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结构比较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2-10-30 09:28:45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结构比较及对策建议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盈利快速增长的同时,存在着收入来源单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1年间的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从不类型商业银行角度,对盈利结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盈利结构多元化对我国大中型商业银行效益和风险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从制度和银行实践两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结构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结构;改革方向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7-0050-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7.12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结构问题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商业银行盈利结构问题研究较多,但大部分是从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某个角度出发,且专注于对收入结构整体性进行研究,其文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国际比较的方法进行定性研究。早期研究主要以对比分析——分析根源——提出改革的对策建议为模式进行分析。江西省城市金融学会课题组(2005)、何勇(2006)对比中外商业银行的差异,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内外因素以及面临的制度障碍,阐述我国银行业扩大非利息收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2]。王婷(2007)指出中美两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差异主要由银行资产结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与金融管制等原因导致[3]。赫国胜(2007)研究发现,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非利息收入业务方面主要存在业务品种少,业务深度不够;收入总量不大,利润贡献小;经营水平落后,管理模式不成熟;人员素质差,人才培养滞后等问题[4]。二是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开展定量研究。随着计量方法的广泛运用,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运用计量方法研究收入结构与银行绩效、风险之间的关系,另外还引入非利息收入这一变量来检验经营业务的多元化是否能提高银行绩效。王菁(2009)以我国13家商业银行1990—2007年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银行收益效益分解发现,我国银行收入结构转型具有两面性:非利息收入的增加确实带来了收益,但是多样化的收入结构可能因为非利息收入的较大波动而抵消收益[5]。刘畅(2009)选取1998—2007年的银行数据,使用个体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关于非利息收入与盈利能力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对于国有银行来说,非利息收入占比与利润率水平呈现正向关系;对于股份制银行来说,由于非利息收入的提高引发了营业费用的更大幅度的增加,从而盈利水平出现了下降[6]。金天(2011)选取中国50家商业银行2006—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银行多样化经营确实能够带来有利的影响,但是这种有利的影响会随着非利息收入占比的过分增大而减小[7]。

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1年间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从改善宏观环境的角度提出了优化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的方向,同时针对发展程度不同的商业银行,提出了改善其盈利结构的区别化措施。

二、商业银行盈利结构多元化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一)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本文借鉴Stiroh和Rumble(2006)以及Mercieca(2006)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选取衡量银行收入多样化程度的指标DIV(赫尔芬达-赫希曼(HHI)指数的适当变形)、非利息收入占比WNON、衡量银行经营收益的指标ROE(净资产收益率)与经营风险的指标Z-score①构造如下两个回归方程:

ROEi,t = β0 + β1 * DIVi,t + β2 * WNONi,t + εi,t (1)

Z-scorei,t=β0 + β1*DIVi,t + β2*WNONi,+ εi,t (2)

本文所使用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资讯以及各家银行2007—2011年年报公布的财务数据。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代表性,本文选取16家上市银行(其中包括5家国有商业银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3家城市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同时为了确保模型具有足够的自由度,将样本银行分为5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11家银行两组。利用16家商业银行2007—2011年的面板数据(非平衡),分别对银行业盈利结构多元化、非利息收入占比和银行经营收益和经营风险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二)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通过对样本银行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见表1)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从银行经营效益的指标(ROA)看,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的平均值要高于其他11家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国有商业银行ROA的标准差明显要小于其他商业银行,说明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盈利稳定性都要强于其他商业银行。第二,从银行经营风险的指标(Z-score)看,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Z-score指标值要高于11家其他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Z-score指标的标准差方面也要小于其他11家银行,也说明了国有商业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要强于其他中小型商业银行。第三,从经营多元化指标(DIV)看,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DIV的指标平均值要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该指标值的标准差也要小于其他商业银行,说明国有商业银行的多样化程度要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的多样化程度最高,工商银行次之,农业银行最低,商业银行盈利多元化程度和银行自身的规模和经营战略有关。第四,从非利息收入占比(Wnon)情况看,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平均水平要明显高于其他商业银行,这也说明了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多样化程度要高于其他类型商业银行。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结构问题实证结果分析

(一)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16家上市银行2007—2011年年报数据建立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Eviews6.0对回归方程(1)和(2)进行估计。估计过程中,本文使用变截距的固定效应模型,同时,为了消除由于截面数据引起的异方差问题,模型采用横截面加权(Cross-section weights)进行估计,回归结果见表2。

对于全部银行的回归结果显示:对于回归方程(1)而言,多元化经营(DIV)与银行收益显著负相关,多元化指标每上升一单位,ROE下降0.3679个单位;非利息收入占比(Wnon)与ROE显著正相关,非利息收入占比每提高一个百分点,ROE上升0.5949个单位。对于回归方程(2),在10%的置信水平下,多元化指标(DIV)与Z-score负相关,非利息收入占比(Wnon)与Z-score正相关。即说明从当前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情况来看,多元化经营在提高银行收益和抗风险能力上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相反,多元化经营可能会在短期内会降低银行的收益和抗风险能力。主要原因是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新开展的主要还是一些低附加值业务,前期成本高,导致对银行整体盈利性的贡献度较小。但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确实可以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两组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后发现,多样化经营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收益均具有正的相关关系,而且国有商业银行的系数要大于其他商业银行的系数(0.4009>0.3620)。非利息收入占比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收益均存在负相关关系,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收益的弱化程度要小于其他商业银行(0.2089

(二)结论与启示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两种类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发展程度、发展战略、可利用资源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多样化经营和非利息收入占比提高对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效应也存在很大差别。相对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大,战略投资者实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强,加之近年来我国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取得了较快发展,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较小,业务多元化发展刚刚起步。因此,对于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改善盈利结构不在于盲目扩大非利息收入占比,而是要逐步调整非利息收入的结构;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则要继续扩大非利息收入的比重,更要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注重特色经营。

四、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银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尤其是在拓展新业务的过程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从防范风险的角度考虑,我国应尽快建立符合市场化改革要求的存款保险制度,维护银行稳健经营和金融稳定。只有在确保银行经营安全性的前提下,商业银行才敢于改变传统的盈利结构模式,进行业务创新。当前,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也已经基本成熟,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为商业银行改善盈利结构和加快业务转型提供重要保障。

(二)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障银行经营风险的基础上,我国应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尽快建立起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的调控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功能作用,实现资金价格对市场资金的有效引导,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商业银行加快业务转型,改变商业银行单纯的依靠存贷利差的盈利结构。

(三)完善社会融资多元化体系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结构模式的弊端,一方面,需要完善我国的社会融资体系,丰富社会融资工具和产品,逐步形成发达和完善的社会融资体系。运用好股票、债券和票据等融资工具,提高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减少企业对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的高度依赖。这样才有利于商业银行转变盲目扩长信贷资产的经营思路,促进商业银行创新产品和服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放宽银行注入的门槛,引入民间资本,加快发展私人银行,增强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

(四)逐步实现经营体制的转变

从银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看,大都经历了一个“分散—集中—分散”的业务转换过程。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较大变化,银行业内的竞争程度不断加大,压缩了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空间。从商业银行内部来讲,要顺应环境变化,加快业务转型的步伐。另外,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发展的现状看,部分业务已经开始尝试突破分业经营体制的限制,多元化经营的内在需求逐步显现。从监管层面讲,我国应该坚持适度监管的原则,制定一套顺应经营环境变化,即从“宽松—加强监管—逐步放松管制”的监管体系,逐步实现银行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体制的过渡。 (五)商业银行应实行差别化经营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发展程度、发展战略、可利用资源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从而具有比较优势。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大,国际化程度较高;而股份制银行虽然成立时间短,资产规模小,但也具有更加灵活的经营机制。因此,商业银行应实行差别化经营。一方面,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规模和网络优势,加快实现由依靠传统利息收入到盈利多元化发展的转变,加快发展非利息收入,要调整业务结构,逐渐将重心由经营低附加值业务转向发展高端业务(如投资银行业务)。另一方面,股份制银行则应巩固当前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大力发展针对个人和中小微企业的零售业务;在拓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优先选择开展资本消耗较少的、资产管理、财务顾问等业务,重点经营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形成品牌效应。

(六)制定市场化的业务定价体系

近期,国内多家外资银行决定取消部分中间业务(如异地取款,跨行取款等)的收费,这对我国过商业银行势必造成巨大的冲击,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也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大趋势,依靠中间业务高收费的盈利模式必将不能持续。我国商业银行应及时转变经营理念,逐步完善业务定价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信息化时代,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大都是“生活必需品”,同时也是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因此在业务定价上,业务拓展初期可以通过适度收费来覆盖初期拓展成本,业务发展壮大后,商业银行更多的应该通过提高业务技术含量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实现从价格优势向技术优势的转变,采取符合市场化发展的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城市金融学会课题组.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改造[J].金融论坛,2005(1).

[2]何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结构转型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6(2).

[3]王婷.中美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分析[J].银行家,2007(9).

[4]赫国盛.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创新的对策[J].中国金融,2007(1).

[5]王菁.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收益评价[J].当代财经.2009(5).

[6]刘畅.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9.

[7]金天.中美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

上一篇:海南省典当行的业务特点及市场定位思考 下一篇: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物价传递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