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思维发展体现能力目标

时间:2022-10-30 06:47:12

关注思维发展体现能力目标

2016年,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重新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全国卷英语试题。与往年不同,教育部考试中心今年一共命制了三套高考卷,新课标全国Ⅰ卷(甲卷)、全国Ⅱ卷(乙卷)、全国Ⅲ卷(丙卷);而往年只有两套卷,即全国Ⅰ卷(甲卷)、全国Ⅱ卷(乙卷)。众所周知,高考试卷不仅承载着选拔和评价功能,还是推动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高考试卷是否真正起到了选拔、评价和导向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所拟定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理科)》(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的吻合程度。广西今年采用的是新课标全国Ⅲ卷(丙卷),这是我区第二年使用新课标全国卷,2015年使用的是新课标全国Ⅱ卷(乙卷)。针对英语学科来说,笔试题使用的是新课标全国Ⅲ卷,听力题与新课标全国Ⅱ卷(乙卷)相同。本文将结合2016年新课标全国Ⅲ卷,就英语试题对《考试大纲》的实践情况进行评析,并结合我区实际,就新一届高三英语教学和复习备考提出建议。

一、2016年全国Ⅲ卷试题评析

(一)试卷结构

全国Ⅲ卷英语试卷的基本结构如下:听力30分、阅读理解40分、完形填空30分、语法填空15分、短文改错10分、书面表达25分,满分150分。试题整体难度适中,体现了“注重基础、突出能力、科学严谨、风格灵活”的特点。

(二)试题分析

高考试题的编写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所评价的应该是考生完成高中学业时所具备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了充分体现高考的选拔,高考试题应该按照标准化测试要求进行设计,试题设置必须符合《考试大纲》的内容和要求。鉴于此,我们将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个方面对试题进行分类解读,以期从中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有效指导一线教学。

1.知识结构分析

试卷知识结构分析是一种显性分析,从中可以很直观地把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的知识要求和思维要求进行比照,以便今后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更加正确地对待语言知识的学习。《考试大纲》在关于语言知识考核目标中规定:考生需要掌握并能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基础知识以及所学功能意念和话题,词汇量为3 500左右。从试卷显性分析来看,对于语言知识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完型填空和语法填空这两道试题来实现的。

(1)完形填空。从知识结构角度分析,完形填空主要考查考生的词汇能力。词汇能力包含词汇范围和词汇控制(陈文存,2016)两个部分。词汇范围即词汇量,《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必须掌握3 500个词汇;词汇控制指考生正确、得体地运用词汇的能力,涉及词汇的深层涵义即词汇的搭配、意义、功能等。

今年用于考查词汇能力的语篇延续了往年的记叙文体。文章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热爱足球的少年如何以同学为榜样,经过刻苦训练,最终成为优秀运动员并获得真挚友情的感人故事。该文虽然只是考查了80个单词和词组,但它对考生的词汇能力和思维能力却有较高的要求:考生需要在理顺故事起因、情节发展和人物冲突之后才能切实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涵义,进而准确地使用恰当的词语来建构故事,实现故事的完整性。该完形填空题实际上考查了考生基于具体语境的思辨力。

该完形填空题备选答案中的词语依然以动词和名词这两大词类为主,辅以副词、连词、形容词和代词(见表一),完全符合英语语用的规律。其中第48题的4个备选项“A.and;B.then;C.but;D.thus”和第55题的4个备选项“A.fine;B.wrong;C.quickly;D.normally”,一改过去考查同一词性的做法,出现了副词和连接词、形容词和副词分别在同一小题中备选的情况。很明显,这两道题考查的落点是词语的常用搭配,而不只是语法范畴内的考查。

从以上所选用的80个词语来看,大部分属于《课程标准》七级水平中的词汇或词语搭配,平时阅读量较少的考生对一些复现率较低的词汇和词语搭配会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障碍,如第41题的beating out(击败),第42题的coach(教练),第49题的sacrifice(牺牲),第50题的stick(卡住),51题的steady(稳定的)和第55题的do fine(干得不错)。

文章中还有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如:①I’m sure I was the last person in the world he wanted to accept assistant from(我敢肯定,我是他最不愿意接受帮助的人);②Thank you for filling in for me(谢谢你填补了我的空缺);③His word freed me from my bad dreams(他的话让我摆脱了噩梦,意即“我不再因此而感到内疚”);④Damaged but not defeated,he was still ahead of me(“尽管身体残疾,但他没有被击垮”,意即“他仍然是我追赶的目标”);⑤I grew bigger and a little more real(我变得更加成熟,也更加懂得真诚待人了)。这些句型看似简单,但如果考生平时不重视基于语篇的思维训练,就很可能因为误读而失分。

(2)语法填空。语法知识是确保语言表达准确性和学生未来终身学习的重要条件,但语法知识不是语言学习的全部。2014年国家考试中心推出了语法填空新题型,对长期以来以语法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学英语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考试说明》在附录2中列出了高考考生需要掌握的20个大项语法知识,这一要求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言知识项目是相吻合的。要正确评价考生的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就必须把语言放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之中,通过让考生完成一定的语法知识任务对考生的语言能力进行直接评价。今年的语法填空一共考查了连词、被动语态、非谓语动词、主从复合句、构词法、主谓一致、介词与介词短语7个方面的语法知识项目(见表二),保证了试题覆盖面和相关性的高度统一,具有较高的效度。

语法填空的文本是一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语篇。这种将考生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情境中考查其英语基础知识的命题思想,既体现了语言的真实性,也突出了高考试题的育人导向功能(姜钢,2015),是今后高考命题的一个突出特点。

2.能力结构分析

高考英语试题一直强调以评价考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命题立意。要评价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必须把语言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设计相对真实的语言类任务,通过考生的完成任务情况对考生的语言能力进行评价(王笃勤,2007)。这一命题立意体现了《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理念。

(1)听力。听力部分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听懂有关日常生活中熟悉话题的简短对话和独白。试题主要从理解主旨要义,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对所听内容做出推断,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等4个方面来考查(见表三)。为了突出语言的真实性,用于考试的听力文本必须对语境、语句长度、语言难度、语音、语调、语速、朗读节奏等进行综合考虑。

分析今年的听力文本,可以看出命题者确实是紧紧围绕《考试大纲》的考查目标进行命题的。首先,从文本的语境上看,今年的10段听力文本分别设计了邀请、谈论天气、道歉、提醒、建议、计划和活动、人物访谈、旅游提示等几个功能意念的语境。其次,语句长度适中,极具口语特征,如Take care,By the way,Guess what,Me too,Like what,No way,Tell you what,Goodbye for now等。再次,语调和节奏等涉及语音项目的考点也尽量做到了真实。最后,从听力文本的内容看,今年的文本具有鲜明的英语本族语生活特征,比如与牙医预约、在花园里做烧烤、办理护照延期,甚至在地名的使用上也具有本族语色彩,如Los Angeles(洛杉矶)、New York(纽约)、Philadelphia(费城)、Missouri(密苏里)、Kansas(堪萨斯)等。事实上,这些特征恰巧与《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理念相吻合。

在日常交际中,“听”是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考试大纲》把“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和“对所听内容做出推断”作为重点考查项目。这种有所侧重的题目设计更加突出了“听”这一技能的特征,考生只需通过“听”来获取对话或独白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同时根据话语的涵义推断出话语发生的场合以及说话者之间的关系,而不必进行深层次的信息加工。获取具体信息的能力以及对这些信息进行简单推断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对口语的理解能力,因而也是听力测试所要考查的重点内容。

(2)阅读理解。这里所说的阅读理解,包括了试卷上的第一部分“阅读理解”与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两个部分的内容。如果说“听”是人们获取口语信息的重要途径,那么“阅读”就是人们获取书面信息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中国学生使用最多的一种语言技能。相对于通过“听”来获取具体信息进行简单处理而言,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方式要深刻得多,它往往需要考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推理思辨,进而读懂隐含在英文字里行间的信息。因此,高考英语中的阅读理解题是最能够评价考生对信息进行加工并做出准确判断的一种能力测试题,在整份试卷中所占的比重也最大。《考试大纲》对于阅读技能的考查目标是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做出简单推理判断,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等六个项目(见表四)。为了体现阅读的特征,阅读理解试题的设问更侧重于对信息的加工,这本身就是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阅读理解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变化。一是试题的布局更趋合理:往年用于考查考生查读(scanning)能力的阅读理解第一节的D篇调整到了A篇,使阅读理解试题整体呈现出由易到难的特征。二是语篇的文化元素更加浓厚:阅读理解第一节B篇文章是作家Eudora Welty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说明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阅读理解第一节C篇文章是介绍源于英国的民间节日――苹果节;阅读理解第一节D篇文章是以传媒文化为主题,通过作者的研究调查,证明读者更乐于接受积极、正面信息这个事实;语法填空的语篇则介绍了筷子及其发展史,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传承中国文化。三是对解读语篇衔接知识的考查有了新要求,首次出现了基于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来命制的试题,如第26题“The underlined word ‘them’in Paragraph 6 refers to Welty’s ”,这是一道基于语篇中的人称照应衔接手段来命制的试题。另外,阅读理解第二节“七选五”题的语篇非常具有生活气息,主题是“如何吃鱼”,文章结构工整、前后呼应紧密,从语篇理论上分析,这道题贯穿着语篇衔接与连贯的联结关系,非常适合用来考查考生基于语篇的文本分析能力。

总之,在阅读理解部分,五篇阅读语篇的情景设计可谓地道真实,题干的情景设计具有国际化特征,就连文章中使用的地名、人名、节日都是真实存在的,如B篇文章中的Eudora Welty(尤多拉・韦尔蒂)是美国已故著名女作家,C篇中介绍的Apple Day是起源于英国的民间节日,等等。文本中还出现了一些流行在英语文化中的俚语俗话,如Big Apple是纽约的绰号,Debbie Downer是心态消极者的代名词,a pipe dream指的是不切实际的“白日梦”。文章的语句更趋原汁原味,如“Big name shows all summer long(整个夏季都上演大师的作品)”“Bad news sells.If it bleeds,it leads(负面的消息总是很卖座。如果是关于流血事件的负面消息,那它绝对是占据头条了)”等。整卷的阅读理解文本,处处体现了对语句深层解读能力和阅读思维能力的考查。

(3)写作。从语言学习的途径来说,“听”和“读”都属于语言的输入,“写”属于语言的输出。《考试大纲》指出,语言的准确性是写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因为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信息的准确传输。高考英语写作部分由纠错过渡到书面表达的命题模式符合外语学习的规律。改错题把考生常犯的语言错误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测试了考生语言输出的准确性。今年的短文改错通过10个知识点来考查考生使用语言的准确性(见表五)。

短文改错题的语言材料近似于考生的习作,难易程度符合考生的写作水平。短文改错中的错误类型也是考生自身语言使用过程中易犯常犯的错误。这样的题目设计,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试题的效度和信度。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书面表达题对具体写作内容的提示较少,开放程度更高。《课程标准》一向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试卷遵循这一任务型原则,用给予具体任务的方式来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并保持了简约的应用文风格,要求考生对因故不能赴约写封邮件“表示歉意、说明原因、另约时间”。显然,这是人们日常交际中常用的文体,说明书面表达的命题再次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但是,越是开放程度高的试题,越能考查考生平时的阅读、积累。考生如果阅读面过于狭窄的话,面对这个任务,可能会感觉无话可说。

二、高三英语教学与2017年度复习备考建议

长期以来,一线高三英语教学一直采用以知识为主线的模块化教学模式。这种知识与能力培养严重脱节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高考英语题型改革的要求。近年来,高考试卷的命制注重浸透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高度统一,也更加侧重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高三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根本任务,紧紧依托语言基本技能,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对2016年高考试题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高考试题真实体现了英语学科的本质,突出了对英语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的考查。教师只有通过对试卷知识层面和能力层面的解读和分析,才能利用丰富的考试信息来指导今后的教学。

(一)活化听力文本,丰富听力素材

作为高考测试内容之一,听力在高三常规教学中一直受到重视。遗憾的是,听力教学依然存在下面这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听力教学常常被弱化为听力测试,大部分学校都划拨固定的时间做听力测试,但学生的听力技能却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二是听力面过于狭窄,课外丰富的听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三是对现成的听力文本的利用不够充分,学生完成听力测试后没能很好地利用听力文本来矫正自己在听力中所存在的问题。丰富的素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事实上,听力文本本身就是相当丰富的学习素材,教师应学会利用大量的听力文本来强化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让学生回归文本检查语言结构,回归文本审视自己的听力问题。

1.活化听力文本

教师以听力文本为基础设计相应的语言学习活动,对听力文本进行拓展利用,可以让学生借助这些拓展后的语言学习活动增长知识、训练技能,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加强的听力教学内容。一般而言,教师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加工”听力文本。

(1)将听力文本改编成复合式听写。所谓的复合式听写,就是依据文本的语言特点,把语料设计成词汇、语句听写题,让学生可以从中学得、吸收和内化与该文本话题相关的词语和语句。以下示例是根据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Ⅲ卷英语听力部分第7段听力文本改编的复合式听写。

W:Harry, ① ?I’ve just ② an email from Pamela. She and Peter are coming down to see us this weekend.

M:Oh,that’s good news!We haven’t seen them ③ .

W:Yeah.The last time we met them was ④

three years ago.

M:Did Pamela mention ⑤ they’ll stay?

W:About one week.

M: ⑥ !I can’t wait to ⑦ our new house.

W: ⑧ .We haven’t had any guests since we moved in here. ⑨ .

M:Good idea. I’ll ⑩ tomorrow to buy all the things we’ll need.

这段对话中包含了一些较为地道的英语口语表达,如“①guess what;③for ages;⑥Great;⑧Me too”。还有一些高中生应该掌握的词组和句型,如上题中的“②received;④at our wedding;⑤how long;⑦show them around;⑨If the weather is fine,we can have a barbecue in the garden;⑩go to the market”等。

(2)将听力文本设计成信息提取练习。《课程标准》把从听力材料、简单演讲或讨论中提取信息和观点作为英语学习的能力目标之一,因此,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成为高考英语听力测试的主要测试项目。信息提取练习,就是让学生听取语段后完成相关任务,以此训练其迅速提取信息的技能。以下示例是根据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Ⅲ卷英语听力部分第8段听力文本改编的图表式信息提取题(见表六)。

改编后的练习看似简单,却可以延长学生在听力训练的停留时间,便于学生更加充分地吸取素材中有用的知识。

2.丰富听力素材

除了改编试题的听力文本,教师还可以将听力素材的获取途径扩大到引导学生在课外听取适合的外语新闻广播上,如VOA Special English,Teens等。教师广泛寻找适合学生外语学习的听力资源,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目的。

(二)依托话题主线,挖掘阅读文本

《考试大纲》在阅读理解考核目标中,对高考阅读语篇的选了比较明确的界定,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近年来,全国高考阅读理解题的语篇主要以旅游或娱乐广告、社会热点、文化风俗、科普常识、个人经历、人物介绍等话题为主。这就为以话题为主线的高三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便利。

以话题为主线的阅读实际上是一种窄式阅读。窄式阅读是指同一主题、同一体裁甚至是同一作者作品的阅读(Krashen,1981,转引自林才回,2015)。阅读具有相同话题的文章,有利于学生反复接触与主题相关的词汇、语法结构、语言特点及背景知识。尽管同一话题的语篇在高考试题中并不常见,但相似话题和体裁的语篇是比较多见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将相似话题和体裁的语篇进行集中归类,甚至还可以搜集一些外语报刊中的类似语篇。例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的C篇和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的C篇都是关于教育的社会热点话题:2014年C篇是关于英国中学或大学教育中的“间隔年”体验,2015年C篇是关于美国家庭教育对“互惠生”的需求信息。教师以此话题为主线,可以进一步拓展到西方教育中的“host family(留学生寄宿家庭)”,“Freshmen’s week(新生体验周)”等相关话题的文章。再比如,反映电子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影响的文章以及有关环保新理念的文章在高考试题中也是频繁出现,教师可以将以上所用文章进行收集和整理,使其自成体系。此外,还有近年来在高考试题中反复出现的旅游娱乐广告,都可以作为一类体裁来训练学生查读(scanning)的技巧。当然,选择以高考试题作为阅读教学的语篇,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单项选择题,而应对文本进行整理和挖掘。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挖掘,大致从语言知识、阅读技巧、思维能力等几个层面来展开。比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Ⅲ卷D篇是一篇有关新闻传播的社会热点文章,作为阅读文本,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整理和挖掘(见表七)。

(三)搭建迁移支架,整合读写教学

注重读写结合的语言教学是近几年受到学界认可的外语教学理念。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更关注词语和语句使用的准确性,对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甚少关注。由于与写作话题有关的素材输入不够,学生写作时往往无话可说。而基于阅读文本的写作教学能让学生把阅读所习得的知识迁移到写作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写作素材的问题,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裁类型、段落布局、语言特点的理解。如果教师对阅读主题进一步延展,还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有关的教学活动分别聚焦于表层解读、深度解读、输出表达三个方面,促进读写的有效迁移。我们以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英语阅读理解第一节B篇文章为例展开说明。这篇文章属于典型的说明文,文章围绕“房子会让人变胖吗?”这一议题来说明家居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表层解读

表层解读关注的是文章的主题和体裁。通过阅读每段的第一个句子和总结关键词,学生可以体会到说明文的谋篇特点,初步搭建起说明文的段落框架。说明文一般在首段陈述文章主题之后,再以多个段落来构建文章的主体,而且作为主体的每个段落都会围绕文章的主题来展开。比如“房子会让人变胖吗?”此文,首段先用关键词“effect”来突出主题,紧接着分别以“lights”“colors”“time”“size”等几个关键词按段落推进(见表八),阐述家居环境影响人体健康的几个关键因素。

2.深度解读

深度解读关注文章的逻辑和语句的使用。深度解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文中提出的问题和问题 解决的方法,同时关注人们提出建议时经常使用的句式(见表九)。

3.输出表达

输出表达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阅读素材来设计写作活动,在设计写作任务时注意体裁的相关性、结构的相关性和话题的相关性,让学生依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如上面这篇文章的“输出表达”练习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在文中学到的知识,给将要装修房屋的朋友写一封电子邮件,向朋友传达健康家居的理念。

对阅读材料进行仿写、改写、续写,可以帮助学生夯实写作基础,这也是读写结合的一种方式。以读促写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语篇、模仿语言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写作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高考既是对教学的检测,同时也能服务于教学。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Ⅲ卷英语试题呼应了外语考试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考查的诉求,反映了语言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试卷的信度、效度和难度上实现了考试的目标,对今后的外语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陈文存.英语写作需要使用高级词汇吗?[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6,(2):8-11.

4.姜 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的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5,(13/14):31-34.

5.王笃勤.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到高考[J].基础英语教育,2007,(10):72-78.

6.林才回.群文阅读――高三英语复习新常态[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5,(5):63-69.

(责编 白聪敏)

上一篇:城市看海,良心下水道何时建? 下一篇:麦当劳与北京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