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平面艺术设计教学三大构成学科整合教学探讨

时间:2022-10-30 02:04:06

高职平面艺术设计教学三大构成学科整合教学探讨

摘 要:艺术设计的基本课程被称作“三大构成体系”,只有将这三门主体课程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具有合格专业理念的艺术设计人才。特别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三大构成课的整合学习对于他们今后的就业以及事业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学校;平面设计;整合教学

艺术设计的基本课程被称作“三大构成体系”: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以及立体构成。平面构成的主要课程内容就是在二维空间里按照特定的艺术原理将肌理、形态等要素进行分解、重新排列和组合,以求获得具有冲击力的视觉形象;色彩构成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利用色彩学的规律和法则将色彩要素进行重新搭配,并且营造出新的色彩视觉形象;所谓的立体构成教学内容是将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如点、线、面、体、空间以及色彩等要素用各种材料按照审美原则重组成具有创新性的立体形象。

一、三大构成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的意义

包豪斯设计学院是三大构成课体系的摇篮,并且沿用至今,

对现代平面设计产生着持续的影响。三大构成课开设的主要目的除了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设计理念,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于设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三大构成课引入职业教育之中并进行有机的整合,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设计思维,挖掘学生具有个性特点的创造潜能。

作为高职学校的基础课程,我们对于三大构成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较高的设计专业修养,为学生进入设计领域后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而且三大基础课程对于平面设计的多个子领域,像广告设计、环境设计、包装设计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辐射面可以无限延伸,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设计思维的发散,并且进一步拓宽自己的专业方向。

三大构成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讲求实践操作与理论原则的互动与结合,在培养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将先进的艺术设计理念投入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在鉴赏能力、造型设计能力上,达到一种思维和操作的同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商品的审美性的要求也逐渐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专业性强、具有创新性的设计人才已经成为市场上的“稀缺产品”,正是针对这种市场需求。

二、三大构成课程的整合措施

作为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和专业的发展策略上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的课程内容尽可能地与市场上的人才需求接轨。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构成课安排的时候,开发出更具有实践感的课程组合模式,让学生在学会构成基本法则的同时,能对现成的法则进行创新性的发挥,用更加灵活的创作原则进行设计,保持设计产品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且可以从生活中汲取设计灵感。所以整合性教学突出的是三大构成课的传承性。

1.对课程时间进行整合

对课程时间进行整合的最终目的就是保证课程连贯性。对于三大构成课来讲,虽然每一个部分都可以自成体系,单独拿出来教学。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会限制学生体会到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从事具体的设计过程中不能在课程之间相互借鉴,容易将一些设计原则变成死板的模式进行套用,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而且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也不应该用大把的时间耗费在理论教学上。我们进行理论教学的关键就是用最少的时间高效率地完成理论的研讨。

2.整合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

对整合以后的“构成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注意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以往我们在进行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模式就是由老师按照课本的内容进行理论讲解,然后一步一步地进行技法演示,最后就是留下作业让学生按照今天讲解内容和教师操作的步骤进行“模拟性”演练。这种教学方法模式非常单一,学生也无法在课堂上体会到设计带来的乐趣。进行课程整合之后,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理论在实践中的价值,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安排不同的实践课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当堂课的主要任务进行探索性和思维发散性的学习,让学生在这种探索中体会已经学到的设计原理,并且建构出适合自己的设计模式。教学目的和多样的教学手段有机整合,使教学过程丰富多彩,有效地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可见,将三大构成课进行整合,并且根据课程的内容将实践与理论有机整合将会变成连接专业特色和市场人才需求的重要桥梁,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具信心地走向平面设计师的职业,实现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荆雷.探讨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J].齐鲁艺苑,2008(2).

[2]童宜洁.浅析当代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改革[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11).

[3]左义林.在启示和反思中构想: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J].甘肃高师学报,2008(3).

[4]伊卫东,刘晓蓓.构建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7(3).

(作者单位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武进学院)

上一篇:循循善诱 有效导思 下一篇: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