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土族贫困妇女文化教育救助现状及原因分析

时间:2022-10-30 03:18:33

青海土族贫困妇女文化教育救助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要:青海土族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是,青海土族贫困妇女的文化教育仍存在政府对土族贫困妇女救助的比例和人数少、政府对救助监管的力度不够等问题。原因有三个:一是青海土族贫困妇女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二是青海农村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三是青海传统的社会化使土族贫困妇女对参与各种活动缺乏自信。

关键词:土族;贫困妇女;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4-081-02

青海土族贫困妇女贫困的长期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济贫困已经内化为一种文化贫困。在贫困的基础上形成的土族贫困妇女的生存、生活方式,本来是一种对资源极度匮乏状态的文化适应,可是当她们的行为方式成为习惯后,就逐渐远离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成了一整套自我适应的价值观念,进而演化为一种精神的贫困。对各种社会问题不感兴趣的懒惰心理,是干旱和半干旱的偏远山区即经济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经常可见的文化特征。

一、青海土族贫困妇女文化教育现状

青海属于欠发达的多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较落后。青海省尤其是民和县、互助县等一些偏远地区的土族贫困妇女,受文化水平、家庭地位、经济收入、文化教育观念、、生活习俗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经济贫困已演变成精神文化的贫困。所以,通过文化教育使贫困妇女精神脱贫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探寻出一套符合实际的少数民族贫困妇女文化教育救助机制,才能推进青海土族贫困妇女脱贫的步伐。

1.青海土族妇女文化程度比较低下,文盲率高

接受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青海土族贫困妇女的整体素质。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土族贫困妇女接受教育的程度低,技术缺乏,观念落后。调查还发现,虽然法律规定男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但在青海,由于受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土族贫困妇女受教育的程度要远远低于男性。土族妇女文化程度偏低,文盲率偏高,极大地阻碍了土族贫困妇女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青海省应将扫盲重点放在土族贫困妇女和少数民族妇女群体上,并采取有效行动;应由单纯的识字教育向既学文化又学技术的功能性扫盲教育转变,通过举办种植、养殖、纺织、缝纫等便于妇女参与的各种形式的扫盲班,实现土族贫困妇女脱盲;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偏远乡村,把种植、养殖实用技术送到广大妇女手中,以学技术带动学文化,以学文化促进学技术,有效调动土族贫困妇女学文化的积极性。

2.农村妇女成人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村妇女教育培训是扫盲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有研究显示,扫盲教材是成人扫盲教育的关键环节,但其建设却严重滞后,不但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脱节,缺乏针对性、实用性、速成性以及趣味性,难以激发农村妇女学习的兴趣。农村妇女成人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应通过开展各类培训、竞赛活动,帮助青海土族贫困妇女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进一步激发其劳动热情和创新活力。

3.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公平问题

不少家长在子女的教育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偏好,这一偏好限制了女孩的受教育机会。在“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下,不但学龄女童辍学率较高,而且多数女童在义务制教育毕业后难以进一步学习。如何帮助她们获得再教育和发展的机会,是新时期女童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对个别贫困女童的入学资助,有助于引导人们改变观念,克服困难送女童上学。

二、青海土族贫困妇女文化教育救助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青海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土族贫困妇女家庭在负担子女教育费用方面面临严重的困难。政府或社会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对土族贫困妇女实施文化教育救助,以保障其享有公平的教育,使处于不利地位的儿童身心得以健康发展,既是可行的,又是必要的。

1.政府对土族贫困妇女救助的比例和人数少

由于青海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资源比较落后和匮乏,青海农村土族贫困妇女很难实现文化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节功能,及时实施青海农村地区尤其是对土族贫困妇女的教育救助,成为促进青海省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加大文化教育救助力度,使青海土族贫困妇女有能力、有机会接受最基本的生存、生活和法制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对提高其脱贫致富的能力非常重要。

2.政府对救助的监管力度不够,供需矛盾突出

由于土族贫困妇女文化教育救助的工作人员配备不足,人才严重匮乏,以及缺乏对土族贫困妇女文化教育救助的宣传、指导,使得青海农村土族贫困妇女的文化教育救助的实施和发展缺乏管理和指导,文化教育救助交叉进行,效率不高。由于村委会对村级文化教育救助体系发展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大部分农民在闲暇之余无所事事,、迷信等不良风气盛行,严重影响了青海农村的社会治安,不利于贫困妇女自身的安全,也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并且文化教育救助资金投入体制单一,资金来源缺乏,供需矛盾尤为突出。文化教育救助作为基础性保障,其是否依法进行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因此,对其运作进行有效监督是十分必要的。

三、青海土族贫困妇女文化教育救助中存在各种问题的原因

调查发现,青海省土族贫困妇女对文化教育救助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的认知比率低下。从社会性别角度看,影响青海土族贫困妇女对文化教育救助政策认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1.教育因素

青海土族贫困妇女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这一因素大大制约了青海土族贫困妇女对文化教育救助的认知水平。青海偏远地区尤其是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大多数土族,仍然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的父权制社会,“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盛行,所以,青海大多数土族女性无法与男子平等地享有社会的教育资源,农村偏远地区土族女童辍学的人数要远远大于男童。据笔者调查,有些土族贫困妇女说:“读不读书都一样,还不如在家看孩子”,“我不识字对我也没有什么影响”,“别人都不去扫盲,我也不去”,“我都老了,学不会了”,等等。

总之,青海土族贫困女性的教育水平严重阻碍了她们对文化教育救助的认识水平。

2.文化因素

在青海农村,尤其是民和县、互助县等偏远地区,不少家庭重男轻女,忽视女孩教育的现象尤为严重。重男轻女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在青海农村特别是农村落后地区,由于受到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强化而表现得更加突出。相当一部分家长让学龄女童在家带弟妹、帮助做家务。一些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子女的家庭,由于无力支付所有孩子的入学费用,往往会作出让男孩上学、让女孩退学的取舍。在他们看来,女孩早晚要嫁人,男孩才是家庭的后继人。而目前社会上确实存在着的男女在就业、政治、社会权益等方面的不平等,使得大部分家长更多地把希望寄托在男孩身上,造成很多女孩未完成应该享有的义务教育就辍学了。

3.土族贫困妇女自身的因素

青海地区传统的社会化,使土族贫困妇女对参与各种活动缺乏自信。据笔者调查,当问及“你了解村民自治吗?”“女性是否应该以家庭为主”等问题时,有63%以上的土族贫困妇女认为“不清楚”、“不了解”、“应该”;28%左右的土族贫困妇女认为“村民自治是男人的事情,与女人无关”;只有9%左右的土族贫困妇女认为“村民自治女人应该参加,因为现在男女平等”。

上一篇:移动学习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下一篇:北京市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