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动态生成激发课堂活力

时间:2022-06-21 03:09:21

关注动态生成激发课堂活力

摘要: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将课堂教学走向动态生成,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生物课堂充满活力。笔者认为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动态生成的前提;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探究是动态生成的基础;弹性预设,把握生成点是动态生成的关键;积极运用激励评价是动态生成的保证。

关键词:生物课堂;动态生成;互动

中图分类号:G433.91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86-02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动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订的要求。”[1]生成性是新课程理念之一。[2]动态生成就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将课堂教学走向动态生成,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建构知识。生物学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生活性等特点,为动态生成教学的实践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忽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教学中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给出结果。这样培养的学生欠缺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的能力。

2.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探究。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图省事,把学生探究实验变成教师演示实验或用课件替代直观的实验探究。学生没有真正做实验、观察实验,影响了知识的动态生成。

3.教师强调预设,忽视非预期性生成。探究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往往会根据预先设定的探究步骤按部就班地探究。教学过程成了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

4.教师缺少对学生积极有效的评价,且评价方法单一。

三、探究教学中动态生成的策略

1.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动态生成的前提。(1)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促进师生互动。孟子说:“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具备宽厚扎实的知识储备,教师才能轻松地驾驭教材,多角度预想,促进学生动态生成。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一定能在备课中遇到。只有不断学习提高,才能运用教学机智,解决课堂中的节外生枝。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水平,凭一张大学文凭教一辈子书,而要积极贯彻新课改理念,不断学习提高,才能促进师生互动。(2)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促进生生互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促进课堂动态生成。八年级下册教材中“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探究,在实验前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讨论,学生在生生互动中讨论出比课本上更好的记数方法。如用4种颜色的小纸片,每种颜色25张,让5个学生参与“捕食”,每个学生只要捕食15次,剩下的纸片就刚好是25张,这样组长就不要一一去数了;在添加纸片时,不用每张纸下放3张,只要把每种颜色剩下的张数乘以3后放入,就是增添小纸片的数目。这些都大大减少了计数时间。这种方法后来被推广到其他班的教学中,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2.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探究是动态生成的基础。(1)积极参与。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处于积极主动的良好情绪状态时,85%的潜能都能释放出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探究。如我充分利用学校有小山坡的优势,把“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移到校园后山坡上进行,学生分组抓鼠妇做实验。整堂课所有的学生都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在找鼠妇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鼠妇的生活环境。在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把实验装置放在强光下比放在树荫下实验效果更明显,在强光下鼠妇很快爬向遮光区域,从而提出了实验改进方法。孩子的灵性在自然中得到滋养,自然环境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有效探究。在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如果一个学生在教学中不能动脑思考问题,而只是附和老师和同学的答案,那他永远不会有奇思妙想。引导学生对于实验现象不要只停留在看到结果,要多思考,多问为什么。另外,直观教学在促进学生有效参与上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但近几年,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许多老师喜欢用课件替代演示实验、实物观察、学生实验等,这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在“视觉的形成”课上,用课件演示“凸透镜成像”替代演示实验,课件演示无疑缺少了真实性,缺少立体感,影响了知识的有效生成。

3.弹性预设,把握生成点是动态生成的关键。(1)在问题情境中生成问题。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往往只能被教师设置的问题“追问”,很少有“发问”的权力和机会。这样的教学削弱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后,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在开始阶段,学生的提问的能力相对较弱,提出的问题以疏导性问题为主,有时对问题也表述不清,教师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要有耐心,以鼓励为主。然后应当要求学生学会提出发现型问题。如就“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一现象,大部分学生提出“为什么鼠妇很快就爬走了”的问题,有些同学经过认真观察思考后提出的问题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等,显然后者的思维较深刻,他能注意到影响鼠妇爬走的因素而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更有针对性,也更明确具体。(1)在探究中生成新方法。在探究中有一些实验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我们可积极引导学生生成新方法。在“究竟怎样区分大花生和小花生”探究实验中,学生经讨论提出不仅可照课本中的提示,通过测量花生果实的长轴的长短来探究,还可通过测量两种花生的重量来探究或者通过统计两种花生的花生仁粒数的方法来探究。我们赞成学生尝试用新方法探究。(2)在练习反馈中生成知识。在练习反馈中我们会发现教学中的盲点,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点。如在练习反馈中我们发现学生混淆了“病原体和传染源”、“抗原和抗体”等概念;在学生画的概念图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一些概念名词从属关系的理解较混乱等,我们都及时矫正,促进了学生正确知识和能力的生成。(3)在知识迁移中生成情感、态度、价值感。知识迁移不仅有利于巩固知识性目标,而且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我重视在教学中渗透反映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如介绍心脏、肾脏、角膜的器官移植等,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魅力。在“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教学中,使学生懂得在尘雾飞扬的环境中要戴口罩等方式来保护自己,用科学知识来保护自身健康。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教学中,我将课堂知识拓展延伸,介绍了“闽江口湿地是鸟类的天堂和许多鸟类迁徙的落脚点”等知识后,引导学生讨论“日益减少的湿地面积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威胁”,有效激发了学生保护家乡环境的情感,使环保意识在知识迁移中有效生成。

4.积极、有效的评价是动态生成的保证。(1)积极的评价是引领课堂由预设走向科学生成的保证。恰如其分、积极的评价可以使学生的内心产生无穷的情感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达到以情促智、情智共生的效果。(2)注意多元评价。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动态生成的教学评价,强调多元评价。如何进行多元评价?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注意评价主体多元化。参与评价的人除了教师外,还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作用,能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注意评价内容多维化。不能单独从一个方面去评价学生技能的高低,而应综合各方面内容,如语言表达、实验动手、创新能力、小组协作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多元的评价有助于学生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生成知识。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师生都是课堂的主人。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应积极将教学从“执行教案”走向“动态生成”,赋予课堂更多的真实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安东.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J].江苏教育,2002,(01).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09).

上一篇:创建“研究、合作、汇报”相融合的课程教学模... 下一篇:构建生本高效课堂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