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水利事业发展

时间:2022-10-30 02:26:10

浅谈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水利事业发展

【摘 要】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水利事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论述了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的基础上,介绍了产权制度改革的情况、效益、及改革坚持的原则。

【关键词】水利;产权;制度;改革

为了推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而推动农村灌区灌溉管理改革,以适应西部大开发对于农业灌溉的要求,通过近几年在黄河灌区的实践,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就需要加快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步伐,以促进水利事业全面健康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灌溉管理运行机制,有效利用和节约黄河灌区的水资源,缓解供需矛盾,进一步缓解干群关系,明晰产权责利关系,有必要完善和改进灌区民主管理和群众管理的的方式,由农户直接参与灌溉用水的管理体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就需要加快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步伐,促进水利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一、推行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在农村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土地的效益和潜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但水资源和小型 水利资产等主要生产要素由于产权不明晰,利益不直接,责任不明确其效益和潜力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成为继家庭联产承包之后又一项重要任务。推行水利管理体制本质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新的经济形式下的延续和发展,是一种制度的创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建立适应家庭联产承包这一基本制度的小型水利运行机制。因此,要站在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理顺农村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来认识水利管理体制的改革意义,这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一致的。

二、改制的主要思想

1.承包经营:即对渠道设施,水利建筑物工程的经营管理和使用权进行承包,并作为承包者的产业来进行经营管理。承包后水利设施的所有权不变,原属于国家或集体的,其权属不变,发包者为水利设施的所有者。承包内容主要包括运行管理费用、水量水费及维护费用。承包者的权利是按国家和有关业务部门的管理规定,在符合灌区管理条件的情况下,行驶管理使用权,包括水量调度,灌溉制度的制定,输配水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承包方,发包方之间以合同进行约定,并有水利管理部门以监督身份进行监督,三方应履行以下职责:

承包方对所承包的渠道及其工程设施享有管理权和使用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加强渠道的正常维护管理,保证完成灌溉任务,按合同签订的承包底价及时缴纳水管部门的水费,自觉接受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不得随意改变水利工程用途,否则,造成的损失自负

发包方应做好指导、服务和协调工作,帮助承包者制定好用水计划和轮灌制度,负责组织劳力定期清挖支斗渠,保证渠道行水畅通,督促承包人按要求收缴水费。支持承包人管好用好水利工程设施,及时查处水事纠纷和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的人和事。

监督方负责监督发包方和承包方的工作,对承包人水费、维管费收缴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配合承包人做好测水、量水工作,协调承包人解决灌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农民用水协会

是由用水户代表经民主选举后成立的管水组织,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营实体。对于乡村支斗渠及田间水利工程具有经营管理权,农民用水协会是经济上独立,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推荐、自我发展。协会是一个实现由行政管水向依法民主管水转变的群众性管水组织,其职能是全面负责协会辖区内的工程管理,测量水和水费收缴等业务,协会与水管部门要签订供用水合同,进行约定,监督和实际操作,依法行驶管理职权。

三、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1.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应本着有利于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优质服务,有利于资产保值增值,发展节水灌溉和供水事业,确保水利工程长期良性运行,有利于节约用水,增加农民和经营者收入的原则。

2按照水利建设“谁建设、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的原则,界定现有小型水利工程的权属,国家投资为主、群众投劳兴建的小型水利工程,形成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由水利主管部门行使出资人权利,国家和集体共同投资为主兴建的小型水利工程,按投资比例划分产权,以乡或村集体投资为主兴建的小型水利工程,其产权属于乡或村集体所有。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及农户独资、合资及股份制形式投资兴建及经营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同时鼓励经营者加大投资对水利设施进行更新、改造配套、提高扩大再生产能力。

3.水利管理体制改制工作要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依法办事。所有承包、租赁、拍卖和实行股份制改革的水利工程都要签订合同,建立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并依法进行监督。

四、水利管理体制改革规章取得的主要成效

1.水利工程的建管机制得到了强化。

改制后协会和承包人对水利工程设施有了经营管理权,充分调动了集体和个人投资办水利的积极性。协会和承包人为了便于管理经营,对所管理和承包的渠道和水利工程,尤其是控水设施自筹资金进行了更新和完善,使一些管理不善或无人管理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灌溉管理,水费收缴等各项工作也得到了加强。一些乡村协会主要成员仍有乡村干部担任,在水利管理中发挥了很好的协调、组织、监督管理作用。对促进水利管理良性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机制建立,达到“四个满意”效果,即农民群众满意,使群众真正感到水比以前好淌,操心少,收费合理;村委会满意,使村委会不再为处理水事纠纷而影响干群关系,减轻收费的担子,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抓经济工作上;承包人满意,通过有关方面的协调配合,使其真正感到有自、管理权和经营权,通过经营承包、购买、租赁水利设施,确实感到这是一条致富的路子。另外,水利部门和渠管部门也满意,因为协调管理的少了,收取水费难的局面也得到了改变。

2.有力地促进节水措施的落实。

通过广泛水发和有关政策,严格管理,实行按实际灌溉面积和用水量收费,超计划用水加费。农民用水协会和承包人都认识到不仅要管好水让群众淌好水,还要节约用水,只有节约用水,协会和承包人才会有经济效益。可增加广大干部群众的水商品意识和节水意识,有效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因此能够做到计划用水、按需供水、按时关闭斗口,遏制了大水漫灌,淹滩漫路,纵水入沟的现象,促进了灌溉管理、节约用水和节水技术的推广,缓解干群关系,有利地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

3.群众得到了实惠,促进了收费工作。

通过改革,建立了良好的灌溉秩序,改善灌溉环节,扭转了过去千家万户齐上阵,上游霸水,下游等水、争水、抢水,以及无节制用水的灌溉方式和习惯。改革后农渠输水有人管了,灌溉有序进行,灌水省工、省时、省心,为灌水而引发的矛盾纠纷少了,整体上比以前好淌了,群众的怨气少了。同时,由于水费单独有承包人或协会收缴,减少了中间环节,有效地防止了搭车收费,有效地减轻了农民负担,让农民群众从改革中真正得到了实惠。

总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水利作为一项基础产业,要得到长期稳定健康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通过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明晰水利管理责、权、利的关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要逐步实现社会化办水利的路子。经过几年的实践,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已初显成效,水利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涉及农村经济和农民切身利益大局的复杂工作,实践中应大胆探索,并积极稳妥地逐步推行,加快改革步伐,促进水利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上一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下一篇:脑卒中康复四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