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阅读与说写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30 04:51:59

绘本阅读与说写能力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中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低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是五万字以上”,同时指出“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由此可见,阅读对于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阅读是每个孩子的第二次生命。但低年级的孩子持续性注意差,认识的字又有限,这一特点极大制约了他们的自主阅读,也影响了孩子读写思悟等语文能力的发展,而绘本阅读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

“绘本”又称为“图画书”,是作家、绘本家、画家专为幼儿及低年级儿童创作的图画书。它是由文字和图画合成的一个复合文本,每一页都以图画为主,配有简单的文字解说,形式有趣,符合儿童认知的特点,它有出色的创意、联想,以及幽默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人文精神,深受儿童喜爱。它作为一种图文结合的阅读材料,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也成为低年级孩子阅读经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一、 由读到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孩子们阅读到一个新奇的故事,故事中生动的情节、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以及感动人心的情感,必然会触动孩子的心灵,此时他们急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因而,教师在绘本阅读指导的过程中,就要善于抓住孩子的表达欲望,找准时机指导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说”,以训练口头表达能力。这里的“说”,通常有以下两种。

1. 复述性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指出:“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复述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训练手段。然而,在一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孩子复述的训练,而绘本故事刚好是训练学生复述的最佳载体。

复述性说是指听完绘本故事以后,让学生讲述故事的大概内容。教师讲完绘本故事或学生读完故事后,让学生当堂复述故事,通过这种形式有效训练孩子的记忆、表达能力。除此之外,可要求学生回家以后把故事讲给父母听,这也是练习复述的一种手段。孩子回家讲完故事以后得到父母的夸奖,则更能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因此每次在学校听到的故事也都乐意回去讲给父母听。

2. 归纳性说。归纳能力是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这种能力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反复渗透指导。绘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如果能适时指导学生练习概括,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比如在读完一个故事后,让孩子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讲一讲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为什么。长此以往,学生的概括能力会逐步提高。

二、 由读到写——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绘本图画精美,语言简洁,经常出现重复,而且富有童趣,绘本的这些特质,为学生的写话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当然,依托绘本阅读,培养学生写话能力,仍以学生为本位,以不牺牲学生兴趣、不增加他们的负担为先决条件,鼓励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创作,要求不限。

1. 特色句式仿写。绘本文字简练又富有特色,常安排重复循环有规律的句子。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抓住这些句式,让学生反复练习,从而积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比如《爱吃苹果的鼠小弟》中,就反复出现了“来了一只……摘了一个苹果”这样的句式,《逃家小兔》中的“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的句式,教师就可以根据这样的句式设计仿写练习,让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内化积累。

2. 续写创编故事。好的故事往往能激发读者的思维想象,甚至能激发学生独立创作的欲望。在绘本阅读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根据故事进行续编或者改编。比如读完“女巫温妮”系列中的《冬天的温妮》这本书,就可以设计让学生写写画画自己眼中的冬天。读完《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教师就可以请学生创编鳄鱼第二次来到牙医诊所的故事《鳄鱼不怕 牙医不怕》,甚至可以创编他们第三次相遇时的《鳄鱼乐乐 牙医乐乐》。长此以往,由一个故事走向更多故事,孩子们在读、写、仿、创的过程中思维活跃,既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无穷乐趣,写作能力也逐步提高,教学亦逐步走向深入。

三、 由读到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其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思维的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寻找最佳的切入点进行训练。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寻找合理的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与训练。其中,“猜一猜”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较为常见的训练方式。在绘本阅读教学中,运用猜一猜的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猜大意。很多绘本题目本身就充满童真童趣,也同样吸引人。在孩子开始读故事之前,教者首先可以引导学生看题目猜一猜故事大意。比如读《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就可以让孩子猜猜鳄鱼怕什么,牙医又怕什么,他们俩怎么会碰在了一起。读《逃家小兔》则可以让学生猜猜小兔为什么要逃家,它逃到了什么地方,最后它回来了吗。读《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让孩子猜一猜,谁看起来很好吃,谁喜欢吃呢,他有没有被吃掉呢。然后让孩子看看故事跟自己猜的是否一样。在猜一猜的过程中,不仅学生阅读的兴趣被充分调动,更关键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 猜发展。如果说看题目进行猜想是对整个故事总体把握的话,那么看中间页猜想则是把这一个一个可能累加起来,变成完整的故事。在读《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一文的时候,读完一半,很多动物都已经顺利地摘到苹果时,就可以让孩子猜一猜,还会有谁来了,最后,鼠小弟有没有摘到苹果,他的愿望实现了吗。读《爷爷一定有办法》的时候,当爷爷一次次地用巧手把约瑟的外套变成背心、领带,实现了约瑟一个个愿望的时候,让孩子猜一猜爷爷还有什么办法来满足约瑟的愿望。类似情节的故事还有《小猪变形记》等。在一次次的猜测中,孩子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故事中,乐于参与编撰故事,在猜测中孩子思维活跃,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四、 由读到悟——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优秀的绘本,不仅带给人视觉的享受,更带给人美妙的情感体验。绘本的价值和魅力在于:它没有一句教条,却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没有一丝说理,却能启发孩子的深入思考;没有一点儿喧闹,却能激起孩子的会心大笑。通过主题来引导孩子阅读绘本,让儿童不断地进行着情感的体验,凭借着阅读,使孩子的情感得到了提高和升华。在孩子的世界里,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埋下了影响孩子终身的情感的种子。因而,教师在引导孩子进行绘本阅读的时候,必须引导其感悟人物的内心,初步了解故事的内涵,与故事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1. 悟人物的内心。绘本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形象鲜明,或富有爱心,或充满奇思妙想,或可爱机灵,极富代表性。有一些人物的内心细腻感人,值得细细品味。比如读《活了一万次的猫》这个故事,教者就必须引导学生感受猫内心深处对真爱的渴望。猫经历了一次次生与死,最后它终于学会了爱人,也明白了生命的意义。读《花婆婆》一文,则要引导学生感受花婆婆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花婆婆要把这种美播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美,这种执著让人感动。《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一文,通篇都是两个人物的内心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必须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鳄鱼、牙医的内心世界,在感受到他们内心“怕怕”的感觉后,再演一演,整个故事就更活灵活现,让人忍俊不禁。

2. 悟故事的内涵。每个绘本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读《爱心树》《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爱你》《驴小弟变石头》,让人感受父爱、母爱的伟大。读《我有友情要出租》,感受友谊就在我们身边。读《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感受勇气与坚持。读《我叫霸王龙》《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感受付出真爱与收获真情。另外,读《彩色的乌鸦》《石头汤》《离开蛋壳那一天》等故事,能让人感受到很多人生的哲理。

这样,在阅读把快乐带给儿童的同时,就把无可估量的巨大精神财富带给了他们,就为他们建造起了自由的精神空间与心灵家园。儿童在与绘本进行心灵对话中,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时,必定会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

作者简介: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一小学语文教师。

上一篇:飘在风中的信任 下一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