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差距视角下的农村金融支持问题探析

时间:2022-10-30 07:06:11

城乡差距视角下的农村金融支持问题探析

摘要:城镇和农村无论在收入的绝对量上还是在收入的增长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城乡的消费更是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要发挥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点在于农村,如何扩大农民消费需求已有很多研究,但随着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应从金融方面考虑如何扩大农民消费需求,因此本文从城乡差距的视角下对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善服务、发展农民消费贷款、健全和完善农业信贷的保障机制以及支持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措施。

关键词:金融支持;农民消费;消费信贷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7-0060-04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人口占70%以上的农村消费市场的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在一直下降,而且与其人口比例相比,其消费额所占比例太小,普遍存在发展滞后的局面。无论从城乡收入来看还是从城乡消费来看,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在逐步扩大,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也在逐步上升,而农民的人均消费却增长缓慢,因此农村消费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促进消费有很大的潜力。如何激活这一巨大的消费市场,对于提高我国消费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启动和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从根本上讲,需要通过多方位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从而刺激农民消费。不过,在农民收入及增长既定的情况下,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通过金融支持来助推农村消费的发展,其作用也不可忽视。

二、影响农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1.农民收入。消费问题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但经济学关于消费者的理论是非常简单的。凯恩斯、马歇尔等认为消费者总是选择他们能够负担的最佳物品。能够负担是指满足预算约束,最佳物品是指更为偏好。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有一个基本的思想:储蓄是未来的消费。因而消费问题实际是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的跨期消费选择问题。根据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我们知道,农民消费需求的变化主要受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消费倾向的影响和制约。根据有关调查研究,我国农民平均消费支出有规律地随收入变动,收入在农户进行当期和未来的消费安排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但自1993-1997年连续5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农民收入的增幅开始下降,农民收入开始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乏力直接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扩张和农村市场的拓展。所以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扩大农民消费需求的重要问题。

2.农民消费倾向。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除了收入,消费倾向也是影响农民消费需求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与城市居民相比,我国农民的消费倾向偏低,自1997年以来,平均消费倾向低于城市居民4-6个百分点。永久收入假说假定,只要个人最终能够偿还其贷款,他可以按与储蓄利率相同的利率借款。在这一假定下,消费只取决于永久性收入。但这一假定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一方面消费贷款以及其他借款的利率远高于储蓄利率,另一方面一些人无论以什么利率都不可能获得借款。也就是说现实中存在着流动性约束。[1]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消费倾向也是影响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民收入和农民消费倾向是影响农民消费需求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在金融支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对扩大农民消费需求的金融支持却明显不足。

三、金融对扩大农民消费需求支持不足的主要表现

1.农村金融资金供给不足。农村资金大量分流加大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筹集难度。目前,困扰“三农”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农村资金流失,农村资金出现倒流现象,面临“饥渴”和“外流”的双重压力。一是信贷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饥渴”问题突出。据调查显示,目前农业贷款仅能满足“三农”资金需求的40%,换言之,有60%的“三农”信贷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己严重影响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经济的发展,此问题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势必严重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影响农民消费的提升。二是资金外流严重。主要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的储蓄、信贷、投资等方式,使农村资金净流量沿着村―乡镇―县―市区运动,直接和间接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近两年虽通过支农再贷款方式返还了部分,但总量远远低于农村资金的外流量。三是近年来各乡镇大搞小城镇建设、农村电网改造、集资办学等向农民集资摊派,加上农民建房、子女上学等消费需求增大,也加大了筹资难度。此外,由于体制性、政策性等多种因素影响,致使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大量增加,亏损加剧,也加大了农村信贷资金筹措难度。[2]

2.农村金融服务与需求脱节。除了资金供给总量不足外,农村金融的服务方式、内容等与实际需求也有明显距离。当前农户的生产性金融需求一般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家庭非农经营,与以前已有明显不同,相当一部分属于资本性投入,期限要求较长,需求金额变大,同时要求更为灵活的抵押担保。农户的消费性金融需求一般用于建房和婚丧嫁娶等,农户自身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开始实施,外部借款的金额一般不大,但要求更为灵活方便。

3.金融机构对农民消费需求关注过少。房地产和汽车成为城市消费需求的热点,金融机构的消费贷款在其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3年全国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增加了11353.58亿元,与1998年相比,增长了26.64倍。可以说城市住房消费热点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金融支持的结果。与城市各家金融机构纷纷把消费信贷作为重点拓展的业务品种相比,针对农村和农民的消费需求的金融支持明显不够,金融机构普遍对此不重视,没有针对性的消费信贷品种,即使有准入条件也相当高。目前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没有开办消费贷款,个别开办此类业务的也不像城市金融机构那样主动宣传和营销拓展,实际业务量很少。央行、银监局等金融政策和监管部门对此的关注和研究也不够,出台的政策办法更多的是针对城市消费群体。[3]

4.农业投融资机制的不健全制约了新农村建设速度,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多层次性对农业投入的多元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顺应这种多元化的需求结构,才能有效促进“三农”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而目前我国农业投入机制仍不健全。一是农业投入渠道狭窄。农业信贷投入主体的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真正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服务配套及种养业的贷款还不到其信贷总量的一半,就是名义上的农贷投入也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而不得不转向非农产业,而真正投入农业基础部门的资金较少。同时,与农业相关的一些工商企业和服务业,由于商业趋利行为的作用,不仅不加大对农业服务性投入,反而还通过多种手段争夺农业投入资金。二是缺乏农业投入补偿机制。目前农业投入通常只有投入少有产出,甚至没有产出,这与农业的高风险、低收益的产出特征密切相关。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农业的自我积累功能低下,积累效益差,造成投入后的资金不能迅速有效地聚集成回流所必需的返还利润,而补偿机制的欠缺,致使投入主体的积极性受挫。

四、金融支持对农民消费需求产生的作用

1.金融支持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一方面,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当前农民收入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截止到2005年,家庭经营收入仍占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同时,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的贡献进步明显。而且在东部地区,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之一。2000年,东部农民收入增长中仍然有约11.5%归功于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但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家庭经营收入在最近两年已经无法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正的”贡献,尤其是中部地区,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连续两年为负,分别为-12.87%和-41.80%。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消费需求结构发生了转变,低质量的大宗农产品不断出现“卖难”,相比之下,高质量的农产品又供不应求。而大多数中西部农户家庭经营还主要从事大宗农产品的生产,这也意味着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必须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另一方面,在农民收入构成中仅次于家庭经营收入的劳动报酬收入重要性逐渐增加。到2000年,农民收入的近1/3来自劳动报酬收入。研究表明,不同地区间农民收入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地区间非农就业机会的差距,因此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就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提高农民就业机会,是提高农民收入进而扩大农民消费需求的着力点,但这二者都离不开资金,即离不开金融支持。相比于大宗低质量的农产品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农产品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同时,家庭经营非农产业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缺乏已成为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发展家庭非农产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而且农民首先选择在本地非农就业,在本地无法实现非农就业的情况下才选择外地的非农就业机会。因此发展本地的非农产业对提高农民收入意义重大,而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更需要资金的投入和有效的金融支持。

2.金融支持影响农民的消费倾向。根据永久收入假说,消费倾向跟流动性约束有关系,而流动性约束通过两个途径来影响消费。第一,如果流动性约束偏紧,它将导致个人消费小于约束未紧时的消费,降低当期消费。第二,即使流动性约束当期未偏紧,但将来变紧的可能性也会降低当期消费。因此流动性约束的存在使得个人把储蓄当作防范未来收入下降的保险,这也正是凯恩斯消费理论的谨慎动机。而且,农户和城市家庭有根本性的不同,农户家庭除了是消费单位和储蓄单位之外,更是生产单位,作为生产单位,为了保证生产的连续循环和周转,对流动性有更强的需求。另外,农村的收入条件和金融条件,流动性约束在农村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使得农民必须降低当前消费,为未来的流动性需要安排一部分储蓄。第三,建房、孩子上学、婚丧嫁娶以及购买农机具等生产性投资支出在整个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同时,这些支出一般金额较大,农民遇到这些支出时借贷的意愿明显。在缺乏金融支持时,农民必然会限制当期消费,增加储蓄,以备日后的集中大额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农民的当期消费倾向。由此可见,金融支持也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消费倾向,有效的金融支持有助于缓解农民的流动性约束,促进大额消费的提前实现,提高农民消费倾向,进而扩大农民消费需求。

五、增强对农村金融支持力度的对策建议

1.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变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不足的现象,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逐步建立起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其他金融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政策金融以农发行为主,体现政府基于社会理性调整金融资源在农村地区的配置,以建设新农村为目标,为农村地区提供低成本的中长期发展资金。建议扩大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将农村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贷款和社会公共事业性贷款纳入到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通过发放政策性贷款,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公共事业,改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投资的整体环境;合作金融以农村信用合作机构为主,利用其网点多、经营灵活的优势,发挥支农主渠道作用。其他金融以国有银行机构为主,社区银行为补充,按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原则发挥银行机构和社区银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如财政补贴等激励手段引导银行资金流向。鉴于已经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改变以前只存不贷的状况,通过参预农村金融竞争,提高农村整体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此外,积极探索成立包括小额信贷组织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发挥民间资金在拓展农村金融供给渠道、改变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的作用。

2.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如前所述,正规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与需求脱节,削弱了其对扩大农民消费需求的支持力度。农村金融需求不同于城市,必须根据其需求特点,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一般以县乡为范围,具有社区银行的特点,信息相对透明和公开,信用登记评价制度的建立相对较为容易,违约赖债的成本较高,因此,应简化手续,针对部分资信记录良好农户和企业适当发放信用贷款。同时贷款的期限和金额应根据用途及还款来源更具灵活性,对于具有资本性支出特点的贷款期限应该更长一点,金额也应更大一点,不宜做一刀切的规定。在贷款方式上,根据农村社区的特点,可以更多考虑多户联保。农村金融支持的重点应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在金融服务上应该作到高效透明,灵活简便,并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减少由于“不知”而导致的“不为”。

3.积极开展消费贷款,提高农民消费倾向。消费信贷是扩大有效需求、培育消费热点、活跃消费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目前在农村应大力推广以下几种消费信贷业务。(1)住房消费信贷。农民对建造住房的信贷需求最为强烈,但农民住房消费信贷和城市住房消费信贷明显不同,房产的流动性很差,房产抵押无法变现,同时收入不固定。但一般申请金额不大,风险较小。央行、银监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此类业务。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和业务宣传方面也要加大力度,如针对需求特点,灵活设置农民住房消费信贷的担保方式和还款周期等,积极开展农村住房消费信贷。(2)农用车辆机械消费信贷。主要包括农民生活和生产使用的农用车机械等。这实际上属于经营性的资本投入,由于金额较大,往往无力完全通过自身积累购买,这类消费贷款也有很大的市场潜力。(3)综合性消费贷款,即可以用于多种消费用途的贷款,如家庭耐用消费品、子女上学、婚丧嫁娶、医疗等,由于综合性强这种贷款更容易得到农民认可,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缓解其流动性约束,提高其消费倾向。对于农民消费性贷款,央行应从政策上积极引导和推动。由于具有承担无限责任,金额不大,分期还款等一些特点,相对于企业贷款,农户消费贷款的实际风险要小得多,农村金融机构对此应正确认识,将其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积极宣传和拓展。[4]

4.健全和完善农业信贷的保障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政策保障。建立农业信贷政策保障机制即建立向农业倾斜的信贷激励机制。由于农业受自然条件、市场需求等较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三农”贷款的投入亦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农业保险机制和农业贷款的政策保障激励机制。国家通过对积极支持农业发展而使自身经营效益受到影响的农村金融部门给予补偿,免除农村金融部门支农的后顾之忧,为鼓励农村金融部门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提供制度保障,以增加农业信贷投入的有效供给。为此,首先应在农村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主的农村保险体系,将灾害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并解决自然灾害造成农民收入下降,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由金融机构来承担的问题,为农村金融的信贷投入提供风险补偿。其次,对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业务应给予政策优惠,以刺激他们开办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再次,建立农业担保机构,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担保业务。

5.积极支持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小城镇建设对加快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对于扩大农民消费需求有着不容忽视和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伴随着小城镇建设,农村人口居住更趋集中,农村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由此农村消费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对此金融机构应积极予以支持,特别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业银行应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信贷投向。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按照职能定位,和财政资金配套,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电网、有线电视、自来水、农村道路等方面的建设,将城市供水、供电、电信、道路建设、广播电视等公共事务职能延伸到农村。此外城市商业银行也应积极城市大型商业企业在农村开办连锁超市等商业网点,以进一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便利农民消费。

参考文献:

[1] 陈峰燕.农村金融服务失效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桂海论丛,2006,(3).

[2] 文启湘,刘卫锋.扩大农民消费需求的金融支持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 徐联初.农村消费市场发展中的金融动力有待增强.武汉金融[J].2005,(12).

[4] 杨光荣.对庆阳市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状况的调查[J].西安金融,2005,(7).

Research on Financial Support for Rural from the Visual Angle of the Distanc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ZHOU Zong-an,ZHENG Shun-jie

(shandong Economic University, Shandong Jinan 250014,China)

Abstract: No matter on the absolute amount of the income or on the growth amount of the income between cities and rurals, there is great distance. Especially in the consumption of cities and rurals, there is enormous distance, so how to play the consumption's role in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ies in the rurals, there have been many researches on how to expand consumer demand of rural residents. But as the finance becomes the core role of modern economy, we should consider from the finance on how to expand consumer demand of rural residents, so this text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 measures. Including how to construct multi-level rural financial service system from the visual angle of the distanc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how to improve the financial service, how to develop peasant's consumption loan, how to perfect the security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credit and how to support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etc.

Key Words: Financial Support; Peasant's Consumption; Consumer Loan

上一篇:国外邮政金融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下一篇:我国农村金融边缘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