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空间设计的再生认识

时间:2022-10-29 11:53:43

传统空间设计的再生认识

【摘 要】论文旨在研究中国传统主题文化的空间观,和在这种新视角的观念下对于设计方法的启示,从而使得以精神上的空间构想来指导物质实体成为可能。为了从新的视角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空间设计观,论文从实际案例出发分析比较了中国空间在当代的发展,并试从新角度重新理解中国空间,对中国空间进行再认识。当然,在现实中,理想空间从来就不等于真实空间;前者从思维中产生,而后者则浸润着社会倾向和习俗观念。虽然如此,研究理想空间和真实空间之间的桥梁,仍是一项有价值的工作

【关键词】传统空间;设计;再认识

“空间的塑造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它能够通过调整自己以适应所有的生命形式。每个作品在独自具体化的过程中的地位看上去或许不那么突出,但是因为它属于整个设计系统,并且参与了整体的具体化,因而有必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新的具体化不能够模仿旧的,也不能够和传统彻底决裂。它们依靠根植于传统的符号系统得以发展,这暗示我们应该保留传统的结构原则,而不是传统的动机。”

然而,必须清醒的意识到现代运动是现在惟一真实的传统,因为它明白对那些动机和意识的简单借用不能被看作历史的延续,历史必须用新的方式才能得以开拓,这正是人类价值的体现。这也正是中国文化主题空间设计的理论依据。

相信,相当多的人有这样的观念,认为传统的中国建筑的知识只对那些企图模仿古代形式的设计者有用,因为一个现代的建筑设计师并不需要知道斗拱的构造和雀替的权衡的。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对历史的研究不仅仅是创造一种重复过去的形式为基础的新历史主义,历史所传递的信息应该首先是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之间存在的关系,继而为将来的工作打下经验的基础。今日西方的一些著名建筑大师,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的创作是来自历史经验的重要启示。路易斯?康(Louis Kahn)1928年到欧洲去旅行,深受古典建筑的感染。他学习了古典建筑的精神而没有于形式,认为“未来”要来自对“融化”的“过去”。山崎实(Minoru Yamasaki)是著名的美籍日本移民建筑师。当他1945年第一次回日本时,日本建筑就使他的思想产生重大的变化。他觉得传统的日本房屋使人有亲切感,“使你常常想去触摸它”——不仅在表面上,而且在内心也想触摸它。他对以“人”为本位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提花,感悟到建筑并不是抽象地玩弄无“根”的“形”和“饰”,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当代的文化精神而把它们灌注到设计中去。

其实一直以来,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始终在探索,如何能够使中国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对接,走一条既融合了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特征,不是简单的仿古复古的新的路线。早在20多年前,他第一次回到祖国,设计香山饭店时,就做过这样的尝试。在设计香山饭店时,他大量提取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符号,尤其是江南一带传统民居的元素,整合了不同的建筑元素。饭店不以钢筋水泥为材料,而是采用传统的砖瓦,以低层建筑,因高就低匍匐在层峦叠翠之间,如同植物蔓地生长。大小不同的11个庭园内,瀑布、水池、松林、古藤、山石与香山的环境融为一体。但是,和传统的园林不同的是,他在其中又运用了大量的现代化元素,在“常春四合院”上面,采用完全现代化的玻璃采光顶。细密编织的遮阳顶棚,取得了类似竹帘的光影效果,形成了一种“中西合壁”的新面貌。在当时的建筑界引发了轰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而源长,但对于一个设计者而言,在他(她)眼里,或许是一幅诗与画的水墨世界;或许是大风刮过的黄土高坡;或许是流水山石风清月明;又或许是边城的吊脚楼,蓝天白云下的纳西风情;还或许是……,而不仅仅是斗拱、模数、和富有装饰性的屋顶。正如罗丹所说:“要尊重传统,但要把传统和其中所包含的永远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加以区别。”

因此,应该重新认识传统中富有生命力的东西,而这种认识却又需要在观念中找出传统里最本质的东西,然后才能反映在空间语言和空间形态上。那么就让我对中国文化、传统空间进行一次再认识。

中国文化主题空间其实是一个连贯的系统。首先,它需要我们形成一种中国空间观念,这种观念会涉及对中国文化里各个领域的种种理解。其次,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中国的空间观始终在不断变化。最后,它探寻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图式,而非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空间。这对研究当代文化下的中国空间观应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对空间的理解大部分源于西方,中国传统的隐喻式手法模糊了空间概念的界限,因而对于中国文化主题空间的理解,应该用一种多重的标准来衡量和理解。虽然不同的思想流派对空间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但是中国人的精神和物质空间却总是经历着同样的一种循环、发展、变化和融合的过程。

在中国哲学观念中,天地合一则生宇宙万物。这可以进一步的追溯到先秦神话——黄帝四面:据说黄帝拥有四张面孔,分别朝向四个方向21。儒家学说对这一传说进行重新解释,并在汉代使孔子的这一新解习俗化,而这一神话实际上已经建立了主要的空间方向概念。它与西方的空间概念不同的是,天地、上下的概念与平面合为一体,从而形成代表宇宙起源和演化的“三维空间”形态。

早期的儒学观点倾向于“人文伦理中心至上”的理念实现。人在天地之中的位置,或者说在宇宙中心的位置,必将取代上古中国文化中“宇内中核乃虚无”的空间理念。它成为了包含万物运行逻辑的相图精髓,它不仅简化成了整个宇宙空间完美体系的图形象征,并在历史轮回中成为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习俗与哲学的本原。其实,中国哲学的特点正是在于将绝对客观的外部空间观念进行转换和深化,从而获得内在精神意念上的概念。从“宇宙虚无中心”到已习俗化的“中心至上,人伦为本”思想的转化过程也就是中国哲学在意义上和广度上的升华。这绝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思维理念范例。即使如此,这个根深蒂固的“中心至上”观念仍被认为是“空寂”的,因为它并非我们每天生活的实际空间,而是施行礼乐的疆土。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存的中国宫殿中解读出那种对至上皇权的膜拜。

中国传统空间除了统治在儒学观点下的伦理秩序外,还有追求自由和淡泊的文人思想。即便是圆明园,在充满了政治象征的同时,也有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诗情画意的理想之地。根据乾隆的旨意,皇家画院和样式雷家族将江南几乎所有的园林都移植到了圆明园。

因而,中国空间的丰富与多样性,绝不仅仅只是留下来的那一片片琉璃,一段段木柱,和一个个斗拱,它的本质应是中国哲学在诗画艺术上的折射,是诗画境界在建筑上的表达,是中国人几千年累计的审美情怀在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中的复生。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王岳川.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2]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李泽厚.美的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美)查尔斯·詹克斯等.当代建筑的理论和宣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上一篇:休谟的怀疑论及其价值 下一篇:以中心音构建的五度和弦