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舞蹈作品中原生性因素的学术探讨

时间:2022-10-30 12:38:48

电视舞蹈作品中原生性因素的学术探讨

[摘要]原生态文化的“原生性”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的学术术语,它从诞生便迅速和各种学科相结合,原生态音乐就是如此。什么才是真正的“原生态”音乐?“原生态”音乐的原生性因素是什么?本文以电视舞蹈作品的取材为切入点,探讨在电视舞蹈作品的制作实践中,如何将“原生性因素”贯穿在舞蹈创作中,如何借助强大的电视媒体做好“电视舞蹈”的学科品牌。

[关键词]电视舞蹈;原生性

自从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获得巨大成功以来,“原生态”一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并行,成为近年来人们点击率最高的词语之一,而各种文化事项更是以“原生态”为重大卖点活跃在各种形式的舞台上。“原生态”是呼声一片,吸引着亿万观众的眼球。“当观众沉醉于原生态民歌的天籁之中,当艺术与生活最原始的内力在人们的视野中狂野奔突,撼动他们早已麻木的神经,当人们兴奋而狂热地憧憬着原生态民歌绚丽的前景的时候,作为一名专业的工作者,更多地应当看到了强势媒体冲刷之后所带来的泡沫,我们应当陷入另一番思凝之中。”什么才是真正的“原生态”音乐?“原生态”音乐的原生性因素是什么?这是我们在追捧热点之后应当及时思考的问题,否则,“原生态”音乐的“原生态”意义将没有真内涵。本文以电视舞蹈作品的取材为切入点,探讨在电视舞蹈作品的制作实践中,如何将“原生性因素”贯穿在舞蹈创作中,如何借助强大的电视媒体做好“电视舞蹈”的学科品牌。

一、“电视舞蹈”释疑

电视艺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它也成为舞蹈等人文艺术的主流传播工具。电视艺术和舞蹈艺术的结合产生了电视舞蹈艺术。长期以来,对于电视舞蹈的概念和类型,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而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从表层理解,电视舞蹈既是一种记录和保存舞蹈肢体语言和舞蹈完整性的一种传媒手段,也是传播舞蹈作品的最好、最快捷、最直接的方式。自从电视艺术出现和发展以来,中国舞蹈结束了从中国古代文字舞谱诸如“敦煌舞谱”、“德寿宫舞谱”和文字图像谱诸如“六代小舞谱”、“八卦舞谱”等靠文字和图像、图形记录的时代。国外舞蹈也结束了“贝奈许舞谱法”、“色腾动作记录法”、“拉班舞谱”的舞蹈记录方式。从深层理解,电视舞蹈必将是一种学科,它有相关的理论建构体系和理论研究方法,只是目前还处于学科的草创阶段。“电视舞蹈是一种借电视语言用人体的动作、节奏和表情反映生活的大众传播艺术,它具有很强的跨学科的性质。”

对电视舞蹈界定之后,电视舞蹈的学科分类成了电视舞蹈的首要学问。划分舞蹈分类的原则和方法是依据其一定的目的来择定的;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大致可以分为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和新创舞蹈;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大致可以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舞剧等;根据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方法和塑造舞台形象的特点来划分,则可分为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和戏剧性舞蹈三类。电视舞蹈作为电视艺术和舞蹈艺术结合的产物,对于它的分类主要有两个切入点,以舞蹈为核心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电视民间舞、电视现代舞、电视芭蕾舞、电视舞剧等等;以电视为核心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舞蹈电视专题片、舞蹈电视艺术片、舞蹈电视综艺、舞蹈电视比赛等等。

二、电视舞蹈作品原生性因素的理论探讨

从广义上说,凡是通过电视摄录下来的舞蹈都可以称为“电视舞蹈”作品。凡是经过镜头分切、组合的摄制,无论是记录性的还是创编性的,无论电视艺术成分的多少,都可以纳入“电视舞蹈”的范畴。舞蹈题材因素的选定是电视舞蹈制作的首要环节,电视舞蹈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品种,舞蹈还需要和电视相互选择、相互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电视舞蹈作品。本文主要是从电视舞蹈创作实践中题材的选择视角出发,将探讨的重点放置在电视舞蹈作品创作实践申的舞蹈题材上,对舞蹈题材的原生性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和阐释。

所谓原生性,就是原生态性,“原生态”一词脱胎于生物学,是“原生物”和“生态”两个名词的复合,具有双重的意义,是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普遍使用于生物科学领域的一个术语。但在艺术学领域,“原生态”一词并没有权威的定义,称谓繁多,未见统一,诸如“原生性音乐”、“原生态音乐”、“原型态音乐”等等,其实,他们一般指的是“那些从艺术形态到表演环境均呈现民间自然面貌的活态音乐文化类型”。“原生性音乐”和“原生态音乐”相比,它的内涵和外延自由了,因为没有真正的原生态音乐类型,一切的所谓的原生态都是人为的原生态。“原生”已无“生态”的刻意表白,而更多是特点、风格、气质、构成等性能和属性的判断。鉴于此,本文立于“原生性因素”,就是探讨舞蹈作品中的肢体语言和舞蹈文化语境的“原生态性”和“原型态性”。

1 舞蹈作品的原生性因素一般以社会风俗、仪式、节庆为载体。

一般认为,原生态舞蹈是广场的而不是剧场的,是自娱自乐的而不是表演性质的,是参与的而不是观赏的,是随机的而不是规范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传承的而不是创编的。原生态舞蹈是由普通民众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传承的民间舞蹈。从民族学、民俗学、民族和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去把握,我们会发现原生态舞蹈有以下一些精神和文化内涵:首先,是以图腾符号为神圣力量的崇拜性。图腾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体的标记和象征,图腾文化作为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原始积淀层,具有民族文化之元、民族灵魂之源与人性之本真的元初意义。原生态舞蹈就是表现图腾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种作为图腾符号的动物动作为舞蹈动作,使其获得群体认同的标记性,满足和实现社会性集体意识和归属心理。例如,龙舞与汉族人民对龙的图腾崇拜是分不开的。而少数民族中对铜鼓的崇拜、对竹的崇拜,许多民族的傩仪傩舞中对天地神灵的崇拜,是原生态舞蹈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图腾崇拜性舞蹈,源于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祖先信仰的需要。其次,是以生命本体为主题的仪式性。仪式是人们的行为方式,仪式舞蹈在原生态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仪式舞蹈产生于对超自然神灵的敬畏和依赖。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巫术祭祀等活动都离不开舞蹈。再次,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性。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反映在原始文化心理中,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秩序的服从,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的初始含义为“神”,人只能消极被动地顺从。人们后来认为天即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规律。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在原生态舞蹈中,就是反映人们祈天祷地、求取风调雨顺的各种仪式舞蹈,而具有原生态性质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含有大量类似内容。最后,是以民间生活为基调的大众性。原生态舞蹈是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民众之中的,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是以民间生活为基调,以大众审美为旨趣的民间舞蹈艺术。 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以人类体力活动形式为基本表现形式,形成反映劳动活动的原生态舞蹈,同时表现出劳动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我国的苗族板凳舞、彝族“阿妹戚托”等便是这种源于生产生活的舞蹈。

2 舞蹈作品的原生性因素常常依存于相对固定的表演场所。

一般情况下,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对寺院、道观、宫廷等固定表演场所有较大的依赖性,脱离了原生性的表演场所,其舞蹈表演就失去本真的原生态,至多就是所谓的“原型态”的舞蹈。由此可见,原生性的表演场所对于这类传统的表演艺术保持“原生性”因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传媒条件得到扩展和文化的展示空间不断转移的情况下,即使是一种“次生态”表演环境中,也要模拟一个近似真实的原生表演场所。

3 舞蹈作品的原生性因素有“原生”、“次生”、“再生”等不同层次。

中国传统社会经过数千年的延续形成了一个纵横交织、错综复杂的结构网络,从民族的角度来看,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特性的多元统一体”。舞蹈文化是社会文化整体中的一个侧面,舞蹈是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创作的精神文化产品。根据人们对不同的舞蹈文化类型产生作用力大小的区别,以舞蹈自身和自然环境状态分离并汇入传统文化程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舞蹈的原生性因素大致分为“原生型”、“次生型”、“再生型”三个不同的衍生层次。

“原生型”层次主要是指其舞蹈的形成元素是自然单纯、较少修饰的形态,没有现代语境中的文化因子,它更多的是即兴的、自由的抒发舞者的感情。“次生型”层次是借助了“原生型”的文化因素,结合自身的文化进行规范化的一种形态。“再生型”更多的是指向城市舞蹈中具有乡村舞蹈文化的一些内涵的舞蹈形态。

三、电视舞蹈作品原生性因素的实践探讨

舞蹈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礼乐”中“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是我们民族对自然、对生命、对爱的直接表达方式,正所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在今天,如何将原生性的舞蹈借助电视艺术的翅膀展现在世人面前,充分利用舞蹈的社会资源和历史资源,各界人士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电视舞蹈根据其社会作用的原则,一般可以分为电视娱乐性舞蹈和电视表演性舞蹈两大类。在本文中我们只着力探讨电视娱乐性舞蹈,它主要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素材而构建的舞蹈作品。

1 社会与历史资源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的理念是由我国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思考,是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是一种执著的文化追求,是一种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对于电视舞蹈而言,就是要自觉到本身文化归属的价值立场和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即“根文化”中,民族舞蹈,只有作为流动的肢体语言对社会、对历史进行解读时,才能取得最大的美学效应。

苏珊・朗格认为:“视觉艺术可以控制一个空间世界”,将瞬间的空间世界以动态的方式记录下来,是电视艺术的最大特点,电视舞蹈是瞬间的动态空间借助舞蹈运动起来。努力截取社会中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截取社会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事项以“再现历史”的人文精神。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电视舞蹈艺术可以做得到,而且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如表现氏族部落时期的图腾崇拜、生物崇拜、祖先崇拜等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舞台布景,再现一个古代的历史现实背景,借助电视的各种镜头,完成一部电视舞蹈作品。尽管这种做法属于我们前文所述的“次生态”层次,其原生性因素却储存于展现的电视舞蹈作品之中。

2 强调摄制现场。

不同的音乐现场赋予音乐不同的意义,市场音乐和剧场音乐不但具有音乐的“场”的不同,更具有氛围意义的相异。现实表演艺术一般有“音乐原生现场”、“音乐异地重置现场”、“音乐舞台艺术”三个不同的形式。本文所追求的是“音乐原生现场”类型。

据笔者所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很多地方戏获得了新生,并有很多地方戏进入了2006年的部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展示地方戏中的歌舞艺术,众多的艺术家将其摄制现场搬到了室外,搬到了故事发生的“原生地”。如安徽的黄梅戏,摄制组把镜头搬到了环境优美的黄山,用真实的现场演绎了传统的经典的黄梅戏剧目。江西的采茶戏,摄制组将镜头聚焦于赣南乡村、田野,演绎了多部反映客家人的生活场景。

总之,原生态音乐虽已获得新生,但是生存语境仍不容乐观,原生态音乐目前正处于当代文化转型洪流中的临界点,它固然存在着种种不确定的因素。但舞蹈学的原生态意识,更加需要借助电视艺术优势,记录和保存我国优秀的舞蹈作品,使其乘着电视舞蹈艺术的翅膀飞向历史的时空,唯此,原生态音乐和舞蹈才能获得新生和转型。

上一篇:《功夫熊猫》显功夫 下一篇:《江山美人》:身份“错置”下的爱之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