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时间:2022-10-30 06:30:28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创造性而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的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谓问题情境,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

下面就“圆的认识”这一课,谈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准备阶段,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兴趣不仅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更是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可以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活动,对创造活动充满热情。

如:在引入新课时,教师首先出示多媒体课件:

画面1:在一条公路上行驶着自行车、手推车、三轮车、汽车、摩托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大家都很自然的忙着赶路。

画面2:继而出现一个“小马虎”学生,他突发奇想:怎么车轮都是圆圆的,要是将车轮换个形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画面3:马上马路上行驶的车子分别换上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甚至椭圆形的车轮,出现车子颠簸,甚至停驶的情况。

这样学生产生了好奇:为什么其它任何形状的车轮都不能正常行驶,而只有圆形车轮才行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阶段,营造学生创造的氛围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改变课堂上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做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新知的思维材料,为学生营造创造氛围,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的主动探索,从而初步建立表象,形成较为清晰的感官认识。

如:在认识圆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对折、展开、反复做几次,引导学生观察对折后的圆纸片,想一想:有几种折法?能折出多少条折痕?然后,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观察纸片上的折痕,通过折一折、看一看、量一量、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并开展小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现圆的特征。有的学生发现能折出无数条直径,长度都相等;并且都相交于一点;有的学生发现能画出无数条半径长度都相等;还有的学生发现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1/2等等。这些发现对小学生来说就是创造。

三、练习阶段,留给学生创造思维空间

求异思维能使学生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课堂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给你一个硬币,请你量出它的直径,为了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启发学生自己选择多种工具,设计多种方法。

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

学生汇报:“我用直尺测量,最长的一条线段就是它的直径。”另一个学生提出:“我有一种更快的方法,把硬币放在直尺的边沿上,再用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在硬币的两边一夹,从直尺上就可以看出直径的长度。”有的说:“我先用笔把硬币的轮廓画下来,再剪成一个圆,再对折,就能找到它的直径,用尺子可以量出直径的长度。”还有的说:“我先在硬币外面画一个正方形,再画出正方形的对角线,用尺子可以量出直径的长度。”等等。(如下图所示)

这一系列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实践阶段,深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我下课前布置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为自己家设计一口井,并想办法画出井口形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作用和乐趣。

这节课,学生不仅认识了圆的各部名称,学会了画圆,而且掌握了圆的特征、半径、直径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索知识,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上一篇:夯实基础注重方法 下一篇:数学学习中的四个“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