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县聚集性猝死事件的调查分析

时间:2022-10-30 08:49:24

江西省赣县聚集性猝死事件的调查分析

2005年9月9日至15日江西省赣县两乡相继发生10例村民不明原因的猝死事件。同时部分死者家属出现系列发病症状,成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全面现场调查,患者病情观察治疗,同时进行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分析并随访一年后,确认该事件成因为毒蕈中毒,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9月9日至15日江西省赣县韩坊、大埠两相邻乡发生不明原因猝死的患者为主要调查对象。

1.2 猝死病例定义

发病前至少2 d无任何主观症状,坚持日常生产劳动,而突然丧失正常生活能力、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症状到死亡的时间不超过10 h 。

1.3 调查方法

收集现场死亡患者详细病史及既往史、送入院病例临床资料、死者家属有关情况、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包括死者进食食物样品采集检验,环境调查等,随访时间为2005年9月至2006年11月。

2 结果

2.1 猝死患者一般情况

猝死患者10例,于2005年9月9日至15日集中发生在江西省赣县韩坊乡遇龙村、梅街村、芜田村和大埠乡杨雅村的7个家庭。

猝死者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48.6岁,男性1例,女性9例,职业为从事农业劳动或者家务活动。死者分属各散在家庭,各家庭近1个月来相互无明确接触联络史,日常食物以大米、蔬菜为主。猝死者中2例年老患者患有慢性疾病,1例男性患肺结核,另1例女性原患慢性结肠炎,但均能胜任日常生产劳动;其余患平素均身体健康。

2.2 猝死病例死前一周情况

猝死病例死前2 d无任何症状,但追溯病史死前3~6 d 均有程度不等的类似症状,以胃肠道表现为主,见表1。

2.3 猝死发病情况

在上述不适症状完全消失后3~6(中位数为4)d ,8例患者分别于劳动时或排尿后突然倒地,短暂抽搐后心跳呼吸停止,但发作前未述任何先兆症状。另2例出现气逼、胸闷、恶心,随即送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压(40~60)/(20~30) mmHg ,面色苍白,全身大汗,未见出血点,两肺呼吸音清,未及音,心率100~120次/min,律齐,腹平软,肝脾肋下未扪及,病理反射未引出。化验血象、肝肾功能大致正常,血清酶谱各项明显升高,心电图呈窦性心动过速、偶发室早、S-T段明显压低。经扩容纠酸、糖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等治疗无效,血压进行性下降,最后呼吸心跳停止死亡。出现上述症状到死亡时间不超过10 h。

2.4 猝死患者亲属情况

与猝死者共同生活、相同饮食的近亲中有4人与猝死者同期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头昏、乏力等症状,在其亲属发生猝死前后入当地医院留院观察。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无黄疸、出血点、瘀斑,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基本正常,血清酶谱轻度升高,心电图或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动过速,部分导联T 波倒置,经严密监测、营养心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对症治疗,观察一周均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

2.5 现场调查情况

发生猝死患者的7个家庭居住在同一山脉约2.5 km2山区范围内,现场调查各村内外无环境污染,事件前后2个月内未发生不明原因动物死亡现象。村中无外地闲杂人员进出,各家饮用水、食品检验,排除了农药、鼠药及其他有毒化学物质成分存在。事发季节天气炎热、晴热少雨,日平均气温26~34 ℃,事发区域历史上无聚集性猝死事件记载。

所有猝死患者均食用了共同的食物野生蘑菇,未食者无一例死亡。食蕈后出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的不适症状,食蕈至出现症状时间最短为2 h,最长为15 h,中位数12 h。植物专家现场鉴定食剩蘑菇及同类采集蘑菇共13种类型,其中两种属有毒菌类,分别为灰花纹鹅膏菌及红枝瑚菌(图1、图2)。

2.6 事件随访情况

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表现及野生蕈形态学鉴定结果,此次聚集性猝死事件初步诊断为毒蕈中毒所致。经当地政府禁令及各部门宣传控制检查,严禁采摘、销售、食用野生蘑菇,随访14个月,江西省赣县及周边地区各季节均未再出现猝死病例及类似发病现象。

3 讨论

10例猝死患者集中在7 d内发生,患者分布在2.5 km2的同一山脉农村山区,当时气候炎热,提示猝死现象有明显的空间和时间聚集性。危险因素可能在特定气候环境下存在,家庭猝死集中,提示同源暴露。

猝死患者2 d内无任何不适,坚持日常劳动,8例于劳动中突然倒地,短暂抽搐后心跳呼吸停止;2例出现明显循环功能不良现象,且心电图、血清酶谱改变,10 h内血压进行性下降,最终心跳呼吸停止,死亡突然。仅2例原有慢性疾病,但与本次死亡无明确因果关系,发病特点提示致死原因以心脏损害为主。

综合上述特点,所有猝死患者均食用了灰花纹鹅膏菌及红枝瑚菌,食后有程度不等的胃肠道症状,之后经2~5 d无任何主观症状期(假愈期),最后以心脏症状发作突然死亡,符合毒蕈中毒发病规律。研究表明,灰花纹鹅膏菌中含有的毒素phallotoxin对骨骼肌和心肌的肌动蛋白具有专一性的束缚作用[1],该作用可能是中毒患者发生心脏损害、心律失常的毒理机制。本次患者与2001年江西省永修地区群体毒蕈中毒事件有类似特点[2],但本组患者在出现猝死前至少2 d无胸闷、心悸等先兆症状,因而未入医院就诊,未能赢得监护抢救时机,且本组患者有2例表现为严重循环衰竭,不易纠正,为中毒表现又一特点。

禁食野生蕈后随访一年两个月,各季节未再出现猝死患者及类似发病,进一步证实猝死病因与进食野生蕈直接相关,但既往历年群众采食野生蕈未出现类似现象,提示野生蕈种可能存在自然变异现象,在广大山区农村应进一步加强卫生宣传及中毒防控工作。

传统毒蕈中毒分型一般分为四型:胃肠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中毒性肝炎型。根据文献[3]报道和临床常见类型分为:胃肠炎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型、中毒性肝炎型、混合型。本组患者表现以心脏损害为主,突发心搏骤停或严重循环衰竭,为毒蕈中毒另一类特殊表现。对此临床应加强认识,以减少误诊漏诊,在修订毒蕈中毒分型时,建议列出该亚型。

鉴于本组患者猝死前缺乏胸闷、心悸等先兆症状表现,笔者认为对诊断或可疑诊断毒蕈中毒者应加强监测,即对出现如表1有关症状、有进食野蕈史者决不可轻易处理,需严密观察一周,行心电监护等生命体征监测,一旦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立即予以电击除颤、药物治疗、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对出现循环功能不良症状者,早期纠正治疗[4]。

本组猝死患者年龄21~67岁,均系成人,女性高发(占90%),而同样食物环境暴露,一同进食野生蘑菇的男性、儿童明显低发,是否与性别及儿童生理特征有关尚有待进一步收集患者深入研究。限于条件未行毒理检查及尸检为最大缺憾。

参考文献

[1]张晓元,李东屏. 鹅膏菌多肽毒素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 卫生研究,1999,28(1):60-63.

[2]黄亮,雷兆文,曹春水. 江西地区灰花纹鹅膏菌中毒首发报告[J].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2,42(1):123-124.

[3]任成山,高全杰,陆海华,等. 毒蕈中毒临床类型及特征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1):781-784.

[4]黄亮,雷兆文,曹春水. 以恶性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毒蕈中毒[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4):274-280.

(收稿日期:2007-06-21)

上一篇:我国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原则的探讨 下一篇:血液灌流治疗地高辛中毒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