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教如何应对教材的多元化

时间:2022-10-30 02:40:25

农村幼教如何应对教材的多元化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农村幼儿教师不适应我国幼儿园教材多元化现状现象进行探讨,包括原因及解决办法等。以期读者在阅读本文之后,对农村幼教工作者如何应用好多元化的课改教材有新的领悟,借此进一步推进农村幼教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 幼儿教育; 教材; 多元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成熟,幼教教材会更趋于合理,可是多元化的现状不太可能出现改变。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农村幼教工作者该怎样应对?农村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去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多元化的教材?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造成农村幼教工作者不适应多元化教材的原因

1、认识上的误区

根据一些研究者的调查,当前农村教师们普遍对幼儿园课程理解存在误区。以下三种较为典型:(1)幼儿园课程等于幼儿园教材。现在不少农村幼教工作者感到困惑的是,农村幼儿园物质条件匮乏,且没有可专门用于农村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教材,如何去实施优质幼儿教育?这是一个人的误区。因为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不同,它“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幼儿园一切之活动也”,“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因此,幼儿园课程并不等于教材,教材并非实施优质幼儿教育的必要条件。凡是能增加幼儿有益学习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各种活动都可以纳入幼儿园课程。(2)农村课程资源匮乏。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如农村的广阔天地、植物动物、自然现象、民俗民风、传统文化、民间游戏等。然而,这些值得珍视的、独特的课程资源却被农村幼教工作者所忽视,一些人甚至提出“农村课程资源匮乏”的说法。(3)幼儿教育的质量就是高档化。幼儿园课程的一切资源都应该围绕为幼儿的发展服务。然而,仍有不少人认为,优质的幼儿教育只可能在城市中实现,甚至盲目追求幼儿教育“高档”和“贵族化”。其实,所谓的“高档”和“贵族化”与幼儿教育的高质量是大相径庭的。以欧洲幼教界为例,他们提倡的“森林幼儿园”就是以大自然作为优质的课程资源,培养幼儿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个性,获得了成功。我国广大农村完全具备类似的课程资源,只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同样有助于实现高质量的幼儿教育。

笔者认为以上误区导致了农村幼教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和灵活性。这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引起教师们不断的抱怨声。

2、客观条件的限制

以笔者所在的贵州省安顺市宁谷镇为例,全镇公办幼儿园就只有笔者所工作的幼儿园一所,农村幼教工作开展环境质量较差。首先,幼教经费短缺。相应开展课外活动所需的玩具、配套设施等等极其匮乏。第二、社区重视不够。农村村寨基本没有幼儿娱乐的公共场所和设施,许多教材上有的东西,幼儿实际生活中并没有,这同样也会导致教学活动无法开展下去。第三,幼教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幼儿教师没有经过专门训练,对幼儿的年龄特征、认知发展规律等缺乏了解,教育方法和技能落后,教育观念陈旧,面对具有新理念的教材无法善加利用。第四,相较起来,农村幼教工作长期得不到重视,大多数幼教教材都以城市幼儿为使用对象编写,几乎没有专为农村幼儿编写的教材。这使得农村幼教教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情况,似乎可供选择的教材变多了但其实根本没有教材可选可用。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造成农村幼教工作者不适应多元化教材的原因是主客观结合的结果。解除农村幼教课改阻力也应从主客观方面的入手。

充分利用农村资源,提高多元幼教教材利用质量

在新课改已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在应对多元的幼教教材方面一味地抱怨并不可取。农村幼教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农村特有资源,灵活运用教材,采取主动教学的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以下笔者将给出几点建议:

1、因地制宜

教师要进一步领会《纲要》的精神实质,理解《纲要》的目标、内容和教育价值,专业素质亟待提高,增强改革的自信心,建立“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朴素的资源观和价值观,从自己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在课程实施方面:要根据实际,灵活地运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和个别活动等形式,让幼儿自愿参与、主动操作、自主建构、积极创造、大胆表现,通过自己与周围的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与相互作用,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探索、游戏等具体活动得到体验,获得知识经验,教育的形式要情景化、游戏化、多样化,教师要适时适度的介入,直接或间接的点拨,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激励者。

2、在教育实践中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如果在这个环节上“作文章”,就会更有利于老师们创造性的发挥,这对孩子的健康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就会更有意义。因此,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应更多地引导老师们关注教育情境中的幼儿行为,并从中反思、调整自身的教育行为,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3、利用乡土自然资源开展教学研究

如何活用教材,开放教材、充实教材、超越教材,构建适合农村的课程以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根据农村幼儿园规模较小,师资力量有限,研究建设园本课程相对困难的实际,我们决定以乡镇为主体,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摒弃一些,加入一些,目标定位调整一些,拟建设开发幼儿园课程的“农本化教学方案”。力求充分利用农村优势,努力发掘农村地理环境、物质条件、自然资源的教育潜力,利用植物、动物、田园风光及自然乡土气息,为农村幼儿园教学增添活力和生机。

当前,我们所要做的一是利用多种渠道进行教学研究,开发课程资源,探讨最适合农村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逐步构成主题活动框架,并加速教学资源的利用与交流共享;二是调动教师积极性,鼓励教师参与实践,要有开发意识,摒弃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开发课程资源,探索既适合自身又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案,提高利用资源的能力。

4、挖掘家长资源

农村家庭合作难,家长水平低,知识面窄,参与课程意识不强。其实并不然,我们应看到家长的能量和潜力,相信家长能成为我们“家园共育”的伙伴。现阶段年轻的家长们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教育观念在发生变化,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们也有兴趣参与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况且幼儿家长不单是现代化农民,职业也较以前宽泛,解释农村资源的知识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家长资源。尽快树立推广农村幼儿园引导家长参与课程改革的典型和经验,探讨家长参与对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农村家长资源在课程中的利用。使农村幼儿园家长与幼儿园课程同行,家长参与队伍不断壮大。

5、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农村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西南省份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服饰、风俗习惯、传统美德等均可以作为幼儿教育的素材。如笔者所在地区有蜡染、地戏等等特色文化。在给幼儿上课时,教师就可以将教材中不符合当地实际的内容删去代之以当地特色文化介绍。在介绍传统节日时,要按照当地风俗来介绍,不必拘泥于课本。如在中秋节有的农村会有制作南瓜灯的习俗,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加入制作南瓜灯的环节。此外,还可以加入当地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介绍,如苗族正月跳花节、四月芦笙节和六月六布依族对歌会等等。总之要善加利用幼儿平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所能看的各种传统文化资源,引起幼儿对课程的兴趣。利用当地传统文化资源,不仅能丰富完善课程,避免教材的不足,更能传承民族文化,给予幼儿民族精神教育。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国幼儿教材的多元化趋势不可回避。然而,笔者在常年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时常感到教材的多元化反而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困难。教师时常抱怨教材的编排体系混乱,内容脱离农村实际等等。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编写教材的人良莠不齐,质量难免保证。而且在农村幼教不发达的情况下,教材也不可能完全的符合农村教育教学的需要。所以,作为教师在抱怨教材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呢?就像笔者在第一部分提到,农村教师思想中容易存在误区造成教材使用不当。农村幼儿教育如何应对幼教教材的多元化,笔者认为这需要我们农村幼教工作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利用农村资源,而不是一味刻板地照教材上课。教材应只是教学的参考,农村教师灵活地运用教材才是提高农村幼教质量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周玮.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多元化现状及思考.学前教育(幼教版),2008,(9)

[2]叶平枝 司秀月.开发和利用农村课程资源 提升农村幼儿教育质量.教育导刊,2010,3月下半月

[3]胡伶 王世贤.利用当地资源 发展农村教育――来自贵州省清镇市的调查.学前教育研究,2003,3~7

吴秀红,教师,现居贵州安顺。

上一篇:在教学中应注意中英文化差异 下一篇:让教学抵达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