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重度残疾人绝对贫困现象

时间:2022-10-30 03:46:11

消除重度残疾人绝对贫困现象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重度残疾人处于这一群体的最底层,他们大多生活不能自理,不能清楚表达需求,缺乏劳动就业能力,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中等收入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消除重度残疾人绝对贫困现象,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是发展残疾人事业进程中必须破解的难题。

一、重度残疾人基本情况

针对重度残疾人现状,根据省卫生厅、省残联《关于对重度残疾人进行调查登记的通知》,江苏如东县对重度残疾人进行调查,对就业和生活自理能力等影响较小的听力和言语障碍的残疾人不列为重度残疾人也进行了调查。

从残疾类型分布看,重度残疾人中肢体残疾人占48%,精神类重度残疾人呈上升趋势。通过个案分析:安全事故、心脑血管疾病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精神压力过重是致残、致贫的主要原因。

从年龄分布看,31~60岁的残疾人占多数,他们本应是家庭收入的主要贡献者,但因重度残疾,不能劳动就业,需要家庭成员抚养护理,导致家庭贫困程度加重,重度残疾人低龄化值得高度重视。全县重度残疾人7319人,30岁以下、31~60岁、60岁以上的分别占总数的14%、56%和30%。

2006年,如东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0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400元。重度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处在社会平均水平一半以下的占95%。1000元以内、1001~2000元、2001~3000元、3001~4000元及4000元以上收入的分别占重度残疾人总数的30%、54%、11%、3%和2%。

二、重度残疾人社会救助的缺失

社会救助是保障贫困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已初成体系,但总体上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一是救助覆盖面低。如东县7319名重度残疾人中,享受低保的仅为1644人,占总数的22%,有73%的家庭收入处在绝对贫困线至社会平均水平的一半之间,由于低保政策以家庭平均收入水平计算的钢性规定,这部分残疾人享受不到社会救助。岔河镇金发村5组40岁的村民杨金泉,几年前一次意外导致重度肢残,医疗费花去多年积蓄,还欠了一大笔外债,由于家庭收入高于低保线,不能进入低保,生活很艰辛。

二是实际救助水平偏低。就城镇而言,全额低保标准为月220元,农村为月90元。在1644名享受低保的重度残疾人中,集中供养和全额享受的为204人,占总数的12.4%,87.6%的重度残疾人领取补差,平均为年补差451元,月均38元,最少的年补差在120元以下,月均10元。社会消费价格不断上涨,救助标准和补差过少,不足以改善重度残疾人生活。茶镇兴灶村7组缪银凤62岁精神残三级,自丈夫死亡后,带着两个重度精神残疾儿子一起生活。一家3口3个精神残疾人,生活非常困难,而3人只有1人进入低保,年补差420元。

三是财政投入低。这是低保标准偏低的主要原因,如东县财政每年投入800多万元救助低保对象,与全社会贫困人口和重度残疾人需求相比,显然是杯水车薪,7000多重度残疾人如全额享受现有保障水平,财政需再投入780万元,县、乡两级财政短时间内很难解决。

四是整合程度低。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社会的统筹协调不到位,城乡社会救助还存在问题,相关部门协作、互动不足,各项救助政策衔接不够,社会化程度不高。目前除政府的政策规定和财政支出具有刚性作用外,没有形成社会化的、多元结构的贫困救助机制。

三、清除重度残疾人绝对贫困的对策

首先要从发展经济入手,要通过发展,一方面减少贫困人口。另一方面壮大社会救助的实力,进而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救助同步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其次要把重度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摆在优先位置。针对95%的重度残疾人生活在社会水平一半以下,贫困面大,贫困程度高的实际情况,要把重度残疾人与家庭成员的收入区分开来,单独享受低保政策,扩大救助面,使重度残疾人人人得到社会救助。

三是不断提高保障标准。低保线、贫困线是涉及千万人口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根本线,既要从各地实情出发,又要参照国际惯例和通用标准,使之更合理、更科学。当前保证重度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必须改变事实上存在的低保标准偏低,补差数额少,重度残疾人得实惠少的现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步提高生活保障线,同步增加实际救助额。

四是加强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救助体制。规范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通过再次分配和慈善事业等统筹社会资源,提高对重度残疾人的保障水平。

上一篇:残疾人婚姻家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精神残疾的概念与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