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投资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15:32:30

白银投资论文

白银投资论文范文第1篇

>> 黄金暴跌的背后 金价暴跌的内在逻辑 浅析黄金和白银的投资价值 黄金白银的价差波动结构研究 黄金暴跌之谜 传说中的黄金与白银圣斗士 黄金暴跌后的趋势及对大类资产指引 国际黄金价格暴跌的背后 白银,会比黄金更“耀眼” 该买黄金还是白银 暴跌之后, 黄金仍将耀眼 白银OBV指标预示还有一跌 对于2013年4月―5月份黄金暴跌原因的解析 实物资产可选黄金和白银 黄金白银:大俗者大雅 银行理财 玩了黄金玩白银 账面黄金好看真金白银难赚 黄金白银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黄金暴跌后值得投资吗 黄金暴跌分析及后期走势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黄金白银暴跌的逻辑 黄金白银暴跌的逻辑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何志成")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自今年4月,中国大妈、大叔疯狂抢金,而金价却“跌跌不休”,单季度跌幅超过23%。

6月19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作出将考虑在今年年内开始缩减购债规模的发言,引发国际市场投资者纷纷再度抛售黄金。其实,黄金白银的大牛市行情大约在2011年9月后已经终结,但真正摧毁多头信心的还是今年4月11日的暴跌。 技术面严重超买

关于黄金很可能暴跌的预判,我在2012年3月撰写的 《老何谈人民币》一书中已经明确发出,当时预判的暴跌时间点大约就在2013年初。会如此早地判断黄金白银很可能会暴跌,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是技术面泡沫巨大。比如黄金,2001年,黄金从每盎司290美元开始一路上涨,一直到2011年9月的每盎司1921美元,10年间,黄金价格上涨了5倍有余,这在虚拟金融市场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样的上涨,已经严重地背离了基本面,从技术面看,更是严重的超买。

在黄金超过10年的大牛市中,有两大经济学预期一直伴随,并且被爆炒,成为普遍的“共识”。一是全球流动性泛滥将长期化,它必然导致纸币危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二是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很可能导致全球货币体系的主要支柱性货币轰然倒塌,造成全球货币体系紊乱。简单地推论,大量持有黄金才是最安全的。

黄金白银大幅度上涨的另一个背景因素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超高速增长,这一类国家对贵金属的持续性需求,尤其是对贵金属和大宗商品包括能源的超常规需求,使能源枯竭论、资源枯竭论甚嚣尘上,不断地胁迫投资者和更大金融机构买入黄金。以上三点因素在过去的10余年不断地被炒作,已经深入人心。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得不提:黄金白银大牛市的10年,也是黄金白银市场虚拟化程度愈来愈高的10年。相反的趋势是,黄金白银的工业用途越来越少,实体经济的需求量虽然在增长,但相对虚拟金融市场交易量占比却越来越低,目前阶段,黄金市场每年的交易量,97%以上来自于各种虚拟金融产品的虚拟买卖,而实物黄金的交易量大约只有3%。黄金白银市场已经远远地脱离实体经济需求,成为被国际金融巨鳄操控的市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大妈越是买,期货市场越是减仓的原因。

虚拟金融产品包括虚拟金融市场的生存必须制造泡沫,而且会不断地放大泡沫。但泡沫本身就是双刃剑:越是泡沫巨大,这个市场的吸引力越大,但当被人为制造出来的巨大泡沫已经越来越背离基本面时,支撑泡沫的基础就会变得越来越脆弱,成为导致泡沫破灭的直接推手。 硬通货地位已削弱

在一些普通人眼里,真金白银是硬通货,它看得见、摸得着,相比于股票、期权,包括外汇等虚拟金融投资品来讲,让人感到更踏实。其实这只是一种幻觉,是一种历史形成的幻觉。

黄金白银之所以在历史上长期担负货币角色,是因为它的稀有—而不是只有它才有价值。在黄金以前,有很多物品都充当过货币。从最早期的实物货币贝壳开始,而后过渡到金属货币金银等,随后又过渡到现在的信用货币(即纸币),本身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就像贝壳做货币只适用于极其原始的时代一样,金银做货币只适用于农耕社会。纸币是工业化社会的必然产物,也只有纸币才能适应工业化社会。人类再发展,可能会越来越少使用纸币,但绝不会回到金本位时代。

一些传统的教科书在谈及金本位时代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时这样讲:由于美国已经没有足够的黄金应对各国的兑换需求,不得不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随之导致金本位时代的终结。这个逻辑是不全面的,因为使用黄金做基础货币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人类生产和财富的巨大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说,黄金白银和贝壳、纸币在本质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它们都可以充当劳动力价值的计量标准,或曰一般等价物,而且它们背后都必须有社会的财富和生产能力做后盾。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硬通货不是黄金白银,而是国家的生产力。黄金的稀缺性很可能使它能够长期保持商品属性,而且是高档商品属性,但它不可能再充当货币。而这,正是因为它的稀缺性。 低增长、低通胀周期

过去10年,支撑黄金走牛的一个主要依据就是全球经济的高通胀和高增长。而现在,支撑黄金上涨的这一关键因素已经悄然改变,未来全球经济很可能将进入低增长、低通胀周期,黄金价格上涨预期已经出现趋势性的逆转。

今年4月11日为什么黄金白银会出现补跌?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美联储要收紧流动性,提前结束QE。此外,黄金白银的暴跌,还因为左右市场的国际金融巨鳄已经预感到:一个低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周期将要出现。

“低增长”的背景主要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急剧减速相关,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减速。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后,经济调整在所难免,2012年来GDP增速首次破8,很多省份的GDP大幅下降。这种减速具有周期性,未来中国经济不可能再出现高增长,尤其是超高速。因此全球需求预期必须重新审定。不仅黄金白银大牛市会终结,大宗商品的大牛市也会终结。常规情况下,低增长也会带来低通胀,黄金的保值预期也将降温。

低通胀的周期性不仅源于需求减少,还与供给预期大幅度增加相关。我认为“低通胀”的长周期与全球性的能源革命相关。美国的页岩气(非常规能源)革命已经大大地改变了美国的能源结构,使美国基本实现了能源自给,未来美国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输出国。目前中国正在与发达国家进行联合开发,国际市场要比中国更敏感。未来全球各国新能源产业的超高速发展可能带来常规能源的产能过剩,导致常规能源价格的逐渐回落。以美国天然气为例,天然气价格从2005年的每单位9美元降至2012年的每单位2美元。而各国储备黄金的目的之一,就是担心美元贬值后可以直接用黄金买能源。而随着传统能源价格的稳定,增加黄金储备的另一个动力必将削弱。由于传统能源价格稳定,高通胀炒作失去基本面支撑,而一旦进入低通胀周期,黄金的保值功能自然会减弱。 宽松货币的变化

全球各国打货币战争,纷纷加入“超宽松”竞赛,这是很多人期待黄金白银重回牛市轨道的重要心理预期。但各国央行选择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发点并非货币战争,而是由于全球经济进入低通胀和低增长的阶段。逻辑的起点不是货币战,而是要促就业。从理论上来讲,货币宽松,流动性泛滥,大宗商品价格会上涨,黄金白银也会跟着涨,但这个逻辑也要与经济增长、通胀和实际宽松情况结合看。因为具体时间上超宽松预期与现实反差很大,而且国际金融巨鳄早就准备做空黄金,而时机选择必须与绝大多数人的预期相反。随后的时间证明,全球的流动性其实并不像黄金多头所希望的那样超宽松。以日本为例,日央行从4月中旬开始购买国债,而当月日本的M2增长3.3%,相比于3月(宽松前)的3.1%只增加了0.2个百分点。

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央行貌似准备加入超宽松阵营时,第一个打开超宽松大门的美联储却准备逐步收回流动性。而美联储讨论终结超宽松的根本原因正是经济稳步复苏。当然,美联储真正退出QE还需要大约半年时间,但必须看到,美国经济的基本面改善已经超过其他非美国家,美元逐渐走强是大趋势。而作为非美货币之一的黄金,将领先其他非美货币下跌。

白银投资论文范文第2篇

>> 甘肃:探索国际产能合作路径 甘肃 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甘肃森林沙漠国际旅行社 甘肃省农村全民健身路径配置现状研究 甘肃省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探究 甘肃省农村金融结构优化路径探析 甘肃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路径选择 甘肃立法路径、特征、经验与改革思路 甘肃省民间资本投资的国际经验借鉴 甘肃与浙江区际经济合作的博弈分析 甘肃县域民俗艺术资源评估机制探索 甘肃静宁成纪文化城设计探索 甘肃某地陶土用途探索性试验研究 甘肃30年扶贫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寻幽甘肃 甘肃方言和甘肃文化 国际产能合作提速 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甘肃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甘肃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路径选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经济法律 > 甘肃:探索国际产能合作路径 甘肃:探索国际产能合作路径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李开南")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甘肃正努力打造成为面向中亚、西亚国家的战略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

甘肃历来是承东启西、连接欧亚的重要战略通道。5月21日,2015甘肃“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洽谈会在丝路重镇兰州召开。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表示:此活动的谋划和举办,是配合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和省委省政府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的具体行动。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本次活动的举办将有助于加快甘肃省内企业“走出去”步伐,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打造对外合作交流平台。

“一带一路”与甘肃战略

今年3月,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甘肃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商贸物流的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的基地。这进一步从国家层面明确了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地位。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甘肃将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抢抓机遇,更加有力地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战略,倾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不断开创对外对内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如今,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战略定位和奋斗目标,甘肃提出构建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三大平台”,实施道路互联互通、经贸技术交流等“六大工程”,努力实现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通道、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

基于这样的大背景,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由省政府国资委主导,甘肃省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银行甘肃分行共同承办了以“对话交流、务实合作、互利共赢”为主题的2015甘肃“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洽谈会。

本次会议得到海外国家和省内企业积极响应,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等8个国家的政府机构,12个国家的30多家企业,中国银行10家海外机构,甘肃省内180多家企业6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关于本次洽谈会,出席开幕式的甘肃省委副书记欧阳坚给予了高度评价:“举办这次盛会,是甘肃面向‘一带一路’国家举办的大型对外活动,是配合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具体行动。”

出席本次洽谈会的中国银行副行长高迎欣在会上表示:“甘肃省委、省政府紧扣国家总体战略布局,结合区位、资源、文化、产业及平台等优势,迅速形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的落地方案,恰逢其时举办了这次洽谈会。”

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甘肃正努力打造成为面向中亚、西亚国家的战略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

对接国际产能

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开启了中国企业大踏步走出去新模式。

本次洽谈会的重中之重,也在于对接国际产能合作。据了解,与会国家政府、企业推出了30多个涉及能源矿产、基础设施、装备制造和现代农业等领域的投资项目,甘肃省内企业也梳理出40多个对外合作项目进行推介。

今年年初,在两国总理见证下签约的白银公司与哈萨克斯坦矿业公司30万吨铜冶炼项目,在本次会上进一步对接落实具体内容和细节。该项目为白银公司未来30~50年每年提供约30万吨金属量铜资源。以该项目实施为平台,白银公司将实现工艺技术和相关产业的输出与互补,将促进其国际化经营进程。

本次会上新签约的项目还有:吉尔吉斯斯坦JBK公司与八冶公司、祁连山水泥签署建设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州日产3000吨级熟料水泥生产线项目的备忘录;德国FRK轻型飞机制造及培训机构与白银神龙轻型飞机制造公司签署“中德轻型飞机的引进及培训”合作协议;张掖市常务副市长姜列友率领各县县长以及重点企业共70名代表参会,并与匈牙利、斯洛伐克代表团分别专项对接,达成7个项目合作意向。据统计,这次洽谈会涉及对外合作项目投资额逾130亿元。

一些参会企业也形象地称赞洽谈会是“相亲会”,效率高、接地气,较好地满足了抢抓“一带一路”机遇、深化交流合作的共同愿望。一位来自甘肃本土的民营企业家表示,通过参加此次洽谈会,企业找到了“走出去”的新通道,未来可以开展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富成效的对外合作。

金融跨境,助推陇企走出去

本次洽谈会上,中国银行金融部副总经理周冰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中国银行支持“一带一路”战略的措施,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就“‘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景、机遇及甘肃的应对”作主题发言。

作为洽谈会的一项具体成果,也是体现金融助力甘肃企业“走出去”,本次洽谈会上,中行甘肃省分行与甘肃省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白银公司、八冶公司、中甘国际等甘肃企业签署“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银行副行长高迎欣表示,“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开放式、包容性的框架,全球所有希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和机构都可以加入进来,共同推进这项工作,一起把蛋糕做大做好。目前,中国银行已在“一带一路”沿线的16个国家设立机构,未来将继续扩大海外布局。据悉,根据其打造“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的战略目标,“一带一路”区域将是中行海外布局的战略重点,未来力争机构覆盖率翻一番,超过50%。

高迎欣表示,中国银行在支持企业“走出去”方面一直保持领先地位。截至2015年3月末,中行已累计支持超过1700个“走出去”项目,提供融资超过1200亿美元。据悉,2015年,中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相关授信将不低于200亿美元,未来三年力争达到1000亿美元。

中行甘肃分行有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甘肃分行对甘肃省重点行业如交通运输、能源、商贸物流行业的授信总量超过600亿元,针对甘肃省‘走出去’企业以及‘走进来’的企业,分行也制定了详细的支持计划,中行总行、甘肃分行以及海内外分行将全球联动,银、政、企三方紧密互动,为实现‘一带一路’区域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互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共同努力。”

搭建持久合作平台

本次洽谈会,不仅扩大了甘肃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和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为甘肃企业“走出去”、扩大国际产能合作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条件。

甘肃省副省长黄强表示,要通过这次洽谈会,鼓励省属企业整合省内外、国内外各类生产要素,在境外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组建联合公司、建设产业园区、集成输出装备技术,今年争取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生产基地。

甘肃省政府国资委副主任车洪表示,甘肃企业“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优先选择与本省产业契合度高、有合作条件和基础、合作愿望强烈的中亚国家作为重点合作方向,力推能源资源、装备制造、工程项目、农产品中药材种植加工、服务贸易5个重点领域的合作项目,注重同行业企业优势互补联合投资、跨领域跨行业“打捆”投资、“生产基地+工业园区”集群投资。

与此同时,为引导甘肃省省属国有企业走出去,甘肃省制定出台了《加快省属企业“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实施方案》,并提出经过3~5年的努力,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跨国企业,实现“1553”跨国经营主体培育目标,即:

15户以上省属企业跨国经营指数达到10%以上,5户以上省属企业跨国经营指数达到20%以上,3户企业进入中国跨国公司100强;在境外建成一批生产基地和1~2个甘肃产业园区,省属企业对外投资和工程承包总量年均增长10%以上。

作为本次会议的承办单位之一,甘肃省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在积极打造产业促进平台、资本运营平台、金融服务平台,构建资本运营与投资协同互补的“双轮驱动”模式,为省内企业开展对外合作提供“组合投资”服务,引领带动省内企业“走出去”。

甘肃省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万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我们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用和投融资优势,按照‘谁有优势谁牵头’的原则,将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有效结合,与省内企业打捆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加快我省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据悉,甘肃省政府国资委以本次洽谈会为契机,还将建立以下长效机制:

一是打造甘肃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交流平台。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的原则,有效发挥政府在宏观谋划、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指导服务作用,将“甘肃‘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洽谈会”打造成为甘肃省一年一度的常态化国际产能合作交流平台。

二是探索产业资本通过金融资本“借船出海”新模式。借助中国银行等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信息渠道和合作基础,了解掌握合作目标国家的投资环境和企业的基本情况,积极推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偕同出海、协作发展,努力构建产融结合、银企合作新模式,助推省内企业“走出去”。

三是建立省内企业、国有投融资公司和金融机构合作机制。复制洽谈会成功举办模式,充分发挥甘肃省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沟通联络、项目撮合优势,增进省内企业与中国银行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探索相互依托、优势互补、协作发展的合作方式,推进甘肃国际产能合作向纵深拓展。

白银投资论文范文第3篇

(一)金融风潮及沙逊计划的主要内容

1935年上海的金融风潮,其发生的社会背景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对于这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也要做一具体的分析,因为这个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消极方面,恰恰相反在这世界经济萧条的头三年,却是中国经济的天赐良机,因为在世界银价(与黄金相比)自1929年股票市场之后急剧下跌,结果是中国与大多数国家相反,进入了一个商业和制造业景气时期。中国货币的贬值,意味着外国商品以非常高的价格出售。结果是中国的商业和制造业利益突然几乎没有外国竞争者。同时货币贬值使外国白银持有者因其高吸引力而投资,所以白银涌入了这个国家。白银流入的后果之一便是银行现在掌握了大量白银积存,能够以低利率贷款,这帮助了中国商业和制造企业的扩展。但到了1931-1932年冬季,这个短时期的相对景气突然终止了。日本人在1931年9月对满洲和1932年1月对上海的攻击,夺去了中国生产者最大的市场之一,并深深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更重要的是世界经济萧条在1932年终于笼罩了中国。因为英日放弃了金本位,加强了他们货物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国的生产者陷入了得不偿失的竞争之中,中国失去了它作为一个投资区域的吸引力,利率上升,物价下跌。上海作为当时金融的中心,理所当然首当其冲。

其次,193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购银法案”,使美国政府成了按人为地提高的比价大量购买白银的买主。美国的白银政策使得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军事论文国民政府尽管在1934年10月颁布较高的白银出口税和平衡税的方法来试图阻止其白银外流,但仍阻挡不了白银外流的势头。

另外中国自身农业和工商业的萧条、金融业的畸形发展,也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20世纪30年代在许多农业区频繁发生一系列的旱涝灾害,如1931年的长江水灾、1934年的旱灾、1935年黄河和长江水灾和十三省份的旱灾,这给农村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农村破产,农民大量离开了农村,在1934-1936年三年间,几乎5%的中国农民离开了农村,这对当时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很显然的。另外在1929-1931的繁荣时期,中国国内许多工业和商业企业过分自我扩张,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依赖低息贷款作为开办费用。其管理和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得在1934年上海有24家银行和15家钱庄关门,无数工厂和商店停业或被迫减产。

1935年上海金融风潮,导致了国内存银骤减,通货紧缩,国际收支益趋不利。国币对外汇价愈高,物价愈跌,信用动摇,工厂凋敝,中国的工商业一蹶不振。与工商业关系密切的金融业愈趋衰落,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工商业无法还贷,金融业资金难以周转,钱庄遭受巨大冲击。如1935年2月间,上海大钱庄宣布清理(暂停营业)者8家,以后续有2家。 5月底,又有荣康等20余家钱庄相继倒闭。不得以,只好以钱业地产或货物作抵押,向财政部借款2500万元(金融债券)以资救济。

上海作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外国洋行遍布。这次金融风潮,对这些洋行的冲击也是很大的。沙逊洋行便是其代表。沙逊为英国海外财阀沙逊家族的后裔,1918年在印度孟买接管新沙逊洋行,经营鸦片、房地产等买卖,曾任印度殖民地国会议员、调查印度工业劳动问题皇家委员会委员等职。1923年到上海,扩充新沙逊洋行,另设沙逊投资公司、华懋地产公司等机构,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并与官僚资本相勾结,承销政府公债,提供铁路和实业借款,掠夺中国人民。1935年的上海金融风潮,沙逊洋行受其冲击也是不可避免。作为该行的主要负责人,沙逊提出了这项救济计划。

沙逊提出了救济中国,尤其是上海金融危机的新方案,其核心内容为实行中英借款,发行“上海镑券”。即“中国应举行英镑借款,用以发行上

海金镑纸币,等于英镑与上海银元同时流通,如辅币,然此种纸币,可与在英京组织之特种委员会,以英镑易之,或以中国各地银元按现时与英镑之汇兑率易之,遇必要时,地方政府可发行较小之辅币”。“中国须固守银本位,中国人民对之已有数世纪之信仰,未可轻易更换,今日中国所遇之危机,系美国购银政策所致,中国须勉力渡此难关,直至美国放弃其购银政策,盖美国购银已告失败,终非放弃不可也”,“中国如以膨胀方法使通货增加,将不免于灾难,但如以保守方法增加之,则获利将颇可观,此种新金镑纸币有各种用途,如付关税,买卖进口货物等,如此,目前汇兑危机可减轻”,“此种新纸币将较地方货币更为人民所乐于接受,则流通中之银元将增加矣,美国白银政策变更之后,或有其他因素援助中国出于目前之难关,则此变重通货制度即可取消,此种相当于英镑之通货之存在,则可得英镑借款,如斯可不用通货膨胀,即能扩大地方信用机构”。 沙逊计划的重要项目,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认为中国货币制度,现在仍须继续维持银[,!]本位。因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始终觉得,白银历来作为资产的代表,是其他货币所不能代替的,银观念映入中国人至深。“在目前国难期中,……若于此取消金本位,而改用纸币或支配的通货,势将发生可悲的结果”,因此,“不可遽行金本位,而金本位自身亦变动无定”。

(二)认为中国此次的金融恐慌的形成,不在于中国人入超之问题,而在于美国的购银政策之施行,致使中国存银流出,通货数量减速缩。沙氏认为,“美国白银政策的实质是鼓励大规模的投机,并有继续维持的迹象。这一信息传到中国国内,使得小资产家轻信中国银币行将减值,或中国行将改用纸币之说,纷纷以其生平所积蓄之银币,换为英镑或他种外币”,而今日汇率涨起,这样对汇往外国的资金,如折成中国银元汇回国内,损失巨大。“故此种情形,亦投机所招致之不幸结果也”。

(三)中国在目前如即实施通货膨胀之政策,扩大通货,贻害甚大,惟有发行稳健的“上海镑券”。指出了“依据中国现有情形,应继续营业所恃之通货,价值不独过昂,且有续涨之势,故以用金国现有之局势,与中国相较更为正确”。并指出了对于银行家而言,如大举外债,“殊无益也”,因为银价如果继续高涨,“中国将觉还债为不能矣。”

(四)发行的“上海镑券”,可以英国对华借款为担保,券额价值为英镑,券额数量等于借款之数,可在英伦兑付英镑,或在上海依照英镑汇价兑换申洋,而为一种辅币性质。沙氏认为应“采用以英镑为本位之新币,以代现有通货是也”,并以英镑借款为担保,目的是使英镑“充一种辅币或代替币之准备,而不施于安定或统制汇兑之可疑的用途”。沙氏还鼓励上海人民购置镑券,或在银行开英镑信用帐。

(五)发行的“上海镑券”,可以充作为英国入口商支付关税,货物买卖以及一般储存,与支付英债等用。 沙氏建议财政部可以用英镑来征收关税,“以偿付外债及海外用途”。还提出用英镑来支付工薪阶层,并许诺“以此新币领取薪俸而免折合之劳”。

(六)最后提出此项镑券的发行,目的是为了当前金融难关之暂时性质,一旦美国购银政策终止,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该镑券也即停止。沙氏指出如果上海镑券可以自由流通的话,“第一可以增多通货,第二可扩大信用”。并表明自己的这个建议,是对中国“有所裨益”的。还承诺,如“美国白银政策变有更时,或发生他种因素可助中国脱离其目前困难时,则此二重通货即可立时废除”。

二、各方对沙逊计划的反响

以上的六条便是对沙逊计划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此项计划一经报纸转载,在当时的政界、金融界、舆论界等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总的来说,对该计划的批判占据了主要地位。他们对沙氏的计划大力批判,指出该计划以救济上海金融为幌子,发行所谓的“上海镑券”,使英镑与上海银元同时流通市面,其真实的目的是为英国独占中国服务,是英国对于中国市场战和货币战的一项新策略。但有人也指出了该计划中带有的一些合理的因素,但这个声音在当时却是很弱小的。

首先代表政界的便是宋子文在申报上的谈话。宋氏认为如果发行上海镑券,“此举果或实现,殊足以使我国金融益趋紊乱,盖我国已有币制,流通市上,一旦若再发行上海镑券,无异使我国多一币制,则金融之紊乱,势必益甚”,因此他对沙逊的建议,是不赞同的。宋氏还提出了,引起全国金融危机的因素,是由于人心的不安定,“所以欲求金融之安定,当先使人心安定”。另外在3月29日的申报上,其实对这沙逊计划也有过评论,指出“上海镑券之镑券,与夫英镑本身价值之不安定,皆足以加甚货币制度之混乱”。申报上的这两篇评论,主要从货币角度进行分析,指出沙逊计划如果实施,很有可能导致中国国内货币的紊乱,来反对该计划的施行。

其次是金融界对该计划的反响。金融界在3月29日的新闻报上首先指出沙逊的这个计划,是“出于对于中国金融之关切”而提出。但随后又指出,该计划的实现的前提应该是“与政府金融界事前有极大的准备方可”,借英镑之贷款,也应“顾及中国情形”。麦琪生认为,沙逊计划,“乃是英国对于中国市场战与货币战之一新策略”。他指出这一计划的提出是想争夺美国在中国的货币支配权,造成的后果会让中国金融恐慌无法收拾。英镑深入内地,会给中国人民对币值不安定的恐惧,同时也将使中国陷入美日法意等国货币混战的境地。麦氏提醒人们要认清沙氏的真正目的,对于沙氏所提倡的对华借款也应抱有怀疑态度。

舆论界对这一计划的讨论也是很激烈的。当时的主要报纸如申报、新闻报、中华日报、晨报、时事新报等,均作了及时全面的评论。3月30日的新闻报预言以英镑的优势地位,“直可以夺银本位之席”,而不仅仅为辅币或代替币。向英借款,其实是将中国置于英国的货币同盟之中,中国将有可能沦为次殖民地化的危险。中华日报从单一的经济组织的角度分析了,沙逊计划如实施,将会破坏中国统一币制。晨报则指出发行的金镑券含有割让货币发行权的性质。时事新报更提出了一旦中国采用虚金本位的币制,必使中国遭受“货币倾销”的损害,而这也许会比美国购银政策更为激烈。

对沙逊计划的批判虽在当时占据主导的地位,但也有人对其计划给予了一定的肯定。这主要以姚庆三在《社会经济月报》所发表的名为《沙逊爵士建议之检讨及施行镑汇制度之商榷》。姚氏认为,英国自爱1931年放弃金本位以后,物价逐渐稳定,且已恢复相当繁荣,而其预算亦已臻于平衡,1933年度决算且盈余3114.8万镑,1934年虽经减低所得税率,恢复失业津贴,而决算盈余亦有765.2万镑,财政上既有如此良好景况,则将来当不至于因财政困难而膨胀通货,以致镑价之猛跌,故中国货币之汇价如与英镑相联,当可分尝英国目前之物价稳定及经济繁荣,而货币价值亦不致有剧烈跌落之危险也。这是姚氏从稳定物价的角度进行分析,对沙氏持一定的肯定态度。对于沙氏其他内容,如对美国白银政策必定放弃、在中国境内发行上海镑券等均持怀疑意见。 (三)小结

沙逊作为当时上海金融界的知名人物,他在上海遭遇金融风潮时,提出了这份救济计划,对当时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应该承认他作为金融界人士,在这一金融恐慌时期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建议,对金融业的关怀是值得肯定的,另外这里面也不乏某些合理的内容。然而作为英国对华侵略的主要代言人,其出发点是为英国的利益服务的,这在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发行上海镑券,大举英债,其真实目的是针对美国白银政策,打着救济的招牌,与美国争利,实际想独占中国的市场,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沙逊计划最终在一片反对声中而销声匿迹。总而言之,金融风潮该如何去避免,如何去有效地解决,在当时乃至在现在仍然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白银投资论文范文第4篇

因此,如何突破议论文阅读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初中学生提高议论文阅读的能力,让学生透彻了解议论文阅读的命题,从而在语文学习中充满自信,顺利应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的体会是迎“题”而思、依“理”解答,即全面透析议论文阅读命题的角度,依据命题规律、文体知识和应考策略来对应突破。下面,我就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呈现的形式、角度及备考策略,结合具体实例作一分析,给正在紧张备考的师生提供参考。

一、试题命制的依据

中考议论文阅读的命题主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各地的《中考说明》。考查的内容除议论文阅读能力外,更注重对学生综合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近几年的中考议论文阅读的考点固定,形式多样。

二、试题设置的思路

1.从选材看,命题者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选文内容大多涉及人们关注的人生、社会、学习、道德等,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着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并对初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及知识能力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选文一般讲究文章的可读性,力求避免那些“纯议论”的文本,而选用那些“一事一议”“叙议结合”式的带有散文化的议论文。选文绝大部分来自课外,也有出自课内的典范文章。

2.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议论文阅读的设题类型、角度、重点也与前几年不大相同:①客观题减少。选择、判断、填空和答案固定的简答题等将进一步减少。单纯辨识议论文文体知识如论据类型、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的题目,比例也在降低。②主观题主导。新课标指出:“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章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因此,对文章内容要点即作者的观点、看法进行筛选、提取、概括、探究类主观性试题将是议论文阅读试题的主导。③开放题增加。“大纲”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答案不唯一、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阅读感悟的开放型试题也在增加。

三、试题呈现的角度

1.考查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

对于议论文,它的论点是作者对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灵魂,起统率作用。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此考查点一般是从把握全文中心、概括或提炼作者对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中心观点与内容的关系及其位置、作用等方面命题。常见的题型有三大类:填空、表述与判断选择。具体考查角度有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炼并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概括文段的大意、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如,2012年牡丹江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第17题:作者要通过本文表达一种什么观点?安徽卷《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的第5题: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一句话概括。哈尔滨卷《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第17题: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南京卷《知识的责任》的第18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考查对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补写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文体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是对论据类型的分析和对论据作用的理解。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见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事实和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等。常见的题型有三大类:填空、判断与简述。考查角度有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概括事实论据、分析论据及其作用、根据论点补写论据等。

如,2012年安顺卷《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的第24题:请为第③段文字“活到老,学到老”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南京卷《知识的责任》的第20题(2):第③节举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三个人的例子,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四川南充卷《敬业与乐业》选段的第20题: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属于什么论据?其具体作用是什么?湖北襄阳卷《让雷锋精神在我们的时扬光大》的第25题:请为第⑤段补写一则事实论据,使论证更加充分。

3.考查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的理解和分析

就初中生而言,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其中,最基本的是摆事实和讲道理两种。而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一般说来,这类试题大多采取客观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查角度主要有:辨别、指出文段(句)中使用的论证方法,说出文段(句)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简要概述文中具体的论证过程,根据论证思路选择填空等。

如,2012年牡丹江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第18题:第⑶段画线句使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你能再写一条有关“责任”的名言吗?无锡卷《细品寂寞》的第15题:第②③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4.考查结构划分

在把握了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同时,还要注意文章是怎样把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的,这就是要理解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常见的论证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中考议论文阅读对论证结构的考查主要是对全文结构的划分和对重点语段的层次划分。对结构层次的划分应从文章内容入手,看它是如何提出论点并展开论证的,还要注意文章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过渡词等关键性的文字。

题型多见于选择题、填空题、图表题、简答题。从各地中考试卷的考查形式来看,主要有划分文章层次、辨析结构形式、归纳段落大意、分析文章结构特点等。

如,2012年四川眉山卷《黄岩岛,到底属于谁》的第14题:这篇文章驳论与立论结合,请用“”划分驳论部分与立论部分,只能划一处。安顺卷《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的第23题: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阐述了成长这件事。

5.考查对议论文语言特点的体会和领悟

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新课标规定,阅读应具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能力。可以说,这一能力要求具有绝对的普遍性,无论阅读哪种文体的文章,都离不开品味语言。议论文的语言内涵丰富、概括性强,往往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不仅严密周到,而且无懈可击。阅读议论文,就要抓住这些关键性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反复琢磨。尤其是议论性散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彩。因而对这种能力的考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考的热点。这类命题的方式可以说是不拘一格,或辨析、选择词语填空,或揣摩加点词的含义和作用,或比较分析加点词不能删除或改换的理由,或领会词句的深层含义等。题型多见于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如,2012年浙江丽水卷《将自己切成一颗钻石》的第10题:结合语境,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钻石”各有什么含义。江苏扬州卷《宁静是一种生产力》的第16题:第⑥段,把加点的词“太多”删去,行不行?把画线的反问句“这样的人能静下来”改成陈述句,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6.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评价

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悟是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此方面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能整体感知其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二是对文章思路的理解。主要体现为对论证方式、方法的考查和对论述层次的划分等。近三年中考对这类试题的考查已成为中考命题改革的热点。此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主要是要求学生就文中作者的观点或现象谈自己的心得体会、看法、评价、联想、感悟、理解和自己的实际做法等。题型多样,或要求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或要求由阅读材料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行自主创作,或要求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如,2012年盐城卷《当自己的伯乐》的第11题:你赞同本文的观点吗?为什么?安顺卷《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的第27题:文章结尾说“成长真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请列举一件你生活中既带有成长的标志又能给你幸福感觉的事。浙江湖州卷《学会“拐弯”》的第14题:文章第③段说:“人生处世行路难,行不通时拐个弯。”请结合你的一次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7.考查的其他方面

在议论文中,也会考查搜集、提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句子、段落的过渡、衔接、呼应及其作用。这些题型在其他文体中也常出现。题型多见于填空题、简答题。

如,2012年江苏宿迁卷《何为书》的第11题:请说出选文第①节句子中加点词语“这些”所指的内容是什么。山东潍坊卷《谈耐心》的第24题:请把第④段画线部分改成与“目标恒定”结构类型一致的四字短语,并说明这样改的好处。

四、例题解析与错答探因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加直观地认知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现以2012年辽宁丹东卷议论文阅读试题为例,就命题的意图及答题的误区等作具体分析。

【真题回放】

①古时候,有个富人要出远门。出发前,他叫来三个仆人,分别给了他们500两白银,让他们自行支配。富人走后,其中两个人用这些钱进行投资经营,第三个人却把白银保存起来。后来,富人成了皇帝。他找来三个仆人,询问500两白银的支配情况。第一个仆人在原有基础上又挣了500两白银。皇帝说:“做得好!你已证明了自己的才能,我任命你为知府。”第二个人也使其财富增加200两,于是被任命为知县。而第三个仆人,当他把那原有的500两白银呈现给皇帝时,皇帝将他赶了出去。

②这个故事必将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只有努力创造机遇,才有机会获得更大成功。

③我们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没有足够的机遇,让生活得到改善”。确实,我们无法决定自己收获多少,但可以决定自己去付出多少。到底是满足自己目前所拥有的现状,还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它生长、翻倍,也同样取决于你自己。

④争取机遇过程的本身就是对风险的挑战。当我们开始做一件事情时,通常都不知道结果怎样,我们一些人在工作中怕犯错误,尽量避免自己作决定,更愿意服从命令,导致工作缺乏创意,失去了机遇。没有冒险就没有机遇,在当今社会,大的突破往往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史蒂芬・莱因史密斯博士是研究领导学的前沿专家,他认为:“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任何一项工程都需要汇集集体智慧和创造力,共同去发现答案的。”商业上的成功通常不是墨守成规,而是靠集体智慧的创新来实现的,这就需要一个能“找出答案”的团队。

⑤“利乐包”是一个生产牛奶、果汁等液体包装盒的大公司,其2010年的收益接近100亿欧元。1943年,当一个年轻的瑞典科学家看着妻子把肉灌入肠衣的时候,不禁这样想:“是否可以发明一个系统,将所有液体用纸盒包装起来?”他是一个有增值“500两白银”点子的科学家,但他不是投资商。他的同伴――化学家沃伦伯格、工程师哲朗德、销售经理托鲁德,在长期的反复试验与失败后将这个点子转化成了适应市场的产品。有了好点子,再有一批去做、去行动的人,“利乐包”终于在全球取得成功。

⑥很多人认为,成功需要天赋,更需要有好的机遇。其实不然,许多人的机遇是经过努力奋斗而获得。梅兰芳挑战自我,练就了流动如水的双眼,终成著名京剧大师;袁隆平敢于创新,培育了饱满如珠的水稻,终成“杂交水稻之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我们应该抓住人生的每一个出发点,把握住每时每刻,创造一个充实的自我,怀着火热的激情和成功的喜悦走过漫漫人生路,尽情地拥抱生活,从而寻到生命的乐趣和意义。

(原文有改动)

1.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写在答题卡上。(3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是议论文阅读分析题常考的一个考点。一般而言,作者的观点常出现在文章开头。这篇短文的观点就在第②段的最后一句话,是由第一节的小故事自然引出的。参考答案:只有努力去创造机遇,才有机会获得更大成功。

2.请在选文第⑥段结尾画横线处,仿写一个句子,写在答题卡上。(3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体会与表达。仿写题是近几年来中考中的热点试题,它要求句式与原文句式相同,内容与原文内容相关,不能另立中心。参考示例:比尔・盖茨敢于挑战,创造了堆积如山的财富,终成世界首富。

3.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论证过程的理解和分析。做这类题目必须综观全文,用概括性语言阐述各部分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按“首先……接着……最后……”格式明确文章阐述的观点及论证的过程。参考答案:开头用了一个故事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只有努力去创造机遇,才有机会获得更大成功”,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讲道理、摆事实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得出结论并发出号召。

4.选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论证方法的辨识及对其作用的分析能力。做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判断题目要求部分文字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再结合整段文字的内容,简要分析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参考答案:(1)举例论证(2)具体论证了“商业上的成功通常不是墨守成规,而是靠团队集体智慧来实现的”,进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5.你最想拥有的机遇是什么?结合本文谈谈你怎样才能获得这个机遇?(4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回答自己“最想拥有的机遇是什么”,然后结合短文论述的中心,对“怎样才能获得这个机遇”做适当阐述。这道题有两小问,不能只答一点。参考答案示例:我最想拥有的机遇是一次选拔性篮球赛。我会刻苦训练,寻找各种机会参加比赛,提高自己的技能,成为篮球赛上最抢眼的一个,让选拔赛的教练选中我,成为一名像林书豪一样的球星。

【错答探因】

1.读不懂文题就解答。有一部分同学在考场答题时,不能认真地将文章通读一两遍,有的甚至连浏览一遍都做不到,往往依题读文,直接在文中找答案,常常在没完全弄清题目意思和要求的情况下就仓促答题,导致失误。如第3题“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作者的思路是一个“过程”,做答前一定要先通读文章再回答题目。

2.基础不扎实。有相当多的同学对议论文文体所特有的考点分得不是太清楚,把议论文知识与说明文常识混为一谈,答非所问。如第4题,有人把“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说成“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答题不规范,概括能力较差。有些同学在做答语言表达题时,往往因不能完整规范地加以表达而不能得满分,不能相对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回答“举例论证”的作用时,加上“运用典型的事例具体论证了”表达会规范些。

五、复习建议与应考策略

(一)快速浏览,整体感知,找出论点

叶圣陶认为,阅读的第一步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第一遍阅读文章一定要着眼于整体,不拘泥于局部,通观全文后,首先必须迅速准确地抓住中心论点。如何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呢?

从内容上看,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从句式上看,它是一个完整而明确的判断句;从位置上看,它常常在标题、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在论述过程中提出论点的不多。当然,也有少数文章不直接提出中心论点,需要我们从议论的对象、范围、重点等方面着手加以概括。

抓论点有以下几种方法:

1.标题关联分析法。就是根据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和作用,直接抓住或分析出论点的方法。

2.位置关系分析法。先从论点的常见位置出发,到文章、段落的首、尾、中间找出中心句,初定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之间的关系及其和文章整体、题目的关系,分辨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语言标志揣摩法。一定的内容总有一定的语言标志。论点的语言是明确的判断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总带有提挈、归纳的特点,在篇、段中间或末尾出现的论点常有“可见”“总之”等归纳性词语。

4.分析归纳提炼法。前面所谈的三种方法在典型议论文的阅读中都是行之有效、易于掌握的。但是非典型议论文则必须从论证过程中提炼出论点来。运用这种分析方法有三个途径:①抓关键词语,②分析论据,③感受整体意蕴。

(二)区分论据类型,分析、补写论据

应对区分论据类型的考题,一要把握常见的论据类型,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论据。但有些学生把文章中名人的话都作为道理论据,这是不妥的。名人的话有时包含在事实论据中,只是事实论据的一部分,这时就不能算作道理论据。二是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观点的,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能分析出它们直接或间接证明的是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这个观点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三是在补写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补充道理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为此,我们在平时要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

(三)理解和分析论证方法和论证过程

应对这一类考题,首先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在把握文(段)的基础上,其一般表述有:

①举例论证: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②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

④比喻论证: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有时一段文字不止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注意找全。

其次,在辨析论证方法时,要依据内容分辨清楚,同时还应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论证方法的。另外,在概述论证过程时,应对各段内容进行准确概括和巧妙串联。可以表述为: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

(四)理解文、段的结构划分和思路

应对这一类考题,要先把握中心论点,然后弄懂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文中的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性词语,最后按题干要求答题。一般的议论文,要么先总论,再分论,后结论;要么先提出问题,再分析论证,最后作出结论。对议论文结构的把握可以从分析段与段、层与层、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分析议论结构与思路,体会写法。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先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五)体会和领悟议论文文体的语言特点

针对议论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哲理与情感统一和语言准确、鲜明、简洁、概括、严谨的特点,应对这一类考题,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另外,品味语言时,多从句式的特点、修辞、语气等方面考虑作答。可以从逻辑的角度体会其用词的准确、严密;从说理的角度体会其叙述的概括、简洁;从修辞的角度体会其用词的鲜明、生动。

(六)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评价创新

白银投资论文范文第5篇

一、引进外资,筑路开矿

1904年4月,在《读新译甄克思〈社会通诠〉》一文中,严复指出中西政治的根本差异在于体制不同,贫富弱强都是由体制决定的。如果不从根本上下手,对于国事毫无补益。但是严复并不主张马上改变政治体制,因为眼前有个“大患”要优先解决:“为今日吾中国之大患者,其惟贫乎!”[1](P148)

严复认为清末的一切弊病,如民智未开、民力不奋、污秽不蠲、作伪售欺、瘟疫流行、盗贼泛滥、官吏贪婪、兵卒怯弱、人民没有爱国心等等,都是由贫穷引起的。因此,“居今而言救国,在首祛此贫。惟能疗贫,而后有强之可议也!”[1](P149)

平心而论,严复把一切弊病归因于贫穷,显然夸大其辞。例如上述弊病的最后四项,虽与贫穷有一定关系,却无论如何不能把贫穷说成根本原因,因而也决不是“疗贫”所能解决的。但是另外一方面,考虑到庚子战争给中国造成的灾难和破坏,考虑到《辛丑条约》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沉重的赔款负担,那么严复把“疗贫”作为当务之急,应当说不无道理。问题在于,“救贫之方”在哪里呢?严复认为,农、工、商三业见效甚缓,不如从路矿下手:“今日救贫之大经……其要在路矿。吾之为路矿,将以富用路矿之吾民也,非徒以富治路矿者也。”[1](P149)

实际上,早在1902年的《路矿议》中,严复已经提出了开路矿的主张。他举出外国为例,说明铁路能够带动一国经济全面发展。至于中国,正因为铁路少得可怜,影响到商业不发达,冶铁业不兴旺:“盖铁路如人身之脉络。……无铁路,则邦国之利源不广,而贫弱之患兴。……必求富强,其要著发端,在开铁路。铁路开,则诸矿业至于一切制造树艺之事,将相随以自生。”[2](P105)

就在这篇文章中,严复提出了兴办路矿的许多注意事项,还为路矿总局筹拟了机构设置和庶务章程。要点如下:

(1)提倡商办:“此事必以商办为正宗”,“而股份则杂华洋而兼收之”[2](P105)。

(2)外资先行。中国殷实商民对于投资铁路建设心存疑虑,“必不肯出莫大之母财(资本)”。“故其集股也,法必以洋商之成本倡其先,而后国中商民信之,其股份乃可以踵至”[2](P106)。

(3)官方政策“宜以宽大而无诈虞为宗,于中外开瀹利源、张皇商业之人,必不可以歧视”。[2](P106)

(4)“路矿之机器材料,不可不力求其自供”[2](P106)。

(5)路矿总局应当早定规章。但是各路各矿情况不同,制定规章时不可一刀切。

(6)路矿总局人员设置要精简。建议设洋参议一员,由外国著名工程师担任,利用他的专业知识为路矿大臣当好参谋。这样,中国僚属就无须很多。

(7)中外商民探路探矿时,“听其自请于其地之州县官”。州县官负责保护,但“不准索费”,并应将踩勘处所报明总局[2](P112、P107)。

(8)当商民公司请办路矿时,各省藩司应秉公审批。“惟于一种商民,声称公司而力量声名均无足道”,企图“冒得利权,以之转售他主,从中要利”,则应小心提防[2](P107)。

(9)干路国有,公司承包。严复指出,铁路可分两种,一种叫干路,一种叫支路。干路“为全国交通之经首”,“乃国家公产,其营造不宜稽延”。经费难筹,可以发行公债;工程浩大,可以承包给公司。具体办法是:造路成本由公司招集,国家担保,并由总局派人监理,因而相当于公债。公债长年计息,但是利息不得超过五分。干路通车10年后开始还本,分40年还清。所还本利从该路当年收入中开支。每年的纯利润原则上归国家所有,但抽出一定比例作为公司的酬劳。50年期满时,干路无条件收归国有[2](P108)。

(10)支路“当任商民之自为,畀以自由,而予之以保护之实益”。公司自筹资本,国家不为它担保。通车一年后,从每年的赢利中先扣除养路费,余利的十分之一上交给路矿总局。还本之法模仿干路。50年期满时,国家具价收购支路的铁轨、车辆等[2](P108、P109、P113)。

(11)“总局设天下铁轨会议处于京师”,每年集会两次,制订章程法令[2](P109)。

(12)矿政从宽。当商民还在筹本探矿阶段时,国家不必过问;当商民申请开矿时,路矿总局酌情准驳。关于征税,腴矿征收每年出产的十分之一,同时免去各关卡的税厘。次一等的矿免交厘捐,但要完纳海关正税。承包矿山以50年为期,“期满则其矿为国家之公产”[2](P109、P110、P114)。

(13)国家应当保护公司,尊重外国工程师。

(14)中国土地辽阔,各省路矿不宜同时并举,可在一省先行试验。

(15)直隶省有利条件比较多,“路矿总局之所经营,自应即近畿为基础。已成之路,急宜推广”[2](P110)。

由上可见,严复关于路矿的思考相当全面。问题在于,清末中国究竟可不可以引进外资?严复在《读新译甄克思〈社会通诠〉》中作出了回答。他说,有些人过份强调自力更生,认为“路矿之事,必吾(中国)自为之,而无令利源外溢”。这种主张固然很好,实际上却做不到。其原因有如下几点:(1)自办路矿需时太久,50年内不会有多大进展。“而此五十年中,或强权用事,而是可为路矿之地,已不知其谁属?”如南非的特兰斯哇尔、南洋的菲律宾、中国的辽沈地区,即使想要自办路矿也已经来不及了。(2)中国商民缺乏足够的资本。(3)中国路矿实行官督商办,官督者不懂业务,人民不愿意“出至重之母财”,供他们挥霍。(4)即使民间有人能把路矿办起来,各级官员乃至朝廷,“皆可以一旦之觊觎,一纸之文书,而夺其所有”[1](P149-150)。

这样看来,严复并不反对路矿自办,只是考虑到清末中国困难重重,这才把“借助于外力”作为最佳方案。针对国人有关“利源外溢”的担忧,严复又根据亚当·斯密的理论进行劝导:“国之殖财,常资三物:地也,人也,母本也。三者亡一则不行。而亦各有应得之分利:主地者收其租赋(地租),人工禀其庸钱(工资),而出母本者则享其赢利(利润)。是三者,中国于前二(指地租和工资)则得其全,于后一(指利润)则分其半。使既不能自为者不乐与人共利,是谓靳其一而亡其三,则以为理财长算可乎?”[1](P105)

严复认为,在引进外资以后,外国人得到的仅仅是路矿赢利的一部分。至于地租和工资,以及利润的另一部分,均归中国人所有。可见引进外资不等于“利源外溢”,而是所得多于所失。更何况在铁路建成后,还会有往来方便、百货流通、地产增值、人民开化等等间接之利,那么中国又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严复并不认为引进外资毫无弊病。在《为张燕谋草奏》中,他说弊病有两条:“契约不明,任其侵欺,委弃利权,喧宾夺主,一也;见好外人,官为所用,强称官产,欺压股东,二也。”[3](P141)至于解决办法,此文说得很容易:“然使朝廷悬洞 照于上,而任使得人;办事者持毅力于下,而无滋以隙,则二者之弊,固亦易祛。”[3](P141)

但在《读新译甄克思〈社会通诠〉》中,其所谓弊病比较含糊。大意说,由于中国是个宗法社会,外国人找到了借口,在中国享有治外法权,“故交涉之荆棘,常起于不可知,而为吾患”[1](P150-151)。解决办法有两条:(1)依照拿破仑法典的精神,“生于华土者为土人”,亦即规定出生在中国的外国婴儿必须加入中国籍。(2)取消治外法权:“既居华之国中,斯为华法权之所治,则向者之患,又何有乎?”[1](P151)

由上可见,两篇文章中所言的弊病和解决办法,都是结合具体问题提出来的,因而都不全面。当他为张翼(燕谋)起草奏稿时,可能对开平矿案已经有所了解,所述两条弊病就比较中肯。可是另外一方面,也正因为这是为张翼起草的奏稿,所以就把解决办法说得十分轻巧。似乎只要有了明君和清官,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但在实际上,有能力防治这些弊病的明君和清官根本不存在。因此可以说,这篇文章中的解决办法只不过虚晃了一枪。

在后一篇文章中,严复把引进外资的弊病说得比较含糊,这是因为他要服从通篇文章的主题。该文旨在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因此严复不愿意把弊病说得太具体。他强调中国社会的宗法性质才是造成弊病的真正原因,这就与全文的主题保持了一致。至于解决办法,允许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想法显然充满书生气;而取消治外法权的主张则完全正确。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某些外国人之所以愿到中国投资,就因为能在中国享受种种特权。如果取消治外法权,恐怕外资只会减少而不会增加,更何况愚昧落后的大清王朝根本就没有能力取消治外法权呢!

综上所述,严复在两篇文章中指出的三点弊病都值得重视,但并不全面。例如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外国资本家可能会把工业污染很严重的项目转移到中国来,也可能把落后的工艺和淘汰下来的旧设备转移到中国来……如此等等,严复还没有考虑到。此外在三点解决办法中,则仅有“取消治外法权”这一条值得重视,而这又是长远的奋斗目标,不是清王朝所能解决得了的。

值得一提的是,举借外债的问题与引进外资的问题性质类似。严复既对外资问题持论开明,那么对于外债,也就不会深闭固拒。1908年代杨士骧草拟海军奏稿时,就发表了这方面的见解。

他指出,作为一个家庭来说,一定要“量入为出”,如果“因浪费而举债贷赀,则其家道苦矣”!但是作为一个国家,只要考虑借债以后能否“生利养民”?能否“御侮而禁人之侵夺”?“苟为生利御侮计者,虽举债不必病也”。他举例说,土耳其和埃及“有债而弱”,英、俄等国却“有债而强”,“可知兴废之际别有理由,而不得专以债为归咎矣”[4](P265)。

此处见解与《原富》按语中的论述基本一致,即借债如果用来发展生产,或用来加强国防,不会有什么弊病。但若为战败赔款而去借外债,那前途就令人担忧了[5](P920)。另一方面,由于这篇文字毕竟是为他人代拟的海军奏稿,而不是讨论国债问题的专题论文,因此不曾论及举借外债的注意事项,如借债时不能附带政治条件,如利息不能超过国际惯例等等,这是不应苛求于严复的。

最后应当强调的是,严复认为十全十美的救贫之术根本找不到。与其拖延,不如行动:“当前之厄,实莫亟于救贫。救贫无无弊之术,择祸取轻,徐图补苴之术可耳。”[1](P151)这种态度是非常实事求是的,因而也是值得后人认真记取的。

二、停铸铜元,整顿币制

1900年李鸿章总督两广,看到香港盛行仙士钱,从中受到启发,奏请自铸铜元。次年冬,朝廷命令沿江沿海各省仿造,数年后充斥市场。严复预见到清政府滥发铜元的种种危害,就在1906年3月发表专题论文《论铜元充斥病国病民不可不急筹挽救之术》,呼吁整顿,设法补救。

该文首先回顾中国古代圜法(货币制度)的特点,是以铜钱为本位。其次揭示晚清市场上出现的两个新现象:一是银价下跌;二是银元流通。前者由世界上白银总量增加而引起,后者则是因为使用方便。接着指出中国币制发展的两大必然趋势:(1)银元将取代铜钱和纹银,成为最主要的流通货币。“虽国不自造,民犹将假他人之所造而流通之,即有禁令,终无益耳。”(2)银本位制将改成金本位制:“自通商以来,吾国交易中已成银为本位之局……更使吾国他日商务盛于今者数倍,则用银又为不便,而其势必趋于用金。”[6](P179)清朝灭亡以后的历史事实证明,上述预见完全正确。

在以上理论准备的基础上,严复这才切入正题,详细论述自铸铜元的时代背景、存在问题、社会弊病和挽救办法。

(一)时代背景

1.国际市场银贱铜贵

严复指出,清朝前期的银铜比价为1∶80,而现在国际市场上的银铜比价为1∶42,一百多年的变化竟有这么大!这是因为在世界范围内,白银产量的增长比较快,而铜产量的增长却比较慢。这样就造成了银价越来越贱,而铜价却越来越贵的总趋势。这种情况不能不影响中国市场。中国的圜法即使想要死守旧制度,也已经做不到了[6](P179)。

2.国内出现钱荒

由于钱荒,大量劣质铜钱被铸造出来,进入市场流通,长期禁而不止。光绪初年1两白银大约可换铜钱1400至1500文,但是到了1898年至1899年间,1两白银却至多只能兑换铜钱800文。可见国内市场上银铜比价的变化,同国际市场上的变化大体相仿,都是银贱铜贵[6](P180)。

(二)存在问题

自铸铜元的要害问题,主要是“名实相去已多”。严复指出,以白银38两2钱购买的原材料可制造8000枚铜元,而8000枚铜元在市场上却可兑换白银57两6钱。由此可见,在铜元的成本和市价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额,而这个差额就是各省铜元局得到的利润。“是前之三十八两二钱,一经铜元局点化,忽增一十八两三钱二分。然则每费银百两,获利四十七两八钱五分也”[6](P180-181)。由此可见,铜元局所得利润非常高,难怪它们对于自铸铜元会有那么高的积极性。

有人认为“铜元特民捐最便之法”。那意思说,铜元局所得利润好比人民交给清政府的捐税,可以用来练新兵,办新政。严复针锋相对地指出:自铸铜元政策是“名造国币,而阴行胺民之政”,“以为兴举新政之资,此何异摧斫本根,以求枝叶之茂?”[6](P181-182)

还有人认为,“铜元之政,乃仿仙士钱为之”。意即西方人实行在先,我国为什么不能仿效呢?严复指出,外国有“法偿之限”。例如英国便士在单独使用时,不能超过24便士。又如香港的仙士钱,“百枚以上即不得强人受之”。但是中国却没有“法偿之限”,因此有空子可钻。倘若甲欠乙100银元,他可以用1万个铜元去还债。但在实际上,100银元折合库平银72两,而1万铜元折合库平银却连42两还不到。当甲方以铜元还债时,已经占了极大的便宜,而乙方损失则相当于30两白银。于是严复感慨道:“呜呼!国有圜法,以便民也。乃今铜元转为民困,是亦足为流涕长太息者矣!”[6](P182-183)

(三)社会弊病

全文两次论及自铸铜元的社会弊病,合并而言,共计五点。

1.铜元驱逐银元

严复首先介绍了西方人发现的“劣币驱逐良币法则”:“凡国有两本位并行(指货币复本位制),同为法偿(法定货币)者,其善币必日少,其劣币必日多。久之,虽善者不见可也。”[6](P183)

那么在清末,哪个是相对的良币?哪个是相对的劣币呢?严复指出,一个自铸铜元的实际含铜量只有2钱,但在使用时,因有官方规定,可抵制钱10文。由于面值大大超过实际价值,因此它就是劣币,相对而言,银元就是良币。按照劣币驱逐良币法则,那么铜元将留在市场上继续流通,而银元则退出流通,被人收藏,甚至流出国外。至于制钱,将被人私自销毁,熔化成铜块,按重量出售。

“然则法偿之限不立,他日铜元必流于市,而银元、制钱必争藏弃而渐少……且不独藏@①之而已,银元将用之以偿国外之债焉,制钱将私毁之而计重售焉。”[6](P183)

2.铜元贬值

文章指出,清末国内已经出现铜元贬值。这种现象是由铜元自身的缺陷引起的。“一曰其所当之十文,纯以欺民而无其实;一曰广造无垠,其供者大过于所求”[6](P185)。也就是说,原因之一是每个铜元的实际含铜量和它的名义价值相差太大,人民对它不信任。原因之二是铜元铸造没有限制,发行量超过了流通必要量。到了文章末尾,严复又补充了第三个原因,那就是铜元不能用来交赋税:“若令在民者不得交官,则抑勒折扣之事必起。极其终效,今之铜元将无异昔日京师所行之当十(指咸丰朝发行的当十大钱),名虽当十,实当二耳。” [6](P187)

这意思是说,由于官府在向人民征收赋税时,只收白银不收铜元,因此铜元在人民心目中没有地位。铜元最终只能按它的实际价值在市场上流通,官方命令是没有用的。

3.百物腾贵

铜元贬值直接威胁到小本经营者的生计。如果他们仍按原价出售商品,那么他们的实际收入就会下降。为了维持原有生活水平,他们就会变着法儿加价出售。例如在上海市场上,商人擅自改变长度标准,把从前的9寸当作1尺,就是变相涨价、百物腾贵的典型事例。

严复又指出,物价涨跌固然司空见惯,但要区分两种类型。如果是稳步的渐变,那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如果是暴涨暴跌,那么社会就会发生危机:“物价之腾跌贵贱,社会常有之象也。顾其象可渐而不可顿。使今日而顿贵,他日以同此因,且必有其顿贱者。顿贵顿贱,民将不堪,而社会乃岌岌矣。”[6](P185)

4.州县官为难

按道理说,铜元既然是官府发行的,那么官府也应该乐意接受。但在实际上,督抚们却不愿意接受。因为官府自铸铜元的目的,就是为了牟取成本和市价之间的巨大差额,倘若人民把这些名实严重不符的铜元交回官府,那么督抚们自铸铜元的目的就达不到了。“顾铜元者,官所以法强为之,伪物也。伪物以施于民,则为损下以益上,使民施之于官,则屈伸相报,而无大利之可图。是故选发铜元之督抚藩臬,必不乐自受其铜元者也。”[6](P186)

倘若在朝廷干预下,征收赋税时允许人民把铜元交给州县官,而州县官却仍然不能把铜元上交给各省藩库,那么大量名不符实的铜元就将积压在州县衙门里。到那时,州县官的日子就更加难过了。为了个人利益不受损失,州县官就会想出种种舞弊手段,“自为补苴”,“而吏治乃愈不可问”。“辗转之害,终归于民”[6](P186)。

5.私铸铜元

“大利所存,巨盗将起,购机器,置炉鞴。昔之民或以为难,而今之民则甚易也。虽有重法,又将何施?”[6](P187)

(四)挽救之术

怎样挽救铜元充斥必将引发的社会危机?严复主张双管齐下:一方面停铸铜元;一方面制订“法偿之限”。“总之,吾国今日之铜元……必宜停铸,更不宜昼夜兼工赶铸。而所流转民间者,宜照各国所为,急立法偿之限,半元而外,法必用银。”[6](P186)

此处所谓“法偿之限”,实即模仿英国便士(铜币)的使用规定。当任何人需要支付半银元以上的货币时,支付方必须使用银元或银两,由收银方找零。所找零钱当然是铜元或铜钱,且其币值不会超过半银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有人钻空子,即如上文所述用1万个铜元去偿还100银元的债务的那种情况,同时还可限制铜元的流通数量,从而间接限制铜元的铸造量和发行量。不过这样一来,督抚们所能捞到的油水也就不多了:“此虽于民稍苏,而于选发铜元者,其利隘矣。”[6](P186)这说明严复已经预见到,督抚们将成为这种挽救之术的反对者。

严复还探讨了自铸铜元政策失误的原因。他指出:“为政者本无爱国救时之实心,所营营者,不过己之名位与利禄耳。再则就令用意出于公忠,而不学无术、虑事褊浅之材,必不足以膺今日之艰钜,遂令吾国如陷淖之驷,每动愈深。”[6](P187)

由此可见,在严复心目中,官员们素质太差,正是清末一系列新政策连连失误的根本原因。

三、结语

综上所述,20世纪初严复的思想状况确与孙中山、康有为等人大不相同。他明明知道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却认为“救贫”是当时的头等大事。究其原因,大概有四:

(1)惨遭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残酷镇压,国人记忆犹新。康、梁逃亡海外,可以畅所欲言,但是严复留在国内,不免有所顾忌。因此他在变法失败后的数年内,不愿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直接议论现实政治。反之,谈论经济问题一般不会有政治风险,所以严复非常热心。

(2)严复撰文时上距《辛丑条约》的签订为时不远,战败的创伤尚未治疗,巨额的赔款又强加到了中国人民的头上。客观形势迫使每一位有识之士认真思考战后的经济复苏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严复主张引进外资,筑路开矿,疗贫救贫,正好比提交了一份切实可行的优秀答案。

(3)严复在翻译《原富》的过程中,已经深刻领会并且全面掌握了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当他运用这种理论去考察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时,便产生了许多精辟见解。所谓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这也是严复当时对于经济问题特别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4)严复曾于1901年接受张翼的邀请,短期担任开平矿务有限公司中国董事部的华总办之一。1905年又陪同张翼到伦敦打官司,对于路矿建设具有感性认识。尤其是对路矿的问题,治外法权的危害等等,均有切身体会。这也是严复特别重视路矿建设的原因之一。

从1905年夏季开始,应他人邀请,严复不断以演讲或论文的方式,大量宣传知识,积极配合了国内的立宪运动。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高度关心经济问题,并在1906年对清政府的自铸铜元政策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实际上,严复的《论铜元充斥病国病民不可不急筹挽救之术》一文仍然是运用西方经济理论考察清末货币问题的产物,对于国人富有启迪作用。不夸张地说,在中国近代货币思想史上,这篇文章应当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严复.读新译甄克思《社会通诠》[A].严复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严复.路矿议[A].严复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严复.为张燕谋草奏[A].严复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严复.代北洋大臣杨拟筹办海军奏稿[A].严复集: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严复.《原富》按语[A].严复集: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严复.论铜元充斥病国病民不可不急筹挽救之术[A].严复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字库未存字注释:

白银投资论文范文第6篇

曾经以第一个创办钢材远期电子交易而闻名的上海斯迪尔电子交易市场,对于李雯峰而言,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尽管那是他呕心沥血一手打造的企业,尽管那里有他曾经的荣光――有媒体曾评价说:没有李雯峰,大宗商品交易迟早也能用上电子商务,不过第一个将电子商务引入大宗商品交易,依然是李雯峰这一生最骄傲的事情。

从做中国白银网,将白银交易电子商务化始,李雯峰又先后建设了粮食交易市场,钢材交易市场,无一例外,全是网上,大宗商品的电子交易。在李雯峰的事业版图中,如今,又增添了一个新的种类:作为消费品的酒。

拓荒大宗商品电子交易

“从从事的具体工作来看,似乎我换了很多领域,其实,我感觉,还是在做同一个事情,那就是市场的建设。从始至终,未曾改变。”李雯峰说,“我期待有一个规范、公平、高效的市场,并为此一直在努力。”

李雯峰,江西人,1993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管理系毕业,获硕士学位,师从厉以宁教授。那一年,亦是第三届“挑战杯”举办之时。李雯峰所撰写的“危机与出路――从九二深圳股市看中国B股”一文获得一等奖,其所在的团队北京大学那一年拿到了“挑战杯”奖杯。

“挑战杯”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1989年首次举办,此后,每两年一届。1993年,第三届“挑战杯”赛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在比赛前夕,时任国家主席同志亲笔为竞赛题写杯名,使竞赛影响更为广泛。

如今,提及近二十年前的往事,李雯峰已然有很多细节记不清楚了,“毕竟,时间太长了。”他歉然地笑着,“是第三届吗?大概是。”他想了想,然后确认。对论文的题目,他却记得很清楚,年代久远,最初的文本已经没有了保存,电子版本在网络上也无从搜到,但是对于文章中的主旨思想,他记得很清楚:“我的论题主旨就是讲如何构建市场的,如今回过头来仔细想一想,这么多年来,自己所做的事情,竟然也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而进行的,未有偏颇。”仿佛冥冥之中,“挑战杯”上的那篇论文,成为他此后事业的指路灯。

是顺势而为还是有意而为之?“是前者居多吧。”他说。却不得不承认,构建一个公平,规划高效的市场是他自写论文时就在心中规划的蓝图,自己在现实中的每一步,只不过是让这蓝图逐步地逐步地变为现实。如同蚂蚁搬一个超过它体重数倍的重物,一步一挪,很累,但是目标明确,会一直走下去。

尽管往事如烟,很多具象的事情已经模糊,但是有一点他记得很清楚,获奖那一刻的激动。“一个奖项或许不能代表什么,但是它会给你带来一股意想不到的力量。”这力量就是鼓励,以及肯定。二十五岁的小伙子,人生的道路仿佛条条通成功,却也知道前路暗布荆棘。那个奖项仿佛是一种推动力量或者是某种鞭策:大胆地去闯吧,市场会知道你的价值!

获奖后毕业的李雯峰,没有如常选择继续念博士,留校,任教,这一条看似平稳规正的路。他来到海南,成为正在筹建中的海南中商期货交易所的一个年轻人。彼时的海南,是一片令人心血沸腾的试验田,很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来到这片岛上,或者淘金,或者兑现自己的梦想。有很多有待开垦的未知领域,李雯峰在这里感受到了莫大的活力――他其实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

“其实我那时候不懂期货。”李雯峰刚入这行的时候,对期货的了解仅限于学校开设的期货课程。“学校里学到的都是关于期货的概念,具体怎么操作我是云里雾里。”他很乐于和别人分享初入职场的菜鸟心理,不过他坚信:一个全新的行业往往酝酿着更多的机会,也许一不小心你就会成为行业的开创者。

后来,李雯峰的确成了行业的开拓者。并且,一直在领航――他可能并不赞同这一个略显霸气的词,他更愿意将自己叙述成一个“播种者。”

初入职场的菜鸟一点也不菜,很快,他和同事一起,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了一套交易管理办法和交易系统,直至现在,这套系统依然是国内期货交易所交易系统的基础。

由于筹建中商期货交易所成绩卓越,短暂的工作后,菜鸟变身雄鹰,开始事业的启航。28岁那一年,李雯峰被证监会直接任命为中商期货交易所主管业务的副总裁。28岁,现在都算是国内最年轻的期货交易所总裁,李雯峰开始领导一群比自己年长的下属从事包括交易细则的制定等工作,成绩显赫。如今听起来,战绩也骄人:当时,李雯峰任职的期货交易所交易量当时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份额。

1996年,中商期货交易所结束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自我探索阶段,由证监会直接管辖。九十年代,是证券股票市场迅速成长的一个阶段,李雯峰经历了整个过程。九十年代,同样是互联网风生水起的阶段,对市场变化极为敏感的李雯峰感觉到了互联网对整个社会的巨大影响。“互联网会带来巨大变革。”这是他当时初接触互联网时的第一感觉。因此,当他得知,国家有关部委确定“大宗商品批发电子市场商务解决方案”为“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研究课题后,他毅然离开了中商期货交易所,作为课题研究组组长参与到“大宗商品批发市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研究中。

该方案通过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了变革,以电子商务取代有形市场,促进了商品交易的信息公开化,并以物流与商流分开、降低社会成本的优点,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此后,以李雯峰为首的研发小组又在解决方案的基础上不断完善MEBS的系统开发。

2002年,MEBS系统获得了全国商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同年,李雯峰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国家标准(GB/T18769)的起草和修订,为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运作提供了正式依据。

如上略显学术化的研究成果,其实也可看做是李雯峰此后事业的一个基点:他亲自参与构建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的市场依据,然后,再建设一个市场去实践它,完善它。

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互联网时代的市场交易中去。这是他课题的成果之一,亦是他一直致力于推动的事业。

首先试水的是白银,2002年,研究课题甫一结束,他便到了上海华通白银市场,并创建了中国白银网,作为当时国家指定的唯一白银交易平台,它对统一全国白银市场、降低成本,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李雯峰领导的粮食交易平台也几乎同时上马,粮食的网上交易系统在白银的基础上更得到了完善和创新。如上两个领域大宗商品的电子交易,让李雯峰对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于是有了之后操作系统、客户群更为庞杂的钢材电子交易市场――上海斯迪尔电子交易市场。他常会很认真地为别人厘清期货与大宗商品电子商务的区别:“期货市场里面交易的东西是一种标的,它的标的是一个标准合约,它是一个金融工具,在斯迪尔里面它不是这样的,在我们这个交易平台里,买方和卖方到这个平台来买真的东西是他想要的东西,再深一步来讲,我们现在实行的是一种自由挂牌的制度。”

一个更为简易的理解方式,期货是金钱的买卖,大宗商品的中远期电子交易,是以实物为基础的买与卖,他只是提供了一个市场,一个平台。

“总体而言,还是在做市场!”这是李雯峰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包括现在的上海国际酒业交易中心,尽管操作系统与之前的斯迪尔,白银,粮食系统完全不同,是全新开发的另一个模式,但本质上,依旧是打造酒类交易的市场平台。

“我们把酒分为投资类的和消费类的。”李雯峰说,“投资高档酒是目前投资者比较热衷的一个方向,那么,我们就可以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交易平台,在这里,每一款酒都会标明出处、来源,首先要做到质量有保证。消费类的,就是满足普通消费者的日常需求。”

在李雯峰的构想中,高端类的酒应该像艺术品一样,能够做到传承有序。消费类的酒能让消费者以更少的成本买到。但他也强调和淘宝的不同:“淘宝的优势是聚集大量卖家,但是对卖家的东西却无法审核。我们现在的系统,首先是对酒的身份有一套严格的审核。”

目前,这套网上系统正在最后的完善阶段,“今年肯定会上线。”李雯峰说,有跃跃欲试的兴奋。

追求公平规范高效的市场

一次又一次的开拓新的市场,变换新的领域,会有阵痛吗?“会有,但不会有不舍。我是一个喜欢开拓新领域的人。”李雯峰说:“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常常会变换市场?这里有主动成分,也有被动成分。主动,是我看到新领域的商机;被动呢,是一种模式成熟后,会有其他同类型的企业跟进。当然,这种跟进也是正常的,说明这一种模式有可行之处,但过分逐利就会让市场变味。”

“我觉得我本质上不是一个商人,商人考虑的更多的是利润,而我考虑的是市场。当一个市场觉得它成熟了,那么,我再去制定另外一个市场的游戏规则好了。至少,在我制定并实践的过程中,它是公平,规范的。”李雯峰说,“我喜欢去制定游戏规则,而并不是跟着市场的游戏规则走。”

多年风起云涌的市场历练,李雯峰已经有足够的底气去应对一次又一次新的挑战。“在投资方面,我很理性,但是在做事上,我也很感性,有失败的风险,那么我也有能扛住风险的能力。”这一点上,他很自信,而他,也鲜有时间能想起失败与挫折,“我常常觉得,我不是一个商人,我是一个在实验室的学生,在面对新的事物时,喜欢在试验台前,一次又一次地试错,试错,谁能不犯错呢?但是既然是试错,那就是在风险可控范围之内,还有重来的机会。”他很乐于享受这种心理,并且最终都会收获从试错阶段到出重大试验成果的喜悦。

他坦言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市场打磨这么多年,内心却永远有一份挥之不去的书生意气。生于1968年的他,有时会自嘲自己已经年纪不小了,有时却又像刚出校门时的意气风发,对一些事物保持着永远的好奇心。偶尔会意兴阑珊,更多的时候,披挂上阵,乐此不疲地继续奋战。一次又一次地离开,一次又一次在新领域重新出发。想要出发,先要离开,说得是每一个开拓新领域的人。他微笑接受这个总结,并用莫扎特在写《安魂曲》时的状态激励自己:总比休息的状态好。

北大未名湖那一汪湖水,成为他的心泉。累了的时候,回望,会生出些许力量。如许年来,他忘记了“挑战杯”比赛时的具体意象,却记住了那次比赛,自己为未来设定的方向。如许年来,他早已走出北大,却念念不忘在北大的两位经济学人,一位是已经逝世的陈岱孙老先生,“老先生的风骨,修为,清洁的人格,我辈高山仰止。”另一位便是他的导师厉以宁,“厉教授一向倡导经济学是致用之学,不是关起门来做研究。我们也是在践行厉老师的教诲。”李雯峰有无限的崇敬。

白银投资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美洲白银; 中国;经济发展

--------------------

白银生产是西属美洲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对美洲本身的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关注比较多的是银矿生产的技术、成本、利润、发展趋势和白银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影响,至于白银生产对美洲当地的影响和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则很少受到关注。原因似乎很明显,一是获得白银的矿主们在新大陆的投资机会很少,留在美洲的白银寥寥无几;二是欧洲统治者试图尽可能地控制这些财富,大量白银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欧洲.但近年来.白银流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包括理论经济学家和全球史学家的更加广泛的注意,他们明显地改变了研究的方向和辩论的内容,把来自新大陆的白银更多地置于亚洲经济之中,旧的官方统计资料不再被相信,整个美洲的白银流出量被重新修正,其数量远远高于原来的估计,白银对亚洲经济的

影响被提到新的高度加以评价.本文试图通过对这方面研究成果的介绍得出一点倾向性的看法。

一、 殖民地时期美洲生产了多少白银?

众所周知,哥伦布航行美洲的重要动机之一是寻找黄金而不是白银,“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求的第一件东西”。⑴(p.450)西班牙美洲的黄金生产在1550年前一二年达到最高水平。根据皮埃尔·肖努的统计,第一个周期运往西班牙的黄金约为25--30吨,1540年前墨西哥生产了20吨,而在这一周期结束前,秘鲁的产量可能与之相仿。⑵(p347)从寻求黄金到白银的转换,是从16世纪40年代以后开始的。秘鲁的著名银矿波托西是从1545年开始开采的,新西班牙的萨卡特卡斯和瓜纳华托则分别在1548年和1558竿开始开采,产量在16世纪逐渐增加,从16世纪70年代到17世纪30年代,秘鲁所产白银占西属美洲白银输出总量的65%左右。1581—1600年仅是波多西银矿就每年生产白银254吨,约占全世界产量的60%。18世纪初以后,墨西哥成为世界最大的白银产地.1803年墨西哥所产白银占全美洲的67%。美国历史学家彼德·贝克韦尔是研究美洲白银生产的专家,他在<剑桥拉丁美洲史》 (第二卷)写的“殖民地时期西班牙美洲采矿业”一章中,用曲线图勾画出了整个殖民地时期美洲白银生产的长期趋势,认为美洲白银生产在经历了16世纪的繁荣之后.17世纪一度出现萧条,l8世纪又再度复兴。他引用了C·H·哈林对1560年前美洲金银产量的估算,即139,720,850比索①.和阿尔瓦罗·哈拉对1531~1600年美洲白银产量的估算,即79,476百万马拉维迪,⑶(pp.142--155)但他自己并没有对整个殖民地时期美洲白银总产量作出一个完整的估算。秘鲁银矿于1680年开始萧条,新西班牙的白银在进入18世纪以后却产量日增,到19世纪初达到顶峰,白银产量已占美洲总产量的67.5%。根据当时西班牙王室的命令,所有产出的白银必须运到造币厂铸造银币。墨西哥经济史学家迭戈.洛佩斯.罗萨多对1536—1821年间新西班牙的铸币生产进行了专题研究,他的结论是该时期新西班牙铸造丫总价值为2151,581,961比索的货币,其中白银是2082,260,657比索;黄金是68,778,411比索,铜是543,893比索。⑷(p.27)但这仍不是整个美洲产量的数字,沃德·巴特雷在《1450—1800年世界银块流动》一文中做出了一个总的估算,⑸(pp.224--254)认为美洲白银产出在16世纪约为17000吨,17世纪约为42000吨,到18世纪约为74000吨,总计约为13.3万吨。这一数字与我国学者樊亢、宋则行先生曾用过的数字相接近,他们在其主编的《外国经济史》中写到: (西属)美洲年均金银出口额,1500—1545年为300万皮亚斯特,1545—1600年为11130万皮亚斯特,1600~1700为1600万皮亚斯特,1700—1750为2250万皮亚斯特,1750—1803年为3530万皮亚斯特,300年间增长了11倍。整个殖民地时期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了250万公斤黄金和1亿公斤(即l0万吨)白银。⑹(p.258)这10万吨白银不包括留在美洲本地使用的白银。理查德.加纳(Car- net)研究的结果是,从16世纪中期到殖民地时期结束,西属殖民地生产了大约29亿至31亿比索或10万至11万多吨的白银。⑺(PP.898--900)如果将黄金(包括巴西出产的黄金)和白银通算的话.他认为.从1492年到1820年的贵金属产量肯定超过了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⑻这是一个估计更高的数字。

二、美洲白银流向何方?

最早关注美洲白银去向的经济学家大概是亚当.斯密, 他在(国富论)中写到: “自美洲发现以来,一直到现今,其银矿出产物的市场,都在逐渐扩大。第一.欧洲市场已逐渐扩大。……第二,美洲本地,是它的银矿产物的新市场。……第三,东印度为美洲矿产物的另一市场。自这些矿山开采以来,该市场所吸收的银量日有增加。从这时起,依赖阿卡普尔科船舶而进行的美洲和东印度间的直接贸易继续增大,而同时经由欧洲的间接贸易增加得尤其多。”⑼(PP.195--197)但这三地的白银究竟各是多少,斯密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除了美洲本地市场外,其他两地的市场都与中国紧密相连。

首先是通过阿卡普尔科与东方直接贸易流出的白银。

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4月27日,西班牙舰队抵达菲律宾的宿务岛,从而在南洋建立了第一个殖民据点,1571年时又攻占了马尼拉,三年后开始了在该地的正式殖民统治。贸易史从此开始了西班牙人以菲律宾为基地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时期。

关于明代流人中国白银的估计,据英国学者w.s.阿特韦尔研究,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中西贸易增长迅速,仅从定居菲律宾的中国人数看,1570—1600年从不到40人增加到15000人。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之间的通商大部分是非法经营的,很难确切地说出究竟有多少白银通过菲律宾流人中国。在1602年新西班牙当局给马德里的一个报告中提到,每年从阿卡普尔科运到马尼拉的白银总计有500万比索,1597年高达1200万比索。1632年(初期的贸易高峰已过)马尼拉的基督教会向西班牙国王菲力普四世通报,每年从阿卡普尔科运来的白银达240万比索。有人对当时马尼拉的商业活动描写到,“中国皇帝能够用从秘鲁运来的银条建一座宫殿,这些白银的运出都没有登记,也未向西班牙国王缴税。”⑽

梁方仲先生是国内较早撰写这方面专题论文的学者,他在1939年写的《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一文中写到,“自西班牙占领马尼拉以后,输人中国的银及银货,数量究有若干,中国册籍中甚缺乏此项记载乙至外国册籍,虽间有一二记载,然亦仅能推知其大约,详数则无从查考。”据他估汁,从1573年至1644年的71年间,应有21,300,000比索(约合766.8吨)从马尼拉流人中国,加上葡萄牙人从澳门输入的白银,应为25,500,000比索,如果再加上从日本输入的白银,总数应该在1.4亿比索以上(约合5040吨)。[11](PP.132--179)这一估计相对保守一些。

王裕巽先生通过对国内外史料的分析,认为明代中国从马尼拉贸易中得到的白银为87,750,000两,即11700万比索(约合4212吨)⑿

万明先生认为,据索萨对美洲白银通过太乎洋运到菲律宾的数额,即在1590—1602年约为2010吨,1603—1636年约2400吨,1637—1644年约210吨,总共达到4620吨。而阿特韦尔则指出,从阿卡普尔科运到马尼拉的白银,每年125吨,在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更高达300吨。以此来说,索萨的估计实际上还显得低了。而事实上,索萨的估算还应该上推20年,也就是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的时候开始计算。稍此之前(1563年)波托西等地银矿采用水银分离纯银的方法.开始进入产量激增的时期。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以平均每年150吨来计算,这20年共运输了3000吨白银。考虑到运至马尼拉的白银基本上都流人了中国,因此,综合起来,1570—1644年通过马尼拉一线输入中国的白银约7620吨。⒀这一估计数额是相对较高的。

据格兰(Richard Von Glahn)估计,1550—1650年约有2304吨白银通过菲律宾进入了中国,其中中国船运送了1204吨;葡萄牙船运送了75吨;走私船运送了1030吨。⒁(p.140)

再据斯卢伊特尔(sluitezr)的研究,1576—1564年西班牙殖民地注册白银为824,100,000比索,向海外出口力680,900,000比索.其中的624,700,000比索(91.7%)运送到了西班牙(和欧洲),56,200,000比索(8.3%,约合2023.2吨)经过阿卡普尔科运到了马尼拉。⒂(p.8)

就整个美洲殖民地时期通过马尼拉流人中国的白银数量而言,庄国土先生在《16—18世纪白银流人中国数量估算》一文中指出,明季(1567—1643)从菲岛输人中国的白银约为7500万比索。而在1700—1840年间从菲岛输人中国的白银为9360万两左右。⒃按每两为1.33比索算.后者为12448.8万比索,与前者相加共为19948.8万比索,可见,从明季到19世纪初自菲岛输人中国的白银应不少于2亿比索。

严中平先生在他的文章引用了普什尔写的《东南亚的华侨》中的数字,即在1565—1820年间,墨西哥向马尼拉输送了4亿比索的白银,其中绝大部分输入了中国。[17]

在沙丁、杨典求诸先生编写的《中国和拉丁美洲简史》中.作者引用了埃梅斯(Eames)推算的数字,“自1571年一1821年间,拉美运抵马尼拉的白银共达4亿比索之多,这些白银主要用来购买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然后运往拉美出售,所以大部分白银流往中国。”但该数字并没有表明究竟有多少白银流人中国。作者继续写到:根据史料记载,中拉早期贸易初期。每年经菲岛输人中国的拉美白银为几十万比索,到16世纪末叶已经超过100万比索,17世纪增加到200多万比索,18世纪则可达300—400万比索,到19世纪则下降到150万比索。在整个中拉早期贸易期间,输人中国的拉美白银总数可达2亿比索。⒅(pp.70--71)

全汉升先生的研究成果被公认为比较有深度,并为许多外国学者所引用。据他研究,从1565—1815年,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l一4艘(通常以两艘为多)的大帆船.来往于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之间,每年由大帆船运往菲律宾的白银,在100万比索至400万比索之间不等,但以200—300万比索为多。他根据马尼拉检审庭庭长向西班牙国王的报告中提到,“菲律宾群岛被征服(1565年)以来.运到这里的白银已经超过2亿比索”.推定从1565—1765年间,从美洲运到菲律宾的白银共计2亿比索。又据德科明(Dc Comyn)计算,1571—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流人中国,他认为德科明四分之一的估计显然太低,比较接近事实的可能是二分之一或更多一些。⒆(pp.435--446)

从上述学者的估算看,整个殖民地时期通过菲律宾流人中国的白银至少约为2亿比索,那么按每比索为36克计算,总计约为7200吨。

其次,流往欧洲再转输到中国的白银

输往欧洲的白银通过两条渠道最终又到达了中国。一是西班牙金银船队每年载银从墨西哥和巴拿马地峡到西班牙的商业中心塞维利亚,再非法运到葡萄牙,与从秘鲁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走私到里斯本的白银一起装上大帆船,绕好望角运到果阿,它们在果阿卸掉欧洲货.再补充些通过地中海和中东贸易区渗透到印度的白银,经过马六甲运到澳门。葡萄牙人用白银为日本、印度、中东及西欧市场购买中国货。葡萄牙船此时每年从果阿运到澳门的白银约在6000至30000公斤不等;二是西班牙金银船队运到塞维利亚的一部分白银被转运到阿姆斯特丹和伦敦,然后通过荷、英与中国的贸易而进入了中国。17世纪初,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开始将部分白银运到东南亚以购买胡椒、香料,更重要的是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昂贵物品。尽管这部分白银数量当时比较小,但仍受到早巳成为东南亚海上贸易中经济力量强大的中国商人的重视。荷兰和英国人都没有足够的易货商品来换取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中国人销售货物只收白银,“他们不喜欢金子,也不喜欢任何其他一种货物”。

万明先生认为,1570--1644年美洲通过欧洲转手运到东方的白银大约有8000吨,除去流人印度和奥斯曼外,其中大部分流入了中国,估计约有5000吨。⒀

厄尔.汉米尔顿是较早对美洲白银进行专题研究的西方学者中之一,他的著作经常被后来的学者引用,他估计,在1500—1650年这一个半世纪里,从美洲运到欧洲的白银约为1.6万吨。[20](p.42)而根据沃德·巴雷特统计,1493—1600年世界白银产量是2.3万吨,美洲产量就达1.7万吨,占全部世界银产量的74%,美洲白银大约70%输入了欧洲。他还认为,在17世纪所生产的约42000吨美洲白银中有31000吨运抵欧洲,欧洲又将40%约12000吨以上的白银运到亚洲,其中由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分?e直接运送了4000—5000吨。另外还有6000吨运往波罗的海地区,有5000吨输送到黎凡特地区,这两个地区将其中一部分留在当地,其余部分继续向东输出到亚洲。在18世纪约74000吨的美洲白银中有52000吨运往欧洲。总的估算,在从1545年到1800年美洲出产的13.3万吨白银中,大约75%,即10万吨输出到欧洲,而欧洲输入的白银有32%,即3.2万吨输到了亚洲[21](pp.202--203)

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提供了一张1500—1800年期间世界白银生产、出口和进口的图表。这张图表对美洲白银的去向给出一个清晰的表述,它表明16世纪美洲向欧洲输送了1.7万吨白银,欧洲没有向中国输送任何白银, 日本向中国输送2000吨白银。到17世纪,有2.7万吨白银从美洲运往欧洲,其中的1.3万吨(约占一半)被运往中国, 日本向中国输送了7000吨白银。到了18世纪,美洲向欧洲输送了5.4万吨白银,其中有2.6万吨(仍然是大约一半)转运到中国,日本则没有向中国输送白银。另外,还有美洲白银经马尼拉运往中国的传说,之所以说它是一个传说,是因为弗兰克不能肯定究竟有多少白银运往马尼拉,然后又有多少运往中国。他告诉我们,在1600—1800年期间总数约在3000吨到1万吨上升至2.5万吨。从这个图表中我们可以得知,在1500—1800年期间,欧洲从美洲收到9.8万吨白银,其中3.9万吨运往中国,5.9万吨留在欧洲。中国除从欧洲收到3.9万吨外,还从日本收到9000吨,又从美洲经马尼拉收到3000至2.5万吨,总计5.1万至7.7万吨白银。这个数目和留在欧洲的5.9万吨相差无几。[21](p.209)

再次,留在美洲本地的白银。

根据斯卢伊特尔(sluiter)的研究,在第一个白银生产高峰1576—1645年,秘鲁生产了521,900,000比索白银,其中80%出口,20%留在了当地。同期,墨西哥生产白银302,800,000比索,出口87%,留在当地为13%,就整个西属殖民地看,白银出口占总产量的约 s2.6%,留在当地约为17.4%。⒂(pp.8--11)但是,整个殖民地时期留在美洲的白银有多少呢?弗兰克援引巴雷特的估计,从1545—1800年,在美洲出产的13.3万吨白

银中,约3.3万吨留存在了美洲(24.8%),[21](p.203)但这个数字没有排除经太平洋运往亚洲的白银,考虑到这一点,留在美洲的白银应该不会超过总产量的20%。

由于白银贸易涉及面宽广,规模巨大,文献数据零散,何况当时走私严重是世界性问题,更增加了估算的整体难度。所以,实际上很难确切地估算出总额。但是,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证实的,那就是,在大量研究基础上作出的估算,证明了占美洲产量近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数量极为庞大。因此,中国被形容为一个白银的“吸泵”和终极“秘窖”。

三、白银流动的原因是什么?

是什么原因推动了白银的世界性流动?大致有三种观点对此作出了解释。

第一种观点是贸易平衡说。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观点,为传统的教科书所采用,它告诉我们.欧洲对亚洲的一些出口产品,包括香料、瓷器、丝绸、棉布、茶叶等有着强烈的需求,而相比之下,由于亚洲消费者购买欧洲产品的偏好低,所以亚洲对欧洲产品的进口是微不足道的,欧洲于是就通过向亚洲出口作为“平衡项目”的贵金属来弥补它们长期的国际收支赤字。

我国学者严中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将西班牙殖民地时期中西贸易的主要特征概括为“丝绸流向菲律宾,白银流向中国”。他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无论是西班牙本土还是西属美洲和菲律宾,其生产力水平都拿不出任何商品值得为中国人所欢迎。因此,菲律宾强盗唯一平衡贸易的办法就是向中国输送白银。简单地说,马尼拉对中国和美洲的三角贸易关系,就是以美洲白银交换中国货物的关系,而中国货物中,丝绸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因此,这种贸易被简称为“丝银贸易”。

日本学者滨下武志在《纳贡贸易体系与现代亚洲》(1988)一文中也写到: “整个复杂的纳贡贸易结构的基础是由中国的价格结构决定的……纳贡贸易区组成了一个统一‘白银’区,即白银成为中国持续贸易顺差的结算手段”。[21](pp.165--166)

第二种观点是套利说。这一观点由来已久,但近年来被弗林和吉拉尔德斯进一步强化。

弗林(Dennis 0.Flynn)和吉拉尔德斯(Arturo 0. raldez)②在他们的文章中对平衡贸易的观点提出疑问[22],认为这种对东西方货币关系的传统的贸易赤字解释与历史事实不符。因为只有白银(而不是抽象的货币)不断地通过欧洲流向了东方,而黄金(一种重要的货币实体)却不断地从中国流向欧洲(以及日本和美洲),还有,大量的铜(另一种货币实体)在后来的17世纪也从日本运往欧洲。印度洋的子安贝壳被运送到了亚洲大陆,以及经过欧洲运到了非洲市场。世界上出产贝壳货币的马尔代夫群岛却进口白银作为它们的本位货币。问题的焦点是,如果像传统所说的欧洲贸易赤字导致欧洲货币流向东方的话,那么各种欧洲货币实体也应该先后被抽取到亚洲,但历史记载却与这种理论相佐。在16世纪至18世纪期间,世界上的4种主要货币实体(白银、黄金、铜、贝壳)从未前后相继地流向任何地方,相反,每种世界货币实体都是独立地流向在特定时期能提供最大预期利润的地区市场.因此,用统一的“货币”标签将各类货币实体都放在一起来分析问题就排除了对这些货币实体生产和分配模式的理解。所以,为了获得关于各类货币实体运动的理论和历史事实的一致性,应该将各类货币实体分开来分析。他们提出了套汇交易理论来取代传统的理论。所谓套汇交易就是在甲地廉价购买一种货币然后到乙地高价出售以获取汇率差价。

早在1609年,一位拥有25年在亚洲经商历史的葡萄牙商人佩德罗.德.芭萨就注意到:“通常1个金比索可以兑换5个或5个半银比索,如果中国白银发生短缺的话,从外地购买白银,价格就上升到l:6或6.5银比索。我所见到的最贵的和在广州城购买的黄金是7个银比索兑换1个金比索,我从没有看见比这个价格再高的了,而在西班牙,1个金比索通常值12个银比索,因此.,显而易见从中国购买黄金意味着可以产生75%至80%的利润。”[23](p.461)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也写到:“当欧亚初通贸易时,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与印度的金银比价,比欧洲高得多,……在中国及其他大部分印度市场上,纯银与纯金的比价通常为十对一,至多也不过十二对一.而在欧洲则为十四或十五对一。因此,对于航行印度的欧洲船舶,一般地说,银是最有价值的输运品。对于向马尼拉航行的阿卡普尔科船舶来说,也是如此。新大陆的银,实际就是依着这种种关系,而成为旧大陆两端通商的主要商品之一。把世界各处相隔遥远的地区联络起来的,大体上也以银的买卖为媒介。”⑼(PP.198--199)

据弗林和吉拉尔德斯研究,美洲殖民地时期曾发生过两个套利周期,第一阶段是1540年代至1640年代的波多西周期。由于15世纪中期中国明朝纸币体系的完全崩溃导致了银币的替代和白银税收体系的建立,而当时的中国拥有世界1/4的人口和比伦敦和巴黎大许多倍的城市,其“白银化”带来了巨大的全球反响。正是中国的需求压力引起了中国的白银价值两倍于世界其他地方,这种悬殊的差价反过来吸引了来

自世界各地的白银。在16世纪初,中国的金与银比价是l:6,而欧洲为l:12,波斯为1:10,印度为1:8。到16世纪末,广东的金与银比价为l:5.5或1:7,而西班牙为l:12.5或1:14, “这表明中国白银的价格是西班牙的两倍。”同期在日本二者之比为l:10,在莫卧儿的印度为1:9。有不少档案文献表明当时的商人意识到中国的白银价格大大高于世界其他的地方。直到17世纪40年代中国的白银价格才最后降低到与其他地方的价格大致均衡的程度。在17世纪的后半期是一个世界白银价格相对稳定的时期,但仍有比较少量的白银继续流人中国,这是鉴于非套利的考虑。

第二阶段是1700—1750年的墨西哥白银周期。18世纪,由于美洲新作物的引进,促使中国的耕种面积扩大了1/2,人口增长了3倍,这时中国经济已经“白银化”,这样的人炸也就意味着中国对白银需求的巨大增加,由此致使中国白银价格比世界其他地方高出50%。在18世纪前半期中国的金银比价保持在l:10---11.而欧洲为l:15。中国高出欧洲50%的利差导致了18世纪墨西哥白银生产的繁荣,世界各地的白银再次争先恐后地大量地输人中国。虽然18世纪的利差明显小于上一个白银周期,但由于输入的数量增大.所以,很难说获利就减少。仅18世纪墨西哥就铸造了10亿多比索的银币,大量白银的进口,最终“到1750年以后.中国的金银比价上升到l:15,而欧洲则下降为l:14.5一14.8。在第一个阶段,全球白银价格趋于均衡的过程用了一个多世纪,而第二阶段的均衡的过程仅花费了50年的时间。[22]

弗林和吉拉尔德斯根据他们的研究,认为在东西方、南北方、欧洲和亚洲之间不存在需要用货币补偿的贸易不平衡,有的仅仅是贸易,货币实体就是用来交换的商品,产生交换的原因与非货币商品是一样的。西班牙等国家白银的低价和中国的白银高价带来了套汇获利的机会,形成了国际贸易的动力,因此,白银市场的非均衡是早期现代时期东西方贸易的主要原因。[24]

柏林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货币也是与其他商品一样名副其实的商品,正是对货币的需求才使市场上供应商品和人们用货币购买商品成为可能。因此,这种套利兑换的普遍实践本身已经反映了(或者有助于创造)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21](p.195)

第三种观点是上述两种观点的综合。

弗兰克把前述两种观点都吸收到了他《白银资本一一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的著作中,用贸易平衡和货币流动来说明他的1400--1800年以中国为中心的单一世界体系理论。他是怎样论证贸易平衡的呢?他告诉我们,有四个地区“长期保持着商品贸易的逆差。它们是美洲、日本、非洲和欧洲”[21](p.181)。美洲和日本靠出口白银来弥补它们的贸易逆差,非洲则靠出口黄金和奴隶弥补逆差。因此,这三个地区都能够生产世界经济中的其他地方所需要的“商品”。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几乎不能生产任何可供出口来弥补其长期贸易赤字的商品。于是,欧洲只能靠“经营”其他三个贸易逆差地区的出口来过日子,从非洲出口到美洲,从美洲出口到亚洲,从亚洲出口到非洲和美洲,欧洲成为全球贸易网络中的中介。“为了乎衡中国似乎永久保持着的顺差,世界白银流向中国”。

弗兰克同时告诉我们,货币不仅可以用来对贸易赤字进行“结算”,而且是一种能够产生利润的商品,是由供求法则支配的。“供大于求的地方的白银价格会低一些,求大于供的地方的价格会高一些,这就吸引着白银从一地流向另一地”。“任何一种货币都既是价值储存器,又是各种货币和商品之间的交换媒介。各种面值和纯度的货币都可以相互兑换或套利,也可以换取其他商品。因此.正是在全球范围内的这种货币之间的套利兑换性以及它们与商品之间的交换性,使得实际上所有的商品都可以在世界市场真正地运转起来![21](pp. 189--190)“在16世纪和17世纪早期,欧洲人所做的就是在亚洲各国的黄金和白银的兑换差价之间套利,以及在某些贸易往来中、尤其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往来中充当中间人的角色”。[21](p,246)为什么中国需要这么多的货币?他的回答是,无论在微观还是在宏观层次上,货币都着制造业、农业、贸易、国家开支等等的机制,也着制造和操作这种机制的那些人的手。 “货币支撑和制造着有效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刺激着供给”。但是,货币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制造出有效需求,只有在已经具备生产能力,因此“有通过投资和提高生产效率来扩张生产能力的可能性”的地方,货币才能制造有效需求。[21](p.196)弗兰克认为中国有这种能力。在弗兰克论述中,没有严格区分“货币”和“白银”的概念,许多情况下二者被替换使用。

四、白银流入对早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怎样?

戴建兵先生认为,从货币文化的角度看,西属殖民地银元的输入带来了中国货币体系的巨大变化,首先是中国传统的以铜钱和纸币相结合的货币制度发生了根本变革。过去,白银虽然很早就成为货币,但其属性多囿于贮藏,流通媒介作用并未取得应有地位,明代中后期美洲白银大量流人中国后,加上政府在税收中征收白银的政策,致使白银在大额交易和政府财政上起着纸币和铜钱无法取代的作用;其次是中国银两的形制由束腰形的银块状变为船形,即俗称的“元

宝”。三是引发了中国自铸银元,从清代中叶起,政府和民间就开始了仿铸外国银元。中国的钱币文化便逐渐失去了光彩。[25]

彭信威先生早年也曾论述过:在人类史上主要有两种独立的货币文化,一是希腊体系下的西方货币,以金银为主,没有穿孔,一开始就在币面铸些鸟兽人物草木;二是东方货币,以铜铁为主,有方孔,币面只有文字,没有圆形,甚至若在一种钱币上发现有云朵或飞鸟走马,钱币学家就要疑心它不是正品。由此可知,两种货币文化是完全不同的。而“外国银元的流人,在中国的货币文化上, 引起了一次大革命”。[26](p.539)

国外学者w·S·阿特韦尔着重研究了白银流人对晚明经济的影响。他认为首先是促进了晚明政府银库收入的增加。据1528—1643年明朝太仓银库岁人数额表,在16世纪60年代以前,外国白银对明朝中央政府财政的影响似乎很小或根本没有数字依据。1571年,当银库收入增加很多时,即从75000—86000公斤增加为116250公斤时,进口白银的作用日加明显。此时是明朝驰海禁4年以后,也是马尼拉中西贸易真正开始的同一年。到1577年银库收人为163478公斤,是1560年期间的两倍,直到明亡,政府每年的白银收入从来没有低于100000公斤,这种变化固然与其他原因有关,但与外贸空前发展、白银大量进口显然有直接关系。其次是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1581年明朝政府实行了“一条鞭”法,将大部分田赋、徭役和其他杂税折成银两缴纳,取代陈旧而复杂异常的赋税制度。当时中国国内白银产量下降,只有获得大量的经常性的进口白银,才有可能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折银纳税.“一条鞭”法最早在直接卷入海上贸易、并有白银进口的福建和浙江试行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再次是促进了晚明的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根据“一条鞭”法,户丁只要出钱就可以免除力役,从而使户丁有了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银两代替实物缴纳赋税,扩大了货币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一条鞭”法的实施和货币法的强化,使诸如南京、苏州、松江、宁波、漳州、广州等城市出现了经济上的繁荣,在江浙地区出现了数十个新的乡村市镇,它们大多以丝织业、纺织业和制陶业的专业化生产驰名,在这些手212212场中出现了雇主与雇工之间的简单的雇佣关系。fro]

万明先生从更高的角度强调了白银输入对明代中国的意义,她认为,以白银化为标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丁一起,即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这种转型在多层面的深刻变迁上体现了出来,如货币层面,从贱金属铜钱向贵金属白银转变;赋役层面,从实物和力役向货币税的转变;经济结构层面,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关系层面,从人的依附关系向物的关系转变;价值观念层面,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社会结构层面,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因此,白银货币化过程,是中国社会经济货币化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市场经济萌发的过程,证明了晚明社会变迁带有根本性社会转型的性质。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白银货币化是转型变革中的中国与正在形成中的整体世界相联系的产物,也即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的产物。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的初步奠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扩展,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而不是如既往所认识的,是西方东来,中国才被动地与世界衔接起来。世界经济体系不是西方创造的,当世界逐渐形成为一个整体的世界之时,明代中国曾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为整体世界的出现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就此而言,明代白银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整体世界新时代的到来,它在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7]

庄国土先生是从15至19世纪初的整个早期近代时期来分析白银流人中国的作用的,他认为:首先,白银流人使中国能够完成从铜钱到白银再到银元的通货转化,通货的转化对国内商品流通、大规模市场网络的形成意义重大;其次,也是16一19世纪中外贸易发展的动力,银元成为中国通货,造成了中国对银元的大量需求,也使中国商品具有国际性,使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促使中外关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以英国商人为首的西方商人为了维持利润极大的对华贸易,在白银来源枯竭后强迫中国接受鸦片,而中国政府禁烟原因之一也是为了防止白银外流,鸦片战争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争夺白银的战争,而鸦片战争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16]

弗兰克认为,白银流入刺激了中国生产和人口的增长。“中国和其他地方一样,新增的货币造成了有效需求的增长,刺激了生产和消费的增长,从而支持了人口的增长”“自16世纪中期起,白银注入中国经济所造成的经济扩张更为壮观。明代经济越来越在银本位的基础上货币化,并且至少到17世纪20年代一直在飞速扩张。只是在17世纪中期,由于气候、人口、经济、政治的综合危机和明、清政权的交替,这种扩张才暂时被打断。但是,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并且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又继续扩张。”从1400年到1750年,甚至到1800年,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人

口增长比欧洲快得多,原因是它的生产也增长得比较快。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最大生产力、竞争力及中心地位的表现是它的贸易保持着最大的顺差。丝绸、瓷器、茶叶出口在世界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还出口黄金和铜钱。由于中国具有相对更大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因此吸储了最多的白银。[21](PP.159;228;468;224;228;182)

弗林和吉拉尔德斯认为,讨论美洲白银的影响不能仅仅将眼光盯在白银上,应该把视野放宽些,看到与“银丝贸易”联系在一起的美洲农作物的影响。马尼拉大帆船输送到亚洲的商品除了白银之外,还有贸易价值不高但生态意义极大的物品,那就是玉米、红薯、花生、土豆、辣椒等美洲的农作物。它们被引进中国后,引起了中国的“第二次农业革命”,使中国的耕地面积和人口规模都增长了一倍,与种植水稻和谷子相比,美洲作物需要投入的劳动较少,因此,能腾出更多的劳动力生产丝绸、茶、糖等经济作物,同时,由于人口增加和内部移民,边疆地区的重要性也提高了。可以说,广义的银丝贸易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中国的历史进程。[22][24]

威廉姆·谢尔(shell)认为,白银贸易的影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美洲与中国的互动影响。他研究了从16世纪到20世纪中期的墨西哥经济史,认为从殖民地时期开始墨西哥的比索出口就与中国经济处在一种共生共栖的状态中。比索是墨西哥银矿业生产的具有附加价值的产品,“比索贸易”不仅有助于扩大墨西哥的制造业.而且中国出口的生丝支持了墨西哥纺织业的扩大,中国出口的水银刺激了墨西哥银矿业的复兴。在19世纪,矿主们是根据当地经济和中国的白银价格信号生产白银的,中国对墨西哥银元的持续进口使墨西哥的银本位制得以长期实行,1905年墨西哥转向货币的金本位制,使白银生产失去了其在国内和中国的市场,恶化了民众的生活水平,为1910年墨西哥革命铺平了道路。[28]

当然,学着们也解释了白银流人与明朝灭亡和1800年后中国走向衰落的关系。

w·S·阿特韦尔认为,明朝政府的灭亡同当时白银进口的锐减有关系。白银的流入带来了城市的繁荣,但也鼓励了商业投资和物价飞涨,使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趋于恶化。很多商人和手工业者被螺旋型的通货膨胀引向更加依赖货币经济的扩张,但货币经济发展本身依赖大量白银进口以增加货币的供应。但从161C年到明朝灭亡的1644年,进口白银大大减少,原因包括:美洲白银产量下降;1630年之前荷兰和英国对中国和西班牙航海的骚扰;1634—1635年西班牙国王的限制贸易政策;1639—1640年西班牙在菲律宾屠杀2万多名中国人的事件;荷兰封锁果阿和马六甲商道;日本德川幕府禁止日本人进行海外贸易。同时,中国国内明朝政府在1618—1636年为对付农民起义和满族入侵,将税收提高了7倍,投资人宁可将白银窖藏起来等待时机,由此造成流通中的白银大大减少和银贵钱贱,从而给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明王朝的灭亡并非仅仅因为这个时期白银进口的锐减,但白银减少必定加重了它的困难,动摇了它的稳定。[10]

弗兰克对1800年后中国衰落原因的分析视野更宽阔一些,他认为欧洲的胜出与亚洲衰落是联系在一起的,是全球经济的结构和运转产生的结果,应该放在全球经济框架中利用“世界经济一人口一生态范围的经济分析方法”加以研究。在他看来,在1400—1800年世界经济长周期的A阶段,亚洲处在优势地位,这个A阶段是由美洲金银的流人所支持的。但正是这种生产和人口的扩张形成了1800—1970年长周期B阶段的发展阻力和劣势。人口和收入的增长以及经济和社会的两极分化造成了越来越大的资源压力,限制了社会底层的有效需求,使亚洲比其他地方更容易获得廉价劳动力,从而缺乏对节约劳动力的技术发明的需求和冲动,失去了转化的契机,生产和贸易也随之衰退。相反,欧洲人胜出是由于他们借助美洲白银进入兴旺的亚洲市场,并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同时,由于他们的人口一资源比大大低于亚洲,高工资促使人们为降低生产成本而发明和利用节约劳动的技术,从而造成了扩大世界市场份额的新机会。到1800年,欧洲在亚洲的竞争对手陷于普遍衰落之时,欧洲人乘势猛烈入侵,但中

国的衰落来得更晚一些,英国人不得不用鸦片迫使中国“开放门户”。“鸦片贸易及其引起的大量白银外流动摇了整个经济体系”[21](PP.371;397;391;422--423;392--393;368;401)但在整个分析中,弗兰克更强调资本和资本的来源。

结语

从以上对美洲白银研究的观点介绍中,我们至少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点结论:殖民地时期西属美洲生产了大约10万至13万吨的白银;其中向美洲以外地区输出了大约80%以上,这些白银的近一半流人了中国;白银流人中国的原因是由于当时中国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白银作为货币可以平衡贸易,同时,从白银与黄金的世界比价看,白银的价格在中国大大高于欧洲,作为特殊商品的白银可以被从欧洲贱买而到中国贵卖,从中套利;白银大量流人中国对早期近代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但明朝的灭亡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衰落也同当时中国白银输入的减少甚至外流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美洲的白银生产并非仅仅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其与中国早期近代的经济发展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上述学者关于美洲白银的研究,尽管争议之处颇多,但至少提醒我们深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世界经济体系究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其演变规律何在?二是应该怎样看待早期近代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的衰落,她在2l世纪能否再度复兴?

----------------------------

注 释:

①比索是货币单位,即西班牙银元.约合中国库平七钱二分;1比索等于272马拉维迪或8个雷阿尔,10个雷阿尔为l皮亚斯特。

白银投资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美元;石油;金属价格;VAR模型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073177);中南大学优博扶持和论文创新基金项目(CX2010B066);湖南省软科学重点项目(2011ZK2043);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20090162120086);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0YJCZH123)。

作者简介:黄健柏(1954-),男,湖南郴州人,管理学博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金融工程、企业理论等研究;程 慧(1985-),女,贵州都匀人,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郭尧琦(1982-),男,河南郑州人,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邵留国(1979-),男,山东济宁人,中南大学商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3-0045-05收稿日期:2011-07-27

一、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一直以来,石油、金属等大宗商品一直都是市场投资者、交易者、生产者以及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点。2008年下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大幅下跌之后,金属、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进入到一个2年多的强势上行的周期。但与价格持续上涨相伴随的是,金属、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有色金属价格的剧烈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态。因此,对于究竟是什么因素主导了有色金属的价格波动行为,以及这些因素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主导价格走势一直是众多相关利益者关注的问题。

Cuddington等(2003)通过方差分析以及GARCH类模型研究了固定汇率制度和灵活汇率制度下包含有色金属在内的3种商品类别的价格波动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自由汇率下实际商品价格的波动程度要比固定汇率下的大。Tully等(2007)采用多变量APGARCH模型验证了1984年~2003年期间的黄金价格波动行为中存在的杠杆效应。实证结果同样证明美元是最主要的,甚至许多情况下是唯一的影响黄金价格的宏观经济变量。Sjaastad(2008)通过构建误差模型采用1991年~2004年的马克/欧元、美元以及人民币的即期和远期汇率数据验证了主要汇率和黄金价格之间的理论和实证关系。研究表明自从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解体以后,主要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成为了世界黄金市场价格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黄金市场价格由美元集团主导,美元价值的上涨和下跌对其他货币体系下的黄金价格影响更加强烈。Krichene(2008)认为,商品价格的上涨是和一般的相对低的利率以及美元价值的实质的贬值有关。商品价格的上涨至少部分与利率和美元汇率的下降相关。Sari等(2010)通过构建VAR模型分析了3种贵金属(金银铂钯)的现货价格与石油价格、美元/欧元汇率之间的联动和信息传递关系。研究发现贵金属与石油和汇率之间在长期内存在着较弱的均衡关系,而在短期内现货市价格对冲击的反应是显著的(但却是暂时的)。更进一步,他们在铂金和钯金中发现了一些如汇率市场一样的市场过度反应的证据。Zhang等(2010)从价格协整关系、因果关系以及价格发现等三个方面探讨了石油和黄金两个市场的相互作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原油价格和黄金价格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样本期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295。此外,两个市场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只存在从石油市场向黄金市场传导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Morales(2009)利用GARCH模型和EGARCH模型研究了1995年~2007年期间贵重金属的波动溢出以及非对称特征。结果表明,有明显证据显示贵金属收益之间存在持续的波动性。同时,几乎所有样本中存在一种以双向方式运行的明显的波动性溢出,只有黄金例外,即几乎没有证据显示其他贵金属影响黄金市场。同时,作者指出从非对称溢出效应的结果表明,负面消息比利好消息对贵金属市场产生更大的影响。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有色金属价格波动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或定性分析价格的波动原因(夏晓辉 等,2007),或是研究某一个外部冲击对金属价格的影响,如李艺等(2008)、方毅等(2007)等分别研究了国际基金、期货投资者行为对我国期铜价格的影响,而对于石油对于我国有色金属价格波动的影响,见于吴迪(2010)。本文关注的是美元、石油价格与有色金属之间的关系,类似问题Akram(2009)、Sari(2010)等学者在其研究中探讨过,但基于我国金属价格数据的实证研究还不多。因此,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VAR模型,分析美元以及石油价格变化对我国金属价格的冲击,以及在此冲击下黄金、白银和铜金属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并分析各冲击对于金属价格影响的持续性和贡献率,这将有利于揭示我国有色金属价格波动行为背后的推动作用,有效控制外部冲击对我国金属价格波动的影响,避免金属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和工业发展的稳定带来冲击。

二、数据和方法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

本文采用3种金属现货价格(金、银、铜)、石油现货价格和美元指数的日度时间序列数据(5天工作制)。美元指数(US Dollar Index,USDX),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原油现货价格选取的是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单位标价为美元/桶。而3种金属价格均为上海期货交易所公布的现货价格。时间序列跨度为2005年9月1日至2011年4月25日,共计1145个数据。因为对数数据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尽可能的消除波动的影响,使数据的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因此对数据进行对数处理。本文所使用的计量工具是Eviews6.0。

为了对样本价格时间序列有一个直观的印象,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从变异系数可以看出,样本期间内石油和白银的价格具有较高的波动性,而黄金和铜价格的波动性则相对较低。此外,从Jarque-Bera统计值也可以看出,所有的时间序列在1%的显著性下都不是正态分布,其中,铜呈现出尖峰厚尾右偏的非正态分布,而银和石油则是尖峰厚尾的左偏非正态分布,黄金和美元指数均呈现出“矮胖”的非正态分布。

3种金属和石油价格之间的相关性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黄金和白银价格之间有着相对较高的相关系数,反映了其类似的财富效应和货币因素;而铜、白银和石油价格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黄金与石油价格之间的相关系数,这可能是由于铜和白银在工业上的使用程度更高有关。此外,铜、黄金、白银均与美元指数存在的负向的相关关系。各金属与石油及美元之间具体的影响大小将在后文进行进一步验证。

(二)方法选择

方法上,本文将基于平稳序列(一阶对数差分)构建VAR模型。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它无需对变量做任何先验性约束,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何,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这种分析方法称为脉冲响应函数,即考虑扰动项的影响是如何传播到各变量的。本文将采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相比Sims(1980)年提出的基于正交化的脉冲响应函数,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不会因为变量的输入顺序不同而不同。此外,对于每一个结构冲击对于内生变量的贡献度,本文将通过VAR模型的方差分解进行分析,从而得出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

由于滞后期的选择对于构建对于VAR模型至关重要,因此,要首先确定模型的滞后期。根据Akram研究中模型选择标准,确定本文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5阶。根据所设定的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内,说明本文的VAR模型是稳定的,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三、实证检验与稳定性检验

本文将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对美元指数、石油和3种有色金属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稳定性检验。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ADF检验结果显示,本文使用的所有变量都是非平稳的,而其1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说明文中所有变量都是1阶单整的。我们在变量ADF检验基础上构建VAR模型。

(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结果显示,对于黄金来说,美元指数和石油价格在一定显著性水平下与黄金价格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对于白银来说,美元指数、石油价格以及黄金价格均在一定显著性水平下与白银价格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对于铜来说,美元指数、石油价格以及白银价格则在一定程度上与铜价格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美元指数、石油以及3种金属中,有着比较强的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是石油价格和白银价格。

(三)脉冲响应分析

结果显示:黄金价格对于自身突发性事件的冲击反应较为剧烈,自身事件的正向冲击短期内就会导致价格的迅速上涨,美元和石油对于我国黄金价格的冲击影响持续时间更长。这意味着相比国外来说,我国黄金价格回归均值所需要的时间更久,国内黄金市场上涨预期一旦形成,短期内将难以发生改变。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金属市场依然存在着显著的“羊群行为”,市场中理性投机者群体不能迅速修正非理性投资者的过度反应行为,市场效率相比国外市场较低,在一定意义上不正常获利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白银和铜对黄金价格的冲击影响大小均呈现出近似恒定的状态,其影响大小分别为0.005和0.003左右。这可能是因为不同金属间由于受到相同的经济变量的影响,比如宏观经济状况、美元等变量的冲击,使得金属间由于存在一定的相似的商品属性或金融属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价格的联动性。而白银对黄金的影响大小为0.005,大于铜金属对黄金的影响,这也说明了黄金和白银价格之间的相关性要大于黄金和铜价格之间的相关性。

对白银来说,无论是金属特性和金融属性上都与黄金很接近,所以其对于来自于美元指数和石油价格的冲击的反应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与黄金相比,白银受到美元指数和铜价格的冲击影响要显著大于黄金受到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相比白银来说,黄金的货币属性要强于白银,黄金的保值、避险效果更加明显,其价格波动程度要低于白银的波动程度。此外,由于白银的商品属性强于黄金,其工业用途大于黄金,因此商品市场供需的不断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白银价格比黄金价格对于外来的冲击表现出更大的敏感性,一旦价格失去支撑,对于外来冲击就会产生更强的波动反应。

黄金对于白银价格的冲击仅小于白银自身的冲击影响大小,在第一期即达到0.009,远大于白银价格对于黄金价格冲击影响的大小,并且其冲击影响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着0.015左右大小的稳定状态,这与Lucey等(2006)的研究结论是基本一致的。 与前文分析的黄金、白银一样,铜金属同样对自身突发事件的冲击反映比较强烈。此外,黄金和白银价格的变化同样会对铜金属价格产生正向的冲击,但其冲击影响要小于美元和石油的冲击影响。

(四)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表示的是当系统的某个变量受到一个单位的冲击以后,以变量的预测误差百分比的形式反映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程度,它的基本思想是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按其成分分解为与各个方程随机扰动项相关联的各组成部分,以了解其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本文采用方差分解分析各个变量对不同金属价格波动的解释程度。

结果表明:一直以来,黄金价格波动有大约50%左右来自于自身的原因,其余50%的波动基本来自于白银、美元指数和石油价格,这3个指标引起黄金价格波动的比例分别占到了30%、18%和2%;而白银价格波动则分别有35%、20%和3%来自于黄金、美元和石油,这说明尽管短期内黄金和白银的价格波动会出现不一致,但总体而言,黄金和白银价格还是具有一定的价格联动性,并且其相互影响程度比较高。

而相对于石油价格来说,美元指数对于我国黄金和白银价格波动的解释程度要大于石油价格的贡献率。这可能因为黄金、白银有着很好的货币属性来抵抗通货膨胀,从而在美元贬值时,其投资的增加会进一步推动黄金和白银价格的上涨。

对于铜来说,其价格波动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原因,而石油和美元并不是我国铜金属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金属消费国,2010年我国铜消费量占世界消费量的35%,巨大的国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我国铜金属价格的走势;另一方面,美元对于我国铜金属价格的影响更多来至于伦铜市场的信息传递以及汇率变动所导致的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石油价格则是通过市场的溢出效益和成本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我国铜价。但总体而言,美元指数、石油价格波动的冲击并不是影响我国铜金属价格的主要因素。

四、结论与启示

石油价格和美元价值的变化对我国金属价格的冲击影响是显著的,但其冲击影响大小和对不同品种金属价格行为的解释度是不同的。其中,对黄金和白银来说,美元价值的变化形成的冲击影响要大于石油价格变化产生的冲击影响,并且其对黄金和白银价格行为的解释度要远大于石油,分别达到了18%和20%。因此,相对来讲,美元价值的变化是影响我国黄金和白银价格行为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从2008年底美国首次开始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至今,全球流动性泛滥、美元持续贬值。从本文的研究结论来看,持续2年多的黄金和白银价格大幅上涨直接反映了由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美元贬值所带来的影响。一方面,宽松政策带来的美元持续贬值直接推动以美元定价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美元的持续贬值推动大量以保值为目的的货币进入黄金、白银市场中。此外,美元持续贬值使得热钱与投机力量涌入、购买力提高所激发的价格通胀压力远大于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成本下降效用,市场通胀预期再次推高了黄金、白银等金属价格。

对于我国铜金属来说,美元、石油、黄金以及白银价格的变化都会对我国铜金属价格产生冲击,但四者均不是我国铜金属价格行为的主导因素,而应该被视为铜价格行为的辅助因素。即使美元升值,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对铜等工业金属需求的上涨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美元升值带来的影响。相比较而言,供给和需求以及投机行为对我国铜金属价格的影响可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当前,开放经济条件下,各种外部冲击已经逐渐成为影响金属、石油等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行为的重要因素。2009年至今,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减弱,全球经济逐步回升,尤其是我国国内显著增加的巨大的金属需求,推动全球金属价格再次持续上升,但是金属价格行为已经更加复杂,不同时期的价格行为已不仅仅取决于需求的支撑。美元走势、通胀预期、市场流动性、金属的金融化进程、各种投机行为以及国家政策等种种因素相互作用,都将促使金属价格行为呈现出更为复杂和剧烈的波动状态。因此,对于我国有色金属产业的相关部门、企业而言,所面对的已不是一个简单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市场,外部冲击所具有的突发性和复杂性要求我们在整体把握金属价格的长期行为的同时,更应该通过构建相关预测和预警机制,准确识别不同时期金属价格行为的内在主导推动力,有效地预测金属价格的短期波动行为,并综合运用期货市场、货币政策、储备战略等手段,从而完善我国金属期货市场,充分发挥期货市场所具有的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规避金属价格波动风险,优化金属定价机制。此外,还可以通过制定合理和及时的货币及汇率政策控制市场流动性,同时通过战略储备调节市场供需,确保市场有保有提有压,从而保证金属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处于更为合理和稳定的价格区间,避免在金属价格出现剧烈波动时才制定应对措施以及滞后的价格调控反而加剧价格波动行为的现象。

参考文献:

方毅, 张屹山. 2007. 国内外金属期货市场“风险传染”的实证研究[J]. 金融研究(5):133-146.

李艺, 部慧, 汪寿阳. 2008. 基金持仓与商品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以铜期货市场为例[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9):10-19.

吴迪, 建敏. 2010. 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波动对我国金属期货收益率的影响研究[J]. 统计与决策(8):139-141.

夏晓辉, 郑亚苏. 2007. 有色金属价格波动趋势及其原因[J].价格天地(12):25-27.

CUDDINGTON J T, LIANG H. 2003. Commodity price volatility across exchange rate regimes[Z]. Working paper.

LUCEY B M, TULLY E. 2006. The evolv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gold and silver 1978-2002 : evidence from a dynamic cointegration analysis: a note[J].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Letters, (2): 47-53.

MORALES L. 2008. Volatility spillovers on precious me-tals markets: the effects of the asian crisis[Z]. Dub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orking paper.

KRICHENE N. 2008. Recent inflationary trends in world commodity markets[Z].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king Paper.

AKRAM F Q. 2009. Commodity prices, interest rates and the dollar[J]. Energy Economics,(31):838-851.

SARI R, HAMMOUDEH S, SOYTAS U. 2010. Dynamics of oil price, precious metal prices, and exchange rate[J]. Energy Economics,(32):351-362.

SJAASTAD L A. 2008. The price of gold and the exchange rates: once again[J]. Resources Policy,(33):118-124.

TULLY E, LUCEY B. 2007. A power GARCH examination of the gold market[J].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21):316-325.

ZHANG Y J, WEI Y M. 2010. The crude oil market and the gold market: evidence for cointegration, causality and price discovery[J]. Resources Policy,(35):168-177.

(编校:育 川)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US Dollar, Oil and Metal Prices Based on VAR Model

HUANG Jian-bo, CHENG Hui, GUO Yao-qi,SHAO Liu-guo

(School of Busines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it is known that the US dollar depreciation and oil price escalation may account for nonferrous metal price soar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relationship amomg nonferrous metal prices, US dollar value and oil price based on VAR models. It is suggested that gold and silver price increase significantly aginst US dollar depreciation.Though the price fluctuation of US dollar, oil, gold and silver may lead to a obvious impact on Chinas copper price, none of them mainly account for Chinas copper price escalation. Measures to avoid metals prices fluctuation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is proposed.

白银投资论文范文第9篇

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迅速蔓延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现行的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至今,美元的走势仍然牵动着众多国家的神经。而早在100多年前,也是一种货币――白银,联系着世界,并将当时的中国卷入全球化之中,使清王朝由盛转衰,即所谓逆转(upside down)。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林满红积20余年之功,以白银为线索,沟通货币、社会与意识形态三方面的主题,于2006年出版了ChinaUpside Down:Cubers-7,Society,and ldeolo-gies,1808-1856一书,为我们展现了嘉道咸之际中国广阔的社会场景,作出了清朝由盛转衰的新解释,是一部有全球视野,贯通经济史、思想史、政治史的力作。

林满红早年在台湾接受学术训练,获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后又到哈佛大学深造,师从孔飞力教授,获得第二个博士学位。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现为台湾国史馆馆长。中文著作有《茶、糖、樟脑业与台湾之社会经济变迁,1860-1895》、《晚近史学与两岸思维》、《猎巫、叫魂与认同危机:台湾定位新论》等。

作者关注19世纪早中期的白银危机,是缘于在哈佛深造时,在孔飞力教授的指导下研读了1842年湖北钟人杰起义的相关文献。钟人杰起义爆发的起因之一是由于用来支付赋税的货币――白银,变得越来越贵,农民无法满足衙役的征收要求;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赋税折银,银贵钱贱。作者通过这个现象进而思考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并联系到传统士大夫对白银危机的认识和处理方式。此项研究开始于1982年,到2006年出版,持续了24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林满红的女儿已从一个一岁的小孩变成一个可以评论这本书的成年人。在研究过程中,作者利用在世界各地参加学术会议之机,搜集了相当多的资料,从参考文献来看,有中文、英文、日文甚至韩文的材料或论著,同时作者也因此结识各地的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本书的部分章节,在成书之前或已发表在学术期刊上,或已收入论文集中。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全球的联系:白银与世界”,由三章组成。作者指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传统中国都通行以铜钱为货币,清朝也延续了这一传统。但从16世纪到19世纪早期,白银开始在中国境内广泛使用。可是,官方对白银生产和供应并没有控制权。由于云南、缅甸和安南的银矿无法提供稳定的白银来源,中国流通的白银,主要是通过贸易获得的,贸易对象包括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因此是由市场而非政府来决定白银的供求与价格。大体在1775年起,琉球、朝鲜、缅甸、日本、安南等亚洲国家均不再向中国出口白银,中国几乎完全依赖于美洲白银的供应,并由此被拖入全球化之中。

关于白银外流和银贵钱贱的原因,19世纪前半叶的士大夫们大体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是鸦片的输入而以白银支付,使得白银外流并导致银贵;一是认为存在以低品位的外国银币换取高品位的中国纹银的投机行为,并将纹银运出中国,导致银贵。学术界流行的多是第一种观点。林满红则有意对这种观点进行重新审视,从她第二章的标题“鸦片:罪魁祸首?”即可看出。林满红认为根源在于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对美洲白银的过度依赖;由于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导致的世界白银供应不足;国际市场对中国茶叶和生丝的需求疲软。林满红运用了大量的统计、表格、图像等,使结论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她指出,1820年之后英国等向中国输入鸦片的激增是受世界金银减产的影响,因为没有足够的白银支付购买中国茶叶和生丝的货款,就以鸦片充当等价物。林满红进而推断,如果像19世纪晚期那样,鸦片进口没有伴随世界市场对中国茶叶和生丝的需求减少,则鸦片进口的损失将由出口货物来抵消,对清朝造成的冲击将不会那么巨大。于是,通过放眼全球,林满红将白银外流的根源定位于白银的减产,而非鸦片的输入,“鸦片战争”更确切地讲是“白银战争”。

银贵钱贱造成社会秩序的失范是作者第三章的论述主题。在农民方面,赚取铜钱,却要以白银纳税,无形加重了赋税负担,加剧了民众与官府的紧张,甚至引发起义,比如前述的钟人杰起义,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官员虽然俸禄用白银支付,但不时要赔补税收短缺,私人投资的收益也受影响,从而更倾向于贪污。士兵因为兵饷大部分以贬值的铜钱发放,士气低落,直接导致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可以说,银贵钱贱加深了政府与民众、地主与佃农、商人与工匠之间的冲突。虽然1856年后世界白银供应充足,中国流通的白银也增多,银钱兑换率回落,商业税(厘金)为清廷镇压太平天国提供了经费,但清王朝已无可避免地逆转(upsidedown)了。与此同时,日本由于与白银的关系不如清朝密切,经历明治维新,在东亚的地位迅速上升,从而导致中日之间“权势转移”。

全书的另一半篇幅转向关注传统士大夫们。第二部分为“经济论争中的文化资源”,作者展现了当时下层士大夫与上层官员们对国家在银钱危机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展开的激烈论争。一派认为要加强国家的货币权,发行不兑现的钞币,但可用于缴纳赋税或公共支出;一派认为要限制国家权力在货币方面的扩张,而让私人部门担任较重要的角色。在论争当中,“传统”犹如一个百宝箱,不同主张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需要的东西。虽然其时西洋经济思想尚未输入,但在作者看来,一派的思想类似凯恩斯主义,一派的思想近似哈耶克主义。此外,与传统认识不同,作者认为道德派学者比魏源等务实派追求更急剧的变革。

在第三部分,林满红进而分析两派在论争中的经济思想和社会理论。她将这些学者大致分成两派:“道德派”(interven-tionist group)和“务实派”(aceommoda-tionist group)。“道德派”指谴责人的自私倾向、强调国家干预的学者群,而“务实派”指认为自私倾向是理所当然或应予以重视,同时认为国家干预越少越好的学者群。通过分析两派学者对人性的看法,对国家的概念,“国家”与“天”的权威层次关系,“国家权力”与“市场力量”的关系,商业、贸易、消费的关系,个人财产的观念,制度变革等认识的不同,展现这些不同的认识如何导致士大夫们在货币问题上的分歧。作者进而用一章的篇幅论证到,学者之所以会有这些不同的政 治一经济思想,会分成两派,主要不在于年龄、阶层、族群或官职的不同,而在于学术思想(ideas)的不同,也就是说,“道德派”近于桐城派,“务实派”近于“阳湖派”,从而将落脚点最终放在了今古文之争上。作者最后还指出,社会现实会影响思想的流行。在1850年以前,“务实派”取得短暂的胜利,但在太平天国起义后,叛乱频仍,“道德派”重新占了上风。

全书三部分环环相扣,并紧紧围绕着“什么因素导致了清朝由盛转衰”(whatshaped Chinag transition from the High Qingto its modem fate)这一问题,同时对近代东亚中国与日本的力量消长、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发生的原因、今文经学在鸦片战争前后的突起等老问题,多有创见和新解。

全球性的视野是本书的亮点,但如果作者能在历时性方面适当延伸,则本书将更加生色。比如要更好地理解作者所描述的清中期白银在中国境内的广泛使用,甚至连偏僻的农村也难逃银贵钱贱的影响,就需要考虑到一条鞭法改革后所形成的贡赋体制,也就是说,中国对白银货币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赋税折银引起的,国家财政运作的需要在此起了主导的作用。又比如,作者分析了银贵钱贱的原因,强调了19世纪前半期银价上涨对清王朝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我们发现,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银价开始下跌,到90年代更是大幅跌落,直至20世纪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时世界上多数国家纷纷放弃金银复本位而采用金本位制度,故抛售白银,同时有加利福尼亚银矿扩大、1878、1881年国际通货会议上恢复复本位制度的议案未能通过等诸原因。如果银价上涨使中国逆转(upside down)了,那么银价下跌能否让中国再一次逆转(upside down)?如果不能,那是为什么?相信这样反观后一阶段,也将增进我们对前一阶段的理解。如果作者能对这种变化进行描述并给予合理的解释,必将加深我们对整个19世纪的认识。

就全书结构而言,第七章是分析“道德派”和“务实派”形成的原因,属于纯粹的士大夫研究,未涉及银钱问题,也不能对清朝由盛转衰的总议题有所解释,似没有单独列为一章的必要。第六章是研究两派在论争中所运用的社会理论,因此有必要理清彼此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而探寻不同群体对社会理论如何选择及其背后的原因。可是,作者却只是简单地“为方便起见”(for the sake of conven-ience)而划为“道德派”与“务实派”。如果将第七章压缩后作为第六章的开始部分,可能是较合理的结构安排。有趣的是,作者将第六章的主体内容以《嘉道年间货币危机争议中的社会理论》为题发表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时,确实先有一节专论经世学者的意见形成管道及背景分殊。不知为何在出版成书时却舍弃这一合理的做法。

白银投资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黄金;特性;价格;市场;买卖

一、什么是黄金

黄金(Gold)即金,化学元素符号Au,是一种软的,金黄色的,抗腐蚀的贵金属。色泽美观,拥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可作为首饰材料和电子信息材料等,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黄金作为交易的媒介,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历史上,黄金也是财富的计量单位和拥有财富象征,在社会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二、黄金投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黄金产业一直实行严格管制,黄金生产企业须将开采和冶炼的黄金,全部售给中国人民银行,再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过审批环节配售给各用金单位。1982年,在国内恢复出售黄金饰品,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熊猫金币为标志,中国开放金银市场迈出第一步,1999年11月,中国放开白银市场,封闭了半个世纪的白银自由交易开禁,上海华通有色金属现货中心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唯一的白银现货交易市场。白银的放开视为黄金市场开放的“预演”。200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在上海组建黄金交易所。同年6月,中央银行启动黄金价格周报价制度,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兑国内金价进行调整。随后足金饰品、金精矿、金块矿和金银产品价格全部放开。2002年10月30日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为标志,中国黄金市场走向全面开放,黄金投资逐步走进社会大众,黄金投资在中国迎来了全新开端。

现在黄金投资有几种方式:

1.黄金T+D;2.纸黄金;3.实物黄金。

三、黄金价格

国际黄金的价格单位为美元/盎司,我国黄金的价格单位为元/克。我国的黄金价格每日由中央银行宣布一次。而我们一般所说的国际金价,是四大国际黄金市场的黄金报价。

它们分别是:伦敦、苏黎世、美国、香港黄金市场。它们24小时不间断的提供黄金市场的交易。

而国际黄金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国际金商、银行、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各个法人机构、私人投资者以及在黄金期货交易中有很大作用的经纪公司。

四、黄金收益

过去11年来看,黄金收益在六大类资产间一直位于前2/3,有3年排名首位,整体收益率第一也就怪不得世人都如此疯狂的购买黄金了(见表1)。

五、黄金怪圈

欧元之父蒙代尔先生说,“黄金拥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几个大国政府一直试图震荡黄金价格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关注一下过去20年来政府对黄金的政策,就会发现在金价高达800美元一盎司(1980年)的时候,没有政府出售黄金。那时出售应该是很合算的买卖,而且可以稳定金价。但是政府却在最低价时出售(1999年)黄金,英国政府正是如此。政府的这种在最低价抛售黄金的做法正是造成金价不稳定的因素之一。”(1999)

但是实际上,国际上只要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不由自主地奔到黄金的周围,接受它坚实的庇护。要想完全消除这个“货币之王”的影响力,即使是各国的中央银行也是不敢奢望的,所以为了维持市场信心,黄金的价格必须被严格控制。

但是另一方面,某些专家说,黄金不是“货币”,你不把它当钱,它就一钱不值。

Source:Zephyr Style Advisor,SSgA Strategy & Research as of December 31,2009 Gold Price-London PM Fix,Gold;S&P 500 Index,US Equities;Citigroup 3-Month T-bill,Cash;Barclays Capital US Aggregate Bond Index,US Fixed Income;MSCI EAFE Index,International Equities;DJ Wilshire REIT Index,REITs.

备注:Int'l Equities:全球证券 US Equities:美国证券 Cash:现金资产 Gold:黄金 US Fixed Income:美国固定收益类产品 Real Estate:房地产

近一两年来黄金强劲的走势和黄金居高不下需求量,无疑强有力的用“实际行动”支持了第一种论点。黄金价格持续走高,“冲上1600美元/盎司”“广东春节黄金供不应求”等等新闻已经屡见不鲜,无时无刻不挑动着人们早已经脆弱不堪的神经。“通货膨胀不可控”“黄金最保险”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把黄金当作避风港,不惜花大资本的购买黄金。金店挤爆,实物黄金,纸黄金,指数黄金,每一个黄金市场都是热闹非常。

但是在笔者看来,实物黄金那高昂的税费,使得黄金要飞涨到一个很高的区间才能抵充,而大多数家庭不甚雄厚的资本,就算全部买成黄金也不过区区几百克而已,盈利有限,而政府的宏观调控,却使得风险无限。另外一方面,纸黄金和指数黄金只是一个概念罢了,真的到了最后关头,你拿着一大堆类似于金圆券的东西又有什么用呢?

说的极端一些,“黄金地位”根本就是社会舆论赋予它的特殊使命罢了。从早期的一般等价物,到金本位,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黄金退出流通。黄金地位,只是投资人心中的信念罢了,你觉得它能坚挺,它就值钱;你觉得黄金可靠,黄金就是只是一块金属。黄金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参考文献

[1]蒙代尔文集[M].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2]黄金、货币、金融安全[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生论文.

[3]黄金价格上涨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新变革[J].China Money.

[4]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

上一篇:投资策略论文范文 下一篇:外商直接投资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