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新思考

时间:2022-10-30 08:51:13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新思考

摘要:新课改下,创新教学已成为深化初中化学教育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初中化学教学现状,立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从激发学生“问”的兴趣、深刻剖析概念、开展趣味教学、突出学生的体验性等方面,阐述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创新的若干思考。本文旨在强化初中化学教学的认识,并为今后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97-02

一、前言

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开展。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是深化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教学创新要立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整合课程特点,实现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问”的兴趣、开展趣味教学、突出学生的体验性,都是践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现。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如何在新课改下,实现化学教学改革创新,做了如下阐述。

二、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

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交流的过程,激发学生“问”的兴趣,是提高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产生“困惑”或“疑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发展特点以及课程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乐”中学,探索和发现化学的奥妙。例如,在“燃烧的条件”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启发、探究、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设计演示实验,并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课件,以更好地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这种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灌溉式教学的弊端。同时,学生形成学习的兴趣,是主动学的前提条件,在兴趣的激励下,更能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徜徉知识的海洋。

三、深刻剖析概念,加深理解与运用

初中化学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深刻剖析概念,是加深学生理解与运用的关键。在初中化学课程中,一些概念的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学生在理解上非常吃力。这时,教师就要深入讲析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例如,“溶解度”是初中化学的难点,也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之一。课本中关于溶解度的定义较长,且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抓住定义的四个要点,剖析溶解度:(1)强调“一定温度条件下”;(2)“100g”是溶剂的量;(3)“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4)基于上述条件下,溶质所溶解的溶质量。这样就可以较好把握定义,并熟练运用。其实,学生学习吃力、乏味,很大程度上是不理解知识点,在不懂的学习状态下,势必影响学习的兴趣。这种强调概念深刻剖析的教学形态,可以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进而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素养。

四、开展趣味教学,强化知识浓缩

中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开展趣味教学,不仅迎合了学生的个性需求,而且适合新课改下教学形态的创新。通过趣味教学,可以改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起师生良好互动的教学关系。例如,在化学反应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知识内容,教师可以针对各自的内涵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学生的识记与理解。化合反应:多变一;催化剂:一尘不变;分解反应:一变多。这种简单明了的内涵特征概括,不仅抓住了要点,而且便于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而在化学符号的教学中,教师应采取趣味教学的方法开展教学。因为学生刚接触到化学,对化学符号充满了好奇,教师通过形象的比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如,硫(S):“S”形的小河,在欢快的“硫”淌。在初学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学生经常出现忘记配平、气体符号等内容。教师为强化学生书写规范,可提醒在书写时“一定要左顾右盼、切勿闯红灯”。形象而贴切的温馨提醒,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五、突出学生的体验性,强化学习的真实感受

1.实验教学贴近生活,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枯燥的教学无法构建良好的教学情感,学生与化学课程缺乏亲近感,进而在学习中,表现出厌倦甚至不喜欢的学习态度。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重要部分,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化学情感的任务,而且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实验要素源于生活,这就强调教学要贴近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体验,来理解实验的形成要素。例如,在“燃烧条件”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抓住“燃烧”的生活性。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实验进行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开水中白磷、试管中白磷和试管中的红磷燃烧现象的对比;用试管罩在水中的白磷上方及对试管中红磷加热的现象再对比,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得出: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两个结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也可以清晰的感知到这两个结论的存在性,也便于理解和接受。

2.开展家庭小实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初中化学实验相对比较简单,开展家庭小实验,不仅可以拓展课堂实验教学,而且可以强化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进而产生探究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都能接触到化学,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化学情感。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放学回家之后,仔细观察家中的热水瓶内壁,并针对实际的观察情况,利用所学知识开展家庭小实验,利用“食用醋”去除热水瓶内壁的“污垢”。学生可以亲手制作一些简易的净水装置,利用木炭、小石子、布条、饮料瓶,对家中洗完菜的水进行净化,验证自己净水装置的净水效果,从中发现化学实验的魅力。

3.拓展学生思想,善于从实验发现问题。化学作为一门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在亲身体验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思考,而非拘囿于教材。其实,在实际的化学实验中,学生可以发现诸多的“意外”,这些“意外”是教材内容中没有提及的。例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但是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取的氧气是有“味”的。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置于试管中加热,闻氧气的气味,学生可以闻到有类似于氯气的刺激性气味。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氧气有“味”了呢?学生就可以展开思考,并与教师一起探究。于是,教师把氧气用蒸馏水洗涤,然后在蒸馏水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不溶。针对这一实验现象,学生就可以知道,在氧气的制作实验中可能伴随着副反应,进而可能产生一些与教材叙述不符的事实。这种立足教材,从实际实验发现问题的实验教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六、结束语

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强调教学的“动”与“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学的“动”,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生活小实验中,体会化学实验的魅力。而教学的“静”,在于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这是学生扎实学习,培养良好化学素养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充分突出“动”与“静”的结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而更好地迎合新课改。

参考文献:

[1]周玉莲.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0,(03).

[2]郭利红.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3]邢淑丽.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有效性教学探究[J].时代教育,2013,(01).

[4]杨再彪.刍议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教学[J].新课程,2013,(05).

作者简介:何金火(1983—),男,莆田,本科,中学二级,主要研究方向:化学教育。

上一篇: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在赣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价值探... 下一篇:在多边互动中提升语文课堂表演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