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研究

时间:2022-04-27 10:02:52

短视频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研究

摘要:短视频平台凭借其海量的信息资源、个性化的情感体验、简单的制作方法和广泛的受众面等优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例如平台缺乏规范、泛娱乐化严重、助长从众心理和价值引领困难等新的挑战。对此,高校应及时调整育人模式,积极探索借助短视频平台,以多方合力监管,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善用互动机制,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重视内容设计,改进价值渗透的方式;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合力育人的意识等策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短视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例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手机上的必下载APP。短视频平台的火爆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的同时,也给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于2016年就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因此,在充分剖析短视频的影响基础上,高校借势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借助短视频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一)短视频内容丰富,接受度高。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大量的新闻媒体、权威机构、草根牛人等涌入短视频市场。短视频平台涵盖了包括新闻资讯、音乐、体育、娱乐、美食、宠物、教育等各方面内容,大学生足不出户便能获取到海量信息,高校思政教育所能利用的素材和资源也更为丰富。短视频集视频、文字和音乐于一体,带来的体验更加直观而富有冲击力。此外,短视频平台依靠PUGC算法[2],通过记录用户的观看、点赞、评论等行为,为大学生生成专属的“用户画像”,进行精准的个性化推送,充分提高了内容投放精度,更易被大学生接受和消化,并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获得差异化的思政教育内容。(二)短视频制作简易,传播度广。拍摄制作短视频所需的门槛和成本较低,只需使用智能手机等设备就可以完成拍摄,即便是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思政教师也能参与其中。得益于短视频平台的发展,配套出现的剪映、微视等短视频剪辑APP,打破了传统视频后期制作时间和设备的限制,实现了用手机上即可低成本完成具有专业水准的剪辑。对于课业繁重的大学生而言,短视频时长短,无需下载,可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所需时间成本低。此外,短视频平台庞大的用户基数,使得短视频的传播量也呈爆炸式增长趋势,思政教育工作者利用短视频可以打破只在本校内进行宣传教育的壁垒,拓宽思政教育的广度。(三)短视频受众面广,交互性强。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常只针对大学生,而短视频平台上拥有各行业、各年龄层的用户,高校可以打破受众局限,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短视频平台强大的交互性,一方面可以凭借分享功能将短视频作品分享到微博、朋友圈、微信群等实现多平台、多群体间传播。另一方面,不同受众可以通过评论等方式进行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相较于以往对大学生单向性的教育,增加了双向交流的渠道,凭借反馈机制不断改善和提高工作水平,此外更能够激发全社会共同思考和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博采众长,促进形成学、社、家、校融为一体的教育合力。

三、高校借助短视频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短视频平台缺乏规范,不良价值观横行。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约束以及平台自身监管力度不足等原因,平台上低俗、奢靡、虚假类作品泛滥。部分用户制作的宣扬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的短视频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给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向价值观带来冲击。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极易受视频影响,将精力放在追求物质上,忽略了充实精神世界,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价值引领。更严重的是,还有部分用户在犯罪边缘打“球”,暴力、谣言、危害公共安全等类型作品,大学生追求新奇、刺激又欠缺辨别力,易模仿而走上犯罪道路。此外,目前短视频平台缺乏强有力的“反沉迷系统”,在严重泛娱乐化的短视频平台环境下[3],学生缺乏自我约束的意识,沉迷于花费大量时间用于刷看短视频,影响正常的学习和休息,对于具有较强的体系性、政治性、理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二)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助长从众心理。短视频平台抓住了用户求关注、博出名的心理,大量用户对“爆款”短视频进行盲目复制与模仿,以期自己成为下一个“网红”,往往有大量作品都有相似的场景、音乐和情节,内容大同小异。大量同质化作品的批量产出和传播,使得带有错误思潮的不良短视频作品进入大学生视野的概率也随之增大。在长时间反复的强化洗脑下,大学生原本健康积极的思想观念逐渐被侵蚀,在无意识中接受错误的思潮,严重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而一旦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后期就难以进行修正,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同时,盲目模仿的乱象背后,是大学生逐渐习惯于不加判断的从众心理隐患。从众心理的加深和蔓延使得原本富有想法和创造力的大学生群体变得思维封闭,缺乏创新,且使得大学生在日常面对问题时,只需简单“站队”,忽视深入而系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事物的认知存在片面性。(三)高校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引领意识。网络作为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阵地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据研究显示,抖音平台上有85%的用户为24岁以下的青少年[4]。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短视频平台这一重要网络育人阵地的重视程度不高。许多高校对于网络文化育人的理念比较保守,倾向于使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较为单一、单向。许多高校对短视频平台存在偏见,不能充分认识到短视频平台具有的优势,认为其娱乐性大的特点难以用来开展教育,不愿开通官方账号,而能与短视频平台建立合作机制的高校更是寥寥无几,错失了主动探索以短视频平台为抓手,抢占新型网络育人阵地进行思想引领的先机。目前,高校一方面生产的短视频作品质量不高,同时兼备趣味和思想深度,能够“寓教于乐”的优秀作品较少。另一方面,高校忽视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能动性,挖掘和培养具有榜样引领作用的“校园网红”的意识不足。

四、高校借助短视频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多方合力监管,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首先,短视频平台鱼龙混杂的复杂环境需要政府、平台和高校的多方合力参与,将错误思潮扼杀在萌芽阶段。政府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短视频平台的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短视频平台应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做好短视频的“把关人”,加大人工审核和技术监测的投入,严格审查,及时拦截并删除违规违法作品,避免错误思潮的快速传播扩散。其次,平台应着力实行视频和转发实名制,有效约束用户行为的同时,更方便对违规用户予以封号和追责。高校也应该引入大数据技术,监管校园网络,探索与短视频平台共同开发和完善“防沉迷系统”,对于过度沉迷刷看短视频的学生予以提醒和强制退出,保证学生的健康身心。最后,高校应及时更新高校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对于和传播不良视频的学生予以处理,情节严重者及时上报给有关职能部门。(二)善用互动机制,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用线下集中讲授的方式,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学生参与度不高。新时代的大学生不满足于传统思政教育过程中局限于提问环节和课间的交流,他们对于表达自己观点、寻求思想碰撞的需求强烈,而短视频平台的评论功能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搭建了桥梁,学生可以在短视频作品下提问和反馈,教师能方便地进行点对点回复,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因此,教师需有效利用互动功能,充分使用好教师的碎片化时间多查看、多回复,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可能引发不良影响的苗头性言论及时作出回复和解释,避免引发群体性网络舆情,同时也需根据得到的反馈,采纳和吸收合理建议,及时改进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实现由师生为主体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思政教育模式转变,拓宽辐射面,切实提升育人效果。(三)重视内容设计,改进价值渗透的方式。短视频制作简单、即时,有效弥补了传统思政教育时效性差的缺点,高校应利用这一优势,结合大学生时下讨论的热点话题制作相关思政教育短视频,及时跟进并开展教育和解读。短视频可以多次录制,碎片化生产,它的容错率高,显著减轻了思政教师担心出现疏漏的心理压力。基于此,高校更应注重思政短视频的系统性和理论深度,择优,在课下延伸因课时限制而无法涵盖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高校在内容创作上应注重设计,输出正确的价值观,相较于直白的说教,高校可以通过录制情景短剧、魔性洗脑片等受大学生喜爱的短视频类型,将科学思想、传统文化、助人为乐、爱国主义等正能量融入到内容中去,以“接地气”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关注思政教育作品,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吸引实现正确价值观的渗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四)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合力育人的意识。高校应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思政教育新媒介,把握育人的主动权。一方面,高校应加强专门的思政短视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集中培训、举办专项比赛等方式,坚定思政教师自身的政治立场,践行和弘扬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不断提高思政教师的专业技能,制作出迎合大学生思维方式且寓教于乐的思政教育优秀作品。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学生队伍的建设,挖掘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同辈示范作用的“校园网红”。

选拔和培养处于相同群体的大学生网红,可以使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利于传递正确价值观,从而引发正向学习和模仿,充分调动普通大学生的积极性。另外,高校需积极整合短视频平台、主流媒体和优质偶像的优势,合作制作“爆款”视频,利用庞大的粉丝量和影响力以及平台的推送力度,发挥出更佳的思政短视频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袁颢月.我国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创新研究——以抖音,快手和梨视频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009(007):60-61.

[3]万可歆.新“娱乐至死”:短视频“泛娱乐化”现象的探究[J].新丝路,2018(8):132-133.

[4]畅军亮.短视频APP推动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特点及其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9(004):81-84.

作者:吴夏雷 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思政教育研究 下一篇:化工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