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会计准则涉税业务分析

时间:2022-09-16 09:01:57

小企业会计准则涉税业务分析

摘要:《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涉税业务的处理与之前的《小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企业会计准则》有很大的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在不违反会计核算一般原则和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原则的前提下,实行会计与税收能够协调的尽量协调,本文对小企业中常见业务中涉税内容进行阐述分析,以期对在小企业工作的财务工作者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小企业 会计准则 涉税业务

正文:

《小企业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在不违反会计核算一般原则和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原则的前提下,实行会计与税收能够协调的尽量协调,但《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法之间,在收入、成本费用列支和部分资产的处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拟对《小企业会计准则》中一些常见涉税业务的进行阐述。

一、短期投资

短期投资应当按照以下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一)以支付现金取得的短期投资,应当按照购买价款和相关税费作为成本进行计量。 实际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不计入短期投资的成本。

(二)在短期投资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在债务人应付利息日按照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应当计入投资收益。

(三)出售短期投资,出售价款扣除其账面余额、相关税费后的净额,应当计入投资收益。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短期投资与税法的规定没有无差异:

1.持有期间取得的现金股利和利息等确认投资收益,税法也是确认投资收益。

2. 《小企业会计准则》不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与税法相同。

二、应收及预付款项

应收及预付款项会计与税务处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坏账准备的提取。

《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坏账损失的规定与税法的规定统一起来,也就是说,企业不能预先计提坏账准备,只有实际发生时才能据实计入营业外支出,同时冲减应收及预付款项。

三、固定资产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固定资产,是指小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1年的有形资产。小企业的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设备、器具、工具等。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计量。

增值税实施细则: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1、与增值税法规定比较,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的固定资产范围较小。增值税政策中允许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是指属于货物的固定资产,并且由于应征消费税的摩托车、汽车、游艇容易混为个人消费,因此不允许扣除进项税额。

2、与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比较,概念基本一致。

四、无形资产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无形资产,是指小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小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等。自行开发建造厂房等建筑物,相关的土地使用权与建筑物应当分别进行处理。外购土地及建筑物支付的价款应当在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之间按照合理的方法进行分配;难以合理分配的,应当全部作为固定资产。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二条所称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对按照房产原值计税的房产,无论会计上如何核算,房产原值均应包含地价,包括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价款、开发土地发生的成本费用等。

小企业会计准则下,发生损失时直接冲减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全部采用直线法摊销。小企业不能可靠估计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摊销期不得低于10年。此规定与税法规定期末一致。

五、应付职工薪酬

职工薪酬主要包括:(1)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2)职工福利费;(3)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4)住房公积金;(5)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6)非货币利;(7)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8)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所有现金形式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税法中严格区分工资薪金、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社会统筹、劳动保护费等项目,并且分别有据实扣除、限额扣除、不得扣除之分。

六、收入

《小企业会计准则》 第五十八条 收入,是指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第五十九条 销售商品收入,是指小企业销售商品(或产成品、材料,下同)取得的收入。

《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包括:(1)销售货物收入;(2)提供劳务收入;(3)转让财产收入;(4)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5)利息收入;(6)租金收入;(7)特许权使用费收入;(8)接受捐赠收入;(9)其他收入 。

《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规定,收入总额中的下列收入为不征税收入:

(一)财政拨款;

(二)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

(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

(一)国债利息收入;

(二)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三)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四)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界定的收入的差异:

第一,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界定收入的内容不同。税法中的收入总额,是一个包含收入内容往往比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更广的概念,一切能够提高企业纳税能力的收入,都应当计入收入总额,列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第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界定收入的范围不同。

会计上收入准则部分只规范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税法上收入总额包括的项目比会计上的收入项目多,企业的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企业资产溢余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企业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入、视同销售收入等等,都应当计入收入总额。

第三,企业所得税有不征税收入的概念,会计上没有此概念。

第四,企业所得税有免税收入的概念,会计上没有此概念。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1.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小企业会计准则释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2.

[3] 苏晓玲,新会计准则对小企业所得税的影响,[J],财经界,2010(4).

上一篇:山东省与江苏省产业结构变迁及现状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有效控制质量、工期、成本三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