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与检验

时间:2022-10-30 02:52:08

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与检验

内容摘要: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城镇化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其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十报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如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来研究影响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因素。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

引言

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即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因此,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问题尤为重要,而其中重要的是解决有关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问题。

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中国城镇化过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有:

第一,从人口构成看,城镇化率名义上较高,达到52.57%。但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人群中,有大约2亿多农民工。这部分人在城市并不享受完全的社会公共服务,他们没有和城镇居民有同等的社会权益。其生产和生活仍处在很不稳定的状态,收入也比从事相同劳动的其他城市居民要少10%-40%。这部分人占大约有17个百分点。

第二,从空间分布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也是很不平衡的。突出的是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城镇化发展比较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大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城镇的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现在也越来越突出。

第三,从城镇化的形态看,不同规模和层级的规模发展不协调。多数的城市群,如长三角、环渤海、珠江三角洲等城市群的经济实力比较强,但就全国整体来讲,大多数的城市还处于城镇化的初级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小城市,吸纳人口能力还不足,还有很大的潜力未被开发出来。而小城镇的盲目发展不仅过多地占用了非常珍贵的土地资源,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这些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

第四,从要素投入上看,中国过度依赖土地支持的城镇化的持续能力是不强的,或者说已经不可持续。一些地方在以地生财的利益驱动下,导致一些城市盲目地拉大建筑框架,实际上土地的利用十分粗放。简而言之,就是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快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就要推行新型城镇化,即如学者慕海平所言,不仅要有“人口的城镇化”,更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

本文选取五个方面的因素来设计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体系,如表1所示。

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

由于影响中国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因素的单位不同,取值大小悬殊,所以如果选用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得到的回归系数差异将会很大,无法深入研究各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程度,因此在此选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

(二)回归分析

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所示:

R=0.9997 R2=0.9994

AdjustR2=0.9991

F-statistic=4072.32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到,回归系数通过了t检验,方程整体也通过了F检验,而且方程的拟合优度很好(AdjustR2=0.9991),方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很强。

(三)实证结果分析

人均GDP的弹性系数是0.059,说明人均GDP对城镇化率有正向促进作用,人均GDP是描述经济发展的指标,所以这意味着经济发展对城镇化有促进作用,一国的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其城镇化水平也将越高,这是符合发展规律的。

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的弹性系数是0.061,说明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对城镇化率有正向促进作用,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是描述人力资本存量和提高城镇竞争力的潜力的指标,所以这意味着人力资本对城镇化有促进作用,一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大,将会提高城镇竞争力,那么其城镇化水平也将提高。

第三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的弹性系数是0.137,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三产值占总产值比重是描述产业发展的指标,因为第三产业会吸收大量就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所以产业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非常大。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系数是 -0.017,说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城镇化率有反向的抑制作用,人均固定投资是描述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对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影响,由于中国目前投资结构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结构不合理,部分项目盲目投资,过于发展大城市忽略小城镇发展,房地产投资过热等,使得人均固定投资没有起到应有的正向促进作用,反而抑制了城镇化的速度。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弹性系数是 -0.057,说明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率有反向的抑制作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描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的指标,虽然理论上认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动力越大,但是实际上可能由于城镇生活压力大、消费高,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制度上还存在障碍,所以实际数据与理论相违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农业生产水平的弹性系数是0.429,说明农业生产水平对城镇化有较强的正向促进作用,在此是以农业机械动力来表示农业生产水平的,农业机械动力越大,说明农业机械化水平越高,会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走向城镇,加快城镇化的速度。

以上这些因素是在选择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时所不可小视的因素,当然从实证结果来看,与现实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吻合度,对将来如何继续发展更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政策建议

(一)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但不是唯一指标。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位次不断提升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但同时更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差距和不足,特别是中国的人均GDP排名还比较落后。所以未来中国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增强综合国力,要让居民更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和谐,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不能再重复走粗放式发展的传统道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

(二)实现真正的人口城镇化

打破制度障碍,使农村人口真正城镇化,在户籍制度改革中配套设计相应的土地、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政策,完善公平的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和子女入学体系,促进就业的机制等。要进一步推进城市经济尤其是服务业发展,为农民工等群体创造更多就业和提高收入的机会;要持续加强保障房建设,为农民工等群体在城市安家提供基本条件;要大幅提高农民工社保水平和覆盖面,减少其在城市落户生活的后顾之忧;要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财政保障,使其与市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加速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

(三)推进三次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

以往产业都是城镇化的“配角”,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割裂,而现在要进行的是新型城镇化,旨在实现人们在家门口就业、“高也成低也就”的愿望。

打造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产城融合,将城镇化作为拓展农民就业的重要空间。中央强调,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在推进城镇化时应注重城镇产业经济的培育,重视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和农村合理分工、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互动。

(四)多渠道筹措城镇化建设资金加快社会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

要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主体作用和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外资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公共基础设施是城镇发挥其资源配置功能的最基本条件。但是由于资金的缺乏,我国大多数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出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投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和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深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对基础设施,特别是竞争领域的基础设施,可以采取拍卖、租赁、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推进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有效解决基础设施运营效率低下、效益不高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法规,通过各项法规或条例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集体、个人在基础设施投入、使用、管护等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为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维护提供有力有效的法律保障。

(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闭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愈加清晰。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同时,全会还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必须加大土地整理力度 ,为实施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利条件。土地整理项目是为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新推出的一项国家投资项目,作为国家和省商品粮生产基地,要充分利用这一国家投资补助政策。同时,要创新土地制度,无论农业的规模经营还是农业用地变为城国用地,都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土地制度。新型城镇化必然是“以城带乡”的城镇化,要大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的差距:要加快推进农村征地制度等相关制度改革,使农民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分享更多收益:要进一步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确保粮食等农产品供应安全,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平,倪苹.中国城镇化质量研究[J].统计研究,2013,30(6)

2.吴江,申丽娟.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黄亚平,陈瞻,谢来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异地城镇化的特征及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8)

4.周元,孙新章.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4)

5.冯广京,蒋仁开,张冰松,肖宁,薛翠翠.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控政策[J].中国土地科学,2013(7)

上一篇: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广州市垃圾分类处理制度的实践效果、问题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