在于:第一,通过课堂前后文献的调研与阅读,巩固了基础,主要是澄清或更正学生在以前学习中存在的概念模糊或理解错误;第二,在讲台上进行专题讨论,使得学生能较为深入地学习并锻炼了自信心。通过自学,有的同学甚至能够提出很好的独立见解并在课堂上大胆提出;第三,使得学生的自学意识大大加强。首先是有压力,必须去学,然后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实践,将大部分学生吸引回了课堂,并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内容。学生们反映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对自己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3.2 改进课程设置

普通高校可以根据毕业生毕业去向的不同需求修订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实行分流学习。一是对于准备就业的学生,在推行学分制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学业进度,可以选择提前进入就业实习或选修实际操作类的课程和复合型课程。针对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重视学生实习或实践经历的需要,专门拿出半学期的时间为考研学生和非考研学生分别安排相应课程和就业实习,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修。另外,各普通高校还可以考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具体做法,以改进教学方式,例如针对就业开设创业课程,请相关的企业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任务不重时,学生可以去市场了解用人单位行情或参加实习等。二是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可以举办与考研内容相关的理论课程的加强提高班,如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综合训练班等。三是对于已经推荐读研究生的学生,可以提前学习与研究生课程接轨的选修课,甚至允许提前学习研究生课程,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

3.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毕业阶段的学生而言,即将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面临一个与校园截然不同的环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社会职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知识经济创新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竞争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健康、智力、心理、道德、角色五个层面上,这些素质的培养应在高校教育中,尤其是毕业阶段的教育中得到体现。

3.3.1 提高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社会职业变迁比较快,新的职业种类层出不穷,传统职业的消亡和迁移方兴未艾,因此,专业完全对口的岗位越来越少、职业变动的可能越来越大、行业特征不像过去那么鲜明、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周期加速,复合程度提高,这些特征,都决定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普通高校必须重视对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3.3.2 课程设置应体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普通高校应围绕新时代社会的需要来制订教学计划、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学生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各种能力培养。例如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加强对大学生选课的指导;引导大学生选择好选修课;吸引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等。

3.3.3 围绕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改进课堂教育

普通高校应大力提倡现代化教育手段,为改进课堂教育,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3.3.4 将心理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正式教育计划

目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已愈来愈被各方面所认识,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大四学生心理素质(其心理压力非常大)的培养,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学校各部门、院系领导和广大业务课教师了解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3.3.5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优势,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是比较大的,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优势,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项目,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增长知识、完善人格、增加文化素养的轨道上来。

3.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基础的高等教育,其重要责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这是时展的需要,更是高校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5]。

对于毕业阶段的学生而言,要取得就业竞争的成功,要在激烈的竞争市场生存下去,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用人单位不只是关注学历和面试,他们更注意考察大学生的务实精神和创新能力,因为他们意识到,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唯有创新才是硬道理,而这副重担就相应地落到了即将作为骨干招进的年轻大学毕业生的肩上。

4 结束语

总之,搞好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教学工作,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和试验的问题,各校归根到底还是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最适合本校办学思路和专业设置、反映本校学生学习水平和设备水平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应将成熟的措施、经验用规章制度的形式保留下来,巩固教学改革的成果,并使之得到推广,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易敏,黄育云.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思考[J]. 中国西部科技,2004,6.

[2]蒲建萍. 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思考[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8.

[3]邱飞.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5.

[4]杨丽宁. 浅析西方大学教学及其启示[J].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5.

[5]郑宏,吴沛. 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教学模式改革[J]. 大学教育科学,2004,.3

财经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具有社会工作硕士学历背景的大学生社工正是社会目前所急需的。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组织可创造占社会总量10%的就业岗位,但在我国这一比例还不到1%,无论数量还是质量,社会工作者都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此次涨薪后,北京社会工作者预计最高每月能获得薪酬4000 元,一般为2000 元左右。上海的待遇与北京相当,广州、深圳的待遇稍微好一些,也基本上是3000多元,还不如一个普通的文秘职员。

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并非一线社工,主要以管理者、教育者居多。据了解,一个复旦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从事企业社会工作,月薪达到8000元,选择了会计领域的一个学生则拿到了5万月薪。而从香港回来的社会工作博士生,如果成为一个社工项目督导(督导: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一种方法,它是由机构内资深社会工作者对机构内资浅社会工作者或学生,透过一种定期和持续的指导程序,传授专业服务的知识和技术,以增进专业技巧,并确保对案主服务的品质),年薪可以达到60多万。

笔者从全国首批开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33所高校之一的江西财经大学获悉,其首届社会工作硕士生26人顺利毕业,就业形势非常喜人。其中,有6人到延安大学、琼州学院、铜仁学院、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等院校工作,7人到广州、深圳等地社会工作机构任职,2人到《社会工作》等杂志社工作,3人到金融部门就业,4人到研究所和企业部门工作等。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的考研,复旦今年的MSW(社会工作硕士)中有近10名的跨专业学生,有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统计学、法语等专业的学生。

因此,正如一位香港督导所说,中国社工事业的发展正如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一旦开启,潮流不可逆转,只能向前,倒退或停滞不前都是没有出路的,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地补充自身的知识,等待发展的机遇。专业学位解析:社会工作硕士 基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社会工作学科研究生教育一般规律,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特点,借鉴、吸收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学位名称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英文译为“Master of Social Work”, 缩写为MSW。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三、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方法 招生对象一般为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或具有一定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其他专业的学士学位获得者。

入学考试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的统考或联考及招生单位自行组织的专业复试,主要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以及面试情况并结合工作业绩与资历择优录取。

四、学习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可以全日制学习,也可以非全日制学习。全日制学习期限为2年;非全日制学习期限为2—4年。

五、培养方式

1、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经答辩获得通过可按学位申请程序申请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

2、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重视实践教学。实务课程要配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社会工作实验室等硬件设施,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可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授课,加强社会工作实务技能的训练,兼顾研究能力的培养。

3、重视实习环节。要求学生至少有800小时的专业实习。发挥学校督导与机构督导的双重作用,提高实习教学水平。

4、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导师组应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社会服务与管理部门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参加;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专职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共同指导。

六、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

(一)、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

1.政治理论

2.外语 专业必修课(不少于12学分)

1.社会工作理论

2.社会研究方法

3.高级社会工作实务

4.社会工作伦理

5.社会政策

(二)、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以下课程只做参考)

1.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

2.家庭与家庭服务

3.贫困与发

展 4.社会服务管理

5.社会项目管理

6.社会工作评估

7.中国社会政策

8.社会保障制度

9.社会福利思想

10.比较社会福利制度

11.社会统计分析

12.儿童社会工作

13.青少年社会工作

14.老年社会工作

15.女性社会工作

16.残疾人社会工作

17.精神健康服务

18.学校社会工作

19.医务社会工作

20.社会矫正

21.企业社会工作

22.农村社会工作

23.由各个学校根据需要开设的其他社会工作类选修课

(三)、社会工作实习(必修,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不少于600小时,其他学生不少于800小时,6学分)

实行有专业督导的社会工作实习,可分成同步实习、集中(团块)实习两部分,在两年内完成,分别计学分。

(四)、毕业论文:2学分

七、学位论文

财经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同时,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同时还提出了“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的新要求,由此可见,研究保障性住房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

一、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相关概念

(一)保障性住房

保障性住房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构成。这种类型的住房有别于完全由市场形成价格的商品房。

(二)住房社会保障制度

指政府和单位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对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家庭进行扶持和救助的一种住房政策措施的总和。其要点如下:

1.从住房供应的角度――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

2.从社会保障的角度看:住房社会保障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4.目标: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需求;

5.保证制度实施的依据是社会立法。

二、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主要包括: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以及住房公积金制度。但201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于联合印发了《关于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从2014年起,各地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将并轨运行。同时,住房公积金制度属于相对独立体系,故本文主要对经济适用住房以及公共租赁住房进行介绍。

(一) 经济适用住房

经济适用住房,简称经适房,指由政府出资扶持,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两方面优点的社会保障住房。所谓经济性,是指住房的价格相对同期市场商品房价格而言是适中的,符合中低收入家庭的负担能力。而适用性,是指在房屋的建筑标准要达到一定的使用效果,不能低于基本标准和要求。经济适用住房是国家为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做出的政策性安排。

(二) 公共租赁住房

公共租赁住房,简称公租房,是对住房困难人群采取的过渡性解决方案,旨在为不属于低收入人群但住房困难的人群,提供的住房帮助。公共租赁住房不归个人所有,而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用低于市场价或者承租者承受得起的价格,向新就业职工出租,包括一些新的大学毕业生,外地迁移到城市工作的群体等。公共租赁房有规划合理、配套完善等优点,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户籍、租金等问题。

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再加上住房公积金制度,共同构成了保障性住房的制度体系,通过对二者的概念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虽然经济适用住房与廉租住房均属于保障性住房,但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例如,在政策目标,针对的具体人群,房屋的性质等方面均有较大的不同,下表对于二者做出了详细的区分。

三、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准入和退出机制存在问题

1.准入机制

目前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如下:第一,收入状况确定难度大,容易产生“搭便车”的现象。第二,人均住房面积这一标准设定过于简单。虽然操作简单,但是难以真正体现住房困难程度,第三,审核力度不足,监督机制急待完善。依靠社区审核,可能使得审核往往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房管部门对居民相关信息进行复核,工作量繁重,人手缺乏。

2.退出机制

由于保障性住房资源较为缺乏,因此,必须加强保障性住房的循环流动,以确保保障性住房真正的为存在住房困难的家庭居住。然而,在现阶段,我国的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缺乏相关方案。这就使得退出机制难以真正、有效实施。

(二)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度建设滞后

1.分配管理环节

经济适用房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住房困难群体就是直接受益者。尽管目前为保证制度的公开、透明,设置了事前审查,事中摇号,事后公布等一系列环节,以防止暗箱操作,但是经常能够看到有关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的负面消息。

2.住房保障管理机构缺失,法律建设滞后

尽管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速度很快,但是,从事该项目的机构和人员均存在数量不足现象。一方面,机构的缺乏使得研究工作进展困难,也影响了政策的推进和实施。另一方面,工作人员不足,又使得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同时,相应制度的实施,离不开法律作为基本保障,然而目前国家尚未制定出台相关法律,使得制度推进缺乏相应的依据。

(三)保障性住房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持,但在现阶段,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 住房保障的投入比例过低

相较于我国房地产投资规模,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远远不足,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实际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4319.49亿元,2015年,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3602.28亿元,比上年增长7%。虽然对于保障性住房的财政支持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仅有部分地区能获得中央财政补贴,而其余地区只能从当地财政预算中提取资金。这就造成困难地区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不足,制约了保障性住房的发展。

2.税收优惠政策缺失

以发达国家为例,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对低收入家庭实行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以提升低收入家庭的购房能力,然而我国却缺乏类似的政策。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制定和完善。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目前保障性住房制度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较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我国相较于发达国家,在政治制度、国情、经济发展状况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国外的先进制度,不能一味的照搬照抄,而要结合我国实际,针对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制定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例如: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设置相应管理机构,出台相关法律;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推出税收优惠手段。使得保障性住房制度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以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郭若思 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12

[2] 王本丽 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13

财经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一、会计实践教学与职业化发展概述

(一)会计实践教学 王新丽、刘桂春、周霞(2007)认为会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习惯、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执业水平,为实现人生职业发展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田巧娣(2007)认为会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会计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两方面的要求,前者包括会计核算能力、经济信息分析能力;后者涵盖沟通、学习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

(二)会计职业化 李厚本(2011)认为企业员工职业化可从视角、行为、理念三个角度反应,用外在、知识、技能、心态、职业价值观要素具体评价。笔者认为,会计职业化是市场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可从个人形象、职业习惯、职业技能、综合素质、职业道德五个方面反映。一个合格的职业化会计人员不仅要有得体的外在形象、良好的职业习惯,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账务处理;同时,能有效进行沟通协调并用职业道德规范其执业行为。本科阶段,会计职业化重点是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两方面。

(三)会计实践教学与职业化发展的配合性研究 笔者将会计实践教学与职业化发展相结合,一方面,会计实践教学以学生职业化发展为导向,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要有很强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在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上要突出以职业化发展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其综合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另一方面,依靠实践教学实现职业化目标。本科阶段,职业化强调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因此,实践教学成为高校本科会计教学中为实现职业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所必须要突出的教学环节。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二、会计实践教学与职业化发展配合现状分析

(一)市场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由腾讯-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表1),2012年10月到2013年4月被调查的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42%选择民企,国企约为28%,外资占13%。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毕业去向,结合民营企业(华为、阿里巴巴、苏宁)、国有企业(国家电网、中国移动、中国石油)、外企(IBM、松下电器、斯伦贝谢)9家企业,分析市场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如图1所示。

(二)会计实践教学与职业化发展配合现状 如表2,根据腾讯-麦可思研究数据,大学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水平在逐渐提高,已经由2008年50%,2009年的52%增长到2010年的53%,但市场对大学毕业生掌握的工作能力水平要求也在增加,2008年56%,2009年61%,而2010年达到62%,市场需要职业化的会计人员。职业技能方面,目前很多高校在核心课程上安排了实验课,整体而言,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实践操作技能欠缺,只懂财务核算,不懂经营管理;综合能力方面,目前高校对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要求较少,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虽有强调,但与市场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通过现状分析,发现会计实践教学与职业化发展配合之间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1)会计本科培养与职业化目标不完全一致。通过对10所高校(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本科培养目标分析,发现部分高校目标定位太高,忽视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大学四年本科教育,学生所学知识毕竟有限,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目标有一定距离;实践教育强调较少,对学生语言表达、人际沟通要求较少,学生素质与职业化目标有差距;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在审计课程中有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但开设时间一般较晚,不利于职业道德理念的渗透。

(2)会计实践体系未完全达到职业化要求。本科阶段,会计职业化是培养具备会计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人才。而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理论型、书本型”的会计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设置的实践课程偏少,而课程实践占整个课程的学时也不高;实验课程缺乏综合性。会计正由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而目前的会计教学体系未完全达到职业化要求。

(3)会计实践环境有待完善。实践教学不仅要模拟会计账务流程,还要仿真账务运行环境。很多高校都为开展会计实践教学活动积极建设会计实验室,硬件设备投入很大,但软件配套不足,缺乏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收效甚微。在实践基地方面,很多高校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等签订实习协议,但财务信息的重要性和保密性使得很多单位对学校的实习安排敷衍了事,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4)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有待改进。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是保证实践教学成果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各高校虽然都为实践教学制定了教学大纲和考核要求,但所有的评价标准都是指导教师自行确定,缺乏有效的教学监督体系和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不能定性和定量地反映会计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成为各个学校最随意的教学部分,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三、国外会计实践教学与职业化配合的经验与启示

(一)美英澳会计教学配合与职业化发展经验

(1)会计本科培养目标。美国《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会计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打好终生学习的基础。”澳大利亚高校的会计教育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环境变化和职业要求,旨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所需要的会计人才。英国的会计教育理念是: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基础,努力提升学生的认知和智力水平、核心和转换技能、实务操作能力,使学生在高层次上掌握会计。

(2)会计课程设置。美国会计教育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而不是被动接受教授们传授的知识,课程设计上重视对综合分析类课程的安排。澳大利亚旨在为达到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及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设定的执业要求而培养会计人才,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文字表达、沟通协调能力。英国在课程设计上与会计专业机构资格考试相协调,如ACCA,高校会计教育难免会与十四门考试科目相重叠,英国专门成立会计教育课程鉴定委员会(BAEC)以确定该校毕业生可获得的豁免考试的课程。

(3)会计教学基础设施。美英澳三国实践设施很完备,网络普及程度都很高。教师可以使用电脑、电视机、投影仪等设备,加快授课速度,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课程纲要、问题与讨论等课堂上的核心内容。另外,网站上一般会有师生互动平台,学生可以随时与老师进行讨论。

(二)国外经验对我国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英美澳三国会计教学的研究分析,不难发现其会计教学与职业化发展配合紧密:(1)以学生职业化为导向,确立本科培养目标,“宽口径、厚基础”。(2)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以学生为核心。(3)完善会计实践设施建设,为学生职业化发展提供平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

四、会计实践教学与职业化配合的改进

(一)确定以职业化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明确以职业化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将目标具体分解到本科教学的8个学期中,如表3,以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为核心,结合相关学科拓宽职业技能。另外,要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放在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在其他专业课中也要穿行职业道德教育。笔者认为高校的本科培养目标应该是:以职业化为导向,培养具有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与金融、法律等理论基础和会计职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沟通协调等能力,能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以及科研机构等从事会计、审计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会计人才。

(二)建立以职业化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讲解概念、知识框架,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后根据其问题和重、难点,老师重点讲授。另外,在会计教学模式中要融入“整合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系统性思维。让学生能跳出思维定势,不拘泥于已有答案,在看似杂乱的各章节中找到逻辑体系,从总体上掌握会计知识。

(2)实践教学内容。结合职业化目标,建立一套完整的包括计算机模拟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本科阶段会计学科实践应包括基础实验、核心实验和研究型综合实验,基础实验包括会计核算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Excel运用等基本操作实验,而反映专业性业务能力强的内容则列入专业核心实验。在此基础之上,可通过研究性综合实验以及实习、毕业论文等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能力及工作适应能力的训练。课程设置可与相关职业技能考试如CPA紧密联系,根据CPA内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但应当正确处理大学会计教学与会计执业技能考试的关系,明确大学本科会计教学不是培养会计专员,而是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宽泛的社会适应能力。

(3)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可将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作为学生的最后成绩。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在案例分析、学生演讲、小组讨论、课外作业等中的表现确定;期中、期末考试可采用口试、笔试、小论文形式,笔试时要尽量避免死记硬背的题型,增加综合题的比重。另外,要把学生成绩具体情况反馈给学生,而不只是一个分数,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安排时间对试卷进行讲解。

(三)完善会计实践环境 学校要完善会计实践教学环境,为实践教学和职业化发展配合提供支持。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的利用,方便师生交流。引用先进的财务软件,开发可以集会计、税务、管理、金融证券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会计实验室。实习基地方面,学校可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或者是建立“产教结合、联合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可采用联合培养模式和联合研究模式。其中,联合培养模式是学校与单位签署协议定向培养会计人才;而联合研究模式则让学生参与企业课题,与企业员工共同探讨急需解决的问题。无论哪种模式,学生都应端正心态,本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处理出现的业务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

(四)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保证配合取得理想效果,要建立一套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统一标准,更加注重对实施过程的考核。其中“全员性”要求学校领导与全体师生共同参与,以学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全方位”指与实践教学相关的全部对象包括教学过程、师资、设备等教学投入要素以及考核、就业反馈等都是质量监控的对象;“全过程”则要求质量监控体系运行于从课堂教学到就业反馈的整个过程,包括对教学基本过程的监控、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及专业结构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对学生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反馈的监控等。

[本文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学改革项目“职业化导向的会计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研究”、自主创新科研计划项目(编号:247201314CX06015B)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龙月娥、徐宗玲:《基于市场需求对接的会计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教学研究》2013年第1期。

[2]李厚本:《企业员工职业化的内涵和特征》,《企业经济》2011年第3期。

[3]卫红:《本科层次会计学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研究》,《财会通讯》(综合・上)2009年第9期。

[4]American Education Change Commission.AECC Urges Priority for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Issues Statement NO.1. Accounting Education,1990:1-1.

财经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没有什么好隐讳的,我们就是要把一些成绩差、能力欠的学生专门组班,让他们从迈进大学第一天起,接受我们的专门训练。”6月24日,头一天刚刚送走本届毕业生的宜宾学院院长汪明义,在他的办公室告诉《望东方周刊》,这个计划酝酿已久,假期会进一步细化方案,9月开学,铁定执行。

“当然名称会避开‘差生班’这样的叫法,可能叫‘励志班’,也可能叫‘加强班’。”汪明义说。

质疑现行高教课程设置

包括课程设置在内的“差生班”运作流程,暂被校方保密。而在生源“选拔”方案上,汪明义仅表示,学生的高考成绩只会是一个参考,更多的决定因素直接来自于校内组织的面试以及学生自身的求学意愿。

汪明义也不避讳带有明显“实验”色彩的“差生班”运作逻辑,“我们要验证高校教育中的两个信念问题。”就学校而言,“差生班”要印证,只要科学设计课程和培训,大学教育是完全可以把批量“差等生”变为“优等生”的。而就学生自身而言,“差生班”试图帮他们证明,只要勤奋努力,就能取得成功。

实际上,计划当中的“差生班”,不过只是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大学为洗刷高校教育理念设下的一个反证。在此之前,针对2009级新生,宜宾学院已经先期选择在五个院系中,分别组建运营了五个“优等生班”――硕勋励志班。

张鹏是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2009级“硕勋励志班”的团支书。这个班总共40名学生,张鹏说,全部都是在2009年秋季^。学时,被校方选拔进班的。

“军训一结束,学校就开始通知报名,然后一个一个面试。”张鹏和班上大多数同学的经历是一样的,“面试很简单,好像主要问的都是个人兴趣方面的问题。”

2009年国庆收假后,张鹏正式坐在硕勋励志班学习。不久,他发现,不但课时进度和课目安排与同级普通班完全两样,就连同一个老师对同一课程章节的讲解深度也有出入。

“同样是讲解单极放大器,老师在普通班的课堂上,一般只演示电流经过放大器得到放大的事实就行了,但在我们的课上,就要把放大器拆解开来,一环一环讲电流放大的过程和原理。”

硕勋班同学罗永强则告诉《望东方周刊》一些细节,随着课时推进,班上同学往往自发制作各种小电器,而这在普通教学计划里是没有要求的,“像我们在宿舍里用的功放等小玩意,都是同学自己土制的。”不久前,学校组织电子竞赛,硕勋班38个学生报名参加。

“培养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兴趣,这就是我们搞硕勋班的目的之一。”汪明义说,学校正是想用五个硕勋班来验证,只要大刀阔斧地改革现行课程,培养较好的学习氛围,不管一流大学还是二流大学,都能走出一流人才。

显见,宜宾学院“差生班”和硕勋班推出背后的潜台词,是对现行高校教育课程设置乃至培养方法的全面质疑。

经常旷课的一名学生留校任教

改革实验不止在教学层面,行政层面人事任用制度革新也在宜宾学院破天荒地展开。

现任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的贺繇,年仅38岁。2009年以前的10多年中,他正循着高校管理人员职位升迁的固定通道,一路摸爬滚打。

贺繇1996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宜宾高等专科师范学院(宜宾学院的前身)的物理系工作,埋头工作了6年,2002年,他考上了四川电子科技大学的研究生,获得脱产深造的机会。

2005年,贺繇学成回到宜宾学院,不久就赶上了教育部对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他开始获得在物电学院建实验室的任务,并先后出任实验室主任、实践教学教研室主任,之后又转为物电学院的教学秘书。

2009年10月份,贺繇在学校内网上看到一份通知,学校一次性拿出26个管理岗位进行公开竞聘。

11月初,经过前期审核和筛选工作后,公开竟聘正式进行。从早上8点开始,竞选人员被全部集中在图书馆裙楼B座201室,每个人被点到名后,需要经过一段长逾80米的廓道进入A座201室,接受评委提问。

“评委有学校邀请的省委组织部人员以及校领导和一些专家,问题都很具体。”贺繇向本刊记者回忆,当时评委给他的问题是,现在国内有的大学提出大学生毕业论文可以不做了,让他谈谈看法。

贺繇以自己院系专业为例回答,电子专业的就业,看的还是学生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如果学生毕业时能做一个电路设计,并写出完整的设计报告,实际上就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了,没必要非得再写一篇毕业论文。”

贺繇此次通过竟聘,获得了现在的岗位,职别也上升了一级。

实际上,据本刊记者了解,尽管这次公开竞聘还只是宜宾学院内部的一次小范围尝试,但首先在四川高校中间造成震动。以后经过媒体报道,在至今仍鲜见干部公开竟聘的全国高校范围内都形成影响。

汪明义对这次公开竞聘颇为称道,“竞聘程序还不是很完善,选出来的干部也未必都称职,但我们搞这么一次,就是要给大家传递一个信号,学校会千方百计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冒’出来。”

汪明义说,不止是干部任用要“唯才是举”,学校老师的任用上更要打破陈规陋习。物电学院一名学生经常旷课,毕业考试几门课都不及格,但这位学生却在教育部举办的2009年度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拿了一等奖,“我们直接请他留校任教,未及格的课我们给他组织补考。”

改革不怕触及红线

改革甚至触及到“不痛不痒”的细枝末节。

贺繇还记得,2009届学生毕业时,时任物电学院教学秘书的他,被院长突然“袭击”,“临到6月23号毕业生离校只有两天了,学院紧急通知各院,新上任的汪明义院长要求给毕业生一个一个授学位。”

以往,宜宾学院和当前中国大多数高校一样,在授位一节上,采取代表授位的办法,每个班派几个代表,集中授位。所以,各院系仅常备20套左右学士服。现在院长要求一个一个授位,面临的困难就是学士服不够的问题。

贺繇告诉《望东方周刊》,后来,他灵机一动把各院系的学士服集中起来,然后供各个院系轮流组织授位,“院长后来在会上跟我们讲,授位是个很庄重的事情,能够增加毕业生对于母校,以及对学习知识的认同感。”

汪明义向本刊记者解释,之所以这样强调一个在很多人看来都无关痛痒的授位细节,皆出于自己决意革新陈旧的高校教育理念。

今年46岁的汪明义,本身是个教育奇才,他一人先后获得浙江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3个博士后,专业更横跨文理。2005年底,从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位置上成功通过四川省组织的副厅级干部公选后,位于2006年开始担任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2009年1月被正式任命为宜宾学院院长。

《望东方周刊》曾密切关注此次四川公选,并长时间跟踪报道公选官员。主导宜宾学院改革的汪明义,正是四川政改的受益者。

汪明义主政宜宾学院不久,正逢全国高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汪明义在一次会上,抛出了几个问题,“大学是什么,大学干什么,大学怎么干。”

然而,有人认为,大学搞了几十年,这些问题已经没有探讨的必要。“不久,中央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面向全国征询意见和建议,包括‘中国到底要办什么样大学’的哲学问题。”汪明义说,借助这股东风,学院内部开始正视办学理念的问题,把“世界著名大学’’的专题影视资料搬到内网上去,供大家拓宽视野,同时又给领导和老师人手发一本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写的《回归大学之道一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系列关于大学理念的反思和探讨,宜宾学院决策层才得以在之后推动前述一系列校政改革。

宜宾学院党委副书记刘维鸿,在6月25日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坦承,在2009年钱学森之间、之痛引发对于高校教育的大规模批判之后,中国高校过去的办学理念弊端已经显露无遗,“如果还沿着老路子往下走,肯定只有死路一条,但尽管这样,那些一流大学、知名大学想转身却比较困难,而我们这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调头容易,就得赶紧抢抓机会一步一步改起。”

值得关注的是,在宜宾学院此次改革热潮当中,频显地方政府的身影。

财经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优质教育资源 实践教学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创新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实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引言

在麦可思研究院组织调查并撰写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显示,全国本科平均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9%,在经济学中只有金融学专业达到78%,其余专业低于69%。(数据均来自《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也就是说,经济类毕业生中有三成多毕业后从事非本专业的工作。然而,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上新的台阶,但面临地区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众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经济学人才。

同时,在“麦可思――大学毕业生流向月度跟踪调查”报告,有专业相关实习经历的大学生找到专业对口工作的几率要高出至少20%,有实习经历对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的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影响最显著的为经济学,控制其他背景因素后,有实习经历的经济学类本科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比没有实习经历的增加7%。

一方面我们培养出的经济类人才未能从事本专业工作,另一方面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经济类人才,这种供求矛盾,反映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就业去向相脱节,说明实践教学环节对经济学人才培养和就业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从经济学学科本身出发,理论经济学是论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经济规律及其基本性质的科学。应用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活动各相关领域基本理论和运行规律,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强,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特点。经济学人才的培养体现出从理论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侧重应用研究多层次的特征。

高校人才培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是同一教学活动的两个层面、同一教学活动周期的两个主要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是培养高素质经济学人才的有效途径,经济学专业培养模式要符合市场就业需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经济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经济学人才,适应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经济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知识教育,轻情商教育

从目前大多数经管类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的教学课程设置来看,主要侧重于一些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校成绩较好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眼高手低,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环境,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有些学生对挫折的耐受力有限,一旦工作不顺,便自暴自弃。

2.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

目前的学习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常常表现为“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一方面,学生的认识较片面,将实践工作当做一种任务甚至是负担,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再有,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或学年),有的同学忙着找工作,有的同学忙着做毕业论文,对实践教学应付了事,甚至出现虚假实习的情况。

3.实践教学指导力度不够

在高校中,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紧缺,尤其是指导教师自身缺乏企业管理实践经验,或缺少与企业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只能局限于书本理论,尚未形成以科研项目或横向课题带动从而提高经济学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些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简单地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是学生掌握有关的操作技能,实践内容侧重基本服务技能操作训练,对于高层次经济学人才所需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训练不足。

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理念

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层次高校(如“985工程”、“211工程”)存在很大差异,呈现出稀缺性,即便是在院校内部不同学科间,优质教育资源也存在很大差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能够促进环境的范式性转换,有助于实现学习环境、个体经验环境的范式性转换,打破旧的思维方式,实现创新的突破。

财经类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除存在上述问题外,较突出的问题是教育资源的短缺,从而束缚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整合实现共享:整合不同高校间、高校与企业间、高校与校友间、以及应用经济学学科间的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以有限的资源实现不同层次实践教学协同发展。

四、经济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协同发展途径

高等教育包括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将经济学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共享不同高校间,乃至高校与社会间,以及高校内部不同学科间的优质教育资源,互相促进,协同发展,是创设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1.利用暑期学校、访学等形式,实现不同高校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暑期学校是财经类院校在假期中,面向全国研究生,为研究生打造一个学习经典理论,并用于经济社会实践的平台。学生通过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经济社会现象,提高理论分析能力。通过经济社会学各个领域的范式、方法与核心问题的专题研究,学生可以掌握经济社会学各个分支领域的知识框架与分析工具。暑期学校中的国内外著名经济社会学家开设的前沿讲座,有助于学生了解经济社会学界最新研究进展。学生也可以参加读书会,选择经济社会需经典文献,进行讲读、评析和讨论。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研究。

暑期学校打破高校教育资源的封闭状态,使学生利用假期的黄金时间,充分共享不同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讨论、批判等方式,推动研究生思考经济发展与社会现状,提高理论与实践能力。

财经类院校不仅加强国内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应该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组织学生到国外的大学学习走访考察,切身感受到国外优秀院校的氛围,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经济特色,培养国际化视野和国际沟通交流能力。

2.利用企业的实践活动,实现高校与社会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深入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提高经济学人才实践应用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与企业、研究所共建高水平专业实践平台,作为经济学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以实践基地为基础,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深度合作,促进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学生切实参与企业的相关项目中去,带着问题去实习,带着问题去调研,真正实现自身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切实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实习中发现的问题,结合理论,去思考探询解决的方案,真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内导师积极承担企业的横向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与企业专家合作研究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也不断提高导师的实践能力和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能力。

3.利用案例教学、实践平台,实现学科内本科生研究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校内专业课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也是对经济学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案例教学是已经被证明的美国商学院非常成功的教学方式。通过精心采编的案例,学生设身处地的对实际经营管理问题进行思考、探讨,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经济管理信息化实验室资源,搭建实践平台,举办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和技能培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将本科生与其指导的研究生组成学习团队,实施研究性教学,将教学过程变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性较系统、本科生学习精力时间较充沛等等各自优势资源,按不同层次明确调研目标,调动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将调研成果在课堂上汇报讨论。在学习合作中,强调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组织协调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更加可以切实提高学生们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作能力,提升情商水准。

4.利用双导师制、校内社团活动等形式,实现不同学科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学校内不同学科教育资源也不尽相同,利用双导师制,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导师,承担部分教学工作,丰富不同学科间的实践经验、理论,提高学生们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参加校内社团活动、不同学科举办的各类讲座,丰富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机会与平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罗尧成.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理念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8).

[2]杨稣,史耀波. 经济学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探讨.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5).

[3]孙卫,侯凯,唐树凯. 美国商学院研究生实践教育环节及其启示[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 张杨,张立彬,马志远.哈佛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

[5] 埃米尼亚・伊巴拉,马克?亨特.创建你的战略型人际网络[J].商业评论,2007(2).

财经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柔性;导师制;师范专业;实践探索

一方面是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剧增,另一方面则是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社会提供的有效工作岗位减少且对大学毕业生水平要求日益提高,这一突出矛盾,造就了所谓“史上最难就业年”。面对这一公众关注的社会焦点,各高校也在探索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大学毕业生,满足当前经济转型时期对高校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借鉴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在本科教学改革中引入导师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一些高校相继得以实施,实践证明,这一培养模式对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导致其实际效果与预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1]。

一、当前导师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导师制”就是借鉴研究生培养模式,给本科生学生配备导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制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其基本内容为沟通与交流、指导学生选课、参与科研等[2,3]。

导师制作为一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模式在本科生素质培养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实践表明,该模式促进了本科生创新思维的拓展和实践技能的增长,通过因材施教提高了本科生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对于他们进一步深造或者进入社会顺利开展工作大有裨益。另一方面,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性,这项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导致了导师制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高,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导师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认同性不高;对导师的职责界定模糊、范围宽泛;师资相对不足导致导师指导时间不能保证;学生参与主动性不足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校和各二级学院缺乏具有操作性的考核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等[4,5]。

二、柔性导师制的基本内容

现行导师制在实际操作层面遇到困难的原因在于,简单移植研究生培养模式到本科生培养实践中,以导师为主体,赋予本科生导师制太多内涵,以致实施起来缺乏可操作性,遇到的问题太多,从而挫伤了师生积极性。

为进一步提高导师制的有效性、探索实施的可操作性,我们依据本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实际情况,引进和实施了柔性导师制这一新理念。他改变了研究生培养中以导师为核心的模式,强调了本科生培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导师制调动和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基本内容如下:

1. 双向自主选择

对于新入学学生第一学期执行班主任(导师)制,在入学专业教育课程中由专业负责人对本科新生进行专业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所学专业及学科发展现状;此后组织本专业所有老师在第一学期每人至少开展一次专题讲座,其内容可以是专业发展前沿介绍,也可以是老师自身科研成果展示或者是师生就大学生关心问题的双向交流讨论;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专业及学科发展现状、加深对本专业老师研究领域和方向的了解。为即将开始的 双向选择奠定相互了解基础。本科第二学期开始至大学毕业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组成包括本专业所有教师,同时也吸收相关专业如生物工程部分教师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所有导师在承担教学任务授课过程中结合所授内容进一步介绍相关专业及自己的研究方向,供有兴趣的学生选择自己的导师。学生可选多个教师作为自己的导师,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由学生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于第二学期末最终确定导师。一旦确定导师,则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一直贯穿到学生毕业。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导师帮助指导学生针对自身的特点选定一个专业方向,并依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制定该专业方向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计划,结合自身研究方向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内容。

由于柔性导师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要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综合考虑出发,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由学生根据自己对导师的了解和对自身的评估有目的地自主选定导师,杜绝学生被强制安排的现象。这样可有效避免学生盲目选择导师,同时导师也容易做到对每个学生有较深入了解,为今后的因材施教打下良好基础。

2. 制订发展规划

在现行学分制条件下,除了培养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导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优势、特点爱好以及所选定的专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制订适合自身的个性化培养计划,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以及专业发展方向合理选择公选课,依据各自的专业方向探索高效率学习方法、以及提升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等[6]。

3. 指导发展方向

通过两个学期的适应,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新鲜感基本上荡然无存,而对于未来的迷茫却逐渐困扰着他们的成长,对于自己发展方向的选择:是工作还是考研往往是心中最大的纠结,而与此同时,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此时导师的建议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导师可以结合自己指导学生的个性特点向学生介绍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选择专业发展方向、个人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为学生及时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提供有效指南。

建立学生与导师间定期和不定期的联系制度:每月至少一次召开导师学生交流会,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及个人发展方面的基本情况,由导师对其专业学习、考研及就业准备情况进行分析把脉,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措施,不断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与此同时,同一名导师下的多名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由不同年级学生组成,通过互帮互学保持参与研究工作的连续性,对于存在的问题由小组长汇总后与导师联系,然后安排时间进行见面指导。通过发挥集体智慧、互相取长补短来促进本科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较好实现了培养方案制订的目标。

4. 培养实践创新

现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往往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则受到有意无意的忽视,学生在现有体系的学习中,理论知识学的多,实践动手能力弱,更谈不上对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知识的全面系统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使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导师吸收学生参加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参与科研,使学生的动手能力逐步增强,通过独立完成小型科研项目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课程实习和专业实践提供建设性指导,逐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上述环节,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基本研究技能得到有效提高,在导师指导下,最终达到独立选题并组织实施毕业论文研究工作,从而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工作。

在上述柔性导师制中,导师的根本职责是“导引”,从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自发自主学习为中心、从课堂教上教师的单向知识传授为主向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转变。

三、柔性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按照柔性导师制的基本内容进行实践。本专业10名老师利用授课或者专题讲座等形式,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及所能给学生提供的帮助,供有兴趣的学生选择。对选择笔者当导师的学生,根据不同兴趣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分成2个小组,各指定一名学生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学生参与老师课题研究以及专业学习,同时传达导师对相关课题的进度安排。笔者利用课余时间每两周举行一次师生交流活动,为学生在生物科学专业方向上学习提供指导,就难点重点提供导学,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建设性意见,较好解决了对未来存在的迷茫,学生普遍对未来有了比较清晰的构想,并通过详细的实施方案在导师指导下去努力把构想变成现实。

近年来,我们先后邀请省内外生物科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给学生作学术报告,组织校内相关专业博士以“博士论坛”形式,全方位、多视角开展专业介绍,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导师也利用参加学术会议机会带领学生参加学术研讨活动,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更多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状况,促进了学生与其他高校、基层工作单位以及从事相关专业工作人员的交流,为学生将来走向新的岗位奠定了必要的感性认识,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针对学生科研精神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理论不能与实际有机相结合这一状况,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实践以及自己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的小型综合性实验以及参加学校和全省组织的生物技能竞赛等活动,学生在科研实践和竞赛中得到了锻练,促进了科学精神养成,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也被显著激发起来。

柔性导师制经过几年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理论知识掌握牢固,实践动手能力强,具备了一定科研和实践创新素质;为他们毕业后深造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部分学生在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向的指导,3名学生在全省生物技能竞赛中获奖,本专业所有学生都参与了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还有部分学生参与了省级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参与各级各类项目达到二十项,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指导,培养的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实践证明,在师资相对缺乏的实际情况下,这种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的柔性本科生导师制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丁林. 本科生导师制: 意义、困境与出路[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4-77.

[2]郭欣欣.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 暨南大学,2007.

[3]胡守华.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6.

[4]李亚玲,鄢家利,王东杰.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思路[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2):69-74.

[5]王建方. 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 高等教育研究,2006,(1):14.

[6]甄宏君. 学分制条件下实行导师制的几点体会[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2):89- 91.

作者简介:

肖强( 1970- ),男,湖北恩施人,副教授,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化课程教学和相关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

上一篇:专科行政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财经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