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情感教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

时间:2022-10-18 11:44:20

将情感教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

摘情感是指人在活动中对待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总是与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生活经历、自我素养及不同的需求密切相关,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情感的诱发往往与人接受外来事物的刺激有直接关系,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都可能引起对感觉器官的刺激作用。于是,人就产生了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反应,对待音乐的态度也是如此。

音乐是最富有感情的艺术,是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的艺术。在教学活动中,音乐情感心理覆盖了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强调对音乐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并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注意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要求。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情感教育对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及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本质上说,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音乐教育,能丰富人的情感,使人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同时,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教育也必须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做到以审美为核心,注重以人为本,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情感渗透。

一、声情并茂,以情感人

在教学实践与日常生活中,我们多少会有这样的经历:某人的演唱,尽管音准、节奏十分准确,无懈可击,但给人的总体感觉却是白开水,淡而无味,无法引起听者的情感共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想,原因固然不少,但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没有很好地解决歌唱中的情感问题。人们都说音乐是门情感的艺术,与器乐曲相比,歌曲的情感除了以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以外,还通过歌词的形式来表现。因而它的情感色彩更加浓郁,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歌唱教学是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及学生的审美活动来感染与教育学生的,假如教师仅仅强调音准、节奏等的技能训练与培养,而忽视了歌唱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那么就缺少了课堂教学中多向的情感交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其结果必然是歌曲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得不到应有的挖掘与提升,所唱的歌曲也肯定会苍白无力,缺乏表现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聆听歌曲,唤起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对歌曲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产生美的体验。例如,我教学生演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曲时,先用课件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优美的旋律,聆听宋祖英甜美的歌声,再运用生动的语言对歌词进行讲解,词作者通过黑板、粉笔、讲台等教师身边之物的描写,热情赞美教师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最后让学生从自己的演唱中进一步体验情感,感受歌曲的内在美。教材里,每首歌曲表达的感情不同,在教学中必须细细揣摩,才能表现出歌曲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又如《黄水谣》这首歌,它描绘了黄河两岸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生活由和平宁静变为背井离乡、四处逃亡的悲惨,但在歌曲的表现时,不能只表现歌曲的悲凉和压抑,而让人感到失望。相反,要在悲痛凄凉中蕴涵着希望与奋斗之情,所以要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演唱,达到情感与演唱的统一。著名音乐评论家李凌在《音乐美学漫笔》中就说过:“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唱歌就是唱情,声音只是工具”,所以可以这样说: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情带声,才能真正做到声情并茂,以情感人。

此外,为了强化歌唱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必须对音乐表现的要素,如歌曲的体裁、结构等作必要的分析与思考,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必不可少的知识,以引发学生健康的、有益于身心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歌唱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更多地自主参与歌曲的处理。那么,歌声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就会更真实、更动人。

二、触景生情,以情育人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节音乐课教师都不能忽视情感效应,能否产生情感效应及其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的情感要靠教师来激发。在课堂上教师自身要有激情,这是呼唤学生情感、实现情感效应的前提。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每首歌曲前都配有朗诵词,我先点名让学生朗诵,大多数学生没有激情,吟诵诗词平淡如水。我选用吕其明的《红旗颂》做背景音乐,在雄浑、庄严的旋律声中,我满怀深情地朗诵《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我抑扬顿挫、时急时缓的语音语调,充满激情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学生们触景生情,在情感共鸣中完成情感渗透,从而理解乐曲情感,迸发出情感的火花。

例如,在学习《绿色的呼唤》这类保护环境的歌曲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放映大自然的美景,配以优美的旋律和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解说,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然后画面转换成展现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动植物死亡的情景,此时教师以低沉、惋惜的声音解说这些现象的成因,让学生的感受产生强烈对比,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由此感到环保对人类、对大自然的重大意义。我曾经选用迈克・杰克逊的《地球之歌》开阔学生视野,影片中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情景,激趣,培育情感。每年都有数不清的节日,我根据不同节日的主题,鉴赏不同情感的音乐作品,开展相应的音乐活动。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情境中,演唱着相应主题的歌曲,加上社会、电视、媒体同样适时的报道和宣传,学生们触景生情,心灵受到巨大的鼓舞和教育。

三、言传身教,以情服人

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情境中的人际关系交往活动。师生双方在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不仅传递着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而且还会自觉不自觉地交流着师生之间的人际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会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来,为学生所觉察、所感受。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也会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表现出来,为教师所感受到。彼此情感会互相影响,相互交流,共同对教学过程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言传身教,以情服人,运用情感进行教学。教师必须注意树立自己的形象,教师的动作、表情、语言甚至着装打扮,都必须注意符合审美要求。如我在上公开课《你是这样的人》时,设计了一个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记录短片,结合欣赏郭兰英流泪演唱《绣金匾》的感人画面,又激情朗诵《,你在哪里》的诗篇,将全国人民对敬爱的的伟大感情和爱戴充分表现出来。整节课中,我饱含着对深情的缅怀,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几度哽咽。学生在我的感染下,充满着对深情的缅怀,他们也热泪盈眶地演唱《你是这样的人》,对一代伟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由此可见,师生情感的好坏直接决定课堂上的心理气氛,这是由情绪的感染功能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否互动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利于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实践证明,在相同条件下,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受课堂心理气氛的影响。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教师的情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主导源点。教师要热爱学生,言传身教,满怀激情地组织课堂教学,并不断鼓励学生探索真理,把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这使学生由衷地崇拜佩服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的向师性就强,能体验到与教师协同一致获得知识的乐趣,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畅通无阻,课堂呈现出和谐气氛。

四、陶冶情操,以情养人

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是最直观的情感体验。音乐教育不仅是单纯的音乐欣赏、教授唱歌,而是要提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它同时具有很强的德育意义,这个意义就在于它能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我在教授《共和国之恋》《红旗飘飘》《中国进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红旗颂》等歌曲时就充分利用这类歌曲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在雄壮、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及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

音乐教育的形式是丰富的、多样的。情感的培养不仅体现在音乐教学之中,还体现在课外音乐活动之中。十几年来,我校组建了器乐队、合唱队和舞蹈队,学生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活动中,锻炼了胆量,展现了自我,培养了艺术技能,提高了艺术修养,尤其是学生除了在艺术造诣上得到不断提高外,在人格修养上也得到了培养,特别是在高尚的情感方面也得到了熏陶。他们学会了关心集体、帮助别人、顾全大局、刻苦训练等优良品质。实践证明,但凡喜爱艺术,经常参加各项艺术活动的学生,大多数性格开朗、思维敏捷、情感丰富、成绩优良,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就是音乐教育成效的有力佐证。

总之,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是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也是美育的目的。在音乐教学中采取多种途径进行情感渗透,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身心受到愉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式思考学习。在音乐教学中实行情感体验教学,有利于进行愉快教学,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变教授式为交流体验式,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感,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人格得到了健全,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2009(10).

[2]中小学音乐教育,2010(6).

[3]科学教育,2010(2).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要: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是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新课标把渗透情感、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放在首位。在音乐教学中最佳的方法就是运用音乐是情感艺术的特点,充分调动教师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启迪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化为自己的心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联想与想象,来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素质,达到美育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体验;情感育人

上一篇:中西合璧之唱 下一篇:例析传送带上物体的运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