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高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2-10-30 02:22:50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摘 要】新课程改革提倡在教育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始终不变的教育教学目标。鉴于此,本文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浅谈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如何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来打造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以期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 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 策略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教育新课改的大力推进和规范办学行为的全面执行,高中数学教学迎来了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教学内容不减课时的背景下,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授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大方面问题:第一,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课堂上机械性灌输知识,重视结论,忽视学习过程,教学效率极低;第二,照本宣科,严格按照教材内容,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不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互动,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导致“教”与“学”不合拍;第四,课堂缺乏科学有效性的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单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而没有关注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而影响了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第五,忽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学习效率也就必然下降。

(二)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中国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学习能力差、基础差,缺少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第二,依赖性强,缺乏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对数学很难形成愉悦的学习体验;第三,学习动力不足,将获得较高的考试分数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不注重自身数学素质的培养和智力的提升。

二、优化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的分析

(一)因材施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不能统一标准进行“一刀切”,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基础情况进行合理选择。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基曾经说过:“教学方法应该由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协调一致的运用效果来决定。”也就是说,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满足教师“教”的需要,也能满足学生“学”的需求。教育教学是一项富有艺术性的工作,具有极强吸引力和创造力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二)坚持创新,不断丰富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

近年来,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现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手段。多媒体技术表达方式多样,将多媒体技术植入教学,让高中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深受广大师生欢迎,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例如,powerpoint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几何画板的应用使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大幅提升,flash课件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这些教学软件为高中数学教学带来诸多便利,从而有效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提升高中数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打造生活化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学习素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生活化学习情境。生活化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更乐于带着生活中的问题,主动去课本中寻求解决的方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毋庸置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也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就是师生关系,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传授者、监督者,更是学生学习的观察者和引导者。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细心、耐心、信心,多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解决问题。教育改革的新时期,学生正在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教师正在从“讲师”向“导师”转变,教育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复杂的、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教师还要善于设置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不断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海诗.新时期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4(28).

[2]段君丽,邢艳春.“高中数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探究”课题研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3).

[3]宋铭.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以遵义四中2013届9班为例[J].现代交际,2015(02).

上一篇:韩军《背影》课例分析 下一篇:做一个有味的语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