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4-27 10:06:05

化工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基于立德树人为导向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主要包括培养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意识;构建优势互补的“A-B角色”导师合作机制;建立科学、全面的导师立德树人评价指标及权重系数;完善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奖惩和激励机制等。

[关键词]立德树人;导师团队;职责;A-B角色;评价指标

立德树人,是研究生导师(简称,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担负的时代使命。本文针对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现状及原因,对基于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导师团队建设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本导师团队所在学院具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硕士点(包括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硕士点,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重庆市建设重点学科。以材料与化工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为主,从培养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意识、构建优势互补的“A-B角色”导师合作机制、建立科学、全面的导师立德树人评价指标,以及权重系数等方面入手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期为我校、重庆地区乃至全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职责为根本任务的导师队伍建设奠定基础,并提供理论依据。

1构建优势互补的“A-B角色”导师合作机制

在导师团队中引入1~2名学术造诣高,并且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和指导过程中,针对立德树人职责对年轻导师和研究生进行指导和引导。建立“A-B角色”模式的导师团队时,可以利用校内不同专业导师、与科研院所或者与校外导师联合等多种方式组建,导师团队成员间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4]。青年导师与高年资导师比例逐渐上升,推进老中青“结对子”,形成“传—帮—带”模式,高年资导师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引导青年导师的师德养成,青年导师的蓬勃朝气激发高年资导师的活力[5]。同时,注重性格互补的导师间的“A-B角色”合作,如,性格偏强硬的导师与性格温和的导师合作。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导师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给予研究生适宜和有效的指导、沟通和交流。实践证明,通过导师“A-B角色”优势互补模式,确保了研究生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上的充分指导,更有助于产生创新的“火花”,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能促进相互激励、相互约束和相互学习的导师团队构建,实现了导师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的优势互补,提高研究生指导度和研究生成长效益,促进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立德树人职责的履行和能力的提升,以及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加强思想政治素养和师德师风方面的建设

在导师团队中,引入了一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如,辅导员、副书记或书记等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定期对团队研究生或导师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素养、学术规范和职业道德素养的辅导和培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是研究生学业进度、道德、品行和职业规划的重要引导者。辅导员尽管分工不同,但也都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学风建设、学术道德养成、心理健康等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生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导师应当占主导地位。将研究生德育工作纳入到导师考核内容中,促进导师在过程中学习和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师德师风等方面的培养能力。辅导员要全力配合导师展开“立德树人”工作,强化研究生培养的德育目标,进而构建起导师、辅导员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导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作用[6-7]。

3开展导师立德树人培训

3.1加强导师学习立德树人相关规定和意见学习。组织导师们学习教育部颁布的“立德树人”和“师德师风”相关意见和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等文件,明确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范围和基本内涵。《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1]。《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坚持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要求,强化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明确导师之德与培养研究生之德之间的直接关系。以“德行”培养“德性”,达成“树人”的根本目的,实现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讲座形式的学习有效提升了导师政治素养、思想品德、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以学生为本等意识。3.2举办师德师风和学术规范讲座。请年长、学术严谨,且具有丰富研究生指导经验的教授专家,为导师和研究生开展专门的师德师风和学术规范讲座。详细讲解了导师师德师风和学术规范的具体事项,结合现已发生的案例,分析讲解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师德师风和学术不规范的具体问题和表现。让导师能清楚师德师风和学术规范的内涵,以便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规范自己的言和行,更好地实施研究生的立德树人教育。3.3开展法制讲座。帮助导师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内涵,提升导师们的法制意识,明确区分研究生指导过程中的法律界限。通过学习,导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法制观念的引导,并将适用的法律知识通过教学活动传授于学生,也可促进研究生形成正确的法制意识。使其明辨是非、分清正恶并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合格人才[2]。通过集中讲授、导师组专题学习等形式的能力培训,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立德树人工作的必要性和先进性,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工作标准,规范自身行为,做到学术规范与学术自由的相互统一,为社会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3]。其次,通过培训不断提升导师自身政治素养,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有效提升导师指导业务能力,使其更好地成为政治坚定、品德高尚的传道者和学术精湛、治学严谨的力行者。

4建立导师立德树人评价指标及权重系数

4.1建立科学、全面的导师立德树人评价指标。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科学有效地推进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履行,必然要求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与之配套。立德树人评价指标是评价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履行情况的依据,是导师履职评价体系的核心。结合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和意见,以及重庆工商大学和同类兄弟院校理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通过调研座谈等形式,分门别类建立了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评价指标。包括导师的政治素养、法律意识、师德师风、学术业务能力、学术道德、研究生学业指导能力、沟通能力和研究生成长效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提升度)等过程考核指标。破除了过去以单一的学术成果为主导的评价机制,把政治素养、师德师风、研究生指导度、研究生成长效益、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等隐性指标,同等纳入导师评价机制。与此同时,导师团队通过广泛咨询相关教育专家、企业行业专家、同行专家和征求研究生意见,细化了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评价指标。从教学与科研、导师与研究生、学术与品德、导师用心度和投入度等不同角度和层面,构建更加完善、合理和科学的导师“立德树人”评价指标体系。4.2确立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现行的导师考评体系基本都包括学术水平、教学能力、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等多项内容,但明显存在考评内容及其指标权重失衡的问题,如,重导师自身科研能力轻研究生培养能力;重科研成果指标轻教学成果指标;重导师学术指标轻师德师风指标;重研究生学术成果轻道德品质等。然而,这些评价指标可分为“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显性指标,如,学术业务能力,容易通过学术成果进行量化而评价;而隐性指标,如,政治素养、师德师风、研究生指导度、研究生成长效益、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等,很难量化而不便于评价。借助“权重系数”来衡量导师立德树人的隐性指标和显性指标,从而达到全面、科学地评价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履行情况的目的。立德树人履职的“隐性指标”评价,如,政治素养、法律意识、师德师风、研究生学业指导能力、沟通能力和研究生成长效益,结合导师、普通教师、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秘书、研究生行政管理领导、研究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等全面调研,通过积分制建立更具全面性和科学性的导师立德树人隐性评价指标。针对学业指导方面的“隐性指标”,从研究生培养过程评价入手,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实践”、“中期检查”和“答辩”环节的评价和考核,通过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这些环节分析,结合学生评价,能更有效地体现出导师在研究生指导工作中的参与度、用心度和指导能力。在此基础上,采用“百分制”或“十分制”,建立各项“隐性指标”在导师评价体系中的权重系数。通过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将“隐性指标”凸显出来,达到全面、科学地评价导师立德树人履职能力的目的。

5完善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奖惩与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导师的奖惩与激励机制,结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制订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奖惩和激励机制,在教学、科研、日常管理和年度考核、聘期考核中,加重“立德树人”权重。把握好开头关,在导师遴选时将“立德树人”职责要求纳入其相应条件中,作为导师遴选的基本条件。同时,将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履职情况用于导师业绩考核、职称评聘、岗位聘用、评优和奖励的必要条件,摒弃凭学历、凭资历、靠年头、论资排辈等传统奖励模式,在导师评优评先的激励模式中凸显立德树人职责。建立和完善导师立德树人奖惩机制,对立德树人职责履行表现突出的导师团队或者个人,要予以重点培养、表彰奖励,甚至树立典型和榜样。对立德树人表现不佳的导师,及时劝诫,并督促及时整改;对立德树人失范的导师,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建立健全导师立德树人考核档案,将立德树人考核结果与导师的聘任、晋升、工资、评优、绩效和招生等直接挂钩,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完善导师立德树人问责机制,切实实行“立德树人优先”制,充分发挥立德树人基本职责的导向和监督作用。

6取得的效果

本项目的开展依托所在学院的材料与化工、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硕士点专业得以实施。实践证明,建立导师立德树人的“A-B角色”模式,其优势互补效果显著;通过学习与讲座等形式多方位的培训和训练,提升了导师的立德树人职责意识与导师育人技能。项目的实施优化了基于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导师队伍建设,提高了导师队伍素质水平,使其成为研究生学术道路上的指导者、人生引路人和尽职尽责的人才播种者。为我校、重庆地区或全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职责为根本任务的导师队伍建设奠定基础,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2010-11-17)[2019-09-23].

[2]孔鹏皓.加强高校研究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6(5):85-86.

[3]赵纪飞.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J].德育研究,2020(3):34-35.

[4]韦汉吉.构建和完善基于团队合作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J].教育观察,2017,6(17):125-126.

[5]彭耕,王青.“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的建设路径[J].德育研究,2019,8:17-19,27.

[6]贺才乐,张哲榕,秘金雷.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3):35-39.

[7]何景毅.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9):78-79.

作者:周桂林 陈盛明 李宁 李晓丹 谢红梅 贺有周 郭威威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上一篇:短视频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研究 下一篇: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关键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