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对英语写作教学的促进作用

时间:2022-10-24 05:50:13

隐喻对英语写作教学的促进作用

摘要: 隐喻作为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整个语言系统发展和变化的原动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目标语隐喻思维对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无疑显得非常重要。写作是外语学习中一大产出技能,本文将隐喻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探讨了写作课程中隐喻教学的必要性,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步骤和方法,认为隐喻知识的传授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词汇单一、中式化、缺少创新性和多样性、逻辑松散等现有写作通病。

关键词: 隐喻能力 英语写作 英语教学

1.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人类通常的概念系统根本上是隐喻的,大多数语言都经历着一个非隐喻化(Demetaphorizing)的过程。(Halliday,1994)Gardner和Winner(1980)首次提出隐喻能力(Metaphorical Competence)的概念,Danesi(1993)首次将这一概念引进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但是,我国外语界直到近5年来才开始认识到隐喻能力培养对二语习得的作用,隐喻理论和外语教学的联系逐渐受到重视。(林书武,2002)

写作作为一门重要的产出型技能应当倍受重视。与英语本土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作文存在语言表达过于直白、文章结构不连贯、思维中式化等弊病。他们倾向于使用简单、保守的词语和段落安排,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也不利于写出地道、符合英语国家人们思维的文章。隐喻是一面镜子,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语言思维习惯。因此,培养学生的英语隐喻能力对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就极其重要。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写作课程中隐喻教学的可行性并设计了一些教学步骤和方法,希望能增强广大写作教师对隐喻教学的意识并对外语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教学设计

2.1隐喻意识

隐喻贯穿于人类一切自然语言之中,“是语言更是思维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Wales,1989),英语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将隐喻作为重点语言现象教授给学生。

首先,必须增强学生的隐喻意识。英语中的隐喻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语言入手,也可以结合教科书来引起学生对隐喻普遍性及表达功能的意识。以《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第七单元为例。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他们对隐喻已有哪些基本概念,然后再有意识地指出文中的隐喻现象并加以分析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采用对比的手法,即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文中的隐喻性句子,再让他们将自己的表达和文中的表达进行比较,由此来体会隐喻特殊的表达效果。如:Retirement is a new,uncertain journey.这一句,根据上下文,学生这样替换:Retirement will be a new experience for those working men because they cannot predict what will happen during the following retired days.通过对比,学生们表示:两种表达虽然意思一样,但前者将退休后的生活比做未知的旅程,显得简洁、生动,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而后者显得直白,平淡无味。这样有意识的比较能增强学生对隐喻的印象,同时也萌发了学习和运用隐喻的兴趣。

2.2隐喻辨认

在学生对隐喻这种语言现象有了一定意识后,教师可以系统地介绍隐喻的相关知识,包括定义、功能、种类等,让学生熟练地识别隐喻,从而进一步体会隐喻在文字表达和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关于隐喻的定义比较宽泛,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认为:隐喻是两个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即源领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领域(Target Domain)的互动。隐喻意义的理解就是将源领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领域,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领域特征的目的。束定芳(2000)认为:隐喻是所用语言字面意义与语境发生冲突时所选择的与语境相符的另一种理解。它的判别必须在上下文中、在一定的语境中。

隐喻在写作中的作用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文字表达。束定芳(2000)称,隐喻的精练、新奇、间接和婉转等特征为增加语言表达的效果提供了可能性。词语的产生具有隐喻性,即“词语的创造性得益于隐喻”;词语的发展也具有隐喻性,即“词汇的多义性得益于隐喻”。(胡壮麟,1997)第二,语篇布局。一些语言学家如Gibbs(1994)及Cameron(2002)指出隐喻具有语篇功能,在英语语篇中起衔接及连贯的作用。

束定芳(2000)从隐喻的表现形式、功能和效果、认知特点等角度,把隐喻分为“显喻与隐喻”、“根隐喻与派生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创造性相似的隐喻”等几种不同类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分别从这几种角度对隐喻加以区分,以增强学生的隐喻辨认能力,丰富他们的隐喻知识。

2.3隐喻理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培养学生在写作中运用隐喻的能力,还必须让他们做大量的阅读,掌握隐喻意义的推断方法,从中进一步认识隐喻的语言表达效果,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为创造隐喻式表达打下基础。

隐喻理解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联想的相似性、语境和文化知识。束定芳(2000)认为,隐喻产生的依据是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相似可以分为物理的相似性和心理的相似性,也可以分为事物本身固有的相似性和被主观创造的相似性。因此,隐喻意义便是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相似性互相映射产生的结果。例如,“a rain of bullets”,这个短语会让我们想到子弹像雨一样密密麻麻落下的画面,属于第一种相似性,意为“一阵弹雨”;又如“We were kicking around some of Dave’s ideas”,这句话使读者想到这样一幅场景:戴夫的一些意见被当成一种实物被人踢过来踢过去,于是不难推断出该句的意思:这些人在仔细琢磨戴夫的意见。这里的相似性属于第二种相似性,把踢过来踢过去的动作与人们交头接耳讨论的动作相联系。这种表达远比“We were think carefully of some of Dave’s ideas.”来得形象、生动。

语境对理解隐喻起着很大的作用。隐喻必定要在句子或句子以上的语言层次上才能出现,它的判别必须在上下文中、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境可分为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语言语境是指词语或整个句子提供了交际的背景,如:“The train was snaking its way through the mountains.”“snaking”一词为这个隐喻提供了语境,使人想到火车如一条长蛇在山间铁路上蜿蜒前行。由于个别词语的使用构成了整个隐喻,喻体本身就提供了理解的语境。情景语境是指言语发生的实际场合,涉及时间、地点、参与者等。比如“The old rock is becoming brittle with age.”这句话是个语义正常的句子,表面上看它不存在隐喻出现的条件――语义歧义,但在特定的语境下,如在谈论一位已退休的老教师时,就是隐喻句。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非隐喻言语的理解依赖于文化语境,隐喻语言的理解更依赖于文化语境,(张治英,1999)隐喻对语义具有不可替代的解释功能。比如短语“meet one’s Waterloo”,如果学生了解滑铁卢战役以失败告终的历史,那么就不难推断出这个短语是“惨败,毁灭性打击”的意思。

2.4 隐喻产出

隐喻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语言和认知现象,教师必须多角度、多层次地激发学生的隐喻性思维,帮助他们有意识地运用隐喻。前面提到,隐喻在写作中不仅可以丰富词汇,而且可以完善语篇结构。鉴于篇幅的关系,笔者仅就词汇层面作一些探讨。

2.4.1概念隐喻角度

概念隐喻是隐喻知识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教师有必要利用概念隐喻的知识来扩大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将概念隐喻分成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

结构隐喻是指用一个概念去理解另一个概念,将谈论一种概念的词语用于另一种概念。本体(所描绘的对象)和喻体(用来做比的概念)是结构隐喻的两个必须成分。它们应属于不同的概念体系,而且还须有某种相似之处,这种相似点为用喻体来理解本体提供了可能。例如,培根在《谈读书》中用了大量的把书本喻为食物的表达: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教师还可以总结该类型隐喻的其他例子,加强学生的意识,并进行记忆,比如:Time is money./Love is journey./Theories are containers等。

实体隐喻是指用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物体做喻体来理解抽象或不太熟悉的本体。人类抽象或模糊的思想、情绪、事件或状态借助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得以清楚地表达。比如在“We are working toward peace.”,“He is out of trouble.”两句中的“和平”和“麻烦”分别被看作是一种具体存在的事物,从而生动易懂。其他例子有:The mind is a machine./Language is a container.等。

方位隐喻是用空间方位来描述所要表达的事物,把上下、左右、前后、里外、中心边缘等方位词运用到反映人们情绪、身体状况、地位上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比如“She feels a bit down today.”,“He is above me in the hierarchy.”等。

2.4.2句法构成角度

不仅名词,而且形容词、分词、动词及所有的词类都属于隐喻的范围。(Fontanier,1830)根据隐喻的句法构成特点,隐喻分成名词喻、动词喻、形容词喻,副词喻和介词喻等种类,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句子的每个成分上都有使用隐喻的可能,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创造隐喻性句子。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或专门找出代表性的例子进行引导。以《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第八单元为例,这两篇课文包含了大量的隐喻。其中,名词喻有:the Chinese Don Juan /periodic nervous breakdowns/an electronic “Iron Curtain”等;动词喻有:run into a dilemma /fascination runs even deeper/stack up their release of等;形容词喻有:take a broader view of/weak performance/built-in presumption等。

2.4.3修辞角度

英语里的隐喻辞格不仅包括汉语里除明喻以外的所有比喻种类,还包括拟人、通感两种修辞。(李国南,1999)这几种修辞对中国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师可以从这个角度启发学生运用隐喻的能力。

隐喻除了X是Y的汉语“暗喻”模式外,还包括了“借喻”、“潜喻”和“缩喻”等三种类型。(李国南,1999)借喻就是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例如“in search for one’s roots”中的“roots”就借以喻指某人的“祖先”。其他例子如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the high/low tide of the movement”等。潜喻与借喻相反,只出现本体而没有喻体和喻词,也称作“拟物”,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she broke his heart”中,将“心”比作一种易碎物品,其他例子有the golden age,to polish an article等。缩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比喻模式,即用本体修饰喻体,由于这种模式把比喻压缩在一个名词短语中,故称为“缩喻”。例如:flood peak(洪峰),把洪水的最高水位比作山峰,本体洪水修饰喻体山峰。其他例子有air stream,a ray of hope等。

拟人在西方修辞学里称“personal metaphor”(有关人的隐喻),常出现在动词、形容词和名词层面,分别举几个例子:

1)The weather smiled on us.

2)That mistake has killed his chances.

3)angry waves.

4)sister schools.

5)a neck of the sea.

西方修辞学界通常把通感归入隐喻,称通感式隐喻,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心理现象。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听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通感就是以某一感官的感受去类比另一感官的感受。(Ullmann,1957)例如:

1)I didn’t see what you said just now.

2)You wear a loud shirt.

3)She has a sweet voice.

4)a stroll through the delicious spring landscape.

5)cutting remarks

6)Her name is fragrant with good deeds.

其中,例1中的see由视觉转向听觉,例2中的loud由听觉转向视觉,例3中的sweet由味觉转向听觉,例4中的delicious由味觉转向视觉,例5中的cutting由触觉转向听觉,例6中的fragrant由嗅觉转向听觉。

3.结论

在传统的写作课堂中融入隐喻教学对师生来说都是一种试验和挑战。教师除了课上讲解外,还必须寻找或亲自设计符合每个教学阶段的习题及阅读材料供学生巩固、扩大课堂所学内容。另外,教师还必须注意中英文化差异的教学,以避免学生写出如“as beautiful as a butterfly”这样的语句,因为蝴蝶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有着截然不同的概念。隐喻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知识范畴,以上每个教学步骤都有待广大教师继续探索和深化,如习题设计、隐喻运用的激励政策(如将隐喻表达视为写作评分标准之一),等等。希望本文能给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一点新的启示,为整个外语教育的发展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1]Cameron.L.Metaphors in the Learning of Science:A Discourse Focus.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8,(5),2002.

[2]Danesi.M.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The Neglected Dimension.InJ.E.Alatis(eds.)munication.and Social Meaning.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3.

[3]Fontanier.P.1830.Les Figures du discours.Paris Flammarion,1968.

[4]Gardner.H.&E.Winner.The Development of Metaphoric Competence:Implications for Humanistic Disciplines.S.Sheldon(ed.)On Metaphor.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Gibbs. R. W. The Poetics of Mind: Figurative Thought. 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6]Halliday M A.An Introduction to Fundamental Grammar.London:Edward Arnold,1994.

[7]Lakoff.G.&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8]Ullmann.S.The Principles of Semantics. Oxford:Basil Blackwell, 1957.

[9]Wales.K.A Dictionary of Stylistics.England:Longman Group UK Ltd,1989.

[10]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

[11]李国南.辞格与词汇.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2]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和趋势[J].外国语,2002.

[1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4]张治英.英语隐喻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翻译[J].湖南商学院学报,1999.

上一篇:对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的探讨 下一篇:刍议大学英语阅读的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