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语文享受语文

时间:2022-10-30 10:20:36

感悟语文享受语文

享誉国际足坛的教练米卢的工作原则是:享受足球,享受生活。这一原则使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我虽没创造一个又一个教学奇迹,但我也悟出了语文教学的点滴感想:感悟语文,享受语文。同时我也成了学生们喜欢的老师。

其实,对任何事抱感悟与享受的态度,便能从中找到自信,体味、享受乐趣,就更是一种成功的选择,一种理想的学习境界。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师按预先设计好的程序按部就班,一条条走过来,学生们便没有了灵性与情感,更享受不到欢乐。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让我想到了米卢的“享受原则”,这应是让语文课堂展现智慧与灵性、充满知识与活力的好方法。我已体会到部分的精彩与乐趣。

一、独立感悟,培养自主研读,自主体会的能力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的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语文学科因词语的多义性,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会产生不同理解与表达。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关键在于去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感悟,按如下方法:一边读一边想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人们生活中去看。这样的文章与读者之间就有了共鸣,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读想结合,体验着一种再创者的快乐、自我实现的快乐。学一篇,有一篇新的各式的收获。在我教授《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曾提出两个问题:

1.读课文后,用一个词语描绘皇帝,并说明理由。

2.用一个字概括全文内容。

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有的说这是一个爱美的皇帝,愚蠢的皇帝、受骗的皇帝、虚伪的皇帝等等,并且都能成为自己的评价找出理由。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有的说“衣”、有的说“假”、有的说“骗”等。同学们积极活跃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真的是很精彩的场面,我们的教学不就是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吗?

二、真实交流,注重学生真诚表达

真诚是人的美德,个性是人的魅力。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越来越真诚,越来越灵动。只有真诚表达,才有健康的人格。因此在问题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允许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无论对错,要努力展现课堂交流的具体性;允许学生独树一帜、能与老师争论;允许他们保留看法,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老师,敢于标新立异,鼓励引导那些平时会耍“小聪明”,能使出“雕虫小技”和敢于“吃螃蟹”的学生,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让他们脑子里有东西、有想法,哪怕是不正确的,避免教师的“理解霸权”。老师的讲解是引导学生拓宽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感受力、创造力。注重学生独特体验和感受,尊重学生人格。屠格涅夫说:“紫罗兰的芬芳不会散发到20步以外的地方,要问到它的香气,就应该去接近它。”语言也是这样,教师应让学生走进它、触摸它、感受它、体味它,这样他就会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悟生活,理解他人,从而不断充实、丰富、发展自我。

三、自由选择,重视向上的主体地位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必须真诚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留下充足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首先要尊重学生情感的选择。学生的感情世界是丰富的,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以广阔的情感选择天地,只要是合理的就是正确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也是有趣的,并不一定能理解出对封建教育制度的厌恶与不满,教师不必担心“节外生枝”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要善于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情感。其次是尊重学生学法的选择。学生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应给予支持、点拨。最后要尊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学语文重在积累、重在习得,尊重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等对学习内容进行的选择,让他们在独立自主的选择中培养主体精神。

四、学科互动融合,展示灵动教学

各学科间应相互联系,让其他学科有益的东西融入课堂,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驱力,学生往往根据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体验和感悟中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如教学《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在课的结尾,我设计了拓展写作:听音乐《秋日的私语》,让学生从音乐中感悟秋天的景色,然后展开想象记录下来并交流,片段写作很有新意,课后的星期天作业,还布置了师生共同仿写此文,题目为《你一定会看见的》。作业要有明确的、有意义的主题思想,同学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且作业完成的质量很高。我体会到融入了新型教学手段的课堂是开放灵动的课堂,满足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使他们体会到学习到知识的快乐与不经意,享受到其中的轻松与意义。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崭新的、丰富多彩的。它应该让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眼睛去观察,用灵敏的耳朵去倾听,用个性的大脑去思考,用富有灵气的心灵去感悟,体味学习语文的快乐,真心享受学习语文的别样幸福。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3-18

上一篇:关于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