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

时间:2022-10-30 06:07:19

儒学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

摘 要: 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完备的德性传统,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植根于儒学德性文化传统,才有我国道德教育的根深叶茂。借鉴和利用儒学精髓,深化大学生道德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对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有深远意义。本文从儒学思想的核心、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及如何利用儒学伦理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儒学思想 当代大学生现状 道德教育

近年来,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儒学热。有人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谓“道德滑坡”。当前,在社会道德领域,确实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腐败现象时有发生,社会诚信体系尚不完善,一些人为私利而置公义于不顾,这些都对社会,对人民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大。而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理念的丰厚积淀。当今教育也试图构建以传统文化为基点的,以加强高校道德教育改革、完善道德教育途径为支持的现代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新模式。未来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基础是高等教育,且高等教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儒家学说与教育密不可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向,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也是目前高教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儒学思想的核心

儒学是德性之学,即为情感理性,其核心是“仁”。“仁”是爱人的意思,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1]。“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仁”,是一种真性情,它来自生命的创造,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培养仁德,有助于提高心灵境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保证事物的可持续发展。

仁爱,从范围上来说,它有三个层次:爱亲—爱人—爱国。第一个层次是爱亲,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在家庭中体现为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仁爱”所追求的理想就是社会安定、人生和谐,而当代大学生常常表现出亲情淡漠,因此,让他们汲取儒学中的仁爱思想,对于家庭安定、和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个层次是“推己及人”,儒学要求我们爱人,“君子以厚德载物”。社会上,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就现代大学校园中的人际交往而言,学生个性差异大,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难免产生口角,更有甚者大动干戈。“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人的高尚情操、情趣与和谐的社会秩序的建立,需要人的自觉自律。以宽厚的态度待人接物,与人为善,以诚交友,以诚办事,创造一个和美协调的人际环境和社会环境。第三个层次是爱国,也是“仁”的最高境界。在引导大学生知国、爱国、报国上下工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建设的雄心壮志,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精神。

二、大学生的道德现状

大学生的道德主流是积极、良好的,大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内处于较高层面,但就大学生群体本身来说,其道德状况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在社会变革面前的道德困惑。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对各种以“新派”自居的言论和行为,不少学生陷入困惑和迷茫,不辨是非、善恶,道德观念日趋模糊,如考试舞弊在不少大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那么不光彩的事。(2)在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理论上认知的标准与实际中践行的标准不一致。他们往往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却采取利己主义的价值标准;对学雷锋、见义勇为等行为在观念上认同,但不积极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等。这种矛盾性和双重标准,充分反映了处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大学生的复杂心态。(3)在知行关系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4)在道德追求上降低标准。大学生认为应该讲道德,但较多地局限在道德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协调功能,而忽视道德对人的心灵净化、人格提升的教化作用。一些大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不愿遵循。(5)在价值主体、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表现出自我化、实效化、短期化的特点。突出表现是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甚至在政治取向上也具有明显实用、功利的特点。21世纪对人才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规格高标准的本质内涵,应是具体体现于个体人才的文化素质达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较完美的统一[3]。可事实上,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由于教育思想、教育体制上存在的种种弊端所致,大学生在道德素质上还存在许多缺陷。

三、运用儒学思想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的策略

中华民族礼貌友善、温良忠厚和认真刻苦的气质,是在儒家的教化下逐渐形成的。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固然有其自身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其中的一些优秀思想成分有不可忽视的积极的作用。中国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礼、义、廉、耻、仁、和、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一直是指导绝大部分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基本意识规则。根据现实需要,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把传统的正确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意识。

(一)运用儒学伦理提供做人的基本道理。

儒学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基本道理。首先体现在它所传授的一些做人的道理,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处世之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念都反映了儒学伦理对人格的重视和追求,鼓励当代大学生追求高尚完善的人格。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孟子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几希”,在于“人伦”,即有道德修养[2]。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学会如何为人,重视自身修养。教育者应告诉学生由自省出发,以“仁”“德”为核心,以“礼”“义”为规范,由“仁爱”推演到“信义”,并强调通过自省、慎独和行为来提高人的道德品质,提高当代大学生自我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形成扬善抑恶、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行善止恶的控制能力,使自己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二)运用儒学伦理倡导“天下为公”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为人民、为祖国、为民族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无不体现了儒学思想中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学校应该让大学生了解并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努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情操,把个人生命、人格价值同维护祖国的历史文明、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及献身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统一起来。

(三)运用儒学,加强普遍伦理的教育。

首先,要肯定儒学的一些“常道”义理,努力挖掘儒学道德思想当中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道德精神进行阐扬,用儒学思想资源来积极参与世界伦理建设,并考察世界各民族伦理精神的精华,以反思和补充儒学伦理现代精神的不足之处,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民族文化与国际潮流融合的学术视野,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维度:基本价值观和共同价值观[4]。因而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将普遍伦理作为一个基本和重要的内容,不仅是相当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把放眼世界、吸纳时代精神、注重把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放在首位,将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把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作为21世纪四大支柱性学习;把理想、信念和责任感、自立精神、坚强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作为21世纪人才的主要特征。

参考文献:

[1]蒙培元.儒学的核心价值及其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9,(8):213-218.

[2]朱汉民.儒家人文教育的审思[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46.

[3]韩月秋.孔子思想影响下的现代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7):148-149.

[4]李龙,苏鹏.儒学伦理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体系的构建[J].科教文汇,2007,(10):017-02.

上一篇:关于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独立学院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