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问题设计,提高教学实效

时间:2022-08-17 01:59:03

优化问题设计,提高教学实效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提问设计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作用更为重要。教师重视课堂提问,研究课堂提问,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能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重视提问的策略性,设计出高质量、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实现提问的真正有效呢?

一、 有效问题的提出应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知识“活起来”,就必须使教师的教学成为复杂的思考工作,成为获取知识的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出科学有效的问题,这些有效问题的提出要集中在那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题的难易应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让人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令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

设计课堂教学有效问题,教师必须要用心解读文本,深入钻研教材,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在总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要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使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既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有效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有效问题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让学生的思维“跳一跳”后能摘到桃子,让学生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其次,有效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趣味性。对学生而言,教材文本对他们的吸引力往往不够,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非常关键。这就要求教师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建构问题,力求提问新颖,问题形象生动。再次,有效问题的设置还要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最好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不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问题的设置最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就不能让学生产生挑战的欲望;当然也绝不可能让每个问题都是创造性的问题,那样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反而背离了提问的意义。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有效问题的设置要留有余地。“留有余地”,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达到“有效”。

二、 有效问题的提出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认知水平”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完成的,有效问题的提出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学情,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按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则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教师也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提问。所以,课前教师要对学生原有实际水平有充分了解,要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其中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师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要考虑全面,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做好充分的预设。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灵活地设计问题,以不变应万变提出一些疏导性的问题、铺垫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走出思维的困境,真正实现提问的有效性。

三、 有效问题的提出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

人的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是存在差异的,这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建构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基于他们独特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不同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社会处境、生活观点,不同个体对于同一内容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就同一个体而言,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同一个体对同一内容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首先要因人而异,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相关学生。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就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要求,客观地显示优、中、差的层次梯度,特别要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考虑。此外,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到优秀学生,问题要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激发优秀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优秀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效问题的设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地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效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能拨动全班学生思维之弦的课堂提问,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在语言表达处、文本巧妙处、遣词造句处、布局谋篇处精心设计提问,才能真正打造高效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句容市袁巷中心小学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句容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上一篇:阅读教学从“头”开始 下一篇:飘在风中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