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审视与优化

时间:2022-08-06 11:42:21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审视与优化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从个人、学校、社会、家庭四个方面对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促进体质健康与生活融合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完善健康促进工作的战略性、长效性、严谨性和文化性;加强健康工作的制度性和联动性;提升家庭成员的全员参与性和带动性等具体优化路径,为增强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提高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学生体质健康;审视;优化路径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其中,“体”表示身体教育,是指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意志力的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体质状况更是其学习、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必要保障,因此,提高大学生体质应作为高校教学必须长期贯彻的重要教学目标。[4]然而,近十年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显示,大学生的体质状况逐年下降,形势不容乐观,这既影响了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对高等教育的开展带来负面影响。[5-8]因此,科学地探寻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是现阶段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9-11]基于此,本文以安徽省部分高校学生2017年体质测试平均成绩为例,通过对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其体质下降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本文以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池州学院、宿州学院、淮北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7所安徽省高校的部分院系共1545名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成因与优化路径为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安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成因进行调查,在安徽省7所高校发放1545份问卷,共回收1512份,其中有效问卷1454份,有效回收率为96.16%。

(二)专家访谈法

将访问和座谈的提纲拟定出来,通过走访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总结梳理专家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给出的评判及建议。

三、安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概况

表1中的数据是从2017年安徽省7所高校体质测试中随机抽取1454名学生,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各单项成绩评分表统计所得。由表1可知,安徽高校学生大多数的体测成绩在70分左右,在分性别测试的项目(如1000米(男)/800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中可以看出:长距离跑男女生平均成绩差异性不大,但在引体向上/仰卧起坐一栏的平均成绩中则悬殊较大,且引体向上平均成绩能超过20分都居少数,据调查,现阶段有至少1/3的学生一个都无法完成,“手无缚鸡之力”已然成为普遍现象。另外,笔者通过整理前人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的体质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有所改观,但其健康问题依然令人堪忧。

四、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成因分析

学生体质健康下降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因此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也需要多角度进行调查和分析。本文主要从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成因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

(一)个人因素

由表2可以看出,学生关注自己健康水平,但对于提升健康水平的体育锻炼重视程度却不高。而这也体现在引体向上的平均成绩较低上,从引体向上现阶段的成绩(表1)就能反映个人存在的所有问题,如重视程度低、态度不端正、参与动机模糊、锻炼意识不强等等;在测试前,能够认真地做好准备活动的受测者仅占24.60%;有89.13%的受测者并不重视测试前的针对性辅导;有94.39%的受测者并不能积极进行补差测前锻炼;当测试结束后,未积极寻求运动处方进行补差干预的受测者占89.01%,这表明受测者对测试前的热身、针对性辅导、补测前的强化训练以及测试后针对弱项所开出的运动处方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认知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体质健康的关注,最终因忽视锻炼而造成体质下降。

(二)学校因素

1.学校执行《标准》测试的人员结构不同

通过对遴选的7所院校1454名学生进行学校执行《标准》测试形式及测试人员调研(表3)时可以看到,7所学校采取的测试形式共有两种:第一种是体育部门将不同班级学生进行课外分批集中测试;第二种则是授课教师各自完成其班级的《标准》测试任务的分散测试。通过调研得知,有71.53%的同学所在学校采取的是集中测试,其中66.51%的学生所在学校执行测试人员是体育老师;有28.47%的学生所在学校采取的是分散测试,其中大部分都是由班级学生干部进行辅助测试,体育教师只占9.28%,据了解教师主要是以监督、管理为主。通过调研还发现,有83.17%的学生更加喜欢分散测试,只有16.83%学生喜欢集中测试。具体分析如下:集中测试能够得到更加真实的测试数据,然而由于学生没有充分进行准备活动,所以不能准确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分散测试的方式具有易于开展、机动灵活以及工作强度小等特点,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活动。另外,由于测试人员都是自己熟悉的人,故测试时不紧张,能更加轻松地投入测试。因此,测试数据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缺点是数据收集较困难。因此,测试人员结构不同势必导致体质测试的结果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2.学校对学生体质测试数据上报后结果反馈缺乏

由表4知,有14.29%的学校对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并建档立卡;有42.86%的高校将体质测试数据对学生进行反馈,频数为3;此外还有42.68%的高校未采取任何措施。《标准》可以帮助学生加强自身的锻炼意识和积极性,培养良好的身心健康习惯,实时监测学生的体质状况,但目前仍有部分高校未对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另外,通过调研了解到,7所院校中对《标准》等相关体质健康测试的文件宣传和学习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从学校层面对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要性、目的、意义等认识还不够全面。虽然目前7所院校中已有3所院校出台相关文件将《标准》与学生学位挂钩,但目前具体实行情况并不乐观。

3.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完善

由图1可知,在大学一、二年级时,体育为必修课,其运动频率为每周3.1次,周运动时间5.76h;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时,体育为选修课或不开课,其运动频率为1.34次,周运动时间2.28h。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高校目前多采取一、二年级体育必修课,三、四年级未安排体育必修课的课程设置模式,学生个体是决定课外锻炼的主要因素,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时间总量下降幅度较大。由图2可以看出,在大学,体质健康测试优秀率到了非必修阶段出现了明显下滑,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多数高校在大三大四时取消了体育课,学生每周必须的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减少,并且缺少必要且有效的干预机制,加之大三专业课比重增加,学习任务加重,部分学生又面临考研、考编、实习、就业等种种现实压力,也就无暇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导致投入体育锻炼的时间骤减,体质状况必然下降。另外,强大的网络科技时代,虚拟世界、网络游戏、短视频软件中等“新奇”文化的吸引力对体育文化形成一种巨大冲击,对学校而言,各种“新奇”文化形态与校园体育文化之间存在着隐形的拉力,“新奇”文化以主流或非主流的形态跟校园体育文化同时向高校学生们渗透着,如果我们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一旦松懈,吸引力下降,体育文化必将被新奇文化形态所取代。现有文献大多都从课程到上层领导的认知,再到文件的制定等方面来提出对策,但很少有从体育文化建设上去努力来吸引学生,最终使学生的兴趣由于吸引力的拉力而投向其他领域。因此,影响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学校因素之一的体育文化素养需要我们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更多的思考。

(三)社会因素

当前,不少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存在场地器材及设施设备匮乏、布局不合理、场馆不对外开放等情况,大学生出了校门很难找到合适的锻炼场所。尤其是寒暑假假期较长,且放假期间正是高温和极寒天气,加上现阶段多数学生都在“温室”中长大,因此在自然环境较差时,他们坚持锻炼的主动性就会大大降低,而此时如果有较为合适的场地设施,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不至于在寒暑假中荒废锻炼的时间和机会,也能使其保持锻炼的一贯性。由图3知,学生反映体育设施匮乏的占55.80%,体育设施布局不合理占49.20%,体育设施未对外开放的占61.80%。同时,由于受当前就业形势及高考制度的影响,体育课程被虚无化、空心化,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体育活动因风险管理不到位很难很好地开展。[17]另外,就业单位在进行人员招聘过程中,很少有企事业单位将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健康水平作为新进人员考核的指标,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健康水平更高的大学生,可以促使其形成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观和健康观。

(四)家庭因素

由图4可以看出,受家庭影响的学生占61.50%,未受家庭影响的学生占38.50%。当前,很多家长们的观念出现了偏差,他们重视孩子健康只停留在“营养全面”方面,而轻视孩子身体素质,忽视了锻炼。在调研时还发现,目前有43%的家长几乎没有锻炼的习惯,工作之余主要是做家务、应酬、看电视、玩手机,自己也没有做好示范作用。有研究表明,社会就业环境和家长的价值观、教育水平、生活方式、生存压力等对大学生价值观具有重大影响[17],这种来自家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是影响孩子一生的。

五、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优化路径

(一)个人层面:

提高体育核心素养,促进体质健康与生活融合的有效性和全面性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大学生个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大学生要具备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大学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加强对《标准》以及体育锻炼每个环节的认知,切实从思想上重视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以及体质健康对未来的重要性,乐于参与课外体育与健康活动的竞赛,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积极的体育与健康消费观,使体育与健康成为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大学生要具备体育锻炼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深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理解运动的价值,促使学生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转变,喜爱体育锻炼进而形成运动特长。最后,大学生需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学生来说,除必须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外,还要提高自己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方面的核心素养,进而提高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促进体质健康与生活的融合,把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健康基础。

(二)学校层面

完善健康促进工作的战略性、长效性、严谨性和文化性提高学生体质健康,除从学生自身提出相应对策外,学校方面制定合理高效的对策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学生体质健康的好坏需要从学校层面做好系列对策,对策制定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们对于体质健康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参与的态度。首先,把实施《标准》工作上升到战略高度。高校体育教育要帮助学生在成长中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提升学生体质,以工程体系的方式进行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建设: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切实加强《标准》实施前对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等出台的体质健康测试有关文件、政策、制度的宣传和解读,让学生们正确认识体质健康测试的目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加强《标准》实施过程中有序地组织、管理等前期准备工作;建立健全《标准》实施监督部门,对《标准》实施过程的组织、管理环节实行实时监督、全权负责制;建立健全相关政策,督促激励学生重视体质测试,加强平时锻炼;战略性开放学校各种体育场馆,使学校的有限资源得以合理化和最大化利用,制定健全的场馆使用规划,对力量训练、健美等技术性强的项目配备教师等。其次,加强体质测试工作后期跟进,建立长效机制。在进行数据后续管理服务时,给学生提供体质健康危险因素干预、体质健康咨询指导,为学生进行相应训练方案等的制定;加强组织队伍管理,将后勤保障加大,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公布,同时对健康咨询周进行制定;采用手机端对测试成绩进行查询,同时将健康咨询与服务推出,让更多同学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再次,加强体质测试工作的严谨性。对于当前测试实施者在《标准》测试工作中持有的随意态度,高校可采取两种方式来加以改进:第一,严格按照《标准》测试内容制定各项测试要求,在测试工作开展前对教师及参与测试的学生测试员们进行培训,要求其在《标准》测试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规范、认真地开展测试工作;第二,将学生最终《标准》测试结果的准确率与教师绩效工资评价进行挂钩,从责任及经济方面向教师施加一定压力,促使其严格按照测试要求开展《标准》测试工作。最后,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安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仍处在硬文化层面,即学校通过相关文件,每年开展固定的体育赛事,校园体育硬文化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和宣传鼓动作用,可带动一部分学生投身到竞赛和锻炼中去,但这些竞赛无普惠性,校园体育文化的建立需要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从而构建有效持久的体育活动锻炼及校园体育文化,努力提高以文化育人的高度性。

(三)社会层面

加强健康工作的制度性和联动性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质,社会相关部门和机构应高度关注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各级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其工作的评价和监控体系的完善以及制度化的构建。充分发挥各部门相互间的协调职能作用,广泛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社会的引导及宣传,使大学生认识到体质健康是成长、发展的根本和基础。要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这样社会才能营造健康生活、崇尚体育锻炼的氛围。社会不能因就业形势只强调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否则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建议构建联动平台。对各级教学管理单位信息进行整合,建立信息整合平台;通过学校端口或利用体质健康测试软件开通一个端口,构建一个社会、学校、学生、家庭四者互相监控的开放式平台。就目前而言,社会、学校、学生三者是相互联动的,唯独缺少了家庭因素的介入,构建联动平台不仅从纵向上将校内相关资源进行整合联动,同时也从横向上将校内外进行有机联动。通过联动平台的构建,可达到全员参与监督和监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效果,同时可为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提供全方位服务。

(四)家庭层面

提升家庭成员的全员参与性和带动性家庭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家长应以身作则,在学生放假在家时,家长们可以陪同孩子一起运动、锻炼。这样,身体力行的同时还可以获得跟孩子进行感情交流的机会。通过家长自身的习惯养成,带动学生们的习惯参与,这样更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好地增进家庭成员感情的提升。家庭教育对增强大学生体质、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对于父母来说,应积极给孩子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共同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

六、结语

随着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两份文件的颁布,以及《标准》进一步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越来越受重视。通过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对现阶段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进行总体、全面、细致化的分析,提出进一步优化路径:个人应加强体育与生活融合的有效性;学校应提高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战略性、标准性以及文化素养培养的高度性;社会应健全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制度性;家庭应努力做到全员参与性等,建立完善的四方联动机制,进行有效的干预、监督,转变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促进学生相关核心素养的形成,最终提高学生整体体质的健康水平。

作者:陈芳芳 梅学艳 单位:宿州学院

上一篇:露天采矿设备预防性维修实践应用 下一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