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卡与互联网大数据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19 10:51:13

社保卡与互联网大数据的有效性

[摘要]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保保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新时展背景下,社保运行体系的完善,必然要求社保卡与互联网大数据之间实现有效对接,提升社保工作开展整体水平。文章在简要阐述社保卡全面对接互联网大数据的基础上,明确社保卡实现对接有效性的具体体系体现,并结合实际分析提升社保卡对接互联网大数据有效性的途径,以此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保卡;互联网大数据;社保工作

社保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的简称,是在人社部统一规划要求下,由地方部门面向社会发行并应用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的集成电路(IC)卡[1]。作为实现个人社保信息的重要载体,参保人员在信息记录、查询和业务办理等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社保卡的使用。在互联网时展背景下,社保信息内容更加复杂,跨省跨部门信息交互内容不断增多,对于社保卡管理体系而言,如何应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有效提升社保信息管理水平,将惠民政策落实到位,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1社保卡全面对接互联网大数据的必要性

1.1社保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在我国社保工作开展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保障作用。做好社保工作,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在社保工作体系逐步完善的情形下,社保账户信息维度被细分为基础信息数据、内部金融数据和外部社保数据等方面,账户功能涵盖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工伤等多种不同的社会保障功能。在这种情形下,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保工作开展的基本要求。单纯依托人工管理模式,更无法满足各项工作开展的效率和精度要求,因此在社保工作中,必然要导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对自动化的操作和分析,为社保工作精细化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1.2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在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下,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已经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得以应用。在社保卡的管理和运行体系中,导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对各项数据的精准分类和分析,能够更加真实、全面的记录参保群体的各项数据信息[2]。通过对这些海量数据的收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析,能够实现数据特征的深度挖掘,能够更加精准的判断参保群体的人群画像,能够使社保卡突破单一性的账户功能,在客户养老金领取和医保报销功能之外,成为参保群体所具有的特殊账户借记卡,在参保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3提升政务服务工作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背景下,政务工作开展要求朝着高效、便民、精准的方向发展。作为涉及参保群体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之一,社保工作开展必然全方面导入政务工作平台中,在这种情形下,就要求社保管理部门强化对大数据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在全面深化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政务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全方位参考,以此不断提升政务服务工作水平,切实将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有效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3]。

2社保卡全面对接互联网大数据有效性的体现

2.1完善社保数据管理体系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众多,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公众群体的参保意识和参保能力也存在明显差异,使得社保工作推进和管理工作开展面临不同形式的困难。在大多数地区,社保工作开展还仅是限定在人社局范围内,社保数据采集、管理和应用等各个环节,都与其他政务管理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在部分城市的社保管理工作开展中,还是依托传统管理模式开展工作,对社保数据收集和应用的重视程度不足,硬件设备建设较为滞后,以此使得社保数据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无法充分发挥出社保卡在生产生活中应有的作用。将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导入社保卡管理体系中,强化硬件设施建设,提升整体工作水平,完善社保数据管理体系,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2.2构建网络共享服务体系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活力指数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员流动水平不断提升,在异地社保事项处理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尽量减少参保群体在社保事项处理中的困难,在不同地区均能够享受到同等水平的社保服务,是社保工作开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传统管理模式中,网络信息不畅、信息数据孤岛、利益分配不畅等问题,使得这一目标实现面临较大困难。将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导入社保卡管理体系中,能够依托规范化管理体系,有效协调不同地区及部门之间的利益管理,创新网络共享服务体系,实现社保工作的一体化管理。

2.3提升居民社保应用体验

实现社保卡与互联网大数据的全面对接,能够利用大数据平台全面收集社保卡使用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信息,包括参保群体的参保习惯、消费习惯等数据内容,依托人工智能分析技术,深化分析不同群体的使用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对社保卡各项功能进行改善和补充,减少居民在社保卡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烦琐操作。因此不仅能够提升社保体系内部运行效率,还能够有效提升居民社保应用体验,促进更多的社会公众群体参加社保,为提升整体社保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提升社保卡对接互联网大数据有效性的途径

3.1做好整体架构设计

做好整体架构设计是实现社保卡与互联网大数据对接的基础,是确保各项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要实现两者的有效对接,必须要构建以大数据社保信息系统平台为核心,以积木式架构、云结构、多级权限设计及容器技术为支撑的整体性框架。其中积木式架构能够支持调度使用各种服务,有效实现各项需求的实时服务。云结构则是数据信息存储的基本方式,能够更好地提升系统运行安全。多级权限设计则是满足不同业务环节操作的基本要求,从而达到无障碍访问数据的目的。容器技术则能够提供标准化的访问接口,为后期系统功能扩展奠定基础,全面提升两者对接有效性。

3.2优化大数据分析技术

将社保卡与互联网大数据之间进行有效对接,能够为参保群体提供更加便利和优化的服务,但是这些服务内容的实现,是以对大数据的精准分析为基础的,也就是在系统设计中,必然要选择合适的大数据分析技术。由于大数据技术本身的差异,社保工作传统的分散式管理模式,使得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实际选择存在多方面问题。对于社保管理部门来说,应当强化顶层设计,强化基层调研工作,有效提升大数据技术应用水平,真正确保数据分析结果与实际状况相一致,为不同服务模块设计优化提供更加精准的参考[4]。例如在某些地区社保运行体系中,通过对社保大数据的收集,科学地对内外部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创新“社保e贷”等新型产品,构建新型获客渠道,同时为社保客户群体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提升了社保服务的全面性。

3.3构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

要实现社保卡与互联网大数据的全面对接,就必须结合政务工作开展的基本要求,构建完善、高效的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大数据应用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开展社保工作,提升社保卡在参保群体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水平。将社保卡与互联网大数据有效对接的基本出发点,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因此在强化线上平台运行体系建设的同时,还要更好地做好线下服务体系建设,将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满足不同群体的社保业务办理需求,全面提升社保工作质量。例如在某些地区的社保工作开展中,结合客户第三方支付渠道使用特征,开发“社保卡+掌上银行”组合应用,引导客户利用掌上银行途径缴纳养老保险金,引导客户提升掌上银行的使用频率,提升了银行线上支付的市场地位。而在某些城市地区,则尝试将社保卡与医院诊疗卡、校园卡、公交卡等不同应用场景的卡片有效衔接,积极拓展社保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构建新型社保应用体系,也在无形中加大了社保工作的宣传力度。

3.4确保数据信息安全

社保信息体系中,包含有大量的参保人员个人信息,对这些个人信息的隐私保护,是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需要从三个基本层面入手。一是要从技术层面做好信息安全防护,这是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基本安全保障。在系统建设和应用中,要采用软件和硬件防护相结合的方式,杜绝数据信息泄露和外部入侵现象,更好地提升安全防护水平[5]。二是要构建完善的信息安全防护制度,确保各个岗位工作人员能够严格依照相应的规程进行操作,避免由于人为因素对信息安全防护带来不利影响。三是要构建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在立法部门和行政部门的深度协调下,对两者协同体系构建中的问题进行全面调研,强化法律监管措施的落实。

3.5提升工作人员技能水平

社保卡与互联网大数据的全面对接,要求基层工作人员能够真正以社保管理工作为核心,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观念,顺应时展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在大数据平台中的应用水平,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确保各项工作开展能够高效进行。同时,对于社保管理部门而言,应当强化对职工培训的重视程度,构建完善的培训和考核制度。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远程培训活动。定期举办信息技术考核或技能大赛,以合理的奖惩机制提升工作人员学习积极性,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热情,全面提升社保工作水平。

4结论

新时代背景下,社保工作开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全面提升,作为承载基层人民群众社保事务的基本载体,必须将社保卡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应用深度结合。一方面能够促进社保工作自身运行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则能够实现参保群众各项社保事务办理的便利性,切实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落到实处,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利林电子社保卡平台的构建及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0(8):86-87

[2]刘利加快推进我国社保卡应用问题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0(18):165-166

[3]王双成关于社保大数据赋能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思考[J].农银学刊,2020(2):43-47

[4]袁军“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协同养老体系建设探析[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9):163-164

[5]钟国华大数据时代的社保信息系统管理分析[J].

作者:陈安伊 单位:广发银行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 下一篇:如何提高畜牧业统计数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