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大学新生英语听力的适应性教学

时间:2022-10-30 05:52:22

针对大学新生英语听力的适应性教学

摘要: 大学听力相对于高中听力在技能要求及考核标准上都有着较大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师须重视和加强对入学新生的评估,开展适应性教学,引导其正确认识自我,稳步实现新阶段的第一步跨越。

关键词: 大学新生英语听力 适应性教学 评估与认识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信息的交流,听力能力的作用不容忽视;且随着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新题型改革的推进,更是将听力技能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同时也越来越暴露出大学听力教学尤其是对大学新生的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文中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如何帮助引导入学水平不尽相同的学生迈出第一步并且稳步实现新的跨越,这一课题摆在了每一个大学英语教师的面前。

一、高中至大学听力技能要求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每个非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必须达到其规定的“一般要求”,达到或未达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七级的大学新生可将“一般要求”作为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目标。

1.高中英语七级听力技能目标。

能识别语段中的重要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能听懂操作性指令,并能根据要求和指令完成任务;能听懂正常语速听力材料中对人和物的描写、情节发展及结果;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抓住要点;能听懂熟悉话题的内容,识别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态度;能听懂一般场合的信息广播,例如:天气预报。

高考听力特点分析:语速100-110词/分钟,卷面已给定提问;A、B、C选项多为关键信息词,简短明了,干扰信息少。题型为听短对话作选择、听长对话或独白作选择。长对话听前给定5秒/题的时间预览提问及选项,同一对话或独白连续听两遍并完成2-4题选择,对话长度及题量依次递增。对话用语有购物、问路、请求、建议、猜测、转移话题、表达态度等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日常口语,句型表达多为简单句型,需理解说话者的不同语气。话题涉及校园生活场景、社会交往场合、家庭生活场景、服务场所等学生熟悉的主题。听力技巧一般就预先所给的提问针对性地识别出关键语段中的重要信息,有些信息可直接获取,有些需进行简单判断。由于选项间信息干扰性较弱,且提问主要围绕事件中的人物、行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即6W(who,what,when,where,how,why)等细节,因此学生主要在语音辨别、语气判断、关键信息的捕捉与重组能力上加强提高。

2.大学英语“一般要求”中听力技能目标。

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讲座;能基本听懂慢速英语节目,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帮助理解。

大学四级听力新题型特点分析:语速130词/分钟,卷面不给定提问。题型为听短对话、长对话、短文后选择最佳答案和复合式听写填空。所有题型听前不给定预览时间。对话用语语境丰富,涉及一定专门用语,词汇信息较多,尤其长对话者之间信息交流多,不排除习语、俚语等的使用,句型变化多样,如虚拟句、倒装句、定语从句等复合长句。对话话题更切合实际社会生活,要求具备一定国外文化生活及语言知识,目的是帮助学生应对简单的涉外工作、留学生活、学术交流、商业终端服务等的基本能力。基本听力技巧较多,如听前必须快速浏览选项推测所听话题及提问;掌握对话大意并从获取的大量信息中回忆提问涉及的关键信息做出同义转述、细节推断或综合判断,即依靠短时记忆及适当笔记来完成;或就选项中涉及的细节作重点关注,对数字、时间等作实时记录,理清逻辑关系;无需听懂每一个单词,但可根据语篇体裁、结构特点来判断观点、信息出现的规律掌握主旨大意等等技巧。大学听力对于输入语言的题材、篇幅、知识面及专业实用性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学生所听到的或许不再是熟悉的话题、熟悉的表达,然而需要掌握的信息量明显增加了,如果缺少一定积累的语言文化知识、灵活的听力技巧及正确的学习策略的话,是较难完成上述目标的。

二、对新生入学听力水平的认识问题

1.对高考分数的认识。

鉴于上述对高考听力题型的特点分析,不难看出得分高低有一定偶然性,同样的内容,听力选择题相比于填空题更方便于学生掌握答题技巧及正确率,因此在对高考考题缺少分析了解的情况下盲目以此作个体定性评估是不科学的,更不利于对全班入学总体水平的认识,导致教师在教学起点定位上的错位。不少高考听力“没问题”的学生入学后往往产生力不从心的挫败感,这正是在考核要求变化的情况下暴露出了自身的问题,单靠某些所谓应试技巧是无法满足大学听力对语言知识、策略应用及跨文化交际的较高要求的。英语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语言应用能力的不足,避免对高考能力的过度自满,高估自身应对大学听力乃至四级的实力,加强其对阶段性目标的清醒认识,做到考前心中有数。

2.对学生的全面认识,往往也是教师忽视或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

首先,对输出能力的调查。对听力水平的了解也是涉及其综合能力的调查。说、写都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语言知识、技能的基本功力,如句型输出的熟练度、复杂度可以体现学生对听到类似表述的信息捕捉理解的能力。其次,对学习背景的调查。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中学师资情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语言环境等千差万别,且这些因素都对学生有着长远的影响,所以同样不可忽视。例如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不少中学都已开设多媒体教学甚至双语教学,为学生加强听说能力提供了较好的语言环境;师资状况较差地区的教师自身也存在语言能力不佳的状况,或教学方法传统滞后、机械化,使学生无法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等诸多问题。最后,策略意识的调查。大学阶段的大量语言知识使得教师不可能再像高中时那样采用传统的灌输模式,也不利于学习自主性及效率的提高。听力训练作为大脑内部思维活动的一种,更要求有个性化的认知策略。必须了解有多少学生习惯了按部就班地被动学习,至于要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问题往往要等待教师解释与控制,课后仅满足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者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提高学习者参与外语学习的意识,鼓励其更积极地投入并掌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这有助于培养加强语言学习的策略(Tricia,2000),它包括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的训练。例如,鼓励学生思考如何预习单元课文、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作词汇笔记、如何自我监控等,事实证明策略培养上花去的课堂时间是完全值得的。

三、听力适应性教学的加强

1.认识教学对象。

结合对话、电子邮件、问卷调查及入学测试等多种手段,教师首先要掌握学生以往的学习经历、语言文化知识、(元)认知策略意识、语言输出水平、学习动机与兴趣偏好、学习风格等诸多方面。看似复杂的调查工作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事半功倍的。个性差异不可避免,而我们的目的是了解总体情况,针对大多数者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对已经存在的明显的错误做法给予坚决纠正。例如,不应为了使学生听懂每个单词而故意夸大发音或脱离语境地讲授词义。适应性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双向的互动与适应。

2.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教师可将上述对学生的调查分析结论向学生进行介绍评论,使其了解自身与他人、目标之间的差距或优势。首先,正确认识自己真实的语言水平,能否结合自己听的能力进行语言输出活动,实现社会交际的最初目标。其次,要认识到听力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平时说、读、写能力的加强,摆脱“临时抱佛脚”、“吃老本”的错误思想,重视积累,扩大知识面,从开始就以脚踏实地的态度对待学习。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思考学习的机会,注重策略培养。如今大学英语学习有课堂集中学习、自主学习中心在线学习及课后学习三部分。随着自主决策机会的增加,新生首先要适应新的学习模式,积极参与目标制定、过程控制及自我评估,凡事养成习惯,多问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学得怎样。自我评估可在每个单元学习末期进行,教师督促学生及时总结不足并制定适合自我的难度要求。这作为元认知策略培养的一种尤为重要,是增强学习自主性的重要手段。不论进步多少,任何一种努力的付出都值得教师的鼓励与赞扬。

3.灵活制定听力学习任务。

不同专业、班级的入学新生在听力技能水平上参差不齐,但所有学生接受同一教材的学习要做到进度统一本身就给教师带来了难题。就《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1》来说,从第一单元开始除了课文单词辨音、单词填空、单句理解替换等任务之外,还有较高难度的短文理解判断题,其词汇之丰富,复合句使用频率之高,一味要求学生课上完成所有任务会挫伤一些学生的信心,是不可取的。只有恰当地使用听力材料才可以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这是听力技巧得以系统性提高所必需的。(Ross,1992)在此,教师对高考听力性质的分析与认识将又一次发挥作用,了解学生能完成那些基础类型和难度的听力任务,以此为起点,将那些乍看难以完成的短文听力化解为难度递进的小任务,多角度设计课堂活动,反复利用有限的材料以达到教学的目的,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其次,任务设计应尽量避免答案抄袭的可能,注重过程中的表现。获得正确答案未必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听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Jim,1994)课上可以提供学生交流所获信息的机会,或模仿说话者语音语调,或回忆所听内容,或听前、听后增加讨论性活动以增强听力目的性等。同时利用自主在线学习的监控功能掌握学生自学任务完成情况等。课后任务的安排也可适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通过网络、音像制品等渠道搜集听力材料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学习任务,尊重学生的创意同样能大大提高其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听力适应性教学是对大一英语教学所做的适时调整,避免因为一开始力不从心或方法不当而导致的灰心、厌学、侥幸、恐惧等心理的产生,目的在于帮助新生树立信心并完成稍高一级难度的任务,且在一定阶段学习之后能形成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掌握新的、科学的练习方法和听力技巧以独立应对更高难度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S].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

[3]Tricia.H.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4]Ross.S.Program-defining evaluation in a decade of eclecticism.In Alderson.J.C.and A.Beretta(Eds.).Evaluating language educa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5]Jim.S.Learning teaching:a guidebook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Oxford:Macmillan,1994.

上一篇:简论英语课堂中的“合作教学” 下一篇:建构主义对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模式之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