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之唱

时间:2022-10-30 10:43:48

中西合璧之唱

在人们的印象中,唱民歌的人是唱不了美声的,而唱美声的人也唱不了民歌,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是在吴碧霞身上,我们看到的却是二者完美的融合。

从一开始演唱民歌的小姑娘到现在跨民族、美声两大唱法,是中国首位集中国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于一身并获得最高国际奖项的歌唱家。

吴碧霞以中国民族唱法在1996年全国声乐比赛中荣获一等奖,1997年荣获国际青年艺术节一等奖。研究生学习期间,吴碧霞于2000年在第一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同年在西班牙毕尔巴鄂国际声乐比赛获得第一名,后又在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的声乐比赛中获得第二名。作为中国声乐界第一个民族和美声相容的双主科研究生,中国第一位巡演东西方举办30场音乐会的“夜莺”,以夜莺的响亮名字屹立于国际声乐舞台上。近年来,她发行了7张个人专辑,并获得第四届中国金唱片奖、中国金碟奖、中国轻音乐学会最佳美声专辑及最佳民族歌专辑奖。她撰写的声乐论文《论“鱼”和“熊掌”能否“兼得”――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观念和思维方法》提出:一个人的歌唱机能完全具有足够的张力容纳中西方的声乐艺术,最重要的是这个人从主观上必须具有开放的歌唱观念和灵活的思维方法。吴碧霞多次强调,艺术方法只是工具,不是对表演的约束,亦步亦趋将扼杀艺术最迷人的部分――创造性和想象力。

她的声音不但出奇清澈,如水晶般纯净,充满弹性,强弱、高低转换流畅自如,了无痕迹,而且在演唱花腔段落时游刃有余、完美无痕。更难得的是,她的演唱技巧高超没有丝毫炫耀,更注重以真挚饱满的感情打动听众。

一、鱼和熊掌可兼得

很多人都认为唱花腔的唱不了民歌,学民族唱法的驾驭不了美声,吴碧霞以深厚的功力和演唱技巧,打破了声乐领域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很多人认为,民族唱法和美声南辕北辙。吴碧霞则表示,它们只有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区别,“不可跨越”更多的是人们认识上的问题。

吴碧霞提出借用“鱼”与“熊掌”代指中西方声乐艺术,两者被普遍认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完整体现。吴碧霞带着困惑和问题开始歌唱实践。这一实验性的学业完成得非常顺利,她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人体的歌唱机能有很大的适应性,能适应两种不同的唱法。结果找到了第一个答案:中西方的声乐艺术的确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一个人的歌唱机能完全具有足够的张力容纳,最重要的是这个人从主观上必须具有开放的歌唱观念和灵活的思维方法。

一个歌唱家能够演唱民族歌曲在国内获得大奖,又能以西洋歌剧咏叹调获得国际比赛的大奖,这在国内歌唱界是不多见的。

吴碧霞的歌剧艺术表演也是备受赞赏的。中国人讲究含蓄、内敛,要演唱西方歌剧往往是在演唱技巧上达到了,但却缺少表演。吴碧霞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吴碧霞把演唱时内心的感受全溢在了脸上,尤其是一双传神的眼睛表达的每个准确的细节。声音自然,高音清脆响亮,完美的技巧使得声音轻松自如、游刃有余、了无痕迹。

二、“中西合璧”之唱的背景及演唱

“中西合璧”一词最早出现于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中,比喻中国和外国的好东西合到一块。而吴碧霞的演唱已经证明了“鱼和熊掌”完全可以兼得。很多媒体、杂志将“中西合璧”一词用在她的演唱上。

吴碧霞集中国传统歌唱和欧洲传统歌唱于一身,获得了国内和国际比赛的一系列大奖,得到了国内外声乐界的认可,并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学习声乐的人们都清楚,中国的民族声乐与西方的美声各属不同起源的音乐体系,因此在演唱方法、表演观念和审美风格上都有较大的差异。但她却在2003年9月5日和9日分别成功举办了一中、一外两场风格完全不同的音乐会,两场音乐会作品从语言、作品时代和民族地域跨度等角度来看都对演唱者有着极大的挑战,这在我国音乐舞台上是绝无仅有的事,同时产生的艺术效果得到了声乐界高度的评价,引起了国内声乐界的争议,还引发了一系列声乐界对“吴碧霞现象”的讨论。

吴碧霞之所以成功,她的精髓就是要把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作品,无论是哪个地方、哪种风格的作品都通过科学的发声、优美的声音以及她本身忘我投入的艺术状态传递出来,她的演唱体现出来的是“人歌合一”的艺术境界。歌唱的方法无所谓西方古典、中国民族,还是当代流行,“最能打动人的就是最好的”。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回到自然、自由的歌唱状态中,艺术才能以情动人”,吴碧霞由此做到了很多人觉得不可能的事:无论民歌还是美声,“唱什么像什么”。

吴碧霞从小就对中国的戏曲表演耳濡目染,在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对传统戏曲中的“手、眼、身、法、步”技巧的借鉴,使她的表演呈现出别样的民族风味。她演唱的《好花红》民歌专辑中,声音婉转自然、形象生动、活泼,民歌韵味浓郁、纯正。如果说吴碧霞是“中西合璧的夜莺”,那么在这个专辑中吴碧霞演唱的民歌跨越我国十几个省份,同一省份中又有不同地区的多风格的演唱,这样的跨越是非常困难的。

吴碧霞认为,对于一个中国声乐家来说,“就算你接受了大量的西方音乐文化教育,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进音乐创作,你都会在音乐中自然地含有中国民族的音乐风格和精神气质,这时如果再加上你的个人经历、知识背景和个性、趣味,就必然会使你的创造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特色。”那么,“对于一个歌唱家来说,必须要兼收并蓄理解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对于西洋美声和中国民族声乐来说,只有充分理解了其美感和内涵,才可能达到充分的运用。作为一名中国艺术家来说,其身上的价值不仅只体现在对两种声乐形态的跨界,还更应该是一个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从这个角度来看,吴碧霞的美声作品的演唱必然带有中国风格、中国元素。从吴碧霞一系列的音乐会实践中可以看到,她把所谓“中西合璧”的技巧已经完全运用到各个作品中,又完全不失中国韵味。所以她在演唱民族歌曲和西洋美声作品时都显得原汁原味而又有个人的风格特点。

三、“中西合璧”的意义

吴碧霞既能演唱民族声乐作品又能演唱美声歌曲,并在这两种唱法中都取得不俗的成绩,所以被媒体、艺术界称为“中西合璧的夜莺”。

类似这样的跨界还出现在器乐、舞蹈、文学等艺术上,如:马友友的演奏风格、林语堂的双文写作、女子十二乐坊的商业路线等等。

这里要提到一个话题。身材小巧玲珑的吴碧霞曾说:“我最大的障碍,就是我的个头,这是我从事这个行业最大的不足。”所以她一直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摸索出自己与众不同、独特的道路。有一个时期,大部分人认为她的形象是不适合从事艺术的。当她真正做到出类拔萃、几乎完美的境界时,原来认为是障碍的一切都忽略了,无论内在和外在,一旦被接受和喜欢,完美无缺的声音、娇小可爱的形象,非常好地成了人们喜爱的个人风格特点了。

在多元文化的今天看来,吴碧霞的“中西合璧”之路,个人而言只是她声乐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新的选择,但立足于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与西方声乐理念的融合,做到了对传统的扬弃,还涌现出新的生命力。这不是“土”“洋”拼贴,而是文化艺术形式的整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形成新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形成新的审美观念。吴碧霞对声乐艺术的探索,引起了学习声乐的人们对民族声乐和西洋美声的再认知、再探讨,随着这种多元的跨界艺术形式的良性发展,中华民族的声乐文化必将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胡眺.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吴碧霞歌唱艺术个案析.上海音乐学院.

[2]施敏.由“吴碧霞现象”引起的思考.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科学社会版,2004-02.

[3]荣蓉.从多元音乐文化视角透视吴碧霞演唱的“中西合璧”.科教文汇,2007-11.

[4]建明,郭丹,王南海.“夜莺”吴碧霞的今天与昨天.海内海外,2007(4).

(作者单位 武警上海政治学院宣传文化教研室)

上一篇:谈高师声乐学科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与评价模式 下一篇:将情感教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