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及护理

时间:2022-10-30 10:03:36

产后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及护理

摘要: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失血量超过500 mL,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其发病数占分娩总数的2%~3%。多数在胎儿娩出后胎盘部分娩出后即大量出血,尤其是经阴道分娩者,处理困难,可引发产后大出血、失血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甚至危及产妇的生命。通过对12例产后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及护理,我认为迅速建立多个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制止出血、合理分工、及时给氧,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重急救技术训练及加强基础护理等措施是赢得抢救时机,减少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产后失血;休克;抢救及护理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失血量超过500 mL,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其发病数占分娩总数的2%~3%[1]。多数在胎儿娩出后胎盘部分娩出后即大量出血,尤其是经阴道分娩者,处理困难,可引发产后大出血、失血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甚至危及产妇的生命。因此失血性休克抢救及护理非常重要。现将我院成功抢救12例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自1994年1月~1995年12月抢救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12例。其中宫缩乏力8例,胎盘残留3例,软产道损伤1例。除1例发生在本院外,其余均由院外转入。出血量在1000~2000 mL 7例,2100~3000 mL 5例。血压为零2例,2.7~6.3/2.0~3.1 Kpa 6例,7.2~11.5/3.9~5.8 Kpa 4例,年龄19~35岁。

2急救及护理

2.1迅速补充血容量是抢救成功的根本措施 因大量失血使循环血量急剧减少,静脉回流不足,因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减少。迅速用12~16号针建立两个以上静脉通道。穿刺部位用粗大离心近的静脉。如:颈外静脉;股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这类患者时间就是生命,能在短时间内补充血容量,保证重要脏器血液供应,特别是脑组织的血液供应,是抢救成功的前提。补充血容量应注意二点:①快速扩容:紧急情况下,先静脉给予胶体和平衡盐等液体。同时尽快采好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12例患者均在2 h内补液输入血3500~4000 mL。②正确掌握血容量是否补足的指征:尿量25 mL/h以上,血压正常,脉搏慢而有力,肢体较暖表明血容量基本补足。可适当调整输液速度(60~80滴/min)防止肺水肿。

2.2制止出血是抢救成功的可靠保证 患者入院后,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应尽快找出失血原因。如果是宫缩乏力予以肌注或静滴,并用手按摩子宫。是胎盘残留则行人工剥离胎盘或清宫术,是软产道损伤尽快行缝扎止血。

2.3保持呼吸通畅,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 临床上往往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只注重补充血容量,而忽视给氧。实际上休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缺氧。及时给氧可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改善组织细胞缺氧。用鼻导管持续给氧。重度缺氧给氧4~6L/min,中度2~4L/min,轻度1~2L/min。休克时肺灌流量减少,不能提供足够的氧气,除面罩外,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正压给养。抽搐患者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口腔分泌物流出,开口器置于上下臼齿之间,以防舌咬伤。取休克卧位,使患者平卧,下肢抬高15°~30°,有利于静脉血回流,保证患者的基本生理需要。

2.4合理组织分工,把握抢救时机是抢救成功的前提 休克患者来诊时,第一个接待的是护士,在医生来到前,护士应根据病情迅速给予正确、及时处理。如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给氧等为抢救争取时间,抢救时应做到统一指挥,合理分工。如有的测生命体征,有的做胸外按摩,人工呼吸等,使抢救工作做到有条不紊。

2.5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置患者于抢救室取仰卧中凹位。①将头胸部抬高10°~20°,下肢抬高15°~30°,便于呼吸和静脉回流,从而缓解脑、肾、肝等重要脏器的供血不足,减少因缺血缺氧而造成的损害。②派专人护理,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的变化。1次/30 min,同时作好记录。以便给治疗和护理提供可靠的依据。③尿管持续开放,以便观察尿量。④病情许可嘱患者勤奋翻身或帮助患者翻身,避免褥疮的发生。⑤1%新洁尔灭作会阴擦洗2次/d,避免产后感染。

3体会

通过对12例产后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及护理,我认为迅速建立多个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制止出血、合理分工、及时给氧,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重急救技术训练及加强基础护理等措施是赢得抢救时机,减少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抢救成功的关键。医务人员要从容镇定适时耐心解释,细心照顾产妇,使其情绪稳定,减少出血,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2]。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

[2]蔡彩萍.黄引平.5例中央性前置胎盘产前出血患者介入性治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621-622.编辑/张燕

上一篇:探讨对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 下一篇: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临床护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