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聋生的自理能力

时间:2022-10-30 03:39:26

摘要:聋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因为残疾,受到社会的关注、父母的溺爱和教师的呵护。但是社会、学校和家庭过多的帮助和照顾,往往会使他们降低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本文从培养聋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必要性入手,提出了理性思考和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特殊教育 聋生 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是关系到聋生能否独立生活的基础,是聋生融入社会生活的前提,是残儿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聋生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社会群体,因为残疾,在社会中他们是被照顾的对象,在家里他们是父母的宠儿,在学校他们是特殊学生,社会、家庭和学校往往给予他们生活中过多的帮助、包办甚至替代,这样势必会使他们降低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这就给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如何培养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此,我从自己的特教实践来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考和工作方法,希望对特教工作者有所启迪和借鉴。

《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明确要求:特殊教育学校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卫生习惯,提高学生保护和合理使用自身残存功能的能力。引导、培养聋生的自理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教师要激发、培育聋生自理的动机,尊重、支持他们实现自理的愿望,鼓励、帮助他们实现自理。因此,培养残儿生活自理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那么如何培养聋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呢?

首先,我们要帮助聋生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要让聋生正确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聋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自我控制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聋生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为此,教师应该认真做好日常培训工作,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逐步认识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可以先从细节入手,要吃饭了,问问学生“洗手了没”;看到学生衣服脏了,提醒他去换;周末了提醒学生洗澡洗头等,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温馨的提示,可使孩子很容易接受和学习。随时提醒督促生活中的细节,他们就会慢慢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我班的赵玉,属于聋哑、肢体多重残疾,洗衣洗澡等基本工作不能独立完成,和其他学生也很少交流。于是我从生活细节入手,经常提醒她注意搞好个人卫生,手把手的教她洗衣服。经过多次学习,她不但会自己洗衣服,穿戴也整洁了很多,学生也乐意和她一起学习和玩耍了。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只要善于从生活细节入手,培养残疾学生生活自立意识,学生的自理能力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其次,做到家校联合,提供培养平台。培养聋生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让聋生在学校的学习成果可以在家中得到延伸。家长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在家庭教育中自觉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教育。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己多动手,洗碗、扫地、洗衣服、做饭,慢慢的培养和指导,做的多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家长不能对孩子的自主锻炼行为过多的干涉,不要打击孩子做事的积极性,要多鼓励,多引导。我班有个新学生,上劳动课时经常会不知所措。一次家访,我了解到他平时在家什么活都不用干,全是父母代劳,于是我和他的父母进行了沟通,耐心讲解残疾孩子更要锻炼培养自立能力的重要性,得到了家长的认同与配合。到了第二学期,孩子果然有了显著的变化,生活自理能力明显增强。我们也可以采用“家校联谊卡”和“学生成长记录册”等方式多方面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会有很好的效果。

再次,提供效仿榜样引导学生自觉发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因地制宜教育学生,学生就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这比单纯的说教效果更好。有一次学生打扫校园,我在一旁督导,看到曾静同学有些懒散,就批评了她,课后谈心她说老师不扫地,她也不想扫了。我感受到了孩子眼中的公平,小事不小,后来每次打扫卫生我都会参与,用自己的行为来带动孩子,给他们榜样的力量。我还利用电视、黑板报、讲座、故事会、主题会等,尤其注重给他们讲那些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人和事,引导聋生体验社会生活,培养高尚情操,使他们的自理能力得到巩固和升华。

培养聋生自理能力时,需要遵循四个原则:一是充分相信学生,鼓励他们从小事做起;二是多表扬,少指责,多给学生生活锻炼的机会;三是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四是教师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做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聋校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这是一个长期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只要我们立志于特殊教育,因材施教,多给残儿创造锻炼的机会,那么培养聋生自理能力就会不再艰难,这样才能达到特校“生活育人,育残成才”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贾瑞琴.智障学生生活化教育探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8).

[2]陈敏.多重残疾儿童在生活参与和体验中学习的优势[J].现代特殊教育.2006(Z1).

[3]周海云.盲多重残疾儿童生活自理课程的教学策略.现代特殊教育,2011(Z1).

上一篇:探究高中数学的创新教学方式 下一篇: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