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2-12-28 09:16:30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调研报告

今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升一产、壮大二产、突破三产,增强经济竞争实力,促进协调和谐发展”的全县总体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我乡的产业结构调整。为继续壮大我乡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我乡深入村寨,对村民的生产生活现状进行了解,为拟定我乡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一步的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东南部,处于线上,距县城46公里,距成都243公里。乡下辖8个行政村,14个村民小组,共有869户3261人,其中劳动力2135人。乡幅员面积5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350亩,其中河坝地区耕地361亩,高半山地区耕地1989亩。截止2013年,全乡农民总收入1858万元,人均收入5697元。乡是县劳务输出大乡,全乡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2035人,占全乡总人口62.4%,还有部分老人、小孩随家属长期在外居住,常年在家居住的仅有300余人左右,仅占全乡综合人的9.8%。

二、产业结构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努力工作下,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我乡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基本实现了群众增收。

(一)种植业。目前全乡种植业的主要代表是村220亩中华寿桃基地,基本实现了年产量200吨,实现增收60万元。其次是部分村民在政府的引导下,自发种植甜樱桃、早实核桃、清脆李等经济林木,在高半山种植道地中药材,但是规模较小,无法形成集约型产业经济。

(二)养殖业。我乡大养殖业上的发展主要以政府引导、群众散养为主。目前在全乡范围内发展有山羊、黄牛、生猪、鸡、鸭、中蜂等养殖。

(三)其他产业。由于我乡资源较为贫乏,无法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旅游产业,导致在其他产业的发展上形成了空白。

三、产业结构发展面临的困难

虽然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乡党委、政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但取得的成效仍不明显,主要存在着以下困难。

(一)劳动力大量流失。我乡群众外出务工经商的人数达到2035人,常年留守在家的仅有300余人左右,其中还不乏有老人、儿童,在家的劳动力仅有100余人。劳动力的大量流失,造成了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劳动力不足的窘境。

(二)缺乏专业指导。我乡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严重的缺乏专业技术的指导,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专业知识匮乏,导致种、养殖业都面临着严重的困境。

(三)没有形成良性的产销模式。由于全乡的种、养殖业都是村民自发的散养散种,无法形成规模,在产品的销售上难以形成合力,无法形成良好的产销模式。

(四)耕地资源贫乏。我乡现有耕地仅有2350亩,仅占全乡幅员面积的3.15%,且大部分分布在平均海拔为2500米的高半山地区。我乡的土地贫瘠,加之气候较为恶劣,导致产业结构发展受到限制。

(五)政府引导力度缺乏。由于我乡劳务输出大,耕地面积小,气候条件差等因素,政府有心在辖区内大规模的发展种、养殖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导致政府在引导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的信心缺乏。

四、应对措施

为切实改善我乡的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模式,我乡党委、政府加大工作力度,落实措施,力争让群众增收的效果显著。

(一)加大宣传,争取劳动力返乡创业。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当中,大力宣传我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动态。向县委、县政府请示给予返乡创业的群众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大力宣传,增强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创业的信心。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整稳步推进,基本实现了每个村寨的通村公路硬化。为了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营造良好的环境,继续加大在灌溉设施、人居环境上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强化技术引进。积极与县级相关部门协调,在群众中大力开展种、养殖业的专业技术培训,创造条件带领群众到农业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实地参观、学习,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四)整合现有资源,形成规模化产业。目前全乡范围内主要以群众自发的散养散种为主,应积极整合现有的种、养殖资源,以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的形式形成集约化生产运作,既便于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又能形成规模性种养殖。

(五)优化产销模式。在形成规划化种养殖的同时,要大力拓展销售渠道,时刻掌握都江堰、成都等地的市场信息,将产品推出全州,再图发展,确保形成“产的出,销得好”的良性产销模式。

(六)加大政府的引导力度。政府要继续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落实工作措施克服多方面的限制因素。确保我乡的产业结构调整能促使群众增收的成效显著提升。

上一篇:镇创建“四好村”工作自查报告 下一篇:全乡人大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