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指导

时间:2022-10-30 02:01:2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指导

摘要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诊急救常遇到的病症之一,这种疾病发病急,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及时发现并得到恰当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这在患者康复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指导,可以有效地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有效的预防并发症。方法:通过对急性梗死患者的症状和有效的护理措施的描述,说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指导的重要性。结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指导,可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防并发症。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指导,在患者康复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AMI护理指导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87

病因及发病机制

绝大多数AMI的基本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血小板聚集于冠脉痉挛是AMI发病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大量病理解剖资料表明AMI发病6小时内死亡者仅8%,有血栓形成6小时后死亡者则多有血栓形成。但AMI患者中冠脉粥样斑块崩溃发病率高达91%~100%,并在破裂处有大量的血小板聚集,这些资料表明AMI发病并不是闭塞性血栓引起,而是血液经动脉粥样硬化破溃处进入内膜下层发生了血小板聚集,进而形成血栓。以上变化集多种因素均能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反复而持久的冠状动脉痉挛可使冠脉血流停滞,血管阻断,损伤冠脉内膜引起破裂、出血,导致管腔狭窄、闭塞,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尚未充分建立。在此前提下,若有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或血压剧升,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致心排出量骤减,冠脉供血明显不足,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当心肌缺血持续1小时即可发生AMI。

临床表现

突发胸骨后疼痛或心前压榨性疼痛,持续>30分,休息后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效果不佳或连服2次而不能缓解者。

常伴有烦躁不安,出冷汗,恐惧感或濒死感,疼痛伴有ST段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管状倒置或高尖者

护理措施

绝对卧床休息:嘱患者发病后10~14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无并发症者第2周可坐起,做床上活动,第3周可离床活动并逐渐加大活动量。

吸氧:持续吸氧3~5天,保持吸氧鼻导管通畅。心肌梗死闭塞时动脉血氧张力下降,吸氧可增加心肌血氧供给,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缩小梗死范围,因此急诊科护士应该提高对AMI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熟练掌握,对高度AMI的患者应在医生到来之前给患者吸氧6L/分,疼痛减轻或小时后将氧流量减少到3L/分。

止痛:疼痛是多数心肌梗死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临床实践证明,胸痛越剧烈梗死范围就越广泛,病情就越危重。剧烈疼痛常使患者极度不安,易发生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心脏破裂,应尽快解除。常用药有度冷丁、吗啡、硝酸甘油、罂粟碱、消心痛等。用药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的情况。

心电血压监护:心电血压监护可随时观察心律、心率、血压的变化,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医生。

健康指导

心理指导: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往往引起患者焦虑不安、精神压抑,对疾病顾虑重重,表现出焦虑不安、心情低落,这直接影响血压、心率、心律的变化。心理因素与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和死亡率密切相关,其中抑郁症是最危险的因素。急性心肌梗死者的护理指导应包含心理护理的措施和有效的手段,这样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因此,根据不同的思想情绪,给予安慰、解释、鼓励,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应适当给予镇定剂,并保证患者充分休息。

生活指导: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营养,饮食宜清淡,低脂肪、低动物蛋白、高维生素、高植物蛋白的食物,少食多餐,禁烟、酒和辛辣食物,多吃蔬菜水果,注意饮食卫生。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情绪激动。注意季节气候变化。保持大便通畅,加强腹部按摩,避免用力排便,预防便秘,必要时行温开水低压灌肠。

上一篇:临床应用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的相关因素及护理... 下一篇: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及实施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